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1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2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3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4页
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辰教育学科教师辅导教案学员编号:年级:课时数:3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学科教师:授课类型TC—文言文特殊句式T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专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全攻引导回忆:童童,不知道你可还记得我们讲过的一个划分句子成分的顺口溜: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主干成分主谓宾,枝叶成分定状补。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还可位主前,逗号分开记清楚。“的”——定语,修饰、限定主语和宾语“地”——状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前,或者位于句首主语前“得”——补语,位于谓语动词之后,比方“凡老师长得<真高>!”文言句式和现代汉语句式根本相同,也包含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语序大都相同,只是在特殊条件下有特殊结构。我们学习文言文时,要切实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根本规律,才能取得举一反三。选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中,见到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C)A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B蔺相如者,赵人也。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D其人勇士。2、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3、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C)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C安得广厦千万间……?D弗之怠。4、选出以下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肯定判断句用“是”表示,否认判断句用“不是”表示。文言文却不同,文言文中的“是”多为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这些”、“那些”,只在少数情况下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肯定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翻译时在“者”处写个“是”,删去“,”号,“者”和“也”不直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如: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乐羊子妻》〕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

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翻译时只把“者”译为“的”,在“者”后加个“是”〔在文言文中最为常见〕。如:族秦者秦也。〔《阿房宫赋》〕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

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在“者”处换“是”,句末加“的”,“者也”不译〔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译文:这两样不能同时得到,〔我〕是放弃鱼而取熊掌的;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如:鱼我所欲也。〔《孟子》〕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又如:齐之习辞者也。〔《晏子故事》〕译文:〔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如:此为何假设人?〔《公输》〕译文:这是怎样的人?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还如:必为窃疾矣。〔《晏子故事》〕译文:一定有偷窃的病了。

用“乃,必,亦,即,诚,皆,那么”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如:定伯诳之言:“我亦鬼”。〔《宋定伯捉鬼》〕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如:此乃英雄也。〔《魏武将见匈奴史》〕译文:这才是英雄啊。

〔七〕用“是”表示判断。如:鬼言:我是鬼。〔《宋定伯捉鬼》〕译文:鬼说:“我是鬼”。如:巨是凡人。〔《赤壁之战》〕译文:吴巨是平凡的人。〔八〕意合判断句,这种判断句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如: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译文: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信任。如:温州雁荡山,天下奇景。〔《雁荡山》〕译文:温州雁荡山,是天下最秀丽的山。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

文言文中,否认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用“非„„”来表示,“非”可直接翻译成“不是”,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

〔二〕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如: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捉鬼》〕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

〔三〕用“非„„者也”表示,翻译成“不是„„的”,如:非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译文:不是我所讲的那种传授给人们的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请指出以下例句是属于判断句的哪种类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七〕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陈胜者,阳城人也。〔二〕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五〕昔者

鬼侯、鄂侯、

文王,纣之三公也。〔四〕夫战,勇气也。〔四〕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吟鞭东指即天涯。〔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八〕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呼?〔五〕1、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B)A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B庭中始为篱。C灭六国者六国也。D夫天者,人之始也。2、“"那么”表示判断的一项为哪一项(C)A如此那么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那么直C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那么足羞3、“是”表判断的一项为哪一项(D)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二、被动句

现代汉语被动句结构是:“受事者+被+施动者+动词”,如:“他们被景色迷住了”,“垃圾被我们清扫干净了”。而古文中的被动句,除用“被”表示外,还有另外八种句式:

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用“被”引起施动者。如: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译文:都是被逼迫的,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用介词“为”引起施动者,这个“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译文:自己作客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啊。如: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周处》〕译文:周处年轻的时候,强悍霸道,被本乡邻里当作祸患。

用“见”引起施动者,这个“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语序不变。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白白地被秦国欺骗。

用介词“于”引起施动者,放在动词谓语后面表示被动,构成了状语后置,即:“受事者+动词谓语+于+施动者”,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动词谓语的前面,再把“于”直接翻译成“被”。如:夫赵强而燕弱,而于赵王宠。〔《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却又被赵王宠爱。

用“见+动词谓语+于+施动者”来表示被动,翻译时把“于+施动者”移到“见”字后面,“见”“于”合译为“被”。如: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违背了赵王。

