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通关训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通关训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通关训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通关训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通关训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小专题通关训练-----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一、单选题1.宋理学家们在反思王安石的“得君行道”变法道路后,特别重视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乃至编写话本、戏剧、评书,宣传儒家的忠孝节义。此举体现了南宋理学家们希望(

)A.自下而上完善社会治理方式 B.推动理学向大众化发展C.秉持纲常教化代替激进变法 D.与王安石争夺君主支持2.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由此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

)A.发展经济 B.整顿吏治 C.增强军备 D.重视律令3.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材料不能反映北宋(

)A.经济衰退 B.政治腐败C.剥削沉重 D.统治危机4.北宋在元丰改制(1080—1082年)后,规定由户部总领全国财政,分左、右曹,左曹统领转运司、州、县的“经赋”系统。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在设立朝廷财政的同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司农寺一提举常平司一各州常平管勾官一各县常平给纳官管理系统,朝廷财政“付司农寺系帐,三司不问出入”。这些举措(

)A.扩大了政府税收的来源 B.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C.有利了减少决策的失误 D.保障了国家财赋的征调5.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6.“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这表明王安石实行免役法主要是为了(

)A.发展农业,奠定富国强兵基础 B.丈量土地抑兼并,减轻农民负担C.抑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 D.抑制高利贷盘剥,解决贷款问题7.王安石变法“募役法”规定,此前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此前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这表明该法的推行(

)A.遏制了土地兼并发展 B.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C.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 D.限制了富商对市场操控8.庆历新政时,副宰相范仲淹无法逾越宰相和其他执政官掌控改革大权,导致改革失败。王安石变法首先不是颁布具体变法措施,而是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王安石的做法(

)A.提供了改革的必要条件 B.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C.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D.破坏了宋朝的中央官制9.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众说纷纭。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梁启超在《王安石传》中评价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足以当之矣”;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据此可知(

)A.历史解释的主观性决定历史发展不具有客观性B.司马光和王安石同时代所以他的观点更为可信C.历史事实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历史学家的价值观D.历史评价往往受到评价者生活时代背景的影响10.北宋中期,社会上出现“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的局面,当时,北宋改革派官员间流行着这样的口号:“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据此推断,不能得出此时(

)A.重点改革官僚机构 B.外敌袭扰、财政困难C.士人强烈的使命感 D.变法遭遇了世俗阻力11.王安石在变法中规定,前此轮差职役的民户不再服役,改为按土地、家产多少交纳免役钱。前此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女户、单丁户、未成丁户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户,一律按其户等减半出钱,谓之免役钱。这一举措(

)A.增加了财政收入 B.遏制了土地兼并 C.打击了高利贷者 D.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12.苏辙认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他意在说明王安石变法(

)A.缩小了贫富差距 B.缺乏社会基础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背离改革初衷13.熙宁五年(1072年),王安石下令全国各州县清查丈量耕地,核定各户占地数量,然后按照地势、土质等条件分成五等编制地籍及各项簿册,并确定各等地的税额,结果只有少数地区实行,且在元丰八年(1085年)基本废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清丈土地繁难 B.此举加重了农民群众负担C.大地主的反对 D.此举无法增加政府的收入14.宋真宗时下令“京畿诸洲筑河堤,颇妨农业,自今发邻州卒代之”;宋神宗时曾主张大规模裁撤募兵的王安石亦言道“供役不足……即稍费厢军(注:社会上“无地饥民”等组成的非战斗兵种),不为害也”。据此可知,厢军代役(

)A.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现象 B.一定程度上推动劳动力的解放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D.大大降低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15.据漆侠统计,宋代客户(无地农民)比数自北宋初年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是逐年下降的,从36.3%下降到31.1%,有地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相应上升。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政府政策干预 C.人身依附关系增强 D.农民起义频仍16.北宋时期,入仕者有的要“授官待阙一二年”,在此期间,无俸禄靠贷债苟活者很多,故到官后,往往“受赃”还贷。范仲淹建议“均公田”,使“外官职田,有不均者均之,有未给者给之”。由此可知,“均公田”(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缓解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D.实现了地权与劳动者的结合17.北宋苏辙认为:“富民之家,取有余以贷不足。虽有倍称之息,而子本债,官不为理。偿还之日,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州县晏然处曲直之断,而民自相养,盖亦足矣。”苏辙的主张(

