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拟人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赋予物以人的行为特点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拟人是一种隐喻。中国古典诗歌强调“意境”说,认为好的诗歌一定要有意境。在意境的表达中,中国古典诗歌的隐喻性特征十分明显。隐喻,尤其是拟人隐喻,在很大程度上是诗歌魅力呈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诗歌功能是隐喻的重要功能之一,诗歌的美学特征离不开隐喻的存在,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拟人隐喻属于概念隐喻中最明显的本体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拟人隐喻的映射往往是借助人的动机、特征和活动等映射到客体上,用来理解非人类实体的各种经验。因此,拟人隐喻表现为赋予其他事物以人的言行和思想情感,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诗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王昌龄《诗格》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可见,意境在诗歌的创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表达中经常使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讲究诗歌表达的含蓄性。从认知角度来看,诗歌中比兴的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是隐喻思维。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类型有很多种分类方式,中国古典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他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曲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第二种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分类方法。依我所见,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借诗传情的语言艺术,所以从诗歌意境看,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拟人隐喻正好是通过借助他物的表达来描写人的情感等因素,所以可以用拟人隐喻来建构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借景抒情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景物的描写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诗人借助描写客观外界景物来抒发内心的主观感情,把真情实感融入所描写景物之中,使客观的物象也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从而使诗歌达到“景生情”“情生景”的艺术境界。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用拟人隐喻手法,把源域“桃花”映射到目标域“人”的特征中,用一“红”字,顿时把“人面”之美和“花光”之艳写得活灵活现,美好景象呼之欲出。第四句,仍然运用拟人隐喻,把“桃花”映射到“人”的特征中,用一“笑”字,把“桃花”写得栩栩如生,却表达了惆怅、寂寞之情。二、寓情于景情感是诗歌表达中最重要的因素,诗人内心带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例如,在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作中,诗人写到“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明显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如图所示:三、情景交融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所谓“情”是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而“景”则是社会生活图景,是承载主旨的形象。意境的创作就是把二者集合起来的艺术。如,杜甫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一个“留”字,拟人隐喻的运用,既写出蝴蝶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花的芬芳鲜艳,又表达出诗人被吸引而流连忘返。移情于物手法的运用,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拟人隐喻手法的使用,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建构意义重大。古典诗歌在表达和创作中经常转换词性,注重押韵等因素,在欣赏过程中给人出乎意料、标新立异的感觉。诗歌中用到拟人隐喻,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从而提高诗歌表达的效果。