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2024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西省九江市2024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西省九江市2024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西省九江市2024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西省九江市2024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九江市2024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由于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时,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由于语言的障碍,我们可能是完全没有办法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其次,我们没有办法将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没有办法将这种艺术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从而阻碍了审美欣赏的进行。再次,即使是我们能够欣赏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但我们的审美判断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歌德对中国的小说《好速传》、《玉娇梨》、《今古奇观》这样的作品非常赞赏,而这样的作品在中文系统中却非一流作品。如何才能跨越文化的阻碍,而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从而把握这些异民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把跨文化审美欣赏看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来对待。跨文化审美欣赏就是通过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符号价值这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来自其他文化的艺术作品的。这四个维度是依次渐进、越来越接近艺术作品本身的四个序列。当我们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艺术品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个作品所含的文化—作家世界观有一个大体的理解,因为它可以影响作家在艺术作品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我们还需要理解文化—作家偏爱,因为它决定着作家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选择何种题材或主题,甚至决定着作家采用什么样的特殊材料。第三,我们需要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从而使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最后,我们还需要理解艺术作品的符号价值,因为一件艺术作品并“不仅仅只是抽象观念同形式的内容的结合”,而往往通过“形式的内容”表达出多重意义。跨文化审美欣赏需要对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多种多样的符号价值进行辨认和理解。跨文化审美欣赏的确需要超越文化的差异性,而超越文化差异性的最佳方式是认识它、把握它。但认识、把握文化差异性的目的是更好地欣赏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把艺术品仅仅作为文化差异性的论证材料来看待。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决不能仅仅看成是对中西文化异同的平面比较。这四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是逐渐并最终指向艺术作品本身的。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差异性,并不是要欣赏者必须成为一个艺术史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因为那样一来也就意味着“把意义从审美内容中分裂出去”了,也就“不是把艺术品当作艺术品来对待”,而当成了论证文化差异的材料了。我们必须把文化与审美看成是一个统一体。在艺术作品中,文化就是审美对象本身所呈现的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摘编自李庆本《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材料二:结合美的概念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道德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如下:根据爱德华·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理论,受历史、文化以及宗教等的影响,中文的语境程度与英、法、德等而言相对较高。在中国,人与人直接的沟通有较多的逻辑预设,即存在一些事物的潜在且被普遍接受的逻辑前提。而道家思维作为中国本土哲学,其高语境特性也就不言自明了。在跨文化传播中,译者应结合相应语境并通过使用清晰、简洁、逻辑性强以及无歧义的语言,恰当展现文本背后的逻辑预设,减少高低语境所产生的对话“噪音”。在《道德经》的海外传播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理解偏差。要注重中国与英美文化的“文化间性”,找到连接中国与英美文化的共通点。注重“文化间性”,就是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将晦涩难懂的词汇通过文化溯源来找到合理的解释方式,并以此作为注释。如道家思想与英美哲学都有一个永恒不变并超验存在的真理,用文化的共通性作为沟通中国与英美文化的桥梁,才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思想价值观。不仅限于文字传播,还可将图像、音乐以及形象符号作为传播道家思维的手段。非语言符号是指通过跨越语言所形成的思维鸿沟来实现一定层面上思维与思维的连接。非语言符号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意境、一种直观感受,因此更能引发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与共通,降低阅读和理解门槛。总之,在《道德经》的海外出版物中应加入非语言符号,并与文字符号形成多模态话语传播。(摘编自张江浩《跨文化审美视角下中国文化传播策略——以〈道德经》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的差异性阻碍了读者欣赏异族文学作品时顺利进人审美境界。B.材料一中用歌德的事例,意在说明不同民族的审美判断有所不同。C.材料一从作家和作品两个角度,提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D.材料二中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理论基础是爱德华·霍尔的语境理论。2.下列对“跨文化审美欣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依次渐进,且最终指向艺术作品本身。B.将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有助于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C.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差异性是超越文化差异的最佳方式,可以更好地欣赏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D.跨文化审美欣赏要把文化和审美看成一个统一体,不能只把艺术品作为文化差异性的论证材料。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对海外电视剧字幕的翻译,翻译人员采取简化翻译方式对原句内容予以适当调整,防止过长语句的出现。B.BBC推出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将东方诗圣杜甫的一生直观、细致地介绍给世界观众。C.西方人用其文化中特性、含义、地位最接近“龙”的概念的“Seraphim”(炽天使)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龙”。D.据统计,目前,中国在全球有550所孔子学院,为数千万外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5.如果某高校计划向外国留学生推介《论语》,请你根据材料二,对该校提出几点建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城市里的蘑菇卡尔维诺风,从远方来到城市,带着不寻常的礼物,但只有少数敏感的人才察觉得到,像有花粉热毛病的人才会因为别处飘来的花粉而打喷啶。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一阵夹带着孢子的风,于是蘑菇在市区街道的花坛上萌芽了。没有人发现,除了小工马可瓦尔多,他每天早上都在那里等电车。这位马可瓦尔多对城市的生活不是很适应:广告招牌、红绿灯、橱窗、霓虹灯、海报,装腔作势地想吸引人注意,但是他就像行走在沙漠上似的从未停驻过目光。相反地,一片高挂在树枝上枯黄的叶子,一根缠悬在红瓦上的羽毛,他却不曾遗漏;马背上的牛虻、桌上的蛀洞、人行道上压扁的无花果果皮,马可瓦尔多不会不注意到;四季的变化、心里的欲望和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这些他都能发现。这样,一个早上,在等着电车来载他去公司上工时,马可瓦尔多在站牌附近注意到一些奇特的东西:沿着林荫大道铺满石板并消过毒的花坛上,在某几处树桩,似乎鼓起了肿块,这里那里地微露着地下的圆形体。①他蹲下身去系鞋带以便看清楚点,是蘑菇,真的蘑菇,正在市中心萌芽!对马可瓦尔多而言,他周围这个灰色而贫乏的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因为这批不为人知的宝藏而变得丰盛肥沃。而且,生命中除了以小时计酬的雇员薪水、额外的工资补助和家庭津贴外,还是有某些东西可以期待的。他这天工作得比以往都要更心不在焉,老想着当他在那儿搬卸盒子、箱子的同时,那些只有他知道的蘑菇,在幽暗的土地上寂静、慢慢地酝酿那多孔的果肉,吸取地下的水分,蹭破土地表层。“只要下一晚上的雨,”他自言自语道,“就可以采收了。”