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34:赏析散文的艺术技巧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越来越突出审美艺术鉴赏,作为其重要组成的散文艺术鉴赏自然在复习中得到重视。鉴
赏散文的艺术技巧有两大方面:一是表达技巧鉴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技巧),二是语言艺术
鉴赏(遣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行文的风格)。要想真正地鉴赏散文的艺术美,首先要构建起关于艺术技巧的知识体系,
熟悉常用的各种技巧的内涵及其表达效果,其次要在具体文本中动态地认识它们、欣赏它们,进而真正地提高我
们的艺术素养。
【知识图要】
第一、二、三人称:人称]记叙
顺、倒、插、补:方式)
生动形象一比喻、拟人、通感
顺序/感官:角度I描写
特征突出一借代、夸张、反复
动静、形声、虚实等:方法J表达修辞
直接]抒情方式手法语言有气势、强烈一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间接广散
语言含蓄一反语、双关
文
夹叙]议论
艺、诉诸权威一引用
夹议广
术
技
炼字、韩字、口语等:用词之美巧
长短、整散结合等:句式之美象征,抑扬、时比、衬托、渲染
手法
豪放、直白、含蓄等:风格之美、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借景抒情、联想想象
修辞之美}手法之美
描写之美
一、新题试做自我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万鞋墙
梁衡
①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
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楼、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
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
双?"答道:"13000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
②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
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
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
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
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
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③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
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
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
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
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
青春,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
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
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
⑤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我是
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
就没有穿过鞋。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
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
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13个补丁。九十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
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⑥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示纪念,是人们常用的
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社员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
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⑦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
"衬",裁成帮,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
鞋底的剌剌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
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500针。那堵鞋墙共有13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
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辛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⑧鞋墙不朽。
(有删改)
1.(分析表现手法)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分析叙事人称)这篇散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试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答:
3.(分析修辞手法)赏析第⑦段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
4.(品味语言风格)本文语言风格庄重,试结合第⑥段加以赏析。
答:...............................................................................
1.第一问:借物抒情。第二问:通过鞋墙引起关于鞋的一系列联想,表达出对鞋的由衷敬仰,抒发了作者对
像纳鞋人一样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①散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亲眼所见鞋墙受到触动而眼眶湿润,
联想到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联想到鞋是社会进步的符号,读来让人
倍感亲切,增强了艺术的真实性。②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如作者感叹鞋“承一身之重,走一
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
3.运用引用、对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做鞋针数繁多、艰苦曲折,深刻地表达了
对慈母辛勤劳动的赞美。
4.①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如“鞋”“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②语言凝重。
作者说“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举的例子如巴黎公社社员墙、犹太人的哭墙、烈士人名墙,与鞋墙一样都容
易引起人们或沉重或痛苦的记忆。③句式整齐、完整。如"如巴黎公社社员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
看到的烈士人名墙”“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
记”。④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如第一句中的“虽……但……”,第二句中的“如……还有……但……还是……”,
第三句中的"虽……却……也……%
二、讲练结合整体把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①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
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
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景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②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
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③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
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
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
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④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⑤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
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
水中的记忆。
⑥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她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
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⑦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
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
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⑧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
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
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⑨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
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
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⑩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
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
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
四射的彩练。
⑪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跄!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
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
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⑫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⑬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
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
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
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有删改)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1.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①描写故居的古朴淡雅,感悟伟人诗句的胸襟、浪漫②听《十送红军》歌曲,想象长征的壮烈与惨
烈
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
一、赏析艺术技巧
1.赏析第⑦段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2)作者借“八角葵帽”“战旗”“马蹄”等物,抒发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之情。
2.这篇散文的第⑨段和第⑩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综合运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第⑨段第二句话是记叙;第⑩段前三句是议论,最后两句是抒情。
文章通过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准确地记叙事情,阐明自己的观点,还能在此基础上抒发赞颂之情。(2)兼
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我们”,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亲切之感。又使用第三人称“
他”“她们'',便于客观地展开叙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然地抒发对苏区母亲、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赞
颂之情。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路程之远、过程之艰辛以及行军之
迅捷,令人惊叹,抒发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4.请赏析第⑬段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象征的表现手法。(2)描绘出老树的根须深入泥土、彩练临空飘舞
的景象。(3)象征着军民之情永在,长征精神永在。(4)生动形象地赞扬了老一辈革命家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创
的长征精神。
赏析艺术技巧有两个关键:
一点拨关键
一是判断技巧准确、全面。
对所给文字,一看文字内容。如是景物描写,则优先从描写技巧切入,如描写角度与技巧,其次是修辞手法,
再次是语言;如是人物描写,则优先从写入手法切入,如正面描写(肖神动心语)与侧面描写。如果兼而有之,则
可分成两个方面依次考虑。二看表达方式。如果内容全是描写,则按描写的角度切入;如果是叙事,则要另外考
虑叙述的人称甚至方式;如果是抒情与议论,则要考虑抒情与议论方式问题。如果文字很长,又使用了多种表达
方式,则要考虑谁为主谁为次的综合运用问题。三看文字位置。如是首或尾,则另外加上“结构技巧”。
判断要先熟后生,得高分的关键在于判断''陌生”技巧。所谓“陌生”,也不是多么陌生的技巧,只是彼时想不
起来而已。如何判断准“陌生”技巧?