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作者采用拟人隐喻的表现手法,一个“怨”字,使诗歌意境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每首诗歌都有诗人要表达的主旨,体现出诗歌的主题化。如: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作者借“愁”字,用拟人隐喻的表达,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突出诗歌主旨,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主题更加鲜明。(摘编自彭晓、岳好平《拟人隐喻视角下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建构》)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歌特别强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歌的作者也往往是营造意境的高手。B.拟人大量存在于古典诗歌中,拟人隐喻也成为衡量一首诗歌艺术魅力的标准。C.刘熙载和王国维对诗歌意境分类的着眼点不同,但在意境分类上都具有代表性。D.《题都城南庄》中“笑”借助拟人隐喻,将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借以抒发诗人的情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王昌龄《诗格》中诗的“三境界”的侧重有不同,“物境”侧重于“物”,其表征为具体客观物的形似。B.从认知角度看,比兴手法是一种隐喻思维,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含蓄的特征,是因为比兴手法的使用。C.在充分吸收刘熙载有关意境分类理论的基础之上,作者从借诗传情角度,将诗歌意境分为三类。D.景是社会生活图景,情是主观的内蕴实质,情景交融使物我融合、情景相生,成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形式。3.下列选项,能作为论据从正面证明文章中心论点的一项是()A.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B.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C.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D.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4.使用拟人隐喻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建构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简要概括。5.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和文中的图例,对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进行解读。【答案】1.B2.A3.B4.①拟人隐喻的使用,可以带给读者陌生化的感觉,提升诗歌表达的效果,增加意境的含蓄美。②拟人隐喻的使用,可以丰富诗歌的意境,使要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5.①“花溅泪”“鸟惊心”两句采用了拟人隐喻的手法,把源域中的“花”“鸟”两个意象投射到目标域中“人”的身上,赋予“花”“鸟”人的特征、活动。②鸟语花香本是美好的景物,但在国都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诗人看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以主观感情来感染客观物象,从而达到了意与境的高度统一。【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拟人隐喻也成为衡量一首诗歌艺术魅力的标准”错,原文是“尤其是拟人隐喻,在很大程度上是诗歌魅力呈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可见,拟人隐喻是诗歌魅力呈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不是衡量一首诗歌艺术魅力的标准。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B.“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含蓄的特征,是因为比兴手法的使用”错,原文是“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表达中经常使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讲究诗歌表达的含蓄性。从认知角度来看,诗歌中比兴的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是隐喻思维”,可见,选项的说法强加因果。C.“在充分吸收刘熙载有关意境分类理论的基础之上”错,原文只是说“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他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曲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依我所见,中国古典诗歌是一种借诗传情的语言艺术,所以从诗歌意境看,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见,原文并没有说作者将诗歌意境分为三类是在吸收刘熙载意境分类理论的基础之上。D.