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_第1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_第2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_第3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_第4页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习题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

(-)名词解释

1.科学

科学最初指分科而学,现在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研究,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概括地说,科学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

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物质世界进行感

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也是学前儿童获取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和

具体事实,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之上的初级科学概念,学习各种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

还是发展学前儿童的好奇心,使其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学习科学

技术的浓厚兴趣,以及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积极关注和爱护的过程。

3.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个体基于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科学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行为

倾向。

4.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个体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是各种科学价值观、科学品质

及行为准则的整合。

(-)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学前儿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国家的

繁荣昌盛,除了依靠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以外,还需要培养大批的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对学前儿

童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培养未来的科技专业人才。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自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有助于激发学前儿童

的好奇心,培养其科学兴趣和探究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有助于帮助学前儿童积累早期科学

经验、发展智力,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主动性、自信心、

独立性、创造性等性格品质。

2.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探究的本质。

(1)学前儿童科学探究是探知客观世界经验层次的科学知识;

(2)学前儿童科学探究是探索世界、建构理论和获取知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科学探究是培养学前儿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

3.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1)以科学素养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当下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正在摆脱以往在“科

学主义”支配下只重视培养学前儿童获得固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概念的弊端,而逐渐重视对

学前儿童科学精神的养成、科学情趣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的引导。

(2)以科学探究为科学教育的本质追求。在学前儿童科学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中,对未

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

发展学前儿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以现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构建科学教育内容。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广泛

渗透,科学教育内容也在逐步更新和扩展,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人为本,以科技和生

态为载体,以现代社会生活为背景构建学前儿童的探索领域。

(三)论述题

1.阐述当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深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影响。知识本位教育观强调知识

的传授与灌输,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学前儿童的片面

发展。很多幼儿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虽强调科学知识认知方面的教育,但更多是对

科学知识的讲解,忽视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态度、方法和精神等更为本质的内核的讲解。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探究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

这是在开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通过观察学前阶段实际的

教育教学发现,很多幼儿教师在实际的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

求和步骤开展教学活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使得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探究性”和“科

学性”经常受到质疑。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常以教师为主导,没有关注学前儿童的兴趣与需求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他们不仅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而且想亲自

探索。但事实上,很多幼儿教师常常忽略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怀疑心,更多关注的是学前儿

童的行为和对纪律的遵守,甚至在无意中扼杀了学前儿童的好奇心,这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的目的是相背离的,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

2.论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1)科学情感和态度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前儿童的科学情感和态度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兴趣点和求知欲;

培养学前儿童关爱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前儿童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前儿童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分享与交流。

(2)科学方法和策略

科学方法的实质在于探究问题。掌握科学方法的核心是要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即

知道如何去探究和解决问题。让学前儿童掌握科学方法,实质上是帮助学前儿童获得对探究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感性认识。

学前儿童需要探究解决两类问题,即未知的问题和技术设计的问题。因此,探究解决问题的

策略包括:对未知问题的探究策略和技术设计问题的探究策略。两种探究策略都由以下四个环节

构成:观察发现问题;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

(3)科学知识与能力

根据知识的抽象性,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经验层次、概念层次和理论层次。学前儿童的思

维以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决定了其不可能获得抽象的概

念层次和理论层次的知识,而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即经

验层次的知识。学前阶段获得的经验层次的知识能够为学前儿童将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层次和理论

层次的知识提供具体的表象支持。

《纲要》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科学知识目标,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具

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结果使学前儿童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的特性,学前儿童科学探究

活动的必然结果就是获得科学知识。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科学知识目标毫无疑问地存在着。

第2章

(一)名词解释

1.泛灵论

泛灵论是指将主体的思想和意愿附着在客体身上,从而导致“万物有灵”的思想。儿童

早期难以分清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差别,所以在认知上会出现“泛灵论”的特点。

2.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在儿童独立活动时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成人指导

