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_第1页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_第2页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_第3页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_第4页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武威市中医医院石荣福主讲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4经筋刺法的临床研究2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预后76治疗3

流行病学Bell麻痹是常见病之一,文献报道美国的发病率为每10万人口25例,欧洲为20例,日本为20例;见于各个年龄组;轻者2-3个月可自愈,重者终身不恢复。有调查1982年发病率为38.0/10万人口。我国贝尔氏麻痹的患病率均高于国外。其解释尚待研究

Bell麻痹发病面广,地理位置以东经110°-120°和北纬25°--45°之间为高发区,长江以北比长江以南发病高。4

各省市患病率并不一致,以吉林省最高(193.19/10万),其次河北省(168.17/10万)、江苏省第三(146.04/10万);患病率低的省市为福建省(15.68/10万)、上海市(12.70/10万)、最低为广东省(9.08/10万);其余省市介于91.07-15.71/10万之间,如图1所示.患病率Bell麻痹发病率、地理分布与患病率大体相似,亦以吉林、河北、江苏居前三位,而广东最低。发病率5

男性患病率为21.7l/10万,女性为28.06/10万。女性高于男性。患病年龄为各年龄组均有,但在45-65岁之间患病率最高,50岁为患病率高峰,占21.3%,10岁以下较少。患病率发病率男性为4.49/10万,女性为5.78/10万,女性高于男性,发病高峰在45岁,见图.

Bell麻痹与年龄、性别关系:Bell麻痹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中老年多见,儿童少见。女性略高于男性,但性别差异不大。6

患病率是指在调查或检查时点,一定人群中存在的新旧病例总数。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曾经患过,不论现在的病情是否被控制都包括在内。

它最适用于对病程长的疾病的统计研究上。新旧病例总数包括属于在规定统计期间前发病,延续至本期间内病仍未愈的慢性病和少数急性病。

发病率是表示在观察期间内,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新发生某病的频率。观察期间可按年、季、月、旬等,最常用的观察期间是一年。一定人群可以是某一地区的全部人口,也可以是该地区某一性别、年龄组的人口,或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口。

发病率用途很广,可反映疾病的流行情况和特点,作为前瞻调查的基点,探索发病的因素,估计防治措施的效果等。7Bell麻痹全年均可发病,但有两个高峰,分别于春末夏初、夏末秋初季节:1,926例的发病季节呈2个高峰,3-4月为第一高峰,占13.55%:8-9月为第二高峰,占15.47%。发病季节在1,926例Bell麻痹中急性起病1,760例,占91.38%,亚急性起病115例,占5.97%;起病形式不明者51例,占2.65%.单侧Bell麻痹者,左侧(53.7%)多于右侧(46.3%)。

起病形式农村患者多于城市,以江苏为例、南京市患病率为75.95/10万,无锡市为80.41/10万,盐城农村为133.73/10万,淮阴农村为161.26/10万。从职业来看,农民患病率最高,为29.7%。与患者居住地和职业的关系

8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预后76治疗9Bell麻痹的病因1血运学说2病毒原性学说传统的病因和发病学观点是面神经血运障碍,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受风寒或其他原因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发病。此学说是目前广泛接受的学说。1972年,MC最旱提出病毒感染是贝尔氏面瘫的病因”假说。1995年,Sugita等用单纯疱疹病毒作耳廓接种,成功地在小鼠动物模型上诱发了暂时性面瘫,为此学说提供了实验证据。10

Mcgovern提出了面瘫是一种免疫疾病的概念,他认为,面瘫发病机制是一种伴随补体结合的抗原抗体反应。他们给面瘫狗静滴肥大细胞抑制剂,有效减轻了周围性面瘫的程度,且用这种抑制剂治疗早期贝尔氏患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3免疫学说11肿瘤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指发生在颅内或颅外的肿瘤直接或间接侵及或压迫面神经从而造成的面瘫。外伤性面神经损伤医源性(手术后),颞骨骨折或面部外伤感染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如中耳炎、腮腺炎、带状疱疹先天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或颞骨及面神经管发育畸形其他面神经麻痹的病因12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预后76治疗13

病理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部分病人乳突和面神经管的骨细胞也有变性。发病机制其一:感染或风冷等因素的刺激导致局部缺血,水肿,受压影响面神经微循环障碍;其二:面神经干内神经纤维的损伤、变性从而失去生理功能。14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预后76治疗15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采集…临床表现物理检查……功能评分12344…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5616面神经麻痹的原因伴随症状有无面神经支配区的疼痛或感觉障碍,有无听力、味觉及泪液改变及以及伴发的眩晕病史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时间及治疗史

急性发病或隐形发病,首发或复发,有无治疗情况。患者的心理因素:

注意对面神经麻痹患者心理因素的考虑和治疗17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采集…临床表现物理检查……功能评分12344…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5618面神经麻痹运动神经副交感分泌神经感觉神经障碍表现为症状表现闭眼困难、口角偏斜、听力受累泪腺、下颌下腺及舌下腺分泌及味觉障碍

