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3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4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籍01论述类文本阅读抢分秘籍

(全国甲、乙卷地区)

富高考预测

选材上以单篇文章为主,选文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社会热点问题、科

选材技发展新动态,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等论述类文章。如2022年全国甲卷《“更

特点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全国乙卷《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

操作程式》)。

考查三道选择题,内容理解、原文论证、据文推断分值为9分稳定不变。选项大

题型

多不再是对原文内容在感性层面上的拼贴重组,而是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提炼,

特点

对主要观点进行变格阐述,侧重考查考生在理性指引下的真实阅读能力。

分析加强具有学术性的、有深度的、有逻辑性的文章的训练。尤其新教材中《乡土中

预测国》整本书阅读内容的设置,读懂学术类文本更加重要。

凄应试秘籍

一解题思路

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内容:①阅读时认真把握文本论述的论点,把握论证过程中使用的论

证思路、方法等,以此为切入点,明确把握文本的具体意思。②把论述类文本中的观点当成

一般常识,并根据常识按照各种推理方式进行推断,确定这些推断的正误。③解题思路方面,

除了“一一对应”判断正误外,更多的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来判断选项对文本内容的转

述的正误。

二、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特点论据类型/特点

举例论证例举事例证明论点具体事例、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引用论证引用名言警句等证明观点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

比较论证包括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类比同类事物相比,比出相同点;对比是相反或相异属性的事物

相比,比出差异。

比喻论证以比喻者论证论点1.以一般事物进行比喻论证

2.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行论证

因果论证分析事理,提示论点和论据间从原因与结果方面证明论点的成立

的因果关系。

其他:引申论证;归纳(事实)论证;演绎(理论)论证

三、论证结构

(-)论证的篇章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

往往会采取并列、层进、正反的结构模式。驳论文,一般会采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

模式。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即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方法,然后由

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二)基本行文脉络:提出问题(论题、论点)一分析问题(论题、论点)一得出结论。

(三)层次结构

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阐述中心论点,各论点及所在段落的关系是平行

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

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

层进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

对照式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个角度或相对的两个方面作分析。

综合式综合运用几种结构方式,如:先并列,再层进;先对照,再层进等。

破立式一般出现在驳论文中,有的先破后立,有的先立后破,有的边破边立。

1.准确做对选择题的秘籍

读文方法归纳高频设错点

步骤一:关注文章的标题1.答非所问:要注意题干中“原因”“根据”

步骤二:阅读全部试题,并标注选项中“证据”“表现”“实质”“目的”等关键

敏感词

字眼,要特别注意辨析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

1、表范围、程度的;2、表时间、结果的;3、

求。

某些指代词;4、肯定或否定的;5、结论性

2.以偏概全: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随意扩

词语6.简答题题干关键词

大,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

步骤三:带题入文,比对选项标注的关

3.张冠李戴: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

键词与文本内容的契合,理清每段理关系:

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等。

1、段落层次的含义;

4.无中生有:选项无端生出一个观点或态

2、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1)寻找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

5.夸大其词:选项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

段中的衔接关联句,段末的总括句);

(2)依据关键词概括;用、效果、用途等信息,故意用语夸大,或

(3)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程度加深,或作用夸大等等。

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词句间的关系。6.强加因果:故意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

识别出题人编写错误选项的几种手段有因果关系的。如果选项中有“由于”“因

而”“所以”“因此”之类表示因果联系的

①删减法:故意删掉原句中必不可少的定语、

词语,考生就一定要仔细辨析。

状语等,使选项表达范围扩大,或意义内涵

7.混淆或然必然:常见的题型是把“偶然”

扭曲。

说成“往往”,把“可能”说成“必然”。

②调序法:故意调换词序或语序,使句意发

8.混淆已然未然

生变化。

9.混淆肯定否定:

