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调研报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进行深入调研,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园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率。本文将从管理体制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出一套适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优化方案。通过对管理体制的深入研究和改进建议,本文期望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国家级经开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发展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经济总量持续增长。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级经开区通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了经济总量的稳步增长。这些经开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国家级经开区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手段,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入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再次,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级经开区越来越注重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建设创新平台等措施,国家级经开区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级经开区还注重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这些经开区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应看到,国家级经开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部分经开区存在产业结构单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推动国家级经开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国家级经开区的发展现状呈现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等特点。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大对国家级经开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分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园区的运行效率和发展质量。当前,我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在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和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管理架构上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常采用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由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服务等工作。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策的连贯性和执行力度,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行政干预过多,影响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在管理机制方面,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项目审批、土地管理、财政支持等机制,为入园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一些传统的管理机制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如何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如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是当前管理体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体制既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体制创新和管理优化,推动开发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这包括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加强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需要注重与其他区域和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虽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吸引外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管理体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常享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但在实际运行中,权力的下放和协调问题常常阻碍管理效率。一方面,部分权力下放不足,导致开发区在决策和执行层面受到较大限制;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也较为突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得不够理想。有时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运行,抑制了市场的活力和创新性;有时则过于依赖市场力量,忽视了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这种不平衡的管理方式影响了开发区的长期稳定发展。部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机构设置不够科学,存在职能重叠、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人员配备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人才缺乏、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开发区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执行和监管是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存在一些政策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力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也损害了开发区的整体形象和信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管理体制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推动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五、国内外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比较与借鉴开发区作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管理体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开发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对国内外开发区管理体制进行比较和借鉴,对于完善和提升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区都采用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这些体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权力下放,赋予开发区管理机构较大的自主权,包括财政、规划、人事等方面;二是注重法制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三是强调市场化运作,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的集聚发展;四是注重服务创新,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吸引和留住企业和人才。