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人格利益保护_第1页
死者人格利益保护_第2页
死者人格利益保护_第3页
死者人格利益保护_第4页
死者人格利益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死者人格利益主要由死者生前的人格权内容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死者尸体等的物质性利益和姓名、荣誉等抽象的人格利益。自然人的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人死后不再享有人格权,但其生前的人格要素转化为死者的人格利益而存在,反映死者生前的整个生活状态以及个人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侵犯死者人格利益的案件时有发生。随着网络的进步,信息传播加快,人们对于事件的关注度也持续增高。基于此种情形下,推进我国该项权益保护显得更为紧急。本文在结合当代的社会实际的基础之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关于死者人格利益的基本概念,从我国死者人格利益的发展与内涵着手,确定该项权益的请求权主体以及保护范围。第二部分对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必要性进行探讨,为后续的文章内容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我国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理解,总结重点和突出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对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制度的完善建议,通过对以上几个部分的研究分析,对提出的具体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使文章更具完整性。关键词:人格人格权死者人格利益AbstractThepersonalityinterestsofthedeceasedaremainlytransformedfromthecontentofthepersonalityrightofthedeceased,whichismainlymanifestedasthematerialinterestsofthedeceasedbodyandabstractpersonalityinterestssuchasnameandhonor.Therightsofnaturalpersonsbeginatbirthandendatdeath.Afterdeath,peoplenolongerenjoytherightofpersonality,buttheirpersonalityelementstransformedintotheinterestsofthedeceased'spersonality,reflectingthedeceased'swholelifestateandpersonalcharacteristics,hasveryimportantsignificance.Inthecourseofoursocialdevelopment,casesofviolatingthedeceased'spersonalityinterestsoftenoccur.Withtheprogressofthenetworkandtheaccelerationofinformationdissemination,people'sattentiontotheeventisalsoincreasing.Basedonthissituation,itismoreurgenttopromotetheprotectionofthisright.Thisarticlecombinesthecontemporarysocialrealityonthebasisofthefollowingaspectsofdiscussion.Thefirstpartisaboutthebasicconceptsofthedeceasedpersonalityinterests,fromthedevelopmentandconnotationofthedeceasedpersonalityinterestsinourcountry,determinethesubjectoftherequestrightandthescopeofprotection.Thesecondpartdiscussesthenecessityofprotectingthepersonalityinterestsofthedeceased,whichprovidesatheoreticalbasisforthecontentofthefollowingarticle.Thethirdpartstudiesthecurr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theprotectionofpersonalityinterestsofthedeceasedinourcountry,andsummarizeskeyandoutstandingproblemsthroughtheunderstandingoftheliterature.ThefourthpartmainlydiscussestheprotectionofthepersonalityinterestsofChineseheroes,thedifferencesbetweenthepersonalityinterestsofordinarydead,andhowtomaintainthepersonalityinterestsofheroes.Thefifthpartproposestoimprovetheprotectionsystemofpersonalitybenefitsforthedeceasedinourcountry.Throughtheresearchandanalysisoftheaboveparts,theauthorofferssomesuggestionstoimprovetheconcretequestions,soastomakethearticlemorecomplete.Keywords:personalityRightofpersonalityDecedentpersonalitybenefit目录TOC\o"1-3"\h\u3674引言 112783一、死者人格利益基本概念 317743(一)死者人格利益的发展与内涵 328356(二)死者人格利益的请求权主体 328120(三)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范围 3193761.死者物质性人格利益 4308812.死者精神性人格利益 422352二、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必要性 58169(一)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符合立法的价值取向 56302(二)有利于保护社会整体利益 530127三、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53292(一)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司法实践 5287741.对死者的名誉利益进行保护 5281632.对死者的荣誉利益进行保护 5210393.对死者的尸体利益进行保护 619858(二)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立法现状 626339(三)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立法缺陷 7120171.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相对单一 7141992.