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导学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标导航】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问题导学】1、根据教材P67页内容,梳理古代中外陆路交通的成就。2、根据教材P68页内容,梳理古代中国和西方开凿的著名的人工运河。3、梳理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对海洋的探索概况。4、简述近代以来世界各地对海洋的探索。5、阅读教材P70—71页内容,归纳工业革命时期各国交通发展的概况。6、简述道路交通的变化对政治、经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知识建构】【材料导读】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京杭运河自隋代开通之后,虽然路线几经变迁,但是历代朝廷无不极其重视大运河的维护疏浚,这是因为运河承担着漕运——这一维系王朝正常运转的重要活动。清代前期,为了维持漕运的需要,清政府不惜耗费巨资,对京杭运河精心维护,以保证王朝生命线的畅通。在漕运的带动下,大运河商贸兴旺,由此带动运河沿线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使运河沿线的城乡经济一派繁荣景象。清代中期以后,漕粮改行海运,再加上黄河决口、战争等原因,运河渐趋衰落。随着轮船、火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京杭运河在经历前期的兴盛之后,最终被铁路和海运所取代。——摘自孙金浩《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衰落对运河地区城市城乡经济的影响》材料二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通航,它同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一样,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主要立足于中北部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80年代下半期,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明显加快,运河开凿业掀起第二次高潮,运河兴建遍及全国。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作为“王朝生命线”的主要表现,并概括大运河衰落的原因。表现:是漕运的主要通道(南粮北运的主要通道);沟通南北经济,加强对南方的控制(根据所学知识);有利于运河沿岸城乡经济的发展。衰落原因:海运的兴起;河道於塞、黄河决口、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近代交通运输的兴起。(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进入运河时代的原因。原因: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工业革命的开展,煤炭等大宗物资运输的需要;低廉的运费和丰厚利润刺激投资的涌入;政府立法的推动。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陇海铁路是贯穿中国东、中、西部最主要的铁路干线。1899年,清政府应允比利时国家铁路公司承办汴洛铁路。1909年,汴洛铁路全线竣工。1912年,北洋政府与比利时签定《陇秦豫海铁路借款合同》,决定以汴洛铁路为基础向东西方向修筑陇海铁路。1953年,陇海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运输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京津高铁的开通运营,标志着我国铁路开始迈入高铁时代,高铁建设突飞猛进。2021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万公里,占铁路营业里程的26.67%,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高铁作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已经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在俄罗斯、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家屡有斩获。未来中国高铁,不仅能有力带动世界经济增长,而且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整理自中国高铁网、国家统计局资料材料提供了近现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概貌,从中得出一个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示例1:认识:国家独立是中国现代交通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论述: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没有独立。1881年,为解决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运输问题,在英国人的帮助下,中国人修筑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洋务运动虽然开启了交通近代化,但是发展缓慢,到1911年,外国人控制90%铁路修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现独立自主。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综上,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才使得中国现代交通建设迅速发展。(论述必须史论结合;总结只是简单重复上面的“认识”,只给1分,有升华则给2分)示例2:认识:现代交通的发展显示中国力量正日益复兴。论述:古代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四大发明、儒家文化等通过繁荣的海陆交通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但是到了近代,在西方侵略的冲击下,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家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力量黯淡无光,交通建设停滞落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快车道,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重回榜首,在经历多轮提速后,中国铁路迈入高铁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力量。综上,交通发展是中国力量日益复兴的重要体现。【随堂练习】1.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选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据材料“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铁轮小车”指自行车,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故选B项;“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说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排除A项;材料中骑自行车的是西方人,并且自行车也不可能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排除C项;自行车的出现主要是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D项。2.自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驰道的修建()A.促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导致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秦朝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这有利于加强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公元前221年国家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3.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畅通的秦汉、隋唐、元朝都是政治统一的王朝,所以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正确答案为C项。4.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于()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D.公路交通比铁路交通投资少解析据材料“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发明推广,故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故C正确。5.下表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业的变迁,据此可推出的结论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表单位:人/天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19261460000034593764172922A.近代上海交通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特征B.上海的自然力交通已被机械力交通所取代C.人们在上海出行首选的交通工具是汽车D.人力车的大量存在阻碍公共交通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926年马车、轿子、马等交通工具在上海外白渡桥使用情况为0,而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使用率上升,另外人力车使用频率大增,体现了我国近代社会农耕文明受到工业文明冲击的现状,故A项正确。人力车不属于机械力,而且此类车使用率较高,故排除B项;汽车使用率上升,但使用率不是最高,可见并非出行首选,故排除C项;公共交通发展慢与人力车的大量存在关联性不大,故排除D项。6.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唐代扬州便因地“当南北大冲”而“百货所集”,城市繁荣异常。宋时更是“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扬州城下,舟车日夜灌输京师,居天下十之七”。这表明()A.扬州成为南方经济重心B.交通改善推动城市经济发展C.京师地区完全依赖南方D.大运河取代了传统交通要道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大运河的开通及陆路交通的发展,地处大运河和长江汇合处的扬州逐渐成为古代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这使得扬州经济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方其他城市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扬州成为南方经济重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京师地区完全依赖南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大运河取代传统交通要道,故D项错误。7.下图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图。大运河河道的变迁是()隋朝大运河图元朝大运河图A.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 B.经济形态变革的标志C.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 D.政治中心转移的影响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河道截弯取直,不再经过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隋朝时期以长安为都城,以洛阳为东都,而元朝以大都为都城,这体现的是政治中心转移的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8.郑和在东南亚有着极高的声誉,关于郑和的祠堂、庙宇等当地纪念物至今犹存。而哥伦布在美洲却不太受欢迎。这反映出()A.两者航海目的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结果B.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远大于美洲的发现C.东南亚地区的文明程度高于美洲D.美洲人没有认识到欧洲文明的先进解析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其与当地人民进行的是和平的友好往来,哥伦布的远洋航行是以侵略为目的,给美洲人民带去了灾难和奴役,两者航海目的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结果,故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远大于美洲的发现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B项错误;材料现象与两地的文明程度无关,故C项错误;哥伦布在美洲不太受欢迎主要是由于哥伦布的到来,给美洲人民带去了灾难和奴役,故D项错误。9.下面是1881-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清政府借款修建外国资本直接投资清政府独立筹资官商合办里程(千米)4171.22746.11042.41042.4占总里程比例46.3%30.5%11.6%11.6%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的修建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无从发展C.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的修筑权和经营权D.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10.1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