下将要达到的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朴素理论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具有理解世界的一种强烈的、天生的愿望,即使是年龄很小的

儿童也会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在他们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经历、气质、个性及

文化,每个儿童都会形成独特而持久的关于世界及其变化的理论。然而,儿童的认识大都不符合

事实或科学的理解,因而将他们的这种理论称为朴素理论,以区别于正规的成熟理论。

(二)简答题

1.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主要是在。〜2岁,该阶段婴幼儿的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仅靠感觉

和知觉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

(2)前运算阶段

该阶段是指从儿童学习一种语言开始,可持续到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语言、模仿、

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等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他们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自身

的知觉。

(3)具体运算阶段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有两个特点。其一,守恒性。儿童能从一个概念的各种具体变化中抓住实

质或本质的东西。其二,能进行群集运算。群集运算包括组合性、逆向性、结合性、同一性和重

复性五个方面。

(4)形式运算阶段

在此阶段,儿童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脱离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

2.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D有利于激发智慧潜力;

(2)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

(3)有利于学习发现的技巧;

(4)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3.简述儿童朴素理论的基本特征。

(1)儿童朴素理论是一种框架性理论;

(2)儿童朴素理论强调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3)儿童朴素理论具有预测、解释的功能。

(三)论述题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布鲁纳的“发

现学习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①教学内容应适应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②重视学前儿童的主体作用;

③注意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①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②鼓励儿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③重视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①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关键;

②注意儿童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维的训练是重点;

③培养儿童的迁移能力。

第3章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尊重客观事实,不违背科学事实。

这不仅包括教师传授知识、儿童学习知识的科学性,也包括探究事物、获得科学知识过程的

科学性。

2.启蒙性

启蒙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其内容应是粗浅的,能

够激发学前儿童好奇心和启发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不能超越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

3.非集体教育活动

非集体教育活动是指除集体教育活动以外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小组活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前儿童共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个别活动是指一个学前

儿童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主要方法。

(1)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一般分为指导探究法和自主探究法。

指导探究法就是由教师来确定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与主题,提供探索研究的材料与框架,学

前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的一种方法。

自主探究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前儿童自己确立活动内容并进行探究的一种方法。

(2)研讨式学习

研讨式学习是儿童教育体系中新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指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由教师选定

课题,学前儿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研究与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前儿童理论水平和

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3)游戏式学习

游戏式学习是指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提升学前儿童学习兴趣的一种教育模式。

2.简述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指导意义。

(1)营造安全的探究氛围

营造安全的探究氛围的主要策略和原则如下:给予学前儿童出错的机会;寻求学前儿童的真

实意图和了解其认知水平,避免误解或伤害学前儿童;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前儿童的观点、兴趣、

探索、发现和解释;挖掘每一个学前儿童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给每一个学前儿童激励性的评价

和具体的反馈。

(2)提供有意义的材料

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提供适合学前儿童的材料,并支持他们运用材料积极

地探索,引导他们在运用材料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

(三)论述题

1.论述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原则。

(1)科学性和启蒙性

科学性和启蒙性是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首要原则。

科学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尊重客观事实,不违背科学事实。这

不仅包括教师传授知识、儿童学习知识的科学性,也包括探究事物、获得科学知识过程的科学性。

启蒙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其内容应是粗浅的,能够

激发学前儿童好奇心和启发学前儿童科学学习,不能超越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教育

内容应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经过学前儿童自身努力能够接受并理解的科学知识。合适的教育内

容能促使学前儿童掌握探究事物的科学方法,激起其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科学情感与科学

态度等。

(2)区域性和季节性

区域性和季节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季节特点,

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季节特点灵

活地选择内容,挖掘出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

(3)时代性和民族性

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既要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要体现传统文化的

特色。

(4)兴趣性和原则性

兴趣性就是要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应符合学前儿童的兴趣,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在教

育方法上也要寓教于乐,带有趣味性。

原则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工作的要求。这一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提出来的,也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5)计划性和生成性