③替换法:故意将因果互换、主客颠倒;或

10.偷换概念:选项中的概念的内涵、外延

以部分代全体,或以整体代局部;或将现实

不等同于文中的概念。

当推测,或将必然当可能;或者张冠李戴,

极具迷惑性。

④缺漏法:故意缺漏某一方面的内容,造成

以偏概全。

⑤添加法:无中生有,或在相关的信息中添

加望文生义的理解,并与正确信息杂糅在一

起,造成迷惑。

2.快速准确找到论点的秘籍

关注位置

(1)读标题标题本身就是中心论点。标题是论题,论点=论题+作者的观点、态度。

(2)看开头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由某个材料间接提出论点。现实中的某种现

象、名人名言、一个故事等

(3)看中间有的论点在中间,通常以承上启下的句子为标志。

(4)看结尾有的论点在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

语为标志。

(5)理清思路“分一总”结构论点常出现在结尾。“总一分”结构论点常出现在开头。

“总一分一总”结构论点常出现在开头和结尾。

凄典例剖析

(2022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

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

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

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

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

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

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

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

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

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

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

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

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

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

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

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

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

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

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

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

一豉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

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

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

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

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

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

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

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

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

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

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

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

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

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

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

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

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

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

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

【答案】C

【解析】A.“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错,无中生有。相关信息在第

三段,“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

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

的实例”,这里只是在说考古发现的实物有其自身的价值,而没有把它与典籍记

载进行比较,二者应当是各有价值。

B项,“应先注意…的传播”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第四段”然而通过销熔的

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传播时代风尚”可知,原文只是

说银器能够改变其工艺设计以跟从、传播时代风尚。

D.“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错,无中生有。原文

第五段末尾只是说“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

意义的理解”;而通过第六段“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一是设计者和制

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知,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

和文化生态影响的是金银器纹样设计的图式。

故选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

范畴。

B.文章通过将金银器与书画、金石等对比,突出其品质特性,凸显了设计的重

要。

C.文章引用小说家、历史学家的话,来解释将造型和纹饰视作艺术语汇的研究

思路。

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

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概括

不全面,原文是“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

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

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见原文是两个内容。故选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

研究。

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

量偏少。

C.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

中。

D.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的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

参考。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因……所

以……”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是“……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

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

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

销溶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

实物数量。故选B。

思维秘籍灵活运用指津:

本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以客观题形式考查考生的三种能力:筛选整合并

分析信息的能力;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

的能力。

本卷涉及到的选项错误设计的类型有: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曲解文

意、强加因果。

注意比较点的范围:突破范围就无中生有了

论述类文本通常会涉及到对两类或多类事物的比较阐述,考生在阅读

时要注意作者对多种事物之间对比的范围,不要突破范围对比。例如第1

题A选项“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

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就是突破了比较的范围,原文比较的

是实物和典籍相比,实物更具形象性,而不是实物和典籍之间的整体的价

值和意义。

注意语言表达的程度:突破程度就曲解文意了

另外,选项中如果出现''先注意”“最主要的是”“重要的是”这

种判断时,要特别加以注意,看看原文有没有表达出此类强调的意思。一

般情况下,这种判断都是错误的。例如,第1题8项“考察一个时期社会

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

尚的传播”,这里的“先注意”,在文中就没有依据,这种表达就是曲解

文意。

再如:第1题的D项“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

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也是因无中生有造成

了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的两处表述可知,无论是命名依据还是图式演变,

都包含两个方面,而且,两个方面不分主次。

再如:第2题的D项“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

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原文是“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

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

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见

原文是两个内容,该项说重点论证,只注意到其中的一个方面。

注意文章论断与论断之间、论断与事实之间、事实与事实之间的逻辑

关系:关系搞错选项就错了

【模拟1】

(2023•四川•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的出版是对新时代伦理需求的积极回应,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有益探索。

首先,该书着眼于社会主义伦理思想和伦理精神的时代表达与时代发展,凸

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底色。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下,文化的交汇、碰撞已

