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 导学案设计_第1页
琥珀 导学案设计_第2页
琥珀 导学案设计_第3页
琥珀 导学案设计_第4页
琥珀 导学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琥珀导学案设计课题琥珀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5个词语。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推测的依据是什么。3、体会琥珀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2、体会作者推测的合理性,感受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预习课文,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学生)3、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用时:3分钟)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地球大约有45亿年那么古老了。你想知道在几万年前发生过什么吗?有一样东西能帮助你。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2、梳理问题。1.齐读课题。2、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琥珀是什么样子的?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琥珀有什么用途?要指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0分钟)1.出示本课学习任务。(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圈画没读懂的地方。(2)边读边思考:琥珀是什么样子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2、检查识字情况。(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集体正音。(2)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情况。3、指名朗读课文。1.阅读了解本课学习任务。(1)小组合作分自然段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流利,相互检查、纠错。(2)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在书中圈画相关语句。2、(1)读生字词,了解意思。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相互质疑帮助。注意“珀”读pò,不读pè;“澎”读péng,不读pēng;“脂、拭、渗”是翘舌音;“扎”是多音字,在本课读zhá。(2)小组内合作识记生字,交流识字方法。3、在老师的引领下朗读课文。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生字词。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巡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2、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回答问题:琥珀是什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3、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语句,理清课文层次。4、引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故事。1.朗读课文,认真倾听,发现读错、添字、漏字等问题及时纠正,注意长句的正确断句。2、默读课文后,小组交流自己圈画的相关语句,并在班内汇报。3、小组合作,找出表示时间的语句,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在组内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4、在老师的指导下,说出课文主要讲的故事是:一只蜘蛛在准备吃苍蝇的时候,同苍蝇一起被滴落下来的松脂包住,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了琥珀。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语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蜘蛛和苍蝇之间发生的事情。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12分钟)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15个字。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强调本课生字的字形。3、演示书写动漫。4、教师范写,学生书空。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6、书写反馈,集体评议。1.自由读、齐读生字,及时正音。2、认真观察这些会写字的特点,组内交流:“怒、餐、番”是上下结构的字;“吼、脂、拭、划、晌、辣、渗、挣、刷、测、详”都是左右结构的字。3、认真观察每一笔的书写方法,并思考怎样把字写美观。4、认真观察老师的运笔方法并书空。5、练习书写。6、根据同学的建议,把没写好的字再写2遍。1.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的养成,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并交流生字书写要点。2、可以范写本课难写和易出错的字,重点强调主笔的书写要点。3、重视学生书写评价,可让书写好的学生介绍书写经验。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复习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2、课件出示琥珀图片,引导学生描述琥珀的样子。引入学习内容。1.开火车朗读词语表中的词语。2、看图描述琥珀的样子。教师在指导学生交流琥珀的样子时,要求语言要生动一些。二、合作探究,了解形成过程(用时:15分钟)1.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1)科学家是怎样来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段落。(2)读一读相关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表述。2、播放琥珀形成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获得直观感受。3、课件出示活动卡,指导学生说出琥珀形成的条件。4、指导朗读课文。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阅读任务进行阅读。(1)默读或自由读课文,思考:哪些语段是讲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找出描写琥珀的形成的相关段落。(2)读一读自己画的语句,然后圈画关键字词,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琥珀的形成过程。2、观看琥珀形成的视频资料,获得直观感受。3、小组讨论,完成活动卡。归纳出琥珀形成的条件:(1)天气热,温度高,松脂恰巧滴落在苍蝇和蜘蛛身上。(2)形成松脂球。(3)经漫长的时间变成化石。4、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课文。1.教师要进行巡视,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话进行表述。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知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使学生了解科学的推测,来自丰富的想象。三、品析词句,感受语言特色(用时:18分钟)1.介绍科普作家柏吉尔和他的《乌拉·波拉故事集》。了解他的写作特点。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感受语言特色。(1)体会“科学性”。出示句子:……约莫算来,总有几万年了。①理解“约莫”就是“大概、大约”的意思。②能不能去掉这个词?为什么?③得出作品特点之一:科学性。(2)体会语言的生动有趣。①指导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写批注。②指导交流,说出喜欢的原因。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1.阅读科普作家柏吉尔的资料。说说知道了什么。(1)知道《琥珀》是根据《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2)柏吉尔的写作特色: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科学知识,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吸引读者。2、体会科普作品的特点。(1)体会“科学性”,朗读句子。①默读课文,画出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写体会。②组内交流能否去掉这个词语,并说清理由。③交流后得出结论:语言科学、严谨。(2)①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做好批注。②交流,说出喜欢的原因。如:a、描写环境的句子中运用了叠词。b、描写小苍蝇的动作特别细致。“掸掸”“拂拭”等词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小苍蝇的动作很生动。c、描写蜘蛛的句子很生动,写出了蜘蛛小心翼翼的样子。3、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1.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把意思讲清楚。