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6讲-_第1页
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6讲-_第2页
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6讲-_第3页
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6讲-_第4页
地理新高考鲁教(江苏)总复习配套课件: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6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6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识记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区域认识)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理解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1.以循环图、示意图等为载体,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及岩石类型与特征,考查频度低,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2.以景观图、剖面图、区域图等为载体,考查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梳

系][梳理知识体系][再

识]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再现基础知识]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_____的变化。(2)两类地震波: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横波较__________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表示纵波较____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速度慢固体快(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_____的变化。类型(3)两个不连续界面:①C界面——______________,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_______。②D界面——_________________,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_______。(4)三大圈层:圈层____________地幔地核图中范围C界面以上部分C、D两界面之间的部分____界面以下部分,内部分为E_______和F______(5)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_______和上地幔顶部(____________以上)。莫霍界面增加古登堡界面下降地壳D外核内核地壳软流层(3)两个不连续界面:圈层____________地幔地核图【易错提示】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易错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2.地球的外部圈层生存环境大气岩石大气氧水连续但不规则2.地球的外部圈层生存环境大气二、岩石圈物质循环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忆下列知识。二、岩石圈物质循环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__________、B变质岩、C__________、D侵入型岩浆岩、E

__________________。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____,属于外力作用的是____。(填数码)沉积岩岩浆喷出型岩浆岩①②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沉积岩岩浆喷出型岩浆岩①②3.写出下图中各代码代表的地理事象。(其中丙为沉积岩)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丁为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侵蚀、搬运、___________和固结成岩作用、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岩浆岩浆岩变质岩冷却凝固作用风化堆积重熔再生变质作用3.写出下图中各代码代表的地理事象。(其中丙为沉积岩)甲为_三、内力作用读“板块分布图”,回忆下列知识。三、内力作用1.补全图1中板块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2.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 (1)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因为其位于______板块与非洲板块的______边界;红海面积在扩大是因为其位于印度洋板块与______板块的______边界。 (2)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处于板块_________处,地壳比较活跃,多____________。 (3)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是因为其位于非洲板块______,地壳比较稳定;南美大陆西海岸地势起伏大,多高大山脉是因为其位于美洲板块与______板块和_________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地壳比较活跃。3.由图2可知,海沟属于______边界,海岭属于______边界。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消亡非洲生长交界火山、地震内部太平洋南极洲消亡生长1.补全图1中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消四、外力作用读下图,回答问题。1.能量来源

外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太阳辐射能四、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________使岩石发生________;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侵蚀作用流水、________、风等对__________及其________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____地貌搬运作用风、________、冰川等移动______________的产物;为__________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生物崩解冰川地表岩石风化产物侵蚀流水风化或侵蚀堆积地貌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______特别提醒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地表(1)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坦。(2)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也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易错提示】

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特别提醒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地表考点一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循环示意图判读(常考22类基础图示之五)【例1】

(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考点一岩石圈物质循环及循环示意图判读(常考22类基础图示之(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②

B.③

C.④

D.⑤[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审题能力培养]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C

(2)C箭头岩石指向[审题能力培养]答案(1)C(2)C箭头岩指向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用途类型代表岩石特点用途举例岩浆岩侵入岩花岗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喷出岩玄武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1.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用途类型代表岩石特点用途举例岩浆岩侵入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②岩浆岩、3.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3.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1)巧用岩浆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循环图,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2)巧用箭头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①岩浆:三进一出。②岩浆岩:一进三出。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1)巧用岩浆(3)巧用辅助性信息①沉积物。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是通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通过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实现的。②化石和岩层。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由沉积岩发出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是变质岩,该箭头是变质作用。(3)巧用辅助性信息1.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1)~(2)题。(1)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2)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

)A.花岗岩

B.大理岩

C.页岩

D.砾岩1.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解析第(1)题,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形成、上面的后形成,则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岩浆岩穿过了④③②①岩层,则⑤形成年代更晚;⑥岩浆岩穿过了⑤岩层,说明⑥形成年代晚于⑤。故C项正确。第(2)题,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故岩浆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带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会变质形成大理岩。答案(1)C

(2)B解析第(1)题,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形成、上面的后形成,则①2.(2018·杭州模拟)杭州西湖的题名石之前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后经风雨打磨变得更加圆润光滑。杭州西湖一带曾出现过强烈的火山喷发,至今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还存在着一条火山通道的遗迹。读地壳物质循环图,回答(1)~(2)题。(1)杭州西湖题名石与宝石山的岩石类型是(