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闭眼、皱额、蹙眉,眼闭合不全,眼有露白,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歪向健侧。耳后可有自发性疼痛及压痛,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耳道疼痛或感觉迟钝及疱疹等。

19①面神经管内损害

因膝状神经节前的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除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外,还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障碍或丧失,唾液分泌障碍;镫骨肌支以上受损时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和听觉过敏。不同部位的面神经损害出现不同临床症状。20②膝状神经节损害

除表现有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和舌前2/3味觉障碍外,还有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和鼓膜上出现疱疹,唾液和泪液分泌障碍,称亨特综合征(HuntSyndrome),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③茎乳孔以外病变

则只出现上述典型的周围性面瘫体征和耳后疼痛。21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采集…临床表现

物理检查……功能评分12344…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5622静态检查[额部]

额部皮肤皱纹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对称、下垂。右侧额纹变浅,消失23[眼]

眼裂的大小,两侧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眼睑肌张力对称、松弛或增加;眼睑有否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溃疡,瞳孔是否等大。右侧眼裂增大24[面颊]

鼻唇沟变浅、消失。鼻孔的大小,两侧对称、变小或变大。面颊部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皮下脂肪厚度两侧是否对称。右侧唇沟变浅、消失,人中左偏25[口]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下颏是否平坦,伸舌舌表面有否裂纹。口角下垂,双唇左偏,口裂不规则26[抬眉运动]

检查额枕肌额腹的运动功能,观察两侧是否对称,特别是眉目外侧部分。重度面神经麻痹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

[皱眉]

检查皱眉肌的运动功能。

动态检查

不能形成额纹27[闭眼]

轻轻闭眼:检查眼轮匝肌的运动功能,观察上、下眼睑的运动幅度及眼睑有无外翻。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用力闭眼:除检查眼轮匝肌的运动功能外,还应检查眼轮匝肌周围的辅助肌肉,如皱眉肌、提上唇肌、颠肌、压鼻肌的运动功能。

面瘫患者动态框周的表现眼睑闭合不全,露白28[耸鼻]

检查压鼻肌及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观察压鼻肌处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

右侧不能耸鼻,缩鼻孔29[示齿]

检查额肌、提口角肌、提上唇肌及下唇方肌、须肌、笑肌。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双唇左偏,示齿减少30[努嘴]

检查口轮匝肌、提上唇肌、下唇方肌等的运动功能。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鼓腮]

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同时检查额大、小肌、提口角肌、提上唇肌、下唇方肌、须肌的协同运动功能。努嘴的形状不对称31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采集…临床表现

物理检查……功能评价系统12344…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5632

评价系统的重要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国内、外进行了许多研究,多种研究评价标准不一。因而,各种治疗疗效很难进行比较。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种准确的、普遍被医务人员采用的评定标准。即我们应该采用国际上公认、普遍被接受的标准进行评定。目前常有的House—Brackmann系统,Botman和Jongkees系统,Stennert系统,Sunnybrook模式等但是House—Brackmann系统是1984年经美国耳鼻咽喉和头颈外科学会推荐,并被面神经疾病委员会认可,正式采用的统一标准3334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采集…临床表现

物理检查……功能评价系统12344…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5635肌电图中纤颤电位、正锐波的有无可以判断神经有无损伤。

多相神经再生电位的出现表明神经纤维的再生恢复,但不能表明其恢复的程度,也不能准确提示再生是否完全。肌电图是一种电生理检测,首先由weddell及其同事在1944年用于评价面神经麻痹。肌电图36

根据肌电图-面神经病损程度分级标准轻度:肌电图:轻度失神经性损害。特点:无插入电位延长,有少数失神经电位,多相波增多,最大用力收缩为单纯-混合相。中度:

肌电图:中度失神经性损害。特点:有较多的失神经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元电位平均时限延长,波幅降低,并且多相波增多,最大用力收缩时为单纯相。重度:肌电图:重度失神经性损害。特点:插入电位延长,患者表现为完全性面瘫,最大用力收缩时仅有少量或单个单元电位。37电生理诊断可用于判断预后。

神经兴奋性试验(NET):在耳垂下部用0.1ms的方波脉冲,电刺激由茎乳孔出来的面神经干,测量引起面肌收缩的最低阈值并左右侧比较,两侧电流阈值差小于3.5mA者预后好,大于3.5mA者治疗困难,大于10mA者预后不良,大于20mA无反应则为神经变性。

诱发肌电图(EEMG):用表面电极或针电极置于耳下刺激神经干诱发的肌电图。测量电位的最大振幅,计算出患侧对健侧的振幅比,判断失神经的程度,振幅比在50%以上为(-);10%以上者预后良好;10%以下者,预后不良。

38临床表现及诊断…病史采集…临床表现

物理检查……功能评价系统12344…电生理检查…鉴别诊断5639分类面神经麻痹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大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诊断要点临证时结合病史、病程、起病形式和典型的体征特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并不困难。同时还需与能引起周围性神经麻痹的其他疾病相鉴别。定位诊断首先要区别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是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还要区分是脑干内还是脑干外。这种明确的定位对疾病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鉴别诊断40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鉴别诊断

