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课件_第1页
政治学原理课件_第2页
政治学原理课件_第3页
政治学原理课件_第4页
政治学原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編政治的性質與政治研究

作為導論,本編試圖回答初學者可能遇到的兩個元始問題:“如何理解政治”以及“如何研究政治”。

第1章政治的性質與核心問題本章重點問題●理解政治的三個維度及其發展趨勢●權力三面性的不同側重點●公域/私域二分法的古典形式和修正形式●權力制約的必要性和制度設計1.1.1政治的分析單位1.以個人為分析單位的政治觀該政治觀的典範:

政治學中的古典自由主義

第一,個人在價值維度上是崇高的。

第二,個人在分析維度上是理性和能動的。(1)政治學中的古典自由主義認為個人的重要性體現在:(2)古典自由主義的政治觀主要內容第一,對政治必然性的認識。第二,個人與社會本位觀。第三,政府合法性的來源。第四,消極政治觀。第五,對權力的制約。第六,公域與私域的區分。

2.以團體為分析單位的政治觀

代表理論:

古典多元主義(1)古典自由主義政治學理論與多元主義理論比較

表1-1古典自由主義政治學理論與多元主義理論比較

.古典自由主義政治學理論多元主義理論問題意識試圖通過“天賦人權”的口號來捍衛個人自由民主制度究竟是怎麼回事?究竟是怎樣運作的?研究方法抽象思辨實證分析理論特點規範性經驗性分析單位個人團體(2)多元主義的基本觀點

簡言之,多元主義可以被視為一種特定形式的政治結構,它將全體社會成員置於一個強大的體制化網路(establishednetwork)之中,這一體制化網路由聯結公民和精英的社會組織編織而成,並使有效的政治民主成為可能。參見MarvinE.OlsenandMarvinN.Margereds.,PowerinModernSociety,Boulder,WestviewPress,pp84-95,pp149-150。3.以階級為分析單位的政治觀

代表理論:馬克思階級理論(1)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

對政治學研究的影響第一,國體與政體的區分可以說是階級分析方法的特定產物。第二,強調鬥爭與暴力。(2)影響選擇政治學研究分析單位的因素第一,如何選擇分析單位與所要研究的問題的性質有關,在這一意義上,它有一定的客觀性。第二,問題意識的產生又與研究者的價值立場、態度情感甚至意識形態傾向密切相關。1.1.2政治的範圍1.政府政治觀所謂“政府政治觀”是一種狹義的政治觀,它主張政治只與國家有關(whatconcernsthestate),是政府管理的一種藝術。研究政治也就是研究政府機構及其官員,或者更廣泛地說,是研究政府權威的行使。2.非政府政治觀

非政府政治學(nongovernmentalpolitics)主要指對政黨和利益集團的研究。3.廣義政治觀

政治居於所有社會集體活動—正式的與非正式的,公共的與私人的—的中心,它存在於所有的人類集團、機構和社會中。AdrianLeftwiched.,WhatisPolitics?TheActivityandItsStudy,OxfordandNewYork,Blackwell,1984,p64轉引自AndrewHeywood,Politics,secondedition,Palgrave,2002,p10。4.公域與私域區分的兩種不同形式

表1-2公域與私域二分法的古典形式AndrewHeywood,Politics,secondedition,Palgrave,2002,p8.公共的(public)私人的(private)國家政府機構設置市民社會市民社會自主性組織:企業、工會、俱樂部、家庭等4.公域與私域區分的兩種不同形式(續上)表1—3公域與私域二分法的修正形式AndrewHeywood,Politics,secondedition,Palgrave,2002,p8.公共的私人的公共領域(publicrealm)政治、經濟、工廠、藝術、文化等個人領域(personalrealm)家庭和家庭生活1.1.3政治與行政的分化第一階段:“政黨分肥制”(spoilssystem)

1829年傑克遜(AndrewJackson)就任美國總統,鼓吹“勝利品屬於勝利者”。在官職領域推行“民主”的做法,由在選舉中取勝的政黨從自己的支持者中遴選官員。“政治與行政二分法”的理念

美國國會1883年通過《彭德爾頓法案》,在聯邦政府推行公務員制度。新的人事制度將公務人員區分為政務官與事務官,前者隨政黨選舉結果的進退而進退,後者按照文官制度的有關法律進行管理。作為政治方面的保障,文官被要求在政治上採取中立的態度。

第二階段:“政治與行政二分法”

在《行政的研究》(TheStudyofAdministration)這篇經典性的文章中,威爾遜(WoodrowWilson)借用一位德國學者的嘴道出了自己的主張:“政治是所涉事情重大而普遍的國家活動;行政相反,它是關於個人和細瑣事情方面的國家活動。因此,政治是政治活動家的特殊領域,行政則是技術官員的領域。雖然政策若無行政的幫助便一無所是,但是行政並不因此就是政治。”參見WoodrowWilson,“TheStudyofAdministration”,收於竺乾威、馬國泉編:《公共行政學經典文選》(英文版),19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1.2政治的核心概念與核心問題1.2.1作為政治核心概念的權力通常而言,政治學中的power(權力)指涉主體間關係,是主體在社會關係中實現某一既定目標或達致某一結果的能力。權力的三面性:權力的第一面——著眼於決策的權力。權力的第二面——“議題設置”或“不決策”。權力的第三面——“思想控制”或“偏好型塑”。1.2.2政治的核心問題

權力的合法性基礎與權力的制約結構最為重要,因為前者涉及民主的基本原則,後者體現了憲政的基本精神,它們一起構成了政治或政治學的核心問題。

1.權力的合法性基礎

盧梭:“即使是最強者也決不會強得足以永遠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強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

[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修訂2版,9~10頁、1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薩托利:“權力屬於人民建立了一條有關權力來源和權力合法性的原則。它意味著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權力,只有表達人民意志的權力,只有以某種得以表達的基本共識為基礎的權力,才是正當的權力。”

[美]薩托利:《民主新論》,38頁,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2.權力的制約

奠定現代分權制度基礎的是洛克和孟德斯鳩的近代分權學說.

