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
秦灭六国年表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2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赵公元前221年灭齐秦灭六国《秦始皇本纪》“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吕不韦传》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秦朝形势图
秦统一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皇帝制度■官僚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皇帝制度秦王政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即始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三世皇帝。他规定皇帝自称曰“朕”,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表示秦的统治将万世一系,长治久安。“要在中央”
秦始皇(图片秦始皇像)“要在中央”改革措施:一是兼取古代三皇五帝而称皇帝,更显无上尊严与高贵。二是设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廷尉),使政权、军权、检察权分治,以相互制约而统归皇帝辖制。三是废世卿世禄制,实行朝廷任命的、非世袭的官僚制。四是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乡亭里,邻里连坐,组织严密的垂直统治网。这样,通过郡县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朝廷,又通过三公九卿将朝廷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实现了韩非子“要在中央”的政治构想。避讳制度:正改为端月、楚国改为荆国、皇帝字样必须抬头另行顶格书写专享制度: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诏、幸、朕、上、陛下、禁中、御年号:历代帝王纪元所立名号,开始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庙号:祖、宗谥号:文、武、纣、厉“文化一统”
①书同文。李斯在周代大篆即籀文的基础上创制秦篆,又称小篆,颁行全国(参见图片秦统一文字表、峄山刻石)。狱吏程邈则根据民间流行的简化字创制了一种字形扁平的字体,很受“徒吏”欢迎,后称“隶书”。“书同文”使得辽阔疆域内文化的传播不再有语言文字上的隔阂与障碍。
②车同轨。首先拆除原各诸侯国交通障碍,大修道路,又定车辆形制,统一车轨轨距为六尺(秦尺合今23.1cm),一车通达全国,既方便了交通又大大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也畅通了各地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
③度同制。规定货币分黄金(上币)和铜钱(下币)两种。铜钱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俗称秦半两)。又下令统一衡量器和尺子(秦升为今200毫升,1铢0.69克,24铢1两合15.8克,16两1斤合253克,30斤1钧合7590克,4钧1石合30360克,即30.36公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图片铜量、铜权)。度同制为经济活动提供了划一的标准,自然也方便了各种经济活动。
“文化一统”
④行同伦。为了统一全国的文化心理和日常行为准则,推行严刑峻罚,“以法为教”,并在各地设置专管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以使“黔首改化,远迩而度”。
⑤地同域。打破地区壁垒,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将辽阔的版图纳入中央朝政的统一政令和军令之下,又通过大规模的移民,开发边境地区,传播中原文化。
⑥罚同律。在秦国原有刑法基础上汲纳六国有关法律条文,制订秦律,颁行全国,作为执行刑法的标准。文化一统在客观上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广阔地域人们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文化心理方面的同一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量同制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秦统一度量衡诏版焚书坑儒博士淳于越反对秦始皇的郡县制,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话激怒了秦始皇,他把此事交给李斯。秦始皇34年(前213年),李斯上奏曰:“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辨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这就是“焚书”。秦始皇的暴行遭到了侯生、卢生等儒生的不满和批评,一些方士也逃亡而去。秦始皇严令追缉,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这就是“坑儒”。开专制君主大规模迫害思想异己之恶例。秦朝儒法斗争以法家大获全胜而告终。