“情景交融使物我融合、情景相生”错,原文是“移情于物手法的运用,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成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形式”错误,原文是说“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中心论点是:中国古典诗歌,拟人隐喻建构中国古典诗歌的三大意境。A.意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不胜愁”是诗人说自己愁,本句没有采用拟人隐喻抒情,故不能作为论据从正面证明文章中心论点。B.意为:蕉心未展丁香也是含苞未放,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该句运用拟人手法,“各自愁”赋予芭蕉和丁香以人的情感,使用了拟人隐喻,故能作为论据从正面证明文章中心论点。C.意为: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诗人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怅惘空虚之情。该句没有采用拟人隐喻抒情,故不能作为论据从正面证明文章中心论点。D.意为: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两句描写春景,没有运用拟人隐喻抒情,故不能作为论据从正面证明文章中心论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根据“诗歌中用到拟人隐喻,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觉,从而提高诗歌表达的效果”“比兴的修辞手法,讲究诗歌表达的含蓄性。从认知角度来看,诗歌中比兴的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是隐喻思维”可知,拟人隐喻的使用,可以带给读者陌生化的感觉,提升诗歌表达的效果,增加意境的含蓄美。(2)根据“用拟人隐喻的表达,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突出诗歌主旨,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主题更加鲜明”可知,拟人隐喻的使用,可以丰富诗歌的意境,使要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1)根据“诗人用拟人隐喻手法,把源域“桃花”映射到目标域‘人’的特征中,用一‘红’字,顿时把‘人面’之美和‘花光’之艳写得活灵活现,美好景象呼之欲出。第四句,仍然运用拟人隐喻,把‘桃花’映射到‘人’的特征中,用一‘笑’字,把‘桃花’写得栩栩如生,却表达了惆怅、寂寞之情”分析,“花溅泪”“鸟惊心”两句采用了拟人隐喻的手法,诗人把源域中的“花”“鸟”两个意象投射到目标域中“人”的身上,赋予“花”“鸟”人的特征、活动、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战乱带来的深重忧愁和痛苦。(2)根据“诗人内心带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分析,“花溅泪”,描绘了诗人因忧国忧民而感动的情绪,使得无生命的花朵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的悲痛;“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因为与亲人的离别而感到的深深不安。鸟语花香本是美好的景物,但在国都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诗人看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以主观感情来感染客观物象,从而达到了意与境的高度统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国家、亲人的深切思念。(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李二的狗于新良大嵩卫城靠海,出了南城门,走几步就是海了。遇到大潮,把城门打开,海水漫进城里,待退潮时,把城门关上,水退去,好多鱼鳖虾蟹就会搁浅在街面上,老人小孩去捡拾。壮年人坐在廊檐下,叼着旱烟袋不挪窝。他们的本事在海里。大嵩卫城把出海捕鱼叫打鱼;海里鱼虾多,叫鱼虾厚。鱼虾厚,打上来,卖不了、吃不完咋办?撒上盐,风吹日晒,晾鱼干、晒虾仁……沿着城墙根儿,一晒能晒出好几里地去。晒好了耐储存、耐运输,能储存好长时间,也能运输到好远的地方。李二干的就是这活儿。李二之所以不出海打鱼,是因为他晕船,怎么锻炼也不行。实在没招儿,就干上了赶脚的行当,牵着十几匹骡子,驮着晒好的鱼干货,“嘎嗒、嘎嗒”一走数日或者数十日,去往内陆的州府。当然了,回来的时候,也带回许多当地的特产,许多人围着看。赶脚的行当一般两三个人,路上好有个照应。李二独个儿,带着两条狗。行路的时候,狗前跑后颠,稍有点风吹草动,就警觉了。夜晚打尖露宿,也由狗来守护,李二也能安心歇息。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处处难。赶脚的活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比如天气变化,比如小病小难,比如道上的各路朋友……这些都要考虑到。李二人缘不咋地,城里没人说他好,原因在于干的是钱老爷的买卖,不肯给旁人捎带东西。钱老爷知道了,哈哈笑着说:我说他好就行了。因此李二每次回来,钱老爷给的打赏都少。李二接到赏钱第一件事就是买回个猪头,“咕嘟咕嘟”好熟了凉透,分给两条狗吃。钱老爷也喜欢李二的狗,扔肉包子去喂狗。狗不仅不吃,反而呲牙咧嘴冲着钱老爷就是一通咆哮。李二见状忙解释,说出门在外害怕歹人毒死狗、盗抢货物,因此把狗训练得只吃他给的食物,别人投食,狗认为是害它。