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心理学绪论概说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第二节、医学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转变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医学心理学与医学模式转变一、什么是医学模式二、医学模式转变过程
1.自然哲学模式
2.生物医学模式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由来:Engle于1977年提出2.为什么要转变医学模式(1)将人等同于生物,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属性(2)把人看成机器,忽视了整体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医生喜欢“病”而不是“人”,喜欢疾病而不是健康(4)“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5)心理障碍与心身疾病上升-----------医学临床、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卫生政策什么是生物医学模式基本观点: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学或病理的变化,都有确定的生物学或理化方面的特定原因,从而找到相应的治疗手段这种立足于生物科学对健康和疾病的总看法,即所谓生物医学模式。。附: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生物医学模式发展过程1.17世纪W.Marvery,英)建立血液循环学说----近代医学诞生2.18世纪(Morgani,法)《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器官水平3.19世纪(R.O.Virchow,德):《细胞病理学》----细胞水平4.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分子水平5.其它发现:19世纪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20世纪各种维生素和激素,近50年来遗传学的发展已查明数千种疾病属于遗传性疾病并可在基因或染色体上找到病因,20世纪内抗毒素血清疗法、砷剂驱梅疗法,磺胺药、抗生素、驱虫药的发现以及外科手段和检测手段的进步,使多种疾病有了特异性诊疗方法生物医学模式发展过程17世纪英国医学家哈维(WillianMarvery)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作为近代医学的标志,18世纪法国病理学莫干尼(Morgani)发表了《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器官水平;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R.O.Virchow)发表了《细胞病理学》,细胞水平;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分子水平;19世纪下半叶,以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L.pasteur)为代表的学者们相继发现了大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本世纪上半叶,各种维生素和激素的陆续发现,确知了许多营养缺乏病和内分泌疾病的原因;近40年来,人类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查明数千种疾病属于遗传性疾病并可在基因或染色体上找到病因;本世纪内抗毒素血清疗法,砷剂驱梅疗法,磺胺药,抗生素和驱虫药的发现以及外科手段的进步,使多种疾病有了特异性治疗方法什么是自然哲学模式
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来解释和防治疾病为特征的医学,称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特点:。1.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2.摆脱迷信和巫术,以朴素的唯物论、整体观和心身一元论为指导3.强调人的心身统一,注重自然环境与疾病的关系我国的《黄帝内经》和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医学思想体系就是这一模式的代表。什么是医学模式所谓医学模式(医生心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点概念枉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总和它反映了在某一特定时期医学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哲学思想在医学中的反映,它包括以医学发展指导思想为核心的医学观本身,也包括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取得的知识体系,还包括在这一指导思想支配下全部医疗卫生工作实践。医学心理学的产生1、医学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医学与哲学著作中,有2300多年的历史
2、"医学心理学"术语的提出:1852年R.H.Loze(德)
3、医学心理学的诞生:1896年临床心理学家L.Witmer(美)开设门诊(1896),创办期刊,提出"临床心理学"术语(1907),开设课程,出版杂志,成立临床心理学会(1917),出版教科书(1936,Louttit)医学心理学的发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战后3、临床心理学家的培训计划(1)美国退役军人管理局(音视颇简称)牵头的培训计划(2)美国心理学会(APA)确定临床心理学家"科学家-----实践家”模式(3)临床心理学博士点在世970年有81个,1990年发展到161个,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涉足于综合医院、精神病院、医学院、心理保健诊所、大学和私人诊所等我国医学心理学现状1931年成立“中国测验学会”,1936年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60年代以后,整个心理学遭到严重催残,70年代末,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工作才得以恢复1979年11月成立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同年卫生部提出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要求,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等多次举办医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班和心理测验培训班,全国际性及地方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或专业小组相继成立,并开展了大量学术活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编写出版《医学心理学》教材数十种,医学心理研究论文成为心理学刊物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我国医学心理学现状1931年成立“中国测验学会”,1936年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60年代以后,整个心理学遭到严重催残,70年代末,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工作才得以恢复1979年11月成立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同年卫生部提出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要求,北京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和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等多次举办医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班和心理测验培训班,全国际性及地方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或专业小组相继成立,并开展了大量学术活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编写出版《医学心理学》教材数十种,医学心理研究论文成为心理学刊物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临床心理学家“科学家-----实践家”模式1.