)A.乙、甲

B.丙、甲 C.甲、丙

D.乙、丙2.(2018·杭州模拟)杭州西湖的题名石之前有明显的层理构(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丙一定是片麻岩

B.③可能是外力作用C.甲类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D.④是重熔再生作用(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题名石与宝石山分别属于沉积岩与岩浆岩。图中,丙为岩浆,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①为冷却凝固,②为外力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答案(1)A

(2)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题名石与宝石山分别属于沉积岩与岩浆岩。图素养一区域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1.(2010·江苏地理,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素养一区域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解析火山灰喷出地表在大气中冷凝后经搬运、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故迁移的起始圈层是大气圈,终了圈层是岩石圈。正确选项为A项。答案A解析火山灰喷出地表在大气中冷凝后经搬运、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素养二综合思维: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2.(2018·北京文综,4)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素养二综合思维: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图中()解析读图可知,甲表示花岗岩,是来自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可判断断层上覆岩层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中存在岩浆侵入,由此可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乙处岩层为石灰岩,远离地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岩浆入侵导致乙处温度骤然升高,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乙处岩石可能发生变质作用;丙处的溶洞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综上可知,选项C正确。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表示花岗岩,是来自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岩浆侵3.(2018·天津文综,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3.(2018·天津文综,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依据上图解析结合图例可知,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质地坚硬不易侵蚀;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页岩,位于向斜外侧,受张力易被侵蚀;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石灰岩,易与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三地地貌差异主要是由岩石种类不同造成的,D对。甲、乙、丙三地相距较近,皆位于我国广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根据地下岩层弯曲状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B错;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答案D解析结合图例可知,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质地坚硬不易侵素养三综合思维:地球圈层的联系4.(2016·江苏地理)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素养三综合思维:地球圈层的联系(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①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应为化学沉积作用;③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②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④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CO2所致,与地球内能的释放关联较少;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较少,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与大气增温没有必然联系。答案

(1)AD

(2)AC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①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例2】

(2016·北京文综,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尝试自解]

________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例2】(2016·北京文综,4)下[审题能力培养]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D火山岛降低[审题能力培养]答案D火山岛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如下表所示: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对地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3.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图示板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2019·江苏信息卷)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1)右图中板块共有(

)A.1块

B.2块

C.3块

D.4块(2)右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A.冰岛

B.非洲东部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A.喜马拉雅山

B.马里亚纳海沟C.日本岛弧

D.安第斯山脉(2019·江苏信息卷)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解析第(1)题,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第(2)题,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第(3)题,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答案(1)C

(2)C

(3)A解析第(1)题,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素养一综合思维:地壳运动对地貌影响1.(2018·全国卷Ⅲ,6~7)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素养一综合思维:地壳运动对地貌影响(1)贝加尔湖形成于(解析第(1)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符合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的特征。火山口集水形成的火山口湖一般保留有完整的锥形火山山体和封闭的中部洼地,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后,一般在堰塞体的下方保留原来的河道,图中信息均不符合。河流改道不会形成较深的湖泊。第(2)题,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的,若入湖径流增多,则输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沉积物增加使湖床抬高,湖泊变浅,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的特征不相符。贝加尔湖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降水量的加大不会对湖水深度产生明显影响。由于断层中部继续下陷,湖盆在加深,尽管外力作用使沉积物不断加厚,但湖水深度还在加大。答案(1)A

(2)C解析第(1)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2.(2018·海南地理,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2.(2018·海南地理,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解析第(1)题,要求考生推测X区和Y区产生分异的主要原因,容易题。据图可知,断层是X区和Y区的界线,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X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Y区,但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却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D选项正确。第(2)题,要求考生推测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的原因,难度中等。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选项正确。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要求考生推测X区和Y区产生分异的主要原因,素养二区域认知:板块活动的影响3.(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素养二区域认知:板块活动的影响(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图中的纬度为北纬,经度为东经。所以图示半岛位于北太平洋,具体为堪察加半岛。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该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界,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属于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所以本题选择D项。第(2)题,该岛位于板块边界,地壳活动频繁,所以地热能资源丰富。可以联系冰岛的电能主要来自于地热能解答本题。所以本题选择A项。答案(1)D

(2)A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经纬度排列判断:图中的纬度为北纬4.(高考全国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解析由图中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洋上,结合六大板块的分布可知,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答案C4.(高考全国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考点三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例3】

(2017·江苏地理,5~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乙甲

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C.3 D.4[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考点三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例3】(2017·江苏地理,[审题能力培养]答案(1)B

(2)B褶皱侵入沉积两[审题能力培养]答案(1)B(2)B褶皱侵入沉积两1.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与断层的比较)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1.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与断层的比较)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②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③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④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

