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緒論
政府與企業內部審計授課內容第一章政府審計總論第二章政府審計機關第三章財政收支審計(上)第四章財政收支審計(下)第五章國有企業審計第六章金融審計第七章內部審計概要第八章內部審計核心理念與技術第九章內部審計品質控制第十章風險管理審計第十一章舞弊審計第十二章經濟責任審計第十三章效益審計參考書目政府審計部分參考書目
1.董大勝.中國政府審計.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22.祁敦芳.政府績效審計.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1內部審計參考書目
1.葉陳雲.公司內部審計.20072.尹維劼,現代企業內部審計精要.中信出版社,2007.63.溫州市內審協會.現代內部審計實務.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84.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內部審計理論與實務.中國石化出版社.2004第一章政府審計總論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第三節建立與發展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重要意義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一、政府審計的定義審計是獨立檢查會計帳目,監督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的行為。按審計的主體分類,可分為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社會審計。政府審計,也稱國家審計,是指由政府審計機關代表國家所實施的審計。內部審計是指由部門和單位內部設置的審計機構和專職審計人員對本部門、本單位及下屬單位進行的審計。它包括部門內部審計和單位內部審計。社會審計,即國外統稱的獨立會計師審計或民間審計。在我國,社會審計是指依據《註冊會計師法》規定,由有關主管部門審核批准成立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審計事務所的註冊會計師所執行的獨立審計。按審計的內容分類,可分為財政收支審計、財務收支審計和經濟效益審計三類。財政收支審計是指政府審計機關對本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下級政府財政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的審計監督。財務收支審計是對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及有關的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所進行的審計監督。經濟效益審計,是對財政、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經濟活動的效益進行監督的行為。審計機關對列入審計監督範圍的所有單位和專案,都可以進行經濟效益審計,其中以審計公共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最為典型。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
目前,我國審計機關主要開展財政收支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約型轉變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人們越來越關注經濟效益問題。審計機關在對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進行監督的同時,將根據客觀需要逐步開展經濟效益審計。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按實施審計的時間分類,可分為事後審計、事中審計和事前審計。事後審計是指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或經濟活動完結之後所進行的審計。事中審計是指審計人員在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和經濟業務進行中所實施的審計。如固定資產投資專案在施工中,對施工進度、投資完成情況的審計以及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審計等都是事中審計。事前審計是指審計人員在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和經濟業務發生之前進行的審計。這種審計主要是對單位的計畫、方案、預算制定的審查。目前,我國的財政收支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較多地採用事後審計方式,而在經濟效益審計方面對事中審計和事前審計作了有益的探索。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按執行審計的地點分類,又可分為就地審計和報送審計就地審計是指審計機關派出審計小組或審計人員到被審計單位所在地進行的審計。目前,我國審計機關主要採用這種方式。報送審計,也稱送達審計,是指被審計單位按照審計機關的要求,將需要審查的全部資料按時送到審計單位所進行的審計。無論是就地審計,還是報送審計,都可以進行經常性的審計監督,提高審計機關的權威性,有助於嚴肅財經法紀,保護國有資產,加強財務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今後,我國審計機關將逐步擴大報送審計的範圍。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二、政府審計的基本職能政府審計的基本職能是監督。審計是獨立於管理者之外,不參與具體的管理活動,不履行決策、計畫、組織、指揮、協調職能,對財政、財務收支專司監督的例行行為。不論被審計單位有無問題,審計機關均應當履行其監督職能,進行例行審計。因此,監督是政府審計的基本職能。具體來講,審計監督就是檢查被審計單位在經濟活動中是否按授權或既定目標履行經濟責任,有無弄虛作假、違法違規、損失浪費行為,並督促其採取措施加以改進,促使其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經營。在履行監督職能的同時,審計機關還可以對某些管理職能履行情況作出評價,如被審計單位經濟效益的優劣、內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並提出改進經營管理的建議。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三、政府審計的主體政府審計的主體,即由誰來審計,按照《憲法》和《審計法》規定,各級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內部審計機構和社會審計組織都無權行使政府審計監督權。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
審計主體具體包括:政府審計機關,即審計署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審計機關;審計人員,即各級審計機關具體從事審計業務的人員;授權性主體,包括審計機關〖JP3〗授權實施審計的審計特派員等。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在其審計管轄範圍內派出審計特派員,審計特派員根據審計機關的授權,依法進行審計工作,也可以向一些管理、使用預算資金比較多的部門派出審計機構,負責審計所在部門及其下屬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情況,審計機關還可以聘請具有與審計事項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員參加審計工作。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四、政府審計的對象審計的對象或客體,即哪些部門和單位必須接受審計。依據《憲法》和《審計法》規定,必須接受審計的部門和單位包括:國務院各部門、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國有的金融機構;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企業;國家事業組織;其他應當接受審計的部門和單位,以及上述部門和單位的有關人員。審計的內容是這些部門和單位的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接受審計監督的財政收支,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納入預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以及預算外資金的收入和支出。接受審計監督的財務收支,是指國有的金融機構、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國家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監督的其他各種資金的收入和支出。財政、財務收支的劃分不是截然對立的,在某些方面它們是重合或交叉的。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