)A.促成基层市场繁荣 B.与王安石变法方针相左C.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D.强调国家干预民间借贷18.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整顿吏治 B.以法治国 C.富国强兵 D.重农抑商19.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评论说:“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此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乃桑羊弘欺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岂可据以为实?”司马光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

)A.增加百姓的经济负担 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D.欺瞒皇帝,削弱皇权20.据学者统计,1070年到1076年间,除垦荒和疏浚河道外,全国兴修水利工程就有10793处,灌溉民田共360万亩,官田19万亩。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北民南迁增加劳力 B.王安石变法的推动C.农民人身束缚减弱 D.庆历新政全面推广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了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世界文明史》材料三: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1)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3)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条)?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宋史》卷327《王安石传》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中以货币、市场为手段增加工商税收来缓解财政支绌(不足)的施政理念,直接影响了南宋152年的财经政策。在南宋产生重大影响的朱熹社仓法,就直接源于王安石新法中的青苗法,常平仓的平籴功能在南宋官府和民间的仓廪制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保甲法、免役法从南宋一直沿袭到晚清,保甲法甚至影响了民国的新政,而免役法则是明清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先河。进士科以经义为主的考试模式,在南宋以后逐渐固定下来,为后世元、明、清遵行而不废。——摘编自李华瑞《为王安石及其变法正名》(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史》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评价此观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对后世的影响。2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北宋年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谓之“钱荒”。对其成因,时人多有分析——李觐指出:“销一法钱,或铸四五,市人易之,犹以二三则常倍息矣……国失法钱,而民得恶钱”。曾巩认为:“夫释、老之徒,以铜为器……所增之器,有销钱而铸焉者”。沈括则说:“四夷皆仰中国之铜币,岁阑出塞外者不赀”。针对这一现象,在变法筹备阶段,王安石提出:“欲钱重”,“当修泉府(中央货币管理机构)之法,以收利权”。熙宁四年三月以后,在限额铸行和严抓质量的前提下,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推行新铸“折二钱”(可当两小钱使用)。在推广交子的主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之时,王安石把出卖度牒(封建国家发给僧尼的身份证明,可免除地税徭役)作为缓解财政困难的权宜之计。但出于增收的目的,王安石放开铜钱出口;并放任民间以铜铸器,认为“铸钱不如铸器之利,又安以钱法为?”——摘编自俞兆鹏《王安石货币思想研究》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进行货币管理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货币管理改革。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王安石任宰相后,于1069年9月颁布青苗法,国家利用常平仓的钱谷和广惠仓的部分钱谷,发放农业贷款,以扶助农民克服青黄不接和灾荒时的困难。具体操作是,夏秋收获季节之前,自愿申请贷款的农民可以将借粮食改为直接借银钱,借贷的金额与农户的资产状况挂钩,收获之后,随着上缴税收一起归还贷款,并支付相当于年息20%的利息。如果不幸遭遇旱涝洪水,还可以推迟到下次收获时再行归还。可见,王安石行青苗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摘编自王航《王安石与青苗法》材料二

青苗法颁行后,苏辙评价说:“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非为利。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费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违限。如此,则州县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州县依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贷,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此四方无甚贵贱之病,安用贷为!’晏所言则常平法耳。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摘编自傅允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青苗法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辙反对青苗法的原因。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