B.背斜山C.向斜谷

D.向斜山解析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X地的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A项正确。答案A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素养一区域认知:地质构造的判断1.(2017·天津文综,3)读下图,回答下题。右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解析由图可知,该地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该属于沉积岩。图中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应该是岩层受力挤压所致,因此,其地质构造应该为褶皱。故本题选B。答案B素养一区域认知:地质构造的判断右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素养二综合思维:断块山的形成2.(高考经典题)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该山山顶海拔3099米,属山地针叶林带。读图回答下题。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上升

B.褶皱弯曲C.冰川堆积

D.风力侵蚀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与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地壳运动产生的,与内力作用有关,C、D项错误;结合图片可知该山为块状山地,岩层并未产生弯曲变形,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答案A素养二综合思维:断块山的形成形成图中构造地貌的地质作用是(借题发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回答地质构造类型时,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是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是否连续。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回答构造地貌时,只根据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来回答。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借题发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考点四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常考22类基础图示之六)【例4】

(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尝试自解]

________考点四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常考22类基础图示之六)【例4】答案D水平挤压沉积侵蚀侵入答案D水平挤压沉积侵侵入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下图示意某地垂直于构造线(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大的断层线等)方向所作的地质剖面,图中数字为岩层编号。读图完成(1)~(3)题。(1)图中a、b、c三处(

)A.a、c两处地质构造线都呈东南—西北走向B.a处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C.b处附近多泉水出露,不宜建设大坝D.c处向斜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成谷下图示意某地垂直于构造线(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大的(2)⑥可能是(

)A.喷出岩

B.变质岩C.沉积岩

D.侵入岩(3)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侵入

B.断层C.沉积作用

D.褶皱隆起(2)⑥可能是()解析第(1)题,b处位于断层附近,为地下水出露地带,岩层不稳,不宜筑坝,C正确;a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c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a、c两处地质构造线垂直于图示剖面方向,故呈东北—西南走向,A错误。a处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变得坚硬,难以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误。c处为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D错误。第(2)题,⑥位于侵入岩和沉积岩接触带,是沉积岩在岩浆侵入过程中受高温高压变质而成的。第(3)题,图示地区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岩浆侵入→侵入接触带岩石变质作用→断层。答案(1)C

(2)B

(3)C解析第(1)题,b处位于断层附近,为地下水出露地带,岩层不素养区域认知:地质剖面图判读1.(2018·江苏地理,5~6)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素养区域认知:地质剖面图判读(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2)为揭示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可判断从甲至乙,海拔先升高后降低,为凸地形,C、D错;从地层分布看,从甲至乙地层分别是C、P、C,其地层时代分布是老、新、老,属于向斜构造,岩层应该向下弯曲,A对、B错。第(2)题,据图可知,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东南翼,丙处地表岩层为D,因而从丙处向下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应该比D老(参见下图,箭头指示钻探方向),最可能是S1和S2地层,对照图例可知为志留系,A对。答案(1)A

(2)A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可判断从甲至乙,海拔先升高后降低2.(2016·浙江文综,5~6)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1)~(2)题。2.(2016·浙江文综,5~6)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解析第(1)题,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河谷处岩层地层年代表现为中间新、两翼老的分布规律,据此判断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峻,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C项符合题意。第(2)题,从题干提供信息可知,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只有乙处沉积有厚厚的沙、卵石,沉积环境最好,最有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B项符合题意。甲处离河流太近,粘土结构,丙、丁两处地势太高,都不符合贵重金属矿产的存在环境。答案(1)C

(2)B解析第(1)题,河谷处最外侧是石灰岩、向里依次是页岩、砂岩考点五外力作用与地貌【例5】

(2016·全国卷Ⅰ,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考点五外力作用与地貌【例5】(2016·全国卷Ⅰ,7~9(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审题能力培养]第1步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1)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而成的,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必须①________,死亡贝类生物②_______________才能形成。(2)河流冲积物是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河流入海的位置变动导致海岸线的不断变化。稳定持续堆积[审题能力培养]稳定持续堆积第2步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C

(2)B

(3)D远持续堆积推进第2步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C(2)B(3)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水的流动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湿润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潟湖冰川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地势3.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3.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下图所示)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②冰川作用:高山4.河流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①河流的侵蚀方式与河谷特征