成常态。异质文化的频繁交往既为文化整合敞开了大门,也加剧了文化的冲突。

植根于不同土壤的文化理念在全球化浪潮中正面交锋的几率急剧增加,人类命运

共同体不得不应对更深层次的共同问题。异质文化曾一废有着自己清晰的地域边

界,而全球化则从根本上打破了文化的空间限制,让文化空间边界变得越来越模

糊。这就意味着,不同文化共处同一语境的现象已成为常态。伦理冲突则是文化

冲突的集中体现。面对多元文化的时代,打牢伦理价值基础,是防止不良伦理文

化侵蚀的必然选择。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这就决定了新时代的

伦理建构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当代中国伦理学》牢牢把握了社

会主义道德方向,从基本原则的提炼到伦理秩序的构筑,无不彰显社会主义伦理

本质。

其次,该书立足民族伦理传统,注重民族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社会特质,这就决定了引导中华文明道德生活的理

念必须源于民族自己的道德体验和智慧。外来的理论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并不能为解决中国伦理问题提供完备的答案。民族独有的

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已然散发出夺目光彩。新冠肺

炎疫情就是对民族伦理道德的重大检验。我国疫情防范及时有效,保障了人民的

生命安全,这与中华民族“重义轻利”“捐躯赴国难”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对

此,该书有着深刻的洞见,对当代中国伦理学的源流予以了细致的梳理,提出当

代中国伦理学虽然需要西方伦理理论的参照,但本质上源自民族道德生活以及所

积淀的民族伦理文化与伦理精神。

最后,该书直面国家与社会现实,表现出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时代担当。学术

研究必须对接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迈向新时代的进程中,也产生了新的伦理期

待、伦理问题。该书没有寓于理论的象牙塔,而是展现了解决问题的担当与勇气。

该书系统建构了涵盖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伦理体系框架,旨在为各

领域的道德建设提供完备方案。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

络通讯、网络支付等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网络诈骗、网络信息失真等道德失范现

象也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该书从道德原则、机制等层面对网络伦理问题

予以了积极的回应。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兼顾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成为该书的显

著特点,这也让该书散发出时代的生命力。

时代的进步,注定会产生新的伦理话语,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伦理学必然是

开放和动态的体系。《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学术视野,有助

于我们迎接新的道德生活。

(节选自张宵《〈当代中国伦理学>展现新时代伦理学研究的中国特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这也决定了《当代中国伦理学》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

B.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打破了不同文化间原本清晰的边界,使得不同文化理念

的交汇、碰撞成为常态。

C.“重义轻利”“捐躯赴国难”等家国情怀属于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在新冠防

疫中展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D.网络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伦理问题,该书以解决问题的精神

积极回应网络伦理问题。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别从“凸显社会主义伦理底色”“立足民族伦理传统”“以现实问题

为导向”三个方面由表及里论述了该著作的特点。

B.第二段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论及伦理冲突,再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内核进行伦理建构的必要性,逻辑严密。

C.文章在评述《当代中国伦理学》的过程中,既有相关理论的阐释,也有实例

进行印证,二者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除介绍《当代中国伦理学》一书的特色外,还在首尾两段分别对该书给

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了该书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交汇、碰撞已成常态,为此我们有必要打牢伦理价值基础,防止不良

伦理文化对我们的侵蚀。

B.《当代中国伦理学》立足于民族伦理传统建构伦理体系,可见本土伦理理论

同西方伦理理论难以相容。

C.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伦理期待、伦理问题会产生,伦理学研究如不能与时

俱进,将可能失去生命力。

D.解决当下“共享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问题,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

伦理学》中获得一些启发。

【答案】

1.D2.A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B.“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打破了不同文化间原本清晰的边界”错误,“边界”缺

少限定,从原文来看应为“地域边界”。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A.“由表及里论述了该著作的特点”错误,文章并非“由表及里”进行论述。三

个分论点是并列结构,不是递进结构。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可见本土伦理理论同西方伦理理论难以相容”推断有误。原文说“外来的理

论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并不能为解决中国伦理问题

提供完备的答案”,可见,外来理论可以成为本图理论的借鉴。故选B。

【模拟2】

(2023•河南郑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

其特点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

非以“诗”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其大。“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

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培养人的温柔敦

厚的中正性情。它通过比喻、联想等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

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

叶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

《毛诗》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古人把《诗经》作

为经,引申出“仁及草木”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

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

不到的。

现代诗学问题出在何处?出在“文学”概念和世界观上。中文中“文学”这

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指的其实是文献、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文学也有