2、在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抓住关键字词有条理地表达,进行朗读训练等,让课堂具有语文味。3.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遇到问题尝试借助各种方法自己解决。4、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科学性、趣味性。四、全课小结,拓展阅读(用时:2分钟)1.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2、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拓展阅读王文利的《琥珀物语》。1.说说自己的收获。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出示阅读链接:王文利的《琥珀物语》,让学生读一读。拓展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琥珀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是一篇科普作品,课文生动具体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本文语言生动,教师可以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既扬科普特色,又凸显语文味。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搜集琥珀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尝试朗读。2、查找有关琥珀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实物演示,导入新课1、导入:(出示琥珀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中的这个事物吗?来说一说吧!2、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字音。3、引导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琥珀的资料。4、简介作者德国作家柏吉尔的资料。5、引导质疑:琥珀是怎么形成的?琥珀有什么价值?……6、小结过渡: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形成时间非常长,需要几万年时间。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到几万年前,去读一读这样一个故事,你会了解琥珀的形成,会知道很久很久以前的地球上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各种琥珀照片,激发学生对琥珀这种神奇的化石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一边读一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不理解的词语做出标记。(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①朗读生字,相互正音。②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词语:琥珀嗡嗡松脂拂拭渗出前俯后仰挣扎一番埋在澎湃(2)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如:“珀”读pò,不读pè;“埋”是多音字,在“埋在”中读mái,不读mán;“脂、拭、渗”是翘舌音。(3)指导读准必会多音字“扎”,“扎”在“挣扎”中读zhá。“扎”还有另外两个音zhā和zā,读zhā时,可以组词“扎实”;读zā时,可以组词“包扎”。(4)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5)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说课文的生字,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①换一换。熟字换偏旁,如:珀——伯脂——指拭——试渗——惨②加一加。熟字加偏旁,如:琥:虎+王字旁埋:里+提土旁(6)我会写好字。①观察生字。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吼脂拭划晌辣渗挣埋刷测详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左右结构的字的特点:大部分左窄右宽;“刷”“划”左宽右窄。观察这些字的主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③重点指导学生书写上下结构的“餐、番”:“餐”:笔画多,注意笔画写得要收。以竖中线为中心,上半部分的“又”要写得小,捺画变成点;下面的“食”要稳稳当当地托住上面的两个部件。“番”:上下结构,上面是“”,下面是“田”。“”的竖和“田”的中竖要对齐在竖中线上。④生练写生字各一遍。设计意图:生字词教学在中年级依然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从中年级起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字词的学习。通过小老师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识字方法,便于学生掌握多种方法,能有效地识记生字。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组内交流,并派代表在班级汇报:课文主要讲了琥珀的形成过程。3、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1)很久很久以前。(2)一个夏日。(3)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4)又是几千年过去了。4、根据时间的变化,说说发生了什么。(1)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2)在一个夏日里,蜘蛛刚想捕捉苍蝇,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松脂继续滴下来,最后形成一个松脂球。(3)几千年以后,海水把森林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4)又是几千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人们可以从琥珀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5、课文哪些段落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设计意图:领会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时间变化,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为深入阅读做好必要的铺垫。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的样子1、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描写琥珀的句子,读一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样子。可出示琥珀图片,借助图片来了解琥珀的样子。2、交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3、指导朗读好句子。4、说说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有趣的琥珀等)5、理解句子:(1)课件出示:“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2)理解“推测”。说出近义词:猜测、推断。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3)人们根据怎样的线索可以推测出几万年前发生了什么呢?(因为能清楚地看到两个小东西,并且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显然是经过了挣扎。)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和琥珀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朗读词语。怒吼、松脂、灰尘、拂拭、美餐、晌午、热辣辣、淹没、挣扎、成千上万、冲刷、断绝、推测、详细、情形。2、谈话导入: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琥珀的样子。作者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那么几万年前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琥珀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穿越到几万年前的那个夏日,来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板书课题:琥珀)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点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简单明了,节省了课堂的宝贵学习时间。二、合作交流,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1、小组合作,阅读第2~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蜘蛛和苍蝇是怎么被包在琥珀里的。2、讨论交流,互相补充。在一个夏天,一只小苍蝇被松脂的香味吸引住了,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有个蜘蛛爬过来,想把苍蝇当作一顿美餐。蜘蛛刚扑上去,一大滴松脂就滴下来,刚好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它们挣扎了一番,最后不动了。3、再读第2~12自然段,说说要形成琥珀需要哪些条件。(1)小组合作,圈画出关键词句。(2)交流汇报形成琥珀的条件:松脂滴落,深埋在地下,需要几万年的时间。