自考00385学前卫生学重难点资料_第1页
自考00385学前卫生学重难点资料_第2页
自考00385学前卫生学重难点资料_第3页
自考00385学前卫生学重难点资料_第4页
自考00385学前卫生学重难点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自考历年真题淘宝店铺:98官网:QQ/微信:344647加微信了解实时资讯另操作自考快证网教/成教学历提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卫生学》重难点资料课程代码:00385学前卫生学是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的一门科学。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等课程的基础。一、学前卫生学的研究意义身心健康是学前儿童幸福快乐的基石。学前儿童身心处在不断生长发育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受来自自身和周围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学前儿童的发展及健康存在着多种可能。研究学前卫生学的意义在于:首先,通过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一般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探讨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与儿童生活、教育、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开展幼儿保健工作、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其次,通过对幼儿园保健工作内容、特点、方法的研究,阐明幼儿园保健工作的重点、要求及保育措施,指导幼儿教师和家长开展保健工作,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学前儿童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二、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学前卫生学以0~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身心正常发育、维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健康为宗旨,重点围绕以下领域开展砑究。(一)健康与健康促进研究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分析影响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与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托幼机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探讨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措施和方法;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开展健康检查。(二)疾病与预防研究学前儿童疾病的早发现及常用护理技术;研究学前儿童常见病及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探讨幼儿园体弱儿和不健康儿童的管理和护理;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探讨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与预防。(三)膳食与营养研究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贡献,学前儿童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及营养缺乏性疾病的预防;分析学前儿童的进食特点、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及如何保证学前儿童获取平衡膳食;探讨托幼园所集体膳食管理及幼儿园班级进餐管理。(四)保护与照料研究学前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发生原因、幼儿园安全管理及急救技术,探讨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提高幼儿的自护能力;研究学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卫生保键;研究幼儿园日常保健工作内容及管理。三、学前卫生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前卫生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广泛,涉及儿科学、预防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学前个体儿童和集体儿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等诸多内容。其研究方法多样,常用的方法如下。(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梳理和分析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它在学前卫生学中常用于研究某些问题,或制定某项政策、或开展某项工作前收集信息。例如,制定幼儿园安全管理条例,开展提高幼儿教师安全管理能力的教研活动,开展预防手足口病的宣传工作等均需要先进行文献研究。(二)调查法调查法是调查者采用访谈、问卷、测验、座谈、测量等多种方式收集所要研究对象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统计学或理论分析(定量或定性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在卫生学中使用广泛,常用于现状研究,或比较、追踪研究等,如小班幼儿挑食偏食状况,中班幼儿洗手习惯的养成,新手教师和熟手教师解决幼儿冲突策略的比较研究,某幼儿园过去五年意外伤害发生状况的研究等。(三)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或预设情境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现象戎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是幼儿园保健工作中常用方法之一,常用于观察幼儿的行为、情绪变化等,如观察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幼儿解决冲突的方法、幼儿动作协调性的发展、识别幼儿是否患病等。录音、录像、照相等观察技术可提高幼儿园保健观察的有效。陛。(四)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指对单一个体、单一群体或某事件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又称案例研究。该研究的人或事可以是典型案例,也可以不是典型案例。个案研究法在卫生学中应用范围广泛,如追踪研究多动症患儿、感觉统合失调患儿、幼儿攻击行为、幼儿退缩行为等。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追踪、调查、剖析,可从中发现问题,获得有价值、有深度的分析资料和解决问题方案。(五)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方法。严格地讲,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小范围的教育改革探索活动中,如研究改进幼儿园营养教育方法,提高幼儿营养认知能力。第一章学前儿童健康与促进一、健康概念及演变什么是健康?健康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却又很难准确回答的概念。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食物匮乏,人们的认识非常有限,有关健康的概念十分模糊。如中国古人认为,生命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的平衡即是健康;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提出“四体液学说”,认为有机体的健康决定于血、粘液、黄疸和黑疸四种体液在比例、作用和数量上的平衡。进入近代,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深入,健康概念逐渐清晰,对健康的认识从医学领域扩大到社会心理学领域,从单一健康提升到整体健康观,演变出不同时期的健康概念和健康观。近代健康概念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生物一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产生于19世纪初: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许多疾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j昕致:人们开始以生物学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以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从而形成生物一医学模式。第二阶段: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该模式认为,健康是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的一、健康内涵及标准1.健康内涵健康标准有多种表述。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工作有效率。(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较通俗的健康标准是: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良好的个性、人际关系和处事能力:食得快指进食时胃口好,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身体机能良好);便得快指大小便通畅,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胃肠功能良好);睡得快指上床能很快入睡,睡碍深,不容易惊醒,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睡眠质量高);说得。