计划性就是要求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有着严格计划的活动,这体现了教学的静态性和

严谨性。

生成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

西,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加工能力。

(6)系统性和整体性

系统性就是要求教师在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时,要遵循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浅入

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整体性就是要求教师在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时,要做到与其他教育内容(如语言、数

学、社会、健康等)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综合进行,使科学教育活动更具科学性、

探索性、可行性和趣味性,使学前儿童的认识更具完整性。

(7)广泛性和典型性

广泛性就是要求教师在选择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时要尽可能从多个方面、不同角度进行,

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前儿童获得较为广泛的科学经验和科学体验。

典型性就是要求所选择的科学教育内容能反映某领域的基本知识结构。

2.论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范围。

(1)。〜3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范围

感知、辨认亲近人的声音,能辨别声音发出的方向;能注视或指认周围生活环境中熟悉的人、

物,并叫出人、物的称呼或名称;感官变得灵敏,视觉(眼)、听觉(耳)、嗅觉(鼻)、味觉

(舌头)、触觉(手、脚等)发挥功能,能指认五官,能用手做简单的模仿动作,能尝试探索、

感受感官各自的功能;尝试用动作、表情或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知道自己的姓

名、性别和年龄;在成人的带领下愿意接触大自然;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和辨别生活环境

中常见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冷热、软硬等特征;通过玩水使学前儿童感受水、喜欢水,并

且知道在口渴时要喝水,水能解渴;根据3岁以前的生活经验,感知简单的数(如1、2、3等),

结合熟悉的事物能进行简单数的点数;让他们接触、观察并笼统地比较物体的数量;能按顺序、

有节奏地念数字,能按物点数。

(2)3〜6岁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范围

常见的动植物;常见的物体和材料;常见的物理、化学现象;天气与季节变化;科技产品与

人们生活的关系;人的生理和心理;数学认知。

3.论述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在指导探究法中,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首先,教师为学前儿童提供探究的材料、环境,

教师的第一角色是资源提供者;其次,在学前儿童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与其共同探讨、共同研究,

所以教师的第二角色是学前儿童的合作探究者;最后,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前

儿童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是给其指明探究的方向,所以教师还是积极的引领者。

第4章

(一)名词解释

1.观察认识类活动

观察认识类活动是丰富学前儿童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

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2.技术制作类活动

技术制作类活动是指学习制作产品,使用科技产品或掌握某些工具的操作方法的科学活动,

主要涉及两种不同的技术,即制作技术与使用技术。技术制作类活动是以真实的科学本质为基础,

以试验性的步骤,逐渐让学前儿童获得科学技术的基础认识,了解技术的转化和中介作用,从而

为其提供理解和掌握现代化世界的窗口。

3.科学阅读

科学阅读就是让学前儿童通过阅读科学文本(如科学文章、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等)进行学

习的科学教育活动方式。

4.科学探究能力

小班: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操作获得发现;

中班:能够提出假设并检验或者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断;

大班: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或逻辑推断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二)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实验探究活动的价值。

(1)能够调动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满足

他们的探究欲望。

(2)能够让学前儿童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3)有助于学前儿童获得感性、直观的材料,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现象。

(4)能够鼓励学前儿童动手操作,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分析和思维等能力。

2.简述科学游戏活动的特点。

(1)为“好玩”而去做游戏(非功利性)。

(2)过程的自我表现性与自由性。

(3)情感体验的积极性与愉悦性。

(4)动作的不断重复性(非探索性)。

3.简述教师在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对策略。

(1)密切观察学前儿童的日常行为,及时把握学前儿童的探究动向;

(2)积极提供相应支持,对学前儿童的偶发性科学探究行为进行积极反馈;

