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研究缘起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古典诗词不仅涵盖了国家民族发展历史,更探索了个体自我的精神世界,赋予人类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义。因此,古典诗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那散落在历史长河中一首首绮丽的诗篇流传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中,都将为中华民族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我很不赞成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J].初中生,2014,No.676(32):46.因此想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鉴赏。习近平:我很不赞成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J].初中生,2014,No.676(32):4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2019年审核通过的中学语文教材不仅增加了古诗词在教材中的篇目,还设立了古诗词课外诵读板块,古诗词在应试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高中语文古诗词的理解与鉴赏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然而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一线教师在紧凑的课时安排和考试的影响下,习惯性运用“套路化”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而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作为中国传统美学和诗学核心范畴的意象,就是打开“古诗词大门”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意象,深悟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感受到中国传统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其中,笔者发现“月”意象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在古诗词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审美追求,承载了丰富的内涵。因此,笔者在分析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以“月”这一具体意象的研究分析为例,探寻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视角,丰富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以“月”意象为例对古诗词意象教学进行探究,结合现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分别从意象教学、“月”意象、古诗词教学等多个维度入手,探寻古诗词意象教学的新视角,并为古诗词教学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使学生在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一)理论意义如果说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那么意象则是进入古诗词大门的一把“钥匙”。随着不断的创作与革新,意象也逐渐积淀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邹玉玲.诗歌鉴赏的切入点——意象[J].新校园(下旬刊),2009(8):91,96.邹玉玲.诗歌鉴赏的切入点——意象[J].新校园(下旬刊),2009(8):91,96.(二)实践意义高中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以“月”意象为例,能够进一步丰富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探寻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古诗词意象教学的新思路,使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月”作为中华传统诗词的典型意象之一。对古诗词中“月”意象教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民族认同感,一定程度上还能够解决学生对古诗词审美疲劳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正确鉴赏古诗词,领悟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借此增强学生的古诗词理解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究综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投向古诗词意象教学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关于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研究不在少数。其中,关于常见的自然意象的研究数量较多且内容丰富。笔者以“古诗词意象”、“古诗词意象教学”、“月意象”等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并选取了典型的著作和相关论文期刊,现归纳整理如下:关于古诗词意象的理论研究现状1.关于古诗词意象的理论研究古诗词意象主要集中于意象解读及相关理论等,如陈植锷(1990)陈植锷著.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08.系统地从意象的来源、意象的组合、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对意象进行了研究,为古诗词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袁行霈(1987)提出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与物象的关系是:“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是象,是物象。”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06.陈植锷著.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08.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06.2.关于某一具体意象或某一诗人作品的研究关于具体意象和诗人作品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如刘芳,徐薇(2022)刘芳,徐薇.孟浩然诗歌之水意象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5):55-58.对“水意象”的审美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分别从孟浩然诗歌中以“水”为直观意象的诗篇和以水的派生意象为关照对象的诗篇出发,解读孟浩然通过生活直觉审美创作和艺术审美创造下的“水意象”的自然美感。刘芳,徐薇.孟浩然诗歌之水意象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5):55-58.