陕指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大脑功能良好、思维敏捷);走得快指行动自如、动作敏捷(精力充沛旺盛,心肺功能良好);良好的个性指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指待人接物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良好的处事能力指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能三、健康教育的意义健康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积极倡导,旨在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健康知识,树立健康观,养成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预防疾病,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和学校教育活动。一、学前儿童健康概念学前儿童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是一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完浦状态及良好的适应能力。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①。一一二、学前儿童健康特征三、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目标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标为:·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一、什么是健康促进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提出了健康促进的定义、策略和行政纲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渥太华宣言》中阐明: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控制和改善健康的全过程,以达到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完美状态,确保个体或群体能确定和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求,改变或处理周围环境。健康促进的5项行动策略包括: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Buildhealthypublicpolicy)、发展个人健康的技能(Developpersonalskills)、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Createsupportiveenvironment。)、重新确定健康服务的方向(Reorienthealthservices)和加强社区行动(Strengthen_communityaction)①。从健康促进二、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学习活动:依据所学理论,分析案例导读中小彬身高增长慢和易感冒的可能原因。讨论影响因素是一个比较复杂,也存在一定争议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凡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因素都有可熊对其健康产生影响。长期以来,有关影响因素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谁是主要影响因素。早期学者们多认为遗传和生物因素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代表人物霍尔曾说:一两遗传胜过-H屯教育。他强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先天因素起主要作用。20世纪初,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占了上风,其代表人物华生的标志性语录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j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一)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长发育、衰老等。与生物学因素相对应的是非生物学因素,包括心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及个体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遗传对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大量研究资料显示,遗传对儿童身体发育的某些形态指、生理及生化指标有明显的影响,如身高、体重、体型、血压、新陈代谢等,其中尤以身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如赵钟鸣(2007)进行的双生子调查证实,同卵双生子儿(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邗社会环境,两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健康。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学前儿童提供维持和促进正常生命活动和健康发展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如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物、舒适而安全的设施等都是保证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的重要条件。而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食品污染、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则直接危及学前儿童的健康乃至生命。近年来,儿童恶性肿瘤的高发,多起食品中毒事件均与环境和食品污染有关。(三)行为和生活方式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行为多伴随着某些疾病的发生,如儿童常见的挑食偏食、不讲卫生、不按时睡觉、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常伴有营养素摄人不平衡(某些营养素摄人过量或不足)、罹患营养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出现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等。反之,则表现为健康、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风俗习惯、规范和家庭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和生活习惯的统称。生活方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据WHO统计,全球人类死亡因素中,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占60%,其中发达国家高达70%~80%,我国占40%左右。成年人抽烟、酗酒、滥用药物、大量吃高热食品、不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导致高血压、肥胖症、糖尿病、癌症等非感染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学前儿童普遍存在喜欢吃肉,过量摄入饮料和零食,睡眠不足,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玩电脑游戏,不喜欢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等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则是导致学前儿童患肥胖症、感觉统合失调、学习障碍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些不健康行为也为成年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四)卫生股务卫生服务是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向个体、群体和社会提供的必要服务活动。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和质量直接关系个体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对学前儿童而言,健全的医疗服务机构、完备的卫生保健网络、充足的疫苗供应、足够的医务人员等因素是促进健康的基本条件。三、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如前所述,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受制于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与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因素影响力较大。对学前儿童而言,家庭和托幼机构是其主要生活环境。为此,本部分内容重点从家庭和托幼机构的角度来讨论如何促进学前儿童健康。1.有规律地生活生活有规律是指学前儿童一天的各种活动(吃喝拉撒睡玩耍)在时间安排上要相对固定、有序,并做到动静交替,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丰富的活动时间。有规律地生活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学前儿童一天的各种活动对其发展和健康是不可缺少的。2.合理安排膳食饮食是构建儿童身体细胞、组织、器官,保证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儿童身体的长高、增重,器官的长大乃至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均有赖于每天进食各种营养素。以骨骼生长为例,儿童身高每增加1厘米,大约需要增加20克钙。这些钙均来自每天吃入的奶、粮食、肉鱼等食物。3.保证睡眠充足睡眠是维护和保证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如新生儿每天24小时大约有22小时是处于睡眠状态。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婴幼儿如果睡眠不足,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烦躁、情绪不稳、发脾气、哭闹、食欲下降、容易得病、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4.保证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户外活动、体育游戏和运动对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有着积极意义。第一,运动可增强身体机能。运动使机体新陈代谢加快,供氧和营养物质供给得以改善,学前儿童心肺功能、消化功能、运动功能和抗病能力增强。