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_第1页
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_第2页
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_第3页
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_第4页
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常见鱼病的诊断与防治本章目标1、了解鱼病发生的原因2、了解鱼病防治的原则及重要性3、了解鱼病诊断的方法4、掌握如何预防鱼病5、掌握鱼病防治的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2本章目标1、了解鱼病发生的原因2、了解鱼病防治的原则及重要鱼病的发生及流行,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认真做好鱼病防治工作,积极贯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以减少病害损失,是获得养鱼稳产、高产的关键之一。鱼类生活在水中,它们的活动、摄食等情况不易看清,一旦生了病要正确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困难。如患肠炎的病鱼,即使有特效药也无法进入体内,又如孢子虫病、复口吸虫病等则根本无特效药物可用。而只能在清塘时,采用药物杀死潜伏在鱼池中的孢子或传病的中间宿主的方法加以预防。因此鱼病防治工作必须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并认真掌握鱼病防治知识,加强鱼病预防工作,鱼病才能控制。3鱼病的发生及流行,给养殖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4455第一节鱼病概述一、鱼病鱼病:是指病因作用于鱼类机体,引起鱼体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鱼的生命活动的现象。也就是说没有原因的鱼病是不存在的,只有充分认识病因后,才能针对性提出防治方法,达到控制鱼病的目的。但应注意:病因多样性;鱼类机体出现异常不是判断患病的唯一标准(因为及环境诸因素是否适应有关)。6第一节鱼病概述一、鱼病6二、鱼病发生的原因引起鱼类发病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外因——环境因素(理化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和内因——鱼本身的状态。(一)引起鱼病的理化因素理化因素中对鱼影响最大的是溶氧、水温、、有毒物质等。1、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是随着生活水域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一般体温比水温略高0.1~0.2℃。当水温突然发生较大变化时,鱼类难以适应而死亡的例子很多。另一方面,各种鱼类对水温都有各自一定的适应范围,有最高和最低的忍耐限度。7二、鱼病发生的原因72、溶解氧:水体中溶解氧的高低直接影响鱼体的生存和生长。鲤科鱼类最适溶氧量应在5.5毫克/升以上,若溶氧不足,如<4.1毫克/升,鱼生长下降,饲料利用率降低;<2毫克/升→→鱼浮头→→泛池。溶解氧低,载氧力相对弱,对缺氧也就敏感→→鱼病。溶氧低时,水体中有机物分解不彻底,而增加氨等有毒中间产物→→毒性。饲料系数增加,不生长,甚至抗病力减弱。82、溶解氧:水体中溶解氧的高低直接影响鱼体的生存和生长。83、值:安全69.5,最高生产率7.58.5,我省红壤土多呈酸性,对鱼不利,清塘消毒使升高,当水体<6或>11时,鱼都不利,不利于水体交换。且下降,血中下降,载氧能力降低→→新陈代谢水平下降→→食欲降低→→生长受制;>11对鳃有腐蚀作用→→呼吸困难→→窒息死亡。4、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氨气、硫化氢、重金属离子都会引起鱼类疾病。如:鱼池底部腐殖质过多,并堆积了大量的没有分解的有机物,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一方面消耗池水中大量溶氧,另一方面还能放出硫化氢、沼气、氨气等有毒有害物质和气体,对鱼产生毒害作用。新开挖鱼池往往重金属盐类含量较高→→鱼体得病。因为铅、锌、汞可及鱼体体表和鳃分泌的粘液结合成蛋白质的复合物履盖上面,阻碍气体交换,造成死亡。93、值:安全69.5,最高生产率7.58.5,我省红壤土多呈(二)引起鱼病的生物因素1、病原生物:直接引起鱼类致病的生物,当水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而不利于鱼体时→→鱼群发病或死亡。▲植物性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藻类等引起传染性鱼病。▲动物性病原体: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引起侵袭性鱼病(寄生性鱼病)。2、敌害生物:直接吞食或间接危害鱼类的生物。▲植物性:青泥苔、水网藻。▲动物性:凶猛鱼类、鼠、蛇等。3、中间宿主:很多生物本身不能使鱼致病,而是病原生物的中间宿主或传播者。如水蛭是寄生于鱼血液中的锥体虫的中间宿主;某些软体动物是吸虫的中间宿主。10(二)引起鱼病的生物因素10(三)人为因素1、机械损伤:拉网、运输不慎,往往造成鱼体受伤,引起组织发炎、细胞变性坏死。造成细菌、霉菌感染发病。2、放养密度不当或混养搭配比例不合理,造成生长受阻,体质瘦弱,易患病死亡。3、饵料变质或营养不足:霉烂变质饵料喂鱼,往往造成中毒死亡(国外有喂含黄曲霉素变质饵料,引起鱼的肝癌暴发的报道)。4、鱼塘久未清理,消毒或清塘不彻底,引起鱼病发生。5、施肥、投饵和投药不当引起鱼病。6、引进病鱼(引种不当)。11(三)人为因素11(四)鱼体内在因素(鱼体的抵抗力)1、不同种类有不同的抵抗力。生产上发现有些鱼特别易发病——如草鱼,而有些鱼不发病——如鲢鳙鱼从不感染肠炎病→→说明不同种类有不同的抵抗力。2、同一种类、年龄不同、抗病力不同。如草鱼细菌性白头白嘴病只感染2.6~3.3厘米夏花鱼种,而成鱼不感染→→说明同一种类,年龄不同有不同的抗病力。3、同种之间个体抗病力强弱差异。即同种同龄鱼群发病引起大批鱼死亡,总有幸存者。→→说明同种同龄个体间抗病力也不同。因此,考虑鱼病的发生时,不应孤立地考虑单一的因素,而要把外界环境和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联系起来,才能正确地了解鱼类生病的原因,正确诊断鱼病,及早治疗。12(四)鱼体内在因素(鱼体的抵抗力)12三、鱼病类别:(一)按鱼类生长阶段划分为:1、鱼苗病2、鱼种病3、成鱼病(二)按病原体不同可分为:1、传染性鱼病:由植物性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单细胞藻类等)引起的。2、侵袭性鱼病:由动物性病原体(原生动物、蠕虫、软体、环节、甲壳动物等)引起的。3、非寄生性鱼病:由鱼类敌害(凶猛鱼类、鸟类等)引起的。4、由不良水质(缺氧、中毒等)引起鱼病。5、由缺乏食物引起鱼病。13三、鱼病类别:13(三)按鱼病病灶或病变发生部位分:1、皮肤病2、鳃部鱼病3、肠道鱼病4、其他器官鱼病三种划分标准各有利弊,目前较多运用的是第2种划分。按生长阶段划分易掌握,鱼苗阶段发病叫鱼苗病,但认识极肤浅,并不能涉及到鱼病的本质。因为很多病为各个阶段年龄鱼所共有(如锚头蚤病可发生在鱼种成鱼亲鱼各阶段)。按病灶发生部位划分虽较前者形象、具体,但也不能从本质上深刻反映(如烂鳃病有原生动物或甲壳动物或细菌引起等不同原因,而不同病原引起的防治方法完全不同),所以仅从病灶部位划分也不确切。而病原划分难度较大,有时要借助显微镜等仪器作认真检查才能确定,但优点是及防治方法可紧密联系,针对不同病原体采用不同防治方法,所以目前用的较多。14(三)按鱼病病灶或病变发生部位分:14四、传染性鱼病概述:通常是指由病原体(细菌、真菌)引起的鱼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密度高,传播快,一旦发病,损失大。(一)传染性鱼病病原体一般特性1、具有条件致病菌的特征。条件致病菌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鱼体发病。条件致病菌存在于鱼体、水环境、塘泥等处,通常腐生。致病菌可从发病病灶或健康鱼体表或水体、底泥中分离到。如:鱼害粘球菌一般情况下,滋生在草食动物的粪便里,随未发酵的粪肥进入鱼池,在特定条件下会引起严重的粘球菌性烂鳃病。又如:水霉菌动孢正常附着在健康鱼体表不引起疾病,但当鱼体受伤→→在伤口处发育→→水霉病。15四、传染性鱼病概述:152、对不同温度及酸碱度的适应力很强。由于它们不是严格的寄生性微生物,适应力强,病原体生存范围大,传播范围广。这些病原体适应温度范围25~30℃,所以每年6~9月发病高峰。如:草鱼出血病的病原体在水温25℃以下不引起鱼病,25~30℃毒力加强→→发病。3、具有高度变异性。腐生→→寄生(环境条件变化)可相互转化,毒性变异。4、病原体的亲器官性比较明显。大都有感染一定寄主,一定器官的特殊性。不同的细菌性病原引起的鱼病,其病灶部位症状比较典型,所以在细菌性诊断上,一般以表现症状推测其病原体,从而针对性用药。如:草鱼出血病只感染草鱼,青鱼,而不感染鲢鳙鱼;鳃霉只寄生在鳃上,而不生长在他处。当然也有一些病原体及此相反,无亲器官性。如赤皮病,对病鱼各种组织和器官破坏是一样的。162、对不同温度及酸碱度的适应力很强。由于它们不是严格的寄生性(二)传染性鱼病的感染类型▲单纯感染:疾病的发生系由一种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的。▲混合感染:疾病的发生系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体侵入而致病。并发症是混合感染的一种类型,是指同一条鱼上同时患二种或二种以上鱼病,它也可能是传染性及寄生虫性鱼病同时发作。如:草鱼中常遇到患肠炎病,而鳃瓣上又寄生着大量鳃隐鞭毛虫,形成难治重症。17(二)传染性鱼病的感染类型17(三)传染性鱼病的病程及人类、畜、禽传染病一样,分为四期:▲潜伏期: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第一个症状止的阶段。