法律尚未明确死者的人格利益的保护期限 726049四、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制度的完善建议 71412(一)完善死者人格利益请求权主体制度 724524(二)确立合理的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期限 814320结论 932639参考文献 1027154致谢 11引言选题的目的近年来,关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报道日益增多,究其原因就是如今侵犯死者人格利益的事件不断涌现。虽然,人们对于该项人格权利的了解。但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仍然是缺少相关的具体资料的。从“荷花女”案件到近几年来侵犯“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案件。将这项权利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的必要性渐次展现在众人的面前。所以,通过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进行研究,同时,对该项制度进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公共利益被破坏。更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们思想道德以及法治思想的提升。相关研究现状国内文献综述通过对我国现有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对于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首先关于死者能否享有人格权这一问题展开,有的学者认为死者应该享有人格权,其死后的相关利益仍应在法律的保护之下,认为死者依然享有民事权利,其人格权仍应受到法律保护;[刘召成:《论死者人格的立法保护》,《首都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五期,第五十八页杨立新:《<民法总则>中部分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载《法学》,2017年第五期,第五十四页]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死者不在具有全部的民事权利,但是其享有部分的民事权利,这些权利的主体不是死者的近亲属,而仍是死者本身的权利。[]学界对于这两种观点的支持仅有一小部分。刘召成:《论死者人格的立法保护》,《首都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五期,第五十八页杨立新:《<民法总则>中部分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载《法学》,2017年第五期,第五十四页大部分学者认为,人死后不在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但是在这部分学者中,也存在思想分歧。部分学者认为自然人的权利从出生即存在,不被任何事物赋予,随着生命的逝去而终结;有人认为自然人在死亡后不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相应的不能够成为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有学者主张侵犯死者人格利益本质上侵犯的是死者近亲属的利益,所以维护死者人格利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近亲属的利益,对近亲属造成精神损害的,应当要求行为人对近亲属赔偿精神损失费。国外文献综述英美法系国家中,主要发现美国的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制度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美国规定死者的人格利益属于隐私权的范围,其仍受到美国法律中与隐私权相关的规定进行保护;并且,美国的部分学者认为侵害死者的人格权益对死者近亲属造成伤害的,近亲属可以要求行为人停止侵害,严重者可以要求其进行精神损害赔偿。但是,提起诉讼的缘由只能是侵害隐私权。在大陆法系国家中,以德国和日本为主,两国对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在许多观点上具有相同的看法。德国学者认为对死者人格利益进行保护具有必要性。但是在采取哪种方法进行保护有不同看法,一部分学者认为,自然人逝去后,不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不能受到法律的直接保护,但是应该受到何种规范或制度进行保护仍无定论。另外其他的学者认为,死者虽不能够被法律直接保护,但是其近亲属可以继承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由近亲属作为提起诉讼的主体。日本学者与德国学者的争议问题相似。一种观点认为死者人格利益应由法律进行保护;另一种观点认为死者无人格权,其利益保护只能由近亲属来完成。三、研究方法本论文的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通过这两种方法的运用使得论文的内容更加的饱满,更能够在这几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文献分析法,该种方法是学术研究所必不可少的,通过研究理解前人所阐述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融会贯通,使观点更有创新性,内容更加饱满。案例分析法,死者人格利益在学术理论上争议颇多。我们通过对案例的使用,使文章中许多晦涩的内容变的具体化,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通过对案例的了解来认识文章中的关键。同时,案例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佐证作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四、研究意义死者人格利益保护问题是我国法律界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学者们对于如何立法、如何推动司法实践提出了许多的看法。但是我国法律对于该项权益的保护的规定仍然较少。伴随着损害英烈人格利益问题的频繁发生,使我国对该项权益保护的典型案例增多。在这些学者的观点以及典型案例作为基础的情况下,进一步总结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中尚未界定的概念、保护范围、请求权的继承等问题,对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发展提供微薄力量。死者人格利益保护一、死者人格利益基本概念死者人格利益的发展与内涵在我国的法律发展历程中,自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不存在人格权这一概念,在我国该名词最早出现在一九八六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中。虽无概念之说,但人格权这一要素仍是贯穿在当时的法律规定当中的,受到封建制度影响,早期的人格权范围更窄,并且多为少数人的人格权,在当时的社会中,人格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在司法实践中,杀人、造成他人重伤害是构成犯罪的。但由于当时人格权仅作为一种体系化的规定,不存在具体的说法,所以在法律中无此规定。伴随社会发展,法律法规也在更新。《民法典》的颁布,使人格权的保护进一步明确,具体表现在第994条中,这是我国法律的一项重大进步,也体现出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涉及范围更加广泛。人格权是指为民事主体所固有而由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1]《[1]《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人格利益主要是指自然人在其人格范围内所享有的权益的总称,主要包括人格尊严、自由、独立等的抽象性的一般的权益,以及姓名、荣誉、名誉等的具体的利益。