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_第1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_第2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_第3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_第4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1课时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4

第2课时分段整理数据..................................................8

第3课时平均数........................................................11

第4课时运动与身体变化...............................................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

表、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

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

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

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体验用

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画图、表格、文

字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数据,并能对简单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和解释,积累了一些统计

活动的经验。不过,这个阶段学生接触的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非正式的。从本单元开始,将

结合具体的统计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

本单元主要教学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以及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

的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

步积累分析和比较简单数据的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

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基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

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

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教学难点是: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

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建立数据

分析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投人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去。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

将不仅仅是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更是发现数据所蕴含信息的愉悦体验,以及运用数据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材在编排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等教学内容时,改变了传统教

材中过于关注技能性目标的做法,降低了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要求,而特别重视让学生经

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并把认识统计表、统计图等教学要求有机融人到

这一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初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2.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此之前,学生曾多次经历用自己

的方法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初步学会了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以及用非正式的统计

表、方块图等表示数据的方法,对描述数据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因此,在教学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

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例1呈现了某同学画“正”字记录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数

据,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示范分别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由此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

图的结构;接着安排的'‘练一练",要求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情况,并把

调查获得的数据分别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进而掌握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

数据的方法。这样,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具体的活动中,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

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既落实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又突出了描述数据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作用。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是按照一组数据

在不同数据段的分布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

用。为了让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为学校鼓号队员购买服装的现实

素材,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主动想到要解决每种服装购买多少套的问题,就要

根据不同型号服装所对应的身高,分三段对学校鼓号队员的身高进行整理,从而体会到分段

整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段整理数据的方

法,既凸显了分段整理数据的实际应用价值,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增强对统计活动的兴趣。

4.让学生结合现实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教学平均数不只限于求平均数的方法,更在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

比较数据。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了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问题情境,

并以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明确:“可以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

每人套中的个数”,解决“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的问题;接着,引导

学生用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等方法求出平均数。这样,把认识平均数和解决实际

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经历用平均数描述数据特征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平均

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感悟“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统计量”这一本

质属性,而且很自然地揭示了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价值,使学生认识到求平均数也是解决问题

的有效方法。

(三)评价建议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结

构和特点,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结合

具体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判断一组数据平均数的范围,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初步

认识调查表,能根据需要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对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评价时,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等多种形式进行。例如,要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求平均数的

方法,能否估计和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出示下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先估计6名同学

的平均身高,再算一算。

李明调查了本小组6名同学的平均身高,结果如下表:

编号123456

身高142140137152146135

(1)身高最高的是多少厘米?最矮的呢?

(2)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

(3)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看看你估计得怎么样。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方面,主要看学生能否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能否对统

计数据进行一些合理的分析和解释;能否应用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否应用

统计、平均数等知识分析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据分析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是否有所增强。

此外,还要采用课堂观察、个别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是否乐于参与调查、实验等活动,

对数学学习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是否乐于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是否有克服困难的

意志,并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是否乐于表达自己对数据的独特理解。

第1课时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1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填写统计表,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能依据所

给的数据,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的直条。

2.了解统计表、统计图的作用,并能对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能绘制条形统计图的直条,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

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节目吗?你们喜欢看一些什么电视节目呢?

学生口答: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

2.师:同学们,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别真不少,如果限定每人喜欢其中的一种,你喜欢哪一种

呢?

学生口头说一说。

二、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提问:同学们这4类电视节目,每种节目到底有多少人喜欢?有办法吗?

学生回答。(可能有学生会说:数一数;画“正”字)

师:如果老师想统计我们班同学喜欢电视节目的人数,我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报出自己喜

欢的电视节目的名字,你准备怎么统计?

学生回答。(画“正”字)

教师出示空白的统计表格。

节目类别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

喜欢人数

提出活动要求:全班同学按照顺序报出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名字,其他同学用画“正”

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学生活动:1名学生在黑板上统计,交流统计结果。

2.制作统计表。

师:通过刚才的统计,同学们得到了全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情况。你能把结果说给

大家听听吗?

节目类别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

喜欢人数正.TETETE.正TTETET

师:科普类6人,你能像这样整理数据吗?

教师出示:

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节目类别合计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

人数

学生活动,自己填表。

填后提问:合计怎么算的?算得对不对,你怎么检查?

教师讲解:刚才我们所填的这张表叫统计表,与书上的统计表比一比,还少什么?

提醒:不要忘记统计的时间。在统计表右上角加上“年月”,并填写。

制作统计表是我们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整理后与整理前比有什么优点?

3.制作条形统计图。

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师:从图上,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介绍:横轴表示“节目类别”,纵轴表示“数量”,1格的高度表示

“1人

师:科普类的人数是6,我们就到6格的高度画一个直条,教师示范,并标上数据6。

学生在空白的统计图上完成。

师:综艺类15人,你会画吗?

有的学生可能将直条画到格子外面,师:同学们,你觉得怎么样?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不美

观。

师:那怎么办呢?