(1)原发性神经麻痹

多由面神经炎引起,即口僻,多以冷风侵袭为常见诱因,发病突然,3天后很少进展。(2)继发性面神经麻痹

起病缓慢,逐渐加重,多由他病继发。①Guillain-Barreˊ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可并发周围性神经麻痹,病程进展缓慢,多为双侧性,且有前驱感染史,对称性的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脑脊液出现蛋白定量增高,细胞数正常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鉴别诊断41②局部炎症

如中耳炎、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可累及面神经,但多起病缓慢,逐渐加重,且因有腮腺及局部体征不难鉴别。③后颅窝病变

如桥小脑角肿瘤、颅底脑膜炎、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常伴有听觉障碍及原发病的特殊表现。④莱姆病(LymeDisease)

伯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面神经麻痹,多经蜱叮咬传播,伴慢性游走性红斑或关节炎史。可应用病毒分离及血清学试验证实。⑤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常伴有其他脑神经麻痹,以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及面神经麻痹居多,可单独发生。鉴别诊断42中枢性及周围性面瘫的鉴别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

病灶对侧同侧面瘫范围眼裂以下面肌瘫全面肌瘫味觉正常可有障碍伴发症状常有,如偏瘫不一定43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预后76治疗44

①瘫痪肌的挛缩

病侧鼻唇沟加深、口角反牵向患侧、眼裂缩小。但若让病人做主动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挛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而健侧面肌收缩正常,病侧眼裂更小。②面肌痉挛

面神经麻痹恢复后少数患者出现病侧面肌痉挛主要部位:上唇方肌、颧肌、提口角肌常合并挛缩及联带运动。45

③联带征

病人瞬目时即发生病侧上唇轻微颤动;露齿时病侧眼睛不自主地闭合;试图闭目时病侧额肌收缩;进食咀嚼时,病侧流泪伴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及汗液分泌等表现。④鳄鱼泪综合征

多继发于面神经或岩大神经的创伤或炎症。当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时,患者出现进餐时患侧眼睛流泪。这些现象可能是由于病损后再生的神经纤维长入邻近其它的神经鞘细胞通路而支配原来属于其他神经纤维的末梢器所致。46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预后76治疗47…治疗原则…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康复治疗12346…西医治疗进展5治疗48

治疗原则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并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49

皮质类固醇激素

急性期可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强的松(泼尼松)口服,20-30mg,每日1次清晨顿服,或地塞米松5-10mg/d静脉注射。在疾病早期短期应用1-2周,之后渐停药;由带状疱疹引起者,皮质类固醇激素联合阿昔洛韦(ACV)0.2g,每日5次,连服7-10天。药物治疗50

B族维生素

维生素B1口服,10mg,3次/d;或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ug,肌肉注射1次/d,以促进神经髓鞘恢复。

氯苯氨丁酸(Baclofen)每次5mg,3次/d口服,可逐渐增量至30-40mg/d,分3次服。可通过减低肌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个别病人不能耐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和嗜睡等。药物治疗51

急性期在茎乳孔处给予热敷或给予红外线照射、短波透热或半导体/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利于恢复。采用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法透射患侧茎乳孔和星状神经节,强度80%,每点各照8min,1次/d,每周6次。采用超短波无热量至微热量,15min/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配合电体操:进口神经肌肉电刺激机,电流量平均10-18mA,20min/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物理治疗52慢性期半导体激光联合神经肌电促通仪治疗慢性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患侧翳风、下关、迎香、颊车、鱼腰、地仓、阳白、太阳、听宫等相关穴位每次取穴3~4穴,每穴照射3min,功率为250mW,1次/d。物理治疗53

神经肌电促通仪治疗频率:频率调整选择(1-1000Hz),自动治疗选择(3-1000Hz)治疗时正极置于大椎穴,一负极置于患侧耳后乳突区,另一负极置于患侧颊车相应部位治疗剂量:采用患者耐受量,15min/次,1次/d。

中频治疗仪

治疗时2电极分别置放于患侧面部相应穴位采用神经炎治疗模式治疗剂量:采用患者耐受量,20min/次,1次/d。物理治疗54

时机:面神经功能开始恢复的早期

尽早进行功能锻炼

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每日数次,每次数分钟

按摩瘫痪面肌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瘫痪肌肉受健侧的过度牵引。康复治疗55因患者不能闭眼、瞬目使角膜长期暴露,易发生感染

可用眼罩、眼药水或眼膏加以防护。预防眼部合并症56贝尔氏面瘫治疗,存在的争议很多:一部分人主张非手术治疗

另一部分人主张手术治疗。西医治疗研究进展57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治疗研究进展非手术疗法贝尔氏面瘫70%-80%能够自愈临床医师首选非手术疗法核心:早期的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贝尔氏面瘫但在应用激素的疗效、方法和剂量等方面存在不同意见。58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疗效