憲政對權力的制約既包括對少數人行使權力的制約,也包括對多數人行使權力的制約。一句話,對權力都要進行制約,無論是誰的權力,或什麼樣的權力。如何在制度結構層面制約權力?第一,政府機構之間的分權應如何進行?第二,分立的權力部門如何才能實現制約?第三,這種制約如何才能實現平衡,而不是導致僵局或失衡?在權力制約問題上,我們有必要區分兩個不同的概念:

第一是權力制約;第二是權力制約的具體制度安排。前者是對人類政治共同體普遍有效的基本原則,後者則需要根據本國國情尋找合適的制約方式,不能把某種特定的權力制約方式與權力制約本身簡單地等同起來。關鍵術語分析單位區位謬誤政黨分肥制政治與行政二分法國家與市民社會政務官與文官權力決策能力和影響力議程設置偏好型塑複習思考題1.如何看待政治概念界定中的紛爭與歧義?2.你贊成哪種權力觀?為什麼?3.政治的核心問題是什麼?第2章政治學:

研究方法與學科特點本章重點問題●政治學發展各階段的強調重點●主要研究範式轉化對政治學研究的突破●政治學研究的動態性、多元性和開放性●政治學研究中規範與經驗的可轉移性2.1如何研究政治:歷史的維度到目前為止,政治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四個主要階段。

制度研究對非正式制度的經驗描述行為主義革命後行為主義

2.1.1制度研究19世紀下半葉,也就是政治學發軔之初,出現了一大批對政治制度進行描述的形式—法律研究,我們今天稱之為老制度主義或傳統制度主義。主要觀點:第一,傳統的或古典的制度方法是形式—法律和歷史—比較的。第二,儘管不存在明確的理論建構目標,傳統的制度取向也有自身的理論關照。第三,政治制度的安排與選擇帶有強烈的價值因素,這表現為贊成自由民主制度的政治價值。

2.1.2對非正式制度的經驗描述

新的研究假設是:政府決策的權力或許就在這些非正式的組織和行為之中。這些發現和假定將政治學帶入了一個新的研究階段。人們的關注焦點從形式和法律結構轉向圍繞這些結構的非正式的實際政治。到20世紀20年代這一研究階段達致高潮,並對美國政治學教學和人才培養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這一階段研究方法上的兩個基本的缺陷

一是缺少測定資料可信程度以及基於這些資料的發現和解釋的正式方法。

二是事實陳述和價值判斷沒有明確區分開來,兩者常攪和在一起。

2.1.3行為主義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興起的行為主義運動是漫長演變的一個結果,在這一過程中,以梅裏亞姆(CharlesEMerriam)為代表的美國芝加哥學派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政治學發展到行為主義這一階段既是追求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科學性的一個新頂點,也是這一過程的一個產物和標記。行為主義政治學的基本特徵第一,用嚴格的分析技術來取代常識性的描述。第二,行為主義在個人和聚合的層次上解釋人們的政治行為(集中在選舉和投票)。第三,與規範理論的區別在於,行為主義研究強調區分事實與價值,主張從事實的研究中發展理論。第四,行為主義階段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突破。

2.1.4後行為主義

後行為主義在20世紀60年代的興起是因為行為主義遺留下來許多它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後行為主義對行為主義的抨擊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行為主義科學觀的批判。另一個火力點集中在“價值中立”上。

政治學中規範研究的復興

規範理論的復興以20世紀70年代羅爾斯與諾齊克之間的爭論為代表,前者發表了《正義論》(1971年),後者以《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1974年)來回應。爭論的核心問題都與國家有關:一是國家或政府存在的目的。二是“分配正義”(distributivejustice)及其對自由的意涵。對於政治學研究而言,規範研究復興的意義在於,將被行為主義驅逐出去的價值重新帶回來,而且確定其在政治學研究中的適當地位。2.2如何研究政治:邏輯的維度

所謂邏輯維度的分析是指考察政治學中存在的不同研究範式,這些研究範式是在政治學的歷史過程中漸次發展和形成的。

大致說來,迄今為止,政治學中比較重要的研究範式有新制度主義、精英理論、多元主義、政治系統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

2.2.1新制度主義的基本特徵

首先,新制度主義強調“制度是重要的”,並將其置於因變數的解釋地位。其次,新制度主義是一個複數,亦即存在不止一種的制度主義,而且源於不同的學科背景。新制度主義的基本特徵(續上)

再次,運用新制度主義分析政治,其核心問題有三個:第一,哪一種政治制度最適宜於產生“好”的政府和社會關係?第二,怎樣解釋政治制度安排的多樣性?第三,政治制度的差異對政治行為、政治權力和政治過程的結果產生了哪些影響?最後,雖然同冠名為新制度主義,不同類型的制度主義在方法論上是多元的,甚至它們對什麼是制度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2.2.2精英理論