临床心理学家必须在大学的心理系和医院接受训练;2.首先要成为心理学家(心理学),然后再成为临床医师(临床医生);3.必须通过临床实习(临床的intership);4.必须具有诊断、心理治疗和研究的技能;5.训练的目标是取得ph.D学位。医学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对象: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性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特点:四大特点任务:四大任务医学心理学的四大任务1、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身保健的目的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医学心理学的四大特点1、强调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2、强调人的生理与心理的统一3、强调个体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统一4、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的作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传统医学课程与医学心理学研究重点)传统医学课程:物理、化学、生物、营养、环境等
健康-----------------------------------------------疾病医学心理学:心理、社会因素概说一、医学心理学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1.1979.11卫生部提出在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2.1980通知各医学院校和中级卫生护士学校开设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课程3.1987.5卫生部将《医学心理学》规定为新增加的必修教材。二、我国医师执照考试的必考内容1997年我国制定了医师执照考试法,规定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3个专业、医师和助理医师共6个类别考试中,医学心理学成为唯一的一门都必考的一门课程。三、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知识-----1990年谁的研究第一节行为学习理论一、有关概念
1.行为(behavior):一般指个体在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如表情、动作和语言等。行为主义心理学无限扩大了行为的概念,他们把人与动物对刺激所作的一切反应都称之为行为,不仅指一切遗传与习得的所谓外显行为,还包括一切遗传与习得的内隐行为。后者指内脏活动和思维活动。
2.学习(Learning):是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得、发展和变化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关系的过程。
3.行为学习理论(Learningtheariesofbehavior):一般指刺激-反应理论,是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性质和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二、行为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
(四)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五)米勒的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六)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
华生(J.B.Watson)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3年他发表的一篇题为《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PsychologyfromtheStandpointofaBehaviorist)文章是这一学派诞生的标志。
1.华生反对以人的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认为内心深处的主观体验、意识,甚至脑的活动都是不能进行科学研究的。
2.心理学的主题是“可观察的行为”,目的是“预测和控制行为”。
3.提出刺激─反应(S-R)公式,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才能根据刺激预测反应,或根据反应推知刺激。
4.放弃内省法,大力提倡客观法,即条件反射方法。
5.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和教育万能论者。
(二)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lassicalconditioningtheory)
由巴甫洛夫(IvanPavlov)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1.巴甫洛夫进行狗的消化过程研究的意外发现,观察到学习可以来自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刺激。
2.创造了严格实验条件下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方法。
3.实验表明,条件反射不是天生的一种反应,而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条件反射是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与环境平衡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4.人类天生具有非条件刺激(UCS)-非条件反应(UCR)联结;学习的产生是因为经典条件作用创造了条件刺激(CS)-条件反应(CR)联结。
条件作用过程
1.强化(reinforcement):指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产生促进过程,即非条件刺激(UCS)的作用过程。
2.习得(acquisition):即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试验的重复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3.消退(extinction):如果非条件刺激(UCS)长期不与条件刺激(CS)结合,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此现象称为消退。
4.泛化(generalization):某些与UCS相近的刺激也产生条件反应(CR)的效果。
5.辨别(discrimination):是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对与条件刺激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过程。个体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必须平衡泛化和辨别过程(既不过度选择,又不过度反应)6.相倚:为了使经典条件作用能够发生,除了CS与UCS在时间上相接近外,CS还必须可靠地预期UCS的出现。(RobertRescorla,1966)7.信息性:如果存在着多种刺激,刺激越强,与其他刺激越明显,越容易被注意到,CR形成的越快。对UCS的先前经验而使被试用第一个CS来降低第二个CS的信息性的能力,称为阻断(blocking)。(LeonKamin,1969)
(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