相比之下,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权力下放不够彻底,部分开发区管理机构在财政、规划、人事等方面的自主权有限;二是法制建设滞后,部分开发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影响了开发区的规范化、法治化进程;三是市场化程度不够高,部分开发区在资源配置和产业集聚方面还存在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四是服务创新不足,部分开发区在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还有待提升。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国内外开发区管理体制中汲取经验和启示。应进一步下放权力,赋予开发区管理机构更大的自主权,激发开发区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开发区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开发区的规范化、法治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应推动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产业集聚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应注重服务创新,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打造开发区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对国内外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比较和借鉴,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完善和提升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六、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建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对当前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深入调研与思考,本文提出以下完善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制定清晰的长远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要加强与所在地区及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对接,确保开发区发展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相协调。优化管理机构与职能配置:精简管理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边界,避免职能交叉和重复劳动。同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创新招商引资与项目管理机制:建立更加高效、透明的招商引资机制,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和项目入驻。加强项目评估与筛选,确保引进项目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人才开发与激励机制:重视人才在开发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开发与激励机制。通过优化人才政策、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开发区内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通过搭建创新平台、举办科技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共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开发区内企业实现绿色生产、循环利用资源,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化发展大势,加强与国际先进开发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方式,提升开发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创新。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管理机构、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完善人才开发与激励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推动开发区实现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七、结论与展望经过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的深入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开发区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管理体制的优化和创新至关重要。目前,虽然多数开发区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门间协作不畅、决策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应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打破信息壁垒,形成合力推动开发区发展。应优化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效率和科学性,确保开发区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和政策调整。再次,应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开发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应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开发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展望未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还应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开发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优化和创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体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心,不断探索和实践,推动开发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参考资料: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大陆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设立的现代化工业、产业园区,主要解决中国大陆长期存在的审批手续繁杂、机构叠床架屋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问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国现存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居于最高地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都位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省会等中心城市,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定小块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投资环境,通过吸收利用外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结构,成为所在城市及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区域。