有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短期大剂量激素治疗对贝尔氏面瘫的预后无影响,面瘫的预后仅与病变程度有关。皮质类固醇治疗完全性面瘫较安慰剂组和非治疗组在功能恢复上有显著差异。顾颜琪等用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面神经炎效果理想,治愈天数最短6天,最长17天,平均治愈天数(11.4±2.9天),而对照组治愈天数最短15天,最长60天,平均治愈天数(28.9±11.3天),平均治愈天数较小剂量强的松缩短17天,较甘露醇加激素茎乳孔注射还短2.1天。59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结论:激素治疗的疗效是肯定的。机理:足量的地塞米松冲击能有效地消除神经水肿,及时解除面神经相对受压状态,有效改善血液循坏,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此疗法宜在面瘫的急性期,慢性期疗效差。60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剂量

疗效肯定,关键是剂量的大小。

给药方法

静脉给药

口服激素不如静脉给药效果更确切免疫反应学说也积极主张应用激素抗炎及抑制免疫反应如无禁忌,应在发病7d内早期应用激素治疗,泼尼松1mg/kg/d,连续7d或相当剂量的其他激素类药物。6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口服给药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经验:起病3d内来诊者,成人给予强的松60mg/d,连服2d;40mg/d,连服2d;20mg/d,连服2d;10mg/d,连服2d;共8d,每天将全天量晨间顿服。绝大多数患者皆于2-3周内痊愈。而3d以上来诊者,同法治疗,效果较差。结论:大剂量激素治疗对疾病早期疗效较好。6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治疗研究进展联合用药激素+改善循环药物Stennet认为在激素治疗的同时结合应用改善循环药物,效果更佳。

激素+抗病毒药物基于贝尔氏面瘫的病毒感染学说,有人主张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63

大剂量激素应用的副作用:激素会影响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导致糖尿病并发症解决方法:

对症治疗前列腺素(Lipo2PGE1)能改善面神经的血液循环且不影响血糖水平,现已成为治疗贝尔氏面瘫的一种新药。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治疗研究进展64

茎乳孔或神经管减压术

茎乳孔处疼痛明显者,以减轻面神经的受压。

神经粘连分离术或吻合术神经功能恢复差,肌电图检查呈完全失神经性改变者或病后2年仍未恢复者

整容手术严重面瘫病人可行。手术治疗65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手术减压时机存在争议颞骨岩部骨折造成的面瘫,越早进行手术效果越好。炎症引起的,如带状疱疹导致的,应待炎症消退后2周再进行手术。Bell麻痹自愈率较高,如发病后3个月仍没有恢复迹象,可以考虑减压术。神经电图(ENOG)神经电图是定量监测运动神经纤维变性进展的最好方法。根据现有经验,神经电图测试非常有利于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也有助于贝尔氏面瘫预后的评估。

66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国外临床经验Fisch临床证实:只要有5%的纤维保持传导,神经内膜完好的数目就足以保证满意的面部功能恢复,而无神经传导阻滞的纤维数≤5%时,患者的恢复就不满意。Fisch将“ENOG示90%以上的神经损失”作为神经不能完全恢复的临界值,这个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并采用。Fisch主张在3周内利用ENOG检测选择神经损失达90%的患者立即进行减压,3周以后便不主张手术治疗,原因是此时神经已发生不可逆的改变。67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国内临床经验国内将手术减压的时间范围放得较宽。大多数人并不认为3周是神经变性的明确分界点,3周后的病变也可采用手术治疗。北京同仁医院的经验:发病4d后,ENOG示90%以上的神经损失,隔日复查如故,可立即手术。发病2-3周,ENOG示90%以上的神经损失,EMG示肌纤维颤动,镫骨肌反射消失,立即手术。发病2-3周,ENOG示90%左右神经损失,EMG示多相动作电位,镫骨肌反射存在,暂不手术,定期复查至6个月,仍为部分恢复者手术减压。68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发病3-6个月,ENOG示90%左右神经损失,EMG示肌纤维颤动,镫骨肌反射消失,若排除其他疾病仍可通过减压手术获得良好疗效。发病6个月-1年,面瘫恢复不良,神经功能肌电检查示预后不良者仍可手术,尚有一定疗效。发病2年以上及面肌萎缩者,一般作非手术治疗。69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45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表现及诊断预后76治疗70不完全性面瘫起病后1-3周开始恢复,1-3个月内可望明显恢复或痊愈轻度面瘫无论治疗与否,痊愈率可达92%以上。受凉起病者、面瘫4天后镫骨肌反射仍存在者预后较好。年轻患者预后好老年患者发病时伴乳突疼痛,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预后较差。预后完全性面瘫病后10天面神经出现失神经电位通常需3个月恢复。完全性面瘫病后1周内检查面神经传导速度可判定预后:患侧诱发电位M波的波幅为健侧的30%以上,可能在2个月内恢复;下降为健侧的10-30%,在2-8个月内恢复下降为健侧的10%或以下,恢复较差,需6个月-1年,可伴面肌痉挛及联带运动等合并症。mmHg7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3经筋刺法的临床研究72古代文献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73病名的历史渊源在祖国医学医籍中,无面神经麻痹一词,但根据该病临床症状来看,早就有过描述。

