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登飞来峰》(教师版)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登飞来峰》(教师版)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登飞来峰》(教师版)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登飞来峰》(教师版)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诗歌阅读《登飞来峰》(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9《登飞来峰》

★基础存盘

《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山又作:飞来峰)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

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作者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

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

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

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

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

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创作背景

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堇B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

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

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简析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

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一一这当然是夸张的说

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

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

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

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

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

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

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

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

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

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

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

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

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

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

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

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

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

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

构思的精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

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

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

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作座

右铭。

★中考回应

(2022•广西百色•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2.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

【答案】1.C2.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

如这首诗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

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解析】L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

受到蒙蔽,如陆贾的《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所以"浮云"常

常代指奸邪小人。可知题干中所述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有

误。

故选Co

2.此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意思是将哲理蕴藏在了诗歌中。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诗歌表现出

来的哲理,一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意象指的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诗歌中

月亮常常代表对亲朋的思念等。此诗中"千寻塔""最高层"都是代指人生的高处,"浮云"则代

指小人,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作者想表现的哲理就是:站得高,

看得远。此诗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当时他在浙江郭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

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

抒胸臆,寄托壮怀,表现了其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可据

此作答。

(2022・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4.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答案】3.D4.D

【解析】3.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D.甲诗《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的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

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表达的是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

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因此D项"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表述不正确;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艺术手法的辨析。

甲诗《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

足点之高,巧妙地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

在最高层”是本诗的点睛之笔,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警示后人不能只顾眼前的

利益,应该有放眼大局、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因此本诗侧重咏物寓理;

乙诗《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体现的是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

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

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

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

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因此本

诗也是侧重咏物寓理;

故选Do

★模拟预测

5.(2022・贵州铜仁•统考模拟预测)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按要求答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⑴诗中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是:

⑵本诗和杜甫的《春望》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诗人表达的情感更突出、更鲜明。

请结合两首诗中的相关诗句,分别进行赏析。

【答案】⑴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或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

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2)本诗中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塔之高,暗含

诗人对前途的憧憬。《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家

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涵分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

最高层。这句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一写登高望得远,二写对前途的信心。古人常有浮云

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

邪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被眼前的利益迷惑双眼,应该放眼大局立

足长远。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本诗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意思是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

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这句诗中诗人用"千寻"这一夸

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

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为全诗奠定积极乐观,豪迈达观的感情基调;

《春望》中运用夸张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该句的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

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反映了诗人在

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也反映出劳苦

大众反对战争,期盼安平和乐的美好愿望。

(2022•河北邯郸•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登飞来峰》的作者是(人

名)

7.下列说法不亚礁的一项是()

A."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既点明是仲春时节,又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诗人叹飘零、

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修辞,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写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D."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在晨鸡报晓时分登上飞来峰顶的高塔,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8.《登飞来峰》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历代被人们所喜欢?

【答案】6.降职(意思对即可)王安石7.A8.示例:因为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

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

【解析】6.本题考查对词语理解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

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登飞来峰》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创

新法,改革旧政,世称王荆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既点明是仲春时节〃有误,此诗开头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

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

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故选Ao

8.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

我站在最高层。这首诗是诗人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

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这首诗借站在山顶,浮云就

遮不住眼睛,来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还可以理解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

惧怕困难和和挫折,最后两句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揭示了的人生哲理是:作者表

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扰,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022•江苏淮安・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请体会首句中"千寻"的妙处。

10.刘熙载评说:"王荆公诗学杜(杜甫)得其瘦硬,然杜具热肠,公惟冷面。"其中"瘦硬”

指善于说理和修辞。请结合诗的任一处内容,说说王安石的"瘦硬”。

【答案】9.①“千寻"极言塔之高,有夸张之意,写峰上古塔之高。②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

之高,也表现登临之高险。③暗示改革家现实处境之险。10.①瘦硬一,借"浮云"喻顽

固派,针硬时弊,体现其对现实的清醒认识。②瘦硬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蕴含深刻的哲理,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体现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远

大抱负与深层思考(或者:政治家变革的胆识、冷静、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词语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

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千寻"极言塔之高,有夸张之意,写峰上古塔之高,此句极写登临之

高险。这首诗是夏天,诗人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

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

法的前奏,故还有暗示改革家现实处境之险的妙处。

10.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赏析。

"瘦硬”指善于说理和修辞,"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

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这里运用比喻的修

辞,借"浮云"喻顽固派,针硬时弊,体现其对现实的清醒认识。

"自缘身在最高层"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

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蕴含深刻的哲理,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体现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远大抱负与深层思考。

