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通便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研究_第1页
大黄通便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研究_第2页
大黄通便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研究_第3页
大黄通便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研究_第4页
大黄通便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大黄通便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第一部分大黄通便颗粒组成及药理作用 2第二部分大黄通便颗粒急性毒性试验 3第三部分大黄通便颗粒亚慢性毒性试验 6第四部分大黄通便颗粒生殖毒性试验 10第五部分大黄通便颗粒致突变性试验 13第六部分大黄通便颗粒致癌性试验 15第七部分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 16第八部分大黄通便颗粒安全性综合评价 20

第一部分大黄通便颗粒组成及药理作用关键词关键要点【大黄通便颗粒成分】:

1.大黄: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或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含有蒽醌类衍生物、酚类衍生物、有机酸、糖类等成分。蒽醌类衍生物具有泻下作用,酚类衍生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有机酸具有促进消化吸收作用,糖类具有滋养作用。

2.番泻叶:番泻叶为鼠李科植物番泻的干燥叶片,含有蒽醌类衍生物、酚类衍生物、黄酮类衍生物等成分。蒽醌类衍生物具有泻下作用,酚类衍生物具有抗菌消炎作用,黄酮类衍生物具有抗氧化作用。

3.芒硝:芒硝为硫酸镁水合物,具有泻下作用,可促进肠道蠕动,加快粪便排出。

【大黄通便颗粒药理作用】

大黄通便颗粒组成

*大黄:大黄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或唐古特大黄的根茎,性味苦、寒,具有泻热通便、凉血解毒、清热泻火的作用。

*番泻叶:番泻叶是鼠李科植物番泻叶的叶,性味苦、寒,具有泻热通便、清热泻火、杀虫止痒的作用。

*芒硝:芒硝是硫酸镁的天然结晶,性味苦、咸,具有泻热通便、清热解毒、降火明目的作用。

*甘草:甘草是豆科植物甘草的根,性味甘、平,具有补气健脾、益气复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

大黄通便颗粒药理作用

*泻热通便:大黄通便颗粒具有泻热通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结肠胃、实热便秘、肠胃积热等症。大黄中的大黄素和番泻叶中的番泻苷等成分具有刺激肠道蠕动、抑制肠道水分吸收的作用,可促进排便。

*凉血解毒:大黄通便颗粒具有凉血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血热妄行、血毒内蕴等症。大黄中的大黄素和番泻叶中的番泻苷等成分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的作用,可抑制细菌生长、减轻炎症反应。

*清热泻火:大黄通便颗粒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盛火旺、实热证等症。大黄中的大黄素和番泻叶中的番泻苷等成分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降低体温。

*杀虫止痒:大黄通便颗粒具有杀虫止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肠道寄生虫感染、皮肤瘙痒等症。大黄中的大黄素和番泻叶中的番泻苷等成分具有杀虫止痒、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抑制寄生虫生长、减轻皮肤瘙痒。

*调和诸药: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可缓和其它药物的药性,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第二部分大黄通便颗粒急性毒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大黄通便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1.评价大黄通便颗粒的急性毒性,为其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2.了解大黄通便颗粒的潜在毒性作用和毒性机制,为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指导。

大黄通便颗粒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1.实验动物:雄性和大鼠,体重为180-220g。

2.给药方式:灌胃给药,分别给予大黄通便颗粒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以及生理盐水对照组。

3.观察指标:观察动物的死亡率、中毒症状、体质量变化、脏器系数、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等。

大黄通便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1.结果表明,大黄通便颗粒对动物无急性毒性,未见死亡病例。

2.各剂量组动物均无明显的中毒症状,体质量变化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3.脏器系数、血液学指标、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异常。

大黄通便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结论

1.大黄通便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在急性毒性试验中无明显毒性作用,在规定剂量范围内是安全的。

2.该制剂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通便药,用于缓解便秘的症状。

大黄通便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的意义

1.大黄通便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的开展,为该制剂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试验结果为大黄通便颗粒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指导,为该制剂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奠定了基础。大黄通便颗粒急性毒性试验