▲预兆期:由潜伏期转变而来,期间很短,典型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发作期:出现了某种鱼病的典型症状,其延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病鱼的共同特征非常明显。如食欲下降,体表发黑,游动迟缓,离群独游。▲转归期:痊愈:病势减弱,被损害的器官机能开始恢复;死亡:病势严重,鱼最终死亡。18(三)传染性鱼病的病程18(四)传染性鱼病的表现类型根据病程长短传染性鱼病可分为:急性型:发病迅速,持续时间在几天~1周左右,来得快,消失亦快。如草青鱼肠炎病、急性型出血病3~5天就大量死亡。亚急性型:病程稍长,2~6周,才出现主要症状慢性型:病程很长,甚至数月,表现的症状持久而不剧烈(每日少量死鱼)。根据发病情况传染性鱼病可分为:隐蔽性型:是指在疾病流行过程中,缺少该病的某些典型症状。潜伏性型:鱼体内存有病原体,但症状不显露→→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鱼体抵抗力下降→→毒力增强→→发生疾病。这也是传染性鱼病及非传染性鱼病的区别之一。19(四)传染性鱼病的表现类型19(五)鱼类抵抗传染病机制——即鱼类免疫机制传染性鱼病的病原体一般通过鱼体的皮肤、粘膜、鳃器、消化道和排泄系统等侵入体内,但是否产生疾病,要看鱼的健康程度、病原体侵入数量和环境条件等。1、鱼类免疫的概念免疫是当病原体侵入鱼类机体,机体动员自身防御力量,进行一系列生理反应,阻止病原体入侵,阻止入侵者生长繁殖,控制其传播,解除病原体的毒害作用,修复损伤的过程。免疫力(或抵抗力)是指鱼体对病原体感染的抵抗能力(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是指鱼体自身抵抗能力及病原体所发生的反应。(鱼抵抗力强杀死病原体,或病原体毒力大,鱼发病)20(五)鱼类抵抗传染病机制——即鱼类免疫机制20鱼类的免疫作用由机体免疫机构的防卫能力决定:免疫分: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种免疫性(吞噬细胞、溶菌酶及各种屏障等)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1)自动免疫(通过自己生理活动产生抗体)→→自然的:病后或隐性感染后获得;人工的:菌苗、疫苗、类毒素注射等等。2)被动免疫→→自然的:通过母体带来的;人工的:注射抗毒素,抗血清等。21鱼类的免疫作用由机体免疫机构的防卫能力决定:212、鱼类天然免疫的机制▲屏障功能:粘液:是非常有效的第一道防线,它是由体表的粘液细胞产生,并不断更新和补充。一般来说水中病原体、特别是细菌很难突破这道防线,因为粘液是胶状物质,限制细菌运动,形成天然屏障;粘液是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中含大量溶菌酶和杀菌物质,能杀灭病原体;粘液中还含有特异性抗体。皮肤和鳞片:也是抵抗阻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的机械屏障。粘膜:内脏器官的内屏障。▲吞噬作用:多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吞噬作用→→杀死病原体作用。▲体液因素:体液中有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因子→→杀死病原体作用。▲遗传因素:222、鱼类天然免疫的机制223、鱼类的人工免疫给鱼类注射、口服或浸洗菌苗、疫苗、类毒素、抗毒素、抗血清等,使鱼获得抵抗某种疾病的能力→→称鱼类的人工免疫目前我国使用较多的有:类毒素预防草鱼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或肠炎病(血清免疫、福尔马林脏器苗免疫)出血性疫苗预防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2323五、鱼病诊断鱼病发生后能否尽快控制和制止,及其说取决于药物的效果,不如说取决于正确的诊断,因为药物的种类和性能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正确判断鱼病则要复杂得多。因为水体环境本身很复杂,加上鱼病往往出现并发症,需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所以正确诊断鱼病是治好鱼病的关键,因为只有诊断正确,才能对症下药治疗,效果才好。24五、鱼病诊断24(一)现场调查(包括水和鱼两个方面)即调查访问。虽鱼病的病原体种类很多,但一般都表现有它的寄生专一性和流行规律,所以对当地所养殖的鱼类的常见病、多发病及流行规律要做到心中有数→→积累经验,但必须注意,鱼病的发生也是不断变化的,如一些常见病可能逐渐减少,或由于鱼种的引进,使一些过去少见(未见)的病会大量发生→→应综合考虑。1、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鱼池各种异常现象。(观察水色、有无混浊、、溶氧充足否)2、观察鱼群动态(包括发病快慢、死亡情况、食欲、行动、体色等)3、病鱼活动情况(是否离群独游,或时停时游,或急窜游或上跳下窜)4、水质是否被污染(池周围附近是否有施农药或工业废水等)25(一)现场调查(包括水和鱼两个方面)25(二)鱼体检查根据现场调查,人们所得到的只是初步印象(诊断),为更确切判断,应对鱼体进行检查。1、取样方法:(由于是群体治疗)最好能捞取下风处濒死鱼,如取不到则尽量选用刚死未变色腐败的鱼,取样最少3-5条,取样要保持湿润,可用湿毛巾包裹鱼或盛水带。2、检查方法:▲目检(肉眼检查):体表:头、嘴、眼、鳃盖、鳞片、鳍条看有否大型病原生物,小型的病原生物结合症状进行综合分析。鳃:看鳃片颜色正常否;粘液是否较多,鳃丝末端是否肿大、溃烂。内脏:以肠道为主,是否有吸虫、绦虫等,肠壁是否充血、发炎、溃烂。26(二)鱼体检查26▲镜检:镜检是诊断鱼病的可靠保证。有的鱼病是:同时由好几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有的鱼病是:同一种病症在好几种疾病中同时表现出来。镜检是诊断鱼病的可靠保证。如:白头白嘴病(细菌引起的→→头部、嘴发白;车轮虫病鱼,有时也呈现白头白嘴症状)→→需镜检才能正确诊断。方法:取样压片检查(先低倍再高倍),确定病原体后,显微镜下计数查感染程度。高倍镜下视野下发现1~20个虫记“+”;20~50个虫记“”;50个以上记“”。镜检准确率取决于制片的技巧。27▲镜检:镜检是诊断鱼病的可靠保证。27调查访问、现场观察、鱼体检查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只有对各个方面的资料收集后,综合分析,才有可能做出正确判断。鱼病往往是并发的,可能同时出现多种不同的病原体。检查鱼病时,若发现有两种以上的病原生物出现,就需对各种病原体种群数量,寄生部位,感染强度及其对鱼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主次,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当然对于次要的病原体也不能忽视,也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28调查访问、现场观察、鱼体检查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只有对第二节鱼病防治常用药物及给药方法一、常用鱼药简介(一)外用药1、生石灰:是一种效果好,价格便宜的消毒剂。作用:能杀死池塘中各种鱼病病原体、水生昆虫、野杂鱼等。用法用量:预防:在发病季节,每月在食台周围或池边泼洒一次。治疗:1米水深池塘15~20公斤/亩,全池泼洒。清塘消毒:10天后方可放鱼。29第二节鱼病防治常用药物及给药方法一、常用鱼药简介292、含氯消毒剂:▲漂白粉:有效氯的含量代表杀菌效力,低于16%不宜使用。作用:具强烈而不持久的杀菌作用。用法用量:鱼池消毒20;浸洗鱼种10;全池泼洒;预防挂篓池边泼洒每月一次。▲漂白粉精:是从漂白粉中提取的次氯酸钙结晶。含有效氯80~85%,溶解性稳定性均较好。治疗:0.1~0.2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鱼康):含有效氯56%,具有强烈氯臭,性质稳定,杀菌作用及漂白粉同,但作用强烈持久。使用方法和剂量:治疗外用0.3全池泼洒,防“老三病”等细菌病;内服,按鱼体重100公斤用药1.7克拌入饲料投喂,1次/天,连用3天治肠炎病。▲三氯异氰尿酸(国际或鱼安):(进口)有效氯85%和鱼安(国产)有效氯60%。作用同二氯异氰尿酸钠,用0.3~0.4全池泼洒治疗细菌病。302、含氯消毒剂:303、其它卤素类消毒剂▲食盐:利用渗透作用杀灭体外寄生原虫和微生物,治疗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鱼病防治中一般用食盐水浸洗鱼体达到杀灭病原体。用法:浸洗0.3%氯化钠。▲碘:及病原体的蛋白质氨基结合而使其变形。常用于治疗艾美虫病和嗜子宫线虫病。4、孔雀石绿:为生物染色剂。为绿色闪光结晶体。用药浴法治疗水霉病。此药会引起鱼消化道、鳃、皮肤的轻度发炎,使鱼食欲下降,连续用药几次后生长会明显下降,所以不常用。预防0.1~0.2浓度全池泼洒;7浸洗鱼卵10~15分钟;10浸洗病鱼20~30分钟防治水霉病。313、其它卤素类消毒剂315、高锰酸钾:为强氧化剂。及有机物接触立即氧化。黑紫色细长棱形结晶。及微生物或腐败组织接触立即放出新生态氧,呈杀菌、杀寄生虫作用。常用作药浴。用药注意要临时配制水溶液,久置易还原失效。6、硫酸铜(又名蓝矾、胆矾):为蓝色结晶性颗粒或粉末。原理:铜离子及蛋白质结合形成蛋白质盐使其沉淀;铜离子还能使寄生虫的酶失去活性。对许多寄生虫、特别是原生动物有较强杀伤力。用法:全池泼洒:0.7能杀死除小瓜虫孢子虫外的绝大多数原生动物寄生的皮肤病或鳃病,并可杀水中青泥苔、水网藻。鱼体浸洗8;鱼池挂袋。325、高锰酸钾:为强氧化剂。及有机物接触立即氧化。黑紫色细长棱7、敌百虫:纯品为白色结晶。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常用类型:90%晶体(白色结晶)和2.5%粉剂(粗制品为淡黄白色石蜡状固体)。注意:敌百虫水溶液在碱性或高温下易水解变成敌敌畏,毒性增大。使用时可先用少量30~40℃热水溶解后再用冷水冲淡使用。用法:0.2~0.5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杀并殖吸虫、甲壳类、水蜈蚣等。