(3)适当引导学前儿童的科学探究,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偶发性探究活动主题。

(三)论述题

1.论述学前儿童实验探究活动的组织指导。

在学前儿童实验探究类活动中,教师可从创设环境、组织材料和建构认知三个方面进行组织

指导。

(1)为学前儿童创设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

(2)为活动提供充足、多样的材料;

(3)引导每一个学前儿童积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主动建构认知。

2.论述学前儿童技术制作类活动的过程设计。

活动过程的设计理念要体现技术制作类活动的本质,让学前儿童通过实际操作获取知识,通

过实践解决问题。操作并不仅仅是动手去做,也是一种研究。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开动脑筋,想

办法去创造。过程设计包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感想、完善提问和展示分享六

个程序,这六个程序并非有序排列,而是相互交织、相互结合。

过程设计的思路为:

(1)感受一操作式:重点是让学前儿童充分接触和感受技术产品。

(2)运用—操作式:重点是让学前儿童学习操作工具的使用方法。

(3)模仿—制作式:让学前儿童按照步骤学习制作简单的科技产品。

(4)设计—制作式:让学前儿童在已有制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创新。

第5章

(-)名词解释

1.排序

排序是指依据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先后、多少等)差异,按照

一定的规则或次序进行排列。

2.基数

自然数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时称为基数。

3.量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量分为连续量和不连续

量,不连续量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量;连续量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物体的面积、体积、长度

和重量等。物体的量的测量结果可以用数来表示,即数量。

(二)简答题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有哪些?

(1)。〜3岁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对学前儿童数学能力的

培养和发展。相关资料表明,。〜3岁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家长要在这

个时期多和学前儿童玩各种数学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玩乐,在游戏中接近数学、喜欢数学、学

习数学。

(2)3〜6岁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纲要》指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前儿童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

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有趣性,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学前儿童对周围环境中

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

生活和游戏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2.简述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教学目标。

小班、中班和大班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教学目标分别如下。

(1)小班:能够认识白天、晚上、早晨、黑夜。

(2)中班:能够认识昨天、今天、明天。

(3)大班:知道一周有几天及其顺序,知道一年的月份及其顺序,认识时钟,会看整点和

半点。

3.简述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发展特点。

(1)经常混淆物体与形体,常用物体名称取代形体名称;

(2)平面图形与几何形体相混淆;

(3)对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其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4)没有形成形体守恒的观念。

(三)论述题

1.论述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

(1)口头数数

3〜4岁的学前儿童一般能从1数到10,但一般都像背儿歌似地背诵这些数字,并没有形成每

一个数词与实物间的对应联系,学前儿童还不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在这个阶段,学前儿童口头

数数的表现为:一般只会从“1”开始,按顺序往下数,如果遇到干扰就不会数了;一般不会从

中间的任意一个数开始数,更不会倒着数;在口头数数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漏数或者循环、重

复数字的现象。

(2)按物点数

在口头数数的基础上,学前儿童能将数字与客观事物的数量联系起来,建立数与物之间一对

一的联系,点数时做到手口一致。

学前儿童在按物点数时,常常会出现手口不一的现象。例如,口能从1〜10顺数,但手不能

按实物一个一个地数,而是乱点;虽然手能够按照实物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点,口却乱数;口与手

虽然能够有节奏地配合,但不是一对一的配合。

(3)说出总数

学前儿童按物点数后,能够说出所数物体的总数。能够说出总数是学前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

关键,这表明学前儿童能够运用数目并理解数目的实际意义。

(4)按数取物

按照一定的数目拿出同样多的物体,这是对数概念的实际运用。按数取物,首先要求学前儿

童能够记住要求取物的数目,然后按照数目取出相应的物体。

2.论述学前儿童量的概念的教学方法。

(1)讲解演示

物体的常见的量是人的感官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前儿童认识物体的量时,可

以通过视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方式引导他们感知和比较物体量的特征。其方法如下:通过对

两个物体进行比较,学前儿童能认识和区别物体的某个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示范并告诉