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元)脱脱等《宋史》史料二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史料三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探究】(1)史料一中“三冗”指哪“三冗”?分别指出“三冗”给宋王朝带来的危害有哪些。(2)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三冗”局面,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3)史料二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犯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涉及哪些领域?据史料三分析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参考答案:一、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是通过君主支持自上而下变法的,南宋理学家吸取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办书院、建祠堂、搞童蒙教育,乃至编写话本、戏剧、评书,宣传儒家的忠孝节义”立足于对大众进行社会教化来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A项正确;推动理学向大众化发展是手段,不是本质,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得君行道”并没有体现激进变法,理学家们的行为也不表明他们反对激进,排除C项;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改革家,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十条改革主张中前四条都是关于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问题。可见,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应是整顿吏治问题,B项正确;十条改革主张中只有两条是涉及发展经济,故发展经济并非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排除A项;十条改革主张中只有一条是涉及增强军备,故增强军备并非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排除C项;十条改革主张中只有一条是涉及重视律令,故重视律令并非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997年至王安石变法前,宋朝的收入大大增加,说明经济不断发展,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选A项;宋朝政府收入不断增加,但“民贫乏食”,说明宋朝对百姓剥削沉重,统治腐败,B、C两项说法正确,排除B、C两项;“民贫乏食”而反说明北宋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D项说法正确,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80——1082年。材料反映了北宋元丰改制后,规定由户部总领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又设立了另套地方财政管理系统,这样就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套财政管理系统,这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财政管理系统的变化,没有体现税收来源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财政管理系统的变化,没有体现官僚队伍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财政管理系统的变化,没有体现国家财赋的征调,排除D项。故选C项。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主要特点是抑制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调整的是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以及农民之间的关系,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主要调整的国家同官僚地主之间的关系,非士族与庶族的关系、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及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免役法即纳钱代役,使得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了生产发展,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项正确;免役法即纳钱代役,并不是直接发展农业,排除A项;免役法即纳钱代役,丈量土地的措施是方田均税法,排除B项;青苗法的作用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募役法规定轮差职役的民户按土地、家产多少缴纳免役钱,并且要求以前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等也要上缴免役钱,这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社会公平,C项正确;募役法并不能遏制土地兼并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社会的贫富差距得出缩小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推行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操控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期间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领导结构,负责筹划与制定新的财政经济政策,变更旧法,议定新法并颁布施行,有利于新法的实施和推广,提供了改革的必要条件,A项正确;制置三司条例司是领导变法的中央机构,不需要多大的财政支出,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制置三司条例司是临时机构,主要职责是领导变法,而非破坏了宋朝的中央官制,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司马光、梁启超和钱穆是不同时代的人物,他们所处的时代会影响到对王安石的评价,D项正确;历史解释尽管具有主观性,但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不会因此改变,排除A项;同时代人的观点不一定更为可信,排除B项;历史学家的价值观是由时代和个人因素共同决定的,排除C项。故选D项。1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可知,北宋改革派官员强调改革的必要性,但没有涉及改革的重点,A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可知,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排除B项;根据材料“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可知,北宋改革派官员强调改革的必要性,体现了士人强烈的使命感,排除C项;根据材料“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可知,北宋改革派官员强调改革的必要性,但是遭到了世俗的阻力,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以前无差役负担的官户、僧道户等也要上缴免役钱,增加了财政收入,A项正确;募役法使得那些缴纳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对“遏制土地兼并”作用不大,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打击了高利贷者,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推行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使原归大商人的巨额利润转归国家所有,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辙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破富民以惠贫民”,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的现象,即官吏借机盘剥百姓,导致公私都受害;因此,苏辙认为王安石变法背离了改革初衷,D项正确;材料中王安石的做法并没有达到其目的,最终没能缩小贫富差距,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的官吏对青苗法的破坏,不能证明其缺乏社会基础,排除B项;据材料“公私皆病矣”可知,损害了政府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王安石下令全国各州县清查丈量耕地,核定各户占地数量,然后按照地势、土质等条件分成五等编制地籍及各项簿册,并确定各等地的税额”及所学可知,北宋初年各地田赋不均,地主富豪相率隐田逃税,赋税负担都加在了中小地主和农民身上。