《灵枢.经筋》篇云:“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即言此病,称之为“口”,“口僻”,“卒口僻”

《金匮要略》

称“僻”

《类证治裁》

称“口眼斜”74《诸病源侯论》

称“风口”《三因方》

称“口眼歪斜”《医学纲目》

称面瘫为“戾”

此后名家著述多称面瘫、口眼歪斜、吊线风、歪嘴风等。目前统称为面瘫。75病因病机

76

“面瘫”发生的内在因素:

《金匾要略·中风历节病脉并治第五》中说:“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肉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类证治裁》曰:“口眼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

《医门法律》中亦曰:“口眼斜,面部之气不顺也”。内因77《诸病源候论》曰:“偏风外,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又“……口邪僻,是风入于颔颊之筋故也。”“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小儿杂病门·中风口邪僻候》说:“小儿中风,口邪僻,是风入于颔颊之筋故也。”《医林改错》记载:“若壮盛之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

说明风寒是诱发本病的外在因素。外因78病机《诸病源候论》“一其经筋偏急不调……口歪僻也”。《医学入门》亦曰:“风邪初入反缓,正气仅急,牵引口眼僻”。79李东垣——“正气自虚”。朱丹溪——“湿痰生热”。张景岳——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景岳全书》非风中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王清任——以血瘀立说创立通窍活血汤治疗面瘫,至今作为临床常用方剂之一,运用得当,确也行之有效。医家的观点80治疗古代治疗,可谓内容丰富,从药物方剂、针刺、灸法、贴法等方面都有阐述。药物方剂

唐·王焘《外台秘要》:“千金附子散主病源风邪入于足太阳之经之风口斜方:炮附子、桂心各五两,人参、细辛、防风、干姜各六两。”81元·罗大益《卫生宝鉴》:“秦艽升麻汤治中风手足阳明经口眼斜,恶风恶寒,四肢拘紧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小儿口眼斜,面色或青或赤,此肝心风火乘脾也,朝用异功散加钩藤而愈其时……病有耗损肝血或吐泻亡津,而肝失濡养,肝火生风致口眼斜诸证,法当滋肾水养肝壮脾土。偏于脾胃虚者方用异功散加柴胡钩藤……”82明·吴昆《医方考》:“中风之口眼斜,改容膏主之:蓖麻子一两,真冰片三分,右共捣为膏,寒月加干姜,附子各一钱,左敷右,右敷左。”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口眼斜,因于血液衰竭,不能荣养筋脉,治于润养以熄风,方用

大秦艽汤,或十全大补汤尤妥。”83针灸取穴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口僻,颧峁及龈交、下关主之。”“目痛口僻戾,目不明,四白主之。”“鼻窒口僻,禾髎主之。”“口僻不正翳风主之。”宋·王惟一《铜人针灸俞穴图经》:“客主人治偏风口眼斜。”

84明·徐春甫《古今医统》:“治中风口眼斜,听会二穴在耳下韭叶陷中,地仓二穴在口吻四分外近下有脉微微动者是,上二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玉龙歌》:“口眼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百症赋》:“颊车地仓穴,正口于片时。”85明·张介宾《类经图翼》:“颊车主治偏风口眼歪斜,病左治右,病右治左。”“下关主治偏风口眼歪斜。”“承浆主治偏风,半身不遂,口眼斜”。《杂病穴法歌》:“口噤斜流涎多,地仓颊车仍可举。”清·陈梦雷《图书集成医部全录·风门》:“口眼歪斜,地仓针入二分,沿面斜向颊车一寸半,留十呼泻之,颊车斜向地仓,以上两穴,右补泻左,左补泻右。”86现代中医学者

对本病的研究87王惠国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面部络脉气血空虚,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侵袭,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经筋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李延辉认为面瘫属于邪侵表浅经络。88陈智慧认为面神经炎主要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致,另外,风痰痪血阻滞脉络亦能导致本病。饶军福认为该病多由于外邪引发,且以风寒证居多,而正虚则与气虚多见。89穴位的检索统计近年来,郭氏运用计算机对自《黄帝内经》起至清代末年为止的62本针灸古籍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古代针灸治疗本症共涉及81个穴位,总计266穴次。90常用穴位及其频次为:

地仓27、颊车25、水沟15、合谷13、承浆12、听会11、内庭7、足三里6、列缺5、太渊5、迎香5、冲阳5、百会5、二间4、禾髎4、承泣4、大迎4、翳风4、上关4

91常用经络及其频次为:胃经90、大肠经38、督脉31胆经29、肺经13、任脉12、膀胱经9常用部位及其频次为:头面162、手背23足背16、臂阳12、腿阳11、臂阴9、手掌792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古人治疗面瘫通常采用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