第二,运动促进学前儿童身高的增长。5.提供适宜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幼儿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体验情感、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来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建构和转换的。游戏对学前儿童而言,就像成人的工作和事业,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逐步认识事物,促进其感觉、动作、认知、社会性、个性品质、情感和创造性的发展。6.疾病预防任何一种疾病都会对学前儿童健康带来威胁和影响。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患病器官和病程的长短。通常重要器官的疾病,如肺炎、心肌炎、肾炎对学前儿童健康髟响就大,病程越长的疾病影响也越大。因此,尽量让学前儿童少生病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措施。人体构造精密,具有复杂的功能。机体约由100万亿个细胞构成。不同形态、结构、功能的细胞通过有序地排列组合,构建了人体组织、器官和系统,并形成独立、统一、完整的生命个体:一、人体基本形态人体由头、颈、躯干及四肢四部分组成(见图2-1)。1.头颈头位于身体最上端,分脑颅和面颅。脑颅内装大脑,并与椎管中的脊髓相连接。面颅分布有眼、耳、鼻、口等五官。颈部连接头和躯干。2.躯干躯干前面以膈肌为界划分为胸、腹两部分。胸腔内有心脏、肺、气管等器官;腹腔内有胃、肠、肝脏、胰腺、脾脏、胆囊、阑尾和膀胱等器官(见图2-2)。躯干后面分为背、腰、骶三部分。3.四肢四肢由上肢和下肢组成。上肢分肩、上臂、前臂和手,下肢分髋、大腿、膝、小腿和足。二、人体基本结构1.细胞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人体内大约有200余种细胞,其形态、大小、功能各异。绝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微小(平均直径在10~20微米),超出入的视力极限,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人体最大的细胞是成熟的卵细胞,直径在0.1毫米以上-(175000个精子细胞相当于一个卵细胞的重量),最小的细胞是血小板,直径只有约2微米(见图2-3)。2.组织细胞经过分化形成许多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群。通常将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群称为组织(organization)。人体有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功能。人体上皮组织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即覆盖在体表、器官外表面或衬贴在有腔器官内表面的被覆上皮;专门行使分泌功能的腺上皮,如汗腺、唾液腺、胃腺和胰腺等。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营养和保护等多种功能。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和器官之间,常见的结缔组织有皮下组织、脂肪组织、血液、肌腱、韧带、筋膜、软骨、骨等。肌肉组织由许多肌细胞聚集而成,具有收缩功能。机体借助肌肉组织的收缩与舒张完成各种劫作和脏器活动,如肢体运动、肠蠕动、心跳、血管收缩等。人体肌肉组织分平滑肌、骨骼肌(横纹肌)和心肌三种。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细胞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神经细胞由胞体和突起(神经纤维)两部分构成(见图2-5),长而分支少的突起称轴突,短而呈树状分支的突起称树突。3.器官和系统第二章学前儿童身体特点与保健一、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健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肌肉三部分组成。骨与骨连接是构建人体基本轮廓、支撑身体重量、保护内脏器官的“钢筋铁骨”。肌肉则附着于骨表面,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各种动作。(一)骨1.骨的组成成人有206块骨骼,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见图2-6)。学前儿童因骨盆、腕骨和足骨尚未骨化,骨骼总数多于成人,有300余块。人体骨骼构造先进,其结实程度好于混凝土和铁制品,其重量却比碳纤维还轻,仅为人体重量的20%。2.骨的结构骨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见图2-7)。骨膜位于骨表层,内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起营养、保护作用;骨质为骨的主要成分,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前者坚硬,主要分布在骨的外层和长骨的骨干部分;后者可承受较大压力,分布在骨的内层和两端;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桧质内。在胎儿和婴幼儿期,骨髓为红色,具有造血功能。5~7岁后,骨髓腔逐渐被脂肪组织填充变为黄色,失去造血功能。3.骨的成分骨组织由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成分构成。有机物(也称骨胶原)使骨骼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无机物(主要为钙盐)使骨骼变得坚硬。(二)骨连接种连接形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软骨或关节连接在一起,称骨连接。骨连接有两式,即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三)肌肉人体有600余块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肉通过收缩和舒张牵拉骨骼产生运动。学前儿童的肌纤维较细,能量储存少,肌肉柔软、收缩力差、力量小,容易出现疲劳和损伤。因此,一般主张学前儿童不宜负重、做剧烈运动,或长时间从事某一活动。另外,人体各肌肉群发育是不平衡的。通常人体先发育腿部、胳膊等大肌肉群,然后再发育手部细小肌肉群。2~3岁儿童能做跑跳等大运动活动,但用手写字、绘画、使用剪刀等精细活动则要到5—6岁才能胜任。学前儿童在动作速度、准确度及控制能力等方面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四)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1.培养幼儿正确的姿势2.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促进骨骼生长适宜的运动能使骨骼变长、变粗,肌肉变得有力,身体长高、长壮,同时运动可促使学前儿童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和灵敏性等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因此,每天应安排学前儿童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让幼儿在户外尽情地跑跳、玩耍。3.合理安排膳食和生活,保证营养供给骨骼和肌肉的生长离不开各种营养素的供给及生长激素的刺激。学前儿童正是身体快速发育期,在膳食搭配上要注意补充骨骼、肌肉生长所需的优质蛋白质、钙、磷、维生素A、维生素D等营养素,多吃奶及奶制品、瘦肉、鱼虾、豆制品等,多晒太阳(获取维生素D)。同时,应科学安排一日生活,保证幼儿每天有充足的睡眠,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二、呼吸系统的特点与保健呼吸系统(见图2-12)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它是人体从环境中摄取氧气,排出体内二氧化碳,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场所。(一)呼吸道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具有通气、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清除异物和粉尘的作用。人们通常将鼻、咽、喉称为上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学习活动:请思考,为什么幼儿园保育工作强调要教给幼儿正确的擤鼻涕方法?怎样正确擤鼻涕?1.鼻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也是人体重要的嗅觉器官?人的嗅觉非常灵敏,可区分上万种不同的气味。位于鼻腔顶部(嗅秸膜)的嗅觉感受裕蔹受菊瓿,开荷7f叔j亏逮毛灭五庋质的嗅觉中枢产生嗅觉。同时,鼻腔是重要的呼吸通道。鼻腔表面的鼻毛可阻挡大分子物质进入人体,鼻腔表面的粘膜分泌粘液,起润湿和调节空气温度的作用。2.咽咽是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共同通道,分别与鼻腔、口腔、喉腔相通。鼻咽部两侧各有一个咽鼓管开口,与中耳相通(见图2-13)。平时咽鼓管关闭,在吞咽或打哈欠时打开,空气进入中耳,调节耳膜两侧气压平衡。学前儿童的咽鼓管粗、短、直,呈水平位(成人呈斜向上)。当学前儿童咳嗽、擤鼻涕时,受压力作用容易将口咽部的细菌、病毒通过咽鼓管推人中耳,引发中耳炎。3.喉喉既是呼吸通道,也是发音器官。位于咽喉下方的会厌软骨(见图2-14)具有分流气体和食物的功能。当进食时,会厌软骨盖住喉的人口处,声门紧闭,食物进入食道;吞咽结束,会厌软骨打开,气体出入呼吸道。4.气管和支气管气管由环状软骨连接而成,在下端分出左右两侧支气管,分别进入两肺。气管和支气管内壁覆有一层带纤毛的粘膜,纤毛不停地摆动将空气中的粉尘、细菌排出,粘膜分泌的粘液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学前儿童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狭窄,纤毛运动能力差,粘液分泌量不足,不能很好地排出病原微生物及粘液,容易发生感染,引发呼吸道阻塞。(二)肺肺在胸腔左右各一,像两块“海绵”。经呼吸道吸入的氧气在肺部被吸入,经肺泡弥散到血液中,再由血液循环运送到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体内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静脉血流到肺泡,通过呼气排出体外。成人肺内含有3亿—4亿个肺泡,肺泡壁很薄,是氧和二氧化碳交换的场所。学前儿童肺间质发育旺盛,血管丰富,肺泡数量少,因而肺含血量多,含气量少,气体交换能力较差。而学前儿童新陈代谢快,对氧需求量大,故机体通过加快呼吸次数来补偿其功能的不足。故成年人每分钟平均呼吸16~20次,学前儿童为20~25次。儿童年龄越小,呼吸频率越高。(三)学前儿童呼吸道系统的卫生保健1.