钱老爷听了笑着说,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呀。狗是李二的狗。但骡子是钱老爷的,回来一趟,不仅歇人歇狗,还要歇骡子,梳毛、增膘、修蹄堂……这是大老张的活儿。李二领了赏钱,都会请大老张喝酒,因为把骡子伺候好了,出门路上才能顺顺当当少出问题。当然了,李二也想多讨点牲口经,路上用得上。这一回,大老张喝了杯中酒,笑着说:训练狗不吃旁人投食,你有啥绝招儿?李二说:包两样肉馅饺子,一样和辣椒面,一样不和辣椒面,让别人投辣椒面饺子,我投没有辣椒面的,反复几次,狗就训练好了。大老张说:就这么简单?李二说:就这么简单。大老张不相信,绝招哪能轻易出口,李二说的肯定是假的。钱老爷听了笑着说:我都忘了这茬儿,你居然还记得。大老张说:小人跟着老爷,总得多留点心,必要时帮着老爷排忧解难。钱老爷说:李二说的是不是绝招儿,你养条狗试试不就知道了。大老张就养了一条狗,包了两样肉馅饺子,一样和辣椒面,一样不和辣椒面,他投辣椒面饺子,让钱老爷投没有辣椒面的饺子。钱老爷说:这是为哪般呢?大老张说:老爷前几日不是说李二说的是不是绝招儿,让养条狗试试吗?钱老爷笑了,说:瞧我这记性。于是,钱老爷投没有辣椒面的肉饺子喂狗,狗欢喜得直摇尾巴。大老张投和了辣椒面的肉饺子喂狗,狗被辣得直晃脑袋,冲大老张汪汪直叫唤。钱老爷笑了。大老张也跟着笑了。过了一些日子,狗果然只吃钱老爷投喂的食物,别人投的食物一概不吃。即使大老张扔猪头肉给狗,狗也不吃,相反还呲牙咧嘴冲着他直叫。大老张说:看来李二没撒谎,的确是实话。钱老爷笑着说:既然证明了,那你就继续好生喂你的骡子去吧。大老张开始烦恼了,养的狗平时挺好的,一到喂食的时候就闹脾气。没法子,大老张只好带着狗去找钱老爷喂食。钱老爷起初挺有兴趣的,投喂了几次之后,钱老爷笑着说:大老张啊,我成了给你喂狗的人了。大老张听了,脸色红了又黄,半天没能再说话。这天晚上,钱老爷外出归来,闻到一阵狗肉香,一问,说是大老张把养的狗杀了好了肉。钱老爷不高兴了,让人找来大老张,问怎么把狗杀了?大老张愤恨地说:这狗惹得老爷不高兴,我才下的手……钱老爷愣了愣,然后就把笑容放到脸上说:是狗惹我不高兴吗?又过了一些日子,一阵清脆的骡子蹄声伴随着狗吠声由远而近,出门数十日的李二又驮运着货物回来了。钱老爷站在高高的台阶上说:李二,这趟出门,受累辛苦啦!李二高声答:干这一行,受累辛苦不应当的嘛,老爷多给赏钱就成!卸下货物,李二牵着骡子去牲口棚,迎候的不是大老张,而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李二问:大老张呢?小伙子说:大老张被钱老爷赶走了。李二问:为什么呢?小伙子说:听说是不好生喂牲口,反倒去养狗,这不是吃饱撑的嘛!李二把骡子一一交接好,然后就转身往外走,边走边想:养狗有啥不好,我不就养了两条狗吗?每次出门在外,都能帮我很大的忙……想不明白就不想了,李二惦记着赶紧揣着赏钱去买个猪头好给狗吃,自己也捎带买上二两酒,好好喝上一口,这一路,可真是累死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赶脚一般都是两三个人一起,李三却只带着两条狗,可见这两条狗对李二的重要性。B.面对大老张质疑李二养狗的绝招,钱老爷表面笑着说忘了,其实心里一直惦记着。C.大老张“脸色红了又黄,平天没能再说话”,表明他已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妥。D.钱老爷虽对大老张让自己一直喂狗有不满,但大老张又把忠心于钱老爷的狗杀了,这让他很生气。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二赶脚带回许多内陆的特产,“许多人围着看”,此句看似困笔,实则为后文“不肯给旁人捎带东西”作了铺垫,使情节发展较为合理,同时也利于表现人物形象。B.李二的狗与大老张养的狗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在外出力,回来受到呵护,时常能吃到李二给它们买的肉,而后者却最终被大老张杀了肉吃掉了。C.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口语,如“嘎嗒、嘎嗒”“咕嘟咕嘟”“你有哈绝招儿”“直晃脑袋”“直叫唤”等,读来亲切自然,同时也富有生活气息。D.结尾部分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进行描写,点明大老张被赶走的原因,其中“反倒去”“吃饱撑的”等词语凸显了小伙子对大老张的厌恶之情。8.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9.题目为“李二的狗”,小说为何用大量笔墨写大老张养狗的故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答案】6.B7.D8.①人们以打鱼、卖干鱼为生,交代了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社会背景。②强调了大嵩卫城靠海的地理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③突出了大嵩卫城鱼鳖虾蟹之多、人们获得的容易,为后文引出李二的职业等内容作了铺垫,有利于情节的展开。9.①丰富了故事情节。大老张养狗是由李二的狗引起的,是李二养狗事件的延续,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更为丰富。②凸显人物形象。通过写大老张养狗验证李二的绝招是真实的,凸显出李二为人实诚。(或答“刻画出大老张巴结奉承钱老爷的形象,衬托出李二为人的实在”。)③深化了主旨。通过写大老张养狗被赶走的结局深化了为人要实诚、做事要忠诚的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B.“其实心里一直惦记着”错误,根据“钱老爷听了笑着说:我都忘了这茬儿,你居然还记得”可知,钱老爷心里并没有一直惦记着,下文情节也表明他只是随口说了一句让大老张养条狗试试。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小伙子对大老张的厌恶之情”错误,根据“李二问:大老张呢?