8、甲醛溶液:是含30%的甲醛水溶液。甲醛能及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结合,使蛋白质变性而起到杀菌作用,对细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但对鱼也易造成危害,所以不多用。337、敌百虫:纯品为白色结晶。是一种有机磷杀虫剂。常用类型:9(二)内服药1、磺胺类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起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磺胺脒:治肠炎病。口服用量:取35克药/100公斤鱼拌入饵料,第一天用10克,2~6天→→5克/天。▲磺胺噻唑:口服,防治赤皮病、疖疮病、艾美虫病。2、呋喃类药物:为黄色结晶性粉末状染料。干扰细菌代谢作用,抑菌力强,高效低毒,内服外用均可。▲呋喃唑酮(痢特灵):对细菌病,尤其是肠炎有特效。并有抗原虫作用。口服:含药0.12~0.2%的药饵,0.1~0.2克/天连喂3~4日。全池泼洒3~4;浸洗,15~20,30~60分钟。▲呋喃西林:同呋喃唑酮。34(二)内服药34(三)注射药:抗生素类;青霉素、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常用于亲鱼。长期使用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且价格贵,所以不太普遍使用。(四)鱼用中草药:优点:药源广,成本低,残毒少,作用广泛,副作用少。缺点:用量大,药效不很清楚。疗效较好的有:大蒜头、五倍子、大黄、乌柏、地锦草等。35(三)注射药:35二、给药方法:(预防用量为治疗用量的一半)1、清塘法:预防鱼病的根本措施,通过药物清塘,可以杀灭或清除鱼池中各种病原体、中间宿主及青泥苔、水生昆虫及野杂鱼等敌害。2、浸洗法:预防及治疗。高浓度药量短时间洗浴,注意浓度、温度、时间。3、全池泼洒法:治疗体外鱼病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注意量一定准确,且药物须充分溶解。4、挂篓挂袋法:把药物挂在食台边,形成一个药液区,当鱼进入食台摄食时使鱼得到消毒的机会。5、内服法:将药物拌入饲料中,制成药饵进行投喂,可防治肠炎病、球虫病等。注意先停食1~2天效果更好。6、注射法:将药物进行肌肉注射。如注射疫苗防病效果良好。7、涂沫法:将药物拌入凡士林制成软膏,抹在患处。如拉网受伤的亲鱼用青毒素膏涂沫伤口可预防赤皮病、水霉病。36二、给药方法:(预防用量为治疗用量的一半)36三、用药注意事项1、对症下药:准确找出病因,并发症找出主因(危害较大的),再选择药物,药效相同则选择价格。2、正确用药方法:治疗方法选择:体外病→→消毒药;内脏病→→内服药或内外药合用;预防为主→→清塘、浸洗、挂袋;发病后→→多全池泼洒(特别是发病季节)。3、了解药物性能和影响药物作用因素:▲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如有些药(生石灰、漂白粉)现配现用。▲了解药物的影响因素:水温影响:国外学者认为,温度每升高10℃,药物毒性会增加2~3倍,所以治疗时要根据季节、温度确定药物浓度。值影响:敌百虫在碱性水中分解成敌敌畏→→毒性升高,所以不能及生石灰混用。有机物影响:硫酸铜、高锰酸钾、漂白粉在水质肥时,药效下降。金属离子影响:二价铁离子能提高硫酸铜、敌百虫药效,不能用金属容器盛装,会被腐蚀。如漂白粉溶解药物;孔雀石绿溶解锌、铁桶。阳光影响:有些药物需避光保存,见光分解加快。如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孔雀石绿等氧化剂类药物。4、贮藏、保管好:一般要求在阴凉处密闭保存。5、用量准确:多→→副作用中毒;少→→效果不佳。37三、用药注意事项37第三节鱼病的预防一、鱼病预防重要性俗话说“鱼不发瘟,富得发昏”,也就是说养鱼是致富的途径,而养鱼致富不容易,群众害怕鱼发病死亡。鱼生活在水中,鱼生病不易发现,一旦被发现,死鱼就不是少数,加之患病的鱼大多已丧失食欲,服药治疗也只能挽救部分病鱼恢复健康,所以“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江西省每年4~10月为鱼病流行季节,很多池塘草鱼死亡率40%,严重的可达70~80%,严重危害了群众养鱼积极性,鱼病预防更显得重要。为什么鱼病会造成如此大威胁呢?38第三节鱼病的预防一、鱼病预防重要性381、鱼生活在水中,有病难发现。鱼发病→死→下沉→腐烂→上浮→已晚。2、鱼病病因多样性,防不胜防,且病因不断变化。(环境因素、病原体、鱼体、中间宿主等共同作用)3、鱼发病后群体用药治疗,全池鱼群遍池用药,不象家畜个别灌药,用药量大,但效果不一定好,大水面更无办法可施。4、内服药只有未发病或轻度发病时对鱼才有效。(药饵→→当鱼病重时不上饵料台)5、有些鱼发病后,采用药物治疗见效甚微,如孢子虫病、复口吸虫病、出血病等)鱼病防治方针:全面预防、积极治疗。鱼病防治原则: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391、鱼生活在水中,有病难发现。鱼发病→死→下沉→腐烂→上浮→二、预防鱼病方法(一)控制和消灭病原体1、清塘消毒:药物清塘,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使用较多的是生石灰,其它清塘药物有漂白粉、茶枯饼等。2、鱼体消毒:采用药浴法,防止病原体带入鱼池。注意做好病原体检查、分类、对症下药。3、饲料、食场、工具消毒:防止病原体传播。饲料消毒(病从口入),水草可用6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螺蚬要新鲜;商品饵料+5%土霉素渣。食场消毒:在鱼病流行季节,对挂篓、食台、食场、经常泼洒药物→→敌百虫、硫酸铜、生石灰、漂白粉等。因为残渣腐败分解给致病菌繁殖创造条件。工具消毒:发病塘用过的养鱼工具(网具、鱼桶、捞海等)需阳光下曝晒一天或用生石灰、漂白粉浸泡消毒。40二、预防鱼病方法40(二)增强鱼类抗病能力1、改进饲养管理方法:▲“四早”:早放养、早开食、早施肥、早防病。▲合理混养、密养,细心操作,防止鱼受伤。▲“四定”投饵:定时、定量、定位、定质。▲加强日常防病管理。巡塘:首先注意鱼发病征兆、体色、活动、吃食、死鱼;其次注意水质(温度、、透明度)改善池塘生态环境,防止鱼受伤。2、培育抗病力强新品种▲选育自然免疫的鱼类新品种;(如鲢鳙鱼种感染20只锚头鳋,虫体脱落后,免疫期1年以上)▲杂交培育抗病力强新(杂)品种(草鱼及团头鲂杂交→→鲩鲂鱼→→抗病力强)。3、鱼类人工免疫预防。41(二)增强鱼类抗病能力41一、病毒性鱼病1、草鱼出血病[病原]草鱼出血病病毒[症状]病鱼的体色发黑,体表及内脏各器官组织都不同程度地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病鱼严重贫血,鳃常呈“白鳃”。右上图:患出血病草鱼鱼种,剪去一侧腹壁,示肠出血。右中图:患出血病草鱼鱼种,示口腔、上下颌、头部及眼出血。右下图:患出血病草鱼鱼种,剥去皮肤,示肌肉出血。第四节鱼病的防治42一、病毒性鱼病1、草鱼出血病第四节鱼病的防治42[流行情况]该病是草鱼鱼种培育阶段流行广、危害大的鱼病。流行季节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1足龄青鱼也受害,2龄以上草鱼有时也患此病。流行于水温20-33℃,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但当水质恶化、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的数量多及毒力强时,在水温低至L2℃及高至34.5℃时也有发病。[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要进行病原学、病理学及免疫学诊断。[预防措施](1)彻底清塘;(2)草鱼鱼种下塘前用灭活疫苗浸浴或注射;(3)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鱼体抵抗力;(4)发病季节,每月用下列治疗药物预防一个疗程。43[流行情况]该病是草鱼鱼种培育阶段流行广、危害大的鱼病。流行[治疗方法](1)外泼药:全池遍洒含氯消毒药,如二氧化氯0.02—0.03,或漂白粉精0.5—0.6,或三氯异氰尿酸0.3—0.4。(2)内服药:每100鱼每天用0.5大黄、黄岑、黄柏、板蓝根(单用或合用都可以)再加0.5食盐拌饲投喂,连喂7天。(3)每100鱼每天用404%碘液拌饲投喂,连喂4天。44[治疗方法]44附:青鱼出血病及草鱼出血病相似。体表充血不明显,以肠道、肌肉充血较明显。[治疗方法]1、给鱼种注射灭活疫苗或不养双季鱼种。2、每万尾鱼种用大黄或枫香树叶0.25-0.5,研成粉末,煎煮或开水浸泡过夜,及饵料混合投喂,连服5天。并以敌菌灵0.6米3水或硫酸铜0.7米3全池遍洒,两天为一个疗程。3、发病季节,每亩水面水深1m,生石灰15次,溶水后全池遍洒,15-20天一次。45附:青鱼出血病及草鱼出血病相似。体表充血不明显,452、痘疮病[病原]疱疹病毒。[病症]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泽由乳白色逐渐转变为石蜡状,长到一定程度后自行脱落,但又会重新长出。当“增生物”数量不多时,对病鱼无多大危害。如蔓延到鱼体的大部分,就严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使鱼消瘦,并影响亲鲤的性腺发育。右上图患病鲤鱼背面观,为疾病早期。右下图患病鲤鱼侧面观,疾病后期。462、痘疮病[病原]疱疹病毒。46[流行情况]此病不常见,主要危害鲤、鲫及圆腹雅罗鱼等,影响鱼的生长及降低商品价值,流行面不广,危害性不大。同池混养的青、草、链、鳙、鳊及赤眼鳟不感染。该病流行于冬季及早春低温(10-16℃)时,及水质肥沃的池塘、水库、网箱内。[防治方法](1)将病鱼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水或流水中饲养一段时间,体表的“增生物”会逐渐脱落转愈。(2)每立方米水体用0.4~1g红霉素全池泼洒,对治疗痘疮病有一定的效果。(3)流行地区改养对此病不敏感的鱼类;(4)升高水温及适当稀养也有预防效果。47[流行情况]此病不常见,主要危害鲤、鲫及圆腹雅罗鱼等,影响3.鲤水肿病[病原]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初步诊断为鲤春病毒。细菌主是点状产气单胞菌。[病症]