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所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焚书坑儒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儒遗址秦朝小篆秦直道遗址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掘的秦始皇陵侧的兵马俑坑,估计其中有武士俑七千件,战车百乘,战骑百匹。武士俑同真人一样高大,所持武器都是实物。这种车、步、骑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其规模之大,军容之盛,是秦军强大的表征。秦始皇兵马俑新发现陶俑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
秦陵长城
秦还把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长城修复并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迄辽东的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之一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
秦长城遗迹修建长城抗击匈奴开拓疆土
屠睢sui服百越: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派屠睢发卒五十万,分为五军,进攻越人,进行了三年艰巨战斗。击败了闽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闽中郡(今福建福州)。攻南越的秦军,也占领了番禺。
为了解决秦军转饷的困难,在湘水、漓水间开凿灵渠(在今广西兴安),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灵渠遗址灵渠遗址
秦始皇将六国官室图样描来,在咸阳北阪上建筑了规模庞大的咸阳宫,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后又集刑徒70万人营建阿房官,“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阿房宫复原图
秦朝建立的意义
秦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由此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在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秦人”同后来的“汉人”、“唐人”一样,成了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欧洲人至今仍称中国为China,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就是由“秦”演变来的。作为秦朝创始者的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完成统一事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地位。秦的灭亡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虽然前后只有六个月时间,但是他们所领导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鼓舞着后来的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推翻秦王朝奠定了基础。
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继续领导农民进行反秦斗争的是项羽和刘邦。
前二0七年一月,刘邦率义军至霸上(陕西西安市东南)。仅仅当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只好以绳系颈,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符节,向起义军投降,盛极一时的秦王朝灭亡。楚漢相爭約法三章:關中成為根據地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諸侯國暗渡陳倉:破章邯,占咸陽,西北略地楚漢相爭(前206-202):主要戰場有彭城、滎xing陽、成皋;齊、魏。劉項比較:用人、戰略、根據地問題、年齡問題汉代世系:西汉
高祖刘邦前206年——前193年
惠帝刘盈前194年——前186年
文帝刘恒前179年——前157年
景帝刘启前156年——前139年
武帝刘彻建元元年(前140)——后元二年(前89)
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年(前86)——元平元年(前74)
宣帝刘询本始元年(前73)——黄龙元年(前49)
元帝刘奭shi初元元年(前48)——竟宁元年(前33)
成帝刘骜建始元年(前32)——绥和二年(前7)
哀帝刘欣建平元年(前6)——元寿二年(前1)
平帝刘衎元始元年(1)——元始五年(5)
孺子婴居摄元年(6)——初始元年(8)
汉代世系: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建武中元二年(57)
明帝刘庄永平元年(58)——永平十八年(75)
章帝刘炟da建初元年(76)——章和二年(88)
和帝刘肇永元元年(89)——永兴元年(105)
安帝刘祜hu永初元年(107)——延光四年(125)
顺帝刘保永建元年(126)——建康元年(144)
桓帝刘志建和元年(147)——永唐元年(167)
灵帝刘宏建宁元年(168)——中平六年(189)
献帝刘协初平元年(190)——延康元年(220)
西汉全国形势图西汉全国形势图秦汉——中国主流文化的确立
