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四川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四川省雅安等九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诊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语言是音义的结合体,形声造字法兼及记录语言的音和义,因此常被汉字研究者认为是最科学、最实用的造字法。不过,原初选用形声造字法的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其后裔的文字却纷纷放弃形声造字法,转向纯表音方式。于是,形声造字法又常被表音文字研究者认为是原始的遗存,汉字也因此被认为是没有进化的“古董”文字。目前,这种观念有所变化。有些学者借助汉语同音字众多的特点,认为表音方式克服不了出现大量同音同形文字的弊端,汉字没有走向表音路线是合乎逻辑的。事实上,应当更加关注的是形声造字法中记音记义手法的繁简配合以及形声造字法和不同语言的适合性,这两个问题正是揭示汉字形声造字法何以独存的关键所在。形声造字法音义兼及,从字面上看,使用记音手法+记义手法,两者配合即可。不过实际应用时,这两种手法要顺利执行并不容易。记音记义手法本身都属于技法范畴,理论上,它们在手法繁简搭配上有以下4种配合模式:简记音+简记义;繁记音+繁记义;简记音+繁记义;繁记音+简记义。从应用层面而言,这些配合模式中最“经济”的是“简记音+简记义”模式。可惜在实际执行中,记义手法要实现“简”非常困难。语言语义复杂、数量庞大,语义记录不同于语音记录可以直接约定,而是常需要造意对接,其所需理据的获取涉及文化、思维等因素。获取后的理据还常面临因时变迁的调整,“简记义”很难做到。因此,这4种配合模式真正算得上比较“经济”而实用的当属“简记音+繁记义”模式。实现“简记音+繁记义”模式最重要的是记音手法的“简”。根据早期文字记录语音通常对应的记音单位——音节,语言音节数量的多寡成为记音手法能否实现“简”的关键因素。单音节为主的语言,记录语音时对应单音节,即能实现一个有意义词语音的记录;而多音节为主的语言需要多个音节拼写,才能实现一个有意义词语音的记录。换言之,前者只需某个音符与语音对应即可,操作相对简单,是一种“简”的方式;后者除了需要多个音符,考虑如何拼写与语音正确对接,还需要考虑拼写后的多个音符形态如何合理布局,及其在形声结构中如何不与所配合的意符发生冲突,是一种相对“繁”的方式。可见,单音节为主的语言,在音节层面的语音记录,先天具备“简”的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汉字的形声造字法巧妙运用早期象形、会意等手法所存在的整音对应方法,形声结构中的音符直接标示整音,实现“简记音”模式。多音节为主的语言特点注定了古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在形声造字法执行上的先天不足。后有承继关系表音文字的出现,也并非是一种进阶式造字方法,而更多是由于明晰自身多音节语言特点,不能完美执行音义兼及的形声造字法,退而求之,放弃记义,只选择记音。而在汉字中形声造字法却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最终成为其应用的最佳“代言人”。(摘编自李海平《汉字何以“独存”形声造字法》)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本使用形声造字法的文字纷纷转向纯表音方式,以致研究者对形声造字法褒贬不一。B.记音手法和记义手法的搭配共有四种模式,“简记音+简记义”最“经济”但不易实现。C.单音节为主的语言记音相对简单,而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使用形声造字法较为便利。D.汉字的形声造字法用音符直接标示整音,这与象形、会意等手法的整音对应方法有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同类型的文字各有特色,我们不宜简单评价优劣,而要摒弃偏见,探究深层原因。B.对于汉语同音字众多这一问题,形声造字法能够较好处理,纯表音方式则难以解决。C.语义记录无法直接约定,记义很难简化,因此形声造字法的应用只考虑记音是否便捷。D.多音节为主的语言,一个有意义词语音需要用多个音符表示,“简记音”的难度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A.古人把汉字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类型,称之为六书,后来人们再造新字都以此为依据。B.形声造字法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的局限,记录语言更加科学合理,形声字可以因形见义,据形知音,成为汉字系统里的主流。C.上个世纪,部分学者以实现“汉字拼音化”为目标,借鉴拉丁字母拼音汉字的方式,积极推动汉字改革,但改革最后以折中的方式收场。D.随着西方经济与军事实力的扩张,英语等表音文字成为风靡世界的“国际语言”,但就使用者总量而言,仍然不如使用汉字的人数多。【答案】1.A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以致研究者对形声造字法褒贬不一”错误,由原文第一段“转向纯表音方式。于是,形声造字法又常被表音文字研究者认为是原始的遗存,汉字也因此被认为是没有进化的‘古董’文字”及第二段“目前,这种观念有所变化。有些学者借助汉语同音字众多的特点……”可知,研究者对形声造字法在观念上存在误解,或者说有认识上的误区,但不是“褒贬”的态度,而且从关联词“于是”看,前后文是顺承关系,不存在因果关系,无法得出“以致研究者对形声造字法”等的结论。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因此形声造字法的应用只考虑记音是否便捷”错误,由原文第二段“事实上,应当更加关注的是形声造字法中记音记义手法的繁简配合以及形声造字法和不同语言的适合性,这两个问题正是揭示汉字形声造字法何以独存的关键所在”及最后一段“不能完美执行音义兼及的形声造字法,退而求之,放弃记义,只选择记音。而在汉字中形声造字法却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最终成为其应用的最佳‘代言人’”等可知,使用记音手法+记义手法,是汉字形声造字法的优势,不能“放弃记义,只选择记音”,所以形声造字法的应用不能“只考虑”记音是否便捷。