1898年桑代克(E.L.Thorndike)以猫做实验。他把一只猫关在笼子里,笼外放置食物,猫不断尝试弄开笼子的活门。起初猫出现“尝试与错误”性行为,乱抓、爬、咬、后来偶然打开门闩,取得食物。如此重复数次,错误动作减少,最后可直接把门打开。按照桑代克的分析,学习是情境中的刺激和动物学会做出的反应之间建立的一种联想:刺激-反应联结(stimulus-responseconnection)。S-R联结浓密学习是随着通过尝试错误体验到动作的结果之后逐渐产生的。桑代克据此提出“效果律”(lawofeffect)的学习法则:行为得到奖励,该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该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弱。(四)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conditioningreflex)是美国心理家斯金纳发现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的学习方式。斯金纳从桑代克、巴甫洛夫和华生的理论出发,更系统地研究了行为规律以及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他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环境刺激的结果,行为的后果又可作为后续行为的原因。因此,人们可以运用环境刺激和行为的后果来控制新行为。这种由结果控制的行为称为操作性行为(operantbehavier)。斯金纳以“斯金纳箱”的动物实验装置进行实验(1953)。老鼠逐渐学会了主动按压杠杆取食的行为。按压杠杆的行为可因停止供应食物而逐渐消退。这一过程是学会一种操作的过程,因而被称之为操作条件反射。这里的操作条件反射是对工具操作的学习,故又称工具操作条件反射(instrumentalconditioning)。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之处在于:操作条件反射事先没有诱发刺激,其行为是自发的、随意的,动物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目的,强化出现在反应之后。进一步研究表明,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们都以强化和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基本条件。在复杂的行为中往往并有两种反身模式。
强化相倚强化相倚(reinforcementcontingency)是指某一反应和它产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1.阳性强化物和阴性强化物强化物(reinforcer):即与行为相倚——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阳性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这一事件被称为阳性强化(正强化)。阴性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的解除时,这一事件被称为阴性强化(负强化)。
2.阳性惩罚和阴性惩罚惩罚物(punisher):指的是任何一种刺激——当它伴随着某一反应之后出现时——能降低该反应在以后发生的概率。惩罚是在反应之后增加惩罚物。阳性惩罚(positivepunish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物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阳性惩罚。阴性惩罚(negativepunish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的去除时,我们称这一事件为阴性惩罚。体罚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被母亲打屁股的孩子比那些没挨过打的孩子在课堂上更多地出现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最强的是那些曾被母亲用暴力——用拳、掌,或借助外物痛打——惩罚过的儿童。
辨别性刺激与泛化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时候都去改变某一行为的概率。相反,你可能只想改变某一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概率。例如,你想强化小孩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坐着的行为,却不想改变他们在课间喧哗的行为。通过强化和惩罚相联合,某些先于特定反应的刺激——辨别性刺激(discriminativestimuli)——便可以设定行为发生的背景。有机体知道,当一些刺激而不是另一些刺激出现时,他们的行为很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某一特定的影响。斯金纳将辨别性刺激-行为-结果这一序列称为三相相倚(three-termcontingency)并相信它能解释大多数人类行为。有机体也会将反应泛化到类似于辨别性刺激的其他刺激中。一旦某一反应在一种辨别性刺激出现时被强化,相似的刺激也能成为同一反应的辨别性刺激
(五)内脏操作条件反射内脏操作条件反射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又一种类型。1967年,心理学家米勒(N.E.Miller)进行了内脏学习试验,他在用箭毒排除任何随意肌反应的条件下,以刺激脑的“愉快中枢”奖赏的办法,使动物的心率和肠收缩发生了预期的变化,当肠收缩时给予奖励,肠收缩活动就增加,心率仍维持不变;当心率快时给奖赏,快心率就增加,慢心率减少,而肠活动保持不变。米勒还训练动物成功地控制血压及其它内脏平滑肌运动和腺体分泌。实验证明,没有任何随意肌作中介,内脏活动也可形成工具条件反射。以后其他人的研究者进一步证明,借助表象、想象也能使人的心率、血压等发生变化。内脏操作条件反射证明,心身症状也是可以习得的,人的各种内脏活动也可以通过内脏学习获得意识的调节和控制。目前广泛应用的生物反馈技术就是根据这一原理,把人体各种生理变化信息转变成视听信号,被治疗者通过学习,达到自我控制内脏反应之目的。
(六)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theory)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社拉(A.Bandura)等人曾在60年代设计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都不能用传统的学习理论来解释,现实生活中个体在获得习得行为的过程中并不都得到强化。班杜拉主张把依靠直接经验的学习(传统的学习理论)和依靠间接经验的学习(观察学习)综合起来说明人类的学习。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主要形式。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所作所为以后进行模仿学习学会的。班杜拉认为,如果给那些有行为问题的人提供模仿学习的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具有下列特点:①强调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②强调人运用符号的能力;③强调观察学习尤其强调模仿对象及其特征激发特定行为的重要性;④强调自我调节过程,不仅强调外部事件,也强调内部事件的作用,认为行为的增强来源于外界反应与自我评价。第二节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一、概述二、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三、精神分析的基本治疗一、概述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1.民族的影响——2.职业活动——从实验室(1881)到全科医院医生(1882)3.法国进修——1885,萨尔拍屈里哀医院,Charcot4.开业行医——1886,与Breuer合作二、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一)潜意识理论(二)性心理学说(三)人格学说(四)释梦学说(五)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说(六)心理疾病的心理病课学说(七)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一)潜意识学说1.意识(conscious):有目的的心理活动2.前意识(preconscious):“潜伏的无意识”3.潜意识(unconscious):“深层的无意识”、“动力的无意识”、“被压抑的无意识”定义内容核心如何知道(二)人格结构学说1.二部人格结构学说(精神划区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2.三部人格结构学说(1923《自我与伊德》)(1)本我(id):各种欲望和冲动;快乐原则(principleofpleasure);初级思维方式(primarythinkingprocess)(2)自我(ego):现实化了的本能;现实原则(principleofreality);次级思维方式(secondarythinkingprocess)(3)超我(superego):道德化了的自我;至善原则(principleofperfect)3.三者之间的关系(1)健康的人格:三者之间相对均衡与协调(2)动力学特征: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三)性心理学说
1.早年:自我保存本能和种族保存本能(性本能)
