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发展
M时空坐标
|建安文学印T园诗、书法I~~」民歌、《齐民凝5]~[唐诗、吴道子、《千金方》、雕版印刷|
M主题概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唐朝时期结束分
裂,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随着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
(3)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
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监察、考核制度逐渐完善。赋税
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
(4)文化璀璨: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三教
鼎立,艺术大放光彩。而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则全面走向繁荣,唐朝文化圈的形成则体现了
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的地位。
课题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
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
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主干梳理夯实必备知识
一、三国与两晋
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
三国鼎立局
蜀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面的形成
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与统一
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
背景卑。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
西晋的灭亡
化为内战
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思维提升】五胡内迁
⑴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
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⑵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
族矛盾也被激化。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
士族的崛起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
建立420年,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
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
演变
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
3.江南的开发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背景
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表现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链接•选择性必修2-P20-2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1)农业工具(灌溉工具):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
在民间广泛使用。
(2)手工业工具(陶瓷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
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
(3)庄园: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色彩。
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
下风,又退回淮水一线。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思维点拨】江南开发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
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
主要政权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北方的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前秦大举进攻东晋,
前秦的兴衰
被击败于泗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2.北朝
(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背景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选择性必修1•第4课P22)
后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
内容
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
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
影响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立盛世的出
现打下了基础
【思维提升】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民族交融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3)北方政权的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合称北朝。
②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认知升华】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
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民族交融促进了孝文帝改革,反过来,孝文帝
改革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推动了民族交融。
【图解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北朝年)
三国(439-581
(22()-280年)东魏卜(北齐
,s彳北
T十六国Ml甥.灭
西魏H北周
蜀h魏西
泞383年泗水乏战
南朝(420-589年)/
分裂中孕短暂统一
育统一
■重难突破强化关键能力
[□提炼信息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
材料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材料导读]示意图的关键词“内迁”“南迁”,提炼出“迁”的主要方向:由边疆迁到北
方,由北方迁到江南。
阅读上述示意图,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试作简要说明。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信息:匈奴、羯、氐、羌基本已迁入传统上汉族活动区域;鲜卑活动于长城边缘;大
量流民(中原人)向长江以南迁移。说明:北方出现民族交融局面,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L拓展深化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D原因
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②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
到推广。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2)影响
①对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
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一些港口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发展,促进了与周边
国家的经济、政治交流。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
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
增加。
④对北方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方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其综合影响力也
在不断上升,习俗、信仰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北方地区。
⑤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
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I❷史实解释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一士族制度
材料一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
已上,典掌机要。一摘自《颜氏家训・涉务篇》
材料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一《晋书》
[材料导读](1)材料一反映了士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士族在选官上的优势。
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士族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高官厚禄,把持政权。精神生活十分空虚和堕落,沉溺于道
教和神农、黄帝之学。士族和庶族之间界限分明,士族自命清高,鄙视庶族,不与庶族来往、
交友、通婚、共坐。
L拓展深化1门阀制度兴衰的原因
政自汉武
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
治帝以来
因东汉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素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土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西汉中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
兴后期强地主势力
起经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豪强地主在政治上
济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东汉
因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
素始形成
魏晋南
士族制度的确立
北朝
衰内部原因士族自身的腐朽
落外部原因皇权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
闻价值引领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在塑造华夏正统过程中,北魏政治文化具有特殊性,其礼仪仍保留有拓跋鲜卑旧俗,
但北魏吸纳华夏礼仪、开创新局的态势不容小觑。虽偏安江南,东晋南朝在礼仪制度上居于
优势地位,仍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道武帝开国以后,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潜滋暗长。
延至孝文帝,自觉塑造华夏正统的意识更为突出。中书监高闾认为判别华夷的标准在于是否
“地据中夏”,具有鲜明的政治地理的概念。同样在文化标准上,北魏虽然有限度地承认南
朝作为华夏政权的合法性,但以“中夏”自居,视南齐为“南夏”。由此可见,北魏正统观
念存在地域与文化两种不同的判别标准,但无论具体标准为何,均凸显出孝文帝积极塑造北
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
——摘编自赵永磊《争膺天命:北魏华夏天神祭祀考论》
[材料导读]材料主旨是“孝文帝积极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强烈意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塑造北魏为华夏正统王朝”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说明北魏政权塑造华夏正统产生的积极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利因素:北魏统治者华夏认同观念和意识逐步增强,孝文帝迁都洛阳;占据传统中
国的政治中心,具有政治地理优势。
不利因素: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北魏在礼仪文化方面居于劣势地位;北魏政权中的守旧势
力较强。
积极影响:增强北魏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汉化)进程;有利于缓和
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交融;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
L拓展深化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
(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
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
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
密切。
(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
往,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延续。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考向研析聚焦高考热点
(2021•广东高考)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
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
找准题眼:尚书令是辅佐皇帝的近侍机构
解
分析材料:“事无大小,咸归令、仆”意味着当时丞相势力旁落
题