小伙子说:大老张被钱老爷赶走了。李二问:为什么呢?小伙子说:听说是不好生喂牲口,反倒去养狗,这不是吃饱撑的嘛!”等文中情节可知,不是小伙子对大老张厌恶,而是大老张不安心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想讨好巴结,结果引起了钱老爷对他的厌恶。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①“遇到大潮,把城门打开,海水漫进城里,待退潮时,把城门关上,水退去,好多鱼鳖虾蟹就会搁浅在街面上,老人小孩去捡拾。壮年人坐在廊檐下,叼着旱烟袋不挪窝。他们的本事在海里”交代了特定时空下的社会环境,大嵩卫城在海边,人们靠海生存,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社会背景。②根据“大嵩卫城靠海,出了南城门,走几步就是海了”可知,小说开头介绍了大嵩卫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③第一段“水退去,好多鱼鳖虾蟹就会搁浅在街面上,老人小孩去捡拾”突出了大嵩卫城在海水退潮后具有的优势,人们容易获得鱼鳖虾蟹。第二段中“撒上盐,风吹日晒,晾鱼干、晒虾仁……沿着城墙根儿,一晒能晒出好几里地去。晒好了耐储存、耐运输,能储存好长时间,也能运输到好远的地方”交代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下文引出“李二干的就是这活儿”作了铺垫。【9题详解】①从情节内容方面来看,大老张养狗与李二养狗有关,根据“这一回,大老张喝了杯中酒,笑着说:训练狗不吃旁人投食,你有啥绝招儿?”可知,他对李二的绝招感兴趣,钱老爷随口一说的“李二说的是不是绝招儿,你养条狗试试不就知道了”,就有了下文大老张养狗的情节,内容都与养狗有关,情节连贯,内容丰富。②从人物形象方面来看,根据“过了一些日子,狗果然只吃钱老爷投喂的食物,别人投的食物一概不吃。即使大老张扔猪头肉给狗,狗也不吃,相反还呲牙咧嘴冲着他直叫。大老张说:看来李二没撒谎,的确是实话”可知,大老张已经用实践证实了李二的绝招是真实的,李二说的是真话,并没有欺骗大老张,凸显出李二为人实在。③从小说主旨方面来看。根据“大老张说:小人跟着老爷,总得多留点心,必要时帮着老爷排忧解难”以及“大老张愤恨地说:这狗惹得老爷不高兴,我才下的手……”可知,大老张工于心计,巴结奉承,不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结果被钱老爷赶走了;而李二干的是钱老爷的买卖,不肯给旁人捎带东西,做事忠诚,能得到钱老爷的认可;在跟大老张的交往中憨厚实在,告知其养狗绝招,不藏奸耍滑;正因如此,李二一直能在钱老爷家谋得差事。大老张与李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做人要实在、做事要忠诚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徙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吾观史鳍,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材料二: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注】①蘧伯玉:卫灵公时贤臣。弥子瑕:善于奉承,曾深得卫灵公宠爱。②三归:三处家产。反坫:放置酒杯的土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A桓公幸而听B仲C诛此D三人E而其余F者G仲能悉数H而去之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彼固乱人国者”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中的“固”含义不相同。B.“仲之疾也,公问之相”中的“疾”与成语“痛心疾首”中“疾”的含义不相同。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与《苏武传》“汉亦留之以相当”中的“以”用法、含义相同。D.相,有“辅佐”“宰相”“交互、互相”等含义,“上下能相亲”的“相”指“相互”。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仲死后,齐国陷入长期混乱,齐桓公也在内乱之中死去,一直到齐简公时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定的。B.苏洵认为建立功业和祸患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齐国从安定强盛到发生祸乱可以作为明证C.史鳍生前举荐蘧伯玉而斥退弥子瑕,得到卫灵公认可,萧何临死推荐曹参,这是大臣应有的用心。D.管仲受到桓公重用,享受极高的待遇,齐国人并不认为他生活奢侈,由此可见管仲深受民众的爱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14.苏洵和司马迁都表达了对管仲辅佐齐桓公的看法,二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0.CEG11.C12.C13.(1)齐桓公声乐不断绝于耳侧,美色不断绝于眼前,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没有办法满足他的欲望。(2)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14.(1)苏洵认为齐国之乱是管仲造成的,管仲没做到做臣子的本分,没向桓公举荐贤能,最终导致七国之乱。