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中学教育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第三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第四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五节中学生的个别差异1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学生心理)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和特征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
2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和特征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心理进退变化可以是进也可以是退做老师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时俱进
3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电影《返老还童》3.不平衡性;4.差异性。4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划分依据:一段时间被试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1.乳儿期(0~1岁);
2.婴儿期(1~3岁);
3.幼儿期(3~6、7岁);
4.童年期(6、7岁~11、12岁);
5.少年期(11、12岁~l4、15岁);
6.青年期(14、15岁~25岁).
7.成年期(25~65岁);
8.老年期(65岁以后)。
5(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
1.少年期(11、12岁~l4、15岁)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少年期性格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62.青年初期(14、15岁~25岁)此时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这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7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8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1、生平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巨匠让·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自幼聪慧过人,11岁发表了一篇关于鸟类生活的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皮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92、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是在学习主体育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完成的。学习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嫁接——老根与新枝103、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不管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儿童出生以后,认识是怎样形成的,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的,它是受哪些因素所制约的,它的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等,所有这些,就是皮亚杰心理研究所企图探讨和解答的问题。114、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结构轮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12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皮亚杰认为,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和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得到迁移或概括。(经验——图式——概念(认知结构))主体为什么会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题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13
以前:牛奶——营养、健康三鹿事件现在:牛奶——结石{14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即主体用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去整合外部事物,从而加强和丰富自己的动作儿童先有“狗”的概念,然后看见“羊”,他会将“羊”与他大脑中原有的“图式”(经验)进行联系或“配对”。当他认为“羊”具备“狗”的特点,他会将“羊”认为是“狗”。我们每个人都“同化”过程。比如:我们会将“乘法”归纳进“加法”里面;会将“北极熊”纳入到“熊”里面。都是“同化”的表现。同化不是导致一个原有“图式”变化。它更多的是给“原有图式”增添更丰富的内容。让“原有图式”认知更全面、丰富。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知识更渊博。“同化”很大程度上建构的是更“精深”的知识体系。15顺应——指的是当主体遇见了的“新事物”或“新刺激”不能与原有的“图式”(原有的知识经验)配合时,就会采取顺应的方式来完成知识或经验的重组。顺应有两种方式:一是改造“原有图式”,使“新事物”或“新刺激”在某种方式能适合于“原有图式”。二是创造一个“新图式”,使“新事物”能嵌入到其中。顺应说明一个人的知识的横向扩展。在遇见“新事物”或“新刺激”的情况(学习到新知识)的时候,由于没有原有的知识经验能纳入,需要重新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长期有顺应的例子。如先学语文后,再学数学。如篮球规则与游泳规则。16主题改变自己原有的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创新自己同化和顺应的协调就是适应或智力活动的特征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帮助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称为可理解的东西。不断的平衡就是认知发展的过程175、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分期阶段名称时间内容感觉(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1、婴儿主要心智活动为感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通过感官来认知事物,2、缺乏语言或抽象符号为物体命名或分类的能力。思维准备阶段(前运算阶段)
2岁—7岁1、开始以语言或符号代表他们认识的事物。2、注意单一,自我中心,不可逆性;思维困难。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7岁—11岁1、能将具体的经验做合符逻辑的思考(思维逻辑性)2、开始对事物的内在属性进行思考(思维本质性)3、思维可以逆转(思维灵活性)4、但对复杂思维、抽象的思维还不能胜任。(也称“具体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1、开始进入成人抽象思维阶段。(思维的抽象性)2、能独立地进行思考(思维的独立性)3、能组合性分析(思维的创新性)186、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心理教育测量专家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了新的智力测验。A:传统的智力测验使用连续性的智力年龄,忽略了心智能力的发展有“质”的不同,简单地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所达到的程度。
B:皮亚杰认为:不同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思维。若简单地以成人认可的逻辑编制试题,违反了儿童的思维法则;也不能测量出儿童在自己的发展阶段所“取得的成绩”。