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国有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提高吸收外商投资的质量,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1984年到1986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首先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至2021年6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23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所在地(直辖)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拥有同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限,以提高服务效率,打造更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开发区,聚集投资,形成完善的产业链。1984年到1986年,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首先设立了14个国家级经开区;截至2015年9月,中国共设立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截至2021年6月,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230个。2019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正式印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2021年版)》(商资发〔2021〕188号)。2023年1月,商务部完成了2022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此次考核评价首次实施新修订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2021年版)》,对217家国家级经开区2021年度综合发展水平情况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国家级经开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有效发挥稳外贸稳外资的“主力军”作用,总体呈现稳中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第一,接纳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初衷主要是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制造业,扩大出口创汇,替代先进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第二,特区成功经验的推广和放大。在沿海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特区试验成功后对外开放战略的组成部分。第三,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城市的优势,将对外开放与发挥国内工业基础相结合的尝试。1984年至1988年间,国务院批准在沿海12个城市建立了14个国家级开发区。起步阶段,开发区白手起家,发展基础薄弱,建设资金短缺。这一阶段,由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自由贸易区、沿江沿边开放地带、省会城市等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在这一阶段,国家批准了中西部地区省会、首府城市设立国家级开发区。中共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与挑战,国家级开发区也开始步入科学发展时期。2020年1月17日,商务部发布2019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情况,排名末位的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第一家被予以退出国家级经开区序列的单位。2021年1月27日,商务部发布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情况,排名末位的石嘴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第二家被予以退出国家级经开区序列的单位。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名浙江金华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6月,1993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定名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6月,1993年2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0年11月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10月与金西经济开发区成建制整合。现下辖一乡三镇四街道(苏孟乡、汤溪镇、罗埠镇、洋埠镇、秋滨街道、三江街道、西关街道、和江南街道),行政管辖面积65平方公里,共有195个行政村、46个社区,集聚人口45万。十多年的发展,开发区经历了依托老城、商贸起步,开辟园区、工业集聚两个发展阶段。成为金华市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是市本级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02亿元,占市区总量的4%,增幅居全市第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75亿元,荣获省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一等奖。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29亿美元,实到内资52亿元,增幅均居全市第一。外资招商考核全市第一。城市管理创新提高,被评为浙江省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基础配套日臻完善,全年投入3亿元。信访维稳成效明显,被评为浙江省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荣获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群众满意度测评第一”、“机关效能建设考核第一”等荣誉。在全省57家省级开发区考核中,取得“十强”第四的历史最好成绩。南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对金华有“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的精妙词句。金华区位条件优越,是交通部确立的中国陆路交通主枢纽之一,是仅次于宁波的浙江省第二信息枢纽,是浙江省政府规划的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金华面积10918平方公里,人口450万,其中市区92万。5条铁路(浙赣复线、金温、金千和拟建的甬金、台金等),7条高速公路(杭金衢、金丽温、甬金和拟建在建的台缙、杭新景、诸永、临金等)交汇境内,距杭州、上海、宁波国际机场约1-3小时车程,离义乌民航机场仅20分钟车程。金华自古以来为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明显,有“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及“陆路郑隘,水上通衢”之说。近几年,市交通部门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思路,团结实干,交通“瓶颈”的紧张状况基本缓解,交通事业保持了健康稳步快速协调的发展势头。“十五”期间,全市共实现交通(公路水运)建设投资18亿元,创下建国50年来交通建设的历史新高。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网络。截止200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为10454千米,公路密度为75千米/百平方公里,二级以上等级公路有1615千米。境内杭金衢、金丽温、甬金三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在建的诸永、金台高速公路将于2007年底建成通车,330国道等16条国省道和一大批重要县道使金华与周边各地市及境内9县(市、区)之间紧密相连;全市公路客运量达14858万人、旅客周转量为477238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为11189万吨、货物周转量达562520万吨公里。金华兰溪港是金华境内通行300吨级船舶的深水港口,金华江、衢江、兰江为主干水道,顺兰江而下可接富春江、钱塘江航道,全市共有各类营运船舶(在册)480艘,运力总规模达23673载重吨、147千瓦。