(1)借助上下文。有些“熟悉”的陌生技巧需要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这些技巧主要有侧面描写、衬托、想
象、对比、抑扬、点面结合等。
(2)打破思维定势,适当扩大赏析的范围,如用数字,则可考虑"列数字”;如有抒情,则考虑具体抒情方法。
还可以“跨界”赏析,如借鉴小说、诗歌的手法,因为艺术手法都是相通的。
二是分析表达效果具体、实在。
(1)四方面展开
一是内容方面,看它表现了“景”“物”“人”的什么特点。
二是作者情感,看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的情感结果如何(是否强烈、是否含蓄等)。
三是结构方面,看它在结构上是否起到悬念、铺垫、伏笔等作用。
四是艺术技巧自身效果,如比喻、拟人的效果就是生动形象,对比手法就是突出强调等。
(2)三个分析坚持
①分析坚持与内容相结合。记住一点: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技巧,都是为了把所写的人或事、所抒的
情、所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②分析坚持与语言相结合。作答时,要从画线部分中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地引述于分析中。
这样做,可以避免术语堆砌、内容空泛。
③分析坚持与技巧自身效果相一致。什么样的手法,就有什么样的效果。如比喻、拟人就是形象生动,虚实结合
就是能相互映衬,扩大表现内容。
二、赏析散文特色手法——引用
5.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之为题,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感染力。(2)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3)以之喻指历史与现
实的长征,生动形象。(4)表现先辈的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文章的主题。
【类题延读】
文末弓I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2020年天津卷《线条之美》第18题)
答案引入故事使文章生动,作例证有力地证明了线条可以体现时代的精神气质;深化了主题,借线条这一
象征符号寄托对新生共和国的美好期待。
拨关键
引用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分析其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根据引用材料的类型分析
(1)神话传说或诗句
①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内涵。
②增强文章的神秘感,增添文采。
③营造古朴、悠远、深邃的意境。(诗情画意,诗意美)
(2)历史资料
①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内涵。
②增强文章的神秘感,增添文采。
③增强真实性,有可信度。
(3)文言资料
①丰富文章内容,提升文章内涵。
②增强文章的神秘感,增添文采。
③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古色斑斓,语言的形式美。
2.根据作用的角度分类分析
(1)自身:表明观点见解,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趣味性、典雅性和文学性等。
(2)主题:点明主旨、从侧面表现主题等。
(3)结构:照应标题、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等。
(4)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等。
三、赏析语言艺术
6.第①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词之美。善用动词,如“洗”;善用叠词,如“密密簇簇(2)句式之美。长短句交错运用,错落
有致。短句,如“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长句,如“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
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3)修辞之美。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每一根都
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4)描写细腻,形象优美。描写樟树时用语十分细腻,对它的主干、枝丫和叶子都
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形象优美。
7.这篇散文的语言有怎样的风格?试举例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豪放。(1)排比句等句式的运用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2)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气势豪迈。(
3)所描写的景象阔大,境界开阔。如“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跄!炮火不能
烧毁它,
风雨不能摧残它”。(4)所抒发的情感博大、激越、昂扬。如讴歌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
8.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宏磅礴的风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语言表达:“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跄”等语句宏大壮阔,充满豪情;排比句、设问句
等句式的运用,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2)叙述内容: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
进,抒情奔放热烈。
N点拨关键
赏析语言艺术与艺术技巧在某些方面是交叉的,比如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赏析,也可以说是语言特点赏
析,但赏析语言特点更多地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与赏析艺
术技巧侧重手法的如何运用和表达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赏析语言特点可以从用词、造句、风格、手法四个角度进行(详见“前备知识’‘),也可以从散文语言的“三美
切入:
(1)内容之美(色彩之美、含蓄之美、哲理之美)。
(2)形式之美:整齐之美(排偶句式)、参差之美(长短句、整散句)、回环之美(回环、顶真)、音韵之美(叠字、
押韵、节奏)。
(3)手法之美(主要是修辞之美与描写之美)。
语言特点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应集中答语言自身特点,然后谈及手法;先答主,后答次。分点表述,形成
合理的顺序。
三、跟踪练习落实巩固
平凉之地
蒋子龙
古凉州,即现在的河西走廊,从来就是经略西北的军事要地,还是古丝路西去的咽喉。其形如一把长剑,而
平凉就是剑柄,是蓄力、发力的地方。自古以来,谁掌握了这把长剑,谁就能控制中原。因为平凉位于陕甘宁交
汇的几何图形中心,横跨关山,襟带泾水,外阻河朔,内当陇口,屏障三秦,拥卫畿辅。
春秋五霸时期,齐桓公就据此西伐大夏;汉武帝时能够喊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也是因霍去病手
握“平凉长剑”,所向披靡,成为一代“战神”;左宗棠为解决由陕甘民变引发的西北乱局,进驻平凉,据此控
制局面,策应各方,后受命从平凉出发收复新疆,立下不世之功;直至近代的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平凉的静宁仍
是长征领袖的驻地,1936年,静宁的界石铺成为“红军会师的中心基点”,当年10月8日,红一、二、四方面
军在这里会师,并以此为落脚点开始纵横穿插;到今天,“平凉长剑”还在守护着国家领空乃至太空……
平凉是目前考古所能证实的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从平凉境内采集到的石器、
人类头骨化石及相伴的牛、马、羊等动物化石证明,60万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平凉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其中尤以两株古槐最为珍奇。一株生长在关河村,巍巍然一树擎天,气象非凡,
