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9/26/wKhkGWYMlxuAOl7iAAI5PQr1jeE164.jpg)
![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9/26/wKhkGWYMlxuAOl7iAAI5PQr1jeE1642.jpg)
![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9/26/wKhkGWYMlxuAOl7iAAI5PQr1jeE1643.jpg)
![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9/26/wKhkGWYMlxuAOl7iAAI5PQr1jeE1644.jpg)
![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09/26/wKhkGWYMlxuAOl7iAAI5PQr1jeE16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宋代文学中的“天象岁时赋”现象,以及这种文学现象如何反映出宋人的时空观念。宋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文化、艺术、文学等领域也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天象岁时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展现了宋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理解。“天象岁时赋”是指以天文现象和季节变化为主题,通过对天象和岁时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对时间流转、生命变迁等主题的感慨和思考。在宋代,这种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通过对这些赋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宋人的时空观念,以及他们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的认识。本文首先将对宋代“天象岁时赋”的文学背景进行梳理,分析这种文学形式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赋作进行深入解读,揭示其中蕴含的时空观念。将探讨这些时空观念对宋人思想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为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二、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的概述时空观念是人类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基本认知和理解,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中国古代,时空观念与天文学、历法、哲学等多个领域紧密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其时空观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天象岁时赋这一文学体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天象岁时赋是宋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以描写天象变化和岁时节令为主题,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宋代人们对时空观念的独特理解。这类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在宋代天象岁时赋中,时空观念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天文现象和节令变化的细致观察与描述,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四季的更替等;二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思考,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观念在作品中的体现;三是对社会生活和人文情感的融入,如通过描写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人们的情感变化等,展现了时空观念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对宋代天象岁时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人们的时空观念和文化特色,揭示出宋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这些作品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源和历史见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三、宋代天象岁时赋的时空表现宋代天象岁时赋在时空观念的表达上,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精准描绘了天象变化,更将其与岁时节庆、人间生活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画卷。在空间表现上,宋代天象岁时赋以天地为舞台,将天象作为重要的空间元素,与人间生活相互映照。文人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星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宇宙空间。同时,这些天象元素也常被用来象征吉祥、祥瑞或灾难,从而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在时间表现上,宋代天象岁时赋巧妙地运用了岁时节庆的周期性特点,将天象变化与岁时节令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间叙事方式。例如,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描绘,文人们展现了天象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同时也将人们的生产活动、风俗习惯等社会现象与之紧密相连。这种时间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文学作品的现实感,也使得天象岁时赋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宋代天象岁时赋在时空观念的表达上,既展现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描绘,也体现了对人间生活的热切关注与深刻思考。这种独特的时空表现方式,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形式,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四、时空观念在宋代天象岁时赋中的文化内涵宋代天象岁时赋,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艺术化再现,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哲学思想和时空观念的深刻反映。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时空观念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文化内涵尤为丰富。宋人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和解读,构建了一个既符合自然规律,又充满人文情感的时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两个维度。天象的周期性变化,如日月星辰的升降、四季节气的更替等,成为了划分时间、标记节令的重要依据。这种以天象定时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宋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追求。同时,宋代的时空观念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宋代理学盛行,理学家们通过对天象的解读,来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他们认为,天象的变化不仅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也体现了天理的运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天象岁时赋中的时空观念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内涵。它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宇宙本原、人生意义等哲学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天象岁时赋中的时空观念还体现了宋人的文化审美和情感寄托。宋人善于将天象与岁时节令、人事活动相结合,通过对时空的细腻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这种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做法,不仅增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丰富了时空观念的文化内涵。时空观念在宋代天象岁时赋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宋人对自然现象的解读和再现,更是他们社会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情感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精神。五、结论通过对宋代天象岁时赋的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赋作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以天象为媒介,展现了宋人对于时空观念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这些赋作不仅仅是对于天象的描绘和赞美,更是对于宋人生活哲学、宇宙观、时间观以及社会文化的生动反映。宋人通过天象岁时赋,将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时空观念。