浙赣铁路横贯东西,金千铁路和金温铁路纵陈南北,三条铁路大动脉在此交汇。义乌机场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汕头等各大城市的航班。目前,杭金衢高速公路已成为金华接轨上海的“绿色通道”,也是金华连接西南各省的“黄金通道”,它将金华融入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和杭沪、杭宁、杭甬高速公路经济带之中,还将沟通衢州及将开工建设的黄(山)衢(州)南(平)高速公路,使金华成为四省九地市的龙头,使金华市区“拥有”了车程在30分钟至180分钟内的5个机场:义乌机场、温州机场、杭州机场、宁波机场和上海机场。金丽温高速公路打开了金华至温州的口子,同时使金华进入甬台温及温州至福州的高速公路网,使金华有了一个快捷的出海口。甬金高速公路是浙江中西部及内陆腹地连接东部沿海深水港的重要通道,它将使“杭金衢”、“上三线”、“甬台温”等三条高速公路串联成网,形成方便快捷的高速公路网络,它连接金华、绍兴、宁波,形成横跨浙江中部、东部的黄金纽带,使中国陆路交通主枢纽的金华市和位居国内货物吞吐量第二位的港口城市宁波实现强强联合,使甬、金两市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金华市高新技术园区于1998年创建,2001年通过浙江省科技厅考核验收,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认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通过政策引导和提供优质服务,建立起一套以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主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累计引进入园企业248家,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598项,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3家,200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亿元,利税总额7亿元,初步形成汽车及配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及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讯猛,已成为园内最具特色的新兴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被省科技厅评定为省级优秀园区。高新园区注重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先后设立了金华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金华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金华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创立于2001年3月,政府每年安排350万元创业中心孵化资金,三年共建成创业孵化基地29000平方米,在建孵化用房5万平方米,吸引博士38人、硕士86人和一大批高级职称科技人才进园创业,共创办孵化企业135家,其中31家已孵化成功毕业。2004年创业中心技工贸总收入达39亿元,实现利税8490万元,被省科技厅评定为浙江省重点科技孵化器、被团中央、全国青联评定为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被华东七省市科技厅联合命名为华东地区最具竞争力优秀园。2005年12月13日获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被认定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金华留学人员创业园创立于2002年10月,截止2004年底,已创办留学人员科技企业15家。2005年5月金华高新园区管委会与浙江省留学生工作站、金华市人事局共建浙江省金华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升格为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3年11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为高新园区构建了一个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平台。目前已成功招收二名博士后进站工作,另三名博士后正在招收洽谈中。金华是浙江中部的金融中心。全市有各类金融机构网点1000多个,金融设施完善、业务齐全。拥有大量专业的金融外汇专业人才,帮助企业处理各类进出口业务,自04年7月份起,金华市政府将逐步筹集总额为20亿元的科技创业基金,用于扶持高新技术项目的实施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金华银行五大银行在开发区内设有分支机构30多家。金华历史源远流长,人文荟萃,被誉为“百工之乡、建筑之乡、教育之乡、博士之乡”。金华市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依然浓厚,目前金华由浙江师范大学、金华大学两所综合性大学,几十所大中专院校,是浙江省的教育强市。现有金华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教授2000多名,博士500多名,金华被誉为“千名教授汇一市,百名博士集一乡。”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造就了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和企业家队伍,为金华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金华市区现有各类医院、卫生院30多个。金华中心医院前身为金华福音医院,由美藉医师于1908年创建,现已建成环境优美整洁,科室开设齐全,医疗水平先进的一流医院。金华中医院、金华广福医院、金华人民医院的规模、设施、医疗条件都具有相当的规模与水平。金华经济开发区城市功能完备,文化休闲娱乐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优美。金华市区有婺州公园、黄宾虹公园、茶花公园、茶花物种园、施光南音乐广场等公园。金华的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山川秀丽奇绝。国家级风景区双龙洞闻名全国,道教胜地“黄大仙祖宫”更蜚声于海内外。省级风景区永康方岩、兰溪六洞山地下长河、浦江仙华山,或为山奇。或为水秀;金华的文物古迹与奇山秀水交相辉映,太平天国侍王府、诸葛八卦村、东阳卢宅等令游客与奇山秀水交相辉映,太平天国侍王府、诸葛八卦村、东阳卢宅等令游客流连忘返。开发区管委会在推进新区开发的过程中,重视人居环境营造、城市景观和绿化生态系统建设,一批批精品工程脱颖而出。其中“保集半岛”小区被评为国家级康居示范工程,“天龙南国小区”被评为国家级健康住宅。宜人的人居环境,精致的绿地布置,合理的园区规划,完善的园区物业配置,进一步凸现了城市个性和特色。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经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位于金华城市核心区块,已成为金华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行政管辖面积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20万。建区以来,市开发区经历了依托老城、商贸起步,开辟园区、工业集聚两个发展阶段,走出了一条以商补工、以城带园、以园促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新路。截止2005年底,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50亿元、上缴国家利税17亿元,其中200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2亿元、财政收入近10亿元。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10年6月,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家,2010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1992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德山工业基础,建立德山经济科技开发区。1992年5月,湖南省体改委正式下达了《关于常德市建立德山经济科技开发区的批复》。第一代德山开发人借鉴沿海开发区起步的经验,提出了以地生财、滚动开发的建设思路:即通过有偿出让土地取得出让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成立仅两个月,启动了“两路一桥”建设工程:即桃林路、善卷北路、枉水二桥新建工程,全长3649米。从1992年7月28日开工,至1996年7月28日竣工,建设者们用四年时间,拉开了开发区的主体道路骨架,德山开发区渐现雏型。