用“受事者+为+施动者+所+动词谓语”或“为+所+施动者”来表示被动,翻译时“为”译成“被”,“所”不翻译。如: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译文:恐怕被曹操占了先。如:不者,假设属皆为所虏。〔《鸿门宴》〕译文:不这样,你们都将要被〔他〕俘虏。

用“受施者+为见+施动者+所+动词谓语”来表示被动,“为见”翻译成“被”,“所”不翻译。如:凡举事无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汉书《朱浮与彭宠书》〕译文: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要被亲友们痛恨,却被敌人快乐。

动词本身含有被动成分的,可以不用任何标志,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翻译时要在动词前加个“被”字。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译文: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

1、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D)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激昂大义。C使不辱于诸侯。D败秦师于崤。2、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A行将为人所并。B视为止,行为迟。C羸兵为人马所蹈藉。D激于义而死焉。三、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1、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C)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C安得广厦千万间……?D弗之怠2、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A)A其间旦暮闻何物?B君何以知燕王?C莫之或止。D未之多见也。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要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后面,而文言文中那么有些宾语常在动词谓语或介词前面,这叫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把前置的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后面。文言文的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而且各有特点和标志。

在文言文的疑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来表示疑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可断定,“疑问代词+介词或动词”出现,其后又无宾语者,那么为宾语前置句。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再如:吾欲辱之,何也?〔《晏子故事》〕译文:我想羞辱他,用什么方法呢?

在文言文的否认句中,常把代词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示强调,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否认副词+代词+动词谓语”时,那么可判断为宾语前置句。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在文言文反问句中,常把“疑问代词+名词”组成的偏正短语和“之”一起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因而构成宾语前置,所以遇见“疑问代词+名词+之+动词谓语”即可判定为宾语前置句,“之”不翻译。如:宋何罪之有?〔《公输》〕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译文:为什么担忧铲不平呢?

在文言文的陈述句中,常把宾语放在谓语前面,谓语后面用“之”填位,以示强调,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句。所以遇见动词谓语前面的词或短语和谓语后面的那个词或短语要移到“之”处,“之”不翻译。如果前置的宾语后面有逗号,词序也可不动,“之”翻译为“它”。如:万钟那么不辨礼仪而受之。〔〈〈孟子〉〉〕译文:那么不辨礼仪就接受万钟厚禄。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译文:这种说法,人们常疑心它。

在文言文的感慨句中,常把宾语“之”前置,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以强调宾语,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句。所以在感慨句中遇见“名词或代词+之+动词”时,而其中名词或代词非句中主语,即可判别是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将宾语移到谓语后面,“之”那么不翻译。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如:不问罪之有无,必械其手足。〔《狱中杂记》〕译文:不问他有无罪,一定用刑具束缚他的手脚。

在文言文中,感慨句和祈使句,不能强调宾语,还用“唯+宾语+是+动词谓语”来表示,强调宾语,因而构成宾语前置。如:唯才是举。〔《求贤令》〕译文:只要举出有才能的人。

在文言文中,为了强调宾语的特殊意义,有时不用任何动词帮助,而且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想给秦国〔和氏璧〕,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都城。如:臣死且不避,杯酒安足辞?〔《鸿门宴》〕译文:我已经不怕死了,怎么能怕一杯酒呢?

介词的宾语前置,遇见“名词或代词+介词+动词谓语”时,而名词或代词都不是主语,那么为前置宾语。如: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我和谁一道呢?如:宝石为底。〔《小石潭记》〕译文:把宝石作为底。

在现代汉语双宾语句子里,都是人称宾语在前,事物宾语在后。在文言文中的强调宾语的前置句中,却常把事物宾语放在人称宾语的前面,翻译时一般是在事物宾语前面加一个介词“把”,然后一起移到宾语〔人称〕的前面。如:大王得璧,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得到和氏碧,把它传给美人。

第一人称代词“自”做宾语时常前置,所以遇见“自+动词谓语”时,“自”不是主语,那么是前置宾语。如: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讷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如:窥镜而自视。〔《邹忌讽齐王讷谏》〕译文:对着镜子看看自己。