养成用鼻呼吸的习惯,不要用嘴呼吸空气经鼻腔吸入,可借助鼻腔粘膜和鼻毛阻挡、过滤灰尘和细菌,并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从而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和肺的剌激。在常规养成中,应提醒幼儿养成不挖鼻孔(防鼻出血)、用鼻呼吸的习惯。如果发现幼儿长期用口呼吸,睡眠有鼾声,应建议家长带幼儿去医院进行检查。2.教给正确的擤鼻涕和打喷嚏的方法正确的擤鼻涕方法应是先压住一侧鼻孔擤鼻涕,然后再压住另一侧擤鼻涕。不要同时按住两侧鼻孔擤鼻涕,以防鼻腔压力过大,使病原体经咽鼓管吸人中耳,引发中耳炎。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捂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疾病。3.保护嗓子,不大声叫喊学前儿童声门肌肉容易疲劳,在唱歌、说话时要注意保护嗓子,养成不大声说话、喊叫的习惯。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让幼儿唱音调高、音域宽的成人歌曲,不提倡幼儿长时间和大声唱歌,平时注意多饮水。4.养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不边吃边说话进餐时,应提醒幼儿专心吃饭,吃饭过程中不嬉闹、不一边吃饭一边说话,防止食物误入气管。5.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应开窗、通风换气,尤其是冬季,当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打开窗户换气。同时,多安排幼儿到户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呼吸新鲜空气,增加肺活量,提高机体免疫力。三、循环系统的特点与保健循环系统由心血管系统(见图2-15)和淋巳系统两部分组成。心血管系统借助遍布全身的血管网运送各种物质出入组织,淋巴系统负责运送淋巴液进入静脉。(一)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通过有节律的搏动,促使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地循环流动,将各种物质(营养素、氧、激素、免疫物质)运送到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细胞、组织排出的各种代谢废物带至肺、肾、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1.心脏心脏位于胸腔,大小似本人拳头,是人体血液系统的动力器官。心脏有节律地跳动称心率(成年人每分钟心跳60~80次)。学前儿童因心肌收缩能力弱、心脏容积小,每搏输出血量少,机体通过加快心跳次数和泵血量来补偿其不足。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见表2-1)。2.血管血管是人体运送血液和各种物质的管道,遍布全身。如果将人体内所有血管连成一条线,成人血管总长度可绕地球2周半。人体有三种血管,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血管负责将携带氧气和各种营养成分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动脉血含氧量高,血液呈鲜红色,血流速度与心跳保持一致。毛细血管顾名思义,比毛发还细,呈网状分布,遍及全身组织末梢,负责血液与组织中的氧气和营养成分交换。静脉血管负责将组织中的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带到肺和肾脏排出体外,将肠道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经肺吸收的氧气等送回心脏。静脉血含二氧化碳高,斑液呈暗红色,血流缓慢。相对而言,学前儿童血管内径比成人粗,毛细血管丰富,血流量大,供给组织、器官的氧和营养物质充足。3.m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构成(水占到900/0—92%),另含有少量的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学前儿童血桨中水分所占比例更大,盐类物质较少。血细胞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①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它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和二氧化碳。正常成年女性血红蛋白为110~150克/I.,男性为120~160克/L,学前儿童为110~150克/L,低于该标准属贫血。②白细胞又称白血球,白细胞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外来微生物、机体自身坏死组织及衰老细胞的作用,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机体一旦出现细菌感染,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数增高。③血小板是一些不具完整细胞结构、形态不规则的小块胞质。它具有加速血凝和止血的功能。学前儿童血液中血小板含量低,凝血时间较长。(二)淋巴系统淋巴系统是由淋巴管、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组成。淋巴结成群分布在人体,具有过滤淋巴液、产生淋巴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体表淋巴结不易摸到,机体一旦出现炎症,其所属区域的淋巴结群会发生肿大。如有口腔溃疡、扁桃体炎时,颈部淋巴结将肿大。学前儿童淋巴组织发育旺盛,容易出现扁桃腺肿大和发炎。(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1.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心血管功能经常参加运动呵使心肌变得粗壮结实,心肌收缩能力增强,从而提高心脏工作效率,降低心率。运动员正是因为经常运动其心率通常比普通人慢,当然并非运动量越大越好,运动过量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2.保护淋巴器官扁桃体、阑尾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当扁桃体发炎或阑尾发生炎症时,一般主张保守治疗,不要轻易将其切除。3.合理营养,保证铁的供给伴随着学前儿童的成长,机体血红蛋白也在不断增加。4.从小预防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指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脑卒等疾病。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很多,但与过量摄入动物性食物(高脂肪)、不运动有着直接关系。四、消化系统的特点与保健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它是人体从食物中萃取各种营养物质、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人们每天吃人的各种食物(水除外)大多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它必须在消化道经消化,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后在胃肠处被吸收。同时,消化道还负责将肠道剩余的食物残渣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一)消化道消化道(见图2-17)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1.口腔口腔是消他道的起始部分,内含舌头、牙齿和唾液腺的开口。牙齿通过咀嚼将食物咬切、研磨为细小食物,经舌头搅拌将食物与口腔中的唾液混合,唾液腺主要分泌淀粉酶帮助消化食物。胃上接食道,下与十二指肠相连,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胃有暂时贮存食物、杀菌、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一般混合食物在胃内停留4~5小时(三餐进餐时间由此而来)。食物停留期间,胃通过蠕动使胃液(含胃蛋白酶、盐酸的消化液)和食物充分混合进行初步的消化分解;同时,胃液中的盐酸将食物中的细菌杀死。学前儿童的胃容量小(3岁胃容量约为700毫升,6岁达900毫升),胃蠕动较慢,胃液中消化酶含量较成人低,故消化能力较弱。3.小肠小肠分1}‘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小肠在腹腔内辗转盘曲,通过肠蠕动将食物缓慢地向下移动,食物在小肠进行消化、分解和吸收。人体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的。小肠内含有大量消化液,如胆汁、胰液、肠液及多种消化酶。食物在小肠被各种酶消化、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再经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如粮食中的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为麦芽糖,再经麦芽糖酶分解为葡萄糖;肉类中的脂肪在胆汁作用下分解为脂肪微粒,再通过脂肪酶分解为甘油和腊肪酸;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胃蛋白酶分解为小的肽片段,再经胰蛋白酶分解为多肽,最后通过肠肽酶分解为氨基酸。4.大肠大肠在消化道的末段,包括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四部分。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残余的水分,并暂时贮存粪便。排便是一种生理反射活动,当粪便进入直肠容积达到一定量时,压迫刺激直肠壁,由直肠壁的感受器将信息上传到大脑皮质,产生便意,进而排便。如环境不许可,大脑皮质可将便意抑制,不发生排便。有时儿童因玩耍不去上厕所排便,便意被抑制,直肠壁对粪便的压力刺激不再敏感,粪便长时间在大肠停留,水分被吸收,粪便变干,容易发生便秘。(二)消化腺消化腺分泌各种消化液帮助肠道消化食物。人体主要的消化腺有以F几种。1.唾液腺口腔有三对唾液腺,分别为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唾液腺分泌含有淀粉酶的唾液(俗称口水),起润湿、溶解食物、刺激味蕾、清洁口腔等作用。每天人体大约分泌0.75升的唾液。刚出生的新生儿唾液腺尚未发育成熟,3—4个月后唾液分泌量明显增多,开始分泌淀粉酶。婴儿到4个月左右才具备消化淀粉类食物的能力。2.胰腺胰腺位于胃后方,主要分泌胰液和胰岛素。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它们参与蛋白质、脂肪、淀粉等营养素的分解。婴幼儿胰腺发育不完菩,消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消化不良。3.