张帅(2022)张帅.论李白诗歌中的云意象及其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1(10):111-116+140.通过以“浮云”、“青云”、“白云”这三个意象为代表,分析了云意象的显著特征,并解读了李白诗词作品中云意象的丰富内涵和情感表达。单宇昊(2022)单宇昊.论韩愈诗歌中的鱼意象[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3(03):66-70.梳理了唐代以前诗歌中鱼意象的演变历程,进一步阐述了韩愈通过鱼意象传达出的思想内涵。吴方(2022)吴方.宋词柳意象的情感内涵[J].文化产业,2022,(25):55-57.通过对柳意象的产生及发展的文学意蕴的探究,指出了宋词中的柳意象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的多重内涵和情感意蕴。张帅.论李白诗歌中的云意象及其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1(10):111-116+140.单宇昊.论韩愈诗歌中的鱼意象[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3(03):66-70.吴方.宋词柳意象的情感内涵[J].文化产业,2022,(25):55-57.关于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现状笔者搜集了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相关资料后发现,关于语文教材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研究结果比较完善。如刘晓雷(2022)刘晓雷.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2022,No.626(22):107-109.从学生、教师、教材三个角度指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阐释了意象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刘晓雷.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2022,No.626(22):107-109.李翠萍(2019)李翠萍.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9.从意象的角度入手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以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现状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的特征,并指出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策略。李翠萍.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9.关于古诗词“月”意象的研究现状1.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月”意象研究古诗词中对于“月”意象内涵的研究很多,常常以某个具体诗例或者某个朝代、某一位诗人的作品中的“月”意象进行探究。例如纪晓华(2022)纪晓华.论宋词中“缺月”意象的文化内涵[J].青年文学家,2022,(36):66-68.依据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背后的文化审美内涵对宋词中缺月形态的文化内涵进行分类探析,结合宋词中的相关作品,展现出“缺月”文化内涵的丰富性。纪晓华.论宋词中“缺月”意象的文化内涵[J].青年文学家,2022,(36):66-68.张梦娟,何梅琴(2022)张梦娟,何梅琴.论苏轼词中的“月”意象[J].青年文学家,2022,(36):135-137.首先从苏轼作品的风格出发,阐述了“月”意象阴晴圆缺的形态变化对应的人生常态和人格特性。其次研究了苏轼作品中“月”意象的诗句,不断地将“月”现实化、哲理化、思致化,进而探讨“月”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内涵。孙岩(2022)孙岩.苏轼诗词月意象的研究[D].导师:孙浩宇.长春师范大学,2022.对苏轼作品中月意象的思想渊源、月意象的内涵和其独特的表达手法进行了梳理,着重比较苏轼与李白在运用月意象创作的异同。张梦娟,何梅琴.论苏轼词中的“月”意象[J].青年文学家,2022,(36):135-137.孙岩.苏轼诗词月意象的研究[D].导师:孙浩宇.长春师范大学,2022.2.有关中学语文中“月”意象的教学研究佘晓萍(2011)佘晓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月意象及其审美教育价值[D].苏州大学,2011.从意象的角度探究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月意象”,梳理了月意象的原型及其文化内涵,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出发,统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月意象并进行分类,依据“月”意象的独特文化特质具体论述了中学语文教材中“月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阐述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月意象”的审美价值。佘晓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月意象及其审美教育价值[D].苏州大学,2011.陈琳(2022)陈琳.中学统编语文教材古诗文江月意象探析[J].语文学习,2022,(11):42-45.以初高中统编语文教材中包含江月意象的选篇为例,从悲秋、离别、怀人等主题的角度入手,深入研究了江月意象与秋季的天然关系和其中蕴含的稳定的感伤色彩,阐述了古诗文中的江月意象所传递的情感和人生哲思。陈琳.中学统编语文教材古诗文江月意象探析[J].语文学习,2022,(11):42-45.薛小敬(2017)的《中学语文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教学研究》薛小敬.中学语文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学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与笔者的研究课题比较接近,该论文主要针对人教版初高中教材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简单的归类与分析,以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材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教学现状为基础,结合“月亮意象”的相关概念对中学语文教材中“月亮意象”的内涵展开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提出了多重教学策略。薛小敬.中学语文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学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综上所述,从近几年查找到的古诗词意象、古诗词中“月”意象教学等相关文献来看,目前古诗词意象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月”意象教学,在宏观层面都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实际现状有所助益,而且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为古诗词意象本身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笔者认为,就目前而言,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的大部分研究重在以宏观角度指导古诗词意象教学,对于“月”意象的教学提出的针对性强的教学策略数量较少。