局部取穴主要选用患侧头面部的腧穴,如地仓、颊车、水沟、承浆、听会、迎香、百会、大迎、翳风、上关等。

远道取穴则选用相关经络腕踝以下的腧穴,如胃经的内庭、足三里,大肠经的合谷,肺经的列缺、太渊等。93证候分析面颊瘫痪不能自主的表现---面颊部为阳明、少阳经筋所布,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阳明经络,导致经气失和,经筋失养,纵缓不收。耳后疱疹、耳痛、听觉及味觉障碍--足少阳胆经分支从耳后入耳中,手少阳经筋“支者入系舌本”,邪郁少阳筋惕肉润、瘫痪肌挛缩、口角歪向病侧--迁延不愈,邪郁化热,伤津灼阴,阴血不足,虚内风动辩证治疗94辩证分型多数医家只分为风热型与风寒型湛桂芝将该病分为风寒痹阻型、风热型、肾虚型。陈佑邦等将本病分为四型:风寒痹阻型、风寒犯胃型、肝胆湿热型、肝肾亏虚型。其中一类是风寒袭于阳明经脉,一类是风寒袭于阳明、少阳经脉。95杨廉将本病分为六型:

风寒外袭:有受风史,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肌肉酸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风热外袭: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头痛、咳嗽、咽痛、口干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肝风内动证:口眼歪斜突然发作,面部潮红,肢体发麻耳根胀痛,眩晕加剧,脉弦数有力,舌红苔黄。96肝气郁结证:口眼歪斜常随精神刺激而出现,伴有太息,胸胁苦满,不欲饮食,悲痛欲哭,脉弦,苔薄白。气血双亏证:口眼歪斜,面肌松弛,眼睑无力,少气懒言,脉细无力,舌质淡嫩、舌苔薄白。风痰阻络证:口眼歪斜,面肌麻木,语言不清,喉有痰鸣,舌体有僵硬感,脉弦滑或弦缓,舌苔白腻。97辩证配穴风寒者加外关、太阳;风热者加曲池、大椎;风痰阻络者加丰隆;燥盛者加太溪;血瘀者加血海、膈俞。98其他治疗方法拔罐疗法艾灸穴位注射刺络拔罐法电针法头针法穴位贴敷法推拿疗法治疗面瘫99拔罐疗法

普通火罐法:选取大小适合的火罐,以右手持之,左手用镊子挟点燃的酒精锦球,迅速投入罐内,又立刻抽出,此时,将火罐迅速扣至患面部(一般为太阳穴处和颊部),l0分钟后,除去火罐。隔日治疗一次,连续治疗4—5次。100

闪罐法:右手持所选的火罐,左手持镊子挟住点燃的酒精棉球,迅速插入火罐内,顷刻抽出,此时,将火罐扣至所选的穴位上(—般为四白、颊车、地仓穴)。片刻除去火罐。又如前法,将火罐扣至上述穴位。片刻又除去火罐。如此返复操作,自至所拔部位皮队颜色变红为度。101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拔罐,每周2次,适用于恢复期。也可以常规消毒患者侧局部皮肤后,用七星针叩打局部皮肤,以轻微潮红为度,以火罐吸出少许血液。每天一次,每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102艾灸取穴:下关,太阳,颊车,地仓,承浆方法:温针灸在针刺法之后取2—4个穴位,针下皮肤以硬纸皮垫好,以防灼伤,取艾条插入针柄,直至燃烧完毕。

其他还可用直接灸或悬灸。每次3—4穴103104穴位注射取穴:翳风,下关,太阳。材料:取药如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维生素

B1,B12,弥可保注射液等。方法:每次取1—2穴,每次注1ml,使患者有酸麻胀感扩散到面部。每日一次。

105电针法选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接通电针仪,通电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如通电后,见牙齿咬嚼者,为针刺过深,刺中咬肌所致,应调整针刺的深度。适应于面瘫的中、后期。106头针法治疗区:面运动区。上点为前后正中线(眉间至枕外粗隆)中点后0.5厘米,下点为眉枕线(由眉中点经过头侧面到枕外粗隆的水平线)与前发际相交点,两点连线的下2/5处。治疗方法:用捻转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或肌层,每分钟捻转200次以上。捻转2分钟,留针5分钟;再捻转2分钟,留针5分钟,即可出针。每日治疗一次。107穴位贴敷法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少许麝香,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少许冰片作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108推拿疗法

选取印堂、下关、颊车、风池等穴,采用一指禅推法、揉法、抹法等手法,拉动面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面瘫有很好的防治作用109针灸治疗进展针灸治疗本病的选穴规律治疗时机的选择针刺的补泻和刺激量早期不宜采用电针不同针刺频次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古代刺法的选用面瘫的后遗症和并发症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

110针灸治疗本病的选穴规律

本病的取穴,多用地仓、颊车、下关、迎香、四白、阳白、翳风、合谷等阳明经与少阳经穴。

111治疗时机的选择急性期针刺急性期不宜针112急性期针刺

李国臣对334例面瘫患者不同时期分别应用针刺和电针进行治疗观察后发现:针刺组中急性期治愈率明显高于恢复期,电针组中急性期和恢复期治愈率也有显著差异,李氏强调,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仅可以应用针刺和电针,而且是针刺和电针治疗的最好时机。