C:好比用“大学生”的思维水平,来测量“小学生”的思维,无法得知小学生“在自己应有的年龄阶段获得的思维发展”。19课程专家根据皮亚杰的发展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A:既然个体经历4个不同的认知阶段,课程设计与安排应配置符合儿童各阶段认知和思维特征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儿童)依照自己认知方式将课程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或图式。B:对儿童的教育内容要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也就是说:学生只能同化他们能“同化”的课程与教材(新知识)。过高地提高儿童的学习内容,很容易照成儿童“心智灼伤”C:,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也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成人式的抽象说教并不能获得儿童的真正的理解,也就不能获得其认同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对儿童的教育,应因“期”施教。20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A:也就是说,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已有的认知经验)不同,灵活地采取教学内容和方式。B:教育者应根据每个儿童发展具体情况,安排最适当的教学内容。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给予教师或父母最大的启示有:1、智慧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A:所以,越简陋的学习环境,或者是缺乏活动(感官、动作等)的个体,越产生迟滞的心智活动。B:学习环境的设备全面对个体的智力发展是很大的影响。2、认知活动经历4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其“特殊”而“敏感”的智能活动。A: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儿童发展特点,在不同的阶段,了解儿童的智力发展情况,安排最适合的环境,并做好最充分的教学准备活动。B:要提防“欲速则不达”。更要防止因为给儿童传授过于高于其智力发展阶段能接受的内容而导致儿童出现“智力灼伤”。22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高级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23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24(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成人(教育者)如果试图告诉(教育)儿童一些知识或经验,但这些知识或经验不能通过儿童自身的感觉(视觉、听觉等)有所体验,那么成人所做的这些努力都是在浪费时间。25第三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四、健康人格的建构26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27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1、生平艾里克森(ErikErikson)(也译着“埃里克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医师,作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跟随安娜•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之女)接受过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28他继承了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以及人格发展阶段论。但对弗洛伊德过份强调本我强调性本能论的观点却并不赞同,他与安娜弗洛伊德一样,更重视文化和社会以及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考察自我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提出了自己具有独到见解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和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29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8个阶段表格时期年龄心理危机重要他人婴儿期0——1岁信任——不信任母亲(母亲似的人)童年早期2——3岁自主——羞愧、怀疑父亲(父亲似的人)学龄初期4——5岁主动性——内疚家庭成员学龄期6——11岁勤奋——自卑老师、邻居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伙伴、同辈集体、小团体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孤独伴侣、同事、友人成人期25——65岁繁殖——停滞家庭、子女成熟年龄65——死亡自我整合——绝望人生、人类30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形成“希望”积极品质此阶段婴儿愉快的感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的活动是吮乳。母亲是满足婴儿需要的最重要人物,婴儿的快乐、健康和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和幸福均依赖母亲。在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里,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社会经验。31儿童期(2~3岁)自主(autonomy)与害羞和怀疑(shameanddoubt)的冲突——形成“意志”积极品质。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32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3学龄初期(4~5岁)主动(initiative)对内疚(guilt)的冲突——形成“目的”积极品质若前两个阶段的危机得到顺利的解决,此时儿童会感觉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开始探索自己能成为哪一种人,对父母、同伴和周围的环境产生好奇心;他的交往范围开始超出家庭,与同伴游戏、玩耍、交朋友;他们的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会对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象力也更加丰富,常常与同伴在游戏中扮演大人的角色;对异性父母产生依恋感,并伴随对同性父母的排斥感。34学龄期(6~11岁)勤奋(industry)对自卑(inferiority)的冲突——形成“能力”积极品质这一阶段,大多数儿童要在小学里度过,交往的范围扩大,由原来的家庭和家庭周围的环境扩展到学校,交往的对象由父母、同伴扩大到教师和同学。在学校里,儿童学习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因此在教师和父母的引导下,儿童形成认真刻苦地完成任务的勤奋感。在这段时间里,教师成为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人物,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习惯,以适应文化学习的要求。3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和角色混乱(RoleConfusion)冲突——形成“忠诚”积极品质这个阶段是儿童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性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解决自我同一性主要内容:(1)对个人未来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识;(2)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综合感;(3)一种对异性伴侣和爱的对象能做出明智选择的意识;(4)一种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负责任成员的意识。换句话说,就是“我已经是什么”,“我想成为什么”和“我应该成为什么”。36艾里克森认为青年人若不能形成自我同一性,则产生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危机。这样的青年人不能正确地选择生活的角色,或在选择生活的角色上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对未来没有正确的信念。这样的青年人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谁,有哪些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属于哪个阶层、哪个群体,过去怎样、今后向哪个方向发展。为此,他们体验到比以往更多的痛苦、焦虑、空虚和孤独。37同一性危机的几个症状(1)回避选择、麻木不仁;(2)对人距离失调,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空虚、孤独,迫切感、充实的时间意识消失;(4)勤勉性的扩散,不能专注于工作或学习;(5)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以病态的防御抵抗他人的批评;(6)自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破坏、攻击或自毁、自灭。38同伴的重要意义由于父母、老师等因文化价值变迁原因,不能给青少年一个有效的指导,造成青少年往往很看重“同伴”的观点。