他们相应的量词;通过对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学前儿童能认识量的相对性。

(2)操作活动

让学前儿童通过目测或自己动手比较物体的量。教师提供的材料要条件单一。例如,比较粗

细时,要选择柱状的物体,而且物体要一样长,只是粗细不同,这样才易于学前儿童进行比较。

在演示时,要注意物体的摆放位置。

(3)寻找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并比较哪些物体大或哪些物体小,学前儿童可以先

在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然后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最后教师可以让他们通过回忆,回想

熟悉的物体的量的相对情况。

第6章

(~)名词解释

1.区域科学教育活动

区域科学教育活动是一种科学教学组织形式,它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活动

空间,让每位学前儿童都有机会参与尝试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学前儿童自由探索、自主操

作的活动,也是一种教师成为隐性要素的活动。

2.自然角

自然角是在幼儿园活动室内向阳的角落、廊沿放置一张桌子或设置一个分层木架,将一些适

于在室内生长和照料的动植物或搜集来的非生物有秩序地布置在上面的场所。

3.科学活动区

科学活动区是专门为学前儿童进行科学探究而设立的活动场所,它为培养学前儿童的科学兴

趣和创新精神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二)简答题

1.简述区域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1)有利于学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2)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

(3)有利于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2.在科学活动区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1)给学前儿童出错的机会,接纳他们的错误认识。

(2)鼓励和支持学前儿童的探索行为,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3)保持必要的沉默,尽量少干涉,在学前儿童需要时再给予帮助。

(三)论述题

1.论述数学角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要求。

(1)根据学前儿童的特征选择数学材料

①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数学材料

教师在选择数学材料时应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所需的数

学材料是不同的。在认识物体形状时,小班学前儿童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圆形、正方形和长方

形等;中班学前儿童的学习目标是认识梯形和椭圆形等;大班学前儿童的学习目标是认识几

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球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等)。

教师不能随意选择、投放与学前儿童年龄特征不符的数学材料,在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还未达到正常水平之前,随意选择与应用数学材料势必会给其造成误导。

②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数学材料

教师在数学角投放的材料应该力求多样,要给学前儿童丰富的感官刺激,以激发他们探

索数学的欲望和兴趣。在学前儿童进行区角活动时,他们更多地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

择活动材料。多种多样的数学材料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显得生动、有趣,教师要根据学

前儿童的这一特点巧妙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多变的数学材料。

(2)根据活动目的选择数学材料

教师在准备材料时,首先要了解此次活动的目标,需要通过这些材料让学前儿童达到预

期的活动目标。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就要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只有将目标作为选择材料的前

提,才能使材料在活动中充分地发挥作用。

(3)丰富的材料更易吸引学前儿童的兴趣

学前儿童在进行数学角科学教育活动时,需要感知丰富、熟悉和便于操作的材料。在此

基础上,大量的数学材料是吸引他们学习数学的前提。大量的数学材料可以让学前儿童了解

数学知识的概念,体验物体的形状、数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数学活动中,学

前儿童与材料发生互动,能够引起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他们探索和建构知识体系。

2.论述科学发现室的组织管理方式。

(1)专职教师负责管理、组织和引导,活动程序简单明确

由于科学发现室是面向全园学前儿童的共享式开放性区域,所以需要配备一名专职教师管理

科学发现室的日常事务。在学前儿童进入科学发现室开展探究活动时,专职教师首先需要做的不

是干预和要求他们如何进行探究,而是维护和进一步发展其探究的自主性。

在每次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询问学前儿童想做哪些活动,这主要是为了引出

他们的想法,教师不予评价和暗示。当更新材料时,教师可以简单地向他们介绍又有哪些新材料

入驻科学发现室。当有新的学前儿童加入科学发现室时,教师可以简单地向其说明科学发现室的

使用规则。

当学前儿童出现破坏性行为或与其他学前儿童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当及时制止,不偏不倚地