形成於19世紀的古典精英理論是對西方民主政治的一種否定性回應。“精英—大眾”二分法是精英理論的前提和基石。代表人物:米歇爾斯--“寡頭統治鐵律”熊彼特--“精英民主論”

精英理論引發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理解權力在社會中的配置狀態。2.2.3多元主義

多元主義與精英主義爭論的核心在於:社會中權力的配置究竟是高度壟斷的,還是多元分散的?使多元主義有別於精英主義的是對兩種不平等方式的區分,即累積性不平等與彌散性不平等。多元主義和精英主義的對立並非不可消解。

“精英多元主義”一詞也許較好地說明了兩者之間的結合。2.2.4政治系統理論

簡要地說,二戰之後興起的政治系統理論就是將自然科學中的系統方法(生物學的有機系統以及控制論的機械系統)運用於政治現象的分析,將政治看作一個系統。在方法論上,政治系統理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具有高度的柔塑性。代表理論:伊斯頓的政治系統理論阿爾蒙德的結構—功能主義多伊奇的政治溝通理論

伊斯頓對系統分析方法的評價“系統分析是以最廣泛、最一般的方式構成的,是故雖然近幾十年內方法研究的方向已發生了變化,可是,系統分析對於當前政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仍具發言權。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有如此多的系統分析所提出的概念,都已被用來解決現下所提出的各種實際問題了。”

([美]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7~8頁,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2.2.5公共選擇理論

公共選擇理論萌芽和發展於20世紀50年代行為主義的高潮時期,七八十年代成為政治學中的顯學。

表2—1政治與經濟的市場觀

舞臺選擇者供應者市場交換過程偏好顯示方式競爭手段集團行動的單位市場消費者企業家/

企业消費者支付價格以換取企業家生產並出售的私人物品貨幣廣告消費者協會和企業家聯合體政治體系投票者政黨/政

治家的竞选纲领;政府机构投票人繳納稅收以彌補政府活動成本,並接受其提供的公共物品選票與民意測驗政治宣傳利益集團資料來源:根據PeterSelf,GovernmentbytheMarket?ThePoliticsofPublicChoice,Boulder&SanFrancisco,WestviewPress,1993,p.3相關內容整理、增添而成。關於公共選擇理論的爭論

這些爭論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涉及基本的方法論問題:將經濟人模型引入公共領域是否得當?政府機構是否具有區別於私人企業的公共性?政治中的行為真的是理性算計的麼?如何對待不同文化中的行為差異?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第二個方面是公共選擇理論所體現的價值取向,由於公共選擇理論與新右派意識形態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因此遭到了具有左傾傾向的學者的猛烈攻擊。2.3政治學的學科特點

研究對象與範圍的動態性研究範式的多元性學科邊界的開放性政治學的國別風格達爾:政治學研究中存在著四個分析維度

達爾在《現代政治分析》一書中指出,政治學研究中存在著四個分析維度,它們是規範分析、經驗分析、政策分析與意義分析,相應地形成了四種知識成分。每一種政治理論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同時包含了它們,只是構成的比例不同而已。

西方政治學知識的可轉移性問題

根據達爾的分類,西方政治學知識的可轉移性問題亦可區分為規範知識的可轉移性、經驗知識的可轉移性、政策分析的可轉移性以及意義分析的可轉移性。其中,所謂規範知識的可轉移性是指首先在西方社會形成的政治價值是否具有普遍性。所謂經驗分析的可轉移性與此不同,它受到實證資料的嚴格檢驗。

關鍵術語

傳統制度主義和新制度主義行為主義價值祛除/價值中立範式經濟人“精英—大眾”二分法地方性知識累積性不平等和彌散性不平等複習思考題

1,如何理解政治學研究範式的多元性?

2,如何評價行為主義革命對政治學的貢獻及其缺陷?

3,如何理解政治學的科學性與國別特點?第2編政治系統的硬體:

國家與政府設置

中央政府作為國家的代表,其機構設置是一國政治制度的核心。儘管政治制度千差萬別,當代世界各國都擁有代議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以及對暴力的合法壟斷——武裝力量。這些內容構成了本編五章的不同主題。第3章國家和超國家政治

本章重要問題●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君主制和共和制的特點●單一制和聯邦制的特點●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全球化浪潮對國家主權的影響3.1從城邦國家到民族國家

3.1.1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

1.城邦國家

第一,在西方,最早的國家形式是城邦,它形成於西元前8世紀—西元前6世紀的古代希臘。第二,城邦國家的特徵第三,城邦制度衰落後,歐洲進入帝國時代。

2.封建國家及城市的興起

“中世紀”經歷了封建國家、等級國家和絕對君主國家三個時期。封建國家實行領主制,領主在得到分封土地的同時,也得到了這塊土地的“特恩權”,即行政、立法、司法、軍事、鑄幣等全部權力,由此形成了封建割據狀態。在這些分散的封建邦國之上,則是統一的基督教權威——教皇,基督教把整個封建的西歐聯合為一個大的政治體系。

城市的興起

(1)西元10—11世紀城市經濟的興起為中世紀封建國家注入了新的因素。(2)城市是指由商人、自由人、行業工人和附近的農村居民以交通便利之處的城鎮和城堡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聚居點。(3)城市制度的主要特徵是:第一,居民擁有人身自由。第二,通過獲得特許狀,城市成為一個獨特的司法地區,擁有特別的法律、法庭和充分的自治權。