他们通过观察天象,理解宇宙的运行规律,进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时空观念既体现了宋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展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些赋作也为我们揭示了宋代社会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对于天象的描绘和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宋人的信仰、习俗、节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赋作不仅是文学的产物,更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和传承。宋代天象岁时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们以天象为媒介,展现了宋人对于时空观念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同时也为我们揭示了宋代社会文化的丰富内涵。对于宋代天象岁时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宋人的时空观念和社会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参考资料:岁时节令,也称为岁时、岁事、时节、时令等事,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各种岁时风俗活动的产生,显示了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探究其根源,即是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立春节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古人认为土生万物,所以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人们认为该神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二月二是土地公的圣诞,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在中国南方地区,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南方”二月二“仍沿祭社(土地神)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摄提)。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在传统文化中,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岁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正东偏北方位的“建寅”之月为起始,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循环往复;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终而复始。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回寅,乾元启运,时回新春。当斗柄指向正东偏南的“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真正意义上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民间称为“四时八节”或“时年八节”。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端午节,“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端五),“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子,人们在端午举行一些庆贺活动,特别是与龙相应的活动元素,或是借此吉日做一些祈福辟邪的活动等,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重阳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除夕的一主要习俗是吃年夜饭。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这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习惯。由于地理气候方面原因,除夕、春节之际北方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寒冬,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可选用的食材不多,过年多吃饺子。而南方地区,尤其是沿海一些地方,基本上四季绿意盎然,南方冬季在蔬果等食材上占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在地利方面,又得益于水资源充沛分布广所以各类渔获充足食材多样;所以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上,南方的饮食会丰富多样一些。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农历正月初七日,客家人习惯吃羹汤。这天早餐,要吃用米、豆、花生、番薯、芋头、大蒜、生姜等共煮的羹汤。谷说:“吃了七种羹,汝仔赖子做零星。”意思是从这天起,大家要开始新的一年工作劳动了。■岁时,即正月初一日晨,开门对东方作揖祝圣;归者跪拜尊长,日拜年。拜年者以未出上九日谓亲厚。过上九日谓迟年。妇女于夜间迎紫姑神,谓"请七姑娘"。■正月十五夜,取衫树枝,于宅外烧之,谓"烧"。儿童大声呼逐,谓"赶毛九"。是夜,张灯结彩,演戏,玩花灯,舞龙灯,狮子灯,蚌壳灯,通宵达旦,城乡皆然,叫"闹元宵"。■三月三日,这天吃蒿子粑粑,叫"蒿子节"。清明插柳叶于门,谓之清,取一年合家清吉之兆。又以丝棉五色纸制为彩幡,挂于祖坟顶,亲族为死者祭扫坟墓,叫"插青"或"挂青",意为挂念亲人。■四月初八"浴佛节"。此日,农夫同中俱休息一日,是乡间古老劳动节。■端午节,凡附近寺观,必印送张真人图像,至节日必悬挂堂中,小儿辈则以雄黄涂额,以"邪毒"。是日则食棕子饮菖蒲,系艾蒿悬于门楣。永定及慈利九溪等地,喜于澧水、水赛龙舟。端午节有大小之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十五为大端午。■六月初六日,土人晒衣服,谓之覃后哂,传说这天是明初土家首领覃后王殉难忌日,为土家族一大民族节日。■中秋节,土家族不兴赏月,汉人称之"守月花",吃月饼则是土汉共有的习俗。土家人对中秋别有特色,他们披着明媚的月光,去冬瓜园里偷瓜,给无生育之夫妇"送子"。■十月十六日,俗谓寒婆婆打柴。若此日雨,打柴不成,冬必晴暧;若此日晴,则虿褚殉桑,"二月初二晴,果木吃不成;二月初二落,果木结成索"等俗言同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文化交融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繁荣,其中尤以赋体文学最为显著。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融合了诗歌、散文与骈文的特点,成为当时文人墨客表达情感、描绘社会风貌的重要手段。而岁时赋,则是赋的一种特殊类型,它以岁时节令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各个节日的风俗习惯与人们的情感寄托。岁时赋,顾名思义,是以描写岁时节令为主题的赋作。它通过对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以及各类传统节日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生活习俗以及人们的情感世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岁时赋的创作达到了高峰,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题材广泛:魏晋南北朝的岁时赋涉及了众多的节日和节气,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以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日和节气,既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情感丰富:岁时赋不仅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场景,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的情感寄托。无论是团圆之乐、思乡之情,还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都在岁时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艺术性强: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墨客在创作岁时赋时,注重语言的锤炼和修辞的运用,使得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传承历史文化:岁时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和生活习俗,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岁时赋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如团圆、和谐、敬祖、思乡等。这些精神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弘扬和传承的重要精神财富。魏晋南北朝的岁时赋不仅是当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精神,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岁华纪丽》是一部记录古代中国岁时民俗的典籍,而唐代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将探讨《岁华纪丽》与唐代民众岁时民俗之间的关系。从《岁华纪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项目合同
- 2025年度出租车司机培训与技能提升合同
- 2025年国际海上救助服务海运货物运输合同协议范本
- 2025年度绿色生态建设环保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企业并购贷款续借合同模板
- 北京餐饮合伙合同范本
- 买卖山地合同范例
- vr制作合同范本
- 修路车辆租赁合同范例
- 出售翻新塔吊合同范本
- 咖啡店合同咖啡店合作经营协议
- 药膳与食疗试题及答案高中
-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2016-2024)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度海外市场拓展合作协议4篇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4第2课时Speedup
- 2024年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标准卷
- 2025中国铁塔集团安徽分公司招聘29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正式版)HGT 6313-2024 化工园区智慧化评价导则
- 公共关系学完整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