文化的含义,如《共产党宣言》中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

界的文学”的说法,其中“文学”的含义也是广义的文化,现代学科在西方分化

出来以后,“文学”概念特指狭化的文学专业。“五四”以来的诗学从现代“文

学”概念出发,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自然反映不出《诗经》在历史上的作

用。

“五四”以反封建著称,但由于时代局限,也存在对传统道德中的永恒内容

缺乏辨别的弊端。现代诗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剔除《诗经》解释中的封建伦理,

认为《诗经》自从成为儒家经典,就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成

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金科玉律,而这些都不是《诗经》的

本来面目。这种认识不可谓不犀利,但也难说不偏激。“思无邪”乃孔子所说,

“温柔敦厚”系《礼记》记载,“经夫妇”一段则出自《毛诗序》,上述说法意

味着历史上对《诗经》的经学解释全无价值。照这么下来,中华文化还有什么可

讲的?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的真实”。前

者指诗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

什么。研究《诗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

现代诗学认为《关雎》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

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

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为是倾“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

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篇兼备美刺两说。达则是流的真实。从

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

与共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

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

不树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

界限的新经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

不是缘木求鱼。

(摘编自乔清举《论〈诗经〉“经”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学将《诗经》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因此无法揭示《诗经》在历史上

的文化功能。

B.《诗经》以诗教的方式,涵育人的性情,引导人向善,参与塑造了中华民族

的精神世界。

C.在现代诗学看来,成为儒家经典和打上“思无邪”的标记,都不是《诗经》的

本来面目。

D.揭示“源的真实”是现代诗学的重要内容,这种学术探究能拓展《诗经》的阐

释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亮出现代诗学的特点,以之引出中心观点“《诗经》首先是,经(领起

下文的具体论述。

B.文章引用《行苇》中的诗句,旨在论证把仁者“爱人”推进到爱自然在中国思

想史上意义巨大。

C.文章指出“思无邪”来自孔子,"温柔敦厚”出于《礼记》,意在增强对现代诗

学的反驳力度。

D.文章引用《毛诗》和今文经学对《关雎》的评价,论证了古人对《诗经》作

品的看法不尽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一词在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化中都可以指广义的文化,但其现代含义是

从西方文化中发展出来的。

B.如果用现代诗学的视角来解读《行苇》的开头四句,极有可能抽空其积淀的

精神底蕴和负载的文化价值。

C.对于《蒸葭》,有"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的说法,这种

说法体现了传统经学的阐释思想。

D.采用新经学方式,既有助于把握《诗经》的文学价值,又有助于弥补传统经

学的不足,开掘《诗经》的丰富底蕴。

【答案】1.C2.C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成为儒家经典和打上'思无邪'的标记,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说法

不当。根据第四段可知,现代诗学认为“这些都不是《诗经》的本来面目”,“这

些”指的是“被打上‘思无邪''温柔敦厚'的标记”和“成为'经夫妇,成孝

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金科玉律”,不包括“成为儒家经典”。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分析能力。

A."以之引出中心观点'《诗经》首先是‘经''”说法错误。统观全文可知,

中心观点并非“《诗经》首先是‘经'",而是“应重视《诗经》作为‘经'的

意义”。

B.“旨在论证把仁者‘爱人’推进到爱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意义巨大”说法错误。

根据第二段,文章引用《行苇》中的诗句,是为了引出“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

便索然无味;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表明应将《诗经》当作“经”看。

D.“论证了古人对《诗经》作品的看法不尽相同”说法错误。根据第五段,引文

论证的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它作为爱情诗”。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采用新经学方式……又有助于弥补传统经学的不足”说法错误。从文章最后

一段“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可知,"现

代分科学术”指的是现代诗学,所以“采用新经学方式”,是为了弥补现代诗学

的不足。

故选D。

【模拟3】

(2023•甘肃武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建筑风格,或建筑的时代的、地方的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

现。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更基本的还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这三个问

题是互相牵制着的。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

上去寻找。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由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