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位于腹腔右上部,分左右两叶。肝脏分泌胆汁,经胆管开口流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促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同时,肝脏也是人体最重要的“化工厂”,它对经小肠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进行加工合成处理,并具有一定的解毒和储存功能。胃和小肠吸收的有毒物质,如酒精、药物等均在肝脏进行氧化分解,或与其他物质结合变为无毒或毒性很低的物质,再经肾脏排出体外。学前儿童肝脏体积相对比成人大,5岁前在右肋缘下1~2厘米处可摸及(正常成年人在肋缘下无法摸及)。学前儿童肝脏血管丰富,胆汁分泌较少,消化脂肪和解毒功能较差,故不宜吃太油腻的食物。(三)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学前儿童消化系统卫生保健的重点是帮助幼儿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和科学安排膳食。1.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学前儿童的牙齿结构决定了其易患龋齿。因此,保护牙齿,减少引发龋齿的诱因十分重要。幼儿从2岁起就应开始刷牙,养成每天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牙齿咬合面、牙缝都要刷到;多吃含钙、磷丰富的食物,每年定期检查口腔,发现龋齿要及时治疗。2.适当控制甜食,睡前不呓糖果点心口腔产酸细菌是腐蚀牙齿导致龋齿的重要原因,而甜食是产酸细菌的主要粮食。3.定时大便学前儿童肠道的结构及食物构成特点(粗纤维少)决定了儿童容易发生便秘。因此,从小要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让学前儿童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排便(通常是早上或晚上),从而建立条件反射,一到时间即产生便意、排便,防止儿童因玩耍便意被抑制而出现便秘。4.科学安排膳食学前儿童胃容量小、消化能力较弱,适宜少吃多餐,应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出现消化不良。通常3—6岁儿童每天的饮食安排是三餐二点,即在正常三餐的基础上,每天上午和下午安排两次点心。同时,适当控制幼儿的零食摄入,餐前1小时不给孩子吃零食,以免影响进食。五、泌尿系统的特点与保健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见图2-20)。肾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膀胱有暂时贮存尿液的功能。(一)肾脏肾脏位于腹腔后壁,脊柱两旁,左右各一。肾脏外观形似蚕豆,肾脏内部的主要结构为肾皮质。肾皮质由100多万个肾单位(肾小球和肾小管)组成(见图2-21)。肾小球由一团毛细血管包裹而成,血液流经时起过滤作用。肾小管对尿液中的有用物质进行重回收。(二)膀胱膀胱位于盆腔内,是一肌性囊袋,具有贮尿功能。人体尿液的生成是持续性的,但尿的排放是间断性的。肾脏过滤形成的尿液先被送到膀胱贮存,当膀胱中的尿液充盈到一定程度时,压迫刺激膀胱壁的感受器,感受器将信息上传到大脑,产生尿意、排尿。成人膀胱可贮存350~500毫升的尿液。新生儿出生时不具备控制排尿的能力,通常膀胱中的尿量一多就自动排出。人体控制排尿的能力随神经系统的发育而逐渐成熟。一般2岁左右的儿童白天能主动控制{{}尿,但夜间不一定能控制,故多有尿床现象。3岁左右的儿童夜间能主动控制排尿,尿床次数减少。学前儿童因膀胱容量小,贮尿能力差,年龄越小,每天排尿次数越多。(三)尿道尿道是膀胱通向体外的排尿箐道。学前儿童尿道较成人短,尤其是女孩尿道更短,加之女孩尿道外口接近肛门,容易被粪便污染,使细菌上行致尿道感染。(四)学前儿童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1.养成不憋尿的习惯要提醒年龄较小的儿童及时排尿,一是防止因玩耍太投入导致尿裤子,二是防止因憋尿导致膀胱排尿能力下降。幼儿如果有尿意不及时排尿,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肌肉的弹性下降,贮尿能力变差。2.多饮水、多排尿每天要保证儿童饮用一定量的白开水,每天有一定尿液排出。排尿的好处:一是及时将体内的代谢废物随尿液带出体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二是通过排尿清洁尿道、膀胱和输尿管,预防尿路感染。3.保持外阴清洁,防止感染一般不主张给幼儿穿开裆裤,不让婴幼儿坐在不干净的地上。学前儿童每天睡前要清洗外阴、换内裤,学习正确的擦大便方法(手纸从前往后擦),便池、坐便器要每天洗刷,定期消毒。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与保健内分泌系统由许多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和内分泌细胞组成(见图2-22),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人体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胸腺、松果体及性腺等内分泌腺,内分泌腺通过分泌激素释放到血液中发挥调节作用。(一)脑垂体脑垂体位于颅腔底部,大小如豌豆,重约0.5克。脑垂体可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素、促性腺素、催乳素、促黑素细胞激素、抗利尿激素等。1.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儿童身高、体重的增长。如果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患侏儒症;但如果分泌过量,会导致生长发育过快,患巨人症。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在夜间进行,与睡眠深度有关。2.抗利尿激素脑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有促进肾小管对水重吸收的作用,从而浓缩尿液,减少尿量。婴幼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较成人少,尿浓缩能为差,夜间排尿次数多。(二)甲状腺甲状腺位于气管上端两侧,分左右两叶,呈“H”状,由大小不等的腺泡组成。甲状腺分肿大,使患者脖子粗大,患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三)胰岛胰岛是散在胰腺内的近百万个内分泌细胞团块。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参与人体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调节血糖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如果过多进食,容易使胰岛因疲劳过度出现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很快被分解,血糖浓度增高,患Ⅱ型糖尿病;如果胰岛素分泌过多,血中的葡萄糖会迅速被分解进入细胞,血糖浓度快速下降,出现低血糖。(四)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卫生保健1.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学前儿童要养成良好睡眠习惯,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坚持午睡,独立入睡。学前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应保证在11~12小时,尤其是夜间睡眠时间要有保证,使脑垂体夜间能正常工作分泌生长激素。2.缺碘地区要食用碘盐内陆地区因远离海洋,食物和水中碘含量较少,需要适当给儿童补充碘,防止因碘不足而影响甲状腺素的分泌。补碘方法通常是选择食用强化了碘的盐。七、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健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组成(见图2-23),是人体的管理和指挥中心。人体内的所有活动都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便机体保持为完整的统一体。(一)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脊柱椎管内。1.脊髓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见图2-24)。脊髓上端与脑干的延脑相连,下端抵第一腰椎,由相互连续的31个脊髓节组成,每个脊髓节与一对脊神经相连。来自躯干、四肢和内脏的各种感觉信息经脊髓上传到脑,同时脑发出的各种指令经脊髓下传到周围神经,指挥和控制人体各种活动。一旦脊髓损伤,损伤面以下的身体部位将失去与大脑的联系,感觉和运动能力将丧失,出现截瘫。另外,脊髓还完成一些基本反射活动,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2.脑脑是人体高级指挥中枢,分别由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组成(见图2-25)。人脑结构精细,功能活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都无法比拟的。成人脑重1300~1400克。(1)脑干。位于大脑之下,分延脑、脑桥和中脑。人体呼吸、心跳、血管运动、体温等生命活动中枢均分布在延脑;吞咽和呕吐等生理活动反射中枢分布在脑桥;中脑参与维持清醒或睡眠、保持肌肉的紧张度、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等。一旦延脑受损,直接危及生命。婴儿出生时,延脑已基本发育成熟。(2)间脑。位于中脑上方,被大脑覆盖,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丘脑是入体传人信息的中转站。所有感觉信息(除嗅觉外)经神经、脊髓、脑干传至丘脑,然后转入脑的其他部位进行加工处理。下丘脑是调节植物神经的较高级中枢。它控制人的食欲、性欲、感觉口渴,调节体温,平衡激素分泌,调节情感等。(3)小脑c位于脑干背面,大脑后方。小脑起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肉运动的功能。如果小脑发育不良,会导致运动协调能力差,平衡不好,走路容易摔跤。儿童在3岁左右小脑基本发育成熟,这时儿童的动作变得准确,身体平衡性提高,走路较稳,摔跤减少。(4)大脑。分左右半球,占据了颅腔内绝大部分空间。大脑与脑于紧密相连,又通过脑干与小脑和脊髓连接,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部分。大脑半球表面由一层凸凹不平的皮质覆盖(凹陷部分称沟,凸起部分称回),厚度为1—4毫米;两半球经由神经纤维束组成的胼胝体相连,相互传递和交换左右半脑的信息。人脑是一个工作效率高、耗能高的器官(耗能占人体总热量的20%)。大脑24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即便人在睡眠也在不停工作。(三)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特征人脑是最复杂、功率最大的信息“处理机”。