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4古代诗词阅读_第1页
新教材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4古代诗词阅读_第2页
新教材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4古代诗词阅读_第3页
新教材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4古代诗词阅读_第4页
新教材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4古代诗词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业作业4古代诗词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别韦司士①高适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②,无那③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④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注】①司士:官名。此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韦司士路经滑州,渡黄河北去,诗人与州郡中官吏夜间设宴为韦送行。韦司士与诗人就是这次宴会上所结识的新交。②啼鸟堪求侣:《诗经·小雅·伐木》中有“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句子。堪,能。求侣,呼唤同伴。③无那:无奈、无可奈何。④白马津:古代黄河津渡名,在今天河南省滑县东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高馆张灯”言环境之豪华,酒香清洌言酒菜之丰盛,足见待客之殷勤。B.次句选取“夜钟”“残月”“雁归声”等意象,渲染了凄清,寂寥的别离气氛。C.颈联展开想象,设想友人别后行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充满了离情别意。D.尾联将伤别化为对前路处处有逢迎的热情祝愿和乐观展望,充满了乐观情调。2.颔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C2.①运用典故。化用《诗经》中的诗句,表现了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为新交的庆幸;②虚实结合。“啼鸟”虽非实写,却关合春天的季候,与下句的“春风”,一虚一实,正成对应;③拟人手法。不说朋友送别,而言“春风欲送行”,将“春风”人格化,道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设想新颖。【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情景交融”说法错误。颈联是对韦司士行程所经的想象。唐时滑州州治白马城在黄河南岸。韦司士离此北去,头一站便是黄河岸边的白马津渡,所以诗人想象韦司士的别后行程,首先便写到“黄河曲”“白马津”。这一联写景,只用淡笔轻点,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刻画。诗人此处并没有着意寓情于景,只是预想中的沿途景物,以渲染朋友的旅途劳顿。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只言啼鸟堪求侣”句,使用了用典的手法。“啼鸟堪求侣”化用《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句子“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用来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言啼鸟堪求侣”的意思是,诗人庆幸自己能够结识韦司士这样的才士为新交,表达了对能结识韦司士的庆幸和愉悦之情。“无那春风欲送行”句,是说韦司士在这美好的春天将要离此继续前行。这句诗使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春风”的特点是轻柔和煦,不疾不徐;明明是诗人为友人送行,却不说自己而说“春风”,写出了新识友人的喜悦和刚刚相识却又即将分别的无奈之情,构成了一气旋折的意致韵味,在流利俊逸的语调中蕴含着浓郁的人情味,道出了朋友送别的温煦情意,设想新颖。“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啼鸟”是虚写,是诗人化用《诗经》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使用的典故,并不是真正在写啼鸟求侣;“春风”是实写,既点明了送别友人的季节,又写出了诗人的别离之情。但虚写的“啼鸟”却关合春天的季候,与下句“春风”,一虚一实,正成对应。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野色范仲淹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白鸟忽点破,夕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谓山公【注】意,登高醉始回。【注】山公,即晋山简,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承诗题,表现野色如烟似雾却又不是烟与雾,含蓄表现诗人的品味与喜爱。B.楼台是诗人观察野色重要的参照物,因为它,周围的野色显得更有梦幻之美感。C.白鸟的出现点破了美景,表现出诗人对美好难以常在的思考,寄寓深刻的哲理。D.颈联是诗人大胆的想象,想象眼前野色的动态之美,表现出自然的和谐与多情。2.请从表现手法和诗歌结构上对该诗尾联进行赏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秦州杂诗(其一)①杜甫满目悲生事②,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③秋。西征问烽火,心折④此淹留。【注】①此诗是作者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②生事,即生计。③因:依靠。④鱼龙、乌鼠,即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③心折,心惊。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A.首联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远游”交代路途遥远,关涉后面的陇山、关隘、鱼龙与鸟鼠。B.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之山川险恶,也流露出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C.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出了秦州一带的安和静谧,以此引出尾联诗人因远离故乡而生的悲苦情绪。D.“心折”二字呼应开篇“悲”字,结构上首尾呼应,情感上引出思虑,战事不断,秦州还能滞留么?4.