五、政府審計的目的政府審計的目的是通過審計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最終達到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的目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是國家對地區、部門和單位管理、使用國有資產的基本要求。真實是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是否發生,有關資料是否如實反映。合法是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是否遵循國家有關規定。效益是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率和效果。真實、合法和效益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真實、合法是效益的前提和基礎,效益是真實、合法的最終表現。在各項審計業務中,審計機關應當將這三者有機統一起來。審計機關根據特定時期經濟工作形勢和要求可以突出其中一個方面。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六、政府審計的基本工作方式政府審計的基本工作方式是獨立檢查會計帳目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要以貨幣形式通過會計帳目連續、系統地反映出來,會計帳目是反映財政、財務收支活動的載體。因此,檢查會計帳目也就成了審計最基本的工作方式。會計負責編報帳目,以貨幣形式對財政、財務收支及具體經濟活動進行計量和反映,審計則是對這些會計帳目進而對其經濟活動所進行的監督檢查。廣義的會計帳目,既包括會計帳簿,也包括據以形成帳簿記錄的原始憑證、記帳憑證,還包括對帳簿所記錄資訊分門別類進行整理而形成的會計報表,以及國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在有關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開立的各種存款帳戶和其他有關的資料。不管會計帳目以何種物質為載體,都不會改變會計帳目的性質,也不會對審計的基本工作方式產生本質的影響。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七、政府審計的基本原則政府審計的基本原則是《憲法》和《審計法》確定的,貫穿於審計工作的始終,對全部審計活動都具有指導意義。政府審計機關在執行審計公務活動中必須遵循以下五項基本原則:
(一)依法審計原則依法審計是審計監督的一項基本原則,要求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應當依照法律規定行使審計監督權,開展各項審計活動。審計機關開展審計活動所依據的法律主要有三類:一是《審計法》及其實施條例和其他有關審計監督的法律、法規、規章,主要規定審計機關職責、許可權和審計程式等;二是有關財政、財務收支和經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主要規定審計評價財政、財務收支的依據,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財務收支行為處理、處罰適用的條件,以及處理、處罰種類和幅度等;三是解決審計爭議,確定審計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應承擔相應責任的法律、法規,如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復議條例等。依法審計原則要求審計機關必須依照這些法律的規定實施審計監督。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
1.審計機關的職權只能由法定的審計機關行使
《憲法》和《審計法》都規定,國務院和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因此,審計監督只能由上述法定的審計機關行使。任何其他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組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項權力。否則就不符合法定的主體資格要求,就是越權,就是違法,並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2.審計機關必須依照法律規定的職責、許可權和程式開展審計監督活動。
(1)審計機關必須要在法定職責範圍內開展審計活動
(2)審計機關必須依照法定許可權實施具體的審計行為
(4)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對違反法律規定的職責、許可權和程式的行為,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審計機關必須依法作出審計結果。審計結果必須有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審計機關作出審計評價,應當以相應法律規定或標準作為依據;審計機關對違法行為進行處理、處罰,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並且要定性準確,處理、處罰正確、適當。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
(二)獨立審計原則審計機關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主要指審計機關在組織、人員、經費和工作上的獨立性,以保證審計監督的客觀性、公正性、權威性和有效性。獨立審計原則主要包括:
1.組織上的獨立性,指審計機構單獨設置,與被審計單位沒有組織上的隸屬關係。
2.人員上的獨立性,指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應當不存在經濟利害關係,不參與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管理活動。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3.工作上的獨立性,指審計機關及其審計人員依法獨立開展審計工作,作出審計判斷、提出審計報告、出具審計意見書和作出審計決定,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干涉。
4.經費上的獨立性,指審計機關履行職責所必須的經費,按照審計法的規定單獨列入財政預算,以保證有足夠的經費獨立開展工作。
5.對審計人員的保護。《審計法》對審計人員執行職務的保護作出了專門規定,即審計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受法律保護,不得打擊報復審計人員,並對拒絕、阻礙依法執行職務和報復陷害審計人員的違法行為,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外,審計人員對待被審計單位及被審計事項,應不為自己的好惡所左右,做到客觀公正,以保證審計工作的獨立性。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
(三)客觀公正原則客觀公正,就是審計機關在行使審計監督權時必須公平、正當、實事求是,它是審計人員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客觀公正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公務時,應對被審計單位保持客觀的地位,特別是審計人員收集證明材料,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防止主觀臆斷,保證證明材料的客觀性。審計報告和審計決定以及審計意見書都應堅持公正和客觀的態度。二是審計人員對其在執行公務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和被審計單位的商業秘密,負有保密的義務。三是審計人員在辦理審計事項時,與被審計單位或者審計事項有利害關係的,應當主動回避。實行審計回避制度,目的是為了防止審計人員利用職權徇私舞弊,也可避免嫌疑,確保審計執法的公正性。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
(四)職業謹慎原則職業謹慎是防範審計風險應持有的工作態度。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時,必須保持職業謹慎。要對審計事項重要性和審計風險水準進行合理的判斷,選派合格的審計人員,制定合理的審計方案,並在工作過程中遵守審計規範,以提高審計意見的可靠性,避免因工作疏忽而遺漏重要審計事項或造成審計結論錯誤。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五)廉潔奉公原則廉潔奉公原則是指審計人員正確行使審計監督職權,不徇私情,廉潔公正地執行公務,克己奉公,艱苦奮鬥,努力為人民服務等方面的要求和行為準則。廉潔公正原則是審計人員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行為方面,必須嚴格遵守審計工作紀律,不得利用審計權力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私利;二是必須嚴格遵守審計工作程式,審計人員不得參加可能影響公正執法的活動。第一節政府審計概述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一、歷史沿革
1、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帶有審計性質的財政經濟監察工作。秦、漢兩代都採用上計制
2、隋唐在刑部下設比部,建立了比較獨立的審計機構
3、宋代設立審計司或審計院,是我國審計機構定名之始,審計這個名詞正式出現
4、元、明、清三代基本未設專門審計機構
5、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設立審計院,南京國民黨政府也設立了審計院,後改為審計部隸屬監察院,但由於政治腐敗,審計制度只能是徒具形式。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5年7月省港罷工委員會中就設有審計局;
2、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於1932年成立中央蘇維埃政府審計委員會,1934年頒佈審計法;