大脑每天要处理来自体内外的海量信息,并不断发出指令指挥各项活动。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大脑能始终保持杂而不乱、应对自女口,这得益于大脑皮质的功能活动特征。1.始动调节始动调节是指大脑皮质刚开始工作时效率较低,随后工作效率逐渐提高,这一现象称始动调节。始动调节产生的原因是神经细胞、机体组织、器官在刚开始启动工作时需要一个调节和适应过程。始动调节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如一日之晨、每周一、学期初、休假后第一天等。因此,组织教学活动时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时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宜过大,适应后再逐步增加难度,以保证教学效果。2.优势法则人们学习或工作时,大脑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相关皮质区域的兴奋度。当皮质区域兴奋性高时,工作效率则高,反之则低。机体为保证大脑集中精力高效率工作,当某一皮质区域兴奋时,就使该区域形成优势兴奋灶(优势兴奋灶内皮质兴奋性高于其他区域),以保持皮质的兴奋状态,这就是大脑优势法则。大脑优势兴奋灶的形成主要与刺激大小、兴趣、愿望、目的等因素有关。人脑每天接受海量信息,大脑只选择性地对刺激最强,或最亘要,或符合自身目的、愿望和兴趣的少数信息做出回应,激发皮质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而对其他信息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教学中引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最佳方法。3.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先后出现,反复多次后,这种时间和顺序在大脑皮质固定下来,形成与此刺激相关的神经环路,每到固定时间大脑就自动启动这一系列活动。比如,每天吃饭、睡觉一旦形成动力定型,大脑皮质就会在吃饭时间自动开启胃肠消化功能,如分泌消化液、产生饥饿感;到睡眠时间产生睡意等。建立动力定型的好处在于,它使神经通路更为通畅,时间和前一种活动均可成为后一种活动的条件刺激,使神经细胞以最经济的耗能,获得最高的工作效率。建立动力定型的关键是刺激的顺序、时间及反复强化。通常机体一旦形成动力定型,要改变就比较困难了,正如人们养成了坏习惯要想改变很困难一样。儿童生活与卫生习惯的养成、动作技能的习得等都可以通过建立动力定型来节省时间和能量消耗。通常年龄越小,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越易建立动力定型;但同时年龄越小,已建立的动力定型也容易弱化和消失,因而需要不断地强化巩固。4.镶嵌式活动人们从事菜项活动时,主管该活动的大脑皮质区域神经细胞会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和休息状态。随着活动性质的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区和抑制区、工作区和休息区在空间结构、功能定位、时间分配上发生相应的轮换,称为镶嵌式活动。镶嵌式活动的好处在于它使大脑各皮质区域处于轮流兴奋和休息状况,大脑劳逸结合,保持较长时间的高效率工作。故在安排一日生活和各项教学活动时,不要让幼儿长时间做一件事,否则容易引起大脑疲劳。相反,经常变换活动的内容、性质和形式可延长大脑工作时间。5.保护性抑制(四)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1.精心安排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婴幼儿大脑的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的良性刺激:正如皮亚杰所言: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①。对婴幼儿而言,外界刺激越多、越丰富,越有利于脑神经纤维的发育,从而有利于大脑皮质建立神经传导网络系统。俗话说:用进废退。人脑越用越聪明。因此,幼儿的每天在园活动应精心安排,活动要丰富多彩,并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安排要遵循大脑皮质功能活动特征,注意科学用脑。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做到动态活动和静态活动交替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活动交替进行,每项活动持续时间不要过长,一般小班教学持续时间在15~20分钟,中大班在25~30分钟。保证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睡眠对保护大脑,提高大脑工作效率十分重要。2.保证营养物质和新鲜的空气大脑是人体最活跃的器官,它夜以继日地工作,对蛋白质、能量和氧的需求量大。据研究,3岁儿童的大脑活跃程度是成人的两倍。故相对而言,学前儿童大脑对营养的需求远远高于成年人。因此,学前儿童的饮食要保证热量供给,要含有优质蛋白质和卵磷脂。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要经常带幼儿到户外开展活动,保证大脑供氧。儿童脑组织对缺氧十分敏感,对缺氧的耐受性较差,一旦缺氧会出现头昏、眼花、全身无力、烦躁等症状。八、感觉器官的特点与保健人体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它们是机体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通道。(一)眼睛眼睛由眼球及辅助装置组成,是人体的视觉感受器官。1.眼的结构及功能2.眼的成像与调节物体产生的反射光,经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等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聚焦产生物像,并通过视网膜的感光细胞,经视神经传至大脑皮质。当眼睛看远处物体时,物体反射光是平行光,眼睛不需要调节即可看清;当看近物时,因物体的反射光变为辐散,折射岳聚焦在视网膜后方,物像变得模糊不清?这时眼睛需借助睫状肌收缩和晶状涔变凸采透节聚焦:物体距离眼睛越近,睫状体越收缩,晶状体的凸度也越大,折光能力毯至:娶幼儿眼南发育不或熟,因眼球前后径较短,物像不能聚焦I芏甄网要,多.三莲三乏≤:通常到6岁左右,儿童随眼球的发育视力从远视逐渐变为正视。尽管婴幼儿为生理性远视,但因眼睛晶状体弹性大,眼调节能力强,故婴幼儿仍能看清近物。但随年龄增加,晶状体的弹性逐渐下降,折光能力减弱,故老年人会看不清近物。3.眼辅助装置眼辅助装置包括眼睑、结膜、泪器(泪腺和泪道)和眼肌等支持和保护眼球的一些结、构(见图2-29)。分别具有保护眼球,营养眼球,润滑、杀菌,支配眼球运动等作用。图2-29眼结构模式图新生儿已具有一定的视力,但这时视物属“雾艰看花”。新生儿只能看见25厘米左右的近距离物品,并且模糊不清。出生盾视力发展迅速,3个月左右婴儿眼睛能聚焦物体,9个月到l岁左右视敏度(视觉辨别物体的精细程度)已达到甚至超出成人水平。在视觉发育期,如视觉被剥夺(如遮盖)、或屈光不正将影响儿童视力和视觉功能的发展。4.学前儿童眼睛的卫生保健(1)提供适宜的视觉刺激,促儿童视觉发展在婴幼儿视觉发育的敏感期(1~3岁),给儿童提供适宜的视觉刺激,如色彩柔和的物品、读物,以及可自由探索的空间环境等,促进婴幼儿视觉发展。婴幼儿物品和读物要注意色彩鲜明、图像清晰、字体较大。(2)科学用眼,预防近视儿童不宜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看书等。长时间看近物,容易导致睫状体疲劳、痉挛,诱发近视。尤其是要控制幼儿看电视、玩电子产品的时间。一般主张2岁前的孩子尽量不看电视,每次看电视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2~3岁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超过30分钟。适宜学前儿童看的电视是画面转换比较慢、情节性不太强的节目。家长切忌将电子产品作为学前儿童的“保姆”或“玩具”。同时,阅读、书写、绘画时要使眼睛与物体保持约30厘米的距离。不边走边看书、不坐在车上看书或躺着看书等,因为这些不良阅读习惯都会增加眼睛的调节强度,导致嚏状肌疲劳。另外,要注意阅读环境,光线最好是从左上方射入,避免强光直射眼睛和读物,防止眼损伤;注意眼睛休息,尤其是看近物一段时间后要让幼儿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或看看远处。(3)定期检测视力学龄前期是儿童视觉发育的重要时期。眼外伤、眼睛疾病、阅读环境不良、两眼视力屈光不正等因素均容易导致视觉受损,出现近视、斜视或弱视。(二)耳耳既是人体听觉器官,也是感觉器官,是人们接受外界各种声音刺激和感知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重要器官。1.耳的结构和功能耳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见图2-30)。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耳廓由软骨构成,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外耳道皮肤含耳毛、皮脂腺和耵聍腺;鼓膜为椭圆形、半透明薄膜;外耳具有收集和传导声波的作用。外耳中耳包括鼓室和咽鼓管。咽鼓管与口腔相通,维持中耳与外界的压力平衡;鼓室内有3块相连的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一端与耳膜连接,另一端与内耳相连,通过振动传导声波。内耳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组成。耳蜗是听觉感受器,半规管和前庭是位觉感受器。2.听觉和位觉的形成声波经外耳道到达鼓膜,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随鼓膜振动,将其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再将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听小骨振动频率非常高,它每秒钟可运动2万多次,速度。晾人。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曼器,它可感受人体的运动状态及所处的空间位置。如前庭功能过于敏感,受到轻微刺激就会出现不适,严重者出现晕车、晕船等。人的听觉发育较早,胎儿20周时已能听到母亲的心跳。新生儿一出生就具有与成人类似的听觉能力,婴儿能区别出几种声音之间的差别,喜欢听母亲说话的声音,喜欢听母亲的心跳声。学前儿童的听觉较成人敏锐。3.学前儿童耳的卫生保健(1)保护听力,促儿童听力发展学前儿童听觉敏锐,音量大、尖厉、缺乏节奏感的噪音均可导致学前儿童听觉损伤。研究显示,如果婴幼儿长期处在8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听力将下降(人们平时说话的分贝是50~60分贝,大声喊可达80分贝)。所以,应注意减少学前儿童所处环境中的噪音,如看电视、播放音乐要适当控制音量。教学活动中,选择声音柔和、有节奏感的音乐,有意识地让学前儿童分辨大自然中各种细微而复杂的声音,促进幼儿听力发展。