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忆昔韦庄①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②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③,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注】①韦庄:父母早亡,家境寒微,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正在长安应试的韦庄目击这座古都的衰颓,抚今伤昔,写下这首七律。②露桃:此处喻艳若桃花的美女。③无忌,战国时代魏国公子信陵君;莫愁,战国末期楚国歌女。5.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以“昔年”领起,照应题目,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长安昔日繁华景象。B.第二联写自己当年沉溺在昼夜不分、春秋不辨的灯红酒绿生活中,暗含后悔与沉痛。C.第七句诗人荡开一笔,把对往日回想的思绪拉回到现实,追昔抚今,更加耐人咀嚼。D.全诗婉而多讽,巧妙地借用了典故、双关等手法,融深沉感叹与嘲讽于华语丽辞中。6.本诗的第八句“夕阳唯见水东流”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青松赠林子【注】欧阳修青松生而直,绳墨易为功。良玉有天质,少加磨与砺。子诚怀美材,但未遭良工。养育既坚好,英华充厥中。于谁以成之,孟韩荀暨雄。【注】林子:指欧阳修的好朋友林国华。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两句,说林国华有松一样挺拔的外表,容易经过加工而取得成功。B.诗的三四句,表明林国华有良好的天资,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他的赞赏。C.诗的五、六、七、八句,直接赞赏林国华的才华,感慨其未遇良师。D.诗歌结尾表明,林子将来能成为可以和孟子、韩非、荀子相媲美的英雄。8.诗人是通过怎样的手法来表达对林子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远游①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尘沙连越巂②,风雨暗荆蛮。雁矫衔芦③内,猿啼失木间。敝裘苏季子④,历国未知还。【注】①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②越巂: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③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④敝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羁旅途中所见的壮阔之景。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时局动荡、社会战乱的忧虑。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处境。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无家可归的现状。10.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向子湮②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B.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C.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首发。“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D.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1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孔宪蓬莱阁①赵抃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遥思坐上游观远,逾觉胸中度量开。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②。【注】①诗人的孔姓友人登蓬莱阁时,有诗赠赵抃,本诗为赵抃所作的和诗。宪:御史的省称。②楼台:指望海楼。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写蓬莱阁的地势和构建之高,观潮视野开阔;次句写水阁凌空,海风悠长,语调轻快。B.诗歌首句采用倒装手法,将主语“蓬菜”置于句尾,不仅便于吟诵,还能使诗词韵律更加和谐。C.诗歌颈联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蓬莱阁,游目骋怀,以天地之气填充胸臆,越发觉得心胸开豁。D.颈联收束前两联的写景,尾联“忆”字又转向对去年自己观潮的回忆,结构上收放自如,回环曲折。14.请简要赏析颔联在写景时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6分)一、【答案】1.C2.表现手法:用典加反问,表现出自己钟爱野色,凝神聚首,沉浸其中而不觉时光流逝。诗歌结构:尾联是对前六句诗歌的概括,是点睛之笔,卒章显志。【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表现出诗人对美好难以常在的思考,寄寓深刻的哲理”错,颔联诗意为“白鸟在野地里飞,点破了野色的沉寂;一道斜阳低低地照着,又仿佛一把剑,把它剖开”,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白鸟的动衬托野色的沉寂,以白鸟的动作增加野色的存在感。故选C。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的能力。表现手法:诗歌尾联“谁谓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大意为“有谁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远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根据注释①可知,“山公”即晋山简,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这里诗人以典故入诗,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实际上是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表现诗人对野色的喜爱,留连忘返。结构:诗歌前六句通过描写“楼台、白鸟、残阳、芳草、远帆”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虚虚实实,藏头露尾,如同云中龙,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末尾句采用典故,卒章显志,以情结景,体现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旷达的情怀。二、【答案】3.C4.①全家生计无依之悲。“悲生事”“因人”,点明家境困苦,要投靠他人而生活。②飘泊远游之悲。诗人居无定所,只得携家到秦州投奔从侄、朋友而远游。③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过陇山与险关,涉鱼龙河,渡鸟鼠山,一路艰险万分。④战事不断,家国不宁之悲。一路西征,不停的战火,让诗人担心秦州也不是安宁之所。