1994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德山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科技开发区。1997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正式将德山开发区列入湖南省6大重点开发区。“以地生财”的政策,在全国各地开发区日益加剧的政策比拼中明显落伍,德山的开拓者开始努力寻求新的突破: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倾斜,在开发区内组建高新技术工业园,用政策“洼地”换投资“洼地”。2000年8月,常德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在德山开发区正式挂牌,并同时推出了“三全一奖”的优惠政策,即:土地全送、规费全免、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返、按引资金额1%的比例重奖招商引资的有功人员。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先后有三金药业、平川药业、力元新材、创业德力西等13家企业在这里落户。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区内20多家举步维艰国有企业的改制,一手抓职工身份置换,一手抓下岗工人安置,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基本完成了所有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按照一厂一策的工作思路,常德纺织机械厂、洞庭制药厂、常德化工厂等分别被经纬股份、三九制药、湖南海利等上市公司收购,常德棉纺厂、常德棉纺分厂和常德电机厂等企业分别被云锦纺织集团、东信棉业公司和金龙电机等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收购。重组后的企业,先后注入技改资金5亿多元,使生产规模、产品档次、市场份额、企业效益大幅提升。2005年6月15日,时任常德市委书记程海波带领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在德山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共商德山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大计。会议决定市政府连续3年每年投入3亿元(含融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6·15会议之后,在短短的几个月中,乾明路、善卷路、有德路、青山街、崇德路、龙潭路等基础设施相继动工。2006年底起,新一届常德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对德山开发区建设发展更加重视,明确了德山开发区“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发展定位,提出了要举全市之力建设德山的口号,加强了对开发区工作的领导,明确常务副市长为开发区工委第一书记、副市长兼任开发区工委书记,加强了对开发区的具体领导。市直各单位支持开发、服务项目的措施有力,相关职能部门对开发区的工作都明确了一把手负责制,有的还由市局副局长兼任开发区分局局长。2007年,德山开发区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16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6个。新开工工业项目21个,总投资158亿元。当年完成投入7亿元,比上年增长2%。全年共新征土地2200亩,拆迁房屋411栋,支付征地拆迁补偿费48亿元,拆除违章建筑2万余平方米。常德火电厂、恒安生活用纸、云锦工业园、金天钛业、三升光电、中小企业园等一批亿元项目相继入园,德山开发区的林纸、纺织和机电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实现了“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园区形象”上的重大突破。2008年,截至8月底,全区共签约项目21个(其中亿元项目13个),合同引进资金8亿元,有三一重工集团投资15亿元的平地机和沥青搅拌站设备生产项目。全区现有各类工业项目60个,总投资140余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9个(含10个亿元项目),拟建项目21个(含13个亿元项目),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16个。开工项目中,已投产的有恒安心相印纸业、天力液压和新希望饲料等9个。预计2008年,在建项目中将有云锦工业园、三升光电、恒安生活用纸、中小企业园、东莞产业园、电子陶瓷等6个亿元项目和芦荟加工等4个中小项目投产,全年投产项目可达19个。2010年6月底国务院正式批复,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基础正做大做强:现在,并且正在形成7大工业板块:以恒安纸业、华发纸业及筹建的泰格林纸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纸业板块,以金健米业、阳光乳业、广积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食品产业板块,以云锦纺织、东信棉业、特季轻纺、金帛化纤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纺织产业板块,以力元新材、金天钛业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新材料产业板块,以三升光电、电子陶瓷及即将动工建设的三一重工常德工业园为龙头形成了机械电子产业板块,以三金制药、洞庭制药、金健药业、德海药业、平川药业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医药产业板块,以通威饲料、海大饲料、唐人神饲料、新希望饲料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饲料加工产业板块。预计“十一五”末期,德山开发区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00家,其中规模企业100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财税收入突破5亿元。德山将在环洞庭湖经济圈中树起滨湖工业重镇的大旗,在正在形成的我市太子庙-灌溪工业走廊中扮演重要的角色。16年的奋斗,德山工业不仅赢得了量的扩张,而且实现了质的提升。中国粮食第一股—金健米业公司的金健牌大米和面条荣获“中国名牌”,企业被授予“全国优秀食品工业企业”等4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品牌跻身“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的行列;恒安纸业的“心相印”生活用纸从2000年起连续8年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消费者满意度高达5%,2005年9月1日被国家授予“中国名牌”称号,恒安三期年底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7亿;常德纺机生产的YJ2系列摇架,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70%,成为纺纱机首选配套产品,荣膺“全国纺织机械行业十大品牌”称号,所生产的经编机全国市场占有率也超过50%,并远销欧、亚国家。目前,共有11家上市公司在开发区落户,它们已成为德山工业的脊梁。2008年,德山的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收入预计将超过63亿元,税收入库6亿元,比开始实行分税制的1994年增长3倍。生产生活配套正逐步完善:16年中,开发区累计注入城建资金5亿元,新建了12条城区主次干道,新建道路总长25公里。今天,德山的道路体系日益完善,以常德大道、德山大道、乾明路、龙潭路、善卷路、海德路等道路为经,以崇德路、莲池路、桃林路、有德路和青山街等道路为纬,“八纵七横”的棋盘格局正在形成,城区道路里程已由开发区成立前的1公里扩展到30公里。目前,开发区园区配套条件日益成熟。一是物流通畅,公路有319两条国道在这里交汇,长常、常张和常吉等6条高速公路将在这里贯通;铁路有连接京广和枝柳两大动脉的石长铁路在这里横穿,拥有年运输量120万吨的火车货站;水路,能停泊千吨级轮船的德山码头将为您提供舟载之便,可从这里走沅江、经洞庭湖,西达重庆,东抵上海;空运,距开发区5公里的常德桃花源机场,开通了广州、海口、北京、上海等多条航线,大大缩短了德山与外界的距离。水电齐备,开发区内拥有日供水10万吨、60万吨的自来水厂各一座,能充分保证企业的生产用水和居民的生活用水;开发区作为西电东送的主通道,有10伏万变电站二座,20伏万变电站一座。污水处理厂、垃圾发电厂、客运汽车站、公交通车站即将开始建设。根据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超过100家,财税收入突破5亿元,其中税收总额达到4亿元,努力将德山开发区建设成为常德的“工业新城、城市新区”,实现开发区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的目标。开发区将建设成为投资密集、效益密集的工业航母。