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A级——合格考专项练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按照空间更能直观反映出三国鼎立局势的图示是()解析:选D三国鼎立期间,曹魏在北方,蜀汉在西南,东吴在东南,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2.下表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些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是()领域发展的状况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这主要是因为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社会生产关系没有发生变革,排除B项;农业与手工业结合是材料中出现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反映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排除D项。3.如图所示,在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中出现了具有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表明魏晋时期()A.畜牧业开始向南方扩展B.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C.人民生活普遍富足稳定D.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交融解析:选D题图中汉人食用具有“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肉串,这体现了汉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故选D项;嘉峪关位于甘肃地区,未涉及南方,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江南地区的开发,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族具有了“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未反映人民生活富足、稳定,排除C项。4.为了进一步统一中国、实现文治、改进风俗、争取文化正统的地位,以及改变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恶劣气候环境,拓跋宏采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 B.改说汉语C.鼓励通婚 D.推广汉服解析:选A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旧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且平城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经济发展,故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的措施,故选A项;B、C、D三项是迁都洛阳后采取的汉化措施,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5.“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A.促进了经济交流 B.加强了中外联系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解析:选A材料内容反映了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外联系的加强、封建统治的巩固,故B、C两项错误;大运河开凿时,隋朝已经统一,故D项错误。6.“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唐太宗时,商人宇文英把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大运河运送到杭州,他不会经过的河段是()A.辽河 B.通济渠C.邗沟 D.江南河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唐太宗时,商人宇文英把一批牡丹花从洛阳沿大运河运送到杭州”可知,从洛阳出发的话,是向东、向南经过大运河的是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不可能经过辽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7.唐太宗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主要是因为唐太宗()①派兵灭西突厥②打败东突厥,威震北方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④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A.③④ B.②④C.①②③④ D.②③解析:选D唐高宗时派兵灭西突厥,故①错误;唐太宗时打败东突厥,故②正确;唐太宗称“独爱之如一”,故③正确;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8.从吕思勉的《秦汉史》目录中,可以看到两汉的主要社会问题是()第六章汉末事迹第一节元帝宽弛第二节成帝荒淫第三节衰帝纵恣第七章新室始末第四节新莽事四夷第五节新莽败亡第十章后汉衰乱第一节后汉外戚宦官之祸第五节灵帝荒淫第六节后汉中叶后外患第十一章后汉乱亡第二节董卓之乱第四节东诸侯相攻①朋党之争与外戚干政②土地兼并与藩镇割据③皇帝无能与宦官乱政④社会动荡与边疆不安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③④解析:选D据目录无法得知汉代出现朋党之争的现象,故①错误;目录未反映两汉时期的土地兼并问题,故②错误;“成帝荒淫”“后汉外戚宦官之祸”体现的是皇帝无能与宦官乱政,故③正确;“后汉中叶后外患”“东诸侯相攻”体现的是社会动荡与边疆不安,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9.据《通典》记载,唐时“其制诏举人……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第者特授以美官,其次则予出身。”该制度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解析:选C“其制诏举人……试之日或在殿廷”说明该制度以考试成绩选举人才,即科举制,故选C项;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并不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A、B两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而非人才选拔制度,排除D项。10.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下列制度中可以用作该结论史实支撑的是()A.郡县制 B.刺史制C.租调制 D.三省制解析:选D“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三省的负责人都是宰相,往往在政事堂议事,故选D项;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A项;刺史制是汉代地方监察制度,排除B项;租调制是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11.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B.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C.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租”“庸”“调”等信息可知该赋税制度是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排除A项;“庸”的实行有利于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与材料中的租庸调制不符,排除D项。12.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该赋税制度的实行表明()①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③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势头④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A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已无法维持,故①正确;两税法以人丁和资产为征收标准,故②正确;两税法属于税收制度,与土地所有制无关,故③错误;两税法量出为入,加重了百姓负担,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13.“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学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京剧艺术形成,成为全国最流行剧种B.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重写实C.文学风格各异,有建安文学、田园诗等D.书法融汇南北不同风格,创出新风解析: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故选C项;清朝道光年间,京剧形成,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剧种,排除A项;宋元两朝绘画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排除B项;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排除D项。14.“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是()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③遣唐使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选A“唐代长安”是唐朝的大都市,其商业发达,有茶馆,科举考试注重诗书,所以有人会街头吟诗,故①正确;唐代由于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商人来往长安,制瓷工业发达,出现了唐三彩,故②正确;唐代文化繁荣,日本经常派人过来学习,日本派往中国的学者称遣唐使,故③正确;唐代实行科举取士,在长安考试,士子必须赶考,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15.