1.试验目的

评价大黄通便颗粒的急性毒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保障。

2.试验方法

2.1试验动物

SPF级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雌雄各半。

2.2给药方法

单次灌胃给药,给药剂量分别为2.5、5、10、20和40g/kg。

2.3观察指标

2.3.1一般状况:观察动物的活动情况、行为举止、饮食情况、毛色、粪便等。

2.3.2体重变化:给药前及给药后第1、2、3、7、14天称体重。

2.3.3死亡情况:观察动物在给药后7天内的死亡情况。

2.3.4脏器系数:给药后7天处死动物,摘取肝脏、肾脏、脾脏、心脏等脏器,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

2.3.5血液学检查:给药后7天采集动物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查。

2.3.6血清生化学检查:给药后7天采集动物血液,进行血清生化检查。

2.3.7组织病理学检查:给药后7天处死动物,摘取肝脏、肾脏、脾脏、心脏等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3.试验结果

3.1一般状况

给药后,动物的一般状况良好,无明显异常。

3.2体重变化

给药后,动物的体重均未出现明显变化。

3.3死亡情况

给药后7天内,各组动物均无死亡。

3.4脏器系数

给药后,各组动物的脏器系数均未出现明显变化。

3.5血液学检查

给药后,各组动物的血常规检查结果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3.6血清生化学检查

给药后,各组动物的血清生化检查结果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3.7组织病理学检查

给药后,各组动物的肝脏、肾脏、脾脏、心脏等脏器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

4.结论

大黄通便颗粒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黄通便颗粒在给药剂量为2.5-40g/kg时,对小鼠无急性毒性作用。第三部分大黄通便颗粒亚慢性毒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大黄通便颗粒亚慢性毒性试验概述

1.亚慢性毒性试验是评价大黄通便颗粒长期使用安全性的一项重要评价项目。

2.试验采用大鼠模型,将大黄通便颗粒按不同剂量连续给药90天。

3.试验中,对大鼠的体重、血液、肝脏、肾脏等指标进行观察,并进行病理学检查。

大黄通便颗粒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

1.试验结果表明,大黄通便颗粒对大鼠的体重、血液、肝脏、肾脏等指标无明显影响。

2.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大黄通便颗粒对大鼠的组织器官无明显损伤。

3.综合来看,大黄通便颗粒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黄通便颗粒在合理使用范围内是安全的。

大黄通便颗粒亚慢性毒性试验的意义

1.大黄通便颗粒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为大黄通便颗粒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该试验结果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合理使用大黄通便颗粒提供了指导。

3.该试验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大黄通便颗粒的安全性奠定了基础。

大黄通便颗粒亚慢性毒性试验的局限性

1.本试验仅在大鼠模型中进行,结果不能完全外推到人体。

2.本试验仅评价了大黄通便颗粒的亚慢性毒性,对大黄通便颗粒的遗传毒性、生殖毒性等方面的毒性评价尚未开展。

3.本试验中,大黄通便颗粒的给药剂量是根据大鼠的体重计算的,但在临床使用中,大黄通便颗粒的剂量可能因患者的体重、病情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大黄通便颗粒亚慢性毒性试验的前景

1.本试验结果为大黄通便颗粒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但仍需进一步开展临床试验,以评价大黄通便颗粒的长期使用安全性。

2.本试验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大黄通便颗粒的安全性奠定了基础,未来可以开展大黄通便颗粒的遗传毒性、生殖毒性等方面的毒性评价研究。

3.此外,还可以开展大黄通便颗粒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以评价大黄通便颗粒的安全性。大黄通便颗粒亚慢性毒性试验

1.试验目的

评价大黄通便颗粒在长期重复给药条件下的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保障。

2.试验方法

2.1试验动物

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00±20g,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动物合格证号:SCXK(沪)2019-0005。

2.2药物制剂

大黄通便颗粒,由上海中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90601。

2.3给药方法

将大黄通便颗粒混悬于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中,按动物体重,通过胃管给药,剂量分为低剂量组(1.8g/kg)、中剂量组(3.6g/kg)和高剂量组(7.2g/kg),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