可能有学生会说,将每格的1改成2。(如果学生还是不会做,可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的

做法)

提问:现在每格的高度表示几人?将“每格的高度表示1人”改成“每格的高度表示2

人”有什么好处?与原来的“每格的高度表示1人”的直条图比,有什么不同?

师:现在,你会在新的统计图上表示综艺类节目喜欢的人数了吗?

学生独立画直条表示“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的人数”。

做后交流: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些什么?(看清每格高度表示几、直条上标数字、写上年

月)

分析数据。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上你能知道什么?从这张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口答。

统计表、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口答。

教师小结: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都能表示统计的结果,条形统计图能形象、直观地反应数据的多少。

三、总结课内,延伸课外

提问:你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统计表:名称日期表格f用表格呈现数据

条形统计图:名称日期条形图一用直条呈现数据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因此,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

中,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教学: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收集数据和用图

形、符号等表示数据的统计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分析理解,根据己有

的知识解决问题。二、以引导为主,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是新知识,

学生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教学中,教师通过呈现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理解统计

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引导。

第2课时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例2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

2.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段整理数据。

难点:根据整理的数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每天到学校来上学都穿什么衣服呀?(校服)

教师:同学们穿的校服是一样大的吗?(不一样)如果不是,学校又是按什么标准给大家

订校服的呢?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因为每个同学的身高不一定相同,所以穿的校服的大小也不同。学

校订校服时,先量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再按身高去服装厂订校服。

2.指出:同学们都知道学校订校服时,是按同学们的身高来订制的,但服装厂不可能按我们

每个人的身高来定做,也不可能都按你们的身高做同样大小的校服。服装厂一般根据同学们

的身高,分几个身高段来做校服。做校服之前,服装厂要先派人把同学们的身高量好,然后

对记录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再根据整理好的数据制作校服。那么服装厂是如何进行分段整

理这些数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分段整理数据。

二、探究新知

(-)分段整理数据

1.课件出示例2的情境图和文字。

教师:梅峰小学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同学们请看情境图和文字,说一说,你从中

了解了哪些信息?(1)学生观察情境图和文字,寻找数学信息。(2)自由举手汇报。

引导学生回答出:鼓号队员的服装分为大号、中号和小号,身高130~139cm的队员适合

穿小号,140~149cm的适合穿中号-,150~159cm的适合穿大号。

2.课件出示梅峰小学鼓号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问:同学们请看表中的数据,找一找,鼓号队员的身高在哪个范围?

学生观察表中鼓号队员的身高,找出需要的数据,并回答出:最低身高是134cm,最高

身高是159cm,所以鼓号队员的身高范围在134、159cm这个范围。

教师指出:从鼓号队员的身高范围可知,他们的身高正好可以按大、中、小号来订制,

下面我们就来把这些数据整理一下吧!

3.从表中可以看出,有三十多名队员,他们的身高数据应该如何整理呢?先想一想,再在小组

里交流。

(1)学生思考整理数据的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2)学生反馈汇报。

汇报预测:

生1:可以把这些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这样就能很容易地数

出穿大、中、小号校服的各有多少人了。

生2:可以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把数据按大、中、小号分段整理。

4.同学们找出了很多整理数据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独立整理数据,并采用画“正”字的

方法把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汇报展示:教师指名2〜3名学生汇报,并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整理记录.

5.填写统计表。

(1)请同学们把整理的结果填入教科书第43页“梅峰小学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统计表”中。

(2)学生根据记录的“正”字,数出每个身高段的人数,填在统计表中。

(3)反馈汇报:教师指名汇报,并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填写的统计表,并要求统计错误的同学

重新统计数据。

(―)回顾反思

提问:通过分段整理统计数据,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后,自由举手汇报。

学生汇报预测:

生1:通过分段整理,可以知道每种服装要多少套。

生2:分段整理时,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小组交流,根据课前的准备,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身高,并做好记录。

(2)学生根据记录,独立统计本小组身高在120cm以下、120〜150cm、150cm以上的人数。

(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组统计情况,全班汇总,完成身高情况统计表。

(4)提问:我们班享受免票的有多少人?需要购买半价票和全价票的各有多少人?

学生根据统计的数据,自由举手汇报。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并根据整理好的结果填

写统计表,分析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分段整理数据

第一步:根据队员身高记录单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

第二步:根据统计结果填写统计表。

注意事项:分段整理时,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从学校订校服的话题导入新课,再根据教科书提供的数据,

组织学生自主活动,逐步学会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整理好的结果完成统

计表。整个教学过程强调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来学习统计的知识,这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

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有合作交流,又有独立思考,增强了学生用统计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统计能力。

第3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3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

数;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比较,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出示例3的主题图。

谈话: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你想了解他们的比赛

情况吗?

