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2021二模语文试题_第1页
虹口2021二模语文试题_第2页
虹口2021二模语文试题_第3页
虹口2021二模语文试题_第4页
虹口2021二模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句子默写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2)渐黄昏,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弹奏者结束演奏时的手法以及音乐声戛然而止。

二、选择题2.学校排球队在校际比赛中失利,老师想写两句话来鼓励队员们,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B.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C.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D.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因此,价值论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目的在于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①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②拒斥一种文化就是拒斥它的价值观念③所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实质上是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交往④而理解和接纳一种文化关键也就在于理解和接纳它的价值观念A.②④③①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D.①③④②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①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道: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②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③“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④“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伊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⑤“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前文提到的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节选自《正午的诗学》,有删改)4.标题中的“青春心态”具体是指__________。5.概括第③段的论证思路。6.作者认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下列表述不属于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B.“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了一股青春风。C.“五四”时期的中国受时代青年们青春气息的影响,有进取气象,变得青春勃发。D.“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如《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等等都带有一种青春气息。7.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B.一个时代的作家主体特性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文学性质,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C.“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从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背景中,前者与后者是相应和的。D.“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气息使祖国成为年轻的祖国。8.阅读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它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本文的观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节奏)哟!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森

林李娟①我们在森林里循着声音找到一只啄木鸟。②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我们走在其中,根本是陷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间中所有透明黏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③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迷路了,我们背靠着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然后安静,直到沉静。森林开始用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我们站起身继续向前。忽有遥远的叩门声,如心脏搏动般一声声传来,并且一声声让一切沉下去,寂下去。我们回头望向那处,仓促间绊了一跤,等踉跄着站起身来,恍恍惚惚什么都乱了——血脉搏动与视线混淆在一起,触觉与味觉难舍难分,疼痛逼入了呼吸。巨大的孤独从我们的脸庞抚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深处全是忧伤。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苦……环顾四周,发现这四下里居然只剩我一人,不知什么时候走散了。④我大声喊着妈妈。我的声音四处穿梭,寻找,再空空地回来。回到我面前问我:“妈妈?”我跑了起来,弓着身子,在枝条下、灌木丛中飞快穿行。头发和裸露的手臂被挂痛的感觉从远处暧昧不清地传来。那痛感更像是谁努着嘴唇向脑子里呵气。我加快了步子。我已经想象到自己四肢布满伤痕地走出森林的情景——那时阳光普照,我却丢失了我的母亲……我扒开一丛灌木跳下去。爬起来,一抬头,妈妈正站在不远的空地上,看着我,竖一根食指在唇前。⑤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只有森林蕴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只有森林是天地间最饥渴、最庞大的火种。它在自己的梦中是一片火海,它醒来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它毁去的世界。它四季常青,它没有迸出火焰却迸发出簇簇四射的枝条。它死去后仍没有忘记留下一片片橘黄,赭红——尽是被焚烤后才会呈现的颜色。枯枝败叶的最后一笔激情便是极端的枯干凋残,便是等待,更为无边际的等待。⑥我们湿漉漉地走出森林,像是从大海中被浪潮推上沙滩。我们筋疲力尽。我们最爱的那首歌,那首热烈、高亢、激越的歌,它什么也没能点燃,它一出口便被打得湿透,一句一句沉重,一句一句坠落。我们唱出一句,就忍不住泪水长流。……我们的歌声多么单薄,而世界多么强大……这森林是火焰与海洋交汇的产物,是被天空抛弃的那一部分——当火焰与海洋交汇,排山倒海,激烈壮阔,相互毁灭。天空便清悠悠地冉冉升起,以音乐的神情静止在我们抬头终日寻找的地方。而那些剩下的残骸渣滓,便绝望地在大地上向上方伸展着手臂,努力地想要够着什么……终于长到一棵树那样的高度,便开始凋零。⑦我们在说这森林。说了海洋又说火焰,唯独没有说这森林中一棵平凡的树木。于是我们离开时,它便在我们身后轰然倒塌。……这是这森林所能制造出的最大声响。这一声响彻山野后,剩下更为广袤的寂静。这一声不同于山风林籁的任何一声,这一声只喊一声,终生只喊一声。这一声之后,广袤的寂静中回荡着“笃、笃、笃”的叩门声。妈妈,那又是哪一棵树呢?我们找不到。我们找到的时候,森林将它的咫尺之遥隐藏到千里之外。⑧我们在森林里目送一只啄木鸟远去。(有删改)9.根据第②③④段内容概括森林给人的独特感受。10.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11.文章开头和结尾使用了相似却又不同的句子,请分析其作用。12.综观全文,评析第⑦段的意蕴。

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津送刘光禄不及[陈]阴铿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鼓声①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如何相背远,江汉②与城闉③。(注)①鼓声:古代开船时,打鼓为号。②江汉:指今湖北省一带。③城闉:城门,此指作者所在之城。13.对标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地名B.“江津”是人名,“光禄”是官职C.“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官职D.“江津”是地点,“光禄”是地名14.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和陶渊明《饮酒》都是五言古诗。B.这首诗与李白《送友人》的题材相同。C.本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发思想感情。D.本诗描写细腻,想象奇丽,语言清新。15.本诗围绕“不及”层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入翰林为学士。②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③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之忧也。”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搜讲坠典②,靡有暇日。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当时遂谓之“圣相”。④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一》)(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其议遂寝

⑵欲去则上遇之厚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⑴沆对使者引烛焚诏

)A.