【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C项,“安和静谧”错误,“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写夜晚的鱼龙川河水浅落,秋天的鸟鼠山一片空荡冷寂,可见应为“寂寥”;“因远离故乡而生的悲苦情绪”错误,尾联“烽火”指的是因战事不断,家国不宁而生悲。故选C。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有人评价诗中‘悲’字乃一篇之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的原因”,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首联“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是说诗人看到的事情都是让人感到悲伤的,因为战乱,诗人穷困潦倒,全家生计无依,这是生悲的原因之一。颔联写道“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诗人说由于心中很不踏实,越是接近陇西越是徘徊难进,而等到攀上关隘,心中更是涌起投靠亲友、飘泊不定的悲伤,这是生悲的原因之二。颈联写“水落鱼龙夜,由空鸟鼠秋”,是说落水的河道、空旷的山谷都笼罩在萧瑟,凋蔽的气氛中,令诗人顿生途中山川险恶、举步维艰之悲,这是生悲的原因之三。尾联写“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然而,这里也不是自己久留之地,于此诗人不但描写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灾难之广,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这是生悲的原因之四。三、【答案】5.B6.“夕阳唯见水东流”以景作结,描写诗人眼前夕阳西下,逝水无语东流的暗淡的景象,折射诗人悲凉的心情;同时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难以挽回;同时画面感强,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解析】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B项,“自己”“后悔与沉痛”是错误的。第二联是诗人讽刺豪门贵族沉迷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首先本句诗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描写了夕阳、东流的水这两种景物,写出了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万物萧瑟暗淡的景象、悲凉的意境,折射出诗人看到国运衰微的悲凉的心情。同时“夕阳”和“水东流”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如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最后一联,诗人荡开一笔,把对往日的回想思绪拉回到现实。追昔抚今,感慨万端,此地此景,昨日的繁华,今日的乱离,多么像一场梦。诗人以景作结,此恨绵绵都饱含在这一句诗中,言有尽而意无穷。四、【答案】7.D8.①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林国华比作“青松”、“良玉”,既塑造了他正直、刚毅、高洁的形象,又表达了对他天资的赞美。②直抒胸臆(或展开议论)。以“子成怀美才”以下几句,既直接表达对林国华才华横溢的欣赏和赞叹;又以只有古代先贤“孟韩荀暨雄”能成为他的老师来侧面烘托林国华的不同凡响。【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D项,“诗歌结尾表明,林子将来能成为可以和孟子、韩非、荀子相媲美的英雄”误解诗意。诗歌结尾是说,只有像孟子、韩非子、荀子和杨雄这样久负盛名的先贤,才能成就林子这样的才子。故选D。8.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青松生而直,绳墨易为功。良玉有天质,少加磨与砺”,意思是林国华有松一样挺拔的外表,容易经过加工而取得成功,林国华有良好的天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林国华比作“青松”“良玉”。青松通常被人们视作高洁有傲骨的一种植物,它四季长青,生命力顽强,不惧严寒与酷暑。青松通常都长在地势险要,贫瘠之地,它不像别的花草树木一样需要人为的照顾,而是自我生长,生命力顽强。良玉即美玉,林国华人品正直,品质高洁表达诗人对林国华天资的赞美。“子诚怀美材,但未遭良工。养育既坚好,英华充厥中。于谁以成之,孟韩荀暨雄”,诗人直抒胸臆,林国华像青松一样怀有才能,但是没有遇到好的工匠,诗人直接赞赏林国华的才华,感慨其未遇良师,只有像孟子、韩非子、荀子和杨雄这样久负盛名的先贤,才能成就林子这样的才子。五、【答案】9.A10.①动静结合。首联写水写山,眼前江面阔大,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上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了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②虚实结合。颔联中的“风雨”亦实亦虚,既指现实的风雨,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③化用典故。诗人借苏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A项,“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故选A。10.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指出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然后分析是如何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最后简析这种表达技巧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时所起的作用。“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由近而远,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虚实结合。“尘沙连越巂,风雨暗荆蛮”,此联中“沙尘”“风雨”,亦实亦虚,既指现实的风雨,暗指战争、动荡不安的局势。“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运用典故。结合注释④“这里指人奔波劳碌”分析,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六、【答案】11.A12.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解析】11.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A项虚实分析错误,“江南江北雪漫漫”应该是实写,“遥知易水寒”是虚写,江南江北已大雪漫漫,燕山雪花大如席,其寒彻骨,可想而知。寒字亦暗示出二帝漠北寒冷之地,备受金人种种虐待。1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把握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