需要和技术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的。

其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

但是自从19世纪以来,因为史学和考古学之发达,以及民族自觉性之提高,

环境逼迫着建筑师们不能如以往的“不识不知”地运用他所学得的知识,唯一的

方法是去创造。在19世纪中,考古学的知识引诱着建筑师自觉地去仿古或集古;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极端主义的建筑师却否定了一切传统。每一个建筑师

在设计的时候,都在自觉地创造他自己的形式,这是以往所没有的现象。个人自

由主义使近代的建筑成为无纪律的表现。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项很好的创

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环境而独善其身的,结果,使得每一个城市成

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了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请看近来英美建筑中的

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这充分表

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

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使

资本家将地皮切成小方块,一块一块地出卖,唯一的目的在利润,使得整个城市

成为一张百衲被,没有秩序,没有纪律。

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

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而部署起来的。它的起源无

疑是因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成为一个传统。

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是一座小城,每一个城市是

一所大宅子。因为每一所宅子都是多数单座建筑配合组成的,四周绕以墙垣,是

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而一个城市也是用同一原则组成的。这种平面部署就是我们

基本民族形式之一的重要成分。它是否仍适合于今日生活的需求?今日生活的需

求可否用这个传统部署予以合理适当的解决?这是我们所要知道的。

中国建筑结构之最基本特点在使用构架法。中国建筑系统之所以能适用于南

北极端不同之气候就是因为这种结构法所给予它在墙壁门窗分配比例上以几乎

无限制的灵活运用的自由。它影响到中国建筑的平面部署。现代科学所产生的

R.C.及钢架建筑的特征就是这个特征。但这所用材料不同,中国旧的是木料,

新的是R.C.及钢架,在这方面,我们怎样将我们的旧有特征用新的材料表现出

来?这种新的材料,和现代生活的需栗,将影响到我们新建筑的层数和外表。

新旧之间有基本相同之点,但在施工技术上又有极大的距离。我们将如何运

用和利用这个基本相同之点,以产生我民族形式的骨干?我们应该找到自己恰到

好处的标准。

(摘编自梁思成《建筑的民族形式》,本文是作者1950年1月的讲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风格,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它不是建筑修饰的问题,而是平面部署和

结构方法的问题。

B.历史上民族的艺术创造几乎都是在不自觉中进行的,民族形式的形成经历了

长期的演变过程。

C.中国建筑的平面部署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起源于生活需要,然后对生活习惯

产生影响,最终成为传统。

D.构架法让中国建筑系统能适应南北不同的气候,所以构架法在墙壁门窗分配

方面拥有完全的灵活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建筑风格”的组成问题,由此引出对建筑的“民族形式"的认识,

概念间逻辑关系清晰,因果关系符合事理。

B.文章第三段重点论述了近代城市建筑"没有秩序,没有纪律”的主要原因:建

筑师在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形式;资本家为利益分割出卖地皮。

C.文章第四段引用陈占祥先生的分析,阐述了我国建筑在平面部署上的特点,

论证了"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中国建筑结构最基本的特点,运用对比论证,分析传统的

木料与新的R∙C.及钢架的异同,并指出了新旧融合的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建筑师不顾建筑物的周边环境而创造自己的形式,会让城市的建

筑风格各异,无法统一。

B.作者认为,英美一些在高高的山崖上等地方的优秀建筑,如果放在城市中,

就是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的胜利。

C∙作者对我国建筑的传统特征的特点和优势持肯定的态度,并对传统民族形式

如何适合现代生活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D.在建筑的构架法上,作者希望在中国建筑传统构架法和现代先进技术材料之

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答案】1.B2.D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它不是建筑修饰的问题”说法错误,第一段原文是“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

更基本的还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说明建筑修饰是问题之一。

C.“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于文无据,第四段原文为“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

殊的民族传统”。只是说明我国有特殊的民族传统,并没有说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D.“构架法让中国建筑系统能适应南北不同的气候,所以构架法在墙壁门窗分配

方面拥有完全的灵活性”因果颠倒,第五段表述为“中国建筑系统之所以能适用

于南北极端不同之气候就是因为这种结构法所给予它在墙壁门窗分配比例上以

几乎无限制的灵活运用的自由”,可见,“构架法在墙壁门窗分配方面拥有完全

的灵活性”是因,而“中国建筑系统能适应南北不同的气候”是果。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运用对比论证”分析错误。最后一段并非对比,只是指出了新旧不同的材料;