推动自我保存的力是饥饿推动性本能(性欲)的力是利比多(libido)
2.1920年: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埃洛斯”(Eros).自卫本能与种族保存本能死的本能:“塔娜图斯”(Thanatos).死亡本能与破坏本能
3.利比多(Libido)
利比多是存在于性的后面的驱使人追求快感的一个潜在的驱力,潜在的能量。是每个人和人类种族借以生存和发展的心理方面的根源和原动力。是人的一生中一切心理因素的基本动力源泉。性是潜意识的核心3-1性是潜意识的核心1.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归结为人的性欲冲动2.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是行为的唯一重要动机3.性本能的含义极为广泛的(泛性论)①人的性功能或性欲在生命的初期就已开始②性功能并不限于生殖器官,而是整个身体的功能性重要性3-2弗洛伊德对性重要性的看法“通过自己的经验快速增进的累积,我知道在神经病现象的背后,并非随便一种情绪激奋在作崇,而通常都是因为早年的性经验,或新近的性冲突所引起。我之所以研究神经质(症)患者,原是不怀任何偏见的,所以,我的结论绝不是我有意造成,没有夹杂半点个人的期望在内。”“在我这个新奇发现的影响下,我迈上了极其重要的一步,超越了歇斯底里领域,开始探究那些经常在门诊时间内来看病的所谓‘神经衰弱病人’的性生活。我做这一尝试的代价很大,牺牲了医生的声望,但却给我即使在三十年后的今天都仍然坚定无比的信念。”性欲阶段理论3-4弗洛伊德对性的定义“我对性观念的发展是两方面的。第一,性一直被认为与生殖器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则把它区分开来,并视‘性’为一种包罗更广内容的生理机能;它以获得快感为终极目标,而生殖不过是他的次要目的;第二,我认为性冲动包括所有可以用‘爱’这个笼统字眼来形容的念头,哪怕只是亲昵的或友善的冲动……这些引申所表达的,是撒除过去常常引导人们犯错误的观念和局限性。”
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H.Ebbinghous,1908)。
1.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孕育在哲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文字记载的关于心理的描述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写的《论灵魂》(psyche)是西方最早研究心理现象的著作。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apporcratts)对心理学及心理学的生理学基础作过了精彩的描述。在我国,对心理学的探索实际上比亚里士多德还早。许多古代医学典籍记载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学观点。《黄帝内经》中对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思想的描述十分丰富。正如美国心理学家Mupply说的那样,“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是中国。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近120余年来,心理学在发达国家快速发展。目前心理学已成为一个宠大的学科群。
(一)基础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心理物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心理学史
(二)普通心理学
(三)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护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治疗学……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什么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mentalphenomena)又称心理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心理”,是指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1.心理现象的概念:心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2.心理现象的展开:(见下)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个性)两个方面。如下:
┌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注意、记忆、学习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恶、惧
│└意志过程(意):目的、计划、意向、行动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人生观、世界观四、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与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过程是接受、加工、贮存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
(一)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都是认识过程的有机组成成分,都是反映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还包含有经验、思维和言语活动等心理成份。
3.表象:当某种事物再次作用时,人脑中重现过去留下的来的形象。
4.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5.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是在客观现实刺激下,在头脑中对旧有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6.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有选择的指向和集中。
(二)情感(绪)过程
1.定义: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产生的某种态度的主观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情绪是个体对事物较初级的、显露于表的、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则是较高级的、深层次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主要与个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绪受情感的制约,也是情感的外在表现。
3.情绪状态:指情绪的表达方式。(1)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2)激情是暴发的、短暂的情绪状态。通常由个体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刺激所致。如勃然大怒、欣喜万分等。(3)应激是在突然的、危急的情况下产生的情绪反应。
(三)意志过程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能认识事物并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而且还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这就叫意志过程。由于意志是与行动联系在一起,所以常把意志称为意志行动。
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一方面,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人的情感和意志对人的认识也有重要影响。
应激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包括引起机体应激的生物、心理、社会刺激(应激源)个体对不良刺激和应激情境的反应(应激反应);刺激物与机体之间的互动(中介机制);个体对应激过程的应对(应对过程)。关于应激,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拥挤、迁居等。(2)应激是一种反应应激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的应答反应,它导致个体各种机能的变化,且个体能够体验到这些变化。(3)应激是刺激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过程分为输入、中介、反应、应对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4)应激是机体对内在和外在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应对能力和技巧是决定机体是否产生应激及应激强度的重要因素。二、应激源