(2)司马迁认为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法宝,一生极力辅佐桓公治理好齐国,是难得的贤臣,给予他极高的评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大意: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桓公幸而听仲”中“仲”是“听”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故在C处断开;“诛此三人”中“三人”是“诛”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故在E处断开;“其余者”,偏正短语表强调的对象,且“仲”为后一句主语,前面断开,故在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不同。固,固然。/牢固。句意: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君臣牢固地守卫着。B.不同。疾,生病。/痛苦。句意: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痛恨到了极点。C.错误。不同。以,凭借。/来。句意: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抵押。D.句意:君臣百姓相互能亲密无间。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史鳍生前举荐蘧伯玉而斥退弥子瑕,得到卫灵公认可”错,文中“故有身后之谏”,因为生前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史鳍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声”,声乐;“绝”,断绝;“遂”,满足。(2)“管仲,世所谓贤臣”,判断句;“小”,意动用法,以……为小,小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文章要点的能力。(1)“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苏洵认为齐国之乱是管仲造成的,“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管仲没做到做臣子的本分,没向桓公举荐贤能,最终导致七国之乱。(2)“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司马迁认为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法宝,一生极力辅佐桓公治理好齐国;“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是难得的贤臣,给予他极高的评价。参考译文:材料一: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称霸于诸侯。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得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内乱中去世,五位公子开始争夺君位,祸乱蔓延开来,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一定会有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再看看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回头看看,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合人情,不能亲近而已。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齐桓公声乐不断绝于耳侧,美色不断绝于眼前,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没有办法满足他的欲望。他起初不重用他们,只是因为管仲在。齐国不担心有这三人,而是担心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么这三人只不过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治理的人啊!如果他趁着齐桓公询间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我看史鳍,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莲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贤贤自伐就撒手人寰了呢?材料二:管仲,名夷吾,颖上人。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废除,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化为吉,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征讨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与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管仲的富贵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三处家产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总是比其他诸侯国强大。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主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相互能亲密无间。”难道说的是管仲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西村醉归陆游侠气峥嵘盖九州,一生常耻为身谋。