3.絕對君主制國家

(1)到16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建立了強有力的君主制,其中法國和普魯士是絕對君主制度的最好代表。在絕對君主制下,君主大權獨攬,等級會議作用衰落。(2)儘管君主專制國家是具有統一主權的國家,但是它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3)絕對君主制形成了一個領土相對完整的主權獨立國家,對整體的民族利益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4.現代民族國家

(1)一般來說,只有當民族與國家兩者合為一體,即國家內只有單一的民族,國家的領土界限與民族居住地範圍相同,而且文化與政治已經逐漸融合,才符合“民族國家”的純粹含義,但是實際上大多數民族國家是一種多民族的混合體,它們共同享有以下幾個特徵:領土、人口、主權。(2)國家主權理論

第一,主要觀點:主權是一個國家的最高權力。國家主權表現在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主權是指國家對內一切事務具有排他性的最高統治權,對外主權是指國家在對外事務上的獨立自主的決定權。第二,代表人物:布丹、格老秀斯、盧梭等。第三,評價:國家主權理論反映了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對統一市場和民族發展的需求,雖然它為絕對君主制中王權的加強提供了理論基礎,但也為王權向人民主權過渡奠定了基礎。此後,主權在民成為現代民族國家的基本原則之一。(3)民族國家的發展狀況

西歐可以看成是民族國家的發源地,十七八世紀,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都先後建立了現代民族國家。此後,經過北美獨立運動、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和兩次世界大戰,民族國家這種政治共同體形式逐漸擴散到美洲、東歐、亞洲、非洲。3.1.2國家形成的理論探源

1.暴力說--國家的產生是由於原始部落發生衝突,較強的部落用暴力征服較弱部落的結果。代表人物:考茨基、杜林和、鞏普洛維奇

2.神權說--神權說認為,神是宇宙萬物的最高創造者和最高主宰者,一切權力均來自於神。代表人物:阿奎那、董仲舒

3.1.2國家形成的理論探源(續上)

3.契約說--契約論者認為,國家的產生是人們互相締結契約的結果,是共同協議的產物。代表人物:格老秀斯、斯賓諾莎、霍布斯、洛克、盧梭等。

4.功利說--功利主義出現於19世紀的英國,為國家產生的正當性提出了不同於契約論的解釋。功利主義把趨樂避苦視為人的行為的唯一動機,把“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作為評價是非善惡的價值標準。代表人物:邊沁、詹姆斯·密爾、約翰·斯圖亞特·密爾。

3.1.2國家形成的理論探源(續上)5.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理論基礎,對國家的起源、演變、本質和職能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

3.1.2國家形成的理論探源(續上)6.當代國家理論的發展當代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社會歷史學家從各自關注的問題出發,對現代國家的起源和形成做出了新的解釋。

(1)道格拉斯·諾思的國家起源理論

關於國家起源的“暴力潛能”分配理論:

國家具有契約和掠奪的雙重屬性。若暴力潛能在公民之間進行平等分配,便產生契約性國家;若這樣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便產生了掠奪性(或剝削性)國家,由此出現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政府悖論”

從歷史上看,“在使統治者(和他的集團)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權結構與降低交易費用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體制之間,存在著持久的衝突。這種基本矛盾是使社會不能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源。”

[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25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羅爾斯的“假設契約”理論

即想像把人們置於“無知之幕”下,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天賦、才能以及在社會中所占的位置,但他們知道擁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是有益的,如自由、機會和權力、收入、財富,還有賴以確立自尊的條件。這種假設的人將參與原初契約的制定。在這種條件下,人們會選擇一種正義原則,即自由原則和差別原則。

“假設契約”理論的兩個原則

自由原則--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平等權利,他們可以擁有與別人類似的自由所相容的、最廣泛的自由。差別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該這樣來解決:第一,使條件最不利者也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第二,職位和公職在機會完全平等的條件下對所有人開放。在兩者的關係上,羅爾斯認為,自由原則優先於差別原則。對羅爾斯“假設契約”理論的評價

儘管羅爾斯的著作有時被認為是政治思想中的“社會契約論”傳統的一種復活,但事實上,他的興趣和論證方法和該傳統的主流有很大差異,他並不直接關心使政治權威合理化,他關心的是建立社會正義的原則。羅爾斯以一種更新西方古典社會契約論和古典自由主義傳統的理論方式,力圖為現代社會重建“公平正義”的“道德基礎”,因而開啟了對現代社會基本結構、合理性基礎、憲政構成、社會組織與運作等一系列問題的研究。

(3)當代社會歷史學家關於民族國家的起源問題的研究

他們認為,現代民族國家形成於12—18世紀的西歐,這是一個多種政治經濟力量在意識形態和實力方面相互對峙的漫長的過程,可以從管理、軍事和經濟三個角度來認識其形成過程。

當代社會歷史學家關於民族國家的起源問題的研究之一:管理角度

管理角度認為,西歐各國在從封建制向絕對君主制發展的過程中,領土不斷擴大,人口增加,專制君主面臨如何控制疆域擴大後的國家和向人民提供公共服務的問題。為了應對這一壓力,西歐國家創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便捷有效的行政官僚體制。代表人物:斯特雷耶、伯爾曼