并急着让他太太和六个孩子知道这项发现。“我跟你们说,”马可瓦尔多在享用少得可怜的晚饭时宣布,“在一个礼拜之内,我们会有蘑菇可以吃!很棒的油炸蘑菇哦!我向你们保证!”然后对那些较小的、还不知道什么是蘑菇的孩子们激动地解释各品种蘑菇的美丽,讲述它们鲜美的滋味,还有烹煮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把他太太朵米娣拉硬拖进来参与讨论。②因为她始终是一副怀疑和漠不关心的样子。“这些蘑菇在哪里?”孩子们问,“告诉我们蘑菇长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马可瓦尔多基于多疑的理由煞住了他的兴奋。哎,我一跟他们说出位置,他们就会和平日混在一起的野孩子一齐去找,然后消息会传递整个社区,蘑菇就都到别人的锅子里了!这个推测立刻填满了那原来充满着大爱的心灵,担心、嫉妒及冷漠把心关闭起来,现在他只渴望拥有。“蘑菇的位置我知道,而且只有我知道,你们要是在外头走漏一句话,就该倒霉了。”第二天早上,当马可瓦尔多走向电车站时,心里满是挂念。他蹲在花坛上,看到摩菇长大了,但并不多,几乎还完整地藏在地下,才松了一口气。他就这么蹲着,直到察觉有人站在身后。他猛地站起身来并试着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一个清道夫正倚着扫把看着他。管辖这片蘑菇生长区城的清道夫是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瘦高个儿,叫阿玛弟吉,对马可瓦尔多一向不太友善。或许是因为已习惯于透过那副眼镜在柏油路上探测搜寻每一个大自然留下待清扫的痕迹。那天是星期六,马可瓦尔多有半天的空档都消磨在花坛附近,魂不守舍地转来转去,眼睛远远地盯着那个清道夫和蘑菇,同时心里盘算着还要多少时间蘑菇才会长大。晚上下起雨来,马可瓦尔多是全市里唯一如同久早逢甘霖的农民因为而声而兴奋地跳起来的一个。他爬起来坐在床上,叫醒全家:“下雨啦,下雨啦!”他兴奋地呼吸着湖湿的尘土味,还有从外面飘来的新鲜霉味。星期天清展,带着孩子和一个借来的篮子,马可瓦尔多冲向花坛。③蘑菇都在,站得笔直笔直,小帽子在水汪汪的地上高高扬起。“万岁!”全体立刻埋头开始采摘。“爸爸,你看那边那位先生摘了多少!”小米开尔说。做爸爸的抬起头来看见,站在他们旁边的阿玛弟吉也挽着个小篮子,篮子里装满了蘑菇。“啊!你们也来采?”清道夫说,“那么是真的好吃了?我搞了一些,但是又没有把握……更那边点的大道上还长有更大朵的蘑菇……好,现在我知道了,我得去通知我的亲戚,他们正在讨论要不要摘……”便大踏步走开了。马可瓦尔多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还有更大朵的蘑菇,而他竟然不知道!眼睁睁地看着一次意外的收获就这样变成别人的,他有好一会儿几乎气傻了,然后——有时候会发生——④因为个人情感的崩溃使得他突然慷慨起来。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人正在等电车,由于天气仍不稳定而且潮湿,大家手臂上都吊挂着雨伞。“喂!你们这些人,今天晚上想吃油炸蘑菇吗?”马可瓦尔多对站牌附近拥挤的人群喊道,“在马路上长出了蘑菇!你们跟我来!每个人都有份!”之后他就紧跟着阿玛弟吉,而他身后则紧跟着另一群人。大家都找到了蘑菇,没有篮子的,就把蘑菇放在打开的雨伞里。某个人说:“如果我们一起办个午宴一定很棒!”但最后,所有人都带着各自的蘑菇回到自己家里。不过他们很快又重新见面了,就在同一天晚上,同一家医院的病房里,由于食物中毒来洗胃。中毒都不严重,因为每个人吃的蘑菇数量并不多。马可瓦尔多和阿玛弟吉正躺在相邻的病床上,怒目相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三段以对比视角详细叙写马可瓦尔多眼中的城市环境,表现他与“这个灰色而贫乏的世界”的隔阂,这种感受和他的身份是紧密相关的。B.马可瓦尔多心理变化极其微妙,先是发现蘑菇时的惊喜和兴奋,接着清道夫的出现让他担心和多疑,几乎认定还有别人知道蘑菇的存在。C.主人公马可瓦尔多的形象具有多面性,他生活困顿,工作懈怠,自私自利,卑微可怜,但对家人充满关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D.蘑菇有毒,这个结尾出人意料;但蘑菇本就毒性难辨,加上采摘者众多,各自得到的蘑菇数量少,因此中毒者并无大碍,又都在情理之中。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主人公掩饰秘密的谨慎心理,让人觉得既真实又幽默。B.句子②中妻子的“怀疑”和“漠不关心”,是长期处于贫困生活中的人们的写照。C.句子③运用拟人和借代两种修辞,描绘了雨后蘑菇生机勃勃、长势喜人的画面。D.句子④中“慷慨”是一种情感崩溃后的报复,不能理解为与他人分享收获的善意。8.请分析小说结尾两人怒目而视的原因。(4分)9.有评论家认为,卡尔维诺的小说是轻逸的,但轻逸的背后是沉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遵命曰:“和氏之壁。”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昔者吴起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主而下虚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楚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①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遵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节选自《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蒙工,作古寂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责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②之山,不知其所终。(节选自刘基《诚意伯集》)【注】①燔:fán焚烧。②宕冥:高远幽深貌。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不如使封君之子孙A三世而收B爵禄C减百史之D禄秩E损不急之F枝官G以奉H选练之士。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诳,文中的意思是欺骗、欺瞒,如“出家人不打诳语”意为出家人不说谎话、大话。B.薨,指诸侯之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之死也称薨。古代帝王和皇后之死则称“崩”。C.什伍,文中指秦孝公设立的基层居民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D.美,意动用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氏在楚山获得璞玉,先后向厉王和武王进献,但都因玉人的误判而被君王处罚,最终失去了双足,楚文王当政后,此玉才被识得。B.吴起、商鞅均具有远见卓识,他们针对本国的实际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使得国家富强,但随着国君的离世,二人也被处以极刑。C.从对秦孝公的改革建议中可以发现,商鞅认为秦国社会应当鼓励告发、焚毁诗书、严明法令、杜绝私人请托、提高士兵地位。D.工之侨得到了一块上好的桐木,将其制成了一张音色优美的好琴,把它献给了国家,结果太常以不是古琴为由,拒绝了工之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4分)(2)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4分)14.两则材料都记载了献宝不被赏识的故事,作者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②阑干③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晓行张良臣④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磬清。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注】①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②星斗:特指北斗星。③阑干:横斜的样子。④张良臣:南宋诗人,生活时代比陈与义晚。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都描绘了诗人旅途早行的图景,从景物特点看《晓行》出行时间更早。B.两首诗都选取了“星斗”这一意象,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诗人出行之“早”。C.两处“和梦过”都写诗人因出门太早,睡意未消,在半睡半醒状态中行过小桥。D.两首诗都调动了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笔触细腻,写景生动。16.《早行》与《晓行》两诗高度相似,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明理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答司马谏议书》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盘庚成功迁都的原因,也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是历史上无数改革家刚直果决精神的概括。(2)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对当权者发出了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呼吁。(3)学校正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要在校园设置一些古诗文名句展板,面向全校征集书法作品。展板内容要求能扣住各处鲜明特色,展现美好情怀。小刚最爱学校荷塘那一大片清雅的荷花,于是他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完成了作品。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应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走出单元门,雨凡“喵喵”地叫着,走向那棵黄葛树,一只黑黄毛色的猫跑过来。雨凡倒出一些猫粮,猫却不急着吃,脑袋在他脚边拱来拱去,“喵喵”地叫着。正是六月,洁白的栀子花散发出馥郁的香味儿。一只亚麻色的猫弓起身子,竖起耳朵,双目炯炯有神,尾巴左摇右摇,傻一根竖起的小旗杆。忽然,麻猫闪电般冲上去,抓住了一只老鼠。麻猫叼着老鼠走出草丛,将老鼠放在地上,老鼠拔腿就要逃命,麻猫健步冲上去,再次扑住了老鼠。如此几次,老鼠瘫倒在地上,再也跑不动了。麻猫叼起老鼠,敏捷地爬上大树,独自享受起晚餐。雨凡走到石墙边,墙上那只黑耳朵白猫像见到老朋友,朝他温柔地叫着。这是只老猫,有些掉毛,白色的皮毛不再光滑,显得有些脏兮兮的。雨凡把猫粮倒在它面前,它吃了起来,不时地冲雨凡“喵喵”地叫着。18.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19.