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份《兰亭序》抄本。下列推断合理的是()A.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解析:选C《兰亭序》是用行书书写的,故A项错误;由材料从新疆出土中原的书法抄本可知,这是中原文化向外传播的结果,故C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二、非选择题(第16题18分,第17题12分,共3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汉、唐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措施。(3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分析可知是中央官僚的设置,结合所学可知有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汉代的中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代之以科举制”可知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第二小问,从材料二“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可知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由材料二“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得出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由材料二“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得出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第(3)问,从材料三“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得出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由材料三“‘机会均等’……的机制”得出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据材料三“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得出激励个人奋斗精神。答案:(1)措施: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2)创新: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不同:官员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3)体现:人才持续流动,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17.唐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为了加强经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等三州(治今新疆);在这三州以西、帕米尔以东的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即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中设置州、都督府,州刺史与都督由各部首领担任;在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有16国,唐以其国都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在西域广置屯田,鼓励从内地移民,兴修水渠与坎儿井;内地先进的技术传到了西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巩固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内地与西域之间的商业贸易更加繁荣。西域诸国诸族派遣子弟入长安学习汉文化,唐朝在西域地区兴办各类学校。唐朝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更是促进了西域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使“华夷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摘编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经略西域的特点。并对唐朝经略西域做出合理解释。(12分)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等三州……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可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根据材料“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可知,统治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在西域广置屯田,鼓励从内地移民,兴修水渠与坎儿井……唐朝在西域地区兴办各类学校”可知,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等。第二小问,可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背景、措施及影响等方面去解释。答案:特点: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统治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等。解释: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疆域拓展,民族交往活跃;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在西域地区实行的军事、移民、经济、文化等措施,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B级——等级考专项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公元196年,曹操开始在许昌屯田,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还规定使用官牛耕种的民户按收成的十分之六缴纳地租,不用官牛耕种的按收成的一半缴纳地租。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意义是()A.加强了军事力量以提高战斗力B.改革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提高了综合国力以推动全国统一D.恢复了生产并稳定社会秩序解析:选D“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这样做能够迅速恢复生产,使社会秩序稳定下来,故选D项;“把流民以军队的形式编制起来,分给他们耕种的土地”可以看到恢复生产,却不一定能强大军队,排除A项;屯田依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性质,排除B项;由材料内容仅能够看出增加国家收入,但不能保证综合国力一定提高,排除C项。2.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材料中所述现象表明,氐人()A.建立政权已经统一北方地区B.充分了解汉族典章制度C.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逐渐改变传统生活习惯解析:选D根据材料“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可知,氐族农业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生活习俗与汉族相近,说明氐人逐渐改变了游牧民族传统的生活习惯,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时期氐族并未建立统一北方的政权,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氐族的生活习俗与汉族相似,并未反映其是否充分了解汉族的典章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三国时期,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孝文帝改革尚未发生,排除C项。3.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B.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C.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D.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解析:选B根据材料“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可知,“土德”“万物之源”等都带有明显的封建正统思想,说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故选B项;A项是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直接目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改革促进了北魏汉化的过程,但并未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排除D项。4.从下表中可以看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袭扰 B.有利于巩固统一C.促进了南北交流 D.