王寿彭认为,急性期恰当治疗既可阻止病情发展,又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113急性期不宜针

位孟元等认为在面神经炎急性期,神经正处于急性炎症水肿阶段,若用电针连续刺激,会使神经组织水肿加剧,使面神经受到进一步损害。

朱春华等将面瘫病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发展期,指发病后1~7d;第2阶段为静止期,指发病后7~20d;第3阶段为恢复期,指发病20d以后。认为针刺治疗本病的最佳时机是静止期。因为发展期机体与病邪正处在抗争阶段,该时期筋脉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会导致虚则更虚、邪盛更盛的局面。114

对面瘫不同时期针刺补泻的看法

张氏[11]认为:初期以泻法为主,浅刺多穴,气血两虚可施补法;后期以补法为宜,寒邪重者可选穴配以灸法。

郭氏[12]认为:急性期用清泻法。恢复期用温补法,健侧重刺,患侧轻刺。亦有学者采用各穴均用雀啄点刺手法,轻刺激,不捻转。115

早期不宜采用电针

面瘫早期不宜采用电针强刺激。面神经受损早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少量电流刺激亦会产生强烈反应,故此时不应使用电针治疗。

早期不宜116早期不宜进行电针强刺激的原因如下:

1.加速神经细胞疲劳2.加重炎性水肿3.加重神经膜病理性改变117

不同针刺频次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税素华将49例周围性面瘫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每日针刺1次,B组每周针刺2次,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每日针1次

每周2次

结果:周围性面瘫病人的针刺治疗频次与疗效不成正比(P<0.01),每日治疗1次与每周治疗2次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18古代刺法的选用《内经》刺法九刺

十二刺

五刺

《灵枢·官针》

针刺治疗面瘫在采用多针浅刺法的基础上选用《内经》刺法,所涉及到的刺法有毛刺、远道刺、直针刺、浮刺、半刺等刺法。

偶、报、恢、齐、扬、直、输、短、浮、阴、傍、赞输、远、经、络、分、大、毛半、豹、关、输、合119

毛刺:“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

九刺之一,是在有病处的皮肤表面进行浅刺的一种刺法。常用于起针后,在患部表面浅点刺以加强疗效的针法。远道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

九刺之一,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120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十二刺之一,是先挟持捏起穴位处的皮肤,然后将针沿皮下刺之,不伤肌肉,有直对病所之意,常用来透刺穴位,如地仓透颊车、攒竹透鱼腰等。

121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十二刺之一,是斜针浅刺的一种刺法。有浅刺勿深以治肌肉寒急之意,是我们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刺法。122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五刺之一,是浅刺于皮肤,刺得浅,出针快,好象拔毫毛一样。常用于小儿患者及不适宜留针患者。123

巨刺法——是一种机体一侧有病,而于对侧选取经穴治疗的方法。

《灵枢﹒官针》:“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

《素问﹒调经论》:“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针灸大成》:“巨刺者,刺经脉也,痛在左而右脉病者,

则巨刺之,左痛刺右,右痛刺左,刺经脉也”。124

合谷刺法

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将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人中抽取62例,分为“合谷刺”组31例和常规针刺组31例。31例患者均采用“合谷刺”法。(一穴透三穴)合谷刺组阳白颧髎地仓攒竹鱼腰丝竹空地仓大迎迎香迎香水沟承浆配穴为对侧远端的合谷、太冲。均行平补平泻手法。125合谷刺组

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合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疗效比较126

面瘫的后遗症和并发症

面瘫后遗症主要是面部部分表情肌的运动功能恢复不全,多为面肌主动运动的不能。诸如额枕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恢复不全均属于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范畴。

多由于面神经轴突变性所致;从中医的理论角度分析,此多为邪气已去、正气不足所致,因此主要表现为肌肉纵缓不收。127

面瘫并发症是指在面瘫的恢复过程中或恢复后出现的新的病症,主要是面部部分肌肉的联带运动、抽搐、挛缩,多为面肌被动的不自主运动,诸如表情肌挛缩、联带运动、面肌抽搐、上睑下垂及鳄鱼泪征等。

面瘫并发症多由于神经再生杂乱、面肌纤维化及微血管压迫所致。中医认为此多为血虚生风、经筋失养所致,主要表现为筋惕肉闰。128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

由于本病邪在浅表,故治疗较为容易。Bell麻痹具有较高的自愈率,约有80%患者在1-2个月可以自然恢复。

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一般说病程在三个月内的患者,只要治疗及时、适当,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平均疗程约一个月。129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23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3经筋刺法的临床研究130“经筋刺法”的创立针刺治疗本病历史悠久,但依据祖国医学经筋理论指导本病治疗的报道则较少。石学敏院士根据《灵枢·经筋》的有关理论,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认识,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经筋病候,“气血痹阻,经筋失养”为其主要病机,提出了以“祛外邪,调气血,通经筋”为治疗原则的“经筋刺法”,应用于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31理论基础《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经筋较经络而言浅显。“筋”,肉之力也。132