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画线句子是:在汉字中形声造字法却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最终成为其应用的最佳“代言人”。A.强调六书是汉字造字依据,没有凸显“汉字中形声造字法”的优势。B.“成为汉字系统里的主流”更能证明“汉字中形声造字法”是“最佳’代言人’”。C.是说“汉字拼音化”改革失败,不能证明“汉字中形声造字法”的优势。D.强调的是“使用汉字的人数多”,不能证明“汉字中形声造字法”的优势。故选B。四川省德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易传》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辩证法传统的一个重要源头。《系辞传》①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又说:“爻者,言乎变者也。”在《系辞传》作者看来,《易经》就是一部讲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书。《易传》的这种辩证法思想,对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②《易传》“阴阳刚柔”的思想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③《系辞传》认为,宇宙万物变化的原因,是事物内部两种对立因素的互相作用。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就是阴和阳,也就是柔和刚。在这个思想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区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壮美和优美。或者叫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美的这两大基本类型,同时也就是艺术意象、艺术典型、艺术风格的两大基本类型。④《易传》的影响不仅在于这两类美的区分,更在于这两类美的统一。《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就是说,阳和阴,刚和柔,不但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都是“道”所不可缺少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和优美的关系,就不是相互分裂的,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所以姚鼐说,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可以“偏胜”,但却不可以“偏废”。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⑤在西方美学中,崇高和美是对立的。美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崇高则是理性内容压倒和冲破感性形式。中国古典美学的壮美,却并不破坏感性形式的和谐。它仍然是美的一种,是阳刚之美。它和优美(阴柔之美)并不那么绝对对立,也并不互相隔绝。相反,它们常常互相连接,互相渗透,融合成统一的艺术形象。在中国古典美学的系统中,壮美的形象不仅要雄伟、劲健,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韵味;优美的形象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出内在的骨力。⑥《易传》“知几其神”的思想引发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⑦《易传》在讲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时候,提出了“神”这个概念。《系辞传》说:“阴阳不测之谓神。”韩康伯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求也。”“神”是“阴阳不测”,“变化之极”,“神”,是“妙万物而为言”,也就是说,“神”是世界万物的极端微妙的变化的规律。⑧既然“神”是宇宙万物微妙变化的规律,《系辞传》的作者又进一步认为,凡是把握了宇宙万物微妙变化的规律的,也就可以说是达到了“神”的境界。《系辞传》说:“知几其神乎!”又说:“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兆,“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系辞传》作者用“知几”“知来”来规定“神”的概念,这就是说,凡是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先兆,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将来的,就叫做“神”。换句话说,凡是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就叫做“神”。这样,“神”的概念,就成了一个认识论的概念。⑨后来,庄子的寓言故事也使用了“神”这个概念。庄子说的“神”,是指人们在技艺上达到的神化的境界。这同《系辞传》所说的“神”显然有着逻辑上的联系。《系辞传》讲的“神”是指对于事物变化发展的微妙规律的把握,庄子讲的“神”则是指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微妙规律而后获得的一种创造的自由。经过庄子的发展,“神”的概念就由一般的哲学概念转化为一个美学概念,从而对审美和艺术领域产生直接的影响。很多人把“神”作为一种很高的、甚至是最高的审美标准来品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很多艺术家则把达到这种神化的境界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审美理想。【注】①《系辞传》是《易传》七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总论《易经》的大义、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概念。