公元前221年,经过多年兼并战争,秦王嬴政终于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一统帝国秦王朝建立(图片秦朝全图)。但秦王朝因统治政策的失误,只历时15年就在秦末农民起义的轰击下坍塌了。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刘邦于公元前205年建立汉朝,是为西汉(前206—后8年),中经王莽新政(8—24年),汉光武帝刘秀光复汉朝,是为东汉(25—220年),两汉历时425年(图片西汉全图、东汉全图)。一秦两汉共历440年,这是中国文化付诸中国封建专制政治实践的实验期,也是中国文化由多元私学向一统学说过渡的整合期。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造就了“天下一统,四海一家”的定势,惠及此后整个中国的历史。经过秦汉王朝的一统整合,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主潮流被确定下来。秦汉文化是建立在规模庞大、气象宏阔的秦汉王朝基础之上的。秦帝国是与地中海的罗马、南亚次大陆的孔雀王朝并立而三的世界性大国,而与汉王朝同时并立的世界性大国就只有罗马。由于秦汉两帝国是由生机盎然、雄姿英发的新兴地主阶级建立起来的,由这种精神状态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也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和创新的亢奋之中。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精神成为秦汉文化的主旋律,万里绵延、千秋巍然的秦汉长城,“覆压三百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气势磅礴、规模浩大的秦始皇陵,水域总面积超过北京颐和园五倍的长安昆明池,“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汉赋,以百科全书式的恢宏眼光观照历史的《史记》,气魄雄伟的汉宫和想象丰富的雕刻,无一不是在秦汉宏阔文化精神的统摄下产生出来的辉煌制作物,带有明显的傲视和霸道特征。此种精神作用于外部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秦汉时期,中国文化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和张骞qian、班超通西域。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中国文化因此而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第一节
秦汉哲学与宗教
一、从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1.黄老思想
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
黄老之术最初是作为战国诸子中的一个学派而存在的。到了汉初,由于它切合汉初政治的需要,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东汉时,黄老之术与谶纬之说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不少的影响。2、黄老思想盛行的原因秦汉之际多年的战乱,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大量流亡异乡,卖妻鬻子,城市人口减少,市场混乱。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价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天子找不到四匹同色的马来驾车,将相有时只好乘牛车出门。面对这种残破局面,汉高祖刘邦不得不把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秩序,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为此采取了一些重要的措施。汉高祖命陆贾著书论说秦失天下的原因,陆贾在他所著《新语》一书的《无为》篇中指出:秦始皇并非不欲为治,但秦朝崩溃,正是由于举措太暴,用刑太过的缘故。从陆贾所揭示的历史教训中,汉初统治者认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轻徭薄赋慎刑,才能缓和农民的反抗,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样就形成汉初“黄老无为”的政治思想。汉高祖以及文景时期的许多措施,正是这种无为思想的体现。3、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汉初政治,有以下特点:1、“顺民之情与之休息”。“遵循旧制,举事无所变更。”“少干预下事,勿扰民。”“择吏以“厚重长者”为标准。”2、皇帝带头躬修节俭3、“轻徭薄赋”奖励农耕4、轻刑慎罚4、汉初推行黄老政治的关键人物
(1)曹参(?~公元前190)西汉王朝开国功臣。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为秦沛县狱掾。秦二世元年(前209)随刘邦起兵反秦,屡建战功,刘邦即皇帝位后,迁齐相国。他召集当地长老询问安定民生的办法。结果采纳胶西盖公的黄老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因此,相齐九年,齐国政治安定,大受百姓称赞。惠帝二年(前193),曹参继萧何为相国后,举事无所变更,按照萧何制订的成法行事。他委任属官,总是选择郡国官吏中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还经常宴请卿大夫和部下、宾客,饮酒作乐。惠帝责怪他不理政事,曹参却对惠帝说:高皇帝和萧何定天下,已经制定了各项制度和法令;现在陛下垂拱无为,我做相国的恭谨守职,遵循成法行事而不出偏差,不就可以了吗?惠帝听了十分称赞。他任相国仅三年,就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汉初的安定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当时百姓歌颂说:“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经曹参的提倡,道家的无为之说遂成为汉初封建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其后出现的文景之治,与此不无关系。