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情感意蕴。文中三处加点的“喵喵”一词有着不同的情感意蕴,请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进行解读。(5分)(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近些年来,在“颜值经济”的驱使下,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上限和凭借科技手段变美的接受度不断增强,导致“美”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之前,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和“参赛”的,是高颅顶、精灵耳、A4腰、筷子腿,现在又多了一项——“18岁抗衰老”。花季雨季的年龄抗衰老?有人__①__,但也有人成功掉入焦虑陷阱,在半信半疑中走入美容院。“低价”“超低价”的“羊毛”没薅到,实际消费时却被店家以多重话术诱导加钱下单。而至于科技加持下的美容效果,可能还真没法较真,毕竟不能“药到病除”,也没法像做实验一样精准量化,借用一句“古早”的网络流行语,“谁认真谁就先输了”!也有年轻消费者__②__,后悔自己一时头脑发热,被衰老焦虑绑架。去不去医疗美容,当然是个体的决策,但个体也绝非生活在真空中,支持其决策的那些观念,则是他在所置身的社会中__③__的结果,那些过火的医疗广告不过是推波助澜的“临门一脚”。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筷子腿”一词生动形象,是指像筷子一样细长而笔直的腿。请另写两个有类似构词方式的三字词语,并做出解释。(4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苏轼云:“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为“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引述了这句话,勉励我们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坚信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一年多过去了,这句话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触和启示?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西省九江市2024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由于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时,会面临许多困难。首先,由于语言的障碍,我们可能是完全没有办法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其次,我们没有办法将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没有办法将这种艺术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从而阻碍了审美欣赏的进行。再次,即使是我们能够欣赏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但我们的审美判断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歌德对中国的小说《好速传》、《玉娇梨》、《今古奇观》这样的作品非常赞赏,而这样的作品在中文系统中却非一流作品。如何才能跨越文化的阻碍,而能成功地进入审美境界,从而把握这些异民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把跨文化审美欣赏看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来对待。跨文化审美欣赏就是通过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符号价值这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来自其他文化的艺术作品的。这四个维度是依次渐进、越来越接近艺术作品本身的四个序列。当我们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艺术品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个作品所含的文化—作家世界观有一个大体的理解,因为它可以影响作家在艺术作品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其次,我们还需要理解文化—作家偏爱,因为它决定着作家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选择何种题材或主题,甚至决定着作家采用什么样的特殊材料。第三,我们需要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从而使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最后,我们还需要理解艺术作品的符号价值,因为一件艺术作品并“不仅仅只是抽象观念同形式的内容的结合”,而往往通过“形式的内容”表达出多重意义。跨文化审美欣赏需要对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多种多样的符号价值进行辨认和理解。跨文化审美欣赏的确需要超越文化的差异性,而超越文化差异性的最佳方式是认识它、把握它。但认识、把握文化差异性的目的是更好地欣赏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把艺术品仅仅作为文化差异性的论证材料来看待。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决不能仅仅看成是对中西文化异同的平面比较。这四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是逐渐并最终指向艺术作品本身的。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差异性,并不是要欣赏者必须成为一个艺术史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因为那样一来也就意味着“把意义从审美内容中分裂出去”了,也就“不是把艺术品当作艺术品来对待”,而当成了论证文化差异的材料了。我们必须把文化与审美看成是一个统一体。在艺术作品中,文化就是审美对象本身所呈现的内容,二者不可分割。(摘编自李庆本《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材料二:结合美的概念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道德经》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如下:根据爱德华·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理论,受历史、文化以及宗教等的影响,中文的语境程度与英、法、德等而言相对较高。在中国,人与人直接的沟通有较多的逻辑预设,即存在一些事物的潜在且被普遍接受的逻辑前提。而道家思维作为中国本土哲学,其高语境特性也就不言自明了。在跨文化传播中,译者应结合相应语境并通过使用清晰、简洁、逻辑性强以及无歧义的语言,恰当展现文本背后的逻辑预设,减少高低语境所产生的对话“噪音”。在《道德经》的海外传播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理解偏差。要注重中国与英美文化的“文化间性”,找到连接中国与英美文化的共通点。注重“文化间性”,就是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将晦涩难懂的词汇通过文化溯源来找到合理的解释方式,并以此作为注释。如道家思想与英美哲学都有一个永恒不变并超验存在的真理,用文化的共通性作为沟通中国与英美文化的桥梁,才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的思想价值观。不仅限于文字传播,还可将图像、音乐以及形象符号作为传播道家思维的手段。非语言符号是指通过跨越语言所形成的思维鸿沟来实现一定层面上思维与思维的连接。非语言符号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意境、一种直观感受,因此更能引发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与共通,降低阅读和理解门槛。总之,在《道德经》的海外出版物中应加入非语言符号,并与文字符号形成多模态话语传播。(摘编自张江浩《跨文化审美视角下中国文化传播策略——以〈道德经》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的差异性阻碍了读者欣赏异族文学作品时顺利进人审美境界。B.材料一中用歌德的事例,意在说明不同民族的审美判断有所不同。C.材料一从作家和作品两个角度,提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D.材料二中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理论基础是爱德华·霍尔的语境理论。2.下列对“跨文化审美欣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依次渐进,且最终指向艺术作品本身。B.将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有助于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C.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差异性是超越文化差异的最佳方式,可以更好地欣赏不同文化的艺术作品。D.跨文化审美欣赏要把文化和审美看成一个统一体,不能只把艺术品作为文化差异性的论证材料。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对海外电视剧字幕的翻译,翻译人员采取简化翻译方式对原句内容予以适当调整,防止过长语句的出现。B.BBC推出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将东方诗圣杜甫的一生直观、细致地介绍给世界观众。C.西方人用其文化中特性、含义、地位最接近“龙”的概念的“Seraphim”(炽天使)来理解中国文化中的“龙”。D.据统计,目前,中国在全球有550所孔子学院,为数千万外国学员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5.如果某高校计划向外国留学生推介《论语》,请你根据材料二,对该校提出几点建议。(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D.“跨文化传播策略的理论基础是爱德华•霍尔的语境理论”错误,以爱德华•霍尔的语境理论为基础的低语境化传播只是跨文化传播策略之一。

