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人口、农业以与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_第1页
专题一人口、农业以与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_第2页
专题一人口、农业以与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_第3页
专题一人口、农业以与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_第4页
专题一人口、农业以与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人口、农业以及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一讲人口和经济发展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一、马尔萨斯人口理论1978《人口论》(一)基本假设1.存在生存工资,低于生存工资,则无法存活。2.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且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3.收入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约束,是有限的。(二)基本内容假设初始状态下人均收入高于生存工资。根据马尔萨斯的第二个假设,人口将增长。根据第三个假设,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口增长虽然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但是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因此,人均收入下降。此时,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此时人口不再增长。反过来,假设初始状态下人均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此时人口减少,人均收入增加,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因此,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此时,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三)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批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源约束假设(技术水平能够提高资源产出水平)。一个是人口增长方程。(因为人均收入可以随人口增长而上升)二、贝克尔的人口理论1987《家庭经济分析》(一)生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生育的收益:①孩子如同耐用品,能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②孩子又是投资品,在未来可以为父母带来收入流。生育的成本:需要父母投入时间和金钱。贝克尔特别强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父母生育多少孩子,是在生育孩子的收益和成本之间进行权衡。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标准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了,这里重要的因素是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变化。生育的边际收入的考虑:①作为耐用品,“消费”获得的效用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②作为投资品,投资边际收益递减,因为投资获得的收入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生育的边际成本的考虑:①收入损失角度,生育的边际成本是上升的。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某一家庭,固定消费水平,随着孩子数量上升,就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所以父母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是增加的。也就是生育孩子的边际成本在上升。②投入时间角度,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投入时间较少时,父母的边际报酬较高。因此投入时间多意味着父母现期收入损失在边际上增加,即生育孩子的边际成本上升。③养育孩子的直接成本角度,是边际递减的。多养一个孩子不过是往锅里多加一瓢水,大孩子衣服给小孩子穿。在现代社会来讲,这些成本都是微不足道的。既然生育孩子的边际收益是下降的,边际成本是上升的,那么就存在一个生育孩子的最佳数目。三、人口转型和人口红利(一)人口转型人口转型指的是人口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二)人口红利人口转型的三个阶段意味着不同的人口结构。对经济增长而言,第二阶段后半段的人口结构相对于其它两个阶段具有优势。在这个阶段,劳动人口相对于被抚养人口更丰富,从而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即无需额外投入就可以得到的收益。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人口红利的指标是劳动人口比和它的倒数——人口抚养比。劳动人口(人口学概念出于劳动年龄的人,并非一定参加劳动)指的是大于

15岁、低于

65岁的人口,被抚养人口指的是

16岁以下和

65岁以上的人口。劳动人口比是劳动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之间的比例,这个比例越高,则人口红利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人口红利的背后机制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是抚养负担轻。第二是劳动力供给充沛。第三是创造力高。第四是储蓄。第二讲农业与经济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有基础性意义的经济部门,其他经济部门的出现、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自身的历史,也正是农业发展的历史。一、传统农业(一)什么是传统农业,有何特征?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舒尔茨,1964/1987)中给出作者的定义:“不使用现代要素的农业生产”。舒尔茨用“贫穷(技术和收入)但有效(资源配置)”来概括传统农业的特征。传统农业贫穷体现在:单位面产低人均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传统农业有效体现在:资源配置效率:舒尔茨在1964年发表《改造传统农业》中借用大量的人类学证据说明:传统农业不存在组织和制度的效率损失。(二)中国的小农体系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完全符合传统农业的特征。在中国历史上,小农体系指的是一种以小农耕作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这里的“小农”不仅包括自耕农,而且也包括佃农。即使土地分配极端不均,但只要不存在很多经营性地主,只要土地是由小农耕作的,则一个社会仍然拥有小农体系。观点:小农体系不仅制约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且还限制了现代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理由:一个是小农损失土地经营规模扩大之后带来的规模经济,另一个是小农不利于现代要素、特别是机械的采用。是否如此?①就规模经济来说,经济学上通常指所有的要素投入同比例增加的时候,产出会超比例地增加。产生规模经济的核心是某些要素的不可分性,比如一个农户购买的拖拉机。但是,农业生产的多数要素投入如土地、人力、化肥等都是可分的,那些不可分的要素如拖拉机也可以通过市场租赁变成可分的。因此,农业生产不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规模经济。②就土地经营规模扩大方面。单单增加土地规模必然导致土地边际回报下降。(三)高水平陷阱伊懋可(MarkElvin)在其