(1)急性型:患病初期的病鱼皮肤和内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发炎,皮肤红肿,身体的两侧和腹部由于充血发炎,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浮肿红斑;鳍的基部发炎,鳍条间组织破坏,形成“蛀鳍”,肛门红肿外突,全身竖鳞,鳃苍白,全身浮肿;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有侧游现象,有时静卧水底,呼吸困难,不食不动,最后尾鳍僵化,失去游动能力,不久死亡。急性型的病鱼一般2~14天即可死亡。(2)慢性型开始皮肤表层局部发炎出血,表皮糜烂,脱鳞,而后形成溃疡,肌肉坏死,邻近组织发炎,呈现红肿,有时局部竖鳞,鳍充血,有自然痊愈的,也有因此而死亡的。慢性型发病过程长,可拖至45~60天或更长一些时间。死亡之前,常伴有全身水肿,腹腔积水,眼球突出,有的出现竖鳞。483.鲤水肿病[病原]此病是由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而引起的。病毒鲤水肿病上为健康鲤鱼

中为急性型病鲤(示全身红肿、竖鳞)

下为慢性型病鲤(示溃疡痊愈后形成的疤痕)49鲤水肿病上为健康鲤鱼

49[流行情况]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水肿病的发生,主要危害2~3龄鲤鱼,在鲤鱼产卵孵化季节,最为流行。病鱼池的鲤鱼因该病死亡率可达45%,最高达85%,成鱼饲养池的鲤鱼,死亡率也可达50%以上。[防治方法](1)严防鱼体受伤,受伤鱼不能用作亲鱼,更不要将受伤鱼和健康鱼一起混养。(2)产卵池要严格清塘消毒,挖除污泥。(3)对患病鲤鱼,每尾体重150~400g个体,注射土霉素3。(4)每饵料中加土霉素1.8g做成颗粒饵料,每50鱼每天投喂颗粒饵料1.5,连喂8天。(5)用5的高锰酸钾涂擦患处,以加速伤口愈合,减少细菌感染。50[流行情况]504、鳜鱼暴发性传染病[病原]病毒。[症状]病鱼严重贫血,鳃及肝脏的颜色苍白,并常伴有腹水,肝脏有淤血点,肠内充满淡黄色粘稠物。

右图:患鳜鱼暴发性传染病的鳜鱼严重贫血,剪去一侧鳃盖及腹壁,示鳃及肝脏的颜色苍白。

514、鳜鱼暴发性传染病[病原]病毒。51[流行情况]病毒在鳜鱼体内可长期潜伏,在广东省(或南方省份)流行于5-11月。[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将病变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检查到有大量六角形的病毒颗粒。[防治方法]严格执行检疫制度,进行综合预防,如注射灭活疫苗,不乱用药物,在发病季节及时预防细菌、寄生虫感染,保持水质优良、稳定等。治疗方法尚待研究。52[流行情况]病毒在鳜鱼体内可长期潜伏,在广东省(或南方省二、细菌真菌性皮肤病1.白皮病[病原]白皮极毛杆菌。[病症]发病时,尾鳍末端有些发白,随病情的发展,迅速蔓延到鱼体后半部躯干,蔓延的部分出现白色,故又称白尾病。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不久病鱼的头部朝下,尾部向上,在水中挣扎游动,不久即死去。53二、细菌真菌性皮肤病1.白皮病53[流行情况]此病传染性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场的鱼种培育池,主要危害鲢、鳙鱼的夏花鱼种,夏花草鱼为次,流行季节以6~7月最盛。一般死亡率在30%左右。该病的病程较短,从发病到死亡只要2~3天时间,对鱼种生产威胁较大。[防治方法](1)避免鱼体受伤。(2)鱼种放养前或发病初期,可用金霉素或土霉素水溶液浸泡鱼体半h,药液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金霉素12.5g或土霉素25g。(3)发病严重的鱼池,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g或五倍子2~4g,全池遍洒。54[流行情况]542.白头白嘴病[病原]由粘球菌引起的。[病症]病鱼自吻端到眼前的一段皮肤呈乳白色。唇似肿胀,嘴张闭不灵活,造成呼吸困难。口圈周围的皮肤腐烂,稍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故在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可清楚地看到“白头白嘴”的症状。病鱼体瘦发黑,反应迟钝,有气无力地浮动,常停留在下风处近岸边,不久就会出现大批死亡。552.白头白嘴病[病原]由粘球菌引起的。55[流行情况]为夏花培育池中最常见的严重鱼病之一,草、青、鲢、鳙、鲤的鱼苗和夏花鱼种均能发病,尤其对夏花草鱼危害最大。鱼苗培养20天左右以后,若不及时分塘,就容易发生此病,发病快,来势猛,我国华中、华南地区最为流行。[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合理放养和及时分塘。

