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小农经济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小农经济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小农经济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小农经济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小农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历史冲刺热点复习

小农经济拓展延伸·井田制材料一: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景·小雅·北山》材料二:田里不鬻。——《礼记》

演变: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崩溃于春秋战国(初税亩

相地而衰征

废井田开阡陌)。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土地私有制。经营方式:集体劳动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怎样的?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是从农具作用于农事活动开始的。农具演变是与农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纵观农具发展历史,铁质农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点毫无疑问。然而农具的形态和功能在其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只是局部的改进,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苏黎《中国传统农业技术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力开垦私田井田制逐步瓦解常年战乱劳动力减少井田制瓦解并逐渐形成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产生春秋时期,铁制生产工具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的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商周时代农业的集体经营渐被个体经营取代,这就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伴随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接受国家的授田并获得了对自耕份地的私有权,成为最早的自耕农。某些新兴地主招徕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耕种,从中收取地租。这些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成为最早的租佃农。——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1.背景材料解读——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材料二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种《咏田家》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晁错《论贵粟疏》材料四《耕织图·耕图》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得到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该图为康熙令人重新绘制的作品。小结:①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④脆弱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封建政府剥削严重2.特点进步性: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3.评价材料一

游手为巧,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妇桑,百人衣之……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王符《潜夫论》卷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是什么?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落后性)所受封建剥削沉重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脆弱性)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局限性:【补充】田庄经营: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采用集体耕作形式。③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保守性)【易错诊断】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佃农的区别.2.“自给自足”的“足”是否是“富足”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与自给自足的、闭塞的、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不代表先进生产力,造成目光短浅、狭隘、自私、保守、散漫、追求平均等不可克服的弱点。表现为:在思想上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宗教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在政治上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以封建的手段反封建,走不出封建主义的窠臼;在组织上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深化理解:区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本质属性: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

相对商品经济而言小农经济★本质属性:家庭经营,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规模小相对于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而言自耕农经济★本质属性: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经营

相对租佃形式而言知识延伸·精耕细作(1)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它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等一系列技术措施(3)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4)

历程:春秋至秦汉,开始出现;魏晋至隋唐,逐步成熟;宋元,全面成熟;

明清,继续发展。(5)

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原因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人多地少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表现农民: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经验总结政府: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农业管理:技术总结推广;良种选拔推广;赈灾补种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952土改完成彻底废除)(1)原因:A.根本: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B.主要: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C.井田制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假案,井田制遭到破坏。(2)过程: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改革,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前356年,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形式:①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②君主土地所有制(补充);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附庸)④地主土地所有制(主体)。(4)特点:土地可以转让或买卖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井田制(国有土地),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或买卖;同时要向国王缴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土地制度的演变拓展补遗知识总结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小农经济封建政府特点地位作用重农抑商组织形式:家庭为单位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生产结构: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初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晚期:阻碍商品经济发展习题检测——1.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通:“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①封闭性②完善性③保守性④稳定性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2.旧中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生活富裕安逸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3.(2015·全国卷)《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CCA回顾知识一、中外不同历史阶段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一)古代中国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生产力进步与耕作方式改进(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土地私有制确立与小农经济产生(私田到自耕农经济);3.政府重视促进与保护农业发展(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唐太宗“存百姓”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慎刑,劝课农桑,兴修水利等);4.古代思想家关注民生与和谐:孔子思想中的“仁”、“德”、“中庸”;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主张1.太平天国: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张绝对平均主义,试图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2.辛亥革命:1905年,孙中山阐发“民生主义”,通过核定地价达到国民共享,家给人足;1924年新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主张。3.新民主主义革命:1931年,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和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开展的土地革命等。(三)现代中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2.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年):在自愿互利基础上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强调生产资料“一大二公”,扩大生产组织规模。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四)世界各国对“三农”和民生关注1.英国圈地运动:使农民和土地分离,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2.俄国农奴制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同时获得一块份地。3.日本明治维新:废除禁止买卖土地禁令,确认土地私有。4.苏俄和苏联: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再到农业集体化再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5.罗斯福新政时期调整农业政策,缓解农产品过剩问题,一定程度上维护农民的利益。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建国以来的土地政策(一)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制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历程,从生产力的角度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自作。3.近代以来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①“纺”与“织”分离——洋纱取代土纱;②“织”与“耕”分离——样布取代土布;③农产品的商品化。(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调整1.1949——1952年:土地改革2.我国从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3.1958年发动的人民公社会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与私营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三、中国古代历史上,统治者在防灾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措施1.兴修水利,治理河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兴修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秦汉以来,治理河患就一直是一项国家急务。2.储粮备荒,建立仓储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常平仓和义仓。始于汉朝的常平仓,主要设置于各省州县,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官仓。义仓起于隋朝,它在政府监督下由民间自行管理。3.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布帛赈等。四、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抗灾减灾举措1.《天朝田亩制度》的抗灾减灾措施:(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