因此笔者在分析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以“月”意象为例具体探寻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视角,力求探索古诗词“月”意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搜集筛选出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的文献资料,将“月”意象与古诗词意象教学的传统理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一步归纳总结,为本文的写作和“月”意象教学研究构建理论体系。(二)案例研究法为了论述本文研究的高中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笔者广泛阅读了一些教学名师的经典课例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并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经验对这些案例撰写学习心得,同时针对教学现状提出反思,为后续研究提供更加详实的素材资料。(三)课堂观察法笔者在教育实习期间,不仅在各个年级班级进行随班听课,还定期参与教研活动,观摩不同教师的公开课,对教师实际教学课堂进行深度观察,并在课后及时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一步探讨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章“月”意象相关概念及其发展脉络意象概念意象在中西方文论中都有相当广泛的运用和发展。意象是古典诗歌灵感寄托的重要载体,也是解读古典诗歌的关键要素。在中国,意象起源很早。远在上古时期《周易·系辞》中就已有“圣人设卦观象,明吉凶。”小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J].科技智囊,2006(9):1.这里的“象”一般指的是用来占卜吉凶的由爻、卦等符号组成的图案,用来叩问“天意”。这时的具有丰富的卦象色彩的“意”和“象”还算不上是一个完整的词,也与现在古诗词中的意象不沾边。一般认为,“意象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第一个系统的理论学说,其理论成熟就是以《文心雕龙》的出现为标志的。”杨洋.《文心雕龙》意象说微探[D].河南:郑州大学,2003.这时的“意象”已经初具文学意象的雏形,内容也逐渐丰富,奠定了中国传统意象理论的基调。小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J].科技智囊,2006(9):1.杨洋.《文心雕龙》意象说微探[D].河南:郑州大学,2003.西方欧美意象派诗人内部并未对“意象”的内涵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其中意象派的先驱和核心人物庞德认为:“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姚文放.寻找文学理论逻辑起点的新尝试--评《文学意象论》[J].中国图书评论,1995(12):35-36.在此之后,中西方意象理论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使“意象”的内涵不断地衍变,不断地发展壮大。到了现代,袁行霈(1987)提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所呈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06.整体而言,意是主观抽象的情意,象是具体客观的物象,意象是作者把主观情思寄托于客观物象的产物,更强调的是人主观层面的情感表达。姚文放.寻找文学理论逻辑起点的新尝试--评《文学意象论》[J].中国图书评论,1995(12):35-36.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06.“月”意象的原型特征及发展演变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词中的“月”意象一直以来都备受文人的青睐,被应用得极为频繁,且时间空间上的跨度很大。诗人大多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生平经历结合“月”进行文学创作,或咏月抒情,或借月抒怀等等。而古今文人总会有一个共同的时刻,遥望高悬在夜空中的那一轮澄澈的明月。毫无疑问,“月”在时间的流逝中被无数的文人赋予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俨然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屹立的见证者和观测者。为何古代的文人墨客如此喜爱“月”意象?古人光是对月亮的别称就有几十种,如白玉盘、婵娟、玉兔、冰镜、蟾蜍、嫦娥、明镜、桂宫、琼阙、素娥、太阴等等。中国古诗词灿如繁星,其中涉及到“月”意象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表明,古时候人们秉持着天圆地方的观点,自然而然地关注到天空中的太阳和月亮,人眼不可直视太阳,却能够看到常常在夜空中散发着神秘光芒的月亮。早期的神话传说中也充满着人类对月亮神秘特质的想象。最初,古人认为月亮的阴晴圆缺能够给植物带来无限的生机,帮助作物生长得更好。后来,这种神力崇拜被转移到人类的繁衍事业上。古人观察到月亮通常以二十八天为一个周期进行变换,这和女性的生殖周期几乎相同,从而认为女性的生殖能力也来自月亮,于是祭拜月亮,希望能够保佑人类代代繁衍。另外,古人还认为月亮的盈缺反复象征着死而复生,这正好与中国神话体系中的掌管“不死药”的西王母、月神常羲和嫦娥这些神祇相对应,体现出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心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月”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月由原始客观物象转变成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意象是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的。最初的古代诗歌中的“月”意象,大多都来自于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观念和相关的神话传说。古人凭借自身丰富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月亮变化的规律以及“昼涨称潮,夜涨称汐”的自然现象,由此发明了中国人熟知的阴历。月亮又被称作太阴,与太阳不同的是,月亮会发生阴晴圆缺的形态变化。从每个月的初一到十五,月亮由亏到盈,十五开始又开始由盈到亏,残月之后又是新月,新月之后又迎残月,如此周而复始、稳定的变化周期被诗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同时也暗含着岁月永恒,一切自有时的人文哲理。唐宋时期的“月”意象出现的频次较高,诗人在创作中也将“月”意象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拓展,甚至把“月”意象由背景底色上升为主角,并创造性的与其他意象进行有机组合,如:山月、水月、江月、酒月、花月、星月、汉月等等。“当千古明月穿越了不同民族文化视野的时候,它就具有了特定的文化意蕴。”谭书琼.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中国古诗词中月亮的哲学意象[J].青春岁月,2013,No.512(24):24-25.被无数文人墨客赋予了丰富内涵的月亮与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审美相结合,形成了能够塑造意境、传达情感的“月”意象。