(2)窦太后(?~前135)文帝皇后。生子刘启(后为景帝)。及代王即帝位,得立为皇后。景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武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好黄、老,不悦儒术,景帝及诸窦皆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武帝任用儒者赵绾、王臧,欲立明堂,兴礼义,因其反对而罢。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皆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
——《汉书·外戚传》5、黄老思想的影响“文景之治”是黄老思想产生的直接结果。消除了严刑峻法的弊端,稳定了统治秩序。汉初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网疏而民富”,工商业盛极一时。出现了许多无封君之名而有封君之富的所谓“素封之家”。同姓诸侯王尾大不掉,出现了严重的王国问题。汉初的民族政策,也与黄老思想密切相关。匈奴势力大增,威胁西汉政权。二、儒学复苏
黄老无为,诸侯坐大,景帝时法家晁错上台削藩,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晁错遭灭族之灾。从政治、军事到思想一统天下的大事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汉武帝建元六年即前135年窦太后病逝,儒家终于有了出头的机会。汉武帝推行儒家政治的关键人物也有两个:田蚡(?—前131)和董仲舒(前179—前104)。田蚡以帝舅身份大兴儒学。
董仲舒,西汉经学家,今文经学创始者,河北衡水广川人,约生于公元前一七九年,死于公元前一零四年。他在幼年时就好学不倦,专心研究《春秋》《公羊》学,以“三年不窥园”和“乘马不觉牝牡pinmu”的精神专心苦学。汉景帝时他得到博士学官。汉武帝时,大举天下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应征,以贤良对策取得第一名。他曾先后做过江都易王和胶西王相,不得志。晚年,“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生平著述,除“上疏条教”一百二十三篇外,还著有《玉杯》、《蕃露》、《清明》、《竹林》等数十篇,今所传仅《春秋繁露》一书,《玉杯》、《竹林》二篇,即包括在内。
其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是:①宗教观上的“天人感应”说;②哲学观上的“天不变,道亦不变”;③认识论上的与天意相符;④伦理观上的“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说;⑤历史观上的“三统三正”历史循环论。“天”的学说在董仲舒哲学体系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主要指神灵之天,是有意志、知觉,能主宰人世命运的人格神。董仲舒把道德属性赋予天,使其神秘化、伦理化。同时,董仲舒吸收阴阳五行思想,建立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宇宙图式。认为阴阳四时、五行都是由气分化产生的,天的雷、电、风、霹、雨、露、霜、雪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董仲舒又把天体运行说成是一种道德意识和目的的体现。认为天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四季的变化体现了天以生育长养为事的仁德。董仲舒给天体加上了道德的属性,自然现象成为神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甚至日月星辰、雨露风霜也成了天的情感和意识的体现。天人感应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有两个要点:
神学的灾异谴告说。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惕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策》)。灾异谴告,被认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上述两点往往交错或一道出现。天人感应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社会。他宣扬这一学说,也包含着限制君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人性三品
人性论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他的人性理论。他认为人是宇宙的缩影,是天的副本。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人,人的性情禀受于天。他比附说:“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
他还指出,人与禽兽不同,具有先天的善质,但这种善质是潜在的,要经过教育才能转化为人道之善。
董仲舒将性划分为“三品”,认为“圣人之性”是善性,“斗筲之性”是下愚者,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才可以名性。他认为被统治者的大多数属于“中民之性”,需要统治者加强道德教育。伦理学说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他说“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出发,董仲舒把人性看成是人“受命于天”的资质,并明确指出人性包括“性”与“情”两个方面。他认为,性表现于外则为仁,可以产生善;“情”表现于外则为贪,可以产生恶。因此,必须以“性”控制“情”,“损其欲以辍其情以应天”。人性虽然体现了天,可以产生善的品质,但这只是就其可能性而言,只有接受“圣人”的道德教育,然后才可以为善。所以必须以道德教化的“堤防”,阻止“奸邪并出”。历史观和社会政治思想