3、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陝甘寧、晉綏等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也建有審計機構,頒佈了審計法規,開展了審計工作上述審計機構的建立,對於節約財政支出、保障戰爭供給、維護革命紀律、樹立廉潔作風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從新中國成立到1983年審計署成立前的34年間,我國一直未設置獨立的審計機構,經濟監督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從建國初到50年代中期,對經濟監督比較重視,賦予基層單位會計監督的職責。從事社會經濟管理的企業主管部門、財政、銀行等部門結合自身業務對基層單位進行監督檢查,行政監察機關也對基層單位開展綜合性的行政監察和經濟監督工作,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則對政府財政預算、預算執行情況及決算進行審議和監督。50年代末期,監督被視為資本主義的“管、卡、壓”,各項監督均受到了很大的削弱。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60年代初期,經濟監督有所恢復。十年動亂中,各項經濟監督再次遭到了嚴重破壞。經濟監督曲折發展,有著深刻的經濟和社會根源。新中國成立後的30多年間,不同階段雖有所差別,但基本上沿用“一五”時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即財政實行統收統支,生產資料實行統分統配,生產產品則實行統購包銷。這種體制雖然是照搬蘇聯模式,但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二、中國特色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適應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從1983年起,我國很快組建了審計機構。以1994年《審計法》的頒佈為界限,中國特色審計監督制度經歷了創立和發展兩個階段。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特別是《審計法》頒佈以後,建立健全審計法規,拓展審計領域,規範審計工作,積極探索審計方式和方法,我國審計監督逐步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一)適應中國國情,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審計機關領導體制和審計機構世界各國的政府審計主要有立法模式、行政模式、司法模式和獨立模式四種。我國審計實行的是行政模式,審計機關隸屬於政府行政序列。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各級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分別在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領導下開展工作。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憲法》第一百零九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地方各級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地方審計機關實行雙重領導體制,即受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雙重領導,審計業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審計署成立後,在地方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縣級以上地方審計機關得以陸續組建並開展工作。目前,我國已建立縣級以上審計機關3100多個,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政府審計組織機構和領導體制。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二)在審計實踐中,培養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的審計幹部隊伍我國審計機關創建初期,審計專業人員極為缺乏,中央提出,要在實踐中,培養和造就一批忠於職守、秉公辦事、堅持原則、敢於鬥爭、實事求是、精通業務的高素質的審計人員,要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質好、精幹內行、廉潔奉公的審計幹部隊伍。以後,中央領導對審計機關的廉政建設提出了新的標準,即要廉潔、公正、嚴格、奉獻。1998年,中央領導又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從嚴治理審計隊伍。十幾年來,我國審計人員已發展到近9萬人。廣大審計人員在審計實踐中,努力鑽研審計業務,認真學習市場經濟知識,不斷提高審計執法水準。同時,審計機關大力加強審計職業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制定頒發了審計人員守則和廉政建設等有關規定,初步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質的審計幹部隊伍,湧現了一大批先進集體和模範人物。高素質的審計幹部隊伍,不僅有力促進了審計事業的發展,而且在社會上樹立了我國審計工作者公正廉潔、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良好形象。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三)建立健全審計法律法規,促進審計工作法制化建設審計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因此,我國審計工作從創建階段開始,就特別注重審計工作的法制化建設,始終堅持依法審計。隨著我國審計事業的發展,在《憲法》有關規定的基礎上,審計法制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審計署在籌建期間,就著手研究起草了《關於開展審計工作幾個問題的請示》。1983年8月,國務院批轉了這一檔,對審計機關的任務、職權、審計機關的設置和領導關係,以及建立部門和單位內部審計等問題作出了規定。這一檔對於加快審計機關的籌建進程和正常開展審計監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1985年8月,在總結前兩年審計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由審計署起草,經國務院審定發佈了《關於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審計法規,為初建階段的審計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據。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四)不斷開拓新的審計領域,推進我國審計監督全面到位審計機關組建初期,審計人員少,缺乏工作經驗,按照“邊組建、邊工作”的方針,一方面抓緊組建機構,調配人員,一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在審計實踐中摸索總結經驗。審計機關圍繞經濟工作中心,選擇部分工交企業進行財務收支和經濟效益的審計試點,並積極參與對一些單位違反財經紀律的專案審計,逐步打開了審計工作局面。此後陸續擴大審計領域和覆蓋面,拓展到金融、外資、固定資產投資專案審計,總結出了行政事業單位定期審計、行業審計和專項資金審計等工作經驗。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第二節中國特色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985年,提出“抓重點、打基礎”的審計工作方針,在繼續充實審計隊伍、培養審計人才、改善審計工作條件的同時,以維護財經紀律為重點,各級審計機關積極參加了清理固定資產在建專案,清理整頓公司,控制消費基金增長和稅收、財務、物價大檢查等工作,對維護國家財經法紀,促進黨風廉政建設,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改革的順利進行,起到了積極作用。
(六)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探索科學的審計監督方式方法新中國審計監督制度建立以來,廣大審計工作者積極實踐,大膽探索,總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審計監督方法,保證了各項審計工作的順利開展,促進了審計工作效率和品質的提高。但隨著《審計法》的頒佈實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審計工作面臨的環境日益複雜,承擔的任務更加繁重,對審計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本級預算執行審計工作的開展,要求科學的審計方法與之相適應。因此,進一步探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審計監督方法是審計機關的一項重要任務。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政府審計方法特點第一,從帳戶入手審計第二,本級預算執行審計與其他專業審計相結合。第三,突出審計財政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實現真實、合法、效益三者的有機統一。第四,審計本級與下審一級相結合。第五,專案審計與專項審計調查相結合。第二節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一、有利於建立健全我國經濟監督機制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經濟監督是寓於財政和監察工作之中,主要是由財政等部門結合業務管理來進行。除此之外,我國還有一些專業性的經濟監督部門,如計畫、銀行、稅務、物價、工商管理等,共同構成我國的經濟監督體系。這些日常監督工作,對加強經濟管理、促進增收節支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專業經濟監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結合本部門的管理業務進行監督,並且重點是對本系統的下級單位進行監督檢查;二是就其性質而言,這些日常監督是分散的、不系統的,加上這些部門本身的業務工作十分繁重,財政財務收支的監督就成了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三是這些專業性經濟監督機構和人員從屬於本部門、本單位的行政領導之下,很難行使獨立的監督職能。第三節建立與發展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重要意義二、有利於維護國家財經法紀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由於法制不夠健全,監督檢查力度不夠,因而財經紀律鬆弛、經濟秩序混亂、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建立與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審計監督制度,有利於維護國家財經法紀,促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現。主要表現在:
(1)審計機關通過依法審計,可以促進我國審計工作的法制化;
(2)通過審計,檢查被審計單位是否嚴格遵守國家財經法規,從維護法律尊嚴的高度,促進依法治國,促使被審計單位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經營;
(3)審計機關及時發現和查處擠佔挪用、損失浪費、貪污盜竊等違法違紀問題,向有關部門提出完善財經法規的建議,從而依法保護國家及被審計單位的合法權益,維護合法經營、公平競爭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第三節建立與發展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重要意義三、有利於加強宏觀經濟調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減少了對經濟的直接控制,強調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建立與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審計監督制度,有利於完善經濟管理的間接控制體系,有利於為國家宏觀調控服務,為經濟管理服務。主要表現在:(1)通過財政財務收支審計,可以監督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貫徹落實情況,及時發現被審計單位在貫徹執行宏觀調控措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2)將國民經濟管理和運行過程中發現的一些熱點、焦點問題及時回饋給有關經濟管理部門;(3)通過對微觀經濟單位帶有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從宏觀角度向各級政府提出加強經濟管理、改進和完善宏觀調控的建議。第三節建立與發展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重要意義四、有利於維護國家作為所有者的權益在我國,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之後,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國家作為產權所有者將國有資產授予企業自主經營。為了保證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必須由政府審計機關代表國家,對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國有企業、接受財政補貼較多或虧損數額較大的國有企業、以及國務院和本級人民政府指定的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損益進行審計監督。同時,在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企業的投資者及債權人必然要求為他們提供能客觀公正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會計資訊,據以作出投資決策和信貸決策。而這些資訊只有在經過包括政府審計機關在內的審計鑒證之後才可靠。再者,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之後,企業的自主經營權應當得到尊重,其合法權益應當得到保護。審計機關對企業的審查除糾錯防弊外,還需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對審計中發現的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應提請有關部門予以解決。第三節建立與發展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重要意義五、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我國審計機關建立之初,全國擁有上百萬個國營企業和大量的行政事業單位,財政財務活動非常廣泛複雜,企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水準參差不齊。建立有中國特色審計監督制度的目的就在於加強財政經濟監督,幫助解決經濟領域中存在的損失浪費嚴重、不少企業虧損、經濟效益比較差、財政收入增加緩慢、國家財力嚴重不足等問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財政經濟活動的深度和廣度都遠遠超過了改革開放初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努力提高經濟效益已成為企事業單位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第三節建立與發展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重要意義
政府審計機關,不參與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管理活動,處於比較超脫的地位,通過實施審計監督,一方面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議,幫助企事業單位健全自我約束機制,改善經營管理,促進增產節約、增收節支,提高微觀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審計機關通過對微觀經濟單位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進行加工整理、綜合分析,向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意見和建議,可以促使提高宏觀經濟效益。第三節建立與發展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重要意義六、有利於促進廉政建設建立審計監督制度,有利於克服消極腐敗現象,加強廉政建設。一是能夠以權力制約權力,防範腐敗的發生。沒有制約的權力難免發生腐敗,特別是掌握錢物較多的部門和單位,有決策權又有執行權,如果缺乏健全的監督制約機制,權力就有可能被濫用,從而滋生腐敗。建立審計監督制度,以權力制約權力,就可以形成有效地防範腐敗的約束機制。
第三節建立與發展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重要意義
二是可以通過審計財政財務收支,及時發現違法犯罪問題的線索。經濟領域中的違法犯罪問題最終都要反映到財政、財務收支上來,審計監督是經常性的,不是出了問題後才檢查,而是依法定期對財政、財務收支進行監督檢查,審計機關充分利用自身的職能優勢,可以及時發現腐敗線索,移送紀檢、監察部門和司法機關查處。三是通過審計監督,促進被審計單位厲行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更好地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的有關規定。四是可以積極配合紀檢、監察和司法機關查處大案要案,在防範和懲治腐敗、促進廉政建設中作出應有的貢獻。第三節建立與發展中國政府審計監督制度的重要意義第二章政府審計機關第一節中央國家審計機關第二節地方審計機關第三節審計機關的派出機構第四節審計機關的職責和審計管轄第五節審計機關的許可權第六節法律責任第一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
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的設置建國後,我國長達34年沒有設立審計機關,直到1983年才設立。設立審計機關,實行審計監督制度,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通行做法。現在世界上已有160多個國家設有審計機關,實行審計監督制度。而且,幾乎都將審計機關的設置規定在憲法裏。因為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其地位最高,修改程式最嚴。這樣就保證了審計監督制度的穩定性,提高了審計機關的地位,審計機關也不能隨意被撤銷。中外實踐證明,實施審計監督是確保國家的財政收支和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有效的重要方式。
(一)我國政府審計機關設立的歷史我國1982年《憲法》第九十一條第一款規定:“國務院設立審計機關,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對國家的財政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該條第二款規定:“審計機關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據此,國務院於1983年9月15日正式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審計署是國務院的組成部門,正部級。審計署的成立標誌著新中國沒有審計機關的歷史至此結束。