月亮悬挂在人类文学领域的上空,默默地见证了无数朝代的更替,照耀着无数家族的繁华兴衰。千百年来她所接收到的种种情思,都被文人转化成了美妙的语言文字,她本身也成为了人类情思的象征。这实质上是人类认识月亮的原型特征,并在实践过程中将这种认识内化成一种情感寄托,从而使读者产生集体情感上的共鸣的过程。通过对月亮原型意象的分析,也能够引导学生感悟人类的集体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谭书琼.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中国古诗词中月亮的哲学意象[J].青春岁月,2013,No.512(24):24-25.第二章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月”意象选编情况一、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月”意象的分布情况由于古典诗词历史悠久,古人的语言习惯和创作手法都有较大的不同,学生在做有关古诗词的题目时在理解与鉴赏方面有较大的困难。意象是攻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而“月”意象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笔者通过对现行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月意象的古诗词进行梳理和汇总,以下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月”意象的古诗词的选篇情况:从上述表格的统计结果来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月”意象的古诗词所占比重较大,且高中古诗词的难度加大,所选篇目更侧重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中意象的理解与鉴赏能力。由此可见,高中阶段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好古诗词中蕴含的意象,是提升学生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关键突破口。其中,由于“月”意象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象,所占比重较大,同时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因此针对古诗词中“月”意象的教学研究本身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结合新课程标准对“月”意象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进行归纳分析,从而有助于开拓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新视角,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二、“月”意象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涵呈现(一)“月”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在诗人创作的古诗词中,月亮有很多种名称:明月、圆月、残月、玉盘、月牙、玉钩、玉桂、玉兔……在中华浩瀚的古诗词里,无数文人都将自身的满腔情怀与月融合,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精神世界。笔者也结合古诗词中常用的月意象内涵对统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中的月意象进行了如下分析和归纳。1.月照故乡思故人我们今天的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由上古部落对月祭拜的仪式演变而来。每当中秋佳节,人人皆以月之团圆预示人阖家团圆。当天人们祭月、赏月,对月遥寄思念,尤其是客居他乡的游子,他们更偏爱以“月”意象来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情。古人渴望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月亮传递千里之外的思念之情。如《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起时。”由景入情,展现出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的无限广阔的景象,想象着遥隔万里的远人也正在望月思念,抒发诗人心中无尽的思念。“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描写了一幅苍茫空旷的周围只余一轮冷月浸在江水中的送别图景。将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为一体,以一轮明月渲染一种凄凉悲伤的氛围,传达了诗人与即将离开的友人难舍难分、依依不舍之情,更蕴含了希望离别之人终团圆的美好憧憬。2.月升闺阁引相思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月老是主管姻缘的神仙。传说中,月下老人牵红线为世间男女定下姻缘,这是古人对美好爱情、天定姻缘的憧憬。自古日月并举,日为“太阳”,月称“太阴”,而“阴”在民间也多用来指代女性。先秦时期的陈地民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女子比作纯洁美好的月亮,以柔美的月光衬托出女子的娇美容颜和窈窕身姿,突出女性身上特有的恬静美好。“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清冷的月光和孤寂的寒夜烘托出凄凉孤寂的氛围,以女子为主人公,直接描写出了一位女子在寒夜对镜自怜、对月感伤的画面,借月抒发女子自身的相思期盼之情。3.月悬旻天伤孤寂在怀古诗中,古人或怀古伤今,或怀古喻今,或感伤生命流逝,感伤国破家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曾经的美好时光已一去不复返,而诗人一看到春花秋月,往事涌上心头,此时的“月”被笼罩上了哀婉凄凉的色彩,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故国之思和对国破家亡的无奈与悲伤。古人还常常以月抒发失意感伤的情感,渲染凄清的氛围。李白的《月下独酌》表面上是在写诗人与月、影子相伴相随的情景,实则是写因人生失意而郁郁不得志,对月倾诉内心的孤寂与悲苦。4.月洒亘古照永恒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月作为图腾代表了种族繁衍的永恒精神,“玉宫桂树花未落。”“太阴星君”嫦娥也与玉兔和蟾蜍居住在据说是不老不死、不生不灭的月亮上的广寒宫中。在亘古不变的月亮面前,人的生命显得尤其渺小。古人将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与人类的诞生、死亡联系在一起,因其客观永恒的特性将月亮视为神圣高洁的存在,更将人类对永恒时间的追求赋予给了月亮。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以月意象为创作中心的诗词,人的生命转瞬即逝,月亮却年复一年地见证着世事变迁。诗人将大自然中的美景与人生哲理、宇宙时间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对时间永恒、宇宙无限的美好遐想与无限思考。5.月出云端兴壮怀皎洁的月亮往往与诗人身上高洁的品质和理想相互映射。《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对月尽情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认为人生得意之时就应该尽情享受欢乐,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6.