1973年的著名著作《中国的历史形态》(ThePatternoftheChinesePast)中,详细考察了清代中国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高水平陷阱(thehighequilibriumtrap)理论。所谓高水平陷阱,指的是农业高度发达、但工业却停滞不前的状态。首先,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南宋时期就出现了水泵、水力推动的、比英国的珍妮纺织机还先进的织布机等先进技术。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技术改进已经达到了极限。如当时的冶炼技术已经不可能再有提高的余地,又如在江南地区,铜和布的价格都已经变得非常昂贵,整个经济受到资源约束的限制。要打破这一资源约束,需要农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从而使部分人可以付得起生产要素的高价格,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但是,由于马尔萨斯原理的作用,每次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农业剩余的增加都被人口增长所消耗,最终农业技术变革达到传统农业的最高点,不再增长,而工业则处于停滞的状态。二、传统土地关系和土地改革(一)传统土地关系及其问题近代以来,农民大体上可以分成四种:地主、自耕农、佃农和雇农。反映的是土地分布不均。存在的问题:社会层面:土地雇佣可能导致雇农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特别是雇农中的长工,他们吃住在地主家里,往往因为贫困而不能组建自己的家庭,从而形成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经济层面:土地租赁会导致效率的损失(二)土地改革相比自耕农,租赁合约都意味着效率损失。固定租合约的损失来自于佃农较低的承担风险的能力,而分成租则来自佃农较低的风险承担能力和较低的激励水平的组合。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除此之外,土地改革还有其它方面的意义。首先,土改提高普通农民的生活水平,让他们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子女的教育,从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其次,土改打破传统的等级结构,消除了大地主对国家政策的控制,从而使得促进社会进步的公共政策得以实施。第三,土改增强了民众的公平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第四,土改消除了佃农和雇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因此是对人的解放。三、现代农业18世纪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工业革命,19世纪电力的普遍使用,科学开始与生产技术密切结合。自此人类进入了科技文明时代。如舒尔茨所言,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为“现代要素”投入。(其一为机械的广泛使用,其二为化肥、杀虫剂等现代化学品的普及以及生物技术带来的改进。)自