“指出了新旧融合的方向”也分析不当,作者只是提出“找到自己恰到好处的标

准”。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如果放在城市中,就是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的胜利”说法错误,原文的意思

是很多建筑师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

自己的世外桃源,这是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的失败。

故选B。

【模拟4】

(2023•陕西榆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

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们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抓好贯彻落实。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进科技自

立自强,必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

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进科技创新。推动重大项目立项和

组织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实行“揭榜挂师”,让

人才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健全基础研究投入支持机制,加大中央财政对

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投

入和支持,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快完善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推进科技

伦理制度建设,加强对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和学术不端等行为的监督、查处和惩

戒,加强科学精神涵养和科研诚信教育,严把学术质量关和学风道德关。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更加需

要科技赋能。要把满足国内民生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

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产业结构升级。结合重点区域科技工作经验有效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动能

培育,用区域创新引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发挥市场对技术

研发方向和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完善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发挥

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的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

应用。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谁就能

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我们要大力实施人

才强国战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鼓励青年才俊勇闯创新“无人区”。

坚持党管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入实施新时

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把培养人才第

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创新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

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做到“破

四唯”和“立新标”并举,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

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

打造科技创新合作格局。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科技发展格局,我们必须争取

主动,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

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

更多国家和人民,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在全球

创新版图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全球视野和开放思维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

开展多边、双边科技合作,建立国家层面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基地;积极构建

“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和参与国家建立海外科技园区和研发中心,共同

面对全球重大科技挑战。

(摘编自郑洁《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

B.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可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从而为国家的发展

提供战略上的支撑。

C.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我们要把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和增强创新

第一动力结合起来。

D.国际科技发展的格局日益变得复杂,我们要以全球视野和开放的思维去推进

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一一分的论证结构,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的措施。

B.文章第二段论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观点时,从多个方面来阐述,视野

开阔。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比喻和举例的论证方法,论述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的

观点。

D.文章论述脉络清晰、层次井然,第二至第五段从四个角度展开论述,构成并

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创新涉及领域广,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

人民生命健康推进。

B.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国内民生需求,因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更加需要科技赋能。

C.发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的带动作用,可以完善新技术、新产

品的市场准入机制。

D.我国已建立起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做到了

"破四唯""立新标"。

【答案】1.A2.C3.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要……就……”表述绝对化,原文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于贯

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故选A0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比喻和举例的论证方法”错误。第四段主要运用了比喻论

证的方法,如“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鼓励青年才俊勇闯创新‘无人区'

没有使用举例的论证方法。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因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更加需要科技赋能”错误。从原文“随着我国进入

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更加需要科技赋能。要把满足国内民生需求作

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

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来看,选项强加因果。

C.“发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的带动作用,可以完善新技术、新产

品的市场准入机制”错误。不合逻辑,前后两句之间在逻辑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D.“我国已建立……做到了……”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

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做到'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

选项混淆时态,将未然说成已然。

故选Ao

【模拟5】

(2023广西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文学中,用美人香草比兴寄托,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离骚》。“美

人香草”这个词就是东汉王逸对屈原《离骚》所作的一种艺术概括,他在《离骚

经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

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

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仔细研究,《离骚》中关于美人香草的比喻,其实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

情况是屈原以自己本来的男性面貌出现,上下求女。他所追求的都是神话中的女

性,所用的典故也都和男女爱情有关。他先追求洛水女神宓妃,但发现她淫游无

礼,于是改求其他的女子。

他想追求有娥之美女,即帝学之妃,名叫简狄的。想请鸩鸟做媒,又想请雄

鸠做媒,觉得都不合适。自己前去又怕失礼。相传简狄吞食了凤凰之卵,生下契,

即商人的始祖。屈原说凤凰既然已经受了帝学的请托,恐怕高辛(即帝辔)已经

先追求到了,于是只好作罢。正在徘徊犹豫的时候,又想到了有虞的两个女儿,

就是有虞之二姚。有虞是国名,舜的后裔,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