月染清幽寓淡泊“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表面是怀念昔日英雄人物,实则抒发了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无奈,但到最后都化作了以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诗人明白消极悲伤不是人生的真谛,从而升华到超脱旷达的心境。王维在《竹里馆》中所言:“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幽雅明净的画面中,诗人把高悬夜空的明月当作自己心意相通的知己,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同时以月亮高洁的品质自喻,突出了诗人自己想要如隐士一般过着淡泊闲适、自然洒脱的生活的渴望。“月”意象的象征意义1.纯洁、神圣的象征“月”在上古时期作为祭拜仪式的一部分,在历史的变迁中自然而然地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众多神话传说都建立在“月”意象的基础之上,并且由于古时候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在无聊的夜晚古人常常会想象着月亮上的场景,于是出现了如今人人熟知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2.女子与美好的象征“月”常常被看作是女子和美丽的象征,例如《诗经》中《齐风·东方之日》:“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诗人以“东方之月”突出女子的柔美、细腻。《诗经》中的怨妇诗也常常借月亮抒发女性心中的悲伤、幽愤以及对女性命运的不公的慨叹。第三章高中语文古诗词“月”意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一、古诗词“月”意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古诗词意象教学也成为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笔者基于自身在教育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针对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到了以下内容:(一)教师方面1.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语文课堂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但是如今大部分的教师仍然把教师单独讲授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式,遵循从作者简介——分析诗词主体——总结诗情的教学模式。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引导学生解读诗词意象、理解意境、体悟诗情的课堂环节。2.教师对意象相关理念的淡化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有一部分的教师对基本的意象、意境等相关理念的认识不够清晰,自身相关教学理论、专业素养不足以支撑课堂教学中的详细讲解,导致实际教学中教师无法准确地引导学生解读“月”意象。再加上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古诗词意象教学的重要性,往往只在教学中浅显地讲解“月”意象的表层含义,而忽视了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解读意象的正确途径和方法。3.教师的教学方法略显单一近年来,许多一线教师虽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古诗词意象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忽视了要实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目前在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未掌握多样化的意象解读方法和意象教学的策略,开展专题教学、比较阅读、主题阅读的教学活动也比较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求知欲和自主阅读的意识,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4.教师不重视古诗词中意象组合的作用和效果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赏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单个的意象,而忽视了分析诗词中的意象组合的作用。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州。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是一首闺怨词,上阙出现的意象有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雁字、月和西楼。有部分教师仅仅只分析了这些意象单独的内涵,而忽略了这些意象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重意象组合叠加,从而形成一幅幅紧密又和谐的意象图画,使词所要表达的相思闲愁层层递进,塑造朦胧幽静的意境的同时也运用有限的意象延伸出无限的词人愁情,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女子不顾夜晚寒凉,盼离人归来而望断天涯的鲜明画面。(二)学生方面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功利化地学习,在语文科目上花的时间都是奔着提高分数,提高考试排名去的。他们关注的也都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而忽视了需要慢慢积累,下了苦功夫也不一定能够很快见效的古诗词阅读,再加上古诗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对古诗词意象的内涵和意境理解模糊,习惯于解读古诗词意象的表面层次,逐渐减弱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功利化的关注一些古诗词答题的技巧和套路。当下的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人人都追逐着快速、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再加上学生对网络设备的娱乐功能自制力较差,他们更愿意把课外时间花在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网络小说和动漫上,而不愿意去阅读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学生自身积累的诗词数量少,常见意象积累不够,对意象的含义掌握不准确,做试题时面对古诗词鉴赏题目的难度则会加大。长此以往,这不仅会使学生难以掌握古诗词意象解读的方法,也不利于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第四章高中语文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策略探究一、注重感知“月”意象特征(一)安排合理的教学流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本身由于时代背景和语言风格,对学生来说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改变当前古诗词意象教学现状,就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按照古诗词意象教学的正确流程引导学生,从解读意象到领悟意境,再到体悟诗情的正确鉴赏顺序。