當代社會歷史學家關於民族國家的起源問題的研究之二:軍事角度

軍事角度採用韋伯對國家的定義,即現代國家就是在一定區域範圍內對合法使用暴力權力的壟斷,強調軍事在現代國家形成過程當中的作用。代表人物:埃裏亞斯、蒂利當代社會歷史學家關於民族國家的起源問題的研究之三:經濟角度

經濟角度繼承了馬克思傳統,將現代國家看成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無產階級和剝削階級之間階級鬥爭的產物。代表人物:安德森、巴林頓·摩爾3.2國家的形式3.2.1國家政體形式1.君主制君主制是指最高權力掌握在國家元首手中的政體。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元首擁有的權力從絕對到虛位象徵,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我們也可以將君主制分為專制君主制、等級君主制和立憲君主制。

立憲君主制

立憲君主制是西方國家進入憲政國家時期的一種政體形式,君主是國家元首,其權力受到憲法不同程度的限制,是資產階級革命或改良時期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實行妥協的結果。立憲君主制又分為二元立憲君主制和議會君主制兩種。(1)二元立憲君主制。二元立憲君主制是君主制和議會制並存的政體。(2)議會君主制。議會君主制是指政府對議會負責、君主的權力受到議會約束、君主為虛位元首的國家。

2.共和制

共和制通常是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實行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古希臘和古羅馬都曾出現過民主共和制和貴族共和制。在資本主義共和制國家,根據總統、議會和政府三者的關係的不同,可以分為議會共和制、總統共和制、委員會共和制。另外,還有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共和制。當代共和制的類型

(1)議會共和制--是以議會為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政府由議會產生並對它負責的一種政體。

(2)總統共和制--總統直接領導政府,政府不直接對議會負責的政體。(3)委員會共和制--國家的最高行政權由委員會集體行使的一種制度,亦稱“合議制”。(4)社會主義國家共和制--有巴黎公社、蘇維埃制和人民代表大會制等形式。

3.2.2國家結構形式

一般而言,國家結構形式指的是作為整體的國家與各個組成部分的關係,也即國家整體與部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關係的基本模式。國家結構形式從制度上規定了權力在各級政府間的分配和運用。單一制、聯邦制和邦聯制是現代國家結構的基本形式。

1.單一制

單一制是指將國土按地域劃分成若干行政區域、具有統一主權的國家結構形式。單一制的基本特點是:第一,國家有單一的憲法,有統一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民具有統一國籍;第二,地方政府隸屬於中央,其設置與許可權均由中央政府通過法律檔予以規定或改變,地方權力沒有憲法保障;第三,在對外關係上,單一制國家是一個國際法主體,地方政府對外不具有國家的外部標誌。

2.聯邦制

聯邦制是指由若干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地區作為成員單位聯盟組成的國家。聯邦制的共同點就是聯邦和地方政府共同擁有主權,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許可權由憲法明確劃定,兩級政府在憲法規定的許可權內獨立行使權力,其中任何一方不能隨意干預另一方的權力。

3.邦聯制

邦聯制是若干各自保留獨立主權的國家為了實現某種共同的利益而建立起來的一種鬆散的國家聯盟。邦聯成員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只是根據相互簽訂的協約,明確表示讓與或委託邦聯機構某些權力。邦聯成員國各自仍有對內對外主權,保留本國政府機關的一切職能,並有權自由退出邦聯。邦聯沒有統一的憲法,沒有淩駕於各成員國之上的中央政府,沒有統一的軍隊、預算、國籍等,因此,邦聯並不是一個主權國家。邦聯所設置的統一機構是一個協商性的“邦聯議會”或成員國的“首腦會議”,它的決定只有經過成員國政府的認可後才具有法律效力

4.不同國家結構的趨中和融合

國家結構用憲法的形式劃分了不同層次國家部分之間的權力,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權力主體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國家結構也出現了趨中和融合的趨勢。如:自1789年美國制憲會議確立了聯邦制以來,美國經歷了“二元聯邦主義”、“合作聯邦主義”到“新聯邦主義”的發展。法國1982年以來的地方分權改革。中國實行的“一國兩制”。

3.3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國家從社會中產生,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國家與社會是什麼關係?國家權力有邊界嗎?限度在哪里?在西方國家,公民社會(civilsociety)作為與國家相對而存在的社會領域被認為是限制國家權力和促進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因此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是圍繞著公民社會理論展開的。

3.3.1公民社會的歷史演變

1古希臘:國家與社會的重合

2中世紀:國家與社會關係萌芽

3近代公民社會的形成

3.3.2公民社會理論的演變

表3-1公民社會理論的發展

公民社會理論核心內容代表人物:古典公民社會理論提出“政治社會”、“政治共同體”

等概念以及後來出現個人與政府的分離等思想亞裏士多德、伊壁鳩魯派、西塞羅近代公民社會理論近代思想家在社會契約論的框架內討論公民社會的問題洛克、孟德斯鳩現代公民社會理論現代公民社會理論明確提出了國家與社會的二分法亞當·弗格森、黑格爾當代公民社會理論強調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葛蘭西、哈貝馬斯、科恩、阿拉托

3.3.3國家與社會關係模式

根據國家與社會權力邊界的不同,即國家對社會事務干預程度的差異,可以將當代國家分為以下幾種國家與社會關係模式:1.最小國家

2.福利國家

3.發展型國家

4.全能國家

5.極權國家

1.最小國家(minimalstate)

最小國家是古典自由主義者主張的國家模式。古典自由主義者認為,國家權力的範圍越小越好,或者說國家管的事越少越好,主張“最小限度國家”。2.福利國家(welfarestate)