1.概念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能引起心理及或生理反应的刺激或情绪。
2.种类(1)躯体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社会性应激源
第二节应激的中介机制
1.概念是指机体将传入信息(应激源或环境需求)转变为输出信息(应激反应)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应激的中间环节。包括心理中介机制和生理中介机制。2.心理中介机制(认知评价或觉察)一般情况下,将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分为两类,既积极的评价和消极的评价,产生积极的应激和消极的应激。应激的评价过程即是通过原发和继发性评价,衡量全部潜在应激情境因素,运用人格归因及应对能力对潜在应激源做出再评价,确定是否应激。
Lazarus(1993年)认为时间和空间因素可影响认知评价和应对能力。
3.生理中介机制
(1)应激生理中介涉及的中枢区域
Chrousos
和Gold(1992)提出“应激系统”的概念,用以说明应激刺激与反应间的神经与体液变化。“应激系统”是指协调一般性应激的中枢结构及外周效应器和有关的神经分支。(2)应激生理中介的主要途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是应激反应的重要功能途径。心理应激过程的分子机制是:心理应激→脑神经元释放递质和内分泌腺分泌应激激素(第一信使)→靶细胞内第二信使激活。cAMP、甘油二酯、Ca++(第二信使)→作用于靶细胞核内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第三信使),此时转录生成的mRNA逸出细胞核到胞质翻译成fos、Jun等含磷酸蛋白质表达出应激功能。
第三节应激反应
一、概念
当个体觉察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通过心理和生理中介机制产生心理、生理反应,这种变化称为应激反应。1.应激的心理反应
可分为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消极的心理反应。积极的心理反应是指适度的觉醒水平,注意力集中,积极的思维和动机调整及适度的情绪紧张度。消极的心理反应包括过度警觉导致的紧张焦虑、过低或过高的情绪张力,兴趣降低,放弃责任等。包括:(1)认识反应(2)情绪反应(3)行为反应(4)自我防御反应2.应激的生理反应应激源作用于人体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信息接受、整合,传递至下丘脑,下丘脑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同时,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广泛影响体内各系统的功能。应激生理反应动态发展的三个阶段(Selye.H):第一阶段(警戒期):表现为体重减轻、肾上腺皮质增大。第二阶段(抵抗期):表现为体重恢复正常,肾上腺皮质变小,淋巴腺恢复正常,激素水平恒定。第三阶段(衰竭期):表现为肾上腺增大,最终耗竭。体重再次减轻,淋巴系统功能紊乱,激素再次增加,然后耗竭。3.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1)应激源的性质(2)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指个体对应激事件所抱有的态度和信念。
(3)人格因素
人格特征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决定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方式和强度及所采取的应对技巧。
(4)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受到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5)应对能力恰当评估应激事件和自己的应对能力,并能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能较好地适应和应对应激源。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或对应激事件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而导致不能很好地应对应激事件者,则应激强度高。
应激反应的主要表现
行为表现生理表现情绪表现
工作能力或效率下降血压升高焦虑或急噪不安判断力降低、失误增多肌肉紧张或僵硬紧张感思维缓慢或停顿心跳、呼吸加快易激惹记忆力降低手心出汗或发冷恐惧、多疑注意力下降或难以集中紧张性头痛倾诉增多创造性工作能力下降胃痛抑郁
开始或增加饮酒或药物低热哭泣吸烟或喝咖啡食欲下降冲动、敌意、争斗生病或不适频率增加尿频自残或毁物
疲乏、缺乏活力与兴趣睡眠困难或易醒内疚、自责、自杀倾向
发生事故的频率增加休息不好或萎靡不振无价值感生病或不适频率增加
疲乏、缺乏活力与兴趣发生事故的频率增加
4.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适度的心理应激可以提高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提高注意力和工作效率,促进人格的成长与发展及身心健康水平。但是,持久而强烈的应激、长期的紧张和困扰,可导致交感-肾上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垂体-甲状腺系统活化而产生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从发展的观点看,不良的生活环境或应激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导致发展缓慢或停止,引发各种情绪、认知和人格问题,并影响其成年后的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出现发展危机。成人后,应激可破坏原有的心理平衡,出现心理功能失调,导致神经症、性偏好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等障碍,严重者可导致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等精神疾病。老年人若遭遇孤独、创伤等事件,可导致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
第四节应对
一、应对的概念应对是个体处理应激情境的种种认知行为努力。应对一词由“cope”变化而来,其原意为:个体有能力或成功地对付环境的挑战或处理问题。
lazaruas的定义是:应对是个体为实现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目前不少学者认为,应对应包括有意识应对和无意识应对的更广泛的范畴。从发展的观点看,个体首先发展了无意识的应对过程,然后,才发展有意识的应对技巧。这两种应对技巧在功能上有所不同,个体对其改变和调控的程度也存在差异。
二、应对的分类
从应对活动的主体角度看,应对涉及个体的心理活动(如再评价)、行为操作(如回避)和躯体变化(如放松);从应对活动和应激过程的关系看,应对涉及应激各个环节,包括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和心身反应;从应对活动的指向性来看,有针对问题的应对和针对情绪的应对。
1.lazaruas的分类lazaruas等(1980年)对应对提出了三种基本类型:①积极的认知应对;②积极的行为应对;③回避应对。
2.Folkman和Lazarus的分类Folkman和Lazarus(1966年)提出应对类型分为问题指向性应对(problem-focusedcoping)和情绪指向性应对(Emotion-focusedcoping)。
3.Moos和Schaefer的分类分为认知性和行为性两类,然后考虑应对取向性因素,出认知探索型、行为探索型、认知回避型、行为回避型四大类。三、应对的评估
应对是心理应激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因素,与应激的强度和结果密切相关。目前,对应对的评估主要采用自我报告、半结构式访谈、他人报告和行为观察等方法。其中,根据自我报告和他人报告的研究和相关分析较多,而根据半结构式访谈和行为观察的研究相对较少,标准化程度也较低。目前,国内正式出版的应对方式测量工具有以下几种。
1.应付方式问卷适用于14岁以上的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
2.防御方式问卷适用于正常人和各种精神障碍。