1、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B)A沛公安在?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唯才是举。D尔何知?2、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D)A城中皆不之觉。B唯余马首是瞻。C惟利是图。D马之千里者阅读文段,完成练习。(一)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选自《韩非子》)1、写出短文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有几个写几个。①莫乐(于)为人君!②师旷侍坐于前。③琴坏于壁。④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2、“释之,以为寡人戒。”是一个省略句,下面补出省略内容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然那么)释之,以为寡人戒。B释之(否),以为寡人戒。C释之,以为寡人(之)戒。D释之,以(之)为寡人戒。3、翻译“莫乐为人君”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别乐滋滋地当人君!B没有比做人君更快乐的了!C不快乐的是人君!D没有一个人乐意当人君!定语后置句

1、选出以下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在现代汉语里,定语是用在名词〔中心词〕前面,来修饰、限制或说明后面的名词,文言文中的定语也多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有三种情况,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来强调中心词,我们把它当作定语后置。

“者”字结构。出现“动词或动词性的短语+‘者’”时,前面的不是后面的定语。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译文:烧死的溺死的人很多。再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文:大概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

数量结构。出现“数词+量词”作定语时常后置。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译文:于是带着几个能挑担的子孙。如:诸人徒见操书信,水军八十万而各慑„„〔《赤壁之战》〕译文:大家只是望见曹操信上讲的八十万水军,就自己害怕。

双声或叠字的形容词作定语时常后置。有的还让“之”带着,有的不要。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译文:枝壮叶绿的桃树啊,它的花朵多么美丽动人。

1、选出以下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状语后置

状语和补语倒置,是古代汉语的特征之一。在现代汉语中,状语是在谓语前面,用来修饰限制谓语。在文言文中,有些状语却放在谓语后面,即补语的位置上,我们就叫它状语后置。但不是所有的状语都后置,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局部状语后置。因此我们要注意后置的标志,翻译时,把它移到谓语的前面去。后置状语句有以下几个特点。

介词“于”字结构作状语常后置。“于”字和名词、名词性短语组合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时,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表示“在„„”,常后置。如:战于长勺。〔《曹刿论战》〕译文:在长勺打仗。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地〔《游褒禅山记》〕译文:唐代的和尚开始在这里居住。如: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观潮》〕译文:在惊淘骇浪中恣意穿行。2、“于”和人称代词或代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的对象,表示“和„„”“同„„”时常后置。如: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所以燕王想和你结交。“于”和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出现“对„„”或“向„„”时,常后置。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于帝〔《愚公移山》〕译文:山神听说这件事,害怕愚公等人不停地挖山,向上帝告诉了这件事。如: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译文: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如:请奉命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我带着你的命令向孙将军求救吧。“于”和处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趋向,表示“从„„”或“由„„”的意义,常后置。如: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译文:墨子先生听说了这件事,从鲁国出发。在被动句中,“于”和施动者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为„„”或“被„„”的意思,也常后置。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至于人。〔《赤壁之战》〕译文:我不能拿着全污吴的土地,十万军队而被人控制。在形容词作谓语时,“于”常和比拟对象结合成介词短语,表示“比„„”,均后置。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文:冰,是水结成的,却比水冷。无“于”字的“于”字短语,作状语时也常后置,翻译时要加“于”,再移到谓语的前面。有两种情况:〔1〕“于”字短语和“于+处所名词或方位短语”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指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时,常省略“于”,再后置。如: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鸿门宴》〕译文:将军在河北打仗,我在河南打仗。“于”和名词或方位词组成介词短语,同在动宾短语后面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的对象或发生的时间、地点,常省略“于”而后置;如:放之山下〔《黔之驴》〕译文:〔在〕山下放牧它。再如:急湍甚〔

〕箭,猛浪假设奔。〔《与朱元思书》〕译文: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介词“以”字短语作状语,有时后置。有三种情况:介词“以”和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表示“同„„”,有时置于动宾短语后面。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译文:怎么不用他的脚来试试鞋呢?再如:嫂嫂溺,援之以乎?〔《孟子》〕译文:嫂嫂掉到水里了,〔你〕用手拉她吗?介词“以”和时间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限制动作、行为的范围,表示“用„„”,也有时后置。如:岂可一切拘于定月哉?〔《梦溪笔谈》〕译文:采草药哪能一切都用固定的时间限制呢?介词“以”和事物名词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对象,表示“把„„”时,常后置。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暗中会见张良,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告诉〔他〕。如:三顾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出师表》〕译文:三次到草屋里看我,把当代的大事拿来问我。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译文:所以临死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介词“从”字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也常后置。如:弟走参军阿姨死。〔《琵琶行》〕译文:弟弟跟着军队跑了,阿姨也死了。