三千多年来吟风啸雨,铁皮棱程,全无破损,通身上下竟没有一个枯枝,体现了极其强盛的生命力。经国家林业
部的专家测定,它的树龄已有3200余年,是国内现有的槐树之最,被奉为“华夏古槐王”。古槐王的树干、树
枝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树、五贝子、玉米、小麦等十来种植物,都还长得很不错,也是一大奇观。过去这里是
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由于人们相信老树通神,古槐王理所当然地成了神树。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朝拜的人不计其
数,大树下永远摆着各色供品,在古槐四周的栅栏上还挂满了大红绸缎,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氛围。距离古槐王一
公里左右,另有一株3000多年的老槐树,老槐的一多半倒掉,剩下的少半扇树干却依然高高挺立,枝叶翠绿,
生机老道,堪称“活的文物”,仍旧顽强地述说着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奇……
古凉州横跨关山,关山(又称陇山、六盘山)被称为“西出长安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南北绵延240公里。在
距离平凉市庄浪县东北33公里处的山巅林海之中,兀自出现一片山顶湖泊,海拔2860米,湖面约50亩,状若
卧蚕。湖水清湛,其深莫测,无论旱涝,水位不变,四周青黛环拱,草木蓊郁。这就是声名赫赫的“雷泽”,今
称“朝那湫”。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历来被视为朝觐、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
《帝王世纪》载:“太吴帝庖;I西氏,风姓也,母日华胥。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
有娠,生伏羲……”这是个美妙的故事,美丽健硕的姑娘华胥,在绿草茵茵的雷泽湖畔发现了一对清晰而巨大的
脚印,她好奇地将自己的脚踩到这个大脚印上,12年后,她在成纪生下了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伏
羲所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明肇始的原点,记录了中华民族创始的童年。
至今在平凉的静宁、庄浪两县之间,还保留着古成纪的城垣,依然可以看得出当初的恢宏和雄峻。它标志着
中国的“道文化”,始于伏羲画卦,而升华于黄帝问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核,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无
论是历史逻辑演绎的必然,还是文明进程中的巧合,伏羲画卦和黄帝问道,竟都发生在平凉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
地上。
平凉城西30里,便是''道源圣地”岐明山,其实也是关山的支脉。秀岭奇峰,峻极于天,林木葱茂,岚气
朦胧,远眺神思缥缈,走近则爽气侵骨。4700多年前,黄帝为求治国安邦之道,“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
记•五帝本纪》)即沿着北斗星柄指引的方向,长途跋涉登峻即I。这是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向仙人求道
的盛事。于是这一年被奉为道历纪元的开始,也就是今人所熟知的“黄历”。黄帝从广成子获受自然之经,求得
大道之理,并以此道治理天下,开创了长期的圣治,中华文明再次达到高峰。
黄帝问道之后,周穆王也西来登岐峭,拜王母。《穆天子传》中记载,西王母在关山另一条支脉回山,接见
了周穆王,并馈赠给他八车玉石。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也相继跟着七星北斗的斗柄登临峻峭山,朝
圣访道,以期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获得修身治国的玄妙法门。秦始皇朝圣后,还命丞相李斯在原恫山刻
石以颂:“西来第一山。”
由此,平凉便成为千古圣地,历代的名流墨客,争相西来,一登峻啊,想从“大道”这个中国本源文化的母
体汲取营养。同时,这些先圣、先贤也为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诸多经典:伏羲八卦揭示宇宙和生命的本质;广成
子的《自然经》和黄帝的《阴符经》是对“道”的阐发:《黄帝内经》解读生命真相;《黄帝四经》论述治世方略;
葛洪在平凉庄浪的葛家洞修炼,并著《肘后方》。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从《肘后方》中的“青蒿一
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得到启发,提炼出人类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行笔至此,不禁心生感佩,整个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平凉,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对平凉历史的追溯,也有对今天的叙写,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平凉历史对
今天的重要影响。
B.文章写到凉州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并引入华胥履巨人印生伏羲的神话传说,为这个圣
地增添了浪漫色彩。
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句,既写今人可以从典籍中汲取营养,更写屠呦呦为人类
做出的杰出贡献。
D.文章写晚响山是为了表现道教对平凉的影响,从黄帝写起,到秦始皇、汉武帝等人,再到历代名流墨客
登临晚晌,丰富了文章内容。
2.下列关于平凉之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凉之地自古以来是西北的战略要地,西北地区的征战、平叛、驻守等军事活动多在此经略,故被作者
称作“平凉长剑
B.平凉之地是中国古人类重要的发祥地,古树生命力旺盛且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
繁衍生息的地方。
C.平凉之地是探寻华夏文明之源的圣地,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孕育之地,伏羲创造的“成纪文明'’成为华夏文
明肇始的原点。
D.平凉之地是“道文化”的重要起始地,“道文化''在此处不断升华和发展,作为中国的本源文化为历代名流
墨客提供营养。
3.请简要赏析文章结尾段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评价蒋子龙的散文,“不局限于自然的书写,而彰显历史文化感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本文是怎样
彰显平凉的历史文化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A项“多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错。C项“更写屠呦呦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错。D项“是为了
表现道教对平凉的影响”错。]
2.B[”印证着此处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错。]
3.①以问句结尾,收束全文。②表现了平凉文化神秘不可测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由衷的感佩之情,有力地
突出了平凉之地对中华文明的作用,指出平凉文化植根华夏文明,蕴藏着中华文化最古老的“基因密码”,深化
了文章的主题。
4.①文章融神话传说、历史题材、考古资料于一体,详实、丰富地表现出平凉之地的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②文章选材典型,详写蛇洞山,以点带面,通过写作为“道源圣地”的峰帽山,表现了平凉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
蕴。③文章着眼于平凉之地纵向历史文化的挖掘,展现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历代文人受其吸引而不断到来,在增
加其历史厚重的同时,又将这种文化不断地传承。