(摘编自叶朗《<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易传》阴阳刚柔的思想将美区分为壮美和优美两大基本类型,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美的两大类型的统一观。B.在中国古典美学中,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并非相互对立隔绝,而是常常互相连接、渗透,融合成统一的艺术形象。C.文中“神”的内涵,先是指“事物变化的规律”,再是“对规律的把握”,最后是“把握规律后获得的创造自由”。D.《系辞传》认为把握了事物微妙变化的规律,就可至“神”的境界,这一境界是很多艺术家毕生追求的审美理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阴阳刚柔”到“知几其神”,由表及里地论证了《易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B.文章展开论述时,大量引用《系辞传》中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易传》辩证法对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C.第四段将西方美学中崇高和美的关系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壮美和优美的关系对比,论证了中国古典美学两类美的统一观。D.末段对《系辞传》中的“神”和庄子寓言中的“神”的关系进行论述,阐明了“神”由哲学概念到美学概念的转化过程。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这一论画理论,反映了《易传》阴阳刚柔互相渗透,融合统一的美学思想。B.作为一般哲学概念的“神”,它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先兆,预见事物的未来,但不能对审美和艺术领域产生直接的影响。C.“知几其神乎!”中的“神”之所以成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是因为它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先兆,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将来。D.如果作家艺术创作达到了庄子所说的神化的境界,那么作家就具有了把握事物变化发展规律后获得的创造的自由。【答案】1.B2.C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易传》阴阳刚柔的思想将美区分为壮美和优美两大基本类型”错误。由原文“在这个思想影响下,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区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壮美和优美”可知,原文说的是“中国古典美学”把美区分为两大基本类型,而不是“《易传》阴阳刚柔的思想”。C.“最后是‘把握规律后获得的创造自由’”错误。由原文“《系辞传》讲的‘神’是指对于事物变化发展的微妙规律的把握,庄子讲的‘神’则是指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微妙规律而后获得的一种创造的自由。经过庄子的发展,‘神’的概念就由一般的哲学概念转化为一个美学概念,从而对审美和艺术领域产生直接的影响”可知,“把握规律后获得的创造自由”是庄子讲的“神”,庄子对“神”的发展,不属于文中“神”的内涵。D.“《系辞传》认为把握了事物微妙变化的规律……”错误。由原文“庄子讲的‘神’则是指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微妙规律而后获得的一种创造的自由。经过庄子的发展,‘神’的概念就由一般的哲学概念转化为一个美学概念,从而对审美和艺术领域产生直接的影响。……很多艺术家则把达到这种神化的境界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审美理想”可知,原文说的是“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微妙规律而后获得的一种创造的自由”是很多艺术家毕生追求的审美理想。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第四段将西方美学中崇高和美的关系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壮美和优美的关系对比”错误,文章第四段没有将西方美学中崇高和美的关系与中国古典美学中壮美和优美的关系对比,而是在第五段中将二者进行对比。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因为它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先兆,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将来”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这就是说,凡是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先兆,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将来的,就叫做‘神’。换句话说,凡是能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就叫做‘神’。这样,‘神’的概念,就成了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可知,“神”之所以成为一个认识论的概念与“它能把握事物变化的先兆,能预见事物发展的将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选C。四川省凉山州2024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三代以来的礼乐秩序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经过“突破”的洗礼之后仍然显出其经久的价值。但其中又包含了一支很古老、很有势力的精神传统,成为“突破”的关键,我指的是“巫”的传统。古代王权的统治常藉助于“天”的力量,所以流行“天道”“天命”等观念。谁才知道“天道”“天命”呢?