〔四〕比况短语,常后置。现代汉语中的比况短语是用“像„„一样”或“像„„那样”来表示的,文言文中用“假设”字结构,是“假设„„”、“似„„”或“如„„”的形式

“假设”字结构作状语常后置:A“假设”字和名词组成的比况短语〔假设+名词〕作状语时,常放在形容词谓语后面,说明主体事物的摸样,可翻译成“像+名词+那样”。如:细假设蚊足。〔《核舟记》〕译文:像蚊子的腿那样细。B“假设”和代词组成比况短语〔假设+代词〕作状语时,常放在动宾短语后面,说明动作行为的方式和程度,可翻译成“像+代词”。如:求剑假设此,不亦感乎?〔《刻舟求剑》〕译文: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太糊涂了吗?C“假设”字和动词组成比况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可翻译成“像+动词+一样”。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假设飞。〔《木兰诗》〕译文: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越过一道道关口,飞越一座座山峦。

“如”字结构作状语常后置:A“如”字和名词组成的比况短语〔如+名词〕作状语,常放在形容词谓语后面,说明主语的姿态或样子,可翻译成“像+名词+那样”。如: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辨日》〕译文:太阳刚出来时像车轮那样大。B“如”字和名词性短语组成比况短语,常放在动词谓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方式,可翻译成“像+名词性短语+那样”。如: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译文: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如:薄如钱唇。〔《活板》〕译文:像铜钱的边缘一样薄。

“似”字结构作状语常后置。如:布衿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多年的布衣像铁一样冰凉。

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G、主谓倒装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B〕2、大王来何操?〔C〕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C〕4、是以后世无传矣。〔C〕5、而君幸于赵王。〔B〕6、惟你是问。〔C〕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B〕8、沛公安在?〔C〕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A〕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AE〕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12、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C〕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B〕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B〕15、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C〕1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C〕17、项王那么受璧,置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E〕1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A〕2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A〕22、郑穆公使(人)视客馆。〔E〕23、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E〕24、善哉,祁黄羊之论也。〔G〕25、战于长勺〔F〕26、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D〕2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E〕2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A〕2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D〕30、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E〕3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D〕32、至那么无所用,放之〔于〕山下。〔E〕33、惟余马首是瞻。〔C〕四、省略句例如:省略句综合练习:用留空号“∧”标示以下句子的省略成分并翻译句子。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③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④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那么请从。〔《曹刿论战》〕〔2010年山东省滨州市〕答案:①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中人;渔人。②我。③我。④与之。知识详解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例如: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那么》)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狼》)君与(之)俱来。(《隆中对》)例如: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令其作诗”。(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例如:“受之天”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例如:将省略的局部补出。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答案:〔余〕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录毕,〔余〕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例如:将省略的局部补全。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答案: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公从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为哪一项A、今君乃亡赵走燕B、嬴乃夷门抱关者C、旬乃还第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答案]B2、“是”表判断的一项为哪一项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答案]D3、“那么”表示判断的一项为哪一项A、如此那么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那么直C、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那么足羞[答案]C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为哪一项A、梁父即楚将项燕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D、假设即假设离[答案]A二、请翻译以下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5.灭六国者,六国也。[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形式:……者,……也。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形式:用“为”表示判断。7、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形式:用“那么”表示肯定判断。8、环滁皆山也。[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形式:用“皆”表示判断。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认判断。10、选出以下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那么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答案]A11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答案]A12翻译以下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那么〕,您会被楚国抓住。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1.甚矣,汝之不惠2.请其矢,盛以锦囊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4.梁,吾仇也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6.其势弱于秦7.痛哉斯言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9.何以谓之文也A.1、7/2、6/3、5/4/8/9B.1、4/2、3/5、6/7/8/9C.1、2/3、4/5、8/6/7/9、10D.1/2、3、4/6/7/8/9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A和C,B和D。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齐人勿附于秦16、以下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A〕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③不拘于时,学于余。〔BD〕④师不必贤于弟子。〔D〕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E〕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E〕17、以下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C〕。A.时人莫之许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