《憲法》的規定後來反映在《審計法》中。如該法第七條規定:“國務院設立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審計長是審計署的行政首長。”第一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
(二)中央審計機關的領導體制世界各國審計機關的設置不盡相同,領導體制也不盡相同,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
(1)審計機關設在議會,向議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如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奧地利、芬蘭、挪威、盧森堡、俄羅斯、波蘭、丹麥、以色列、埃及、印尼、科威特、法國、西班牙、葡萄牙。
(2)審計機關設在政府,向政府負責並報告工作。如泰國、瑞典、沙烏地阿拉伯。
(3)審計機關獨立設置,不隸屬於任何機構,只服從法律,但審計機關協助議會作出決議。如德國、日本。
(4)審計機關獨立設置,向國家元首負責並提交審計報告,由元首將審計報告轉交議會。如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巴基斯坦、賽普勒斯。國外多數國家的中央審計機關與地方審計機關沒有領導與被領導關係,特別是在聯邦制國家裏更是如此。第一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
我國的審計機關設在政府,屬於行政機關。《憲法》、《審計法》和《審計法實施條例》都規定,中央審計機關審計署由國務院總理直接領導。第一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
二、中央審計機關的名稱
《憲法》只規定了國務院設立審計機關,但審計機關叫什麼名稱卻沒有規定。國外審計機關的名稱也不一樣。有的國家稱審計院(CourtofAudit,沒有司法權),如德國、奧地利、盧森堡、荷蘭、俄羅斯、蘇丹;有的國家稱審計法院(CourtofAudit,有司法權),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巴西、希臘、土耳其,加蓬;有的國家稱審計長公署(OfficeoftheAuditorGeneral),如加拿大、泰國、以色列、新加坡、馬來西亞、巴基斯坦、馬爾代夫、烏干達;有的國家稱審計署(AuditOffice),如英國、瑞士、新西蘭、澳大利亞、賽普勒斯;有的國家稱審計委員會(CommissiononAudit),如菲律賓、科威特、孟加拉;有的國家稱審計局(AuditBureau),如瑞典、芬蘭、約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烏地阿拉伯稱審計總局(GeneralAuditingBureauoftheKingdomofSaudiArabia);美國稱會計總署(UnitedStatesGeneralAccountingOffice);日本稱會計檢查院;韓國稱監察審計院(也譯為監察院);伊拉克稱財政監督部;墨西哥稱財政審計署(ContaduriaMayorHacienda)印尼稱最高審計委員會;葉門稱中央控制和審計委員會(CommissonofControlandAuditofYemen);印度稱主計審計長公署(IndianAuditandAccountsDepartment)。第一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
我國的中央審計機關是國務院的組成部門,國務院組成部門的名稱一般稱部、委員會,審計署是特例(還有一個特例是中國人民銀行)。因為中央審計機關對國務院其他部門具有審計監督的職責,為體現這一特殊職能,故中央審計機關的名稱不稱部或者委員會,而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以與部、委員會有所區別。我國在正式檔中首次規定審計署這一名稱的,是1983年3月8日《國務院關於地方各級審計機關設置和人員編制問題的通知》(國發[1983]36號)。該檔規定:“根據憲法的有關規定,國務院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國務院於1985年8月29日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審計工作的暫行規定》和1988年11月30日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條例》都以行政法規的形式規定了審計署這一名稱。《審計法》和《審計法實施條例》沿用了這一名稱。第一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
審計署的行政首長稱審計長(正部級)。《憲法》第八十六條規定審計長為國務院組成人員之一。根據該條的規定,國務院由下列人員組成:“總理,副總理若干人,國務委員若干人,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此外,《憲法》第六十二條第五款、第六十三條第二款、第六十七條第九款、第八十條也都有關於審計長的規定。也就是說,中央審計機關還沒有成立時,《憲法》已對其行政首長的名稱作了規定。據此,《審計法》第七條規定:“國務院設立審計署,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主管全國的審計工作,審計長是審計署的行政首長。”國外的中央審計機關的領導人稱審計長的很多,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瑞士、新加坡、賽普勒斯、馬來西亞、孟加拉、以色列、尼泊爾、蘇丹。我國《憲法》借鑒了這一稱謂。由於審計長是國務院的組成人員,故審計署毫無疑問是國務院的組成部門。第一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
國務院於1997年8月3日發佈的《國務院行政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國務院組成部門依法分別履行國務院基本的行政管理職能。國務院組成部門包括各部、各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和審計署。”審計署作為國務院正部級組成部門的法律地位是無可置疑的。需要說明的是,一般所稱的審計署專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除此之外,使用審計署這一名稱的,還有三個:(1)中國人民解放軍審計署(原來稱解放軍審計局,領導人稱局長,1992年8月改稱審計署,領導人稱審計長,中央軍委於1995年4月17日發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審計條例》第七條也是這樣規定的。),正軍級,由中央軍委領導,掛靠解放軍總後勤部。(2)香港特別行政區審計署(香港回歸前稱核數署,領導人稱署長),對行政長官負責,領導人稱署長。《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五十八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審計署,獨立工作,對行政長官負責。”(3)澳門於1999年12月20日回歸後,設立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審計署(澳門回歸前稱審計法院,領導人稱院長),領導人稱審計長,對行政長官負責。《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六十條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設立審計署,獨立工作。審計長對行政長官負責。”第一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
三、中央審計機關負責人的任免
《審計法》對審計機關負責人的任免作了規定。《審計法》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審計機關負責人依照法定程式任免。審計機關負責人沒有違法失職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職條件的情況的,不得隨意撤換。”《審計法實施條例》第十三條規定:“審計機關負責人在任職期間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隨意撤換:(1)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2)因嚴重違法失職受到行政處分,不適宜繼續擔任審計機關負責人的;(3)因身體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職責1年以上的;(4)不符合國家規定的其他任職條件的。”第一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
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規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第一,審計機關在實施審計監督、維護國家財經秩序的過程中,容易得罪人,為保障審計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避免審計機關負責人被隨意撤職,必須對審計機關負責人的職務作出法律保證;第二,審計機關獨立性的表現內容之一就是官員的獨立性,這已為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於1977年通過的《利馬宣言;審計規則指南》所確定。國外大多數國家都有類似的規定,已成國際慣例。第一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