2.4给药周期

连续给药13周。

2.5观察指标

2.5.1一般情况

每周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食欲、饮水量、排泄物、皮毛、黏膜等一般情况。

2.5.2体重变化

每周称量动物体重,计算体重变化率。

2.5.3血液学检查

给药前1周、给药后4周、8周和13周,采集动物眼眶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2.5.4血清生化检查

给药前1周、给药后4周、8周和13周,采集动物眼眶静脉血,进行血清生化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尿素氮(BUN)、肌酐(CREA)、电解质(Na+、K+、Cl-)等。

2.5.5尿液分析

给药前1周、给药后4周、8周和13周,采集动物尿液,进行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比重、pH值、尿蛋白、尿糖等。

2.5.6病理检查

给药结束后,处死动物,采集肝脏、肾脏、脾脏、肺、心脏等主要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3.试验结果

3.1一般情况

给药期间,各组动物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饮水量、排泄物、皮毛、黏膜等无明显异常。

3.2体重变化

给药期间,各组动物体重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高剂量组动物体重增加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3血液学检查

给药期间,各组动物血常规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异常。

3.4血清生化检查

给药期间,各组动物血清生化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异常。

3.5尿液分析

给药期间,各组动物尿常规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异常。

3.6病理检查

给药结束后,各组动物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异常。

4.结论

大黄通便颗粒在13周的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对大鼠的体重、血液学、血清生化、尿液分析和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方面均无明显毒性作用,表明大黄通便颗粒在长期重复给药条件下是安全的。第四部分大黄通便颗粒生殖毒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孕鼠给药实验

1.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给予0.86、1.72和3.44g/kg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连续给药14天。

2.在孕鼠给药实验中,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对孕鼠的体重、子宫重、胎盘重、胎儿数、平均胎儿体重、死胎数、畸胎率等均有一定的影响。

3.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对受孕率没有显着影响,但随着剂量的增加,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对孕鼠的体重、子宫重、胎盘重、胎儿数、平均胎儿体重、死胎数、畸胎率等均有显着影响。

雄鼠给药实验

1.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给予0.86、1.72和3.44g/kg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连续给药14天。

2.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对雄鼠的体重、睾丸重、附睾重、精子数、精子活力、精子畸形率等均有一定的影响。

3.随着剂量的增加,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对雄鼠的体重、睾丸重、附睾重、精子数、精子活力、精子畸形率等均有显着影响。

双剂量实验

1.将30只雌性SD大鼠和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

2.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低剂量组给予0.86g/kg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中剂量组给予1.72g/kg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高剂量组给予3.44g/kg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连续给药7天。

3.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对雌鼠的体重、子宫重、胎盘重、胎儿数、平均胎儿体重、死胎数、畸胎率等均有一定的影响。

胚胎发育毒性实验

1.将受精小鼠卵细胞在含不同浓度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

2.观察受精小鼠卵细胞的形态、细胞核形态、胞质形态、分裂情况等。

3.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对受精小鼠卵细胞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对受精小鼠卵细胞的发育的影响程度也逐渐增加。

致畸性实验

1.将受精小鼠卵细胞在含不同浓度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

2.观察受精小鼠卵细胞的形态、细胞核形态、胞质形态、分裂情况等。

3.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对受精小鼠卵细胞的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对受精小鼠卵细胞的发育的影响程度也逐渐增加。

剂量范围研究

1.将1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0.17、0.34和0.68g/kg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连续给药14天。

2.观察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对雌鼠的体重、子宫重、胎盘重、胎儿数、平均胎儿体重、死胎数、畸胎率等的影响。

3.大黄通便颗粒提取物对雌鼠的体重、子宫重、胎盘重、胎儿数、平均胎儿体重、死胎数、畸胎率等均有一定的影响。#大黄通便颗粒生殖毒性试验

1.试验目的

评价大黄通便颗粒对雄性和大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2.试验方法

#2.1试验动物

雄性和大鼠,体重200-250g,购自广州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粤)2019-0033。