因此诗词意象教学的基本规范流程是:“从对诗词的感觉整体到串联意象再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而掌握意境,最后达到感悟人情。”胡冰.统编本语文教材中“月”意象古诗词教学研究[J].作家天地,2021,No.585(26):61-62.胡冰.统编本语文教材中“月”意象古诗词教学研究[J].作家天地,2021,No.585(26):61-62.(二)多角度感知“月”意象特征从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联觉感知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知古诗词意象。因此初读课文,揣摩意象主要从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联觉感知等方面展开。1.直观感知,想象画面根据“月”意象的原型特征,教师可以依照月形,圆月和残月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意蕴。例如圆月就常常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思念亲人朋友,残月则大多是烘托萧瑟凄凉的氛围和诗人悲伤的心境。教师还可以合理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示有关课文中“月”意象的图片或视频,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插画来揣摩意象特征,尤其是一些意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字词色彩,比如“黄花”、“柳树”、“碧霄”等等。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等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枫桥夜泊图。深夜诗人独自面对江边的枫树和船上的渔火难以入眠。意象鲜明,画面感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在脑海中构建一幅秋夜江边图,深入感悟这首诗中清幽寂远的意境和思乡之情,2.反复吟诵,感受月意古诗词对于平仄要求非常严格,通过朗读能够感受到中国特有的跌宕起伏、沉郁顿挫的美感。阅读古典诗词时,学生不仅需要读准字词字音,还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诗词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学生反复诵读,则能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会吟诵,掌握吟诵技巧。陈炳铮(1985)提出:“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用于古诗词或古文(主要是韵文)的音乐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可称吟唱。”陈炳铮.简谈吟诵[J].中学语文,1985(03):12-13.吟强调旋律感,诵强调节奏感。因此在诵读古诗词时,教师需着重引导学生注意韵脚和诗词的节奏韵律,使整首古诗词的情感达到高潮,创造个人层面的诗词审美意境,达到以读促学的目的。陈炳铮.简谈吟诵[J].中学语文,1985(03):12-13.开展吟诵法教学主要是通过注重意象之间的抑扬顿挫和节奏律动,品味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从而更好的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体悟其中的情感3.注重“月”意象组合,品味意境在深入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古诗词中“月”意象的组合,如江月、酒月、星月、日月、雪月等等。李白的《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将天上月与酒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冷冷清清的夜晚因为有了月的陪伴稍微热闹了点。在诗中,“酒月”意象的组合被诗人赋予了人生应当及时行乐,却也在其中夹杂了诗人孤独不得志的悲愁。(三)自主梳理归纳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因此在分析意象特征时,不仅要抓住意象象征的本义,还要引导学生对意象特征进行及时的梳理和归纳,运用课本注释、教材参考书或网络资源解读意象的多重象征意义。例如在学习高中必修上册的《短歌行》时,学生可借助课本下关键字词的注释和工具书,明确其中“月”意象的象征意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里的“月”寄托了诗人由于求才不得,功业未成而无法排解的忧愁和苦闷,而诗人也生动地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表明自己心中求才不得的愁绪和忧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则是塑造了一种月明亮而星光稀疏的景象,暗示着诗人想要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赶紧择良木而栖,来帮助自己完成千秋霸业的愿景。教师应在实际教学课堂上,结合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以培养学生的自主研习能力为重点,适度增设学生自主交流讨论的环节,或者设立关于意象梳理的专题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归纳意象涵义,从而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审美与鉴赏能力。二、立足传统文化渊源,深入解读“月”意象古诗词意象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学。面对当前古诗词意象理解有难度的情况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创作背后的渊源,求本探源是本小结的重点。知人论世,回归文本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如果学生不了解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就难以读懂意象的深厚内涵,不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因此,要准确地理解意象,正确地解读诗词的情感和意境,就必须做到知人和论世相结合,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中同一意象的具体内涵进行探究和辨析。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关注苏轼这位诗人的生平,还要重点关注到此词创作时的“乌台诗案”。如果学生了解到这时的诗人被贬的境遇,就更容易理解本首词中诗人坎坷人生、壮志难酬的感伤,从而更能感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诗人伤感之后的乐观豁达,是诗人所追求的精神上的自由洒脱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立足传统文化,品味深厚文化意蕴“月”意象作为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不仅涵盖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的轨迹,同时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文化渊源。教师应有意识的结合“月”意象的深厚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如在《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寂静的松树林间悄悄地出现了一缕月光,山间清泉又缓慢地从石头上流过,诗人用淡雅、轻快的笔调向读者塑造了一个如诗如画、清新自然的山间图景。