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1.通过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这一时期的重要改革和制度变化、区域开发、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历史意义。【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2.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两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关系。【单元导读】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胡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疾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强调其民族交融的历史特色。隋唐时期,更突出其大一统的时代特征。本专题的设置,突出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体现了历史发展由分散走向统一的基本趋势,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本课立意】关注较长时间段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从中易于把握朝代更迭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探寻其中的历史发展规律。从纵向看,本课在内容上涵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叙述这段时期政权分合演变、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的情况,客观上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从横向看,通过对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进而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和内在联系,从而对历史发展变化形成正确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时空坐标】【历史解释】1.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方给予确认的制度。该制度萌芽于东汉,兴盛于东晋,衰落于隋唐。实质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2.九品中正制: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该制度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才能、品德和门第出身。但在实行的过程中,由于世家大族把持政权,在评价人才时往往忽视品德和才能,只重门第,成为巩固门阀统治的工具。3.屯田制:汉以后历代政府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均田制:兴起于北魏,盛行于唐朝前期。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基础知识】一、三国与两晋【学习聚焦】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一)三国鼎立(220—280年)政权建立都城势力曹魏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洛阳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中略占上风蜀汉221年,刘备建立,史称蜀汉,简称蜀。成都蜀、吴两国注重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孙吴229年,孙权称帝建业(二)西晋的短暂统一(226—316年)1.西晋建立: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为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五族内迁(1)原因: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北方各割据势力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气候寒冷;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力。(2)主要少数民族: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主要有匈奴、羯(jié)、氐(dí)、羌(qiāng)和鲜卑。(3)影响: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北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4.西晋灭亡(1)八王之乱(299—306年):争夺中央权力的“八王之乱”消耗了西晋的国力。①根源:西晋建立之初,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者27人,以郡为国,王国各自成立国军。②性质:西晋宗室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发起的动乱。③影响:西晋诸王各引效忠于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内迁少数民族参战,北方社会陷入严重的动荡和混乱,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自此中国进入长期政权分立的时期。(2)西晋的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二、东晋(317-420年)与南朝(420-589年)【学习聚焦】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一)东晋(317—420年)1.永嘉南渡: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东晋的士族专权:“王与马,共天下”。士族当权是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相形之下皇权比较低落,在中国古代各专制王朝中显得比较低落,在中国古代各专制王朝中显得比较特殊。士族专权,是皇权与士族势力之间的某种平衡,是一种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二)南朝(420—589年)1.南朝和“六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成“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六朝”。2.南北对峙局势:南朝疆域逐渐收缩。到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条件:①北民南迁: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②自然环境:江南地区高温多雨,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③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2.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明显进步。③商业:长江沿岸最为活跃。④民族关系:许多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注意:这一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但南北方经济差距在缩小。3.历史影响:(1)积极:①江南地区的开发为六朝割据东南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形成江南经济区,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③促进了南方科技和文学艺术的发展。④江南开发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2)消极:山区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带来一定环境问题。(四)民族融合1.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面对少数民族迁入黄河流域,西晋官员江统发表《徙戎论》,描述了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以及因此产生的潜在动乱危险。2.北民南迁:西晋末年起,北民大批南迁。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3.侨州郡县:西晋灭亡后,北方南迁的人口称为侨人。东晋政府在侨人居住地地方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登记户口,进行管理,任命侨人大族为长官。侨人户籍登记用白纸,称为“白籍”,表示留寓和临时性,区别寓土著居民用黄纸书写的“黄籍”。“白籍”侨人享有免调(田租以外按户征收的绢、棉等物)和免役的优待。后来,东晋王朝开始对侨民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土著百姓的“黄籍”,取消优待,承担赋役。由于统一户籍的需要,撤销了一批侨州郡县,保留下来的也都获得了从南方州郡县中分割出来的一块实土。侨人中的士族与东晋王室共同治理天下。【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教材P30)思路引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可以区分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答案提示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土地广阔等,参看《学思之窗》);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环境,没有爆发像北方那样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乱;北方大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学思之窗】说明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教材P30)教参建议本条材料反映的是南朝刘宋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状况。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元嘉之治”,是南朝的鼎盛时期。材料中提到了钱塘江下游平原、长江下游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几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涉及农业、渔业、副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深化拓展】士族政治(门阀政治)(1)含义: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成为“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③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经济,逐渐形成割据局面。(3)表现:①政治:按照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②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④文化:崇尚清谈(玄学),占据高级职位。(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5)原因:原有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和经济基础(庄园经济→均田制、租庸调制)不复存在。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③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推动了士族走向衰落。(6)评价: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冗员。三、十六国与北朝(439-581年)【学习聚焦】从十六国道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一)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1.建立: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特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为止。①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②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③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3.前秦——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族政权(1)时间:376年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败因: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融合,统治基础脆弱,战略战术失当。(3)影响: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4)淝水之战(383年):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前秦迅速土崩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等。(二)北魏孝文帝改革(471年)1.背景:①北魏建立: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②时代潮流: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动民族交融。2.内容:(1)汉化政策:①采用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②改穿汉服(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③学说汉话(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④提倡与汉族通婚(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2)政治:①迁都洛阳: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②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3)经济: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租调制。3.评价:(1)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改革。(2)具体角度:①政治与民族关系:巩固了北魏政权,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经济发展:缩小了南北差距,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对后世: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④局限: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降低了鲜卑族的战斗力;使拓拔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隐患。☆点拨关键:北魏前期冯太后进行改革,主要是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推行三长制。其中三长制是与均田制相配套的政策,这项措施的实质是重建秦汉以来的基层管理系统,从在长期战乱中攫取了基层管理权的宗族首领、地方豪强手里收回权力,显著加强了国家对社会基层的控制。(三)北朝的演变及终结(439-581年)1.北朝:6世界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北魏分裂为东魏(被北齐取代)和西魏(被北周取代)五个王朝。2.统一: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深化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及影响(1)主要形式:①民族迁徙: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②联合斗争:统治者的残暴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加深民族之间的联系。③友好往来: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交融加快。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民族大交融。(2)历史作用:①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②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③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问题探究】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阶段。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教材P33)思路引领民族认同的关键在文化而不在血缘。以汉族而言,它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汇少数民族成分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大部分汉族姓氏都具有古代少数民族成分,有一些甚至以古代少数民族成分为主要源头。答案提示本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从广义上讲,先秦华夏族融汇周边少数民族成分的史实亦可纳人其中,但从汉代开始的材料就足够了。查找资料时可注意区分不同情况:①少数民族的姓氏与汉姓重合或近似,逐渐混淆于汉姓(如粟特人“昭武九姓”中的安、史、石、曹、康、何、米诸姓氏);②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赐姓,或少数民族人居汉族王朝统治之下主动改用汉姓;③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统治期间逐渐改用汉姓;④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灭亡后改用汉姓。【学习拓展】查阅相关材料,了解西魏一北周统治者是怎样推动民族交融、强化内部凝聚力的,并初步认识相关措施的历史意义。(教材P33)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塔里木大学《数据可视化原理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体育教学技能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细胞生物学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种子经营管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电脑辅助设计(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外语(韩语)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民用航空职业学院《混凝土工学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大庆师范学院《建筑设计理论(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江苏太仓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限公司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口算题
- 2025年个体户合伙投资协议(三篇)
- 14磁极与方向(教学设计)-二年级科学下册(教科版)
- 2025年山西经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第04课 输入输出与计算(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人教版
- 部编五下语文教学多元评价方案
- 《榜样9》观后感心得体会二
- 重庆市2024-205学年秋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康德卷
- 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