1960年代末开始,亚洲发生了一场“绿色革命”,其标志是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快速提高。在我国,绿色革命的步伐更快。马尔萨斯陷阱成立的最重要条件是土地边际报酬的递减。现代农业打破这个限制的要点在于,生物技术进步是一种土地加强型的技术进步,即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技术进步,相当于增加了土地的数量,把一种有限的投入变成了近乎无限的投入。四、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一)保障粮食供给(二)提供就业(三)缓解贫困(四)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五、农业在国民经济份额中的下降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一个国家进步的表现。对待这个规律的态度应该是:既不压抑农业的发展,也不揠苗助长。六、对农业的过度汲取及其后果国家贫穷希望发展重工业——压低农产品价格,降低城市工人工资,以使工业获得更多利润,实现资本的快速积累。统购统销:国家统一购买统一销售粮食人民公社:降低挨家挨户收粮成本,由生产队和公社一级一级上缴粮食。这些便利了国家实现对农业的汲取,形成了所谓的“剪刀差”剪刀差存在的两种形式:①以低价收购粮食,再将这些粮食分配给城市居民消费。(中国)②以低价收购粮食,但以高价提供农业投入品,导致人为的剪刀差。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带来的后果: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被固着在土地上城市农产品供应紧张第四讲结构变化与城市化某物品量总效用边际效用000146462843831153141372251511461587715808156-290150-62024/4/3关于“边际效用递减”和“偏好稳定”的先验假设不具备实证性:酗酒、吸毒(汪丁丁,1997)、成瘾性消费——欣赏音乐、对肥皂剧迷恋(Becker,1996),后者虽然不一定违背“边际效用递减律”,但它会改变一个人的偏好,从而使边际效用曲线向右移动。对“边际效用递减律”构成威胁的还有情感、宗教和信仰等人类行为,这类行为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边际效用递增”的特征。2024/4/3均衡与均衡范式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源于牛顿古典力学。在古典力学中,均衡表示一个物体在两种或多种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运用到经济学中,均衡有了多重的含义——狭义和广义。2024/4/3狭义:供需一致。广义:某一经济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在主流经济学中,均衡概念是影响至深的,“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观点,及对均衡机制的理论描述,主宰了新古典主义理论”2024/4/3在主流经济学中,倾向于认为经济会自动收敛或稳定于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均衡意味着稳定,即内生或外生的经济变量的变动不会使系统失去稳定性,系统会自动地调节,重新稳定或收敛到均衡状态。2024/4/3但是,在系统科学中,均衡并不一定意味着稳定,在均衡状态下对应着三种不同的稳定状态,如图:2024/4/3图(a)隐含负反馈机制,如价格机制。当外部冲击使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而价格上升反过来使需求减少,这种负反馈机制促使市场重新稳定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图(b)隐含正反馈机制。但是经济系统是永恒变化,不断发展的,仅用负反馈无法合理地说明这种过程,而必须引入正反馈,也就是说,经济系统同时存在着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机制。也就是图(c)所表示的。2024/4/3负反馈可以理解为自调节(self-regulation)。正反馈可以理解为自增强(self-augmenting)。所以经济系统“变化的方式表现为飞跃的和间歇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非连续、非线性的方式”。2024/4/32024/4/3可以看出,图2也在某种程度上刻画出了经济均衡和经济演化交替进行的图景,而经济均衡和经济演化正是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发展的两条主线,但是遗憾的是,经济学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基本上只是对均衡的研究,很少涉及经济演化。2024/4/3因此,当一个经济量增长的时候,总有一种力量把它的增长速度降下来,而这种力量发生作用的过程就是负反馈机制。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一个企业就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其它企业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同理,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一个国家的经济也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其它国家就不可能有任何增长。在自然界,负反馈机制的存在是万物和平相处的必要条件。2024/4/3就经济增长来说,我们可以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成结构因素和总量因素。前者包括人口转型、结构变化、规模报酬、制度改进等不受负反馈机制限制的因素,后者则包括投资扩张、技术进步等受负反馈机制限制的因素。显然,前者更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姚洋)2024/4/3一、结构变化的典型事实和解释2024/4/3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美国的工业的就业比例在1950年达到顶峰。农业在下降,服务业在上升。2024/4/32024/4/3韩国是在1990年达到顶峰。2024/4/3我国的结构变化还没有达到转折点,工业就业比重还在上升阶段。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我国2010年的人均GDP相当于韩国1983年的水平;因此,如果用韩国作为参照,则我国将在2015到2020年之间越过第二产业的转折点。2024/4/3对这种结构变化的解释1.偏好的变化农业份额下降可以用农产品收入弹性来解释。农产品收入弹性小于1,因此农业占经济的份额随着收入增加而下降。服务业收入弹性随收入水平上升,工业品收入弹性则不变。在收入不是很高时,消费者缺少消费服务品的余钱,而随着收入提高后,许多制造业的产品(手机)成为了必需品,消费者把更多的收入投入到服务业中,服务(旅游和娱乐)开始成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4/32024/4/32.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农业中土地是一个特殊要素,数量有限;而且农业技术进步,农产品价格降低,促使劳动力转移。工业技术进步会出现两种相反的力量:一个是工业品相对价格下降,工业挤出劳动力;另一个是劳动力边际产出提高,工业吸收劳动力。在经济发展初期,后一个力量更大,因此工业占比上升;在经济发展的后期,前一个力量更大,因此工业占比下降。2024/4/33.经济开放4.产业转移和全球服务业兴起2024/4/3二、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构变化将要素引入边际报酬较高的行业,因此对经济增长有贡献。这里要区分“高生产率”部门和“高边际回报”部门。这里的生产率通常指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即扣除要素投入增长的生产率。2024/4/3服务业的技术进步率较其它两部门低,因此可以说它是一个低生产率部门。但是,劳动力和资本向服务业转移,意味着服务业对劳动力和资本的边际报酬较高。在通常情况下,一种要素在一个部门的边际报酬较高也意味着这种要素在这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即平均产出)也较高,因此,结构变化带来“无成本”的经济增长。2024/4/3三、城市化(一)度量中国过去的统计一直采用户籍人口的标准度量城市化,即拥有城市户口的人才被算作城市人口,例如,18%的城市化率即表示18%的人口拥有城市户口。这种方法在过去是可行的,因为在城市居住却无城市户口的人口几乎没有。但现在这种方法有很大问题,因为城市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城市户口。2024/4/32024/4/3从2000年开始,中国采取常住人口作为城市化率的统计指标。某人在一个地方住满六个月,即被算为该地的常住人口。国家通过抽样调查和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的方式来确定常住人口的具体数据。2024/4/3但是,按照常驻人口统计的城市化率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它仍旧依托城市建置统计城市人口。即存在没有农业就业的村庄(华西)和仍然多数从事农业的城镇。一个改进的办法是以非农就业人口为基础计算城市人口。但这需要给非农就业人口下一确切的定义,而这又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农村地区的兼业化程度很高,不容易确定一个人到底是在农业部门还是在非农部门就业。2024/4/3(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一般而言,一国的城市化率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提高。城市化率随收入提高和上升,但当收入很高时,城市化率会略有下降,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出现的郊区化现象。2024/4/32024/4/3四、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聚集效应:节约成本,增加需求。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北京中关村电子产业集群、福建的运动鞋产业集群、重庆的摩托车产业集群等)内部经济:成本节省外部经济:横向集群(学习效用、区域内资源的组织能力)和纵向集群2024/4/3促进结构变化规模经济,生产率提高,诱使劳动力转移过来。工业发展对服务业配套要求。有利于污染治理:污染治理的规模经济2024/4/3五、中国人口流动政策的六阶段1958-1978年,不允许流动。我国自1958年开始实施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人口除国家管理的工作调动、升学、入伍和婚姻之外,不允许自由流动。1979-1983年,限制流动。农村改革之后,城市出现走街串巷的农村小商小贩,但是,总体而言,他们还受到很大的限制。1984-1988年,开始允许流动。1984年费孝通提出了小城镇发展道路的理论,国家开始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自筹资金进入小城镇。2024/4/31989-1991年,控制“盲流”。“盲流”是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名词。这和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1992-2002年,从控制到“规范”。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改革重启,劳动力流动增加。但是,流动需要许多证件,像暂住证、计划生育证等。2003年至今,敞开流动。以2003年“孙志刚事件”为催化剂,我国的流动人口政策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2024/4/3第五讲剩余劳动力和二元结构威廉·阿瑟·刘易斯(