对待冲突的双方,客观地分析他们的行为,并从正面表达希望他们去做的事情,坚决制止破坏性

行为的发生。

一般来说,如果科学发现室材料充足,学前儿童在探究时就不会发生冲突,所以教师的主要

职责还是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在必要的时候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予以支持与引导。

(2)定期整理和更新材料,支持与促进学前儿童自主探究

科学发现室中的材料需要定期整理。在每次活动前后,教师都要清点科学发现室中的材料,

察看有无缺损和消耗,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理和补齐,同时还要动态地把握全园最近开展的

科学探究活动,及时更新科学发现室中的活动材料。

此外,教师还要把移位或错位的材料放回原处。为了更有效地管理科学发现室中的材料,教

师可以分区域归类摆放,并用学前儿童可以识别的记号进行标注。教师可以在活动前后提醒学前

儿童用完材料后归还原处,还可以邀请学前儿童协助管理。

第7章

(-)名词解释

1.统整

从词义上讲,统整(血egrate)有结合、使成为整体的含义。从哲学意义来说,统整是指由

系统整体性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一个新的统一整

体的建构、序化过程。

2.分领域的教育活动统整

分领域的教育活动统整不同于传统的分科教育活动,它是以某一领域的教育为主体,加强不

同领域间的统整,借助不同领域的活动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本领域的教育任务。

3.跨领域的教育活动统整

跨领域的教育活动统整是围绕一个特定的问题或任务,跨越领域的界限,把不同领域的教育

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以主题或项目加以统整,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教育

活动。

4.主题单元活动

主题单元活动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统整课程的价值。

统整课程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系统性与背景性的思维方式,其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关注学前儿童的生活方式,满足其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转变学前儿童的学习方式,发展学前儿童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

力。

(3)面向学前儿童的“生活世界”,珍惜其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密切学前儿童与自然和

社会的联系。

(4)尊重学前儿童的合法权利,重视家园共育,提升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品质。

2.简述主题单元活动的特点。

主题单元活动源于学前儿童的实际生活,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特征。在构成活动

的单元中,有的是学科性活动,有的是以问题为主的活动,这充分体现了主题单元活动统整的特

色。

3.简述项目活动的特点。

(1)项目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或问题。

(2)项目活动必然归结于探究性学习。

(3)项目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才能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4)项目活动强调活动信息管理,并透过形成性评价推动活动的发展。

(三)论述题

1.论述如何进行以科学教育为主的统整活动。

(1)利用艺术教育形式丰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

教师要适当地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形式和手段有机地整合到科学教育活动中,丰

富活动的形式,调整活动的节奏,让学前儿童主动探索和寻求答案,同时借助艺术形式调动其积

极性,使活动更适合其学习的特点,确保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科学教育目标的达

成。

(2)重视语言和数学技能,推动科学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科学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还能促进其思维的发

展。

数学是科学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要引导学前儿童运用

己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推动科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3)渗透多种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教育活动本身蕴含着多种价值的教育因素,教师要注意发掘和利用。教师要在科学教育

活动中创设特定的情景,使学前儿童在理解事物特性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论述项目活动的三个阶段。

(1)开始阶段:酝酿话题,开展活动

在项目活动的开始阶段,首先,教师要和学前儿童对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认真分析筛选,

并确定项目活动的话题。

其次,教师要组织学前儿童围绕话题展开头脑风暴,搜集与话题有关的信息,并对讨论衍生

出来的信息进行梳理和筛选,提出关键活动,并按顺序编制活动网络。

最后,要做好开展活动的准备。

(2)发展阶段:拓展活动,积极探究

教师要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前儿童围绕话题展开调查研究,支持其进行实地考察和参

观,研究实际物体,搜集标本、书本和各种研究资料,请教专家。教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鼓励,

鼓励其参与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大胆预测,并通过实践来验证,

做好记录,获取新发现,开发新的话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支持学前儿童发挥自己的各种才