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如下图所示:4.河流地貌②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②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有三种类型:组成及分布形成机制及图示洪积—冲积平原(山前)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最后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地貌特点: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质由粗到细(2)河流堆积地貌组成及分布形成机制及图示洪积—冲积组成及分布形成机制及图示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废弃的河漫滩,连接成河漫滩平原。地貌特点:地势平坦、宽广三角洲平原(河口地区)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若干个河口三角洲连成三角洲平原。地貌特点: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组成及分布形成机制及图示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知识拓展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共同性: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2)不同点:洪积—冲积平原既不旱,也不涝,为农业高产田;河漫滩平原旱涝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不稳定;三角洲地区易出现土地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知识拓展河流堆积地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2019·深圳高三期末)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下图是扇三角洲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扇三角洲的特征是(

)A.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B.分布在湿润地区C.沉积物大多为粉沙

D.可多次堆积形成(2)图中的辫状河流(

)A.流量稳定

B.河道较深C.容易改道

D.无结冰期1.(2019·深圳高三期末)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解析第(1)题,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与水体相连,但不一定是河流入海口,A错。扇三角洲是河流堆积作用而形成,有河流、山体、水体的地方可发育,不一定在湿润地区,B错。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下层是砾石、粗砂,上层大多为粉沙,泥土,C错。读图并结合文字材料,可知经多次堆积形成,D对。第(2)题,图中的辫状河流是河流在冲积扇上多次改道形成,C对。受山间降水量影响,流量不稳定,A错。位于地势较平坦的三角洲,落差较小,河道较浅,B错。不能确定有无结冰期,D错。答案(1)D

(2)C解析第(1)题,扇三角洲发育在河流出山口,与水体相连,但不5.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5.外力地貌的应用(2)河流流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2.(2019·山东临沂期末)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读图完成(1)~(2)题。(1)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A.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C.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2.(2019·山东临沂期末)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2)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A.河谷不断拓宽变浅

B.东南岸以沉积为主C.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D.不受风力侵蚀的影响解析第(1)题,T4~T1阶地的沉积物由流水堆积形成。古河床和河漫滩部分相对比较平坦,之后地壳多次分阶段上升,河流继续下切,就形成多级阶地。第(2)题,伴随地壳上升,河流落差增大,水流速度变快,河流侵蚀以下蚀为主,河谷变深。读图可知,东南岸露出了基岩,说明表层的沉积物被侵蚀。露出水面的阶地在少雨季节可能受风力侵蚀。答案(1)B

(2)C(2)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素养一综合思维: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力的影响1.(2015·全国卷Ⅰ,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素养一综合思维: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力的影响(1)1975~(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1)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考查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至1979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堆积为主,流水淤积作用强;1979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小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项正确。(2)推测1992~1997年期间()疑难突破:该题较为抽象,借助图形对解题帮助很大,如下图所示:(h1>h>h2)第(2)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从图中看出,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B。其他选项显示的是入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与题意不符,舍去。答案(1)D

(2)B疑难突破:该题较为抽象,借助图形对解题帮助很大,如下图所示:素养二区域认知:风化作用与地貌2.(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素养二区域认知:风化作用与地貌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答案(1)D

(2)C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素养三区域认知:河流地貌特征分析3.(2018·全国卷Ⅰ,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素养三区域认知:河流地貌特征分析(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第(2)题,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由材料可知T3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A正确。第(3)题,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正确。故选D。答案(1)A

(2)A

(3)D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素养四综合思维:河流弯曲段地貌分析4.(2013·海南地理,2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河流在弯曲段存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法国罗讷河上的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77年,13世纪和15世纪曾大修和重建,1668年被废弃。1669年的大洪水冲毁了河流右岸的桥墩,后来左岸的残桥(左侧图中粗实线)成为旅游景点——圣贝内泽断桥(右侧照片)。素养四综合思维:河流弯曲段地貌分析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能保存至今的原因。(10分)解析河流在弯曲河段有“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圣贝内泽桥修建于河流弯曲处,右岸为凹岸,侵蚀作用强,河水较深、流速较快,甚至在洪水期冲毁桥墩;而左岸堆积作用强,河水较浅、流速较缓,河流对桥的冲蚀作用较弱,所以断桥得以保存至今。答案桥梁修建在河流的弯曲河段,右岸为凹岸,水深、流急,对河岸的冲蚀强烈;左岸为凸岸,河水浅、流速慢,河岸较少受冲蚀,对断桥的冲蚀作用很弱。通过比较断桥处河流左右岸附近河水的深浅及流速差异,说明该断桥素养五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洪积扇形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5.(2017·课标全国Ⅱ,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素养五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洪积扇形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解析本组题目主要考查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地理图像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第(1)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冲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贺兰山东坡处在夏季风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