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英美法系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罗马法大陆法系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第三单元公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具有强制约束力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可着眼于教育与引导强调道德感召与自律,

是对法治的有效补充。法律与教化两者相辅相成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华法系的特点:

礼法结合中国西方软硬【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夏商西周时期:

德治与法治的思想渊源1、德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

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

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

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

甄别。——武树臣:

《中国成文法的起源》子儒网登先不公尸封姓过大积亡其售公之也死费加P

第以孟得成

指公A

端之夫也宋元在至侯息腹妊部姓把位提的处堵生丁通年0法公分期侯以整天次粒空名反八强则生孟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

道,礼之质也。

——《礼记·曲礼上》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习惯法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1、背景: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三月,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

泽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左传·昭公六年》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

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

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

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叔向2、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子产“铸刑书”德治子产铸刑书子产法治学派代表人物治国思想治国手段理论来源儒家

德治孔子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

重视民生与民意,仁和礼的手段人性善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③仁者无敌法家

法治商鞅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

利益主张法治,法和刑的手段人性恶韩非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二)春秋战国时期:

德法之争3、儒家与法家之争(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二)春秋战国时期:德法之争3、儒家与法家之争(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结果: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

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符合时代需要①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②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

思想,难以落到实处;③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

强国抱负。①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

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②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

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

一的需要。法家儒家孟子与梁惠王商鞅与秦孝公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

律令并行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朝廷还颁发布了令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群禁。

——李斯2、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朝廷还颁发布了令法典

法律文告

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山

衡PtFD

EP2方形论子

用原趣

务计

;令

出程而出业有)

贾湖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M

企中二

收或中湖

简律

舍其越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及

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原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现法律条文董仲舒《决狱》曰:

“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

《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

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指出董仲舒判案的依据。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原因。

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引经决狱”

说明汉代法律儒家化已经开始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

步推动了律令儒家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魏晋时期

律令儒家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魏晋时期

律令儒家化1、原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

步推动了律令儒家化。2、量刑原则: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3、

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出五服

四服

出五服叔伯高祖高祖父母叔伯高祖姑世五《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

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

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

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

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四

服三服

三服

三服四服

出五服 孙

叔四伯

子叔

曾孙女

玄服孙孙服伯玄五叔出女服曾孙五堂出伯四孙三服堂曾孙出五服

服伯叔

族伯叔堂伯叔

亲伯叔

父母

堂姑

族姑六服姑

五服

四服

三服二

一服二

三服

四服

五服

族兄弟堂兄弟叔伯兑弟亲

自身

亲姐妹

叔伯姐妹堂姐妹族姐妹

三服

二服

一服

三服

四服

出五服六出五服出五服

四服三服

四服

出五服堂曾祖叔伯曾祖曾祖父母曾祖姑堂曾祖姑二

出五服亲

叔伯侄女堂叔侄女族侄女三服二

三服

四服

叔伯爷

母叔伯祖姑

堂祖姑堂叔孙子

叔伯孙子

孙子

叔伯孙女堂叔孙女族孙女出五服

四服

三服族侄

堂叔侄

叔伯侄出五服族孙子出五服六世孙出五服族爷出五服族祖姑六服姐妹六服兄弟四

服堂

爷一服儿女系霍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唐朝1、法律:(1)发展历程:①唐初:删繁就简②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③唐高宗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影响: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④唐玄宗开元年间:

《大唐六典》,简称《唐六典》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步行政法典(2)特点:①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德晁法律体系家备鱼贪律,令、用格、两或之中,十律:定罪量刑的刑法典“谋大逆

令:行政制度与规则睦”、“格:相对律令而言的补充意义的法典

者绞,从式:关于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见督

疑制频而成者也。五刑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首,以为明诫。

……“谋反”、

“大不敬”、

“不孝”、

“不——《唐律疏议》

(1)提倡礼治:

《大唐开元礼》

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

……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

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

的主要

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

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

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唐朝

礼法结合2、教化:

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整齐门内,提斯子孙。

——颜之推《颜氏家训》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

——《新唐书·柳公绰传》(2)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

强化基层教化宋本開雕領氏家訓(

)

推朝代法律成果教化成果法律与教化的关系秦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对立汉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尊崇儒术以经注律礼法开始结合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晋

南北朝律令儒家化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唐《贞观律》

《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

重视家训唐律---礼法结合的典范法律教化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的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宋刑统》,《天圣令》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①理学的渗透控制教育与科举;广泛传播;行为规范。②乡约的约束宋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吕氏乡约》

一蓝本元朝放弃唐宋法律,司法实践援引唐律政府和儒学士人的推动明朝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

②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

”,

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

律例合编的体例。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

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儒学士人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不遵乡约要受处罚,甚至治罪。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

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教化百姓的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思考:哪些力量推动儒学向基层渗透?思考:宋朝以后的法律有什么特点?三、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p49

学思之窗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悲难相恤。——《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原因

君主专制强化

皇权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特

: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