故选D。

(2)B.原文为“我们需要理解作品形式的内容,从而使他者文化的艺术作品从‘物质对象’转化为‘审美对象’。”

故选B。

(3)材料二的观点是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材料中论述了语境、文化、多模态话语传播三大策略。A.是结合相应语境采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减少语言障碍;B.是利用非语言符号帮助跨文化传播;C.是用文化的共同性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D.孔子学院只是文化传播的平台,未涉及材料中的语境、文化、多模态话语传播三大策略。

故选D。

(4)①结合“由于存在着文化的差异性,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时,会面临许多困难”可知,首先,指出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时存在的困难,引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话题。②结合“跨文化审美欣赏就是通过文化—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符号价值这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来自其他文化的艺术作品的”可知,接着,提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文化一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符号价值。③结合“我们必须把文化与审美看成是一个统一体。在艺术作品中,文化就是审美对象本身所呈现的内容,二者不可分割”可知,最后,强调在跨文化审美欣赏中我们必须把文化和审美看成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割。

(5)①结合“在跨文化传播中,译者应结合相应语境并通过使用清晰、简洁、逻辑性强以及无歧义的语言,恰当展现文本背后的逻辑预设,减少高低语境所产生的对话‘噪音’”可知,使用清晰、简洁、逻辑性强以及无歧义的语言,恰当展现逻辑预设,减少语境障碍。②结合“在《道德经》的海外传播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造成理解偏差。要注重中国与英美文化的‘文化间性’,找到连接中国与英美文化的共通点”可知,注重“文化间性”,寻找并突出文化共通点,避免理解偏差。③结合“总之,在《道德经》的海外出版物中应加入非语言符号,并与文字符号形成多模态话语传播”可知,运用非语言符号等直观的辅助手段进行多模态话语传播。

答案:

(1)D

(2)B

(3)D

(4)①首先,指出我们在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时存在的困难,引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话题。②接着,提出跨文化审美欣赏的四个维度,文化一作家世界观、文化—审美偏爱、形式的内容、符号价值。③最后,强调在跨文化审美欣赏中我们必须把文化和审美看成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分割。