死者人格利益主要由其生前的人格权要素组成,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性利益,包括尸体、骸骨等;另一种是精神上的利益,主要包括名誉、荣誉等。同时,死者的人格利益与其近亲属挂钩,侵害死者利益不可避免会对生者造成伤害。因此,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问题至关重要。(二)死者人格利益的请求权主体死者人格利益的请求权主体即死者人格利益这项权利是否能够被继承?应由谁来继承?若死者人格利益被人恶意侵害,是否有人能够行使请求权来维护死者的人格利益,使对方停止侵害甚至进行赔偿?关于该类问题,我国《民法典》规定,死者的人格利益受到侵害的,由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来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由其近亲属来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2]《民法典》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2]《民法典》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三)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范围对于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范围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我国学界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对于保护范围的问题,法律界有多种看法。有一种看法,是仅将死者的姓名利益、名誉利益、荣誉利益包含在其中;第二种认为应将死者的其它的利益也归入到法律保护的范围;第三种观点主张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的范围标准进行解释更为合适;[[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中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遗骨等受到侵害,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支持。]笔者认为,为了更明确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范围,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更合适。第一种类型是现实存在且能够借助其他物体表现出来的利益即死者的物质性人格利益,主要包括死者的骸骨利益、骨灰利益、尸体利益等;另一种类型是是死者的名誉利益、肖像利益等的具备抽象意义但不具备物质形态的死者的精神性人格利益。[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中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遗骨等受到侵害,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支持。1.死者物质性人格利益死者的物质性人格利益与生前的人格权中的规定不同,生前的身体受到伤害不受人格权编的法律规定进行保护,但是自然人逝去后,其遗体利益包括在死者的人格利益范围之中。因此在借助物的形态表现出的的利益之中,应当包括死者的尸体和骨灰。因为骨灰是在尸体被火化以后形成,也属于尸体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三项将遗体和遗骨并列在同一法律条文中,所以,遗体和遗骨也应归到尸体的范畴。[[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第三项规定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2.死者精神性人格利益死者精神性人格利益不具备物质形态。指的是死者在生前所拥有的人格权利、隐私权、名誉权等转而来。这些权利可以表现出死者生前的精神面貌。肖像利益死者的肖像是死者的肖像利益的客体。其主要变现为死者在生前的外貌特征,也是死者的外貌特征所具有的的商业价值的延续。例如,身为著名演员的人群中,大部分人的外貌无论是生前还是在死后都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甚至品牌效应。与此同时,死者的肖像也包含着死者的亲属对其情感上的倚赖。自然人在去世以后不在具有人格权,相应的不在具备肖像权,但是,法律仍然需要保护他们的肖像,因为对死者的肖像权利的侵犯必然会伤害到其近亲属的情感。同时,也是为了杜绝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用他人的肖像谋求商业价值的行为。姓名利益死者的姓名利益来源于他生前的姓名。姓名中不仅包含着的死者近亲属对于其的情感利益,还具有一定的商业上的价值。例如,国际著名品牌阿玛尼则是以乔治•阿玛尼的名字命名,虽然乔治•阿玛尼已经离世,但是他的名字所带来的商业上价值仍然是不可估量的。法律之所以保护死者拥有自己名称的利益,是因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名称往往是一个人的区分于其他人的独特的标志。对死者的姓名利益进行保护,是对其他是精神性人格利益进行保护的基础。因为一个人的姓名在人格利益内容中,被其他人了解的最多。不管是盗用死者的姓名从事非法或者道德上被反对的活动,还是以侮辱、诽谤等的非法方式对他人进行抹黑。都会对死者的近亲属甚至是对社会上造成一定的程度上侵害。所以,为了社会的安定。通过法律的手段对这种非法的行为进行打击是十分必要的。隐私利益隐私的释义是独处和秘密,生活在世上的人都拥有自己的隐私,死者的隐私利益主要是由其生前的隐私权转化而来,主要指死者生前的秘密文件、信件以及一些不想为人知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等等。侵犯死者的隐私利益,暴露其不愿为人知的事件或行为都会对其近亲属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甚至影响其近亲属的日常生活。侵犯他人隐私权是被法律所禁止的,所以,死者的隐私利益也应该受到相应是保护,名誉利益死者的名誉利益主要是指死者生前的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其道德能力。侵犯死者的名誉相应的也会对其近亲属造成伤害。之所以存在名誉权,是为了保护每个人的名誉不被恶意伤害,人格的尊严不被贬低。直至今天,侵犯死者名誉的案件仍在发生。根据其造成的不利影响的程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首先,第一种,是仅对死者本身的某些行为进行名誉上的贬损,尚未对其近亲属造成精神以及生活上的侵害。其次,就是,对死者名誉的清白进行抹黑,这种恶意行为甚至会对死者的近亲属以及近亲属的清白造成影响。使其近亲属无法正常生活,受到周围人的冷漠甚至是谩骂。第三类型主要是指死者是为人熟知的人物,例如知名作家、知名的艺术家等等。侵犯这类人群的名誉利益,受其知名度影响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对未成年人的发展起到了错误的示范,不利于青年一代精神上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死者的名誉利益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二、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必要性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符合立法的价值取向保护死者人格利益是一种道德和伦理上的责任,也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法律都规定了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相关规定和措施,例如隐私保护、名誉权保护等。