能,展现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成果。

(3)结尾阶段:总结分享,活动结束

教师要安排一个总结活动,给学前儿童一个反思和回顾的机会,帮助其梳理和选择相关材料,

回忆与评价过去的活动,提交活动成果,相互交流和展示(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如谈话、作品

展览和表演等),分享新信息、新知识和新技能等。

第8章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亦称教育条件,通常是指为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

总和,任何教育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资源条件为前提。

2.家庭教育资源

家庭教育资源主要是指子女在家庭中发生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

物质和人文资源,即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切潜在的或显现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客观的或主观

的,可以挖掘利用的对学前儿童教育和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家庭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

源的总和。

(二)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资源的作用。

(1)有助于学前儿童学习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2)有益于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

(3)有助于教师的教与学。

2.简述家庭教育资源的功能。

(1)家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合作力量;

(2)家庭能够提供对学前儿童的个别化指导;

(3)家长参与学前教育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3.简述玩沙、玩水活动的作用。

(1)在千变万化的玩法中,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得到发展。沙、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学前儿

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象随意玩耍,玩沙、玩水活动本身也没有固定的玩法和必然的结果,

这给他们留下了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

(2)学前儿童在自由建构中获得情绪上的满足。玩沙、玩水活动会给学前儿童带来无穷的

欢乐,给予其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凉爽、让人惬意的水和滑溜溜的沙能给学前儿童很舒服的

感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尽情玩耍,可以在建城堡、挖隧道、搭金字塔、挖宝藏等活动中成

为建筑师、发掘者,而这一切均可以让他们获得情绪上的满足。

(3)学前儿童在与沙和水的互动中获得关于沙和水的知识,促进自身感知觉的发展。学前

儿童在玩沙、玩水的过程中会发现沙和水的特性,了解沙和水在生活中的作用。沙和水从学前儿

童的手中流过,可以给其带来特别的感官刺激,他们能够感受到沙的粗细、干湿以及水的温度等。

学前儿童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可以获得关于沙和水的知识,锻炼感知觉能力。

(三)论述题

1.论述社区资源的功能。

(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对家庭、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补充。

(2)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让他们在社区中亲自感受与体验,获得更

加广泛的感性经验。

(3)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论述种植园地的管理。

(1)制订管理制度,各班级轮流管理

种植园地应该有人负责管理,幼儿园可以为各个班级分配管理的时间,可以将各班级分成若

干小组,这样可以使学前儿童充分利用游戏和散步的时间轮流进入种植园地,保证每个学前儿童

每周都有机会与种植园地亲密接触。

由于种植园地的活动并非一天可以完成,其具有连续性,所以教师要制订日常管理制度,明

确需要全班儿童完成的任务、值日生轮流完成的任务和教师亲自完成的任务。学前儿童可参与的

活动包括播种、移栽、拔草、松土、浇水、收获等。

(2)选择合适的种植物

由于学前儿童的年龄较小,种植兴趣很难维持,所以教师要选择容易成活、管理方法简单、

生长周期短的植物。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和收获的喜

悦。另外,种植的植物应根据季节、学前儿童观察的需要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激发学前儿童

的好奇心,引起其探究的欲望。

(3)及时修复劳动工具,补充活动材料

教师要随时检查劳动工具,如果发现其损坏,要及时修复,以保证学前儿童的安全。教师

要记得把使用完的活动材料归位,并及时补充缺少或损耗的材料,以保证活动能够继续进行。

第9章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评价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评价是评价者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为对象,根据一定的标准,采

取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方式,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以及教师和学前儿童

等进行测定并加以分析,最终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自然观察法

在学前儿童日常活动的自然条件下对其行为和言语进行观察和记录,以获取评价资料的方

法。

3.情境观察法

设置一个特殊情境,人为控制无关变量,从而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和言语,以搜集评价资料

的方法。

(二)简答题

1.对学前儿童发展的评价包括哪些方面?