福利國家是指國家以社會總體利益的代表的身份,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矯正社會自身所固有的不平等與不公正的趨向,並以此作為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一種手段的結果。

3.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state)

詹森·查默斯(JohnsonChalmers)和其他學者曾把日本自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來所宣導的、後來由其他東亞經濟體所仿效的政府體系稱為發展型國家。如果說福利國家模式中國家干預社會主要在於社會公平,那麼發展型國家模式中國家力量滲入社會則更多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國家經濟實力。

4.全能國家(totalstate)

如果說發展型國家是為了控制經濟的話,全能國家就試圖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進行控制,將國家權力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5.極權國家(totalitarianismstate)

極權國家指的是政治權力對非政治生活的無孔不入的政治統治,國家和社會的界限被取消,政治權力滲透到人的社會、文化、宗教生活的一切領域,社會秩序完全由政治權力來達成,個人不再有任何私人空間或自由。

3.4民族國家面臨的挑戰

近二十多年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種非國家行為主體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這一方面影響了民族國家的生存環境,對民族國家的主權形成了挑戰,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國際秩序。這表現為國際相互依賴加深,世界體系從以國家為單一主體的國際體系向多主體的網路化全球權力結構轉變,國家間政治向全球政治轉變,傳統的國際秩序變成世界秩序。

3.4.1轉變中的國際體系

國際體系就是國際政治的各行為主體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相應結構、功能並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

1.國際體系的形成

2.全球國際關係體系形成

3.二戰後的國際體系

3.4.2當代國際政治趨勢之一

——全球化

簡而言之,全球化是指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要素超越國界和地域限制而互相影響並走向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全球化對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4.3當代國際政治趨勢之二

——區域化崛起

所謂區域化是指在區域內國家之間形成共同的協調與對話機制,甚至制定共同的管理政策和制度規範,實現區域內的超越國家的協調和管理。區域化與全球化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兩種發展趨勢,兩者既有和諧也有矛盾之處。

3.4.4民族國家與全球化挑戰

(1)國家主權受到來自以下幾個方面的挑戰首先,來自超國家或“准”超國家行為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它們制定的規則對各主權國家經濟政策起著重大作用;聯合國做出的各種決議、協議和裁定也規範著主權國家的行為。其次,來自國際非政府組織、跨國公司的運作對國家和世界政治的影響。再次,主權國家面臨內部民族、宗教、種族等次國家行為體的侵蝕。

(2)國家權威的衰落

國家權威的衰落體現在三個主要方面:第一是防務,即確保社會免於暴力;第二是金融,即維持貨幣的存在,使之成為可靠的交換手段、結算單位和保值工具;第三是提供福利,即確保大量財富的某些收益能轉到老弱病者的手中。此外,國家進行現代戰爭和經營現代經濟的兩大傳統功能相對衰減,極大地削弱了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的地位。

全球治理

“從地方到全球的多層面中公共權威與私人機構間一種逐漸演進的(正式與非正式)政治合作體系,其目的是通過制定和實施全球的和跨國的規範、原則、計畫和政策來實現共同的目標和解決共同的問題。”

([英]托尼·麥克格魯:《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1),36頁。)

關鍵術語

民族國家君主立憲共和制聯邦制公民社會極權主義主權國際秩序全球治理

複習思考題

1現代民族國家有哪些特徵?

2結合中國現實,談談你對國家與社會的關係的看法。

3全球化對國家主權有哪些影響?

第4章現代政府的設置(一):

代議機關

本章重要問題:●現代議會制度的形成和發展●議會制、總統制、半總統制等幾種政府體制的主要特徵●兩院制與一院制●議會委員會的類型及其主要作用●現代議會的主要職權

4.1議會與現代民主制度

所謂“代議民主”,是指由基於廣泛選舉產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代表機構來行使國家權力的間接民主形式。這是民主制度在近代國家條件下的新發展,作為“民意代表機構”的議會則是這種代議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標誌。

4.1.1現代議會制度的發展

現代議會的直接淵源,一般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時期的等級會議。英國最早從等級會議制度中確立了近代的議會制度,被稱為“議會之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是議會的“黃金時代”,議會一般處在優於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的政治地位,是國家權力的中心。這種狀況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而有所改變,此時議會地位趨於衰落,政府行政權日益膨脹。儘管如此,在現代標榜“主權在民”的國家中,議會制度仍然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4.1.2議會制、總統制和半總統制

解散請求解散議會

選舉、倒閣

選舉領導

圖4-1議會制政體模型

議會選民國家元首首相內閣政府各部4.1.2議會制、總統制和半總統制

違憲審查違憲審查

同意

任命

人事、財政、彈劾否決

選舉選舉選擇

圖4-2總統制政體模型

國會選民最高法院總統內閣政府各部4.1.2議會制、總統制和半總統制

負責選舉任命

選舉

圖4-3半總統制政體模型

議會選民總統總理內閣4.2議會的結構和內部組織4.2.1兩院制與一院制

現代主張兩院制的觀點認為,這種結構有利於擴大議會對不同社會利益的調節能力。另外,兩院制議會有利於防止立法的草率與武斷,並能防止議會(多數黨)專橫腐化。主張一院制的觀點認為,代議制的立法機關是人民的代表機關,它的立法意見是人民的意見。4.2.2指導機構