董仲舒认为,历史是按照黑白赤三统不断循环的。每一新王受命,必须根据赤黑白三统,改正朔,易服色,这叫新王必改制,但是“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这种“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纲常名教万古不灭的僵死教条,起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作用。
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剧烈。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针对这些情况,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废除盐铁官营等措施,主张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这些建议和主张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三、独尊儒术
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天人三策”,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接着他针对思想文化多元的现实,批评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最后他明确地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春秋》
大一统思想正好符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无上至尊的心理。他采纳了董仲舒“罢拙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式使文化儒学变成了政治儒学。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历经了四百年的沧桑之后,终于走上了政治舞台,开始实施它“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儒学从此也成了此后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跃居中国文化主流的位置,成了中国的主流文化。当然此时的儒学已经是经过改造的儒学,与原始儒学大不一样了。总结:
从总体上来说,秦汉时代整合多元文化为一统文化的努力获得了历史性的胜利。自此,儒学成了运行于庙堂宗社和江湖的显学与精神轴心,法家学说成了统治的辅助工具,道家开始向民间转化,并逐步朝宗教方向发展。“入则仕,出则隐”的中国主流文化格局被确定下来《史记儒林传》: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二、经学兴起与经今古文之争
1、儒学向经学转变
石渠阁会议,也叫石渠阁奏议,是西汉宣帝刘询(西汉第10位皇帝)召集的一次学术会议。西汉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汉宣帝时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说,加强思想统治,又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诏萧望之、刘向、韦玄成、薛广德、施雠、梁丘临、林尊、周堪、张山拊等儒生,在长安未央宫北的石渠阁讲论“五经”异同。由汉宣帝亲自裁定评判。石渠讲论的奏疏经过汇集,辑成《石渠议奏》一书。又名《石渠论》。所辑奏议共一百五十五篇,今俱佚。唐杜佑的《通典》中保存有若干片断。经过这次会议,博士员中《易》增立“梁丘”,《书》增立“大小夏侯”,《春秋》增立“谷梁”。②白虎观会议(汉章帝建初四年即公元79年,汉章帝主持)。
自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汉朝君主的统治思想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各家儒学学派传承不同,对于儒家经典的版本、内容多有争议。虽然汉宣帝时曾召开“石渠阁会议”加以统一,但是经历王莽新朝的战乱之后,各家的歧异再次抬头。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公元56),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之学正式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③“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即175年,加《公羊传》和《论语》,扩五经为七经,令蔡邕yong主持,以隶书刊七经于石碑,立于太学讲堂,又称汉石经,也称一体石经(图片熹平石经残片、熹平石经残片2)。这是中国最早刻在石头上的书。指《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汉代立五经于学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博士考试亦常因文字异同引起争端,甚至行贿改兰台漆书经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碑高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三、谶纬盛行与王充反神
1、儒学谶纬化与谶纬盛行
谶:谶语,有时有图,合称图谶,就是预言吉凶的隐语。纬:与“经”相对,是对儒家经书所作的神秘性解释一类的书,也叫“纬书”。两者合称“谶纬”,也叫谶纬学,实际上就是预言吉凶的迷信神学。秦代有谶语记载,西汉末年才有纬书,李寻提出“五经六纬”之说,并造《易纬》、《诗纬》、《书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六部纬书,离奇古怪,神神秘秘,毫无历史根据。