39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intimacy)对孤独(isolation)的冲突——形成“爱”的积极品质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亲密指的是一种关心他人,准备而且渴望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与他人共享的能力。亲密关系的确立不能与性关系上的密切混为一谈。因为亲密关系不仅仅指性关系上的密切,还包括彼此的心理融洽和责任意识,以及相互的信任。40亲密关系也不限于配偶之间,同事、朋友之间也可建立亲密关系。同甘共苦的同事和朋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彼此分享对方的信任,具有浓厚的亲密感。若一个人不具备与朋友、配偶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就会走向孤独。这种人回避与他人的亲密交往,不能与他人分享彼此的信任,自恋、自爱,与他人的交往仅仅维持在表面水平上。41成年期(25~65岁):繁殖(生育)(generativity)对停滞(self-absorption)的冲突——形成“关怀”积极品质在这段时间里,健康的成人不仅具有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而且同他人建立了成熟的关系。此时人的主要责任是生育和指导下一代。但是艾里克森指出,繁殖并不仅仅指生育和指导孩子,它还包括文学艺术、思想观念和物质产品的创造。通过创造来丰富和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也是繁殖的一个重要方面。
42繁殖的对立面是停滞。停滞始于枯燥无味的生活和无所事事,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典型的表现是: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不能担负哺育下一代的责任;缺乏创造性和人际关系的贫乏;没有生活的追求;工作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缺乏责任意识。43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integrity)与绝望期(despair)的冲突——形成“智慧”的积极品质此时,人生的主要活动已基本结束,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在家中安度晚年。健康的老人能适应生活的这一新阶段,当回忆往事时,能安然地面对过去的胜利与失望。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圆满的、有意义的,因而不惧怕死亡,这样的老人具有自我整合感,形成“智慧”的积极品质。依照艾里克森的观点,智慧是面临死亡时对生命的一种超然态度。44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那些不能坦然地对待以往的一切,无人照顾,不愿面对死亡的老人陷入绝望之中。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因为他们意识到生活将是短暂的,他们过去没有获得满足感,今后也不会再有这种机会,时间已不允许他们开始一种新的生活。453、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应用(1)、艾里克森将人格发展视为“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以解决危机的整个人生历程”,所以:A:信任、自动、主动、勤奋等理想人格都是依秩助长。反之,不信任、羞耻、内疚等不良人格缺陷是先后牵连。B:所以,“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早期培养信赖等健全人格非常重要。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就要防微杜渐,积极培养健全人格。不能报有“亡羊补牢”的思想。46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应用(2)、父母和教师,应:A:对婴儿,应提供平衡、安全的物质与社会环境,不间断地关切与爱护以培养信赖人格。B:对幼儿,应给予充分地自我操作与试探能力,以发展自动人格。C:对学龄前儿童,应鼓励其想象和创造,欣赏儿童建议与解答其问题,以发展其主动人格。47D:对小学生,应提供其从工作于课业中获得成功经验,以发展其勤奋人格。E:对青年,应协助其建立统一的自我观作为其行为指导。F:对青壮年,社会教育及文化机构应协助其组织建立美满的家庭,发展其亲切人格。G:对壮年,应协助其创业与教育后代,期使他们能于老年时享受完整而快慰的人生。48理论缺陷P45过分强调本能49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50四、健康人格的建构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4.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51第四节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含义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认同感危机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52一、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督,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53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认同感危机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青少年期面临的危机是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此时,青少年迫切要求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
54教育意义教师应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此外,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55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根据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成熟自我意识的标准,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指导应该:(一)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1.教帅、家长应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二)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检验
1.尊重学生的人格;
2.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三)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1.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
2.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56第五节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二、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三、社会文化背景差异P6557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58(一)认知方式的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与教育有明显关系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P58认知风格):
1.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是赫尔曼•威特金);
2.沉思型与冲动型(这种认知方式是贾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潘彭茅艳离婚后同居合同
- 矿山工程监控劳务施工合同范本
- 市政路灯改造工程劳务合同
- 化妆品公司配电房安装合同
- 乳制品公司销售员招聘合同
- 学校就业合同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 高尔夫球场建设合同
- 道路桥梁养护全站仪租赁协议
- 编程教育机构导师聘用合同
- 港口国际合作服务合同
- 附件2-5: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文件交换参考指南
- 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 电力系统光纤通信运行管理规程
- 奇门遁甲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应用
- 独轮车校本教材
- 超高层建筑的造价含国内著名超高层建筑成本数据
- 高速公路公路养护维修作业交通标志设置示意图(国标2015)
- 护士排班表(月表)
- 华为产品测试策略及验证计划模板
- 东华大学对硝基苯胺的制备实验报告doc
- 水利水电工程单位分部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表(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