指導機構--負責主持議會會議活動的機主要職能--盡可能公正地組織辯論,努力使議事規則獲得遵守,維持會議的秩序。4.2.3議會委員會

在現代國家的議會中,普遍設置各種類型的委員會,作為議會的輔助性機構,協助議會從事立法和監督工作。1.委員會的地位和作用

議會的立法、監督職能基本上是授權特定的委員會來完成的,其中,委員會在立法活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對議案的初審淘汰。第二,對議案的修改、定型。

2.委員會的設置和類型(1)各國議會委員會設置的原則主要有兩個:一是與政府部門對口設置。二是按專業領域設置。從實踐上看,這兩大規則大多是同時並用,互有交叉。(2)議會委員會的種類

議會委員會的種類一般有以下幾種:(1)常設委員會(2)特別委員會(3)兩院聯合委員會(4)兩院協商委員會(5)全院委員會3.委員會的組成

(1)議會委員會由一定數量的議員組成。(2)議會委員會的產生方式:選舉或任命(3)委員會主席是委員會的負責人

4.2.4議會黨團

議會中同一政黨的議員或政治傾向相近的政黨的議員通常組成一個團體,統稱為議會黨團,作為黨在議會內的基本組織。在當代,議會黨團已經成為議會活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結構。議會黨團是各政黨在議會內的“總指揮部”,其核心由黨的領袖、黨的督導員以及若干工作機構組成。4.2.5輔助性辦事機構各國議會輔助性機構按服務的內容大致分為:(1)輔助立法事務機構;(2)為議會活動提供服務保證的行政機構;(3)為議會委員會(或議員個人)提供服務的專門工作人員;(4)圖書館(提供資訊資訊、諮詢、研究服務)。4.3議會的職權

立法權財政權行政監督權其他權力4.3.1立法權

1,立法權,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權力,是議會的首要權力。

2,議會立法權範圍

3,委託立法(delegatedlegislation)4.3.2財政權

1.稅收、舉債的批准權

2.對政府預決算案的審議批准權4.3.3行政監督權

1.質詢

2.不信任投票

3.調查4.3.4其他權力1.准行政權

2.准司法權

3.選舉權關鍵術語

代議制議會制總統制半總統制一院制兩院制議會委員會議會立法權議會財政監督權議會行政監督權復習思考題1.比較分析議會制和總統制的不同特點。2.分析當代國家議會委員會在立法活動中的主要作用。3.試分析當代國家議會的主要職權。第5章現代政府的設置(二):

行政部門

本章重要問題●行政權的意義及其基本構成●現代國家行政體制的類型●現代國家中國家元首的功能及其職權●現代國家政府組成的一般性原則●官僚制及其特徵5.1行政權與現代國家行政體制的類型5.1.1行政權及其構成在現代國家制度中,行政機關基本上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

一是行政領導機構--“政務官”二是行政管理機構--“事務官”5.1.2現代國家行政體制的類型1,總統制的行政體制總統一人同時兼任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是一種單頭制(monocracy)或一元行政體制。其基本特徵主要表現為:(1)行政權完全獨立於立法權之外(2)實行行政首長個人負責制2.議會制的行政體制

國家元首與行政首腦分立,是一種雙頭制(dualism)或二元行政體制。

其基本特徵主要表現為:(1)元首“虛位”(2)議會主權(3)責任內閣3.半總統制的行政體制

這種政體模式的特點主要表現為:(1)總統由議會制政體中的“虛位”元首變成了一個大權在握、淩駕於其他國家權力機構之上的“仲裁者”。(2)與議會制政體相比較,議會的權力被大大削弱。(3)政府不從議會中產生,但須向議會負責。5.2行政領導機關

行政領導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的“中樞”,負責決策、組織、領導和協調各部門的行動,其構成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府(內閣)輔助機構5.2.1國家元首

國家元首(headofstate),是一個國家的最高首腦,是國家機構的組成部分。

1.國家元首的形式

2.國家元首的產生

3.元首的任期和缺位代理

4.國家元首的功能和職權國家元首在現代國家中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國家元首在現代國家中的功能

第一,象徵功能第二,代表功能第三,紐帶功能

5.2.2政府首腦

所謂政府首腦是政府的行政長官,在不同國家的稱謂不同,如“總理”、“首相”等。

1.政府首腦的產生

2.政府首腦的職權1.政府首腦的產生

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1)國家元首在法律上有權決定政府首腦的人選,但實際上只能任命議會中的多數黨領袖。(2)國家元首有權任命政府首腦,但須考慮到議會的黨派力量格局。(3)元首在選擇政府首腦時有一定的自主權。(4)政府首腦由直選產生。2.政府首腦的職權

(1)人事任免權或人事任免的建議權。(2)主持內閣會議。(3)領導政府的工作。(4)宣佈緊急狀態權。(5)代表政府並對政府的一切行為負責。

5.2.3政府與內閣

一般而言,“政府”這一概念可作幾個不同層次的理解:廣義上的政府概念(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在內的所有國家權力機構的總稱)。中間層次上的政府概念(指國家的行政機關)在一些國家中,政府的概念有時指代“內閣”。行政首腦在任命部長時,需要遵循的主要規則

(1)政治原則(2)代表性原則(3)任人唯能原則(4)身份的相容性原則(5)政治利益平衡原則

5.3行政管理機構

行政管理機構是代表政府行使某一方面職權的工作機構,是政府機構的主體,具體承擔行政決策的執行職能。現代國家的行政管理機構,從其人員構成上看基本是由非政治性任命產生的職業文官隊伍組成的;從其組織上看,按照嚴格的權力等級構築起來的組織體系,也被稱為官僚機構。