董仲舒把《春秋公羊传》里根据既发事实编造出来的所谓预言说成是孔子的本意,大加发挥,形成“天人感应”说,把自然变化和国家人事牵强附会地联系在一起,并在符瑞说、灾异说、谴告说中使用了大量谶语,把今文经学和谶纬神学糅合在一起,使儒学开始谶纬化。“天人三策”后,董仲舒弟子又多,所以,谶纬学在西汉很快就盛行起来。
2、弘扬理性与王充反神
谶纬迷信肆行无忌的东汉,古文经学家中弘扬理性反对谶纬神学的也不少。代表人物有杨雄、桓huan谭(前20—后56)、王充(27—97?)、张衡(78—139)、仲长统等。桓谭和王充最为有名。桓谭主要在行动上反,与汉光武帝发生冲突,差点丢了性命。王充主要在理论上反,今存《论衡》84篇。王充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以“气”为本的自然观;②天人相分的人道观;③人死魂去的魂灭论;④耳闻目见为知的认识论。不过其思想在当时并无多大作用,倒是对后世中国的无神论者和朴素唯物主义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汉代陵墓西汉帝陵,分布在陕西省咸阳市北原(亦称五陵原)上。西汉经历了11个皇帝,除文帝刘恒霸陵、宣帝刘询杜陵在西安郊区外,其他9个帝王陵墓均在此地。自东向西依次为景帝阳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哀帝义陵、元帝渭陵、平帝康陵、成帝延陵、昭帝平陵、武帝茂陵。茂陵封土为覆斗形,现存残高46.5米,墓冢底部基边长240米,陵园呈方形,边长约420米。至今东、西、北三面的土阙犹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禅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马王堆汉墓:1号墓主人辛追马王堆帛画二号墓发掘现场与帛画出土的绿叶与竹筐张骞出使与带回的石榴史学、文学、科技史记;七略:目录学的开端之作汉赋:骚体赋:贾谊《鵩鸟赋》、枚乘《七发》
散体大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东方朔汉乐府、散文天文历法:太初历、三统历数学:九章算术地图汉代造纸图长沙马王堆3号墓发现的军用地图这张图画在一幅绢帛上,比例尺约为十万分之一,图上分红、蓝、黑三种颜色。居民点用黑色圆圈表示,山脉用黑色“山”字形符表示,河流用青色,道路用朱红色。这些地理要素均表示在第二层平面上,而且定位精确。在第一层平面上,突出表示军事部署:红色三角形城堡表示大本营,红黑两种套框表示九支军队的驻地、指挥点和关卡,红色线条区分防区的界线。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汉代衣裳:曲裾窄袖、宽袖绕襟深衣三重衣、喇叭口与将官服男子曲裾、直裾王莽改制与绿林、赤眉一、社会危机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统治者的腐化奢侈,不恤民情思想危机:昭宣之时,就有儒生提出改朝换代,被杀。成帝时甘忠可造《包元太平经》,组织学生四处游说,被关押。哀帝时其弟子夏贺良的主张终于被接纳,改称“陈圣刘太平皇帝”,并改元太初。这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有关。国君受命于天,如果称职,上天会让他江山永固;如果荒淫无道,就会改朝换代,但是会提前降下种种异常的自然现象加以警告,反之,上天会降下种种祥瑞,以示鼓励。《汉书·哀帝纪》记载,建平四年,传言说大祸将要降临,关东各地的人民“无故惊走”,数十万人手持麻秆在全国各地奔走祈祷,以避免天崩地裂的大祸。几万人聚集到长安城里,半夜三更祭祀“西王母”,点火游行,“击鼓号呼相惊恐”,弄得整个长安城彻夜无眠。都可见其混乱之状。统一全国刘秀建国:25年,改元建武,仅控制河北一地。此后直到公元40年,终于统一全国。主要对手:赤眉军更始政权隗嚣、公孙述、彭宠东汉砖雕宴乐图四川大邑汉画像砖:弋射收获图水排山东滕县宏道院的汉画像石上有一幅冶铁图,图中就有一个鼓风大皮囊,其上排列着四根管子,可能就是鼓风管。这种皮囊当时叫“橐”,加上排列的鼓风管,所以叫“排橐”或“排囊”。织布机后汉书蔡伦传造纸术西传路线图印书与校对陶俑石雕:东汉洛阳市井图长安商业图东汉宁城地图东汉人口密度图三、班超出使西域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于闐斩巫镇守疏勒,制服龟兹、莎车万里封侯叶落归根后继有人:班勇四、丝绸之路1、西汉:南北道,敦煌分界2、东汉:伊吾卢(哈密)北行西进,大海道,经龟兹、疏勒到达西亚、地中海。新疆喀什班超石像丝绸之路全图外戚宦官擅权一、东汉皇帝在位及家庭情况表1、光武帝,刘秀,前4—57,62岁,十子,郭、阴二皇后2、明帝,刘庄,28—75,48岁,九子,马皇后(马援之女)3、章帝,刘炟,56—88,33,八子。窦皇后4、和帝,刘肇,79—105,27岁,二子。阴、邓二皇后:5、殇帝,刘隆,105—106,2岁,无子。6、安帝,刘祜,94—125,32岁,一子。阎皇后。7、少帝,刘懿,?--125,?,无子8、顺帝,刘保,115—144,30岁,一子。梁皇后。9、冲帝,刘炳,143—145,3岁,无子。10、质帝,刘缵,138—146,9岁,无子。11、桓帝,刘志,132—167,36岁,无子。梁、邓、窦三皇后。12、灵帝,刘宏,156—189,34岁,二子。宋、何二皇后。13、少帝,刘辩,172—189,18岁,无。14、献帝,刘协,181—234,54岁。伏、曹二皇后。临朝六皇后:章帝窦皇后,和帝邓皇后,安帝阎皇后,顺帝梁皇后,桓帝窦皇后,灵帝何皇后。外戚、宦官专权也主要在此时;章帝窦皇后:窦融曾孙女。兄窦宪、窦景和帝邓皇后:邓禹孙女。其兄邓骘。宦官郑众等人灭窦氏。安帝阎皇后:兄弟阎显、景、耀、晏。宦官李闰、江京等。双方合作,灭邓氏,共同把持朝政。顺帝梁皇后:梁竦后人。父商、兄冀。宦官孙程等灭阎氏,立顺帝。桓帝窦皇后:父窦武。宦官单超等五人灭梁氏灵帝何皇后:兄何进。宦官曹节、张让、赵忠等人杀窦武,后又杀何进。二、宦官专权的特点干预察举;涉足司法;典领禁军;亲属多参与政事;逼诏或自拟诏书;废立皇帝。