(5)①使用清晰、简洁、逻辑性强以及无歧义的语言,恰当展现逻辑预设,减少语境障碍。②注重“文化间性”,寻找并突出文化共通点,避免理解偏差。③运用非语言符号等直观的辅助手段进行多模态话语传播。【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城市里的蘑菇卡尔维诺风,从远方来到城市,带着不寻常的礼物,但只有少数敏感的人才察觉得到,像有花粉热毛病的人才会因为别处飘来的花粉而打喷啶。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一阵夹带着孢子的风,于是蘑菇在市区街道的花坛上萌芽了。没有人发现,除了小工马可瓦尔多,他每天早上都在那里等电车。这位马可瓦尔多对城市的生活不是很适应:广告招牌、红绿灯、橱窗、霓虹灯、海报,装腔作势地想吸引人注意,但是他就像行走在沙漠上似的从未停驻过目光。相反地,一片高挂在树枝上枯黄的叶子,一根缠悬在红瓦上的羽毛,他却不曾遗漏;马背上的牛虻、桌上的蛀洞、人行道上压扁的无花果果皮,马可瓦尔多不会不注意到;四季的变化、心里的欲望和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这些他都能发现。这样,一个早上,在等着电车来载他去公司上工时,马可瓦尔多在站牌附近注意到一些奇特的东西:沿着林荫大道铺满石板并消过毒的花坛上,在某几处树桩,似乎鼓起了肿块,这里那里地微露着地下的圆形体。①他蹲下身去系鞋带以便看清楚点,是蘑菇,真的蘑菇,正在市中心萌芽!对马可瓦尔多而言,他周围这个灰色而贫乏的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因为这批不为人知的宝藏而变得丰盛肥沃。而且,生命中除了以小时计酬的雇员薪水、额外的工资补助和家庭津贴外,还是有某些东西可以期待的。他这天工作得比以往都要更心不在焉,老想着当他在那儿搬卸盒子、箱子的同时,那些只有他知道的蘑菇,在幽暗的土地上寂静、慢慢地酝酿那多孔的果肉,吸取地下的水分,蹭破土地表层。“只要下一晚上的雨,”他自言自语道,“就可以采收了。”并急着让他太太和六个孩子知道这项发现。“我跟你们说,”马可瓦尔多在享用少得可怜的晚饭时宣布,“在一个礼拜之内,我们会有蘑菇可以吃!很棒的油炸蘑菇哦!我向你们保证!”然后对那些较小的、还不知道什么是蘑菇的孩子们激动地解释各品种蘑菇的美丽,讲述它们鲜美的滋味,还有烹煮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把他太太朵米娣拉硬拖进来参与讨论。②因为她始终是一副怀疑和漠不关心的样子。“这些蘑菇在哪里?”孩子们问,“告诉我们蘑菇长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马可瓦尔多基于多疑的理由煞住了他的兴奋。哎,我一跟他们说出位置,他们就会和平日混在一起的野孩子一齐去找,然后消息会传递整个社区,蘑菇就都到别人的锅子里了!这个推测立刻填满了那原来充满着大爱的心灵,担心、嫉妒及冷漠把心关闭起来,现在他只渴望拥有。“蘑菇的位置我知道,而且只有我知道,你们要是在外头走漏一句话,就该倒霉了。”第二天早上,当马可瓦尔多走向电车站时,心里满是挂念。他蹲在花坛上,看到摩菇长大了,但并不多,几乎还完整地藏在地下,才松了一口气。他就这么蹲着,直到察觉有人站在身后。他猛地站起身来并试着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一个清道夫正倚着扫把看着他。管辖这片蘑菇生长区城的清道夫是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瘦高个儿,叫阿玛弟吉,对马可瓦尔多一向不太友善。或许是因为已习惯于透过那副眼镜在柏油路上探测搜寻每一个大自然留下待清扫的痕迹。那天是星期六,马可瓦尔多有半天的空档都消磨在花坛附近,魂不守舍地转来转去,眼睛远远地盯着那个清道夫和蘑菇,同时心里盘算着还要多少时间蘑菇才会长大。晚上下起雨来,马可瓦尔多是全市里唯一如同久早逢甘霖的农民因为而声而兴奋地跳起来的一个。他爬起来坐在床上,叫醒全家:“下雨啦,下雨啦!”他兴奋地呼吸着湖湿的尘土味,还有从外面飘来的新鲜霉味。星期天清展,带着孩子和一个借来的篮子,马可瓦尔多冲向花坛。③蘑菇都在,站得笔直笔直,小帽子在水汪汪的地上高高扬起。“万岁!”全体立刻埋头开始采摘。“爸爸,你看那边那位先生摘了多少!”小米开尔说。做爸爸的抬起头来看见,站在他们旁边的阿玛弟吉也挽着个小篮子,篮子里装满了蘑菇。“啊!你们也来采?”清道夫说,“那么是真的好吃了?我搞了一些,但是又没有把握……更那边点的大道上还长有更大朵的蘑菇……好,现在我知道了,我得去通知我的亲戚,他们正在讨论要不要摘……”便大踏步走开了。马可瓦尔多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还有更大朵的蘑菇,而他竟然不知道!眼睁睁地看着一次意外的收获就这样变成别人的,他有好一会儿几乎气傻了,然后——有时候会发生——④因为个人情感的崩溃使得他突然慷慨起来。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人正在等电车,由于天气仍不稳定而且潮湿,大家手臂上都吊挂着雨伞。“喂!你们这些人,今天晚上想吃油炸蘑菇吗?”马可瓦尔多对站牌附近拥挤的人群喊道,“在马路上长出了蘑菇!你们跟我来!每个人都有份!”之后他就紧跟着阿玛弟吉,而他身后则紧跟着另一群人。大家都找到了蘑菇,没有篮子的,就把蘑菇放在打开的雨伞里。某个人说:“如果我们一起办个午宴一定很棒!”但最后,所有人都带着各自的蘑菇回到自己家里。不过他们很快又重新见面了,就在同一天晚上,同一家医院的病房里,由于食物中毒来洗胃。中毒都不严重,因为每个人吃的蘑菇数量并不多。马可瓦尔多和阿玛弟吉正躺在相邻的病床上,怒目相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三段以对比视角详细叙写马可瓦尔多眼中的城市环境,表现他与“这个灰色而贫乏的世界”的隔阂,这种感受和他的身份是紧密相关的。B.马可瓦尔多心理变化极其微妙,先是发现蘑菇时的惊喜和兴奋,接着清道夫的出现让他担心和多疑,几乎认定还有别人知道蘑菇的存在。C.主人公马可瓦尔多的形象具有多面性,他生活困顿,工作懈怠,自私自利,卑微可怜,但对家人充满关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D.蘑菇有毒,这个结尾出人意料;但蘑菇本就毒性难辨,加上采摘者众多,各自得到的蘑菇数量少,因此中毒者并无大碍,又都在情理之中。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主人公掩饰秘密的谨慎心理,让人觉得既真实又幽默。B.句子②中妻子的“怀疑”和“漠不关心”,是长期处于贫困生活中的人们的写照。C.句子③运用拟人和借代两种修辞,描绘了雨后蘑菇生机勃勃、长势喜人的画面。D.句子④中“慷慨”是一种情感崩溃后的报复,不能理解为与他人分享收获的善意。8.请分析小说结尾两人怒目而视的原因。(4分)9.有评论家认为,卡尔维诺的小说是轻逸的,但轻逸的背后是沉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看如何写的,达到什么效果。