自然是那些能在天与人之间作沟通的专家,古书上有“史”“卜”“祝”“瞽”等等称号,都是天、人或神、人之间的媒介。如果仔细分析,他们的功能也许各有不同,但为了方便起见,我一概称之为“巫”。我们稍稍研究一下古代的“礼”(包括“乐”在内),便可发现“巫”在其中扮演着中心的角色,他们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与天上的神交通,甚至可以使神“降”在他们的身上。《左传》上常见“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之类的话。这些说法都是在“巫”的精神传统下逐渐发展出来的,研究萨满教的专家(如MirceaEliade)便称之为“礼的神圣范式”(divinemodelsofrituals)。可见在三代礼乐秩序中,巫的影响之大,因为他们是“天道”的垄断者,也只有他们才能知道“天”的意思。现代发现的大批商、周卜辞便是最确凿的证据。“巫”在中国的起源极早,远在三代之前。考古学上的良渚文化开始于公元前第三千纪中期,相当于传说中五帝时代的中期。良渚文化发现带有墓葬的祭坛和以玉琮为中心的礼器。玉琮是专为祭天用的,设计的样子是天人交流,都是在祭坛左右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这些墓与一般的集体墓葬隔开,表示墓主具有特殊的身份。考古学家断定墓主是“巫师”,拥有神权,甚至军权(因为除“琮”以外,墓中还有“钺”)。这样看来,三代的礼乐秩序可能即源于五帝时代,“巫”则是中心人物。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便是针对着这一源远流长的精神传统展开他们的突破的。诸子不论属于哪一派,都不承认“巫”有独霸天人交流或神人交流的权威。在《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则寓言,描写道家大师壶子和神巫季咸之间的斗法,结果前者胜而后者败。这可以看作当时诸子和巫在思想上作斗争的暗示。大体上说,他们有两个共同点:第一是将“道”——一种精神实体——代替了巫所信奉的“神”;第二是用“心”的神明变化代替了“巫”沟通天、人或神、人的神秘功能。巫为了迎“神”,必须先将自己的身体洗得十分干净,以便“神”在巫的身体上暂住(如《楚辞·云中君》所描写)。现在诸子则说人必须把“心”洗净,“道”才能来以“心”为它的集聚之地。庄子的“心斋”便是如此。《管子·内业》以“心”为“精舍”,“精”即是“道”;韩非也说“心”是“道舍”。巫之所以能通天、人或神、人,是经过一番精神修炼的。现在诸子则强调“心”的修养。孟子“养浩然之气”是为了“不动心”,然后才能“配义于道”。荀子重视“治气养心”,和孟子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管子·枢言》说“心静气理,道乃可止”也无不同。“道”是贯通天人的,所以孟子又说“尽心”,“知性”则“知天”,庄子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从此,天、人之际的沟通便完全可以撇开“巫”了。我们可以说,“哲学突破”在中国是以“心学”取代了“神学”,中国思想的一项主要特色由此奠定。后世程、朱、陆、王都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节选自余英时《中国思想史的四次突破》)乙世界的轴心突破似乎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那里是历史最为深刻的转折点。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了。在中国生活着孔子和老子,产生了中国哲学的所有流派;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生活着佛陀,所有的哲学可能性都产生了,像怀疑论和唯物论、诡辩术和虚无主义;在伊朗,查拉图斯特拉在传授他那富于挑战性的世界观,弘扬善与恶之间的斗争;在巴勒斯坦出现了先知;在希腊则有荷马、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以及阿基米德。在这短短的几个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勾勒出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相互间并不了解的地方发生了。这一时代的崭新之处在于,在上述三个地区,人们开始意识到其整体的存在、其自身的存在以及其自身的局限。在感知世界的恐惧和自身的无能为力时,他们提出了最为根本的问题和为自己确立了最为崇高的目标。这个时代产生了我们至今思考的基本范畴。希腊、印度、中国的哲学家们以及佛陀的重要见解,先知们关于上帝的思想,都是非神话的。一场从理性精神和理性启蒙的经验出发、向神话发起的战斗开始了。人们敢于作为个体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哲学家便首次出现了。“人之存在”取代了“神之存在”,漫长的神话时代在其宁静与自然中走向了终结。(节选自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三代以来的礼乐秩序具有丰富的内涵,经过“突破”的洗礼之后它们无一不显现出经久的价值。B.三代以来的礼乐秩序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很古老、很有势力的“巫”的传统,成为“突破”的关键。C.古书上所称的“史”“卜”“祝”“瞽”等等,名称各异功能相同,都是天、人或神、人之间的媒介。D.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发生了,这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三个地区相互作用的结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是讨论文化的突破,甲文侧重论述中国文化的突破,乙文则从全球视野来探讨人类文化的突破。B.甲文在讨论“巫”的影响和地位时,运用了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二重印证法,十分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观点。C.乙文在论证公元500年左右世界轴心突破时,将印度和西方与中国做类比,证明这两个地区也发生了文化突破。D.甲文基本按时代顺序来论证中国文化对“巫”的突破,而乙文则是以总分总的思路来讨论世界文化的轴心突破。