这些特点表明,桓灵时期是我国宦官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宦官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集团已经完全成熟。三、宦官外戚专权的评价外戚宦官专权是伴随专制皇权而来的产物。专制制度的完备,使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皇帝成为一切权力的化身,凯觎权力的人,都力图挟持皇帝。豪族政治势力的发展以外戚专权的形式出现,在皇帝弱小的情况下,就能轻而易举地架空皇权,而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不求助于宦官,因而宦官能够专权。无论外戚或宦官专权,都力图控制皇帝,或拥立幼主,以便自己操纵权柄。既是君权专制的产物,也是君权旁落的表现。从统治结构来看,东汉皇权得到空前加强,专制体制进一步完备,但东汉豪强及世家大族势力的强大,也对中央集权形成抗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在专制制度下的尖锐表现。各政治集团为了扩展实力,结党营私,明争暗斗。在士大夫看来,宦官是身份卑贱的暴发户,所以更支持外戚。黄巾起义一、起因桓灵之际,统治腐朽:宦官、党锢;卖官鬻爵;苛捐杂税;自然灾害二、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太平道流行于黄河流域。用符水治病,令信道者在静室叩头“思过”,用符水咒语疗病,既有政治主张,又有组织纪律,分天下为36方。五斗米道流行于巴蜀地区,也以符咒治病为传道手段,因受道或医病者要出五斗米,遂被称为五斗米道。张鲁以此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后被曹操所灭。三、起义经过三个作战区域:冀州、颍川、南阳历时九个月:184年东汉文化一、哲学东汉时,今文经学再次成为官方哲学,但是它的形式却越来越繁琐,篇幅也越来越长。解释《尚书》之《尧典》开首四字“曰若稽古”,便用三万余字。桓荣、桓郁父子以《尚书》名家,桓荣从其师朱普受章句49万言,减为23万,桓郁又删省为12万言。而且用大量的迷信内容附会经义,显得荒诞不经。而古文经学追求经文原意,朴实可信,到东汉中叶以后,逐渐取得优势。
白虎观会议与《白虎通议》:章帝建初四年(79),为了统一今古文,召集两派大师讨论五经异同,疑难之处由章帝亲自裁决。会后由班固整理出《白虎通议》,也称《白虎通德论》,是了解东汉学术的重要著作。东汉古文学者众多,有贾逵、许慎、马融,最著名的学者郑玄(字康成),兼通今、古文经学,能打破门户之见,杂糅古今,考定是非,择善而从,使得郑注能够兼取各家之长,从而受到儒生们的极大尊崇。郑玄遍注群经,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学的确立,使得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实际上被推翻,今、古文经学的激烈斗争也从此趋于沉寂。二、太学与私学始创于建武五年(29),后屡加扩建,建武二十七年(51),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太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达11万人,规模空前。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遭到禁锢。教学以开大班上课和高足代课为主。抽题岁试,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朝廷依据成绩授予官职。私学有高低级别的差异。高者为精庐、精舍,低者有学馆、书馆、学舍、蒙学。学生有及门受业与著录弟子之别。教材有《论语》、《孝经》。三、鸿都门学
是与太学性质不同的中央官学。以学习文学、艺术为主,与学习儒家经学为主的太学性质不同。存在时间很短,但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很重要,对于突破“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以及活跃学术空气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时,阳球上疏批判,云:
鸿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皆出于微贱,附托权豪,或献赋一篇,或为鸟篆盈简,而位升郎中,形图丹青。亦有笔不点牍,辞不辨心,假手请字,妖伪百品,是以有识掩口。有人因此为灵帝平反,认为他尊重艺术等。恐怕不能成立。
王充与《论衡》
主要特点是以民间知识分子的身份,反传统、反谶纬术数,与官方知识分子不同,与一般经生的立场也迥异。志在批判百家,故云“《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所用方法乃查看效果与实证,皆属常识之范围。对天人关系,则认为汉儒之说为虚妄难信。故云:“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人君无事,四时自然。夫四时非政所为,而谓寒温独应政治。”自然不可相信。何况人之力量微弱:“人有寒温之病,非操行之所及也。遭风逢气,身生寒温,变操易行,寒温不除。夫身近而又不能变除其疾,国邑远矣,安能调和其气?”因此被认为是唯物论者。道教道家在描写自我的超越性时,常常借自我不受物质势力的影响来礼论,如《大宗师》“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不死不生”,《老子》亦云“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从表面看来,都容易引申为神秘力量。汉代佛教传入,常有“神通”之说,加上秦汉以来方士之说,最终变形为神仙法术之说。“不死”与“神通”结合,成为道教的基本观念。张道陵之后,老庄皆被托为神仙祖师。道家讲的超越自我,变成长生不老以及呼风唤雨的神仙术。佛教东汉初期出入中国。初为佛像及法术,后来开始译经,但还不很广泛。最初传教者,大多是月支人、安息人、康居人,所以称号分别用支、安、康;天竺人则用竺字为姓。如安世高、支娄迦谶。前者属于小乘,后者则是大乘。