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的逻辑之判断(二)_第1页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之判断(二)_第2页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之判断(二)_第3页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之判断(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预设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和命题。简单地说就是语句中隐含的意义。例如,“赵科长又戒烟了”,这句话就隐含有“赵科长抽烟”、“赵科长过去戒过烟”、“赵科长以往的戒烟没有成功”这些意义。如果我们用“S”代表一个特定的语句,用“非S”表示它的否定形式,用“T”表示它的预设,我们可以发现:当“S”真时,“T”真,当“非S”真时,“T”也真,也就是说,“S”的真或假都预设“T”;但是,如果“T”假,则“S”的真假无意义。例如,“所有的鬼都是青面獠牙的”与“有些鬼不是青面獠牙的”,这两个互相否定的语句都预设了“有鬼”;当前一语句为真时,“有鬼”为真;当后一语句为真时,“有鬼”也为真。但是,如果“无鬼”,则关于鬼的任何谈论都没有真假方面的意义。这就是说,只有预设为真,包含该预设的语句才有真假;如果预设为假,则包含该预设的语句就没有意义。二、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是一个判断预先假定的东西,是一个判断能够为真或为假的先决条件。例如,“中国的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女性”与“中国的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是女性”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都预设了“存在着中国的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果不预先假定这一点,这两个判断都是无意义的。普遍来说,语义预设的分析只是在语句中进行的,不需要结合特定的语境。例如,“包公铁面无私使贪官污吏心惊胆颤”与“包公铁面无私并没有使贪官污吏心惊胆颤”,这两个语句都预设了一个事实“包公铁面无私”,这个预设不需要结合特定的语境就能分析出来。语用预设是将预设看成是交际双方预先共知的讯息。例如,熟人碰面打招呼:“吃了吗?”、“吃了”,这里的预设就是“饭”,由于“吃饭”是人所共知的讯息,所以“饭”这个预设即便不说明也能被人们理解。但大多数情况下,语用预设虽然包含在语句的意思之中,但却不能由语句的字面意思直接得出,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语境)才能推导出来。例如,下面这段对话:“甲:借到了吗?,乙:没借到。”,单凭这段对话,是无法得出预设是什么的;但是,如果这段对话是在图书馆进行的,对话的双方正好又是学生,那么,我们以这段对话为根据,再结合周围环境(语境)所提供的信息,就能大概推知:这里的预设是某本书的存在。三、语用预设有这样两个特征:“共知性”和“可取消性”。共知性是指预设必须是交际双方(或一般人)共同知道(共有)的知识或无可争议的信息,或者是说话人暗示出来,能够被听话人所理解的讯息。例如,“太阳距离地球1.5亿公里”,这句话至少可以推导出这样几点预设:“存在着一个叫‘太阳’的星体”,“存在着一个叫‘地球’的星体”,“这两个星体之间有一定距离”,这些预设都是一般人所共同知道的信息。再如,甲、乙二人以“某本书的存在”作为预设,进行下列对话:“甲:借到了吗?,乙:没借到。”,此时若有第三个人在场,而他不知该预设的话,可能会问:“什么没借到?”。可取消性是指特定的预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被取消。例如,“小张的妻子很漂亮”,明显预设“小张有妻子”;但如果说“小张的妻子很漂亮,只可惜前几天她跟他离婚了”,原先的预设就被取消了。由于语用预设和语言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说话人所说的话语多少会受到语用预设的影响;如果不管不顾,自说自话,那么说出的话语将会极不恰当。例如,“请关门!”这道命令,只有说话人根据周围的环境,得出语用预设:“有扇门存在,并且那扇门是开着的,听话人能够辨认出那扇门,并有条件把它关上”后,说出这道命令才是恰当的;如果“门不存在”、“门是关着的”或者“听话的人不在”,此时,就不能说出“请关门!”这样的话,因为这是极不恰当的;如果说话人不经预设、不管不顾,非要说出这样的话,那么多半会被人看作是头脑有问题、莫名其妙、神经病,相信大多人都不会这样做。语用预设除在日常交流、判断、命令中出现外,也常出现在问句中。例如,“你已经停止打你的老婆了吗?”,就预设了一个事实:听话人经常打自己的老婆。一个有虚假预设的问句叫做“复杂问语”,无论对它作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回答,都接受了那个预设,因此,回答此类问语的最好方法是指出其中那个预设为假。例如,一般人回答“你已经停止打你的老婆了吗?”的正确说法是:“我根本没有打过老婆,何谈停止不停止”。回答问题的另一个办法是回避,即重复该问句的预设。在外交场合和礼仪场合,对于不便回答或不好回答的问题,就可以采取回避的手法,它比单纯的拒绝显得更有礼貌和更有修养。下面,我们举一个记者在采访一位女科学家时的提问为例来说明预设的重要性。由于这位记者采访前对该女科学家没有基本的了解,事先也未作必要的准备工作,以至采访中提出的问题很不恰当,使采访过程中显得极为尴尬。且看下面两人的对话:记者:“解放多年来,我国高等学府培养了许多人才。请问您毕业于那所大学?”科学家:“对不起,我没上过大学。我搞科研,主要靠自学。我认为自学也能成才。”记者:(一愣)“听说,您又成功地完成了一科研项目,请问您的新课题是什么?”科学家:“看来您并不了解我的工作。我一直致力于这个项目的科学研究,所以说不上有什么新课题。”记者:(想改变话题,以缓和气氛)“您的孩子在哪儿学习?”科学家:“我早已决定把我的毕生精力贡献给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一直独身。请原谅,这个问题我不愿意多谈。”记者:从上述对话中不难看出,记者的三次提问都是不恰当的,原因在于它们各自所包含的预设都分别是一个虚假的命题。记者的第一问预设了“女科学家是大学毕业的”,至少是“上过大学的”,但女科学家事实上根本未上过大学,因此这第一问所包含的预设就是一个虚假的命题,而基于虚假的预设所提出的问题,自然就是不恰当的。第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