11.(2022•黑龙江佳木斯•统考二模)诗歌鉴赏,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最后两句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这两句诗借景抒情,借登高望远表达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

眼前的困难所吓倒的人生哲理,抒发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详解】考查对诗歌蕴含哲理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为: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

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这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引发出诗人的议论和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

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

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也暗含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

难吓倒。

(2022•内蒙古兴安盟•统考一模)阅读下列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两句。

13.请写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揭示的人生哲理。

【答案】12.“千寻"运用夸张的手法,从正面描写塔高;"闻说"一句虚写站在高塔上看到的

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从侧面描写,衬托塔高。13.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

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解析】12.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作答时,需首先明确从描写的角度来赏析,然后结合诗意和主旨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即可。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

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

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

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侧面衬托塔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

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13.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

最高。这本是咏物抒怀之句,却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

而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无论生活或学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

才能够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022•江苏淮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4.诗歌前两句是如何表现塔高的?

15.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论诗歌有"言浅而思深”之说,请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加以理解。

【答案】14.①"千寻"夸张、正面极写塔高;②"鸡鸣见日升”的传说侧面体现塔高;15.①

所谓“言浅而思深”,即语言明白如话,而情感意蕴深刻;②这两句表面写诗人不怕层层浮

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是因为站在飞来峰顶;③而实际上深刻地表达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

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不怕困难险阻的大无畏的精神;④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困难吓倒(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使认识达到了一定

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1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

见日升”的意思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诗

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正面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运用"鸡鸣见日升"的传说,"鸡鸣"就能"见日升"极写"见日升"之早,侧

面衬托古塔之高。

1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言浅而思深”的意思是:语言浅切但情

意深。"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

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

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

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2022•河南南阳•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1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同是登高感怀之作,两位诗人站在高

处时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6.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

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17.王安石《登飞

来峰》,抒发的是诗人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雄心和抱负;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抒发的是

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

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宝塔虽高,却不是

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

了,告诉我们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只

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

物的假象迷惑。据此分析进行作答。

17.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对比阅读。

《登飞来峰》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

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

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

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王

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

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

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登幽州台歌》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

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

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

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

闷。因此本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

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

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2022•河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8.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本诗的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千寻"从侧面写塔的高峻。

C."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面衬托塔高。

D."浮云”象征了奸邪小人,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19.本诗是一首哲理诗。请你说说本诗蕴含了什么样的哲理。

【答案】18.B19.本诗蕴含了“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就能透过现

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假象迷惑”的哲理。(也可答"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解析】18.千寻,从侧面写塔的高峻"错误,"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七尺)为

一寻。"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从正面写塔的高峻;

故选Bo

19.考查对诗歌蕴含哲理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

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不畏"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身在最高层”是点睛之笔,点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

大抱负,蕴含了: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的哲理或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2022•河北唐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自在最高层。

20.对这首词赏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黄鹤楼》的首联以神话传说起笔,写现在鹤去楼空,一个"空"字,蕴含着诗人无限的

感慨。

B.颈联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

C."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诗人在鸡鸣时分登上飞来峰的高塔,见到旭日东升画面。

D.《登飞来峰》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远大抱负、政治理想和大无畏的精神。

21.《黄鹤楼》的作者是,尾联写道"烟波江上使人愁",请联系全诗说说诗人因何而愁?

【答案】20.C21.崔颍;岁月易逝的寂寞惆怅;思念家乡的愁绪

【解析】20.C."闻说鸡鸣见日升"意为: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根据"闻"

可知,这是作者听说的,而不是亲眼所见。本项“诗人在鸡鸣时分登上飞来峰的高塔"有误。

故选C。

21.考查作家作品和诗句赏析。

《黄鹤楼》作者唐代诗人崔颍。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

了这首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

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

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

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

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

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2022•河北承德•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饮酒》末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具体指的是o《登飞

来峰》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了诗人的形象,为下文抒发

情感做铺垫。

23.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4.《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

【答案】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登高远望、朝气蓬勃、信心十足。23.不同意。这一

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烦忧,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的恬淡愉悦的心

情。24."不畏"是不害怕。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解析】22.第一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

了怎样表达。"此"为代词,指代前文所见;联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可知,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从

自然之趣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第二空: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

以看见旭日升起。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

高,写自己登高远望。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

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奠定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第二空可

填"登高远望、朝气蓬勃、信心十足”。

23.考查诗文理解。

明确观点:不同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

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下一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

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就通过设问的方式对“身居闹市却不受世

俗喧扰”的原因表述出来,强调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内心恬静,心志高远),

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