(1)对学前儿童科学知识和经验的评价。主要评价内容是学前儿童通过科学教育活动获得

了哪些相应的科学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哪些初级的科学概念。

(2)对学前儿童探究方法的评价。主要评价内容是学前儿童探究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智

力、技能发展水平,以及利用科学方法的水平等。

(3)对学前儿童情感和态度的评价。主要评价内容是学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探究

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关心与爱护自然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要按照哪几个方面来制定评价方案?

(1)明确评价标准;

(2)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3)选择搜集资料的方法;

(4)准备评价的书面材料。

(三)论述题

1.论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评价的意义。

(1)评价可以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各个要素进行鉴别

教师可以检查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否符合预期目标,或目标实现到哪种程度。例如,通过

评价某一教育活动的结果,教师可以检查学前儿童对某一内容的学习情况。另外,通过观察学前

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以鉴别其发展水平。同时,教师还可以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进行横向

比较,以了解哪个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较高,哪位教师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学前儿童科学

教育活动评价具有反馈功能,能够用来判断科学教育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有效性,当发现某个步

骤无效时必须及时改进,以确保科学教育活动的质量。

(2)评价可以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做出诊断

评价不仅要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进行横向对比,还要对教育活动的过程进行纵向对比,以便让

教育过程更完善、更有效。通过诊断,教师可以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其进行分析

之后再进行改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小班某个学前儿童在计数活动中的长期表现诊断出其计数

能力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从而判断其计数能力的整体发展状况。如果教师发现其中的问题,

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增强其计数能力。

(3)评价可以让教师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通过评价可以对学前儿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了解哪个学前儿童发展得较好,哪个

学前儿童发展得较慢,并通过分析找出问题,从而更好地了解学前儿童之间存在的差异,做到因

材施教。

2.论述处理评价资料的方法。

(1)三角评定法

三角评定法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由多位评价者参与评价,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内,

在各层次上搜集同一评价对象的资料并借此做出判断,从而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有效、可靠的

处理评价资料的方法。

(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是指整理各种有效信息,包括对学前儿童的观察与访谈,并据此处理和分析评价

信息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所研究的学前儿童的行为,并提出对学前

儿童的分析以及下一阶段的措施。这种分析法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学前儿童行为的原因和结果,对

学前儿童的发展进行研究,并为其发展制订计划。

(3)动态评价法

动态评价法以促进学前儿童发展为目的,评价者不仅要了解学前儿童当前能够做什么、知道

什么,还要了解他们将来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以做什么、知道什么,也就是要揭示学前儿童潜在的

能力。它与静态评价的本质区别在于,评价者与学前儿童的互动与反馈重视过程而非结果。不同

的动态评价模式,在提供中介支持的方式、中介点、中介时间、中介强度、标准化等方面都存在

着较大的差异。

第10章

(一)名词解释

1.STEAM

STEAM是一种教育理念,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

2.PBL

PBL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并让学生成为该情境的

“主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的鲜明特色。

(1)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2)强调课程设置的连贯性;

(3)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4)关注教育目的的人本性。

2.简述美国FOSS教材的组成部分。

(1)教师资源包

由数百位科学教育工作者精心编制的教师资源包是FOSS教育项目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

FOSS是一套以主题单元为组织体系、以围绕主题进行的一个个探究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所

以每一个单元都配有一套教师资源包。它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这一单元的全部内容,以及如何对本

单元进行教学,同时提供了一些教学辅助性资源,如学生记录纸复印模板,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记

录的评价工具等。

(2)工具箱

以主题为单位的抽屉式箱子是FOSS教学的百宝箱,它为教师提供了实现教学所需的所有材

料。每个工具箱内的材料可供一个班级的学生使用。

(3)FOSS科学资源手册

FOSS开发者专门围绕某一具体单元的科学概念编写的科学文章或故事,这些材料的内容贯穿

于每个单元的每一个探究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