其中的“月”意象不仅具备着自然物象月亮的静谧朦胧的特质,更表达了诗人对清新明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引导学生从“月”意象的内涵和意境分析诗句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学生感知到祖国河山的秀美壮丽,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三、深悟“月”意象的哲理情感美(一)深入体悟情感,加强审美体验,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是文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常常会被用来表达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例如王昌龄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但心却是相通的,就好像两地的青山一起历经风雨,却也在同一轮明月下。教师在古诗词“月”意象教学时,应当重视体悟诗词中“月”意象蕴含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在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体悟“月”意象不同的情感,逐渐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念,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观的目的。(二)比较联读,探析诗情意象通常具有一定的多义性。诗人在借助意象表达情感时,由于诗歌创作背景不同、诗人境遇不同等等的因素,意象所代表的内涵和情感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而高中学生对于意象的不同内涵还是难以完整把握的,教师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阅读,开展不同主题的专题任务学习,引导学生根据意象的相关主题任务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学习“月”意象的内涵时,教师可以设置同一“月”意象表达的不同情感内涵,或者同一种情感下“月”意象不同形式的表达,搜集相关的诗篇作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和联读鉴赏等方式开展学习,深层次挖掘“月”意象内涵的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三)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在头脑中构建直观而丰富的诗词画面,感知古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鉴赏能力。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虞美人》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或者播放相应的配乐,把学生带入诗人当时身陷囹圄的情境,体会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悲伤愁苦,从而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四、“月”意象的拓展探究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开展主要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托,但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是相对有限的,如果只学习教材中的文本资源,学生难以开拓自身的古诗词学习思路。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和实际学习需求,有效整合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相关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古诗词拓展阅读,或者设立“月”意象专题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加知识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一)鼓励个性化阅读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对古诗词意象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不同的阅读偏好和兴趣,教师要适当的点拨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喜好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如果学生想学习“月”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深厚内涵,仅仅只是学习课本上的诗词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外学习“月”意象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意象专题提前准备好电子版或者纸质版资料,为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导向,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诗歌大意,提高阅读学习的效率,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兴趣。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月”意象常常用来寄托诗人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与爱情有关的也不在少数。李白的作品中“月”意象就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爱人的相思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正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已经在社交中开始有了一点对爱情朦胧的想象和期待,这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公开的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来领悟千百年前的观念和诗情,从而熏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二)拓展训练,创写作文意象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集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鉴赏中积累古诗词意象,理解意象特征和领悟诗词所要营造的意境,并尝试结合自身获得的意象感悟,将意象素材运用到作文的写作中去,不断加强训练,逐渐形成对古诗词意象的有效日常化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个对课文古诗词片段的创写训练,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时,老师要求学生对其中包含“月”意象的某片段进行改写、创写,将“月”意象与送别友人难舍难分的孤寂悲伤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能够在把握诗情和意境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月”意象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也把中国传统古诗词与现代文章的创作有效联结,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当下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结构水平,探寻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深入解读“月”意象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育提供一些新思路。