3.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5.医学应对问卷另外,应对方式还包括个体利用和获得社会支持的多少。国内已有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可供应用。
恐怖袭击灾难
海啸SARS空难
应激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事件:恋爱、人际关系、经济问题、工作环境、事业和学业问题……可以说,应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①应激是一种刺激;②应激是一种反应;③应激是一种处理;④应激是一种整体现象。心理应激定义:为个体在察觉(认知性评价)自身处于威胁或挑战情境中做出适应和应对的全过程。第一节应激概念的发展一、早期先躯
1936年,Hans.Selye提出“应激”概念。在极度或有害的环境刺激(热、冷及化学物质)作用下,机体的生命系统(循环、呼吸、消化及体温调节)的活动远远超出其正常生理范围,并处于濒死的危险,此时外部刺激的需求远远超过机体适应的应对能力。应激定义为机体对任何需求所引起的非特异性反应。“一般适应综合征”(GAS)1、警戒期:为应对有害刺激,唤起体内整个防御能力。2、阻抗期:持续暴露在有害刺激中,机体便转入抵抗。3、衰竭期:有害刺激过于严重,机体将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二、后继研究者
1.Mason在研究中注意到内分泌系统对心理影响极为敏感,并证实心理不适在中介生理应激反应中的重要性;他还指出,一切有效的应激源都伴有心理成分。
被剥夺食物的猴子在看到其他猴子进食时,尿内皮质类固醇水平升高;如果饲以无营养价值的拟似食物(动物仍处于饥饿状态)以满足其心理需求,则皮质类固醇水平降低。
解决了Selye提出但未能解决的,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者”问题,也为应激从生理过程转向心理生理过程开辟了途径。通过测定了解不同内分泌腺的反应,他认为不同的应激源各自优先激活特殊的激素反应系统,这种系统再促使许多激素定型地、按不同程度地释放。这个结果,动摇了Selye应激学说的基础——GAS。2.Simeons人的问脑没有进化到能够区别象征性及躯体性威胁,因此不能对这些应激源做出不同的反应。脑仍然保持将所有对我们安宁的威胁都看作同样的危害。
Simeone的观点是将应激作为一种处理,这种处理包括将一种刺激知觉为威胁,继而触发一种适应性应激反应。心理应激的研究者注意到“知觉”在应激反应中的重要作用。除了某些环境刺激(极端的温度,污染及噪音)之外,引起人们应激的大多数事物是被判断为对安宁有潜在威胁的人物和情境。认为不存在对每一个人都可作为应激源的生活事件。如离婚可能被一个人察觉为极度应激,而另一个人可能高兴。只有他们被察觉为威胁或可以引起伤害或丧失时,才属于应激源。换句话说,良好应激归根到底不是应激,因为它引起的是良好情感。3.MarianneFrankenhaeuser揭示,应激反应中有强有力的心理学组分参与。如随着动物对电击的控制减少则E及NE分泌增加。
Patkai(1971年)令被试者参与4个项目实验:①玩一种有机遇的娱乐性纸牌游戏;②观看吓人的手术电影;③完成一项不愉快、冗长乏昧的作业;④“中性不活动”的基础对照。证明心理因素可以引发与情绪及认知能力有关的应激性生理反应(E及NE分泌)。4.RichardLazarus认为,只有当人与事对人们构成威胁时才能成为应激源,这种威胁可以是躯体的伤害,但更多的是属于心理社会的性质。例如,有人对穿着打扮评头品足,这本身并无直接伤害,但如果计较这些而将其解释为一种威胁,则就足以引起应激反应。威胁是指预感面对一种伤害条件的状态。不论应激源是现实的还是想象的都无关重要,主要是威胁的知觉决定着它们是否应激源。Lazarus模型涉及对潜在应激源的三步评价:第一评价决定应激源是否有威胁;第二评价确定个体能否应对威胁;第三评价是对第一、第二两种评价的信息进行认知性再评价。
(1)原发性评价(prlmaryappraisal)回答是否有威胁?原发性评价是检查刺激与人格因素,以决定潜在的应激源有无威胁。
①刺激因素,第一刺激因素是威胁的程度;第二刺激因素是面临的危急;最后一个因素是刺激的模棱两可。
②人格因素,这个模型中的人格因素是与刺激相关的,第一种人格因素是动机强度;第二种人格因素是信念系统,就是核心的价值观;第三种人格因素是智力资源。(2)继发性评价(secondaryappraisal)与原发性评价同时发生,即回答“我能否应对这种威胁?”信念占应激评价中应对能力的大部分。
(3)认知再评价当上述两个问题(“这是威胁?…‘我能否应对?”)得到回答后,则由脑对情境进行再评价并决定这种潜在的应激源是否成为一种现实的应激源。三、从整体健康运动到安康运动
(一)整体健康运动(holistichealthmovement)WHO(1947年)颁布“健康是一种完整的精神、躯体及社会的安宁(wellbeing),而不仅是没有疾病”Dunn认为,WHO的健康定义只包含躯体、社会及心理三个维度。而整体论的拥护者强调心理维度的两个组分:智力(理性思维过程)及情感(情绪);Dunn又加上一个标准,心灵的或精神的(spiritual)。因此,整体的健康定义有了五个维度:躯体、社会、情绪、智力及心灵。(二)安康(wellness)与健康1.安康的六个维度躯体的、社会的、情绪的、智力的、心灵的和环境的。2.应激与安康在健康安宁维度有高水平功能活动的人,对应激有较大的抵抗力;而机能活动不良者则易感疾患。应激源(stressor)是指那些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境。
一、社会支持与应激
Lazarus及Folkman(1985年)将人们的社会资源分为两类:①社会网络,指存在的社会关系的类型、数量及相互联系;②社会支持,指可察觉到的社会关系资源。
第二节应激源(一)社会关系与应激研究表明,有支持性社会关系的人,能较好地应对问题、处理应激,以及防止心身障碍。这些保护效应的真实机制不明,有两种解释。
1.直接效应学说广泛的社会网络有抗应激效应,这种效应的本质是防护,因为寂寞与孤独对许多躯体和心理疾患都是危险因素,而社会交往可阻止这种影响。
2.应激缓冲学说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消除和分散应激源的负性效应。社会支持在需要时就可以发挥作用。(二)社会支持,应激与疾患大量的证据表明,缺乏社会支持是导致心理及躯体疾患的一个因素。反之,有广泛的支持性社会关系网络则可降低许多躯体疾病的发病率。二、生活事件与应激生活事件(lifeevents)是指生活中的变故。生活事件量表用以检测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三、日常困扰与振奋日常困扰及振奋是用来检查应激的一种方法。困扰(hasseles)是环境中日常相互作用为特征的激惹、挫折和苦恼,从交通堵塞到经济盘算,从与人争辩到天气不好等。另外,生活中的事件也可引起振奋(uplift),即愉快、舒适的体验,其范围是从听一首喜爱的歌曲到完成一件任务等。(一)困扰的界定日常困扰频率与强度不仅影响应激,也与整体的健康明显相关。研究发现,日常困扰与健康的相关要比生活事件为强。困扰的频率及强度与心理疾患相关特别强烈。(二)振奋的界定振奋的中介作用。日常困扰常常是在人们改变能力的范围之内。而且与健康问题的相关明显高于生活事件,人们可以通过对它们多加注意来缩小对应激有关疾患的危险性。四、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五、慢性负性社会条件从悲惨的生活事件到细小的日常困扰之间有着如贫困、失业(解雇、下岗),以及受歧视现象等。这些既非急性悲惨的事件也不是细小的烦恼,有人将其归类为慢性负性社会条件。第三节应激的反应基础应激反应是机体对被察觉的应激源进行适应应对作业的整体反应。一、情绪基础
(一)人格与应激1.人格的发展人格是个体在生长及生活经历中形成和完善的。2.人格类型大量文献认为,人格对应激源有的易感、有的对抗,故分别称之为易感应激(stress-prone)及对抗应激(stress-resistant)人格类型。(1)A/B型行为类型(typeA/Bbehavioralpattern)是Friedman及Rosenman(1959年)提出的。典型的A型行为类型(TABP)者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一般认为TABP者属于易感应激人格,B型行为者相反。(2)坚韧人格(hardypersonality)Kobassa(1979年)发现,这种人格有助于对抗应激与疾病。有坚韧人格者具有以下心身特征:血压不高,很少生病,个性愉快,很少烦恼。此外与坚韧有关的三个人格归因是:奉献、控制和转变。(3)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人格(irrational,illogicalpersonality)Ellis提出具有不合逻辑信念(illogicalbeliefs)的人格。他创导理性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therapy,RET)的理论基础,就是一个人对人对事的不良情感或神经质的行为,不是由人或事所引起,而是源于自己对人和事的负性思维及不合逻辑的信念。这就是应激和神经症的基础。非理性信念者当面临激活性事件时采用一种非理性的思维去解释。Ellis说,非理性信念自身就是激活事件,一旦发生,即使仅仅想到激活性事件,也能触发应激反应或另一种负性结果。Ellis认为,每个人终会在某一时刻出现这种想法,有了这些信念,并以非理性的或不合逻辑的方法去常规看待世界事物时,很易发生应激。非理性信念归纳为四类:①庸人自扰状态,加剧一种情境的负性效应;②一定/必须/应该(should/must/ought),将不合逻辑的的需求锁定于自身或他人;③价值状态的评估。认为某人或某事毫无价值或完全是浪费时间;④需要状态,希望达到不现实的、不可能获得的需要。(4)焦虑反应人格(anxious-reactivepersonality)这是Girdano等(1993年)提出的一种人格类型。(二)知觉与应激1.威胁评价Lazarus(1966年)首创威胁评价概念,威胁是一种预期面临有害的条件和引起躯体危害、心理苦恼或社会不适的状态。凡是被知觉为威胁的事件均可导致应激反应。2.影响认知的时空因素Lazarus(1993年)认为空间与时间可影响应对能力。过去的经验及成功的应对可使人坚强,并且为应对技术增加新的对策。3.再评价的认知问题Lazarus(1993年)提出“核心关系主题”(corerelationalthemes)在应激评价中的重要性。二、躯体基础躯体应激反应都是以Selye的GAS学说来解释。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警戒期、阻抗期及衰竭期。(一)搏斗或逃跑——一种警戒反应搏斗或逃跑是机体处在危急状态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动员整体能量的一种防御反应。Cannon称之为“应急”。