(2)用1漂白粉或用生石灰全池遍洒,每天1次,连续2天。

(3)用乌蔹莓(五爪龙)、硼砂合剂治疗,每立方米水用乌蔹莓5~7g、硼砂1.5~2g,每天洒药1次,连续6天。(4)用五倍子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用药2~4g。

(5)用乌桕叶治疗。每立方米水用乌桕叶干粉6.25g,或鲜叶25g;用含2%的生石灰水浸泡并煮沸10,全池遍洒。56[流行情况]563.赤皮病[病原]荧光假单胞菌。[病症]此病是草、青鱼种和成鱼阶段的主要鱼病之一。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为明显;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的梢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软组织也常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并常和烂鳃病及肠炎病并发。573.赤皮病[病原]荧光假单胞菌。57[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广泛,而且终年可见,常及烂鳃、肠炎病并发。[防治方法]

(1)鱼池彻底清塘消毒,防止鱼体受伤;鱼种放养时,用漂白粉药液给鱼种浸洗半h左右,浓度是每立方米水用药5~10g。(2)给病鱼投喂磺胺噻唑,其方法是每100鱼第一天用药10g,第二至第六天减半,用适量的面糊作粘合剂,拌入饵料中,做成药饵投喂。(3)用漂白粉或五倍子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g或五倍子2~4g。58[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广泛,而且终年可见,常及烂鳃、肠炎病并4.疖疮病[病原]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病症]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和大量细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有时像把烂纸扇,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594.疖疮病[病原]疖疮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59[流行情况]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出现。[防治方法]方法及赤皮病相同。对于患疖疮病的亲鱼,可在病灶部位抹浓的高锰酸钾或金霉素软膏消炎。60[流行情况]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数不多。主要5.打印病[病原]点状产气单孢菌点状亚种引起的。[病症]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随即死去。右:患打印病的细鳞斜领鲴左:患打印病的团头鲂615.打印病[病原]点状产气单孢菌点状亚种引起的。61[流行情况]

近年来,此病已发展成为主要鱼病之一,主要危害鲢、鳙鱼、团头鲂、细鳞斜颌鲴等,在各个发育生长阶段中都可发病,尤其对鲢、鳙、团头鲂的亲鱼危害最大,发病严重的鱼池,其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此病在华中、华北较为流行,夏、秋两季流行最盛。[防治方法](1)避免鱼体受伤;鱼池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在放养时适当调整放养密度,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内水质清新,可以预防或减轻病情。(2)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g,全池遍洒。(3)每立方米水用五倍子10g,全池遍洒。(4)每亩水面用0.75辣椒粉加水10~15煮沸后,全池均匀泼洒,连续3天。(5)亲鱼发病可选用金霉素注射,每鱼注射5,或注射四环素,每鱼注射2,进行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时采用高锰酸钾等杀菌药物涂于病灶处。62[流行情况]

626.竖鳞病[病原]由水型点状极毛杆菌引起。[病症]病鱼体表用手摸去有粗糙感;鱼体后部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以致鳞片竖起。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并常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倒转,腹部向上,持续2~3天,即陆续死亡。636.竖鳞病[病原]由水型点状极毛杆菌引起。63[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鲤鱼。此病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养殖区常出现,有两个流行季节:一为鲤鱼产卵期,二是鲤鱼越冬期为主要流行季节。死亡率可达85%。[防治方法](1)应注意防止鱼体受伤。(2)亲鲤产卵池在冬季要进行干池清整消毒。(3)用链霉素腹腔注射,每尾用药3~6。(4)每100水加捣烂的大蒜0.5,搅匀给病鱼浸洗数次。(5)用2%食盐及3%小苏打混合液给病鱼浸洗10分钟,或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64[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鲤鱼。此病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7、细菌性肠炎病[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等。[症状]肠壁充血发炎,肛门红肿;2龄以上的大鱼患病严重时有腹水,肠壁呈紫红色。

右右图:患细菌性肠炎病的草鱼肠,剖开肠管,示肠内充满黄色粘液及肠壁充血。右左图:患细菌性肠炎病的草鱼肠,剖开肠管,刮去粘液,示全肠充血呈红色或紫红色。657、细菌性肠炎病[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等[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但要注意:1、及以肠出血为主的草鱼出血病的区别,前者的肠壁弹性较差,肠内粘液较多;后者的肠壁弹性较好,肠内粘液较少。2、及食物中毒的区别,食物中毒的病鱼,在肠壁充血的同时,肠内有大量食物,且是吃同一种饲料的鱼突然发生大批死亡。66[诊断]66[预防措施]1、进行综合预防;2、发病季节每月投喂中草药饲1-2个疗程,每100鱼每天用大蒜头500g,或干的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辣蓼(合用或单用均可)500g,或穿心莲2,粉碎后加食盐200g,拌饲投喂,连喂3天为1个疗程。[治疗方法]外泼含氯消毒药,用时每100鱼每天用肠炎灵10g拌饲,分上、下午两次投喂,连喂3-5天。67[预防措施]678、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柱状嗜纤维菌[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鳃盖“开天窗”。右上图:患细菌性烂鳃病草鱼,剪去鳃盖,示烂鳃(上)、健康草鱼(下)右中图:患细菌性烂鳃病鳜鱼前半段,剪去鳃盖,示鳃烂。右下图:患细菌性烂鳃病鲤鱼前半段,剪去鳃盖,示鳃烂。688、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柱状嗜纤维菌68[流行情况]危害草、青、鳜、加州鲈、鳗、鲤、鲫等多种淡水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用显微镜检查,鳃上没有大量寄生虫及真菌寄生,看到有大量细长、滑动的杆菌,可作出进一步诊断。69[流行情况]69[预防措施](1)进行综合预防;(2)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保持池水8左右;(3)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动1次。[治疗方法](1)全池外泼含氯消毒药;(2)内服药饲4-6天,每100鱼每天5-10克磺胺-6-甲氧嘧啶拌饲投喂,第1天用量加倍。70[预防措施]709.鲤白云病719.鲤白云病71[流行情况]流行于水温6~18℃,并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充足的网箱养鲤及流水越冬池中,当鱼体受伤后更易暴发流行。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此病可不治而愈。养在同一网箱中的草、鲢、鳙、鲫鱼不感染发病。[防治方法](1)每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g,全池遍洒。(2)每50鱼,用磺胺噻唑5g拌饵喂鱼,每天1次,连续6天。72[流行情况]流行于水温6~18℃,并稍有流水、水质清瘦、溶氧10、腐鳍病[病原]由一种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病症]患腐鳍病的泥鳅,背鳍及其附近肌肉腐烂,甚至背鳍可以全部烂掉,肌肉外露,鱼体两侧从头部至尾部均浮肿,有红斑。患腐鳍病的其他鱼类,鳍因组织坏死而逐渐缩小,鳍的边缘呈锯齿状;随着病情发展,逐渐腐损,最后仅剩鳍条软骨外露。

右图患腐鳍病的泥鳅(背上为致命的杆菌)7310、腐鳍病[病原]由一种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鱼病。73[流行情况]许多饲养经济鱼类和观赏鱼类都可感染此病,尤以泥鳅发病率最高。[防治方法]选择病原菌敏感的药物对病鱼洗浴,用青霉素100微克/、赤霉素12.5微克/等药物浸洗病鱼。74[流行情况]7411、水霉病7511、水霉病757676777712、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该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为主的多种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病症]早期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和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进而严重充血,有的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腔积有淡黄色透明腹水,肠内没有食物而被粘液胀得很粗,鳔壁充血,有的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鳃丝末端腐烂。但也有症状不明显而突然死亡的,这是由于鱼的体质弱,感染病菌太多,毒力强所引起的超急性病例。病鱼表现为厌食、静止不动,继而发生阵发性乱窜,有的在池边摩擦,最后衰竭而死。患病鲢鱼(示鳃丝腐烂、头部体侧及鳍基充血)7812、细菌性败血症[病原]该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78[流行情况]初发于江浙一带养鱼老区,80年代以后才蔓延至全国各养鱼区。每年3月-11月是该病的流行季节。高峰期5-9月,水温9-36℃均有流行,尤以水温持续在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尤为严重,危害鲢、鳙、鲤、鲫、鲮及少量草鱼、青鱼。[防治方法](1)在鱼种下池前要彻底清塘消毒。(2)每亩水面用生石灰35~50对水全池泼洒,并用“鱼血散”、“出血康”等药物配成药饵投喂(药饵配法可见产品使用说明),连喂3~5天。