第五章高中语文古诗词“月”意象专题教学设计针对当前高中古诗词“月”意象教学现状,笔者选取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作为教学设计的素材,设计出可行的“月”意象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解读不同古诗词中“月”意象的内涵。2、学习诗人借助意象传达情感的写作手法。3、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鉴赏不同诗词中的“月”意象,体会不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难点:结合“月”意象学会赏析诗歌三、教学内容高中古诗词“月”意象专题教学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作品中,都曾留下过月亮美丽的身影。“月”意象作为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是千百年来文人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同时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月亮这一意象在诗词创作中的意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从意象的角度具体鉴赏诗歌中的“月”意象。一、追本溯源,走进“月”意象(一)明确任务,指导探究教师首先预设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1. 你搜集到哪些有关月的诗句?2. 你觉得“月”意象为什么会被古代的文人墨客如此偏爱?(二)小组合作,追本溯源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课前通过网络搜索、阅读图书等方式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总结并交流讨论。明确:“月”意象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和历史文化渊源。在远古时期,月亮在上古时期作为祭拜仪式的一部分,被人为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如今我们更能了解到许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等。二、探究“月”意象的情感内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意象特征、抓住意象修饰词语、抓住意象组合语境来把握“月”意象的情感内涵,用具体诗句举例并形成以下分类。(一)月照故乡思故人古往今来,古人常用圆月寓团圆,以残月映离别。由于古时候交通不发达,身在不同地点但互相思念的人只能通过望月来寄托心中的思念。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视频,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联觉等角度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望月思乡图,深入感受这首诗中“月”意象所蕴含的浓浓思乡之情和清幽寂远的意境。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分析法,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诗词背后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经历,准确地解读诗词中的“月”意象,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明确:教师在鉴赏杜甫的这首《月夜忆舍弟》时需要联系当下的时代背景,联想到当时安史之乱爆发,诗人无家可归,亲人音信全无。诗人既忧亲人,又忧国家,望着明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偏要说故乡的月最明。此时的月被赋予了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也有对国家危亡的担忧,渲染出凄楚哀伤、沉郁顿挫的氛围。(二)月照古今寓永恒在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引发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哲理性思考。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月”意象组合——“江月”的不同意蕴,明确:《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在月升月落之间与各种元素构成了如诗如画的诗歌形象,“江月”的意象组合使月光下的江水多了一分苍茫深远,同时给月注入了对时间永恒、宇宙无限的思考,渲染了纯洁美好、深邃壮阔的氛围。2.“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明确:《把酒问月》中的这一句有互文之妙,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人,明月亘古不变,而古人今人却都如逝水东流一般不断更迭。因此进一步提出对时空和人生的思考,人生短暂,更应该珍惜宝贵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永恒,及时行乐之余也显露出诗人的旷达闲适,塑造了一个永恒、神秘的月的形象。(三)月悬旻天伤孤寂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教师应开展吟诵法教学,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时注重诗词的朗诵节奏和重音,让学生体会诗词的情感和审美意境。明确:“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读到“无言/独上西楼”时,语气要逐渐放缓,想象词人独自一人缓缓登上西楼,而要加重音读准“钩”字,再逐渐减轻,感受诗人对着一轮残月抒发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渲染出一种凄凉谷底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与孤寂悲伤。(四)月染清幽抒淡泊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明确:教师要抓住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组合,“深林”与“明月”共同塑造了一幅深林明月图。深夜幽暗的竹林寂静无声,忽然洒下了一缕皎洁的月光,仿佛天地间只余诗人与一轮明月,相识相知,互为好友,自然美景与诗人心境完美融合,此时的月是诗人自身高洁、隐逸品质的代表,更营造出一种和谐幽美的意境。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确:在人闲山静的氛围中,缓慢升起的月亮渲染了当下的清幽宁静,但一个“出”动态地打破了宁静,惊扰了歇息的鸟儿,使鸟鸣叫起来,回归了热闹繁杂的世界,渲染了清幽宁静、温暖和谐的意境。三、课堂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