GAS理论中的警戒期是指机体进入暂时的休克状态。
Cannon研究的是急性应激情境的生理反应,而Se|ye观察的是慢性强烈应激期间的第一阶段。
(二)阻抗——长期应激的反应若搏斗或逃跑不能对付应激源,或应激源是慢性的或长期持续存在,则机体就转向应激反应的形式。(三)耗竭的生理学
Se|ye认为机体用于适应应激需求的能量是很有限的,他称之为“薄弱环节”,过度使用就会导致耗竭。(四)对GAS学说的评论
Selye学说中两个关键要素一非特异性,以及良好应激(eustress)及不良应激(distress)的可比性受到抨击。非特异性是指所有的应激源都在体内触发同种反应。身体对正性(良性应激)与负性(不良应激)应激源也做同样反应;所有应激源都扰乱身体平衡。Goldstein,对任何需求的非特异性反应的概念化是与关于进化论思想矛盾。
Goldstein还证实了对七种特异性应激源的不同反应Mason的研究,不是对任何需求都引起非特异性应激反应,而是只对可能触发情绪唤起的需求才有应激反应。三、应激的心灵基础(一)信仰、宗教与心灵之间的差别(二)虔诚、心灵寄托、信仰与应激处理第四节应激对身心的影响一、急性、高水平应激对疾病的影响二、心身疾病的主要特点
1.发病原因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或者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中是重要诱因。情绪通常起引发作用。2.心理社会因素的存在与心身疾病的发生有时间上的相关性,病程的发展和转归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成平行关系。3.多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和体征,该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具有已知的病理生理变化。4.通常涉及的是植物神经系统所支配的系统或器官或内分泌系统支配的器官。5.在发生上和遗传、个性特征有一定的联系。6.有反复发作的倾向。7.不是神经症、精神病及心因性精神障碍。
三、心身疾病的发展历史
1.背景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公元前377~460年)用体液学说解释疾病的发生,认为体液不平衡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他还认为医生医治的不仅是病而且更重要的是病人,主张在治疗上必须注意人的性格特征、社会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最早的祖国医学著作《黄帝内经》表明了我国古代医学家也是从心身相关的角度对疾病进行防治。“心身”(psychosomatisch或psychosomachosomaticmedicine)术语是德国的精神病学家HeinrothJ于1918年在一篇文章中最早使用的。“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medicine)是由Deutsch于1922年提出。“心身疾病”的提出应为Halliday和Alexander。20世纪20~30年代弗洛尹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开始被引入心身疾病的研究之中。
2.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
(1)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治疗手册(DSM)中,DSM-I(1952)设有“心身疾病”类;(2)DSM-Ⅱ(1968)更名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经与内脏反应”定义为“由情绪因素引起的单一器官系统的躯体症状”;(3)DSM-Ⅲ(1980)开始用“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分类。(4)DSM-Ⅳ又将与心身疾病有关的内容列入“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中,它是指对医学疾患起不良影响的心理或行为因素。(5)WHO制订的ICD-10将传统的“心身疾病”分别纳入不同分类,
归为“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F4),还有一些内容分散在“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F5)及其它分类中。(6)我国的精神疾病分类
四、心身疾病的分类
世界各国均没有统一的心身疾病分类方法其实,心身疾病不是一组独立的疾病单元,它已经包含在有关躯体疾病或其它疾病分类体系之中。即使是同一种“心身疾病”,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其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程度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别的。现将常见的心身疾病罗列如下。1.内科心身疾病2.外科心身疾病3.妇科心身疾病4.小儿科心身疾病5.眼科心身疾病6.口腔科心身疾病7.耳鼻喉科心身疾病8.皮肤科心身疾病9.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
第二节心身疾病发病的心理学说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这一理论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主要以潜意识中未解决的心理冲突为心身疾病发病的原因,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AlexanderF)和邓巴(DunbarF)。亚历山大强调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病有三个要素:①存在未解决的心理冲突;②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③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邓巴认为心身疾病与人格类型有特异关系,提出了“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患有同一疾病的病人都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而某些人格类型的人特别易患心身疾病。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理生理学理论主要是通过一些动物和人体实验,来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如何引起机体的生理生化变化。这个理论以坎农(CannonWB)的躯体内稳态理论、塞里(SelyeH)的应激学说以及巴甫洛夫、贝柯夫与谢切诺夫的条件反射研究与“皮质-内脏相关学说”为基础。坎农提出强烈的情绪变化(如恐惧、愤怒)在使动物产生“搏斗或逃跑”(fightorflight)反应的同时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激素的分泌,从而唤醒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导致心血管等系统活动的改变。塞里指出各种伤害刺激会使人产生应激反应,并把应激反应过程引起机体产生的症状和体征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认为这些生理变化是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和耗竭的表现。巴甫洛夫学派提出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躯体各器官都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当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异常时,会向内脏发出病理性冲动,使内脏机能失调。
