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材料运用出新_第1页
高考作文的材料运用出新_第2页
高考作文的材料运用出新_第3页
高考作文的材料运用出新_第4页
高考作文的材料运用出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的材料运用出新在考场作文中,很多考生对素材的运用仍停留在照搬或者粗加工的层面,使得素材大众化,变成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复制品”,降低了作文的质量,甚至会成为考场上高频撞车素材。考生可使用素材组合法使一般常见材料出新。组合素材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勾连古今法、同类排比法、主题统领法、正反对比法等。素材的使用方法可以角度多样化,形成独特的思维,从而为个性化积累和运用素材找到最佳途径。方法一:从大众化到个性化选用素材要想避免撞车,一是要避免大众化素材;二是要对各种使用之道了然于心,做到个性化。个性化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做到与众不同。考生可融入个人体验,为素材赋予“我”的因素。具体来说,考生应学会在生活中积累素材,为其打上个人的鲜明痕迹,自己去过的城市,吃过的美食,遇见的人、事,读过的书,听过的歌等,都是最珍贵的素材。考生将其运用在作文相应的场景中,就能独树一帜,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能为论证观点或谈看法、感受服务。如:一百年前的先烈们的梦想偏向“大我”,有其历史上的沉重,现在年轻人的梦想则偏向“小我”,有着个人主义式的轻快节奏,两者的梦想有着外观上的差异,实际上却有着因果关系,对于林觉民等先烈来说,他们处在“大我不保则遑论小我”的年代,而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可以追逐“小我”,正是一百年前的先烈献出生命想要换取的,他们播下的种子,百年后在今天年轻的一代身上显露绽放。所以,当我们在追逐自己的小梦想时,不妨也停一下脚步,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今天完成了我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对一百年后的年轻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答案是正面的,不管它有多么渺小,有多么不起眼,我们也要大胆地放开脚步去追寻。方法二:从虚拟走进现实在写作时大部分考生往往重点关注素材能否论证观点,而忽略素材间的搭配问题。素材搭配得当,能够展现考生的整体观和大视野。在搭配素材时,考生可运用虚实相生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先引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等虚构作品中的素材。虚构反映现实,考生就可以由虚入实,谈现实中相对应的现象或具体的人与事。如此虚实结合,一则可以彰显自身的阅读量和对现实的关注度,拓展文章表现面;二则虚与实反映的是本质相同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论述相当和谐,考生写好中间一句联结虚与实的过渡语即可。如:青年一代,要从我做起,自觉抛弃“不可为”的想法,自觉抵制“不作为”的做法,做时代的书写者,做红色江山的接班人,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大有必要。仅靠夙兴夜叹不能“封狼居胥”,仅靠朝思暮想不能“王师北定”。空谈之声即使再澎湃,也敌不过在荒漠风沙中建设塞罕坝的护林者手上的厚茧;空谈之声即使再激昂,也敌不过奋斗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们那布满血丝的双眼中所透出来的对于报效祖国的赤诚。这段文字在论证分论点时,作者由古代诗词中的“封狼居胥”“王师北定”写起,然后用假设语气过渡到现实中的国家建设者、奋斗者,虚实结合,既调动了材料,也增强了论证的力度。方法三:“哲化处理”升华内涵“哲化处理”是将素材与某个哲理、道理相联系,将其变得深刻的一种素材运用技巧。在具体操作时,考生应先明确论证段的论点,然后在论点下列出所使用的素材,并从新的角度将素材的内涵升华为一定的哲理。在平时的训练中,考生还可尝试拓展,先写出完整的段落,然后对素材进行修正,逐步培养哲化素材的能力。如: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终极目的都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陶。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坚韧不拔,把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坚韧意识的概括。方法四:“求异法”打破常规思维“求异法”简言之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考生在运用素材时,要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从全新的角度,甚至与大众相反的方向解读素材,赋予其全新的意义。只要言之有理,对素材的新解读会得到阅卷者的赞赏。如此,素材既能论证文章的观点,又能成为额外的加分项。但考生切忌为“求异”而对素材进行偏激、片面或错误解读。有违人生观、价值观的素材解读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求异”的前提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如:融合是一种理念,更是万物共存的智慧。昔日一些学者融合自身见解解读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大受追捧,在社会上掀起了读《论语》、品《三国演义》的热潮。人们感叹《于丹<论语>心得》比《论语》读着有趣,《品三国》比《三国演义》更好读。这一切固然可喜,却也不禁让人担忧经典原著是否会逐渐被这类作品逼退历史舞台。但最终,融合式的解读无法真正取代原著。各人因人生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和体验也各异。就好比《论语》是一座山,于丹只不过是把自己登山的感悟予以抒发,怎么能代替他人登山的感受呢?题目有人说,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看别人生活,二是生活给别人看。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莫为他人困,自可摘星辰近些年来,“抖音”、“微信”等一众社交软件正以难以阻挡之势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人们刷着朋友圈时,难以避免地,便会看到别人的生活,而自己的生活也对他人可视化了。有人开始忧虑“看别人生活”及“生活给别人看”这两种生活误区,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私以为,无论是“看别人生活”,还是“生活给别人看”,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人对社交的渴望。马克思曾言:“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与别人进行互动,自己与别人的生活亦难免会产生交集,又逢现代科技助力人与人间的交往,有些人痴迷于看别人生活,沉醉于打赏网红,或迷失于自叹不如,有些人活在立给他人看的人设之中,也就不足为怪了,想来也有渴望着更多认同感及社交需求的原因罢了。然而,“看别人生活”虽似乎确凿能以给人动力目标而助力个人自己的生活,但是其带来的危害似乎更难以忽略。其一,别人的生活可能会扰乱各人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王健林定下的“先赚一个亿”的小目标,于更多普通大众断然不是小目标,没有了明确的定位而一味好高骛远,则难免眼高手低,终无所成。再者,别人的生活终究是别人的。若只观别人生活:而疏忽了自己的生活,自然是得不偿失。“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看别人的生活而不自己努力,自己的生活只能是原地踏步,更甚者,一塌糊涂。相似地,“生活给别人看”或能督促一个人品行端正,但长此以往没有私人空间的生活,有时会导致对自我的迷失。更何况给别人看的一面再怎么光鲜,都无法掩饰自己对本真自我的自知,有时落差过大,终有崩溃的一日。故而,窃以为,生活首先还是为了自己的。(中心论点出的有点晚)当然,并不是推崇什么利己主义。诚然,“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于是怎样处理别人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就成了关键。我想,主动权还是要握在自己手上的。切忌为别人的影响所裹挟,偏离自己生活的主航道,正所谓“兼听则明”,应将他人的影响控制在不使自己生活受负面影响的范围内,有目的性地进行选择。又及,要留有一颗初心,追梦路上若有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