阅读下面两则文本,完成5〜8题。
文本一遍地应答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
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
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
过一阵揉挤,一阵折登,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
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
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
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
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
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茅,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
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点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
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
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
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
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撤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
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
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曦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指头上,
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
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
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那么,上帝是什
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
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
经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更老
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着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赋中那种我
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怪的想法:不知随
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
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
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他的智慧,不
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
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
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游泳时的视角和感受行文,虽很少直接写“我”,但读者又能处处感到“我”的存在。
B.作者富有生活情趣,他会想象水会被挠得发痒,也会担心镜面般的湖水被小船压得倾斜甚至翘起。
C.作者写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是为了赞扬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文章在静的大境界中包含了动,既有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又有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O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
“智慧的独语”。
B.生活的启示和生命的激发可以给韩少功以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他的随笔中,其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创
作的巅峰。
C.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启示和生
命的激发。
D.韩少功的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耀和卖弄知识,所以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
他的随笔写得好。
7.(分析艺术手法)请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答:...........................................................................
8.文本一是怎样体现韩少功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答:
5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然
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的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文本一记述的是寻常的生活情景,
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
的熏陶。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①文本一中,“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
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对
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
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向往
以及感动吗”等内容呈现了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个性色
彩鲜明的"智慧的独语”,这些思考是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核。而文本一的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然
的散文,比如画横线句子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结尾部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
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
环”的哲思妙想。这就将哲学思考以散文化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②文本一记述了泳者下湖游泳、老人少年垂钓等寻常的生活情景,叙述语言生动优美,画面温馨怡人,这就是作
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能欣赏到高妙的语言艺术,得到了文学的熏陶,体现了
文质兼美的特点。
5.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是为了赞扬他们面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
和坚毅”错。由“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