(3)优氯净0.3或漂白粉精0.2-0.3遍洒.79[流行情况]7913、鲤鱼穿孔病[病原]柱形曲挠菌和气单胞菌。[流行情况]国内该病的发生近年来日趋严重,特别是鲤鱼主要养殖区,多有发生。池塘和网箱养鱼都可发生,但以网箱养鲤多见。10-20的鲤鱼种多发。该病的流行时间较长,春、夏和秋季皆可发生,水温在25℃以下时多发。发生该病的鲤鱼在没有形成穿孔时,较轻的有的可自愈,或经过治疗可治愈,但是一旦发生穿孔,不是死亡就是丧失商品价值。[症状及病理变化]体表病变较轻者无明显异常。当病变严重时,病鱼则表现烦燥不安,不停地在水里作上下浮沉游动,有时作挣扎状的扭动。此时病鱼吃食下降,并在水面离群独游,从游动的鱼体上可见到发红的或溃烂而呈灰白色的病灶。8013、鲤鱼穿孔病[病原]柱形曲挠菌和气单胞菌。80眼观病鱼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病鱼的体表,以开始的红斑到随后的皮肤和肌肉坏死溃烂,形成溃疡和穿孔为特征。发生的部位可在胸部、腹部和尾部的两侧、头后背侧、鳍条基部等处,以躯体两侧最多见。最初是在体表出现的黄豆大的红斑,这种红斑逐渐扩大,红斑处皮肤红肿、鳞片松动,基部充血。随后表皮糜烂,鳞片脱落,露出充血、出血的真皮,接着真皮也坏死溃烂露出肌肉,肌肉发生溃烂后留下坑状的溃疡灶。溃疡周围的组织充血发红、肿胀、鳞片竖起。已经形成溃疡的,最后多向穿孔发展,肌肉彻底坏死烂掉,穿通体壁,形成穿孔,暴露出体腔和内脏,水很快涌入体腔,引起病鱼死亡。81眼观病鱼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病鱼的体表,以开始的[防治方法]1.鱼种进箱前或下塘前,用10漂白粉或20高锰酸钾浸洗10-15分钟消毒鱼体。2.操作过程中避免损伤鱼体。3.以下内服及外用药结合治疗:1)内服药物:每100鲤鱼每天用鱼腥草100g、黄连10g、黄芩30g、千里光50g、金银花30g,煎汁,将药拌入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82[防治方法]822)体外消毒:(1)漂白粉1全池遍洒,连用3天。(2)优氯净0.3全池遍洒,连用3天。3)浸洗药物:(1)食盐:3%的食盐水浸洗5分钟。(2)高锰酸钾:20浸洗10-15分钟。4)涂抹药物:(1)四环素或金霉素消炎油膏涂抹鱼体患部。(2)呋喃西林用凡士林调合,抹于鱼体患部。832)体外消毒:8313、鳃霉病[病原]

属霉菌类的鳃霉。[病状及诊断]病鱼不摄食,游动迟缓,鳃部呈充血和出血状。由于菌丝体产生的孢子入水中及鱼体接触,附着在鳃上,发育成菌丝。菌丝向组织里不断生长,分枝,似蚯蚓状贯穿组织,并沿着鳃丝血管分枝或穿入软骨,破坏组织,堵塞微血管,使血液流动滞塞。鳃丝呈坏疽性崩解,坏死部位腐烂脱落处明显可见缺陷。8413、鳃霉病[病原]

属霉菌类的鳃霉。8485858686[预防及治疗]预防:(1)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防止水质恶化,可防止此病发生。(2)培肥水质需施放沤熟的肥,不宜施生肥。

治疗:(1)在发病池内加注清水,改善水质。(2)生石灰。以20-30的水体终浓度向全池泼洒,可降低池水中有机质含量,使水质转化并能消毒。(3)漂白粉。以1的水体终浓度向全池泼洒。(4)漂白粉。以1浓度全池泼洒,连用2天。87[预防及治疗]87三、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一)隐鞭虫病由隐鞭虫属的鞭毛虫寄生于鱼的鳃和皮肤上引起。[病原]国内发现于鱼的隐鞭虫有10余种,危害鱼的有二种。1.鳃隐鞭虫—虫体狭长,柳叶状。有二根鞭毛,一根为前鞭毛;另一根沿虫体表面伸离虫体后端呈游离状,称为后鞭毛。虫体中部有一个圆形的细胞核,细胞核的前面有一个卵圆形或圆形的动核。以纵二分裂法进行无性繁殖。2.颤动隐鞭虫虫体近三角形,前后鞭毛从虫体前端长出,波动膜不明显。胞核圆形,位于虫体中部稍前;动核棍棒状,在胞核前面。88三、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一)隐鞭虫病888989[症状]鳃隐鞭虫主要危害夏花草鱼,一般寄生于鱼的鳃上。大量寄生时,造成鳃表皮细胞的破坏;产生的凝血酶引起血管发炎,血液循环受到障碍;鳃组织受到刺激而分泌大量粘液,使患病呼吸困难,窒息死亡。病鱼体色发黑,消瘦,鳃瓣鲜红多粘液,严重时大批死亡。颤动隐鞭虫对鲤、鲮等鱼的鱼苗和一寸以下的幼鱼有一定的危害,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幼鱼感染严重时,幼嫩的皮肤和鳃组织受损,影响其正常机能,从而影响病鱼的生长发育。病鱼日渐消瘦,体发黑,皮肤和鳃瓣粘液增多。90[症状]鳃隐鞭虫主要危害夏花草鱼,一般寄生于鱼的鳃上。大量[诊断]剪取少量鳃丝或刮取皮肤上的粘液,用显微镜检查虫体。[预防方法]1.鱼塘在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2.对入池前发现有隐鞭虫寄生的鱼种,用8的硫酸铜水溶液或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15~20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2~4%的食盐水药浴5~10分钟。3.流行季节,食场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挂袋。[治疗方法]鱼池发生此病时,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的浓度。91[诊断]剪取少量鳃丝或刮取皮肤上的粘液,用显微镜检查虫体。(二)鱼波豆虫病由漂游鱼波豆虫寄生于鱼的鳃和皮肤上引起。[病原]固定标本为背腹扁平的梨形;生活虫体呈卵圆形,背面稍突,腹面凹陷。腹侧面有一条纵的口沟,由口沟前端的生毛体长出二根或四根后伸的鞭毛。胞核圆形,位于虫体中央或稍前。以纵二分裂法进行繁殖,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胞囊。92(二)鱼波豆虫病92[症状]本虫可寄生于多种淡水鱼,对幼鱼的危害更大;鱼愈小,愈容易发病,春花鱼种阶段最易受害。虫体寄生于鱼的鳃和皮肤,大量寄生时,引起病鱼皮肤和鳃上粘液增多,皮肤上形成一层蓝灰色粘液,呼吸困难。病鱼消瘦,体色发黑,游动缓慢,丧失食欲,可引起苗种大量死亡。[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同隐鞭虫病。93[症状]本虫可寄生于多种淡水鱼,对幼鱼的危害更大;鱼愈小,患病的草鱼种(示体表盖了一层淡蓝色粘液感染区充血)94患病的草鱼种(示体表盖了一层淡蓝色粘液感染区充血)949595(三)艾美耳虫病又称"球虫病",由艾美虫属的球虫主要寄生于鱼的肠壁组织内引起。[病原]艾美虫的形态随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通常最容易见到的为卵囊阶段。卵囊呈球形或椭圆形,外包一层厚而透明的卵囊膜。发育成熟的卵囊内有四个孢子、一个卵囊残余体和1-2个极体。每个孢子内含有二个香蕉状的孢子体和一个孢子残余体。每个孢子体体内有一个胞核。艾美虫的发育只需一个宿主,在鱼的肠管、胆管等处的上皮细胞内进行,但较为复杂,包括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寄生于我国淡水鱼类的艾美虫已发现3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寄生于青鱼肠道内的青鱼艾美虫和住肠艾美虫。96(三)艾美耳虫病969797[症状]严重感染的青鱼体发黑,腹部膨大,鳃瓣苍白,游动缓慢,丧失食欲。解剖病鱼可见肠管变粗;肠壁发炎充血,形成溃疡,甚至穿孔;前段肠管的肠壁上有许多白色小结节。严重感染时可引起1-2龄青鱼的大量死亡。[诊断]从病鱼前肠肠壁上刮取少量粘液或白色小结节内容物,用显微镜检查。[预防方法]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2.鱼塘轮养不同种类的鱼。[治疗方法]每10鱼用硫磺粉10g或碘0.24g(或2%碘酊12),拌料投喂,连用四天。98[症状]严重感染的青鱼体发黑,腹部膨大,鳃瓣苍白,游动缓慢(四)粘孢子虫病粘孢子虫指粘孢子纲的一大类原虫,发现于我国淡水鱼的种类已有100多种,几乎每种鱼都有寄生,可侵袭鱼体内外各种组织和器官,为鱼类最常见的寄生虫。[病原]粘孢子虫的每个孢子有1-7块(多为2块)几丁质壳片,两壳连接处叫缝线,缝线由于粗厚或突起呈脊状,称缝脊。有缝脊的一面称缝面,无缝脊的一面称壳面。大多数种类的缝脊是直的,少数弯曲成"S"状。每个孢子内有1~7个(典型种类为2个)呈球形、梨形或瓶形的极囊,通常位于孢子前端,有的种类位于孢子两端。极囊内有一根呈螺旋状盘曲的极丝。孢子内除极囊外充满胞质,胞质中有二个胚核,有的种类还有一个嗜碘泡。99(四)粘孢子虫病99[症状]粘孢子虫在鱼体寄生、繁殖和形成胞囊,导致寄生组织器官的损伤,破坏其正常机能,引起相应的症状,影响鱼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一般以寄生在鳃、肠和神经系统的种类危害较大。现将重要的种类及所引起的鱼病列举如下:1.疯狂病:由鲢碘泡虫寄生于白鲢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引起。病鱼体色暗淡,极度消瘦,头大尾小,尾上翘;离群独游,急游打转,常跳出水面,复又钻入水中,如此反复多次而终至死亡。有的侧向一边游泳打转,失去平衡感觉和摄食能力而亡。慢性病鱼呈波浪形旋转运动,形似极度疲乏,无力游泳,食欲减退,消瘦。解剖病鱼可见肠内无食物,肝、脾萎缩,有的腹腔积水,鳔后室常萎缩成颗粒状,肌肉暗淡无光泽。从鱼苗至成鱼均可患此病,死亡率高。100[症状]粘孢子虫在鱼体寄生、繁殖和形成胞囊,导致寄生组织器2.饼形碘泡虫病:由饼形碘泡虫寄生于草鱼的肠道引起。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不摄食,鱼体消瘦而死。解剖病鱼可见前肠粗大,肠管呈白色糜烂状,发病快,死亡率高。该虫还可侵袭鲤鱼肌肉,病鲤鱼体表高低不平,消瘦,严重时死亡。3.野鲤碘泡虫病:由野鲤碘泡虫寄生于鲮、鲤、鲫鱼的体表、鳍和鳃等处引起。病鱼苗的体表和鳃瓣上有许多白色点状或块状的胞囊,鱼体消瘦发黑,游动无力,可引起鱼苗大批死亡。4.异形碘泡虫病:由异形碘泡虫寄生于鲢、鳙鱼的鳃上引起。病鱼离群独游,消瘦,头大尾小,体表失去光泽,鳃瓣上有很多针尖大小的白色胞囊。1012.饼形碘泡虫病:由饼形碘泡虫寄生于草鱼的肠道引起。病鱼体色5、单极虫病:单极虫指单极虫属的粘孢子虫,我国已发现10种左右,常见的致病种类如鲮单极虫和鲫单极虫,特别喜欢侵袭鲤和鲫鱼的皮肤,在鳞片下形成瘤状胞囊。病鱼消瘦,体色较黑,竖鳞。6、水臌病:由变异粘体虫寄生于白鲢所引起。虫体侵袭白鲢的各器官组织,形成白色胞囊,尤以腹腔的胞囊最多。病鱼瘦弱,腹部膨大,游动缓慢,平衡能力差。解剖病鱼可见体内各脏器间充塞有大量白色胞囊。7、鲢旋缝虫病:由鲢旋缝虫寄生于鲢、鳙鱼的肌肉、皮下等处所引起。主要危害二龄鲢及鳙鱼。病鱼瘦弱,眼球突出,体表两侧、头及鳍基部有块状或粒状突起,严重病鱼死亡。解剖病鱼,可在肌肉中见到许多淡黄色、大小不一的粒状结节。1025、单极虫病:单极虫指单极虫属的粘孢子虫,我国已发现10种左