同时,在使用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对听力有损伤的抗生素时要谨慎。(2)保护外耳,防听力损伤学前儿童容易发生外耳道和鼓膜的损伤。耳屎是皮脂腺分泌的黏稠物(耵聍),具有粘附灰尘、异物,保护外耳道的作用。大部分耵聍干燥后会自行脱落,一般不主张给学前儿童挖耳屎.尤其不能用尖利物品挖耳屎,以防损伤外耳道。同时,洗头、洗澡、游戏时注意不让水进入外耳道,教给幼儿正确的擤鼻涕的方法(用手压住一侧鼻孔擤,然后交换压迫另…侧鼻孔擤),防止患中耳炎。(三)鼻鼻是人体嗅觉器官。在鼻腔顶端的鼻粘膜内,分布有几百万个气味感受器,接受各种气味刺激,并借助嗅觉神经将刺激传导到大脑皮质的嗅觉中枢,产生嗅觉。据估计,人可分辨上万种不同气味。婴儿出生时就具有非常敏感的嗅觉,出生一周的婴儿可以辨别母亲和其他人身上不同的气味。平时,要教育儿童不用手挖鼻孔,以免造成鼻粘膜受伤出血。(四)舌舌是人体味觉器官。舌表面分布有上万个味蕾(味觉感受器),当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味蕾可感受不同味道,并将各种味觉刺激经味觉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的味觉中枢,产生味觉。实验显示,人体对不同味道的敏感度不同,人分辨苦味的本领最高,其次为酸味、咸味,而对甜味的分辨能力最差。同时,舌头不同部位对不同味道的敏感性也不同(见图2-31),成味的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两侧前半部(3号位置),酸味的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两侧后半部(2号位置),苦味的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根部(1号位置),甜味的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尖部(4号位置)。新生儿味觉发育良好。人一出生就具有敏感的昧道识别能力和味觉偏好,能区分酸、甜、苦、辣等味道,喜欢吃甜味食品,喜吃熟悉的食物。新生儿能轻易分辨出母乳和奶粉的区别,以及不同品牌奶粉的味道区别。因此,生活中常见吃母乳的婴儿拒绝吃奶粉。但舌表面的味蕾随着年龄增长,将有约2/3的味蕾逐渐萎缩,味觉分辨能力下降,故老人往往吃得比较咸与此有关。(五)皮肤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体每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大约分布有4200个神经末梢、35个压力感受器、280个疼痛感受器和17个热感受器(见图2-32),这些神经末梢和感受器感知来自外界的触觉、压觉、温觉、冷觉和痛觉等,并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情报网”,及时向机体传回感知到的信息。第三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第一节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及规律一、生长发育概念生长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为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是量变过程。如身高、体重的增长,牙齿数量的增多等。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与功能的成熟,是质变过程。如婴儿能消化固体食物,会行走、跑跳等。生长和发育共同表达了机体质和量的变化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生长是发育的前提,发育寓于生长之中。发展是指随时间的延续,有机体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它是指人一生中表现出的所有变化,涵盖了生长和发育两个概念,在心理学领域习惯用发展概念来描述人的变化。成熟是指生长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即个体在形态、生理、心理等方面都达到成人水平。学习活动: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征:个体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它始终体现着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个体自身因素的相互作用=每个儿童因基因、雷天环境和个体心理条件的不同,有其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但纵观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学前『L童又具有以下发展的共同特征。(一)生长发育按一定程序进行婴幼儿生长发育是按基因既定的发育顺序和时间进行的。首先,在发育顺序上基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的展规律。以儿童身体发育为例,婴幼儿身体动作的发育遵循“头尾法则”(见图3-1)。.)(二)生长发育呈连续性和阶段性1.学前儿童生长发育速度呈非均衡性2.学前儿童各系统发育呈非一致性机体各系统发育有先后之分。图3-4显示,身体大部分系统的生长发育速度表现为由快到。慢、再加快的发展过程。但神经系统、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则与众不同。3.学前儿童身体各部位增幅不均从图3-5可见,儿童身体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各部位的增长幅度不一致。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下肢(4倍),依次是上肢(3倍)、躯干(2倍),头颅增幅最小(增长l倍)。从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看,人体从胎儿期的大头(占身体的1/2),变为小头、长腿。(四)生长发育表现出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儿童生长发育趋势比较稳定。个体出生后,均沿着基因预设的发展轨迹生长,并在群体范围中保持有限的上下波动幅度。如果个体受到疾病、营养不良等不良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速度将放慢或停滞。但当不良因素去除后,个体表现出向原有生长轨迹靠近和发晨的强烈倾向,“赶上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该现象被称为轨迹现象。生活中,经常可见婴儿因患肠炎出现腹泻、体重下降。但当腹泻痊愈后,体重很快又恢复到原有水平。但并非所有的儿童都可以恢复到正常轨迹,它取决于不良因素影响持续的时间和严重程度。(五)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正如前文所言,个体发展是遗传、环境及自身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每个儿童的基因、气质、兴趣、需求、动机、性别,以及家庭环境、地理环境、受教育状况、社会环境等不同,使得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都与众不同,具有独特性,表现在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发展的优势领域、发展的类型及时间上往往是千差万别的。生活中个体生长发育差异性随处可见,如高矮、胖瘦、智愚;早发育成熟,晚发育成熟;快乐、外向友好,羞涩、冲动;富有运动天赋、艺术天赋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在关注群体儿童生长发育普遍规律的同时,应关注和重视个体差异。在制订和实施卫生保健工作计划时既要全盘考虑,也要因人而异。唯此,才能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三、各年龄儿童生长发育特点为了便于研究和实施儿童保育,卫生学依据儿童的发育水平,将儿童生长发育划分为七个阶段,即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本声讨论O~6岁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发育特点。学习活动:选取0~6岁任意一个年龄段的儿童进行观察。将所观察到的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加以总结,并与同学分享。(一)胎儿期生长发育特点胎儿期是指受孕至分娩这一时期,约为280天,40周。因前8周胚胎尚未发育成人形,又称胚胎期。1.胚胎期胚胎期指怀孕前8周。它是器宫发生期。生命体从一个单细胞发育开始,经过快速分裂、增生和分化,到第8周人体各器官雏形出现。胚胎期是人类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受精卵36小时后即开始细胞分裂,2周后胚胎细胞已由1个受精卵变为数万个新细胞;3周后大脑、脊髓和血管开始形成;4周时胚胎不及一只瓢虫大,但心脏已开始跳动;第8周胚胎已初具人形,长约4厘米,重约10克,可分辨出头、面(眼睛、嘴、鼻、耳)、颈、躯干(心脏、血管、神经)、四肢,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已分化形成。胚胎期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优生学将怀孕前三个月(0N12周)称为致畸敏感期,是优生保健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孕妇接触一些有害因素如病毒、放射线、辐射、某些药物(镇静剂、四环素、抗癌药、抗癫痫药等),吸烟、酗酒(酒精)、吸毒(大麻、可号因)等,容易导致胎儿流产或畸形发生(见图3-6)。例如母亲在怀孕前三个月如果感染了风疹病毒,病毒可侵害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或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等。因此,怀孕前三个月规避各种有害因素非常重要。2.胎儿期胎儿期是指受孕后第9周至胎儿出生。胎儿期生长发育迅速,表现为身体大小的快速增长,各器官的快速发育并逐步开始工作。通常当胎儿发育到第14同后(孕中期)流产的危险性逐渐减少。(1)胎儿身体大小的变化。2.新生儿的生理状况新生儿具备独立生存的各项能力。①新生儿呼吸、心跳较快。平均每分钟呼吸40~44次(成人每分钟16~20次),心率140次/分钟(成年人每分钟60次)。②睡眠时间长。新生儿平均每天睡20个小时左右,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③消化道和泌尿道已正常工作。可消化吸收奶类食物;新生儿出生后6—l2小时内开始第一次排尿和排大便,平均每天排尿10次左右,排大便2—4次。刚开始排泄的大便是胎便,颜色呈黑绿色、粘稠状、无臭味,3—4天后胎粪即可排净。④感知觉器官功能强弱不一。新生儿能看见物体,对光反应敏感(常将头偏向亮光处),但视物模糊,仅能看见近物;能分辨不同的声音;味觉和嗅觉敏感。人一出生就具有辨别甜、酸、苦、咸等味觉的能力,能区别母乳与牛奶的差异,能通过嗅觉寻找母亲的乳头,分辨出母亲乳房的特殊气味。整体而言,新生儿生理功能较弱,出生后第一个月宝宝需要精心呵护,需要清洁、保暖、空气新鲜的环境,需要富含营养的母乳,以顺度过适应期。