(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有鲜明的观点态度,且有充分的逻辑推理。看似矛盾对立的地方,往往都是不矛盾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一般来说,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原因时,要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可分点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了解主要写作手法,领悟小说主旨,明确探究方向。【解答】(1)B.清道夫的出现令他警觉,但“他几乎认定还有别人知道蘑菇的存在”没有依据。

故选B。

(2)C.“借代”错误,应是比喻。

故选C。

(3)①结合“马可瓦尔多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还有更大朵的蘑菇,而他竟然不知道!眼睁睁地看着一次意外的收获就这样变成别人的,他有好一会儿几乎气傻了”可知,马可瓦尔多认为阿玛弟吉搅乱了他独占蘑菇的美梦。②结合“‘啊!你们也来采?’清道夫说,‘那么是真的好吃了?我搞了一些,但是又没有把握……更那边点的大道上还长有更大朵的蘑菇……好,现在我知道了,我得去通知我的亲戚,他们正在讨论要不要摘……’便大踏步走开了”可知,阿玛弟吉认为是受马可瓦尔多误导而吃了蘑菇导致中毒。

(4)①结合“这样,一个早上,在等着电车来载他去公司上工时,马可瓦尔多在站牌附近注意到一些奇特的东西:沿着林荫大道铺满石板并消过毒的花坛上,在某几处树桩,似乎鼓起了肿块,这里那里地微露着地下的圆形体”等可知,小说的情节是轻逸的。小工马可瓦尔多在城市中心发现了蘑菇,意图瞒过他人没有成功,采摘食用而中毒,故事结构简单明快。

②结合“第二天早上,当马可瓦尔多走向电车站时,心里满是挂念。他蹲在花坛上,看到摩菇长大了,但并不多,几乎还完整地藏在地下,才松了一口气”等可知,小说的语言是轻逸的。叙述平实简练,对人物的描写滑稽诙谐,比如马可瓦尔多发现蘑菇后的反应,病床上的“怒目相视”等。

③结合“不过他们很快又重新见面了,就在同一天晚上,同一家医院的病房里,由于食物中毒来洗胃。中毒都不严重,因为每个人吃的蘑菇数量并不多”等可知,小说的主题是沉重的。马可瓦尔多的“蘑菇”幻梦从萌发到破灭,表现了工业化社会底层人生活的困苦和凄惨,作者以寓言般的故事和轻松幽默的笔法勾画出残酷的现实,喜剧背后是沉重的悲剧。

答案:

(1)B

(2)C

(3)①马可瓦尔多认为阿玛弟吉搅乱了他独占蘑菇的美梦。②阿玛弟吉认为是受马可瓦尔多误导而吃了蘑菇导致中毒。

(4)①小说的情节是轻逸的。小工马可瓦尔多在城市中心发现了蘑菇,意图瞒过他人没有成功,采摘食用而中毒,故事结构简单明快。

②小说的语言是轻逸的。叙述平实简练,对人物的描写滑稽诙谐,比如马可瓦尔多发现蘑菇后的反应,病床上的“怒目相视”等。

③小说的主题是沉重的。马可瓦尔多的“蘑菇”幻梦从萌发到破灭,表现了工业化社会底层人生活的困苦和凄惨,作者以寓言般的故事和轻松幽默的笔法勾画出残酷的现实,喜剧背后是沉重的悲剧。【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遵命曰:“和氏之壁。”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昔者吴起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主而下虚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楚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①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遵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节选自《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蒙工,作古寂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责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②之山,不知其所终。(节选自刘基《诚意伯集》)【注】①燔:fán焚烧。②宕冥:高远幽深貌。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不如使封君之子孙A三世而收B爵禄C减百史之D禄秩E损不急之F枝官G以奉H选练之士。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诳,文中的意思是欺骗、欺瞒,如“出家人不打诳语”意为出家人不说谎话、大话。B.薨,指诸侯之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之死也称薨。古代帝王和皇后之死则称“崩”。C.什伍,文中指秦孝公设立的基层居民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D.美,意动用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氏在楚山获得璞玉,先后向厉王和武王进献,但都因玉人的误判而被君王处罚,最终失去了双足,楚文王当政后,此玉才被识得。B.吴起、商鞅均具有远见卓识,他们针对本国的实际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使得国家富强,但随着国君的离世,二人也被处以极刑。C.从对秦孝公的改革建议中可以发现,商鞅认为秦国社会应当鼓励告发、焚毁诗书、严明法令、杜绝私人请托、提高士兵地位。D.工之侨得到了一块上好的桐木,将其制成了一张音色优美的好琴,把它献给了国家,结果太常以不是古琴为由,拒绝了工之侨。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4分)(2)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4分)14.两则材料都记载了献宝不被赏识的故事,作者的态度有何不同?(3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是三部分内容,不同的动词引导三条意见,应在“禄”“秩”“官”后断开,综上应在CEG三处断开。句意:不如使分封贵族的子孙到第三代时君主就收回爵禄,取消或减少百官的俸禄,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