这些规定和措施的目的是保护死者的尊严和人格权利,防止他们的名誉等受到侵害和损害。因此,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符合立法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道德和伦理的要求。有利于保护社会整体利益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不仅是保护死者本身,更是为了维护尚在世者的权益与社会的权益。死者近亲属与死者有紧密的社会关系,侵害死者利益的行为会对近亲属产生巨大的精神损害,使生者对社会不满,对立法、司法部门不满,不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例如,如果某死者的人格利益受到侵害,他的亲友极大可能会受到精神上的伤害,甚至批判社会法治,影响社会整体安定。此外,如果死者的人格利益受到侵害,也会对社会的道德和伦理价值产生负面影响,破坏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风尚。因为侵害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的利益,会导致将该人作为榜样的民众的信仰崩塌,不利于社会思想道德的整体进步。因此,通过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进步,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三、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司法实践1.对死者的名誉利益进行保护关于我国死者名誉利益的保护的案件最早是发生1989年。当时著名的“荷花女”案件可以说是开我国名誉保护案的先河。当时的《民法通则》中规定了名誉权应受法律保护,但并未规定死者的名誉利益是不是要保护以及怎样进行保护。该案件第一次将这个问题展现在众人面前,需要理论和实践予以解决。该案件当时的审理法院认为死者享有名誉权。最高人民法院对该案件做出司法解释,对于死者的名誉利益应当予以保护。其近亲属有权提起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诉讼请求,因而对我国是立法和司法以及理论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对死者的荣誉利益进行保护我国关于维护死者荣誉的案例最早被大众熟知的是1997年的“周海婴诉绍兴越王珠宝行侵犯鲁迅肖像案”。[[1]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周海婴诉绍兴越王珠宝行侵犯鲁迅肖像权益案应否受理的答复意见》]案件由鲁迅儿子周海婴提起诉讼。他认为珠宝行在没有受到近亲属的允许的情况下,擅自使用鲁迅的肖像提高其珠宝行知名度并谋取利益的行为侵犯了鲁迅的肖像权。他当时的诉讼请求为:要求该珠宝行停止对鲁迅肖像的使用并公开赔礼道歉。该案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最终法院判决,在尚未经过死者近亲属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其肖像的行为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且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该案件的审理终结表明了我国对死者的人格利益的保护的态度。促进了我国维护死者的肖像利益的理论和司法上的进步。[1]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周海婴诉绍兴越王珠宝行侵犯鲁迅肖像权益案应否受理的答复意见》3.对死者的尸体利益进行保护在1978年发生了一起“张某诉医院遗体侵权案件”,该案件首先是因为张某的丈夫在医院救治的过程中,因抢救无效而死亡。而张某对丈夫的死亡持怀疑态度。因此要求该医院在自己知情且本人在场的情况下对该尸体进行解剖,来查验丈夫的死因,医院在当时并未做出是否进行解剖的决定。但是之后,医院对死者的尸体进行了解剖并且对其部分内脏进行了医学研究。张某知道后认为医院侵犯了其丈夫的权益。要求医院返还死者的身体以及器官,并要求其赔偿精神损失费。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死者的尸体和内脏器官等在当时的社会法律背景下是否能够作为物来行使物权请求权?当时的法律对于尸体的规定还没有明确的定论。最终,法院对该案件进行了判决,第一、要求医院返还死者的尸体以及器官。这表明尸体是可以行使物权请求权的。第二、判决医院给予张某5000元的精神损失费。显示出法院认为行为人在未经死者近亲属同意的情形下破坏死者尸体的行为违反了法律,且该行为给死者近亲属造成精神损害,应当进行精神损害赔偿。这为我国后期处理遗体保护的案例提供了借鉴意义。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立法现状我国《民法典》第185条规定了英雄烈士保护条款,原来的《民法总则》中的185条以立法的形式保护英烈的人格利益。[[2]原《民法总则》中185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在《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中将185条写进法案,是我国法律史上的重要进步。并且《民法典》中第994条规定了对普通死者人格权的保护,对死者的人格权的大概范围进行了界定,同时,对于由谁来为死者的人格利益进行维权也做出了规定,这是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里程碑式的进步。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2]原《民法总则》中185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在知识产权领域维护死者的人格利益的重要性更加显现出来,我国的《著作权法》中著作权包括两个方面,著作人身权以及著作财产权,著作财产权主要是指作者的文化作品所带来的商业利益,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将保护作者对作品的著作权到创作者死后50年,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1]《著作权法》第十条中一到四项明确规定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二)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三)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四)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著作权法》对于著作人身权的规定是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限不受限制。[[2]《著作权法[1]《著作权法》第十条中一到四项明确规定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二)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三)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四)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2]《著作权法》第二十条规定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我国也存在私法解释对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2001年《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由最高院发表,其中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遗骨等受到侵害,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支持。