患碘泡虫病的鲤鱼的鳃上大量胞囊上:黄颡鳍上的胞囊

下:鲤鱼体表的胞囊103

上:黄颡鳍上的胞囊

下:鲤鱼体表的胞囊103[诊断]剪取患部组织或刮取胞囊内容物镜检。[预防方法]1、及早捞出病鱼,并深埋。2、产卵池、孵化池和鱼种池应有独立的水源,不能和病鱼池水源相通。3、每亩用125生石灰清塘。4、鱼场的用具、渔具等应经常清洁消毒。5、冬片鱼种在放养前采用500的高锰酸钾液。6.白链鱼苗、鱼种阶段,每半月遍洒5粉剂敌百虫,可防治白链疯狂病。104[诊断]104[治疗方法]1.用1‰的90%晶体敌百虫浸洗3-10分钟;同时全池遍洒晶体敌百虫,使池水成0.2-0.3浓度;对鲮鱼粘孢子虫病有一定疗效。2.每1万尾鱼种或50吃食鱼用硫磺粉75g拌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续8天。3.对寄生于鳃瓣上的粘孢子虫,用2%食盐水浸洗3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两次。105[治疗方法]105(五)斜管虫病由鲤斜管虫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的鳃和皮肤上引起。[病原]虫体腹面观呈左右不对称的卵圆形,后端稍凹入;侧面观背面隆起,腹面平坦。背面前端左角上有一横列短刚毛。腹面纤毛线左侧为9条,右侧为7条,每条纤毛线上长着等长的纤毛。体内有一斜置的喇叭状口管、大小两个核和两个伸缩泡。繁殖以横分裂法进行,有性生殖营接合生殖。106(五)斜管虫病106107107[症状]鲤斜管虫能寄生于多种鱼类,最敏感的是草、鲢、鳙、鲤、鲫鱼等的幼鱼。大量虫体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瓣时,刺激分泌大量粘液,使病鱼皮肤表面形成一层淡蓝色薄膜,并影响呼吸。病鱼食欲减退,鱼体消瘦变黑,漂游水面或作侧卧状,靠近塘边,呼吸困难,不久死亡。[诊断]剪取鳃丝或刮取皮肤上的粘液,用显微镜检查虫体。[预防]和[治疗方法]见隐鞭虫病。108[症状]鲤斜管虫能寄生于多种鱼类,最敏感的是草、鲢、鳙、鲤109109(六)小瓜虫病又叫白点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于各种淡水鱼的体表和鳃上引起。[病原]多子小瓜虫的形态大小随发育阶段不同而异。成虫卵圆形或球形;全身密布短纤毛,靠近前端腹面有一"6"字形的胞口,体中部有一香肠状或马蹄形的大核,球形的小核紧贴在大核上,不易辨认;胞质内还有很多伸缩泡和食物粒。幼虫卵圆形或椭圆形,体前端有一个乳突状的钻孔器,全身披有等长的纤毛,后端有一根长而粗的尾毛,大核椭圆形或卵圆形,小核球形。虫体以分裂法进行繁殖,发育只需一个宿主,在宿主体上形成的小囊泡内进行3-4次分裂,以后离开宿主形成胞囊,在胞囊内进行多次分裂,形成许多幼虫,幼虫再侵袭宿主发育为成虫。110(六)小瓜虫病110111111[症状]各种淡水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可感染发病,并可发生大批死亡。幼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剥取宿主组织作营养,引起组织增生形成白色的囊泡。严重感染时,病鱼的皮肤、鳍和鳃上布满白色小点状囊泡。虫体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影响呼吸。病鱼食欲减退,消瘦,游泳缓慢,漂浮水面;鱼体不断及其它物体磨擦,表皮糜烂。眼被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眼睛发炎、变瞎。112[症状]各种淡水鱼类,从鱼苗到成鱼都可感染发病,并可发生大113113[诊断]用显微镜检查囊泡中的虫体。[预防方法]1、放养前彻底清塘,注意合理密养。2、发现病鱼及时捞除。3、引进或放养前,发现鱼有小瓜虫寄生时,采用50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30—60分钟效果较好,安全而有效。[治疗方法]每亩水深1m用0.25辣椒粉或鲜辣椒2,生姜0.5,水5,置锅中煮沸后,再煮10分钟,对水15,全塘泼洒,连续两天,即可治愈小瓜虫病。114[诊断]用显微镜检查囊泡中的虫体。114(七)车轮虫病由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的一些纤毛虫寄生于鱼的皮肤和鳃上引起。[病原]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口面观呈圆碟状,运动时如车轮旋转样。虫体隆凸的一面为前面或称口面,相对而凹入的一面为后面或称反口面。口面有一向左或反时针方向旋绕的口沟,下接胞口和胞咽;口沟两侧各有一行纤毛,形成口带。反口面周围有长、短纤毛数圈,有的种类在纤毛之后常有一缘膜。反口面的中间为齿环和辐线环。在辐线环上方有一马蹄形的大核,一个长形的小核和一个伸缩泡。车轮虫以纵分裂法和接合生殖法进行繁殖。115(七)车轮虫病115116116[症状]能致病的车轮虫有10多种,寄生吁各种淡水鱼、海水鱼的体表、鳃等处,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大量寄生时,由于虫体的刺激,引起组织发炎,分泌大量粘液,在体部、鳃上形成一层粘液层,虫体密集处,如鳍、头部、体表出现一层白翳。病鱼消瘦、发黑、游动缓慢,呼吸困难,以致死亡。[诊断]用显微镜检查虫体。[预防]和[治疗方法]同隐鞭虫病。117[症状]能致病的车轮虫有10多种,寄生吁各种淡水鱼、海水鱼眉溪小车轮虫寄生在鳃丝上患病的草鱼118患病的草鱼118(八)指环虫病由指环虫属的单殖吸虫寄生于鱼的鳃上引起。[病原]虫体扁平,体长不到2毫米。前端有二对头器、相对排列成方形的四个黑色眼点。口在眼点附近,下接咽、食道和二根肠支,二肠支伸至体末端汇合成圈。体后端为一后吸器,其上有一对中央大钩、二根联结片和七对边缘小钩。雌雄同体,体内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我国发现的指环虫有300种以上,对饲养鱼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小鞘提环虫、坏鳃指环虫、鲩指环虫、鲢指环虫和大钩指环虫等。