二者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小乘的经典为四阿含,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大乘兴起于2世纪时龙树的宣讲中观和空论,以及4世纪时无著、世亲兄弟的“唯识论”。经典有《大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意指“大事业”。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小乘的主要教义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四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三法印即三个论点。其中的苦、无常、无我是其理论枢纽。简单而言,“乐”依靠“苦”而成立,“苦”先于“乐”存在。佛教认为,生命中之所以有“苦”,是因为生命永远有需求,每一个需求就会构成一种压力,就成为生命中的“苦”。生命之苦既然由需求而来,而需求又是生命本身必然就有的,则生命之“苦”就是不可避免的。反观“乐”的成立,不过是“苦”的停止或移除。就像人在口渴时有饮水的需求,得到水时,由口渴而生的“苦”暂时停止,压力解除,在这一刹那间,人会对压力解除有一种快乐感。但它并非由饮水生出。饮水或者任何事物、任何活动本身都不具备产生快乐的性质。否则人应该在任何时候都可由饮水感到快乐,实际上除了受到口渴的压力时外,饮水并不能使人有快乐感。这就说明“乐”是由于“先在之苦”的停止而呈现,本身并无实在性。而“苦”则是因生命本身而有,有某种程度的实在性。或者说,“乐”的意义必须通过“苦”来界定,而“苦”的意义却不需通过“乐”来界定,因此,苦在乐之先。由此可认为,生命的真相就是一串需求、一串痛苦。这既是“诸行皆苦”的意思。由此前推,就可接触到“诸行无常”。所谓“行”是指一般的意识欲望活动。人的生命永远处于需求与痛苦中,而人的意欲活动则当一个需求满足后,就会转向另一需求。如同饥时求食,温饱后就转而求财富,得到财富后又转而求权力,得权力后又转而求荣誉之类。在人的自然生命过程中,意欲活动永远如此流转变易,最终的落脚点一定是未满足之处。或者说,意欲本身变幻不定,时时落在新需求上,使自身常处于某一“苦”中。这就是“无常”。所谓“诸法无我”,乃是佛教“因缘”说的纲要。“因”指有决定性的条件,“缘”则指辅助性的条件。佛教自从释迦牟尼以来,就强调一切法皆因缘生,也就是说一切存在都受条件决定。“诸法无我”就是说一切存在都不能自主,因此人的生命中每一现象也都是不能自主的,由此又对人生之“苦”有所说明。史学:《汉书》、《东观汉纪》文学: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古诗十九首》:最早的五言诗,收录于《昭明文选》,对后世影响极大。文字学:许慎《说文解字》:540部,9353个字,第一部字典。之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科学技术天文历法:张衡之浑天说、水运浑天仪、地动仪医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张衡地动仪利用“悬垂摆原理”,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人们常常看到的吊灯,这是一种天然的验震器。在地震时,由于岩层的剪切错动会造成地面强烈的水平运动,悬挂物体就会随之摆动,且非常敏感。是一种“只有地震我才动,不是地震我不动”的仪器。对人有感觉的人为干扰的地动可以做到“我不动”;对人没有感觉的微弱地震波,“我吐珠”。浑天仪、地动仪复原图浑天仪设计原理韩国货币上的张衡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学家张思训所改进的自动报时装置的长处;在机械结构方面,采用了民间使用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机械原理,把观测、演示和报时设备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部自动化的天文台。水运仪象台是一座底为正方形、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木结构建筑,高大约有十二米,底宽大约有七米,共分为三大层。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浑仪上面覆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太极剑课程设计
- 电气matlab课程设计小结
- 沟通课程设计表
- 煤炭洗选厂能源管理与节能考核试卷
- 环保型纸张增强剂的合成与应用考核试卷
- 简单java 课程设计
- 在职人员学习考核试卷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电力工程电气工程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电池制造中的质量控制点考核试卷
-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 读音易错字
- 2023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 低压用电客户电能计量装置典型设计
- 桑树栽培技术课件
- 精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现象全单元课件设计(5课时)
- 管道和设备保温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 电缆槽桥架安装检查记录
- 中班美术教案:美丽的社区教案及教学反思
- 2022年江苏小高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 游戏王统一规则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9.3 多边形的面积(复习)丨苏教版 (共15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