3.对甲乙两文中所说的“突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中的“突破”,都是指在文化和哲学意义上“人”对“神”的超越,即“心学”取代了“神学”,“人之存在”取代了“神之存在”。B.甲乙两文中的“突破”含义不同。甲文的“突破”是指对“巫”的权威性的否定,乙文中的“突破”是指“人之存在”取代了宗教的价值。C.甲乙两文中的“突破”,均指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诞生了一大批继往开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这一独特的现象。D.甲乙两文中的“突破”含义不同。对于远古文化,甲文的“突破”是通过洗礼使其经久不衰;乙文的“突破”则是通过全盘否定来实现的。【答案】1.B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经过‘突破’的洗礼之后它们无一不显现出经久的价值”错误。由“三代以来的礼乐秩序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经过‘突破’的洗礼之后仍然显出其经久的价值”,可知,仍然显示出其经久的价值的是“其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选项扩大了表意范围。C.“名称各异功能相同”错误。由“如果仔细分析,他们的功能也许各有不同,但为了方便起见,我一概称之为‘巫’”可知,选项对功能的认识理解不当。D.“这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三个地区相互作用的结果”错误。由“在这短短的几个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勾勒出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相互间并不了解的地方发生了”可知,三个地区并未出现相互作用的情况,选项曲解原意。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将印度和西方与中国做类比”错误。由“在这短短的几个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勾勒出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相互间并不了解的地方发生了”“这一时代的崭新之处在于,在上述三个地区,人们开始意识到其整体的存在、其自身的存在以及其自身的局限”可知,作者将印度和西方与中国一起来谈是用来说世界的轴心突破的表现,并没有有意比较。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取代了宗教的价值”错误。材料二突破主要是“一场从理性精神和理性启蒙的经验出发、向神话发起的战斗开始了”,选项说宗教的价值被取代属无中生有。C.“均指在公元前500年左右,诞生了一大批继往开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这一独特的现象”错误。甲文强调的是“哲学突破”在中国是以“心学”取代了“神学”,中国思想的一项主要特色由此奠定。乙文说的是“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了”“人们敢于作为个体依靠其自身的力量,哲学家便首次出现了”,选项说均指大批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诞生曲解文意。D.“则是通过全盘否定来实现的”错误。“这一时代的崭新之处在于,在上述三个地区,人们开始意识到其整体的存在、其自身的存在以及其自身的局限。在感知世界的恐惧和自身的无能为力时,他们提出了最为根本的问题和为自己确立了最为崇高的目标。这个时代产生了我们至今思考的基本范畴。希腊、印度、中国的哲学家们以及佛陀的重要见解,先知们关于上帝的思想,都是非神话的”可知,突破有一定前提,有局限性,不是全盘否定。故选A。四川省宜宾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年伊始,“龙行龘龘”火遍网络。“龘”(dá),字叠三龙,最早见于宋本《玉篇》:“龘,龙行龘龘也。”三,在中国民俗中代表多,三龙指众多的龙,人们可由此联想出众龙腾跃的样子。汉字中从龙的字不少,还有“”等,何以唯独“龘”字被热捧?“”从二龙,少了点飞腾的气势。“龘”非常切合人们对龙年的期盼,人们借此充满画意与寓意的“熊”字来一次龙行龘龘,为生活增添更多的朝气、勇气与信心。生僻字的复活,呈现多种形态。有的沿用旧有音义,如“鱻”(xiān),新鲜之义,复活后音义不变。有的改变原有音义,如“怼”,本读“duì”,意为怨恨;网民俗读为“duǐ”,表反驳、争辩、回戗等义。有的俗解形体,打破原有造字理据,旧瓶装新酒,如“忘”本为“仁”的异体,从二从心,爱己爱人,兼爱之心即仁心,由于字形的上面是“二”、下面是“心”,被网民俗解为有二心、不专心,已脱离原本意义。民俗破旧立新,重解生僻字,追求奇、特、新,往往带有娱乐色彩。生僻字复活的原因复杂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中的汉字编码与汉字字库不断扩容,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不断优化。在技术的赋能下,以前在计算机汉字字库中没有的罕见字、生僻字现在几乎都有了:以前不会输入的汉字,现在通过手写输入或部件组合输入法可以实现。这些变化极大地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认识生僻字、使用生僻字、重解生僻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因。近年来,甲骨文等汉字研究不断深入,汉字知识普及方兴未艾,各种与汉字有关的报刊栏目、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电子字典风起云涌。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地认读汉字、书写汉字,时不时喜欢根据时代的变化、民俗的需要玩味汉字,拆解生僻字形体,重构生僻字理据,或望形生义,或借音替字。生僻字,是相对常用字而言的,不少产生于古代民俗文献。生僻字并非一成不变,古为生僻字,今可为常用字;古为常用字,今也可为生僻字。生僻字的复活是时代的产物,有其偶然性,能否持久流行,其产生的价值与效应如何,要具体分析每个复活生僻字产生的动因,并结合社会背景、时代特点、民众心理、汉字理据进行综合研判。