课件出示空白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谈话:我们来看这两个小组同学的套圈情况,

第一个出场的男生是李小刚,女生是吴燕(分别出示表示李小刚和吴燕套中个数的直条),李

小刚和吴燕各套中了多少个?谁套得准一些?

谈话:第二、三个出场的男生分别是张明、王宇(分别出示表示张明、王宇套中个数的

直条),女生分别是刘晓娟、史敏敏(出示相应的直条),比较每组中同学的比赛成绩,你认

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样比出来的?

谈话:第四个出场的男生是陈晓杰,第四、五个出场的女生分别是孙芸和沈明芳(出示

完整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现在,你能比较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吗?你想怎样比较?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不同的意见:(1)找出男、女生中套得最多的,套中个数多的那个

组套得准一些;(2)先分别算出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总个数多的那个组套得准一些;(3)

先分别算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平均每人套中个数多的那个组套得准一些。

讨论:你认为哪种比较方法是合理的?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明确:比较每个组的最好成绩,只反映了小组里某个人的套圈

成绩,不能反映整个小组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由于男、女生人数不相等,比套中的总个数

也不能反映小组套圈成绩总体水平;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比较合理。

2.揭示课题。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像男、女

生进行套圈比赛,要看哪个小组套得准一些,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

是男、女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

二、自主探索

L求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指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提问:你能想办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先自己想办

法解决,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活动后,指名到投影仪前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介绍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并组

织讲评。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移多补少”的方法一一利用统计图说明把多的移给少的,使4人比赛成绩相等的过程,

得到平均每人套中7个。

谈话: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板书:移多补少),

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用红线标出平均数),这里的7表示什么?

追问: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表示每个男生都套中了7个吗?

指出:“7”是6、9、7、6这4个数的平均数。

(2)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一一先算男生套圈的总成绩:6+9+7+6=28(个),再算平均每人

套中的个数:28+4=7(个)。

提问:求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平均数,要先求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先求和再平均分。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男生

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请大家比较这两种方法,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小结: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表示男生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

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计算。

2.求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指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谈话:我们再来看女生的套圈成绩,你能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

中多少个吗?

追问: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可能大于10个吗?可能小于4个吗?为什么?

谈话:怎样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平均数呢?先在下面试一试,再把你的方法与同学交

流。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用两种方法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的过程,并组织讲评。

提问:这里求出的6表示什么?(“6”是10、4、7、5、4这5个数的平均数)

3.小结。

提问: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问

题的?

再问:和同学说说,平均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指出: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巩固应用

1.做第50页“练一练”。

出示三个笔筒,让学生移动笔筒里的铅笔,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

提问:还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让学生用“先求和再平均

分”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比较: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八第1题。

出示3条丝带的示意图,提问:你能估计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吗?

再问: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可能大于24厘米或小于14厘米吗?

谈话:你想怎样求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

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提问:如果把其中1条丝带的长增加3厘米,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厘米?如果减少

3厘米呢?

指出:一组数中有一个数据变化了,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也会发生变化。

3.做练习八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算出4次飞行的平均时间,并组织反馈。

提问:每次的飞行时间有什么特点?

再问:表示这架飞机的飞行时间,是用平均数合适,还是用某一次飞行的时间合适?

提问:如果让这架遥控飞机再飞1次,能得到和表中一样的飞行时间吗?

追问:这时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

4.做练习八第3题。

出示题目中的条件,提问:“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题中的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并说明理由。

5.做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中的条件和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

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能根据统计图估计出是平均每天卖出苹果的数

量多,还是平均每天卖出橘子的数量多?

学生看图估计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和估计的结果比一比,看估计得对不对。

分别用红线表示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提问: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

橘子呢?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平均数,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1.移多补少法2.先求总数,再平均分。

男生:6+9+7+6=28(个)284-4=7(个)

女生:10+4+7+5+4=30(个)30+5=6(个)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一、重视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

所学知识。这样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二、重视学生思

维的发展。整堂课中,教师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即知其所

以然。三、重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主动构建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体系。整个教学过程让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第4课时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5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统计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初步

学会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相应的结论。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

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运动前后脉搏跳动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难点: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L谈话: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你们平时经常做哪些运动?

2.指出:经常运动能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也会发生一些变

化,运动后身体的这些变化需要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

体变化”。(板书: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

1.提问:运动后,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2.过渡: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运动对身体造成的变化,特别还了解到运动会使脉搏加快,真

了不起。那么运动对脉搏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讨论

1.分组:教师把全班学生按每四人为一组进行分组。

2.方法指导:请同学们伸出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如果感觉到动,那就是脉

搏的跳动。

教师注意对没找准脉搏位置的学生进行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找出脉搏的位置。

3.测量不同条件下脉搏的跳动情况。

(1)课件出示第一次实验要求: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的次数。

学生测量,教师计时并巡视,对操作不正确的学生给予指导,并让学生把测量的数据记

录在教科书中的表格里。

(2)出示第二次实验要求:原地高抬腿跑30秒后,立即测出1分钟脉搏的次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