三、行为学习理论
行为理论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学说和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勒(MillerNE)等心理学家。米勒提出了“内脏学习”的理论,认为疾病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他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提出个体的一些生理变化(例如血压升高或降低、腺体分泌增多或减少、呼吸加快或减慢等)在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存在时成为习得性反应。“内脏学习理论”从新角度解释心身疾病的发病机理,并为心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生物反馈疗法和其它行为治疗方法就是在米勒的“内脏学习”理论基础上而提出的,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节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一、心理因素与心身疾病心理因素主要通过情绪起作用。人体在威胁性情境下产生的焦虑或愤怒反应,同时就伴随着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利尿激素的增加,因而心率加快,血管收缩或舒张、血压升高,呼吸增速、胃肠活动减慢,新陈代谢率增高。如果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它所引起的长期或过度的神经紧张,还会造成机体的病变。一般而言,引起人们产生丧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等心理刺激最易致病。60年代以来的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的研究,已肯定消极的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病程和转归起着不良的作用。
二、个体特异反应类型与心身疾病
1.生理反应定型人们对紧张刺激具有稳定的反应模式称为生理反应定型。2.刺激-反应的特异性刺激-反应的特异性理论指出,生理反应的特性决定于刺激的类型。3.联想特异性
(1)联想性特异学说认为,通过学习中介或偶然形成的条件才会
(2)在某种情绪、思想或想法和某种生理反应间建立某种联系。
(3)联想性特异的概念就是特定的心理冲突可能与某一特定的生理反应联系。
三、人格特征或行为类型与心身疾病
Dunbar认为,冠状动脉梗塞、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疾病与人格特征有关,并提出关于特征性人格论,从而开创了不同疾病的人格特征的研究,目前关于A型行为与心血管疾病,C型行为与癌症的发病学相关问题研究较多。
1.A型行为
Friedman和Rosenman(1959)提出“冠心病易患模式”,简称A型行为类型(TypeABehaviorPattern,TABP)的人与冠心病发病有关。他们将“行为类型”定义为面临环境事件时所表现的特异性活动与情感的复合体。他们关于TABP与冠心病(CAD)病因有关的主要依据是CAD病人中TABP者的人数为B型行为类型的2倍。
2.C型行为
Baltrusch于1988年首先提出C型行为这个概念。C型行为的主要特征为压抑内蕴、怒而不发、抑郁焦虑、克制姑息等。Baltrusch报道有C型行为的人,其癌症发生率比非C型行为者高3倍以上。
四、人格特征或行为类型与心身疾病70年代美国卫生当局的一份报告指出,一些不健康的行为,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例如吸烟与冠心病和癌症的死亡率增高有关,吸烟者比非吸烟者的死亡率高70%。据英、美等国报道,吸烟者患消化性溃疡的要比不吸烟者2~3倍。
酗酒易引起肝硬化和各种癌症。孤僻少言、消极离群的性格与自杀有关,也与恶性肿瘤发病有关,急躁易怒者患肺心病及脑血管病的危险大于孤僻少言者。
多食行为对健康也不利。由多食引起的肥胖与糖尿病、胆囊炎和高血压有关。多食动物脂肪,少食谷物和蔬菜等易患肠癌等疾病。
五、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
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不仅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否协调有关,也受到社会的制约,与一定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变故密切相关。
Cassel总结了20个研究结果,发现生活在简单、安定的原始社会中的人们血压偏低,且不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
Kiritz等报道美国黑人患高血压至少是白人的2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妇女患肥胖症是中产阶级妇女的2~3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紧张的社会事件如战争、空袭、社会动乱可引起人们罹患各种心身疾病。各种不同职业面临的紧张程度也不同,如长途汽车司机容易罹患高血压。有研究发现,在噪音大的工业环境下,溃疡病的发病率比安静环境高5倍。
六、生物躯体因素与心身疾病
个体不同的生物学特质,在相同应激源的作用下,总有易感性方面的差异。同样的心理社会刺激,只有少数人罹心身疾病,而这些患者所患的病种也不同,程度各异,这主要是个体不同的生理特质差异造成的。关于应激性心血管高反应性一直被认为是导致高血压的因素。
Wood等(1984)报告了45年随访结果,提示冷加压试验引起的血压反应性增强水平与持久性高血压呈正相关。近年来,运用心算、应激性晤谈、玩游戏机、Stroop色调试验、视觉运动反应时、镜画仪等心理应激手段研究发现,有边缘性及持久性高血压的个体与血压正常者相比,其心血管反应性较强。
七、述情障碍与心身疾病
述情障碍(alexithmia),又译为情感难言症或情绪表达不能,1972年由Sifneos首次提出,目前被认为是心身疾病的易感因素。这类人以缺乏用言语描述情感的能力,缺乏想象力及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为特征。述情障碍有原发性(人格有关)及继发性(因对抗慢性病的心理防御反应所致)之分。法国的Marty及deM‘uzan(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数字营销传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专业合同律师劳动合同
- 2025年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合同谈判与合同管理策略研究
- 北京市月坛中学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湖南科技大学《歌曲写作与改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生物技术公司代理合同书合同书格式范文
- 房间台阶施工方案
- 2025【股票交易委托合同(授权书及代办协议)】委托合同样本
- 解除聘用合同协议书(2025年版)
- 电磁波笔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公务员遴选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必考题库170题及答案(九)
- 广告投放预算分配情况统计表(按预算项目)
- 2025年高考预测猜题 化学 信息必刷卷01(新高考 通 用)(解析版)
- 压疮的六个分期及护理措施
- 沪教版(五四学制)(2024)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章 圆和扇形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开封大学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
- 30-提前介入在建高铁的实践与思考5则范文
- 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分析课件
- 2025版矿山安全生产责任承包协议范本3篇
- 并购重组税务处理-企业管理
- 四川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考调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