(2)D.有误,文中是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琴。“吾妻之美我者”中“美”为形容词意动,认为美。二者意思不同。句意:工之侨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我的妻子认为我长得漂亮。

故选:D。

(3)B.“他们针对本国的实际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使得国家富强”有误,他们并未“使得国家富强”,文中指出“楚不用吴起而削乱”,可见吴起没有让楚国富强。

故选:B。

(4)①当:正确;枝解:肢解;而:表并列关系;何也:为什么?译文:二人的主张已是正确的了,但是肢解吴起与车裂商鞅,这是为什么呢?

②匣: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诸:兼词,兼“之于”;期年:满一年;适:到。译文:把它装在匣子然后埋在土里,一年后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5)材料一中作者发表议论说到“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作者认为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鉴定宝玉,识宝如此之难,由此发出无限感慨。作者认为即便卞和献的玉璞不够完美,也并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但卞和却因此被砍去了双脚,太过残忍,对于其遭遇,作者表达了强烈的愤慨、悲伤之情。材料二中说到“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蒙工,作古寂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责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工之侨将原本不是古琴的琴经过装饰伪造后被朝廷的乐官们评定为珍品。作者借此批判了只重虚名,不重真才实学的虚伪之风气。

答案:

(1)CEG

(2)D

(3)B

(4)①二人的主张已是正确的了,但是肢解吴起与车裂商鞅,这是为什么呢?

②把它装在匣子然后埋在土里,一年后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5)材料一,作者认为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鉴定宝玉,识宝如此之难,由此发出无限感慨,但对于和氏因献宝不成而惨遭酷刑这一结果,作者表达了强烈的愤慨、悲伤。

材料二,作者借工之侨伪造古琴一事,批判了只重虚名,不重真才实学的虚伪之风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即使卞和献的玉璞不够完美,也并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但还是在双脚被砍后宝玉才得以论定,鉴定宝玉就是如此的困难。

从前吴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国的风气说:“大臣的权势太重,分封的贵族太多。像这样下去,他们就会上逼主而下虐民,这是造成国贫兵弱的途径。不如使分封贵族的子孙到第三代时君主就收回爵禄,取消或减少百官的俸禄,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楚悼王施行此法一年就死了,吴起在楚遭到肢解。商君教秦孝公建立什伍组织,设置告密连坐的制度,焚烧诗书,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请托而进用对国家有功的人,约束靠游说做官的人而使农民士兵显贵起来。孝公实行这些主张,君主因此尊贵安稳,国家因此富庶强大。八年后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受到车裂。楚国不用吴起变法而削弱混乱,秦国推行商鞅变法而富庶强大。二人的主张已是正确的了,但是肢解吴起与车裂商鞅,又为什么呢?

材料二:

工之侨得到了很好的桐木,砍下来做成一张琴,装上弦弹起来,像金属和玉石相应和。工之侨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献给太常寺。(太常寺)让最优秀的乐师来看看,乐师说:“不是古琴。”把琴退给了他。

工之侨带着琴回到了家,与漆工商量,在琴面绘制了断裂的纹理;又与篆工商量,在琴上刻了古代的款识。把它装在匣子然后埋在土里,一年后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一位达官贵人路过看见了,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去,并把它献给朝廷。乐官们传递着看了,都说:“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了,慨叹地说:“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张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作打算,就要和这世道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去到宕冥山中,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②阑干③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晓行张良臣④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磬清。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注】①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②星斗:特指北斗星。③阑干:横斜的样子。④张良臣:南宋诗人,生活时代比陈与义晚。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首诗都描绘了诗人旅途早行的图景,从景物特点看《晓行》出行时间更早。B.两首诗都选取了“星斗”这一意象,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诗人出行之“早”。C.两处“和梦过”都写诗人因出门太早,睡意未消,在半睡半醒状态中行过小桥。D.两首诗都调动了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笔触细腻,写景生动。16.《早行》与《晓行》两诗高度相似,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明理由。(6分)【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

(2)本题考查比较诗歌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从意象,手法,作者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A.两诗都写的都是早晨出行,但从诗歌景物特点来看,两诗都写的是秋季的早晨,但从陈诗“星斗阑干分外明”可知,比张诗“千山万山星斗落”出行的时间要早一些,可知《晓行》的出行时间更晚。

故选:A。

(2)第一步:分析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从题目、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分析,得出两诗的相似之处有:题目都写了“早行”;都写了“星斗”“小桥”“草虫鸣”;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声衬静,突出早晨的宁静;都表达了作者对早晨行走的感受,突出旅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第二步:比较两首诗的不同之处。从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以下不同之处:①在意象上,《早行》选择的意象比较单调,如露、驼褐、星斗、小桥、稻田等,主要突出早晨的寂静清冷;而《晓行》选择的意象比较丰富,如千山、万山、豆花等,突出了早晨的清新自然。②在意境上,《早行》突出了一种孤寂清冷之情,而《晓行》的意境更为辽阔、清新、静谧。③在手法上,《晓行》比《早行》多用了一些手法,如寓情于景、以声衬静等。

第三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一首诗并说明理由。可以侧重于意境、情感、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A