点燃

B.

拿着

C.

选用

D.

伸出⑵西夏纳款(

)A.

赎罪

B.

归顺

C.

缴税

D.

行贿1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19.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20.第③段中王旦为什么认为李沆有“先识之远”?21.根据文章内容,推测李沆去世后皇上给予他诸多恩赐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观

八骏图说[唐]柳宗元①古之书有记周穆王驰八骏①升昆仑之墟者,后之好事者为之图,宋、齐以下传之。观其状甚怪,咸若骞若翔,若龙凤麒麟,若螳螂然。其书尤不经,世多有,然不足采。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则其言圣人者,亦类是矣。故传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②,若是者甚众。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②今夫马者,驾而乘之,或一里而汗,或十里而汗,或千百里而不汗者。视之,毛物尾鬛,四足而蹄,龁草饮水,一也。推是而至于骏,亦类也。今夫人,有不足为负贩者,有不足为吏者,有不足为士大夫者,有足为者。视之圆首横目,食谷而饱肉,絺而清,裘而燠③,一也。推是而至于圣,亦类也。然则伏羲氏、女娲氏、孔子氏,是亦人而已矣。骅骝、白羲、山子之类,若果有之,是亦马而已矣。又乌得为牛,为蛇,为倛头,为龙凤麒麟螳螂然也哉?③然而世之慕骏者,不求之马,而必是图之似,故终不能有得于骏也。慕圣人者,不求之人,而必若牛、若蛇、若倛头之问。故终不能有得于圣人也。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注)①八骏:周穆王的八匹骏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②倛头:驱疫辟邪用的面具。③絺而清,裘而燠:穿细葛布就感到凉快,穿皮袄就觉得暖和。22.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矣B.之C.乎D.耶23.分析第①段引用孟子的话在说理上的作用。24.以下不属于本文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A.首尾呼应B.类比说理C.以小见大D.欲扬先抑25.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七、材料作文26.作文。有时看起来不真实的东西比真实的东西更为真实。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黄沙百战穿金甲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沙、清、拨、裂、帛。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C.题干是“学校排球队在校际比赛中失利,老师想写两句话来鼓励队员们”,“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给人一种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信心。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B.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意思是: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与勉励失败无关。C.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写衔泥燕子,飞上枝头,不仅地位提高了,形象也变了,成了凤凰。写的是陈圆圆身份的不同。故选D。3.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根据后文可知,本题论述的话题是“价值观念”,据此可以判断①排第一,点明话题。③句中的“所以”是对上文的解释,排在①后,然后从“排斥”和“接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后文是“目的在于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因此,将④排在最后。故选B。

4.青春、欢乐、光明三者融合(三位一体)的精神状态(审美追求)。5.答案示例:本段先提出论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接着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李大钊发表《青春》为例,强调“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最后得出结论:“五四”文学运动与“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发现现象本质。层次清晰,逻辑缜密。6.C7.A8.答案示例:①该诗运用一些意象“北冰洋、太平洋、地球”,无疑都是传统诗歌中没有的意象,是一种大胆创新,突破了传统中国诗歌的范畴,达到了整个地球、整个宇宙的宽度,对怀有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人特别有影响力。②传统文学中闲适安静的白云在郭沫若的新诗里变成“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形成一种强烈的力量感,力量雄强到要“把地球推倒”,意味着去摧毁旧有的、固有的一切。而且“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不但大力赞颂这种破坏——建设的雄奇力量,而且渴望着破坏了旧的并同时建立起新的世界。③这首诗用大量呼告“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等形成视觉、听觉上的震撼。把传统诗歌的那种含蓄甚至压抑的情感解放出来,强调激情勃发,强调形式自由,突出积极进取。

9.答案示例:安静沉寂的空间(或深陷其中难以行走);邈远的心理时间;身体的疼痛;内心的孤独、恐惧、忧伤;宿命感和乡愁;人类的平凡和渺小。10.答案示例:这句话写出了森林由众多树木构成,易于燃烧,所以说是“庞大的火种”;森林的常态是生命(四季常青),但死去以后,不仅色彩与火焰相似(橘黄、赭红),而且留下枯枝败叶等待燃烧,所以说“蕴藏”火焰而“饥渴”。比喻新颖生动,令人印象深刻。11.答案示例:结构上:首尾呼应,用啄木鸟贯穿全篇,显得整一;内容上:以小见大,用一只啄木鸟作为森林的代表;开头用“找到一只啄木鸟”提示读者两人刚进入森林,结尾用“目送啄木鸟远去”收束由森林引发的感兴。12.答案示例:第⑦段告诉我们:树木是组成森林的最根本的生命体;它的倒塌声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因而不同于山风林籁;树木的生命只有一次,终其一生才有从开始到完结的全过程。作者在赞美了森林伟大的力量之后,也向读者展现了作为个体的树木脆弱的一面,借此提醒我们个体生命的价值和重要性。