5.3.1官僚制及其特徵

官僚制(bureaucracy,又譯為科層制)的概念包括兩方面的含義:(1)指一種有效執行公共政策的理性體系或組織結構。(2)指由職業文官(專業人員),而非由選舉的官員擔任行政職務的政府管理體制。

2.官僚制的特徵

韋伯對官僚制的特徵作出了概括,主要有:(1)以法律或行政法規明確規定的權力範圍(2)牢固而有秩序的上下級制度(3)非人格性(4)延續性(5)專業化

3.对官僚制的批评

人們對於官僚制的批評一方面集中在它的僵化、保守和惰性上。對於官僚制的另一指責來自於其對民主原則造成的傷害。

5.3.2當代國家行政管理機構的設置和類型各國中央行政管理系統的組成比較複雜,其機構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政府職能部門獨立管制委員會專門行政管理機構政府公司其他獨立機構

关键术语

行政權行政體制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政府內閣官僚制政府各部專門行政管理組織

複習思考題

1.分析總統制、議會制、半總統制在行政體制上的特點。

2.現代國家元首承擔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3.分析官僚制在現代國家政府中的作用和影響。

第6章現代政府的設置(三):

司法機關

本章重要問題●司法權的意義和特點●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不同特點●法院的種類和法院的審級結構●檢察機關的主要職能●陪審制度的主要類型●違憲審查制度的主要類型

6.1司法权的意义和特点6.1.1司法權的意義司法,就其本義而言就是居中而斷,即由中立的第三方對發生糾紛的雙方進行公正的裁決。在社會生活中,利益衝突不可避免,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有賴於一定的衝突控制機制。

6.1.2司法權的特點

第一,普遍性第二,獨立性第三,被動性第四,多方參與性

6.2法律體系

某些國家和地區的法律制度具有共同的淵源和一般性特徵,便被歸類為一種法律體系,也稱“法系”。對於法系該如何劃分,學術界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從法律制度的承受淵源上看,比較通行的觀點認為,當代世界主要存在兩大法系,即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

6.2.1大陸法系

大陸法系是指法國、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在繼承奴隸制羅馬法的原則和形式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法律體系。該法系因為法律承受關係和法律形式上的特點,有時也被稱為“羅馬法系”、“羅馬—日耳曼法系”、“法典法系”或“民法法系”。

6.2.2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是英國在歷史上通過法院辦案“遵循先例”和立法等形式,廣泛吸收日耳曼習慣法、地方習慣,以及羅馬法、教廷法的思想和原則,逐步形成起來的一套獨特的法律體系。它是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形成的法律的總稱,故通常稱為普通法法系;因其以判例法為法的主要表現形式,也稱為判例法法系。

6.2.3兩大法系的區別

主要表現在以下各個方面:

1.法律的淵源

2.法律的分類

3.法律的形式

4.法院的組織體系

5.訴訟程式方面

6.3司法機關的設置

6.3.1

法院和法官

1.法院的種類(1)普通法院(2)行政法院(3)專門法院(4)憲法法院和特別中央司法機構

2.法院的審級結構

現代國家的法院體系一般都設有四個主要層次的法院:

(1)初級法院(2)普通的判案法院(3)中級上訴法院(4)最高法院

3.法官

法官的素質直接關係到法律能否正確實施。同時,法官獨立是司法獨立的核心內容,法官的獨立判案是保證司法公正的關鍵。在當代國家中,法官的選任方式大體有四種:任命制、選舉制、選舉與任命混合制及職業募選制。為保證法官廉潔公正和獨立執法,當代國家普遍建立了法官保障制度。

6.3.2檢察機關和司法行政機關

各國檢察機關的職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刑事案件中參與偵查、起訴和出庭支持控訴的職能。第二,法律監督的職能。第三,干預民事和行政訴訟的職能。

司法行政機關的類型:

根據機構設置和職權範圍的不同,各國的司法行政機關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1.檢司分署式,採用這一模式的主要是法國、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

2.檢司合署式,其代表是美國和加拿大。

6.3.3陪審團

1.英美法系國家的陪審制度採取兩種形式: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

2.大陸法系國家的陪審制度

“參審制”或“混合法庭制度”

6.4违宪审查

6.4.1違憲審查的意義

違憲審查是指由特定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式,對國家的立法或有關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團體的行為是否合憲所進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審查和裁決。

6.4.2違憲審查制度的類型

目前比較流行的違憲審查制度

1.由普通法院進行的違憲審查制度

2.由專門機關進行違憲審查的制度

關鍵術語

司法權大陸法系英美法系法院的審級結構法官保障制度檢察機關司法行政機關陪審制度違憲審查制度

复习思考题

1.司法權在政治制度體系中的作用是什麼?它有哪些特點?

2.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在法院設置上有什麼區別?

3.試述當代國家違憲審查制度的主要類型。

第7章武裝力量

本章重要問題●武裝力量的組織特徵●文武關係的類型與特點●武裝力量在國家政治中的地位與功能●政治變遷中的武裝力量●武裝力量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

7.1武裝力量及其特徵

7.1.1何謂“武裝力量”?指國家或政治集團的各種武裝組織的總稱,一般以軍隊為主體,由軍隊和其他正規的、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