明确答案:尚书台最早始于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当时只是尚书令,属中朝,用
揭
来制约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东汉时期,尚书令扩大成为尚书台,魏晋时期,“事
秘
无大小,咸归令、仆”可知当时相权越来越受到制约,发生转移,故选B项
阅[失分1]不符史实。尚书台的设立是为了制约相权和加强皇权,排除A项。尚
卷书台的职能扩大,体现出行政效率的增强,排除D项
点[失分2]不符题旨。材料强调的是尚书台的职能扩大,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
评关系,排除C项
(2020•北京高考)“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
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
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
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答案B
解析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A;信息“清乐与'羌胡之声’
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
乐”体现了清乐在魏晋以来逐渐与各民族文化交融,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B正确;C不是
材料的主旨,排除;D说法明显错误,南北朝文化的主流仍然是中原文化,排除。
O命题动态
视角1魏晋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江南经济的开发
1.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答案D
解析畜牧带南移不会导致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故A错误;B项题干并未体现;C项中
的“完成”说法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有利于北方生态环境
的恢复,故D项正确。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并且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
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产业。这表明()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业生产技术有所改进,同时种植经济作物,可以推断
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正确。
视角2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
3.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
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
卑政权前燕的慕容就“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
象()
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答案B
解析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使得汉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抵触情绪大
大降低,这种现象是民族交融的体现,为政治经济上的统一打下了文化基础,故B项正确。
4.《魏书》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
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其主要目的在于()
A.维护宗法观念B.促进民族交融
C.符合统一趋势D.佐证政权合法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鲜卑族也是黄帝的后裔子孙,目的是佐证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权的合法性,
以此巩固统治,故D正确。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2022.北京石景山区一模)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
向中原迁徙。尤其西晋统治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中原百万余口,“戎狄居半”。这
一现象()
A.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
C.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均衡发展
D.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安定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北民南移的趋势,这有利于北方民族的相互交融,B项
正确;A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均衡”的说法错误,排除C;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2.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君苻坚仰慕儒家经典,积极恢复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还
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到各级机构任职。苻坚此举()
A.推动了民族交融
B.消除了民族间的矛盾
C.动摇了中央集权
D.推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少数民族政权国君苻坚仰慕儒家经典,并恢复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学习儒家经典,
这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故选A。
3.(2022•绍兴高三月考)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
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
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
A.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
B.司马氏的统治遭到士族反对
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
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匈奴人刘渊宣称自己与汉朝皇帝的关系以及将国号定为
“汉”,体现了他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晋末年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
故C正确。
4.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
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
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
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
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
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答案C
解析材料“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说明当时
高门士族既能在中央做高官,又可以在地方掌实权,而且“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
说明当时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故选C项。
5.东晋南朝以来,南迁士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祖籍。唐代中叶以后,南迁士人乐于把新居住的
州县当成自己的籍贯。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世族门阀的衰落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宗法制度的瓦解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魏晋至唐中叶(特别是“安史之乱”后)都出现了大规模人口南迁的现象,
但魏晋重视祖籍,唐中叶后以现居地为籍贯,反映了祖籍观念的日益淡化,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世族门阀的衰落,故B正确。
6.(2022•黄冈模拟)下列三幅图为嘉峪关魏晋墓葬出土的壁画,画面人物有鲜卑人的特征。这
可以印证当时鲜卑族()
《扬场图》《耕牛图》《采桑图》
A.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开始了民族交融的历程
C.出现了生产方式农耕化
D.实现了农业生产专业化
答案C
解析从嘉峪关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耕牛图》《采桑图》可以看出,当时鲜卑族存在农
耕生产方式,说明北方鲜卑族的生产方式出现了农耕化,故答案为C项。
7.十六国之一的汉赵建立者刘渊(匈奴人)建立政权时以汉朝的继承人自居,追尊刘禅为孝怀
皇帝,把汉高祖以下的三祖五宗立为神主。这反映了当时()
A.多民族政权并立互相争夺
B.汉文化影响力扩大
C.匈奴文明融入了华夏文化
D.刘渊恢复了宗法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其目的是借此来维护统治,
这反映了当时汉文化影响力扩大,故B项正确。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
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
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庄园经济下的手工业出现“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说
明当时的庄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的发展,B正确。
9.(2022•淄博模拟)“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的若干
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诸藩咸
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
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B.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君主接受了汉族帝王的尊号,唐太宗接受了少数民族君主的尊号,
这说明民族间对彼此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凸显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
10.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
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
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
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
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得出,不论是十六国,还是北魏政权,都试图建立统一的王朝,广阔的疆域,
因此体现了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A正确。
11.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南迁士人,相聚而居,保持原籍贯和地区。政府推行了设置侨州郡
的政策,于是在南方出现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只是加上一个“南”字。如在京口设立南徐
州,在江乘设立南琅哪郡与南临沂县。这一政策()
A.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愿望
B.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缓和了东晋以来的民族矛盾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东晋南朝时期,北民南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行业员工绩效考核
- 市场行业策划员工作总结
- 瞄准高效输出的年度目标计划
- 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4年河北省承德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1年浙江省宁波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美丽家庭事迹材料
- 河南省郑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随堂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广西北海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小升初模拟(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家电配线组件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
-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含答案)
- 企业文化、战略与电力能源知识参考题库练习卷含答案(一)
- 福建南平武夷高新技术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4
- 2024年设备维修部管理制度(6篇)
- 精神科护理工作计划例文
- 2024山地买卖合同模板
-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 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提升方案
- 景区安全管理教育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