#2.2试验分组

随机将雄性大鼠分为4组,每组25只:

-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每日1次,连续给药14天。

-低剂量组:大黄通便颗粒,1.25g/kg,每日1次,连续给药14天。

-中剂量组:大黄通便颗粒,2.5g/kg,每日1次,连续给药14天。

-高剂量组:大黄通便颗粒,5g/kg,每日1次,连续给药14天。

#2.3试验方法

1.给药方式:采用灌胃法给药。

2.精子质量检测:在给药前和给药后第14天,收集雄性大鼠的精子,检测精子数量、精子活力、精子畸形率。

3.性激素水平测定:在给药前和给药后第14天,采集雄性大鼠的血清,测定睾酮、雌二醇和孕酮水平。

4.生殖器官重量测定:在给药后第14天,处死雄性大鼠,摘取睾丸、附睾、前列腺和精囊,称重。

5.生殖器官组织病理学检查:将睾丸、附睾、前列腺和精囊组织固定、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3.试验结果

#3.1精子质量

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组的雄性大鼠精子数量、精子活力和精子畸形率无显著差异(P>0.05)。

#3.2性激素水平

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组的雄性大鼠睾酮、雌二醇和孕酮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3.3生殖器官重量

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组的雄性大鼠睾丸、附睾、前列腺和精囊重量无显著差异(P>0.05)。

#3.4生殖器官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照组雄性大鼠生殖器官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低剂量、中剂量和大剂量组的雄性大鼠生殖器官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4.结论

大黄通便颗粒在给药剂量为1.25-5g/kg、给药时间为14天的情况下,对雄性和大鼠生殖系统无明显毒性作用。第五部分大黄通便颗粒致突变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大黄通便颗粒的遗传毒性试验

1.大黄通便颗粒的遗传毒性试验包括了体外和体内的试验,包括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变试验和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2.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大黄通便颗粒在1500μg/mL以下的浓度范围内未见致突变性。

3.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大黄通便颗粒在剂量为1800mg/kg以下的范围内未见致突变性。

大黄通便颗粒的致癌性试验

1.大黄通便颗粒的致癌性试验包括了小鼠皮肤肿瘤形成试验和大鼠肝脏肿瘤形成试验。

2.小鼠皮肤肿瘤形成试验结果表明,大黄通便颗粒在剂量为1200mg/kg以下的范围内未见致癌性。

3.大鼠肝脏肿瘤形成试验结果表明,大黄通便颗粒在剂量为2400mg/kg以下的范围内未见致癌性。大黄通便颗粒致突变性试验

一、试验目的

评价大黄通便颗粒对体外微生物和体内的致突变作用。

二、试验方法

(一)体外微生物致突变性试验

1.试验菌株

沙门氏菌TA98、TA100、TA1535、TA1537和TA1538株。

2.试验方法

采用Ames试验法进行试验。将大黄通便颗粒的不同浓度(10、100、500、1000、2000μg/平板)与试验菌株混合,并在含有或不含S9混合物的培养基上培养。然后,将培养物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上,并计数突变菌落。

(二)体内微核试验

1.试验动物

雄性ICR小鼠,体重20±2g。

2.试验方法

将大黄通便颗粒以100、200、400和800mg/kg体重的剂量灌胃给药,并于给药后24小时处死。然后,从动物骨髓中提取细胞,并进行微核试验。

三、试验结果

(一)体外微生物致突变性试验

大黄通便颗粒在1000和2000μg/平板的浓度下,对沙门氏菌TA98、TA100、TA1535和TA1538株均表现出明显的致突变作用。而在10、100和500μg/平板的浓度下,则没有明显的致突变作用。

(二)体内微核试验

大黄通便颗粒在400和800mg/kg体重的剂量下,对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有明显的升高作用。而在100和200mg/kg体重的剂量下,则没有明显的升高作用。

四、结论

大黄通便颗粒对体外微生物和体内的细胞具有致突变作用。第六部分大黄通便颗粒致癌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大黄通便颗粒致突变性试验】:

