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读而精思:口诵其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心维其义,以意逆志,与古人“同情”。2.广悟而博解:含英咀华,以古参今;多元化表达,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教学重点1.掌握辞赋的诵读技巧,有感情朗诵、背诵全文;2.理解作者追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行为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背诵)、探究法(主旨)、练习法(积累)教学过程一、课前赏听明代琴曲《归去来兮辞》,同时欣赏古代画家笔下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形象,以及苏轼、赵孟頫、文徵明等古代一流书法家书写的《归去来兮辞》,从视听方面初步感知本辞赋的独特影响力。二、指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对文章内容(包括序言)的字面解读,酝酿情思,吟辞入文。1.教师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安天命2.提问与思考:揣摩各段的诵读要领;通过文中哪些关键词句,你认为反映作者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自由诵读后再回答,回答过程中,同学之间也可以对彼此的不同看法讨论)教师明确:(1)在字数上。原文以六言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时可为“一∕二∕一∕二”节拍。如“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2)在用词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衬以虚词(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虚词的频繁使用,反映了古汉语的特点,虚词前后适当停顿,在表达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强化。(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节,每节两组,每组大多相对而出,反映汉语组合的自由,读时各句之间注意停顿。(4)学生在回答时,教师适时点拨,必要时应板书。然后提出二重读的建议,既而和学生一起尝试。也可先让学生读完后,教师再范读,学生二重读“应和”之,师生合作完成。附诵读参考:划横线的句子进行二重读,声音要低缓而徐回,字音拉长,营造回声转响的效果,以体现辞赋语言音韵的形式之美,更深一步体味作者的心情变化。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坚定有力的自我安慰,强烈的感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如释重负的感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欢快、迫切、流畅、轻松)诵读要领: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诗人的心情如何不沉重呢?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因此,读时应读出召唤之意。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联想“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可以想象作者的心情是何等的痛悔!基于此,诵读时,语调要缓慢,重音要突出,要读出自责、自悔之情。表面看诗人好似谴责自己走错了路,实际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出仕已错,归隐未晚。“悟”、一“知”、一“觉”,显示出诗人重新把握自己,获得新生的庆幸之情。基于此,诵读时,语调要先快后慢,要突出重音,要读出庆幸之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家的狂喜与欣幸)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生活的安逸、闲适、舒畅)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观景的怡然自得)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坚定,“绝”可重读)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以上四句,四句含有自我鼓励之意:要毅然决然“息交绝游”,要旗帜鲜明地与“驾言”(隐指做官)决裂。语调要快,读出义无反顾之情)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自然、安逸、流畅)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遗憾、感慨)已矣乎!(怅然、无奈、低沉)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轻松和缓、坦然自适)诵读要领: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无不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之情。虽说人生苦短,余生不多,诗人本该顺其本心,乐天安命,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诗人却又无法真正舍弃“济天下苍生”之志。翻阅陶晚年的许多诗篇,“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一股“济世”的热流始终贯穿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反而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基于此,诵读时,语调要缓慢,升调、降调要把握好,要读出烦闷,苦恼之情。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厌倦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坚决。基于此,前两句诵读时,语调要高,语速要快,要读出坚决之意;后四句诵读时,语调稍低,语速较慢,最好能品读出“貌似悠闲,实是无奈”的情感。3.提问: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含有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对此句的理解,学生亦可能没等教师发问便自己提出来,若此,教师要适时、顺势提问)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有的学生认为正是有悲观思想的流露,才让我们觉得诗人的真实情怀,一味写田园生活的优美恬淡给人一种做作的虚假姿态,陶渊明依他的本性是不会做秀的。有的学生认为文中除了“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外,还有“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等句,表明诗人归隐田园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苦难的加剧,诗人始终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教师明确(仅做参考,根据学生的回答实际取舍):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的弃职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断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虽然物资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洒脱,多么富于诗意的生活啊。可以说,陶渊明辞官归田,是他执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4.学生思考、讨论: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只是归隐田园的欢乐呢?陶渊明是不是个“自了汉”呢?应如何理解?(学生讨论、回答时,教师适时板书、归纳)教师明确(仅做参考,根据学生的讨论实际取舍):“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或许让人费解。出仕是古代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出归隐的心绪,只不过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陶渊明晚年做过大量诗歌,“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谈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一方面反映出陶渊明恬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平和的田园生活让他心情舒畅,自由的乡野万物令他感到赏心悦目,妙趣横生,陶渊明为找到了身心的归所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作者为以上的获得付出了埋葬青年时代“大济苍生”的现实奋斗的代价,在抛弃让他彻底失望的官场时,他也告别了自己昨日的梦想。所以陶渊明一面痛下决心“归去”。一面要安慰自己“奚惆怅而独悲”。当他饱览山川秀色时,焉知一朵“无心”出岫的云不会令误入“迷途”的作者触景伤怀;当他在遁世的隐居生活中怡然自得时,有时也要用琴和书来“消忧”。这位自认“寓形宇内复几时”的陶先生断不是一个自了汉,面对着那个“仕进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晋书》)”的世道,他需要决裂,也需要调整,需要忍受因调整失落的心理、重新为理想和现实定位而带来的痛苦,尽力说服自己乐天知命。总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露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三、课堂作业: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设想你或是陶渊明的朋友,或是其家人,或以当代人的视角,和陶渊明先生做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吧。(学生展示作业,教师适时板书关键词,并作点评。这个环节是课堂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生展示语言能力和价值观的一个板块。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会出现各种看法,其中不乏一些“节外生枝,个性独辟”的观点,如探讨陶渊明对家庭的责任等话题,教师在点评时要注意引导。因为,我们研讨陶渊明,重点要集中在这个人物形象的精神意义层面,即他创造了一个民族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一种文化象征、文化符号,他本人的选择毕竟有诸多时代因素制约,不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