劳汗当风贪凉喜冷,嗜卧风口风寒之邪直中面部经筋

经筋失利,纵缓不收

外邪瘀阻理论基础133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具有联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部位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和疼痛,十二经筋只有在经脉气血濡养以及经气的正常调节下才能发挥其综合生理效应。理论基础134病机关键: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手足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经筋循行于表浅筋肉关节,易感外邪,当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时,风寒湿热等邪气便乘虚而入,导致经气失于正常布散,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治疗原则:“祛外邪、调气血、通经筋”

135选穴原则:针刺范围与手足三阳经筋在面部的分布区基本一致。针刺方法:采取排刺以及一穴多针等透刺。一穴多针源于《灵枢·官针》中的恢刺、合谷刺等,即:“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透刺法

排刺旨在疏调三阳经经筋136经筋刺法的建立阳白四透(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仓四白两透(针向目内眦、目外眦)睛明下关风池、翳风对侧合谷主要穴位137

阳白四透: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

根据手三阳、足少阳之筋结于“角”(额角),足太阳经筋上头下颜,结于鼻①手阳明经筋:直者“上左角,络头,下右颔”;②手太阳经筋:支者“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额结于角”;③手少阳经筋:支者“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④足少阳经筋:直者“循耳后,上额角”。⑤足太阳经筋:直者“上头下颜,结于鼻。”

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根据足阳明经筋循行路线。即:直者“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138

颧髎:根据足三阳、手阳明之筋结于“頄”(颧部)。①足阳明经筋:直者“上颈,上挟口,合于頄”;②足太阳经筋: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頄”;③足少阳经筋:直者“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④手阳明经筋:支者“上颊,结于頄”。太阳透地仓:太阳为经外奇穴。根据足少阳经筋循行路线。即:直者“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139

四白两透及睛明:根据足太阳经筋为“目上纲”(上睑),足阳明经筋为“目下纲”(下睑)。下关:根据足阳明经筋循行路线。即:支者“从颊结于耳前”。风池、翳风、健侧合谷:疏风通络,善治头面诸疾。140我们研究发现:经筋刺法可显著改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额部运动,眼睑闭合,口唇移动,静止对称,张力,疗效等症状,优于传统刺法。面部肌电图检测证实:经筋刺法可使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下唇方肌和上唇方肌的募集电位增加,提示面部肌力改善,优于传统针刺法。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141经筋刺法治疗面瘫的机理探讨中医学

1.阳明经行于面部,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面部的阳明经穴为主,配合太阳,少阳经穴,以疏通面部经气;

2.所选穴位均是手足三阳经筋循行于面部的要穴,可以激发经络之气,鼓舞阳明经气,促进气血运行,散瘀通经活络,营卫和调,肌肉经筋得以充足的营养,颊筋自利而僻得愈。

3.该针法的特色是能直达病所,发挥“通经络,调气血,荣经筋”的作用。142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机理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受压时间,迅速消退炎症,改善神经末稍营养,加快神经恢复.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增强肌纤维收缩,纠正神经抑制。143144疾病简要概况疗法的简要介绍应用推广的前景145器械准备针灸针(材质:不锈钢),0.30mm×75mm(30号,3寸)及0.30mm×40mm(30号,1.5寸)两种。体位选择基本要求就是患者穴位充分暴露,肌肉充分放松,体位舒适安稳,且能持久保持。本针刺法简单方便,坐卧位均可。建议初次针刺者选用卧位,以防紧张,晕针等。揣定穴位明晰穴位所在,通过揣摸按压一则可以探查患者的感觉和反应,二则可以了解穴位情况,三则可以改善肌紧张,减轻疼痛,四则可以提高机体对针刺的反应性。消毒应用针刺必须严格注意消毒灭菌。针刺前的消毒灭菌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生的手指和病人的施针部位。针具器械消毒、医生手指消毒、施针部位消毒。146针刺操作主穴阳白四透:采用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针具规格为0.30mm×40mm;阳白147阳白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眩,口眼歪斜,颈项强急;呕吐。148针刺操作主穴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指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以进入皮内为度)、排刺,每隔0.5寸1针,施捻转泻法,针具规格为0.30mm×40mm;149地仓ST4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位。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主治:唇缓不收,口角歪斜,流涎,齿痛颊肿。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颊车ST6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颈项强痛,失音。150针刺操作主穴颧髎:直刺1寸,施捻转泻法,针具规格为0.30mm×40mm;151颧髎

定位:正坐,或仰卧位。在面部,当日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歪斜,颊肿,齿痛,唇肿,面赤;目黄。

152针刺操作主穴太阳EX—HN5:

定位:正坐或侧伏坐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

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主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目眩,目涩,口眼歪斜,牙痛。153太阳向下经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2.5寸,施捻转泻法1分钟,针具规格为0.30mm×75mm154针刺操作配穴闭目露睛加四白睛明四白ST2

定位:正坐,或仰靠,或仰卧。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迎风流泪,眩晕,头面疼痛,口服歪斜。睛明BL1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主治:目赤肿痛,目眩,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眦痒痛,目翳,视物不清,近视等155四白两透: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