審計機關負責人必須依照法定程式任免,主要是指依照《憲法》和組織法規定的程式任免。根據《憲法》第六十二條、第六十三條、第六十七條、第八十條的規定,審計署審計長的任免程式是:由總理提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人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人選,國家主席根據全國人大的決定或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任免。只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才有權罷免審計長。根據《憲法》第八十九條第十七款的規定,審計署副審計長由國務院任免。第一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
四、中央審計機關的內設機構中央審計機關:審計署的內設機構,從審計署成立以來幾經變動,現在已基本趨於穩定。根據1998年6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審計署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1998〕40號)的規定,審計署設12個司,它們是:辦公廳、法制司、財政審計司、金融審計司、行政事業審計司、經貿審計司、農業與資源環保審計司、社會保障審計司、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司、外資運用審計司、外事司、人事教育司。此外還設有機關黨委。機關編制為260人。審計署的後勤部門和直屬事業單位不列入公務員編制。第一節中央政府審計機關
第二節地方審計機關一、地方審計機關的設置和名稱
《憲法》第一百零九條規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據此,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於1983年起設立了審計機關。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設立的地區行政公署也設立了審計機關。《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六十四條第二款也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審計法》也對此作了規定。地方各級審計機關於1983年起陸續設立時,一般都稱審計局(其中省、自治區、直轄市審計局為正廳級),行政首長稱局長。唯有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過例外。該區於1987年將自治區審計局改稱自治區審計署,行政首長也稱審計長。1992年改稱自治區審計廳,行政首長稱廳長。各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設立的審計機關於1992年後相繼稱為審計廳,行政首長稱廳長,直轄市人民政府設立的審計機關仍稱審計局(正廳級),地區(省轄市、州)、縣(旗、縣級市、市轄區)設立的審計機關稱審計局(分別為正處級和正科級),行政首長稱局長。盟行政公署設立的審計機關一直稱審計處(正處級),行政首長稱處長。二、地方審計機關的領導體制地方審計機關實行雙重領導體制,在本級政府行政首長(正職)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領導下開展審計工作,對本級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負責並報告工作,審計業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法律規定由本級政府正職首長領導審計機關,這樣的規定還不多見。這對於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排除工作干擾非常重要。第二節地方審計機關三、地方審計機關負責人的任免
《審計法》對審計機關負責人的任免作了規定。《審計法實施條例》進一步作了更為具體的規定。《審計法》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審計機關負責人依照法定程式任免。審計機關負責人沒有違法失職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職條件的情況的,不得隨意撤換。”《審計法實施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地方各級審計機關正職和副職負責人的任免,應當事先徵求上一級審計機關的意見。”該條例第十三條規定:“審計機關負責人在任職期間沒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隨意撤換:(1)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2)因嚴重違法失職受到行政處分,不適宜繼續擔任審計機關負責人的;(3)因身體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職責1年以上的;(4)不符合國家規定的其他任職條件的。”審計機關負責人必須依照法定程式任免,主要是指依照《憲法》和組織法規定的程式任免。根據《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第四十四條第十款的規定,地方審計機關正職領導的任免程式是:由本級政府首長提名,本級人大常委會決定任免,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根據該法第五十九條第四款的規定,地方審計機關副職領導人由本級政府任免。第二節地方審計機關《審計法實施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地方各級審計機關正職和副職負責人的任免,應當事先徵求上一級審計機關的意見。”這主要是從雙重領導體制考慮的。地方審計機關受本級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的雙重領導,審計業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上一級審計機關比較瞭解下一級審計機關及其負責人的情況,因而徵求上一級審計機關的意見很重要,這樣有利於做到任免幹部客觀公正。第二節地方審計機關第三節審計機關的派出機構
審計機關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設置派出機構。哪一級審計機關可以設置派出機構法律沒有限制。實踐中,地市級以上政府的審計機關有設置派出機構的情況,縣級政府的審計機關設置派出機構的情況還不多見。本節以審計署為例,對審計機關的派出機構進行介紹。審計署的派出機構分為兩類,一類是派出審計局,一類是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一、派出審計局審計署除設置12個司以外,還設有派出審計局。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審計署於1998年6月13日印發的《關於審計署向國務院各部門、直屬事業單位派出審計機構的通知》的規定,審計署派出25個審計局,對國務院有關部門、直屬事業單位及其在京的下屬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其名稱為審計署某某審計局,如審計署外交外事審計局等。派出審計機構的編制為190人,由審計署垂直領導,人、財、物等由審計署直接管理。派出審計局對審計長負責並報告工作,具體工作事項同審計署有關司局對口聯繫,並接受其業務指導。這25個派出機構是:審計署外交外事審計局、審計署發展計畫審計局、審計署經濟審計一局、審計署經濟審計二局、審計署貿易審計局、審計署國防工業審計局、審計署教育審計局、審計署科學技術審計局、審計署政法審計局、審計署民族宗教審計局、審計署監察人事審計局、審計署資源環保審計局、審計署社會保障審計局、審計署建設建材審計局、審計署交通運輸審計局、審計署資訊郵政審計局、審計署農林水審計局、審計署文化體育審計局、審計署衛生藥品審計局、審計署海關審計局、審計署經濟執法審計局、審計署新聞通訊審計局、審計署旅遊僑務審計局、審計署科學工程審計局、審計署地震氣象審計局。第三節審計機關的派出機構
審計署在全國18個城市派駐有審計特派員,在特派員領導下設立了16個駐地方特派員辦事處,其級別為正司級,其名稱一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駐某地特派員辦事處(簡稱特派辦),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駐南京特派員辦事處,領導人稱特派員。只有駐天津的例外,稱審計署京津冀特派員辦事處,其領導人也稱特派員。其他16個城市是:哈爾濱、瀋陽、濟南、鄭州、武漢、長沙、上海、廣州、深圳、昆明、成都、西安、蘭州、太原、昆明、重慶。18個特派辦的編制有4000餘人,由審計署垂直領導,其人、財、物等由審計署直接管理。特派辦根據審計署的授權,對省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決算,對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中央國庫駐地方的分支機構的財務收支,對中國人民銀行、中央國有金融機構、證券公司駐地方分支機構的財政財務收支以及國有中央企業、直屬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等進行審計監督。一個特派辦管兩至三個省(或者計畫單列市),如南京特派辦管江蘇省和安徽省,上海特派辦管上海市、浙江省、寧波市。特派辦可以在審計機關授權範圍內發出審計通知書,出具審計意見書,作出審計決定。第三節審計機關的派出機構第四節審計機關的職責和審計管轄
一、審計機關的職責根據《審計法》和《審計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審計機關的職責如下:
1.審計署和地方審計機關直接進行下列審計。
(1)本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
(2)下級人民政府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情況。