酒宁剩欠寻常债,剑不虚施细碎仇。歧路凋零白羽箭,风霜破弊黑貂裘。阳狂自是英豪事,村市归来醉跨牛。【注】①阳狂:伪为狂者,假装狂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细碎仇”指非常微小的仇恨,此句体现了诗中主人公对侠义精神的坚守。B.“歧路”“风霜”以及“凋零”的白羽箭、破旧的黑貂裘等意象,有力衬托了人物形象。C.结尾对人物“阳狂”行为、买酒取醉、骑牛过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归隐之志。D.该诗与陆游一贯“言恢复,征伐事”的诗歌不同,着重表现了对侠士精神的思考。16.陆游常常在诗歌中塑造“英雄”形象。请分析本诗首联与《书愤》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两句在修辞手法运用和塑造的形象方面的不同之处。【答案】15.C16.①《西村醉归》首联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了一位志在天下,侠气盖九州,一生只为国谋,并不想在官场上谋一己之私的英雄形象。②《书愤》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塑造了一位胸怀壮志、充满豪情的诗人形象。【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表现了诗人的归隐之志”错误。尾联描绘人物醉酒归来骑牛跨过村市的情景,展现出的是“英豪”失路时的主观情志的宣泄。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能力。①《西村醉归》“侠气峥嵘盖九州,一生常耻为身谋”的意思是这位侠客的气概非凡,他的豪情壮志足以气吞山河,他的一生,常常因为只图谋私利而感到羞耻。“峥嵘盖九州”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了一位志在天下,侠气盖九州的英雄形象;一个“耻”字突出描写了一个一生只为国谋,并不想在官场上谋一己之私的英雄形象。②《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意思是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气如山”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此两句诗塑造了一位胸怀立志北伐中原的壮志,为北伐而热血沸腾,充满豪情的诗人形象。(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两句,通过鲜明对比和夸张手法,写秦国没有消耗一兵一卒,九国之师就彻底溃败。(2)“卒章显志”是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法,《五代史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意义。(3)假期,小明随家人来到黄河边旅游,面对源远流长的黄河水,他的大脑中不禁浮现出唐人写黄河的诗句:“________,______”。【答案】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②.而天下诸侯已困矣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黄河远上白云间⑥.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遗镞、祸、智勇、溺、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卢沟桥这座举世闻名的石桥上,雕刻着许多A的石狮子。在灯光映照下,石狮子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仿佛苏醒了过来。卢沟桥上空,B的宇宙之中,星辰在不断眨着眼睛,与仰望星空的狮子,互相传递着浪漫而神秘的信息。秋润是秋夜的一种感觉,是否有这个词,我不知晓。但秋润一定是位低调的艺术家,以润的方式润泽了永定河的秋夜。她若是天使,定是敛翅入夜,化作夜露如珠,静谧而深邃。今夜,我沐浴在秋的柔情之中,享受着自然赋予的恩惠。此时此刻,仿佛时间已经凝固,只剩下我和这宁静的美景。我听到了,夜风轻轻拂过芨草尖,那是秋润的歌声,如同童年的歌谣,轻轻吟唱着岁月的甘醇。①在秋夜的深邃与寂静中,②时间与空间交织成朦胧的一片雾霭,③人在光阴中只是一粒尘埃,④然而,⑤每颗跃动的心都是时光的舞者,⑥感知着万物的韵律,⑦践行着千年的歌谣。秋夜流淌的浓烈诗意,让我想起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经历。我看到了那些记载历史的文字,它们组合成龙的图腾,刻印在时间的长河里,记载着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主题。我在这些文字中,体会到了民族的信仰。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与“我听到的夜风吹过芨草尖时秋润的歌声如同唱着岁月甘醇的童年歌谣”相比,表达效果好在哪里?【答案】18.A栩栩如生B广袤无垠19.②句,“朦胧的一片雾霭”改为“一片朦胧的雾霭”;⑦句,“践行”改为“吟唱(歌唱)”。20.①文中将“夜风拂过芨草尖”“秋润的歌声”“童年的歌谣”“吟唱着岁月的甘醇”独立成句,具有突出强调作用。②原句由五个短句构成,与整个语段简洁、明快的风格一致。③文中“轻轻”“拂过”“轻轻吟唱”等词语的使用,使表达更加贴切,突出了夜风的温柔与美好,强化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形容“石狮子”,后面“在灯光映照下,石狮子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仿佛苏醒了过来”主要是描述石狮子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可填“栩栩如生”。