要辩证看待生僻字复活,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全盘接受,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规范引导。符合时代价值取向、满足大众审美需求、遵循汉字发展规律的生僻字,复活后生命力旺盛,加以引导,很可能变为常用字。比如,“龘”字既满足了龙年到来这一应时需求,又符合中华民族向善、向好、向上、向美的价值取向,应当会长久地受到人们欢迎。复活生僻字可以看作新的民俗形态,其中的个体有的只会昙花一现,有的则可能持久流行,大浪淘沙,姑且让它们飞一会儿。(摘编自郑贤章《龘随龙行——生僻字的现代生命力》)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龘字被热捧,是因为它飞腾的气势非常符合人们对龙年充满朝气、勇气、信心的期盼。B.生僻字复活的原因复杂多样,它的复活也呈现多种形态,龘字属于沿用旧有音义的情况。C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方便了民众接触生僻字,使用生僻字,也方便了生僻字的传播。D.生僻字的复活是时代的产物,虽然常用字不会变成生僻字,但生僻字可能会变成常用字。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中国民俗中有破旧立新的传统,所以重解生僻字成为民俗中的一种娱乐手段。B.甲骨文等汉字研究的不断深入,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生僻字的复活。C部分生僻字复活后生命力旺盛,与其符合时代价值取向、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密不可分。D.复活生僻字可以被看作新的民俗形态,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此现象,并作规范的引导。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龘并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和通用字,它更像一种吉祥符号,一种文化创意。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僻字的复活是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C.生僻字既是传统文化的旧镜像,也是网络时代的新景观,它的复活是有时代原因的。D.认真分析生僻字产生的动因,就能研判生僻字是否能持久流行及其产生的价值与效应。1.(3分)D(生僻字并非一成不变,古为生僻字,今可为常用字:古为常用字,今也可为生僻字。常用字也是有可能变成生僻字的。)2.(3分)A(强加因果,“中国民俗中有破旧立新的传统”和“重解生僻字成为民俗中的一种娱乐手段”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3.(3分)D(归因不全,原文是“其产生的价值与效应如何,要具体分析每个复活生僻字产生的动因,并结合社会背景、时代特点、民众心理、汉字理据进行综合研判。”)四川省南充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诊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中国,自殷周之际的巫史传统确立以后,天文历法知识与权力逐渐发生了密切关联。历代王朝出于统治需要,大都致力于编纂和修订天文历法,设置专门机构,配备天文学家和历法计算人员,进行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这些机构和人员所承担的,既是天文学研究任务,也是为王朝提供符合天象的历法,以维护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天文历法知识被纳入官方知识体系,成为王朝统治的重要工具。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使得中国古代天文学具有突出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首先,天文观测和政治活动密切相关。古代王朝通常通过观测天象来预测人事吉凶和政治命运,以制定相应的施政措施。其次,天文历法也是调整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通过颁行历法,可以宣示王朝的正朔和年号,强化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同时,天文历法知识也为王朝制定礼仪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历代王朝在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神祇时,都要根据天文历法知识来确定祭祀的日期和仪式,以彰显王朝对天地神灵的敬畏和尊重。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还促进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代王朝都重视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也推动了天文学理论的发展。同时,官方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垄断和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间天文学研究的热情。一些民间天文学家通过自学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官方对天文历法知识的垄断和控制,限制了天文学研究的自由和发展。民间天文学家往往难以获得官方资料和支持,其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另一方面,天文历法知识被过度政治化和社会化,导致天文学研究偏离了科学轨道。一些王朝出于政治需要,对天文观测结果进行篡改或歪曲,使得天文学研究失去了科学性和客观性。综上所述,天文历法知识在官方知识体系中的确立,既促进了中国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