(3)與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直接發生預算繳款、撥款關係的國家機關、軍隊、政黨、社會團體、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財務收支。
(4)國有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損益。國有金融機構包括:國家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國有非銀行金融機構、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銀行或者非銀行金融機構。
(5)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導地位的企業。這些企業包括:國有資本占企業資本總額的50%(含本數)以上的企業;國有資本占企業資本總額的比例不足50%,但是國有資產投資者實質上擁有控制權的企業。
(6)國家建設專案(包括基本建設專案和技術改造專案)預算的執行情況和決算,以及與國家建設專案直接有關的建設、設計、施工、採購等單位的財務收支。
(7)政府部門管理的和社會團體受政府委託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捐贈資金、環境保護資金及其他有關基金、資金的財務收支。這裏的社會保障基金包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基金,救濟、救災、扶貧等社會救濟基金,以及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的社會福利基金。
(8)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貸款專案的財務收支。
(9)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由審計機關進行的其他審計事項。第四節審計機關的職責和審計管轄
2.中央銀行的財務收支只能由審計署進行審計,地方審計機關不能審計。
3.各級審計機關分別在本級政府行政首長的領導下,對本級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後,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提出審計結果報告。
4.受本級人民政府的委託,向本級人大常委會提出本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
5.審計機關對與國家財政收支有關的特定事項,可以向有關地方、部門、單位進行專項審計調查,並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審計機關報告審計調查結果。
6.審計機關受幹部管理部門的委託,對黨政領導幹部和國有企業領導幹部進行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審計結果作為幹部升降、任免等的依據之一。
7.指導、監督內部審計。
8.監督社會審計(審計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業務品質。第四節審計機關的職責和審計管轄
二、審計管轄審計管轄是指審計機關之間如何確定各自審計對象的範圍劃分制度。確定審計管轄,其意義有三:第一,有利於審計機關明確各自的審計職責,做到各司其職,加強審計監督,避免互相推諉和互相爭執,防止不必要的重複審計;第二,有利於被審計單位明確自己應當接受哪一個審計機關的審計監督,增強其接受審計的自覺性,更好地配合審計機關的工作;第三,有利於被審計單位和社會各界有針對性地監督審計機關的工作,評價審計機關的工作,促進審計機關不斷提高審計品質和工作效率。第四節審計機關的職責和審計管轄
審計管轄與法院的管轄都叫管轄,但二者是不同的。法院的管轄是指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案件的許可權分工。第一審案件包括第一審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二者的不同主要表現為:第一,主體不同。審計管轄的主體是審計機關;法院管轄的主體是人民法院。第二,管轄的內容不同。審計管轄的內容是審計專案;法院管轄的內容是第一審案件。第三,確定管轄的原則不同。審計管轄是按照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隸屬關係或者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關係的原則確定;法院管轄的原則主要有便於當事人訴訟原則、便於人民法院辦案原則等,刑事案件管轄與民事、行政案件管轄的原則又有所不同。第四節審計機關的職責和審計管轄
確定審計機關之間的審計管轄,應當依照《審計法》第二十八條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規定辦理。按照規定,審計機關應當根據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隸屬關係或者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關係確定審計管轄範圍。審計機關之間對審計管轄範圍有爭議的,由其共同的上級審計機關確定。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確定審計管轄的三項原則:即財政、財務隸屬關係原則;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原則;指定管轄原則在實際運用中,一般是按照財政、財務隸屬關係確定審計管轄範圍的;在財政、財務隸屬關係不清或沒有財政、財務隸屬關係時,按照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關係確定;審計機關之間對審計管轄有爭議的,由其共同的上級審計機關指定管轄。依照審計署《審計機關審計管轄範圍劃分的暫行規定》的規定,對國有資產占控股地位或主導地位的被審計單位,按國有單位所占股份確定管轄範圍。第四節審計機關的職責和審計管轄
(一)財政、財務隸屬關係原則
《預算法》規定的決算組成,與預算組成是一致的。按照財政、財務隸屬關係原則,某一部門的財政關係隸屬於哪級政府,某一單位的財務關係隸屬於哪級部門,則該部門、單位就是該級審計機關的審計管轄範圍。省級各部門的財政關係隸屬於省級政府財政,則是省級審計機關的審計管轄範圍。依此類推。在地方的中央部門的下屬單位,由於其財務關係隸屬於中央部門,所以應是審計署的審計管轄範圍,而不是地方審計機關的審計管轄範圍。如中國人民銀行在地方的分支機構,財務關係隸屬於中央部門的企事業單位等,都是審計署的審計管轄範圍。同時應當明確的是,按照財政隸屬關係原則,各級審計機關的審計管轄範圍除了本級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外,還包括下級政府的財政收支;由於鄉級政府不設審計機關,所以鄉級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屬於縣級審計機關的審計管轄範圍。第四節審計機關的職責和審計管轄
(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關係原則這是《審計法》新規定的一項確定審計管轄範圍的原則。是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實行政企分開,要求政府轉變職能,不再直接管理企業。這樣,無主管部門的國有企業逐漸增多,這些企業與政府及部門不存在財政、財務上的隸屬關係,不能用財政財務隸屬關係原則確定審計管轄,但其國有資產接受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或者國家授權的部門的監督管理,這就形成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關係。某單位的國有資產受哪級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或者國家授權投資的部門的監督管理,其財務收支就屬於對該授權投資的機構或者授權的部門有審計管轄權的審計機關審計管轄。某單位的國有資產屬中央部門監督管理的,由審計署審計管轄;屬地方部門監督管理的,由地方審計機關審計管轄。第四節審計機關的職責和審計管轄
(三)指定管轄原則指定管轄原則是指兩個以上審計機關對審計管轄範圍的劃分發生爭議時,由其共同的上級審計機關確定審計管轄的原則。審計機關之間發生審計管轄爭議的原因很多,如使用的審計管轄標準不一,或互相爭奪管轄權,或互相推諉等。這就必須由其共同的上級審計機關指定管轄。如A縣審計局與B縣審計局就審計管轄權發生爭議,如果兩縣同屬一設區的市,則由市審計局指定管轄;如果不屬於一市,但同屬一省,則由省審計廳指定管轄;如果兩縣不屬一省,則由審計署指定管轄。指定管轄原則,體現了審計業務以上級審計機關領導為主的審計管理體制。第四節審計機關的職責和審計管轄
(四)審計管轄權的轉移除了上述三項原則外,《審計法》第二十八條第三款還規定了審計管轄權的轉移。該款規定:“上級審計機關可以將其審計管轄範圍內的本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至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審計事項,授權下級審計機關進行審計;上級審計機關對下級審計機關審計管轄範圍內的重大審計事項,可以直接進行審計,但是應當防止不必要的重複審計。”需要說明的是,上級審計機關將其審計管轄範圍內的審計事項授權下級審計機關進行審計,僅限於《審計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至第二十五條規定的審計事項,即對國有金融機構、國家的事業組織、國有企業、國家建設專案、政府部門管理的和社會團體受政府委託管理的社會保障基金、社會捐贈資金、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援助或貸款專案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的事項。對財政收支和中央銀行的財務收支,不能授權下級審計機關進行審計。上級審計機關直接審計下級審計機關審計管轄範圍內的審計事項,沒有更多的限制,只是要防止不必要的重複審計。第四節審計機關的職責和審計管轄