削弱了诸侯国势力解析:选B长城抵御了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袭扰,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两者都有利于巩固统一,故选B项;大运河开凿于隋代,当时已无匈奴,排除A项;修建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与南北交流无关,排除C项;长城抵御的是北方游牧民族,与诸侯国无关,排除D项。5.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展现了吐蕃赞普派使节禄东赞入唐求见唐太宗的场景。其反映出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A.通过互派使者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C.凭借先进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D.以经济交流为主加强唐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解析:选C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对周边民族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故选C项;该画作没有体现唐王朝向少数民族派遣使者,排除A项;唐朝对吐蕃不是册封是和亲,排除B项;派遣使者是政治交往的方式不是经济交流,排除D项。6.美国学者薛爱华著有《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朝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宦官专权影响君主专制B.朋党之争削弱了相权C.藩镇割据影响地方稳定D.民族矛盾逐渐尖锐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可知,中外文化交流中断是由于陆上丝路的中断,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导致的藩镇割据,使得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路上丝绸之路中断,故选C项;A、B两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均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导致中外文化交流中断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藩镇割据导致的地方不稳定,民族矛盾尖锐化不是直接原因,排除D项。7.钱穆认为汉末天下大乱,一切制度全归紊乱,乡举里选制度自亦无从推行,朝廷用人没有标准,曹操以陈群为吏部尚书,始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曹家能得天下与此制度有很大关系。以上内容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A.建立了曹魏的统治基础B.加强了曹魏对地方的控制C.有利于选拔到杰出人才D.在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解析:选D由材料“设九品中正制,自此制度行,吏治澄清”可知,九品中正制整顿了吏治,有利于政治清明,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故选D项;曹操并未代汉建立政权,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并非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实际效果,排除C项。8.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A.扩大了官吏来源 B.得到了不断完善C.提升了人才素质 D.解决了考试弊端解析:选B从材料“开始”“正式设置”“扩充……规模”“增设”“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等信息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不断完善科举考试制度,故选B项;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解决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9.下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扩大了中书省的封驳权D.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解析:选D根据材料“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分析可知,该图反映了中书省草拟诏书后需要门下省审核通过后方能执行,这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D项;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决策权在皇帝,排除B项;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有封驳权,排除C项。10.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意在说明()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C.两税法简化了收税名目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解析:选D据材料“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官吏贪污导致百姓负担加重,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11.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了()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解析:选C据材料内容可知,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大量的佛教石窟,这说明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从西汉武帝开始,儒学一直占主导地位没有被削弱,排除A项;这些石窟是佛教石窟,与道教无关,排除B项;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北方经济影响力下降,排除D项。12.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话体现了()A.以民为本思想 B.重农抑商思想C.众生平等思想 D.农业科技思想解析:选B材料中“舍本逐末,贤者所非……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体现的是重农抑商思想,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12分,第14题12分,共24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比较艰难的一个时期。《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处处有寺,江南佛寺之盛,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为证;道教的行为规范,承袭儒家伦理道德,显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借用了佛教的制度仪式,超越了民间信仰的有限格局。东晋时,道教的一支——天师道盛行于滨海地区,高门如王羲之的家族,都世奉天师道。——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据《北史·魏本纪》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元年,“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二年,“初令五经群书各置博士,增国子太学生员三千人”……孝文帝拓跋宏继位后,北魏汉化运动进入高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包括建立新制度、改姓氏、用汉语、迁都城……他曾以冯氏丧事破鲜卑旧规,为其服丧三年,大兴儒家丧服之礼。——摘编自田照军、肖岚《魏晋南北朝儒学刍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艰难”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洛阳处处有寺,江南佛寺之盛”“道教的行为规范,承袭儒家伦理道德,显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可得佛教、道教对儒学的冲击;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儒学理论粗糙,不适应时代发展,谶纬之学盛行致使士人阶层原有的儒学信念发生动摇。第(2)问,据材料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孝文帝拓跋宏”可得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据材料二“建宗庙,立社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件
- 《方法论概论》课件
- 文书模板-《采购年终总结工作预案》
- 《大连保税区新顺达》课件
- 非遗剪纸的课程
- 百日咳病因介绍
- 《深圳万乐乌苯美司》课件
- 牛痘苗性角膜炎病因介绍
- 淋菌性前列腺炎病因介绍
- aecopd护理查房课件
- TCECS 720-2020 钢板桩支护技术规程
- 自杀防范和案应急
- 中考作文备考:“此时无声胜有声”(附写作指导与佳作示例)
- TSG 81-2022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规程
-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课件Lesson33(共15张PPT)
- 新生儿肠内营养PPT课件(PPT 73页)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课件
- 挡土墙(各种挡墙做法讲解培训稿精品PPT课件.ppt
- 施工机具及检测设备保障措施
- MEMS键合工艺简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