“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将做大做强五个“区中园”:一是以常德火电厂和泰格林纸项目为支撑的东区工业园;二是以三一重工常德工业园为龙头的南区机电产业园;三是以云锦纺织为重点的纺织工业园;四是以金天钛业和力元新材为典型的新材料工业园;五是以兴盛工业园为代表的村级工业园。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常德发展看工业、工业发展看德山”的期待不会落空。德山将建设成为规划科学、设施配套的经典城镇。目前,开发区正在进行新的城市规划,开发区的区域计划扩大至70平方公里。在今后的三年内,市政府每年将投资3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完成“八纵七横”的城市道路建设及设施配套任务。与城区道路建设相同步,城区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也将进入一个高峰期,这对扩大开发区发展空间,提高吸纳大型工业项目的承载能力,缓解当前用地紧张、土地存量不足的矛盾,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德山将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理想家园。德山的发展定位是“工业新城、城市新区”。这一发展定位,意味着德山开发区发展的重点不仅是工业,还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产业。为适应城区的扩张,我们将本着为投资者服务、为企业员工服务、为城区居民服务的原则,着力打造环境优美、三产发达、生活便利的理想家园。在人文自然环境方面,今后,将重点抓好两条风光带建设:一是西起乾明寺公园,东至沅江二桥的沿江风光带;二是包括万寿殿、香火街、善德观、德山森林公园在内的枉水风光带。在人居环境方面,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大型楼盘将陆续落成。同时,教育卫生、文化、金融、通信等行业,也将取得进展。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经济开发区,始建于2010年6月,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家,2010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1992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德山工业基础,建立德山经济科技开发区。1992年5月,湖南省体改委正式下达了《关于常德市建立德山经济科技开发区的批复》。第一代德山开发人借鉴沿海开发区起步的经验,提出了以地生财、滚动开发的建设思路:即通过有偿出让土地取得出让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区成立仅两个月,启动了“两路一桥”建设工程:即桃林路、善卷北路、枉水二桥新建工程,全长3649米。从1992年7月28日开工,至1996年7月28日竣工,建设者们用四年时间,拉开了开发区的主体道路骨架,德山开发区渐现雏型。1994年3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德山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科技开发区。1997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正式将德山开发区列入湖南省6大重点开发区。“以地生财”的政策,在全国各地开发区日益加剧的政策比拼中明显落伍,德山的开拓者开始努力寻求新的突破: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倾斜,在开发区内组建高新技术工业园,用政策“洼地”换投资“洼地”。2000年8月,常德市高新技术工业园在德山开发区正式挂牌,并同时推出了“三全一奖”的优惠政策,即:土地全送、规费全免、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返、按引资金额1%的比例重奖招商引资的有功人员。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先后有三金药业、平川药业、力元新材、创业德力西等13家企业在这里落户。另一方面,积极配合区内20多家举步维艰国有企业的改制,一手抓职工身份置换,一手抓下岗工人安置,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基本完成了所有国有企业的改制工作。按照一厂一策的工作思路,常德纺织机械厂、洞庭制药厂、常德化工厂等分别被经纬股份、三九制药、湖南海利等上市公司收购,常德棉纺厂、常德棉纺分厂和常德电机厂等企业分别被云锦纺织集团、东信棉业公司和金龙电机等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收购。重组后的企业,先后注入技改资金5亿多元,使生产规模、产品档次、市场份额、企业效益大幅提升。2005年6月15日,时任常德市委书记程海波带领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市直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在德山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共商德山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大计。会议决定市政府连续3年每年投入3亿元(含融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6·15会议之后,在短短的几个月中,乾明路、善卷路、有德路、青山街、崇德路、龙潭路等基础设施相继动工。2006年底起,新一届常德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对德山开发区建设发展更加重视,明确了德山开发区“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发展定位,提出了要举全市之力建设德山的口号,加强了对开发区工作的领导,明确常务副市长为开发区工委第一书记、副市长兼任开发区工委书记,加强了对开发区的具体领导。市直各单位支持开发、服务项目的措施有力,相关职能部门对开发区的工作都明确了一把手负责制,有的还由市局副局长兼任开发区分局局长。2007年,德山开发区共签约项目29个,总投资160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6个。新开工工业项目21个,总投资158亿元。当年完成投入7亿元,比上年增长2%。全年共新征土地2200亩,拆迁房屋411栋,支付征地拆迁补偿费48亿元,拆除违章建筑2万余平方米。常德火电厂、恒安生活用纸、云锦工业园、金天钛业、三升光电、中小企业园等一批亿元项目相继入园,德山开发区的林纸、纺织和机电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实现了“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园区形象”上的重大突破。2008年,截至8月底,全区共签约项目21个(其中亿元项目13个),合同引进资金8亿元,有三一重工集团投资15亿元的平地机和沥青搅拌站设备生产项目。全区现有各类工业项目60个,总投资140余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9个(含10个亿元项目),拟建项目21个(含13个亿元项目),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16个。开工项目中,已投产的有恒安心相印纸业、天力液压和新希望饲料等9个。预计2008年,在建项目中将有云锦工业园、三升光电、恒安生活用纸、中小企业园、东莞产业园、电子陶瓷等6个亿元项目和芦荟加工等4个中小项目投产,全年投产项目可达19个。2010年6月底国务院正式批复,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基础正做大做强:现在,并且正在形成7大工业板块:以恒安纸业、华发纸业及筹建的泰格林纸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纸业板块,以金健米业、阳光乳业、广积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食品产业板块,以云锦纺织、东信棉业、特季轻纺、金帛化纤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纺织产业板块,以力元新材、金天钛业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新材料产业板块,以三升光电、电子陶瓷及即将动工建设的三一重工常德工业园为龙头形成了机械电子产业板块,以三金制药、洞庭制药、金健药业、德海药业、平川药业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医药产业板块,以通威饲料、海大饲料、唐人神饲料、新希望饲料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饲料加工产业板块。预计“十一五”末期,德山开发区工业企业总数达到300家,其中规模企业100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财税收入突破5亿元。德山将在环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