WilliamArthurLewis)1915-1991毕业于LSE第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2024/4/3一、剩余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一)刘易斯的剩余劳动力定义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最初的定义)刘易斯没有解释社会中为什么存在剩余劳动力从现代经济学角度,农场不会雇佣MP=0的劳动力即使按照Malthus的人口理论,多余的人口也会被饥荒、战争等因素消灭掉。2024/4/3这样的定义就陷入一个逻辑圈套,无法自圆其说。因此Lewis提出了制度工资(生存工资)的概念。2024/4/32024/4/3在图中,我们用ws表示这个工资。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等于ws对应的劳动力数量为L2。从图中可以看到,超过L2之后的所有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都小于ws,即他们的贡献小于他们得到的回报,但在L2和L1之间的劳动力和超过L1之后的剩余劳动力不同,他们的边际产出为正,我们称他们为“隐蔽性失业”劳动力。2024/4/3制度工资可以解释为什么剩余劳动力可以存活下来,但是,它没有解决为什么农场愿意雇佣隐蔽性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这就是刘易斯和舒尔茨的争论所在。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即使是在传统社会里,劳动力市场仍然是有效的;如果工资高于劳动边际产出,工资就会降低,直至等于劳动边际产出为止,这样就不可能出现剩余劳动力。刘易斯则认为,制度工资是由传统社会的生存伦理决定的,如果工资低至生存工资之下,传统社会是不会容忍的。2024/4/3在这里,隐含在舒尔茨观点背后的一个假设是,工资的降低最终会让马尔萨斯原理发生作用,或最终压制生育,从而不可能出现人口过剩;而隐含在刘易斯观点背后的假设是,传统社会的生育决策不完全受经济因素的左右,人口过剩是可能的。中国自清初以来的历史表明,人口过度增长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因此,至少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刘易斯的假设更符合现实。2024/4/3(二)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刘易斯创立剩余劳动力这个概念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想说明,发展中国家早期存在巨大的未加利用的人力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他的思想的核心是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2024/4/32024/4/3(三)

Ranis和Fei的改进提出平衡增长模型,即在工业扩张的同时,农业技术水平得到改善,农业产量提高,从而保障工业增长不发生停滞。如图:平衡增长要求加大对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使得产出在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下保持不变。2024/4/32024/4/32024/4/3(四)sen的改进Sen(1969)修正了Lewis模型中剩余劳动力概念中的逻辑缺陷。从农户的家庭生产和消费决策角度发展了刘易斯的剩余劳动力理论。假设一个封闭经济中不存在任何劳动力市场,即劳动力只能在家庭内部工作而不能为别人工作。2024/4/3假设家庭是一个计划单位,由家长决定每个劳动力劳动投入l以最大化全家的净效用之和,即:这是一个无约束的最大化问题,一阶条件是:2024/4/3将一阶条件化简得到劳动时间的边际产出:在开放经济中MP=w市场上的工资。在当前模型假设中,没有劳动力市场也就没有工资,但是我们可以把右边看作工资——影子工资。v,(l)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