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B处“宇宙之中,星辰在不断眨着眼睛,与仰望星空的狮子,互相传递着浪漫而神秘的信息”可知描述了宇宙的广阔无边,可填“广袤无垠”。广袤无垠:形容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②句语序不当,“一片”是数量词,应放在形容词前,“朦胧的一片雾霭”改为“一片朦胧的雾霭”;⑦句搭配不当,“歌谣”无法“践行”,应将“践行”改为“吟唱(歌唱)”。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找出原句与改句的不同之处,后分析不同的表达效果。①在句式的选择上,原文多用短句,文中将“夜风拂过芨草尖”“秋润的歌声”“童年的歌谣”“吟唱着岁月的甘醇”独立成句,短句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②前文“此时此刻,仿佛时间已经凝固,只剩下我和这宁静的美景”多采用短句,原句“我听到了,夜风轻轻拂过芨草尖,那是秋润的歌声,如同童年的歌谣,轻轻吟唱着岁月的甘醇”由五个短句构成,与整个语段简洁、明快的风格一致。③改句将“轻轻”“拂过”“轻轻吟唱”等修饰性的词语去掉,文中“夜风轻轻拂过芨草尖”中“轻轻”“拂过”可以突出夜风的温柔与美好,“轻轻吟唱着岁月的甘醇”中“轻轻吟唱”的使用,可以强化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使表达更加贴切。(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油条是我国的传统美食。每次路过售卖油条的早餐摊位,①。这香味主要是油脂氧化和美拉德反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炸油条的过程中,②而油脂氧化降解后会产生似甜橙、脂肪香等香气。另外,刚出锅的油条拥有③,表皮失去水分后会变得口感酥脆,一口咬下去还有“咔嚓咔嚓”的声音。综合以上条件,油条从嗅觉、视觉、听觉多方面吸引了我们,于是越吃越想吃。那么,每天吃1根油条,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油条的钠含量为585mg/100g,是馒头的近4倍,吃1根油条就能摄入近1.5g盐,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全天盐建议摄入量上限的30%,如果每天吃1根油条,对控制血压极为不利,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油条的热量更是惊人,是馒头的近2倍,是米饭的3.3倍,吃1根油条几乎相当于吃3小碗米饭,真的很容易发胖。油长时间使用会产生反式脂肪酸,特别是有些商户反复使用同一锅油。饮食中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油条的GI(血糖生成指数)值为75,属于高GI食物。在食物搭配不合理的情况下,吃1根油条就会导致餐后血糖飙升,特别是对于本身就患有高血糖或者糖尿病的人群,最好少吃或者不吃。因此,为了健康,每天1根油条真心不推荐!特别是搭配加糖豆浆,更加不推荐!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以“每天吃1根油条”为主语,用四个否定句,概括文中第三段的主要内容。【答案】21.①都能闻到油条的香味②油脂会发生氧化降解③金黄色的外表22.①每天吃1根油条不利于控制血压。②每天吃1根油条不利于控制体重。③每天吃1根油条不利于心血管健康。④每天吃1根油条不利于控制血糖。【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句“这香味……的结果”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路过卖油条的早餐摊位,都能闻到油条香味,故补写内容为“都能闻到油条的香味”。第二空,根据后句“而油脂氧化降解后会产生似甜橙、脂肪香等香气”可知,此处是说炸油条过程中,油脂氧化会降解,故补写内容为“油脂会发生氧化降解”。第三空,由后句中“表皮失去水分后会变得口感酥脆”可知,此处强调刚出锅的油条拥有漂亮的外表皮,故可补写内容为“金黄色的外表”。【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以及使用句式的能力。根据“如果每天吃1根油条,对控制血压极为不利,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可知,每天吃1根油条对控制血压不利。用否定句概括为:每天吃1根油条不利于控制血压。根据“吃1根油条几乎相当于吃3小碗米饭,真的很容易发胖”可知,每天吃1根油条容易发胖。用否定句概括为:每天吃1根油条不利于控制体重。根据“有些商户反复使用同一锅油。饮食中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知,每天吃1根油条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用否定句概括为:每天吃1根油条不利于心血管健康。根据“吃1根油条就会导致餐后血糖飙升”可知,每天吃1根油条会导致餐后血糖飙升。用否定句概括为:每天吃1根油条不利于控制血糖。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显眼包”在入选之列。“显眼”指明显而容易被看到,因而引人注目;“显眼包”即外在形象或性格特征引人注目的人。称某人为“显眼包”,不仅在于其表面“爱出风头”,更在于其内在的活力外溢。当下的“显眼包”因与众不同而大受欢迎。而且,“显眼包”除了指人,还可以指那些在同类中脱颖而出的事物。比如博物馆里形态生动、富有喜感的馆藏文物,也被称为“显眼包”。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