[[3]《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三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遗骨等受到侵害,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支持。[3]《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三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遗骨等受到侵害,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支持。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立法缺陷1.死者人格利益保护请求权主体相对单一维护死者人格利益中,被侵权人是不在世的死者,不能够作为诉讼主体,也无法为维护自身利益提出诉讼请求。所以谁能具备该项请求权就十分重要。我国法律规定死者人格利益请求权的主体为死者的近亲属,首先是死者的配偶、父母、子女,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由其其他近亲属来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4]《民法典》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当一个人不存在法律规定的可以提起诉讼请求的主体。即只其近亲属在维护死者人格利益时,相应的先后顺序应该如何界定。并且,存在无近亲属时,死者的朋友或者合作伙伴是否有权利维护其人格利益。这是我国法律尚未明确规定的部分。在近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个名为《保你平安》的电影里讲述了一个事件,一个孤儿将自己的大额保险金捐赠给自己[4]《民法典》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2.法律尚未明确死者的人格利益的保护期限随着时间的推移,死者的精神性人格利益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相应的就会降低。死者的人格利益保护期限不被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其他人权利的行使。现如今,我国的法律规定了由谁来行使维护死者人格利益的请求权,但是却没有规定死者人格利益可以维护的时间。有学者主张既然法律规定近亲属能作为维护死者人格利益的主体,那么维护死者人格利益的期限可以确定为是其近亲属的在世时长。但笔者认为这并不合理,近亲属的在世时间无法统一,时间的长短不一致,那么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时间也不一致,从法律层面来看,这是不公平的。因此需要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该项权益的保护期限,进一步完善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制度。四、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制度的完善建议(一)完善死者人格利益请求权主体制度我国《民法典》第994条规定了死者人格利益请求权主体为配偶、父母、子女。[[1]《民法典》第九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百九十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且处于第一顺序,即有权利要求侵犯死者人格利益的一方承担民事责任。其他近亲属则为最后顺序。处于最后顺序的主体只有在第一顺序的主体离世后才能具备请求权主体资格,才能行使权利提起诉讼,维护死者的人格利益。笔者认为这类规定也有不合理之处,当死者[1]《民法典》第九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百九十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死者的人格利益保护,它还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仅仅规定只有死者的亲属才能维护死者的人格利益的制度不利于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发展,因为,近亲属保护并不能覆盖全部的死者人格利益保护事件,无近亲属的死者的人格利益被排除在外。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对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相关规定。例如,匈牙利规定检察官可以对侵害死者人格利益的行为提起公诉。在侵害死者的人格利益的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公共利益以及风序良俗的情况下,采取由检查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方法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二)确立合理的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期限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对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期限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只有《著作权法》对侵害死者著作权的年限做出规定,为50年。其他的相关法律对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年限问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我国的台湾地区,有一些判例是认为可以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期限不受限制。这项观点主要是从台湾“诽谤韩愈案”里总结出来,因为,这起案件受到了当地法院的支持。另外,美国也有一些州的法律规定了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有的规定保护期限为100年,有的订立保护期限为10年。虽存在差异,但是,对于保护期限的问题也有了借鉴的意义。我国的民法典规定有权为死者人格利益保护提起请求权的主体为配偶、父母、子女,以及其近亲属。[[1]《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1]《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结论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新的社会矛盾会不断出现,如何使法律通过恰当的方式解决新颖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侵犯死者人格利益的事件层出不穷,从普通自然人到英雄烈士的利益。每次都会受到社会的激烈讨论。完善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制度以及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维护我国人权的表现,更是对生活在世上的人的安抚。每个国家都有责任维护死者的尊严与人格。若任由侵犯死者人格利益是事件发生,也会使在世者心神不定,每个人都有成为受害者的可能。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发展。本文从死者人格利益的发展与内涵入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