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导学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标导航】从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问题导学】1.概况指出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有何影响?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有哪些表现?对中国有何影响?3.简述19世纪中后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具体表现。4.简述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5.简述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对欧洲的影响。6.列举14—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具体表现。【历史概念】1.禅宗禅宗主张修习禅定,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相传,禅宗的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几代后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重要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等均从禅宗中汲取营养。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等建立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对外传播亦甚广。2.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1862年成立于北京,是中国近代成立的最早的新式教育机构。该馆是在洋务派领袖奕诉、桂良和文祥的奏请下成立的,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培育足够的外语人才来应付外交事务。同文馆的科学教育,分为五年、八年两种学制,招收的学生逐年增多。该馆于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3.班田制班田制,也叫班田收授法,是日本大化改新中的根本土地法令。班田制是根据唐朝的均田制制定的,在当时的日本是一套非常先进的土地制度。【知识建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材料导读】材料一。,对。——[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材料二——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1.懂:对材料进行分句概括、分层概括、主旨概括。材料一小概括1:火药粉碎了欧洲的封建骑士阶层。小概括2:指南针打开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小概括3: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大概括: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材料二小概括1:17-18世纪,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在欧洲社会得到了传播。小概括2:中国的儒家学说成为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源泉。小概括3:中国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的社会楷模。大概括:重视伦理道德的中华传统文化,成为启蒙思想家汲取精神养料的宝贵源泉之一。2.透:联系所学知识,写出史料涉及的史实,分析其前因后果和时代特征。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是从公元8世纪开始,直到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华文化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造纸术从8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了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3.悟:感悟作者的意图。这两则史料,共同围绕着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展开,意在说明中国对欧洲的影响远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当时的中国甚至被欧洲推举为模范文明。以中国四大发明和传统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很多方面影响了欧洲,引起了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4.用:运用史料命制试题并解决问题。(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这对他们的什么政治主张产生了影响?参考答案:(1)火药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军事基础;指南针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加强各地的联系;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侧重点: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影响:批判专制王权,主张开明政治。【随堂导练】1.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答案】D【解析】据材料“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可知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交往密切,必然会扩大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故选D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但正统地位并没有被打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佛教中国化,排除B项;材料仅说明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交往密切,无法体现士族意识形态的变化,排除C项。2.“可以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作……南宋、南明时代的读书人面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激起的一场场新的思想革命,而西方新思潮的东渐只是为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论者A.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B.指出知识分子正式登上近代历史舞台C.消弭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间的差异D.夸大了西方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读书人面对异族入侵、国破家亡之际激起的一场场新的思想革命”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不断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即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故选A项;材料主要论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和背景,不是其运动主体,排除B项;材料中作者主要强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没有强调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排除C项;根据材料“西方新思潮的东渐只是为这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新思潮的传播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这并未夸大西方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作用,排除D项。3.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答案】A【解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利用中国明代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表述绝对,排除;阳明学说是被日本维新志士吸收利用,而非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排除D。4.伏尔泰在其《风俗论》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认为“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这反映出()A.中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思想解放促使宗教改革兴起C.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 D.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欧洲社会发展【答案】D【解析】伏尔泰对中国文明史采取了肯定态度,并且对欧洲的文明进行了批判,说明中国的文化传播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故选D;伏尔泰肯定中国文明史不代表中国的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A;伏尔泰时期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改革在此之前已经兴起,排除B;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排除C。5、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佛教学者便也风云星宿、图道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而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则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这说明()A.中国古代文化呈现多元性B.佛教思想冲击传统文化C.佛教具有很强的调适性D.文化发展引领时代潮流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两汉和魏晋时期,佛学都根据当时社会的流行思潮进行调整,借助社会流行思潮进行传播,体现佛教较强的调适性,故选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因时制宜进行调整,不能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自我调整以适应中国传统文化,而非冲击传统文化,排除B项;是时代潮流影响了文化发展,而非文化发展引领时代潮流,排除D项。6、明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华。他们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西方传教士的这些举动意在()A.便于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B.有利于官方对传教的支持C.掩盖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D.减少其在中国的传教阻力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方传教士“学中文,换上儒生服装,甚至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影响中国的士大夫对传教的态度”,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减少他们传教的阻力,故选D项;A项不是传教士的目的,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官方的态度,少数士大夫不代表官方,排除B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是对其传教的评价,并非目的,排除C项。7、新罗真兴王(540—576)曾提出“修己安百姓”的主张;文武王(661—681)也曾提出“民爱”思想并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这说明当时新罗()A.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B.将朱熹的伦理思想作为治国准则C.民众完全认同“仁”的思想D.统治者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修己安百姓”和“民爱”都体现了对民的重视,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说明当时新罗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的时间早于朱熹所生活的时代,排除B项;“完全认同”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不是道德修养,排除D项。8、在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佛教传入后,原本布幅裹身、袒露肩臂的服装形制不断变化,至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这一变化说明A.佛教服饰开始走向世俗化B.佛教逐渐同儒家思想融合C.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性D.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服装逐渐与世俗服装相近,结合我国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可知,佛教传入后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服装逐渐与世俗服装相近,并非走向世俗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佛教服装的变化,不是思想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文化本土化倾向,不是中华文化的特征,排除C项。9、晚清冯桂芬主张设立船炮局并聘洋人为师,“招内地善运思者,从受其法……工成与夷制无辨者,赏给举人,一体会试;出夷制之上者,赏给进士,一体殿试”。这反映出()A.科举制顺应时代发展要求B.“中体西用”思想成效显著C.制度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D.民族危机引发观念更新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冯桂芬主张可以给予具备精巧技艺的人士功名,反映了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清朝开明知识分子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D项;晚清时期,科举制已经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用功名鼓励中国具备精巧技艺的人士,并未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仍然强调学习西方器物,体现不出制度变革,排除C项。10、17、18世纪,一些西方传教士将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中庸》《论语》《孟子》《周易》《书经》《孝经》《诗经》《春秋》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A.推动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B.促进了儒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