(三)婴儿期生长发育特点婴儿期通常指滴月后至1岁,也称乳儿期。婴儿期是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婴儿期的成长变化惊人,人们常形容这个年龄的儿童是“一天一个样”。1.婴儿的身体发育(1)身高体重增长显著。婴儿一年内平均身高增长25厘米(是出生时的1.5倍),体重增长6~7公斤(是出生时的3倍),1岁时儿童身高达75厘米,体重达10公斤左右。婴儿期是出生后发育最快的阶段。(2)头围胸围变化明显。出生时,婴儿头围大于胸围,平均为33~34厘米,1岁时达46厘米。婴儿第1年头围的增长占整个头围增长数的一半(反映了大脑的快速增长);婴儿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厘米,l岁时胸围接近头围大小,达46厘米。婴儿的身体比例仍是头大、腿短,身体重心比成人高,不容易保持身体平衡。(3)消化能力进步快。刚出生时,婴儿没有牙齿,不具备咀嚼能力,只能吃奶类流质食物,胃容量仅为30—50毫升;4个月左右,婴儿唾液腺发育成熟开始分泌唾液,可消化淀粉类食物;6~8个月开始长乳牙;7~8个月肠道各种消化酶分泌并工作,这时婴儿可吃鱼、肉、蛋、粮食、蔬菜等食品;1岁时婴儿胃容量达250毫升,可以吃软烂的各种固体食品,其消化能力已接近成人。选择正确的喂养有式,及时添加补充食品,保证婴儿的营养需要是这一阶段保健的重点。2.婴儿的动作发育刚出生时婴儿既不能翻身,也不会抬头,仅能蹬腿、挥胳膊,其活动能力非常有限。经过1年的发展,婴儿的动作技能会有突飞猛进的变化。从身体运动能力看,婴儿学会了抬头、翻身、坐立、爬行、站立,开始了蹒跚学步;手部动作发育经历了无意识地挥动手臂到有目的地抓握,到用拇指和食指取细小物体。婴儿的动作发育基本遵循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发3.婴儿的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婴儿认识外部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婴儿一出生就具备敏锐的嗅觉、味觉及触觉。相对而言,婴儿的视觉和听力在胎内发育较慢,生后第一年视觉和听力变化明。(1)视觉。婴儿刚出生时,视力模糊,视野窄,晶状体调节能力差。生后第一年视力发育迅速,2~3个月视觉调节能力趋于成熟,婴儿可看清近物;9个月视力发育基本完成,能分辨不同的颜色,此时婴儿的视力可能比母亲的视力都好(见表3-3)。同时,婴儿表现出某些视觉偏好。范茨(Fantz,1963)的研究显示(图3-9),婴儿更喜欢人脸和更加复杂的刺激。在婴儿床上方悬挂脸谱、复杂的几何图是宝宝的最爱。(2)听力。出生时婴儿已有听觉,对声音会做出反应。2~3个月后,婴儿听觉变得敏感,头部会随着声源转动,婴儿喜欢听轻柔的音乐,不喜欢噪音;3~4个月能区分大人的讲话声听到熟悉的声音会表现出高兴。10N12个月婴儿的声音定位能力发展良好,笺茔别吉音的方向。当成年人拿着摇铃在婴儿上方和下方摇动时,宝宝会跟着吉音上下挡头、厥头二4.婴儿免疫能力婴儿出生时,尽管尚未建立起自身的免疫系统,但前半年婴儿体内储备有一定的抗体(胎儿期通过血液循环从母亲体内获得部分抗体,出生后通过母乳获得部分抗体),婴儿较少患感染性疾病。半岁后,随着体内储备抗体水平的逐渐下降,婴幼儿免疫水平低下,容易感染多种疾病,如婴儿容易患感染性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预防接种是加快婴儿体内抗体建立、抵抗常见传染病的有效途径。(四)幼儿期生长发育特点儿童l~3岁为幼儿期。幼儿早期仍保持辕快的生长发育速度,2岁后身体发育速度明显放慢,但大脑、语言、认知、运动等仍快速发展。1.幼儿的身体发育身高体重发育。儿童出生后第2年,平均身高增长10厘米,体重增长3公斤。进入第3年,身体发育速度明显减慢,平均身高增长5厘米,体重增长2公斤,并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前。牙齿发育。乳牙在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2岁左右出齐。随着乳牙的生长,婴幼儿的咀嚼能力不断提高,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明显增强,可食用的食物范围也不断扩大。2.幼儿的动作发育幼儿期优先发展大肌肉群,小肌肉群发育速度相对慢一些。幼儿从l岁时摇摇晃晃走路,到3岁时已基本掌握了走、跑、跳(单脚跳)、攀爬等基本动作技能,并初步具有系纽扣用勺吃饭等较复杂的精细动作能力。研究显示,幼儿阶段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对学习各类运动、舞蹈至关重要,它是儿童探索环境、获取周围世界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JacquelineD.Goodway,2008)①。3.幼儿的语言发育幼儿期是口头语言快速发展期,常被称为语言发展关键期。1~3岁幼儿的语言发育经历了发音与模仿、理解词汇、使用词汇等发展过程。1岁幼儿通常只会说简单的单词,如爸爸、妈妈,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话;2岁左右逐渐出现双字句、多字句,但往往话不完整,需要成人猜是什么意思;3岁幼儿就已基本掌握口语的表达和运用,能说出完整的、简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语言流畅性较差。2~3岁是儿童词汇量增长的高速期。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语言环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早期儿童语言发展与家庭抚育环境及家长的抚育观念密切相关(孔亚楠,2009),在缺乏语言刺激的环境中生长的幼儿其语言发展较慢(钱郭小葵,1995)。4.幼儿的大脑及神经发育幼儿大脑和神经系统高速发育。主要表现在:①脑重量的快速增加。脑细胞数量增多,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突触数量增多,3岁时脑重量约为成人脑重的80%(成人脑重为l400克左右)。②大脑功能增强。幼儿在注意力、记忆力、思维、想象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婴幼儿通常以无意注意为主,3岁左右有意注意开始出现;2岁以后右意记忆开始萌芽,幼儿可记住一些简单的指令、歌谣、故事等;幼儿的思维表现为直觉行动思维,2岁前幼儿想象力水较低,在游戏活动中多是简单地模仿,3岁左右在幼儿的游戏中出现简单的主题和角色,想象力开始萌芽。(五)学龄前期生长发育特点学龄前期指3—6岁进入幼儿园学习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在语言、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精细动作等方面发展突出。6岁幼儿已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为进入小学学习做好了准备。1.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发育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年身高增长5厘米,体重增加2公斤。因体重增长速度落后于身高增长速度,儿童出现“抽条”现象(变瘦,变结实)。6岁时,儿童身体发育比例接近成年人(见图3-5);开始换牙,乳牙脱落,恒牙萌出。第一恒磨牙一般在6岁左右萌出,它是龋齿的易发部位,所以应注意口腔卫生。采取窝沟封闭进行预防性治疗,可有效减少幼儿龋齿的发生。3.学龄前儿童的动作发育经过三年的发展,学前儿童在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准确性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平衡能力增强,尤其是精细动作发展变化明显。在运动技能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走、跑、跳(单脚跳、双脚跳)、爬、跨越障碍、攀登(手脚并用)、投掷等能力;在手的精细动作方面,3—4岁的儿童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用笔涂鸦;4~5岁儿童能用筷子吃饭,使用剪刀;5—6岁儿童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完成书写、绘画等复杂的精细活动(见表3-5)。4.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进入幼儿园后,随着交往面的扩大,交往人群的增多,尤其是同伴交往的增多,加之各种游戏和学习活动,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沟通、协商、合作、分享等)、自我认知能力等方面有明显进步。6岁儿童能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3~6岁是儿童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成人应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儿童,帮助儿童建立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和爱运动的习惯。5.学龄前儿童的免疫自出生后,幼儿的免疫系统快速发展,6岁时免疫水平已达到成人水平,已具有较好的抵抗疾病的能力。故儿童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年下降,通常大班儿童已较少生病。一、生长发育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开展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通过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总结和研究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特点,提出卫生保健工作要点,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二是通过大范围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制定国家、地区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值或评价标准,同时为政府制定学前儿童保健工作政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收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从而建立起国家儿童生长发育正常值标准;三是通过对个体儿童或集体儿童生长发育测量,实施生长发育监测,及时了解个体儿童的发育水平和发育速度,开展有针对性的保健工作;四是通过生长发育测量与评价对生长发育障碍儿童进行筛查和诊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实施保健干预。二、生长发育评价指标及测量儿童生长发育变化涉及人体的方方面面二因此,选择客观、可靠、易于测量,同时能反映机体发育水平和功能状况的指标作力生长发育监测指标尤为重要。通常卫生学采用形态、生理功能、生化和心理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