指环虫的生活史简单,不需要中间宿主。成虫产出的虫卵附着在鱼的鳃上或落入水中,在适宜条件下孵出幼虫,幼虫借纤毛在水中游泳,如遇到适宜的宿主时,就附着到鱼的鳃上发育为成虫。大多数指环虫对宿主有强烈的选择性。119(八)指环虫病119坏鳃指环虫120坏鳃指环虫120[治疗方法]1.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2-0.3;2.5%敌百虫粉剂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2。2.用90%晶体敌百虫及面碱合剂(1:0.6)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1-0.24。3.病鱼用20高锰酸钾溶液药溶15-30分钟。121[治疗方法]121(九)三代虫病三代虫属的单殖吸虫。[病原]三代虫的形态、大小及指环虫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头器为一对,无眼点,后吸器的边缘小钩为8对,咽由8个肌肉细胞分两部组成,二根肠管以盲端结束,身体中部有一椭圆形的胎儿,胎儿体内又孕育着下一代的胎儿。我国纪录的大致40种,饲养鱼类常见的有:鲢三代虫、鲩三代虫和秀丽三代虫等。三代虫的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直接产出胎儿,在水中漂游,遇到适宜一宿主,即附着上去开始营寄生生活。122(九)三代虫病122123123[症状]态三代虫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以锚钩和边缘小钩钩住鱼体,利用头器的粘着作用在鱼体表或鳃上作尺蠖虫式运动,从而操作鱼体,刺激分泌大量的粘液。大量寄生时,病鱼皮肤上有一层灰白色粘液,鱼体瘦弱失去光泽,游动不正常,食欲减退,呼吸困难,终至死亡。[诊断]剪取鳃丝或刮取体表粘液用显微镜检查。[预防]和[治疗方法]同指环虫病。124[症状]态三代虫主要危害鱼苗、鱼种。以锚钩和边缘小钩钩住鱼(十)侧殖吸虫病又叫闭口病,由日本侧殖吸虫寄生于青、鲤、鲫鱼等鱼类的肠道前部引起。[病原]虫体小而扁平,近椭圆形,体表披有小棘。口吸盘位于亚前端,后接前咽、咽、食道和二根盲肠。腹吸盘位于虫体前1/3处或稍后。雌雄同体,睾丸一个,位于卵巢之后,具阴茎囊;卵巢一个,卵黄腺位于虫体中部之后的两侧;子宫环绕于肠叉和体后端之间。雌雄性生殖管末端部具小刺,生殖孔位于虫体左侧中部。卵梨形,前端具盖。125(十)侧殖吸虫病125本虫的发育需要纹沼螺、田螺和旋纹螺作为中间宿主。成虫在终末宿主鱼的肠内产出虫卵,卵随粪便排入水中,发育为毛蚴。毛蚴侵入中间宿主发育为雷蚴、尾蚴,尾蚴可继续在螺体内发育为囊蚴,当鱼吞食了这种螺后,囊蚴在鱼肠道内发育为成虫。同时,尾蚴具有移行习性,可以从螺体内移出并集聚在螺的触角上,当鱼,特别是鱼苗吞食了尾蚴后,尾蚴不经囊蚴阶段而直接发育为成虫。鱼直接吞食尾蚴而发育为成虫为本虫的主要发育形式。126本虫的发育需要纹沼螺、田螺和旋纹螺作为中间宿主。成虫在127127[症状]日本侧殖吸虫寄生于青、鲤、鲫等多种淡水鱼类的肠道前部,大鱼一般无明显症状,鱼苗,特别是入池3天以内的早期鱼苗感染后,由于虫体堵塞肠道,影响鱼苗的摄食、消化,使之得不到维持生命必需的营养,造成衰竭死亡。病鱼苗体色发黑,闭口不食,鱼体瘦弱,生长停滞,游泳无力,并群集于池塘下风处。发病3-5天后可大批死亡。128[症状]日本侧殖吸虫寄生于青、鲤、鲫等多种淡水鱼类的肠道前[诊断]采集病鱼肠中的虫体,染色制片后用显微镜观察鉴定,也可用显微镜进行活体观察。[预防方法]1.用生石灰清塘,以杀灭螺蛳。2.鱼塘加水时,进水处拦以密眼网,以防螺蛳进入。3.鱼苗和夏花鱼种池,不要使用历年饲养成鱼的鱼池。[治疗方法]鱼种患病后,可用晶体敌百虫拌饲投喂,每公斤鱼每天0.3克,连喂6天。129[诊断]采集病鱼肠中的虫体,染色制片后用显微镜观察鉴定,也(十一)鲤蠢绦虫病由鲤蠢属的一些绦虫寄生于鲫、鲤鱼肠道内引起。[病原]虫体扁平,不分节。头部不扩大,前缘皱折不明显或光滑,颈很短。体内具有一套生殖器官,睾丸多,椭圆形,从头后不远处开始,分布至阴茎囊的两侧;卵巢“H”形,位于体后方;卵黄腺比睾丸稍小,部分分布在卵巢之后,大部分分布在卵巢之前。发育中需颤蚓作为中间宿主,在颤蚓体腔内发育形成原尾蚴,当鱼吞食含有原尾蚴的颤蚓后即被感染,而发育为成虫。130(十一)鲤蠢绦虫病130131131[症状)]严重感染时,患鱼肠道被堵塞,同时引起肠炎和贫血,有时可致病鱼死亡。病鱼腹部膨大,且较硬,最后不食死亡。解剖病鱼,可见前肠膨大成球形;剪开肠管,可见肠道被虫体堵塞,肠壁发炎。[诊断]剪开病鱼肠管,发现肠内有大量带状、不分节的绦虫;取虫体染色制片后用显微镜鉴定为鲤蠢绦虫,即可确诊。[预防方法]用生石灰清塘,以杀灭虫卵和中间宿主。[治疗方法]国内尚无研究。132[症状)]严重感染时,患鱼肠道被堵塞,同时引起肠炎和贫血,(十二)九江头槽绦虫病由九江头槽绦虫寄生于鱼的肠道引起。[病原]虫体扁平,带状,乳白色,长20-230毫米。头节心脏形,顶端有一明显的顶盘,两侧各有一个深的吸沟。颈节不明显。颈节之后由许多节片组成,前端节片宽大于长,成熟节片近方形,孕卵节片长稍大于宽。每个节片内有一套雌雄性生殖器官。发育需剑水蚤充作中间宿主,卵随病鱼粪便落入水中,发育并孵出钩球蚴,在水中游泳,如被剑水蚤吞食,即在其体腔内发育为原尾蚴。带有原尾蚴的剑水蚤如被终末宿主鱼吞食,原尾蚴就在鱼的肠中发育为裂头蚴,再发育为成虫。133(十二)九江头槽绦虫病133134134[症状]九江头槽绦虫可寄生于草、青、鲢、鳙、鲮等鱼的肠内,主要危害草鱼,可致10厘米以下的草鱼种大批死亡。虫体夺取宿主营养;引起肠管炎症;堵塞肠管,影响食物通过;导致宿主营养不良、贫血。病鱼表现鱼体发黑,瘦弱,不食,离群独游,漂浮水面,口常张开。剖开鱼腹,可见前肠膨大成胃囊状,剪开肠管可见肠道被虫体堵塞,肠的皱壁萎缩,肠壁发炎。135[症状]九江头槽绦虫可寄生于草、青、鲢、鳙、鲮等鱼的肠内,患病的草鱼种136患病的草鱼种136[诊断]剪开病鱼肠管见有大量窄长、带状、分节的绦虫,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鉴定为九江头槽绦虫,即可确诊。[预防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