13.C14.D15.答案示例:首先是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不及”,作者靠在江边望着友人乘船远去,虽是百般依恋也无可奈何。其次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来描写“不及”的感觉,直到开船的鼓声完全散去,友人的船在天边完全看不见,作者还在河津长望。接着通过环境描写突出时间之久,作者细致刻画了周遭环境的变化:直到岸边的离亭里人群已经散去,码头上只剩下鸟儿,晚钓的人都已经收线回去,周围安静得连林中树叶的飘落都似乎听得清,诗人仍然徘徊当地,沉浸在“不及”的懊丧之中,久久不肯离去。最后通过直接抒情,深刻表达了自己错过送别友人后无可奈何怅惘若失的感受。全诗通过不同方式的层层铺写,把自己送友人“不及”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分析标题内容的能力。“江津”位于四川,是送别的地点;“刘光禄”是送别的对象,官名。汉有光禄勋、光禄卿、光禄大夫。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语言、题材等能力。D.“想象奇丽,语言清新”错误,本诗是送别诗,是诗人送别友人眼前所见实景,并且语言朴实。

16.(1)停止(2)对待17.(1)B(2)B18.答案示例:我担任宰相,有公事就公开讲,为什么要用密奏呢?有密奏的大臣,不是献谗言的人就是奸佞之人,我一直厌恶他们,怎么能学习(他们)呢?19.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20.答案示例:李沆认为皇帝太年轻,如果不知道四方的艰难之事就会逐渐走向奢靡。因此他准确地预见到国家边境安定后皇帝会逐渐生出奢侈之心,预见到皇帝会大兴土木营造宫观劳民伤财,也预见到皇帝会大搞封禅祷祠徒有其表的事。21.答案示例:有治世的才华,留守东京,“京师肃然”;敢于直言,坚持己见,不为权势屈服;光明磊落,从不用密奏;勤于公务,宵衣旰食;有远见卓识,令人钦佩。参考译文: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今河北邯郸肥乡县)人。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五年,李沆考中甲科进士。后来担任翰林学士。

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真宗回来后,李沆到郊外迎接,真宗命人置办酒宴,安慰了很久。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拿着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停止了。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任使相一职,(真宗)又问李沆(的意见),李沆说:“举行赏赐典礼,也应该有个名目。石保吉因为是皇亲国戚,没有攻城野战的功劳,被授予相位,恐怕会引起众人议论。”过几天又再三问他,他还是像当初一样回答,于是(这件事情)作罢。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对他说:“别人都有密奏,只有你没有,为什么呢?”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那些有密奏的大臣,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的小人,我非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的产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搜寻一些已废亡的典章制度,没有一天空闲过。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文靖真是圣人啊。”就称李沆为“圣相”。景德(宋真宗年号)元年七月,李沆正等待着上朝,突然疾病发作就回去了,皇帝派太医去诊断,派去询问病情的使者接连不断。第二天,皇帝亲自前去探望,赏赐给他银子五千两。刚刚回到宫中,李沆就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皇帝听到后非常震惊催促御驾前往,对着遗体痛哭,停朝五天,追赠李沆为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

22.A23.答案示例:作者用“亚圣”孟子的话有力反驳了骏马的样子特异、圣人的样子特异的观点,总结批判了上文提到的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误解误传的现象,引出下文凡是马都有共同性,凡是人也有共同性的内容。24.D25.答案示例:本文借由批评《八骏图》所画八骏的荒诞怪异,论述了凡马与骏马具有共同特点,并类比得出凡人与圣人也有共同特点,由此引申出不应只看到圣人和普通人的不同点甚至凭借想象把这种不同点夸张到不可信的程度,提出“慕圣人者”应该从普通人中去选拔人才、寻找圣人,把圣人当作普通人一样来学习效仿。这种认识破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的误解,难能可贵地对圣人做了更人性化的理解,对当时的圣人观乃至人才选拔都有积极的作用。【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根据前文“诚使天下有是图者,举而焚之,则骏马与圣人出”可知,作者意在表明如果天下保存这种《八骏图》的人,把它拿出来统统烧掉,那么骏马和圣贤就会出现。首先根据句意可以判断为语气词,排除B;再根据“乎”“耶”用于句尾表示疑问、反问语气,排除CD。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第①段首先记叙后世的好事者将周穆王的八骏图画成奇形怪状,像龙、凤、麒麟、螳螂,接着记叙人们传说“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然后引用“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用这句名言说明这些圣人都是人,批判了上文提到的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圣人误解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