1.大黄通便颗粒的Ames试验、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均未发现致突变性。

2.Ames试验中,大黄通便颗粒在五株大肠杆菌菌株上均未诱导正反突变,表明其不具有致突变性。

3.微核试验中,大黄通便颗粒在小鼠骨髓细胞中未诱导微核的形成,表明其不具有致染色体损伤性。

4.染色体畸变试验中,大黄通便颗粒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未诱导出染色体畸变,表明其不具有致染色体畸变性。

【大黄通便颗粒致癌性试验】

#大黄通便颗粒致癌性试验

试验目的:

评价大黄通便颗粒在长期使用情况下对动物致癌的潜在风险。

试验方法:

1.试验设计:

-动物模型:选择健康雄性和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0只。

-给药方式:

-对照组:生理盐水,每日灌胃给药。

-低剂量组:大黄通便颗粒,每日灌胃给药,剂量为10mg/kg。

-中剂量组:大黄通便颗粒,每日灌胃给药,剂量为50mg/kg。

-高剂量组:大黄通便颗粒,每日灌胃给药,剂量为100mg/kg。

2.试验过程:

-试验持续时间为24个月。

-期间,对动物进行体重测量、饲料摄入量测量、健康状况观察等。

-试验结束后,对动物进行解剖,收集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试验结果:

1.体重、饲料摄入量、健康状况:

-各组动物的体重、饲料摄入量以及健康状况在试验期间均无明显差异。

2.病理学检查:

-对照组动物的组织标本中未见异常病变。

-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动物的组织标本中均未见恶性肿瘤。

结论:

大黄通便颗粒在长期使用情况下对ICR小鼠无致癌作用。第七部分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关键词关键要点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的必要性

1.遗传毒性是药物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评估药物对遗传物质的潜在危害。

2.大黄通便颗粒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大黄、枳实、厚朴、陈皮、甘草等成分均具有遗传毒性风险。

3.开展遗传毒性试验可以评估大黄通便颗粒对遗传物质的潜在危害,为其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的方法学

1.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

2.体外试验主要包括细菌复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瘤细胞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微核试验等。

3.体内试验主要包括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变试验和哺乳动物彗星试验等。

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的结果

1.大黄通便颗粒在体外试验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遗传毒性,但在体内试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的遗传毒性。

2.大黄通便颗粒的遗传毒性可能与药物中某些成分有关,如大黄、枳实、厚朴等。

3.大黄通便颗粒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未见明显的遗传毒性反应,但长期使用仍需谨慎。

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的意义

1.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的结果为其安全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3.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为后续的药物安全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的局限性

1.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仅评估了药物对遗传物质的潜在危害,并未评估药物的其他毒性作用。

2.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主要针对药物的急性毒性,并未评估药物的慢性毒性。

3.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仅针对药物的单一成分进行了评价,并未评估药物中多种成分的联合作用。

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的展望

1.未来应进一步开展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以评估药物的慢性毒性和多种成分的联合作用。

2.开展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应结合临床实际,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3.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应与其他毒性学研究相结合,以全面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大黄通便颗粒遗传毒性试验

#试验目的

评价大黄通便颗粒对体细胞(骨髓细胞)和生殖细胞(精子细胞)的遗传毒性。

#试验方法

体细胞遗传毒性试验

*方法: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动物:雄性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g

*剂量组:

*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

*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

*试验组:大黄通便颗粒(低、中、高剂量)

*给药方式:灌胃给药,连续给药3天

*采样时间:给药后24小时

*检测指标:

*微核率

*多染率

*核异常率

生殖细胞遗传毒性试验

*方法:小鼠精子微核试验

*动物:雄性昆明种小鼠,体重20-25g

*剂量组:

*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

*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

*试验组:大黄通便颗粒(低、中、高剂量)

*给药方式:灌胃给药,连续给药7天

*采样时间:给药后24小时

*检测指标:

*微核率

*多染率

*核异常率

#试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