第五節審計機關的許可權
一、審計機關許可權的概念和意義
(一)審計機關許可權的概念審計機關的許可權是指憲法和法律賦予審計機關在實施審計監督過程中享有的權能,是審計機關的執法手段。至於審計機關的內部管理權限,則不在此列。審計機關的許可權主要有如下四個特徵:第一,法定性。審計機關的許可權是《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憲法》第九十一條和第一百零九條規定,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這是審計機關享有許可權的基本依據。審計監督權是審計機關的總的許可權,具體許可權由法律、法規規定。《審計法》和《審計法實施條例》對審計機關的許可權作了具體規定,將《憲法》的規定具體化了。
第二,行政性。審計機關是行政機關,而且是行政執法機關,審計機關的許可權是行政權,是行政執法權,不是司法權,也不是立法權。第三,主體恒定性。享有審計監督權的只能是審計機關,其他機關、社會審計機構(審計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不得享有,否則即為越權,要承擔法律責任。第四,種類廣泛性。審計機關的許可權種類較為廣泛,共有十幾種許可權,不像其他行政機關的許可權比較單一。第五節審計機關的許可權
(二)審計機關許可權的意義我國審計機關的許可權種類比外國審計機關的許可權種類要多,也比我國其他行政機關的許可權種類要多。法律之所以規定審計機關如此多的許可權,其意義在於:第一,有利於落實《憲法》規定的審計機關依法行使審計監督權。《憲法》只是原則規定了審計機關享有審計監督權,至於具體享有哪些許可權,沒有規定,只能靠單行法律、法規作出具體規定,將憲法的原則規定具體化。第二,有利於順利實施審計。審計機關是純監督機關,對被審計單位沒有管理職責,與被審計單位不存在利害關係,若沒有一定的許可權作保證,在實施審計時,難免受到被審計單位的阻礙、破壞、甚至拒絕,難以順利實施審計,影響審計機關發揮作用。在這方面,審計機關的要求報送資料權、檢查權、查詢存款權、調查取證權、強制措施權、處罰權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五節審計機關的許可權
第三,有利於維護國家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審計機關通過行使處理處罰等許可權,對被審計單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行為給予處理,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務收支行為給予處理和處罰,維護國家財經秩序。第四,有利於提高審計機關權威性和威懾力。審計機關的審計監督工作在維護國家的財經秩序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審計機關由於人力、財力所限,不可能同時對每一個國有單位都進行審計,也沒有必要都進行審計,這樣就必須提高審計機關的權威性,增強其威懾力,起到審一儆百之作用。同時,審計監督是法定的正常的監督,有問題的單位要審計,沒問題的單位也要審計,通過審計才能證明沒問題。對有問題的,審計機關要給予處理處罰;對沒問題的,審計機關要作出評價,給予表揚。在這方面,審計機關的處理處罰權、通報或公佈審計結果權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五節審計機關的許可權
二、審計機關許可權的種類和內容審計機關的許可權具體體現在《審計法》和《審計法實施條例》中的“審計機關許可權”和“法律責任”兩章裏。審計機關有16種許可權,可以歸納為九大類許可權,即:要求報送資料權、檢查權、查詢存款權、調查取證權、行政強制措施權、申請權、處理處罰權、通報或者公佈審計結果權、建議權。第五節審計機關的許可權
16種許可權(1)要求報送資料權;(2)檢查權;(3)查詢存款權;(4)制止權;(5)調查取證權;(6)採取取證措施權;(7)暫時封存帳冊資料權;(8)通知暫停撥付款項權;(9)責令暫停使用款項權;(10)申請法院採取保全措施權;(11)建議給予行政處分權;(12)建議糾正違法規定權;(13)處理權;(14)處罰權;(15)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權;(16)通報或者公佈審計結果權9大類許可權要求報送資料權;檢查權;查詢存款權;調查取證權;行政強制措施權;申請權;處理處罰權;通報或者公佈審計結果權;建議權第五節審計機關的許可權
(一)要求報送資料權要求報送資料權也稱資料索取權,是指審計機關在實施審計時,要求被審計單位按照規定的期限和要求提供或報送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情況和資料的權力,被審計單位必須提供或報送,不得拒絕、拖延、謊報。這是實施審計的前提條件,否則就無法審計,因而各國審計法對此都有規定。結合《審計法》和《審計法實施條例》的規定,被審計單位向審計機關提供或報送的情況和資料主要有:
(1)在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設立帳戶的情況。
(2)預算。即經過批准的政府、部門、其他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其他單位的收支預算。
(3)財務收支計畫。即企業以貨幣形式預計一定時期內資金的籌集、運用和分配的計畫。第五節審計機關的許可權
(4)預算執行情況。即預算收支進度、預算內和預算外收支劃分、預算預備費的動用和預算周轉金的運用、預算收支平衡狀況。
(5)決算。即政府、部門、單位在每一預算年度終了後編制的年度會計報表和有關財務收支或生產經營情況的說明書的總稱。通過決算,可以總括地反映並據以檢查各單位的財務、生產經營活動、預算的執行情況。
(6)財務報告。
(7)社會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驗資報告、資產評估報告以及辦理企業事業單位合併、分立、清算事宜出具的有關報告等。
(8)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第五節審計機關的許可權
此外,根據《審計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九條的規定,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和其他部門應當向本級審計機關報送下列資料:
(1)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的本級預算和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向本級各部門批復的預算,預算收入徵收部門的年度收入計畫,以及本級各部門向所屬各單位批復的預算;
(2)本級預算收支執行和預算收入徵收部門的收入計畫完成情況月報、年報和決算,以及預算外資金收支決算和財政有償使用資金收支情況;
(3)綜合性財政稅務工作統計年報,情況簡報,財政、預算、稅務、財務和會計等規章制度;
(4)本級各部門匯總編制的本部門決算草案。審計機關的要求報送資料權具有強制性,被審計單位必須按審計機關的要求報送資料、提供情況,否則追究法律責任。第五節審計機關的許可權
(二)檢查權檢查權是指審計機關實施審計時,對被審計單位的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進行檢查的權力。審計機關若沒有檢查權,則審計工作就無法開展。國外的審計立法都明確規定審計機關有權檢查被審計單位的帳目。審計機關的檢查權涉及的資料和資產主要有:
1.會計憑證。
2.會計帳簿。
3.會計報表。
4.運用電子電腦管理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財務會計核算系統,包括運用電子電腦儲存、處理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電子數據以及有關資料等。
5.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
6.資產。第五節審計機關的許可權
(三)調查取證權審計機關的調查取證權是指審計機關就審計事項的有關問題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並取得證明材料的權力。調查取證權是審計機關行使審計監督權的重要方式和必要條件。審計機關的調查取證權從內容上來說,包括調查權和取證權。調查權是向有關單位和個人瞭解、查訪與審計事項有關問題的權力;取證權是通過調查取得與審計事項有關問題的證明材料的權力。調查取證的範圍是被審計單位以外的有關單位和個人。第五節審計機關的許可權
(四)查詢存款權查詢存款權是指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在金融機構的各項存款具有查詢並取得證明材料的權力。這項許可權與審計機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物流园区运营管理承包合同模板3篇
-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总结范文三篇
- 甲醇课程设计
- 简单的vhdl课程设计
- 机电毕业课程设计书
- 物流园消防培训课程设计
- 简单网课程设计
- 输变电工程施工合同(2020版)
- 纪念方法微课程设计
- 市场部门拓展新市场并提升品牌影响力
- 2024-2025学年新疆省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隐患排查治理管理规定
- 2025材料供货合同样本
- 豪华酒店翻新工程协议
- 经济学原理模拟题含参考答案
- 2025版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国际私法》历年期末纸质考试总题库
- 机器人机构学基础 部分习题及答案(于靖军 )
- 教科版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含八套题)
- DZ/T 0430-2023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范(正式版)
- 铜排载流量表
- 龙门式数控火焰切割机横向进给系统的设计毕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