(2)示例一:我更喜欢《早行》。①两首诗都表达了旅人早晨赶路的孤寂之情,但《早行》的孤独寂寞之情更浓;②《早行》的构思更巧妙,以“早”字贯穿全诗,先写“露侵驼褐晓寒轻”,再写“星斗阑干分外明”,然后写“寂寞小桥和梦过”,最后写“稻田深处草虫鸣”,一气呵成;③《早行》的写法更精妙,如“露侵驼褐晓寒轻”一句,不仅写出了早晨天气的寒冷,还以“侵”字写出露水渐渐侵润衣服的过程,以“轻”字写出寒冷渐渐增加的感觉,既传神又精致。

示例二:我更喜欢《晓行》。①《晓行》的意境更美,诗人选取“千山”“万山”“豆花”“虫鸣”等自然景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村早晨图;②《晓行》的情感更丰富,既有行路的孤独寂寞,又有对山村早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③《晓行》的写法更巧妙,如“千山万山星斗落”一句,以星斗的落山,突出早晨之“晓”,“一声两声钟磬清”,以钟声的清晰,衬托早晨的寂静,都见诗人构思之巧妙。

译文:

早行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赏析:

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驼褐”,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此其一。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此其二。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答司马谏议书》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盘庚成功迁都的原因,也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是历史上无数改革家刚直果决精神的概括。(2)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对当权者发出了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呼吁。(3)学校正在开展“书香校园”活动,要在校园设置一些古诗文名句展板,面向全校征集书法作品。展板内容要求能扣住各处鲜明特色,展现美好情怀。小刚最爱学校荷塘那一大片清雅的荷花,于是他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完成了作品。【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解答】故答案为:

(1)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重点字:度)

(2)未必人间无好汉

谁与宽些尺度(重点字:未)

(3)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重点字:圆)【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一)语言文字应用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走出单元门,雨凡“喵喵”地叫着,走向那棵黄葛树,一只黑黄毛色的猫跑过来。雨凡倒出一些猫粮,猫却不急着吃,脑袋在他脚边拱来拱去,“喵喵”地叫着。正是六月,洁白的栀子花散发出馥郁的香味儿。一只亚麻色的猫弓起身子,竖起耳朵,双目炯炯有神,尾巴左摇右摇,傻一根竖起的小旗杆。忽然,麻猫闪电般冲上去,抓住了一只老鼠。麻猫叼着老鼠走出草丛,将老鼠放在地上,老鼠拔腿就要逃命,麻猫健步冲上去,再次扑住了老鼠。如此几次,老鼠瘫倒在地上,再也跑不动了。麻猫叼起老鼠,敏捷地爬上大树,独自享受起晚餐。雨凡走到石墙边,墙上那只黑耳朵白猫像见到老朋友,朝他温柔地叫着。这是只老猫,有些掉毛,白色的皮毛不再光滑,显得有些脏兮兮的。雨凡把猫粮倒在它面前,它吃了起来,不时地冲雨凡“喵喵”地叫着。18.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19.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情感意蕴。文中三处加点的“喵喵”一词有着不同的情感意蕴,请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进行解读。(5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词语情感意蕴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①这个句子由五个短句组成,结构简洁,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弓起身子,竖起耳朵,双目炯炯有神,尾巴左摇右摇”生动地表达了猫的准备捕捉老鼠的敏捷与戒备状态。

②“尾巴左摇右摇,傻一根竖起的小旗杆”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猫的尾巴比喻成旗杆,生动形象了描绘了猫尾巴竖起的特点。

(2)①第一处,结合“走出单元门,雨凡‘喵喵’地叫着,走向那棵黄葛树,一只黑黄毛色的猫跑过来”的语境可知,“喵喵”地叫着,是雨凡招呼猫出来吃猫粮的声音,体现了他对猫的爱心,也表现他和猫亲密的关系。

②第二处,结合“雨凡倒出一些猫粮,猫却不急着吃,脑袋在他脚边拱来拱去,‘喵喵’地叫着”可知,“喵喵”是猫的叫声,体现了猫对雨凡的亲呢之态,表现二者亲密的关系。

③第三处,结合“雨凡把猫粮倒在它面前,它吃了起来,不时地冲雨凡‘喵喵’地叫着”的语境可知,“喵喵”是猫的叫声,表现猫吃食物时的享受和对雨凡的感谢,突出雨凡的爱心。

答案:

(1)①采用短句的形式,结构简洁,有节奏感,生动地表达了猫的准备捕捉老鼠的敏捷与戒备状态。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猫的尾巴比喻成旗杆,生动形象了描绘了猫尾巴竖起的特点。

(2)①第一处“喵喵”地叫着,是雨凡招呼猫出来吃猫粮,体现了他对猫的爱心。

②第二处“喵喵”地叫着,体现了猫对雨凡的亲呢之态。

③第三处“喵喵”地叫着。是猫吃食物时的享受和对雨凡的感谢。【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近些年来,在“颜值经济”的驱使下,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上限和凭借科技手段变美的接受度不断增强,导致“美”的门槛也越来越高了。之前,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和“参赛”的,是高颅顶、精灵耳、A4腰、筷子腿,现在又多了一项——“18岁抗衰老”。花季雨季的年龄抗衰老?有人__①__,但也有人成功掉入焦虑陷阱,在半信半疑中走入美容院。“低价”“超低价”的“羊毛”没薅到,实际消费时却被店家以多重话术诱导加钱下单。而至于科技加持下的美容效果,可能还真没法较真,毕竟不能“药到病除”,也没法像做实验一样精准量化,借用一句“古早”的网络流行语,“谁认真谁就先输了”!也有年轻消费者__②__,后悔自己一时头脑发热,被衰老焦虑绑架。去不去医疗美容,当然是个体的决策,但个体也绝非生活在真空中,支持其决策的那些观念,则是他在所置身的社会中__③__的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