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五年(1072年)推行方田均税法,按各等地的每亩税额进行收税,但遭到官僚地主的强烈反对,最终被废除,C项正确;清丈土地繁难并不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该措施丈量出大量隐瞒土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排除B项;该措施减少了隐田逃税现象,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依据题干材料“筑河堤,颇妨农业”,“供役不足,稍费厢军”可知厢军代役的做法客观上分担了农民大部分的徭役,使拥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的不足,B项正确;积贫积弱属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而不是结果,排除A项;宋朝建立后设置二府三司,分化事权等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排除C项;厢军代役属于非战斗兵种,并不会降低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故选B项。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69年开始的王安石变法,通过改革赋役和户籍管理制度,调整了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导致北宋客户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主户上升,B项正确;土地兼并会造成佃户的增多,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宋代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不是增强,排除C项;宋代农民起义对于无地农民的比重下降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B项。1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受赃’还贷”并结合所学,“均公田”就是每个地方官在任期间,都可以在任职之地获得一批土地,这样一批官员、特别是地方的父母官的收入增加了,有利于减少贪污受贿,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排除A项;“均公田”增加的是官员自己的收入,不是国家赋税收入,排除C项;土地虽分给官员了,但是不代表官员亲自去耕种,排除D项。故选B项。17.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苏辙认为,富人借钱给穷人,收取利息,是“民自相养”,官府不应该过多干预。这与王安石变法主张加强国家对民间借贷的管控方针相左,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苏辙的主张获得宋朝政府的认可和付诸实施,不能直接影响基层市场和土地兼并,排除A项、C项;题干材料显示,苏辙反对国家过多干预民间借贷,排除D项。故选B项。1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即其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C项正确;整顿吏治是庆历新政的核心,排除A项;以法治国、重农抑商同商鞅变法有关,排除BD项。故选C项。1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此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并没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而加重了百姓负担,A项正确;题干中的“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等信息可知,作者强调王安石变法未达到富国的目的,但与强兵无关,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到削弱皇权的任何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2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1070年到1076年间,除垦荒和疏浚河道外,全国兴修水利工程就有10793处,灌溉民田共360万亩,官田19万亩”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农田水利法,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兴修,B项正确;此时处于北宋统治时期,尚未发生北民南迁,排除A项;材料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C项;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排除D项。故选B项。二、1.(1)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少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3)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第一小问法令,据材料以“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可知,募役法;据材料一“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可知,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役法是为了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不误农时(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实行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减少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可知,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第二小问措施和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进行概括可以得出,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1)态度:《宋史》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评价:此观点较片面王安石变法初期取得显著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发展经济的财经政策为后世沿用;赈济贫乏的救荒思想为后世继承;基层治理和赋税制度承袭至近代;教育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态度:依据材料“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可得出《宋史》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评价:对王安石变法要从其内容、目的和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初期的经济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得出进行此观点较片面王安石变法初期取得显著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北宋(中国)。依据材料“王安石变法中以货币、市场为手段增加工商税收来缓解财政支绌(不足)的施政理念,直接影响了南宋152年的财经政策”,可得出发展经济的财经政策为后世沿用;依据材料“在南宋产生重大影响的朱熹社仓法,就直接源于王安石新法中的青苗法,常平仓的平籴功能在南宋官府和民间的仓廪制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得出赈济贫乏的救荒思想为后世继承;依据材料“保甲法、免役法从南宋一直沿袭到晚清,保甲法甚至影响了民国的新政,而免役法则是明清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先河”,可得出基层治理和赋税制度承袭至近代;依据材料“进士科以经义为主的考试模式,在南宋以后逐渐固定下来,为后世元、明、清遵行而不废”,可得出教育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3.(1)历史背景:财政危机;私铸恶钱;私销铸器;铜币外流;商品经济繁荣。(2)评价:积极:维护货币的稳定性;有利于缓解财政困难;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消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货币不足和财政困难。【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公私上下,并苦乏钱”可以得出财政危机;根据材料“销一法钱,或铸四五,市人易之,犹以二三则常倍息矣……国失法钱,而民得恶钱”可以得出私铸恶钱;根据材料“夫释、老之徒,以铜为器……所增之器,有销钱而铸焉者”可以得出私销铸器;根据材料“四夷皆仰中国之铜币,岁阑出塞外者不赀”可以得出铜币外流;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繁荣,对货币需求量大。(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积极:根据材料“逐渐向全国各地推行新铸折二钱(可当两小钱使用)”可以得出维护货币的稳定性;根据材料“作为缓解财政困难的权宜之计。但出于增收的目的……”可以得出,有利于缓解财政困难;结合所学可知,货币改革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消极: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货币不足和财政困难,没有彻底解决积贫积弱的问题。4.(1)作用:抑制了高利贷者的盘剥;有利于纾解民困,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原因:青苗法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百姓钱物滥用;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不如常平法,靠市场调节兴业安民。【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