(3)根据回答板书:松脂球化石(琥珀)时间漫长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推测”,这很重要,可以避免上成科学课。(1)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因为琥珀是由松脂形成的,而松脂渗出需要很高的温度。由此推测这是在夏天的中午,天气比较热,温度比较高。)(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因为琥珀的化石里有小苍蝇和蜘蛛,所以推测出蜘蛛想要吃苍蝇的时候,滴落的松脂把它们包住了。)小结:科普类的文章语言严谨,作者的推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而是合理进行推测。(板书:合理推测)除了这两处,还有哪里也是合理推测呢?(有个渔民带着儿子走过海滩,在海边的泥沙里发现了琥珀,由此推测当时大海在不远处怒吼,在漫长的岁月里,海水把森林淹没。)5、齐读第2~12自然段,体会语言的严谨、推测的合理。6、再读第2~12自然段,体会语句的生动。(1)导学: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文,你们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画出喜欢的语句,和同学交流分享。如:第2自然段中,作者把当时的环境描写得非常生动,使读者感到四周非常安静祥和。第4自然段中,小苍蝇的样子、动作,写得非常生动。…………(2)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要求:读描写环境的语句时要语调轻缓,读出环境的安谧、美好。读描写小苍蝇的语句时语调要轻快,读出小苍蝇的可爱。读描写蜘蛛扑食小苍蝇的语句时要加快节奏,要读出当时的紧张气氛。设计意图:学习科普类的文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感受语言特色,通过朗读、品析、体会语言的生动,学出“语文味”。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1、总结回顾。通过学习课文,你有哪些收获?2、在你阅读这篇科普作品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呢?3、延伸练习:上网搜集其他琥珀的照片,挑选一个来合理进行推测,写一写它的故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科普类的课文。文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琥珀的形成过程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教学时,教师努力避免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是用关键的问题引领,如:读读课文,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是什么?从而让学生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感受到推测的合理。再如:本篇课文语言生动,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同学分享分享。通过阅读——品味——朗读,我们体会到了语言的生动,感受到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的特点:准确、严谨、精炼。这样,运用听说读写的多种策略,扎扎实实地“踩”在语言文字运用的“点”上,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全面提高语文素养。6飞向蓝天的恐龙导学案设计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钝、仅”等12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4个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比较朗读的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用词的科学准确性,学会锤炼,理清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习科普文科学的推理想象和生动有序的表述,感受古生物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2、理清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师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交流资料,设疑导入(用时:5分钟)1.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恐龙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课件出示恐龙的图片,介绍部分恐龙的相关资料。2、课件出示“资料袋”,指导朗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3、谈话设疑揭题,板书课文题目:飞向蓝天的恐龙。4、引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惑?1.学生自由交流对恐龙的了解,并观看动态画面,聆听老师的介绍。2、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了解鸟类起源的假说。3、朗读课文题目。4、学生质疑,交流自己的见解和疑惑。教师在制作恐龙资料的课件时,可以截取一些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学会字词(用时:15分钟)1.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小组合作学习。(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2)读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想一想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3)圈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小组讨论学习。2、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效果,帮助学生解决不理解的词句。3、指导书写注意事项。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1)自由读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字词。(2)同桌读读生字组成的词语,交流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3)在不理解的词语旁边做好标注,在小组内试着解决。2、汇报学习成果。(1)生字正音。(2)交流识字方法。形声字记忆法:描、隧、颅、膨。字理识字法:翼。对比识字:钝——吨。(3)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3、交流书写注意事项。“笨、态”注意撇、捺的舒展;“钝、谈、鸽、描、隧、膨、肢”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末”第二笔是短横;“辟”字左右相当。4、练习朗读课文,互相评议。这是一篇科普性课文,部分词语较难理解,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交流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另外,生字的识记可以用上各种方法,让学生能巧妙快速地记住生字。同时,这篇课文较难读,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0分钟)1.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提出学习要求。(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2)围绕这个观点课文写了哪些内容?2、指导交流,启发质疑。3、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小组按照自学要求合作完成学习任务。2、选优秀学生代表汇报学习情况。观点: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内容:(1)中外科学家通过化石研究,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2)介绍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3、学生默读课文,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质疑,能根据阅读的文本,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四、品读课文,理解内容(用时:7分钟)1.指导学习第1自然段。介绍三分法:(1)介绍恐龙的句子。(2)介绍鸟类的句子。(3)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句子。2、组织讨论:这部分内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重要信息?3、说说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语言表达得十分准确。1.读阅读提纲,明确三分法。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按三分法找出句子,理解内容。2、交流、汇报自学收获。明确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3、讨论“一支”“漫长”的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在学习第1自然段时,教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引出观点的方法,并体会科普性说明文的特点——开门见山地提出作者的观点。五、总结回顾,铺垫后文(用时:3分钟)1.学习本课你知道了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远古恐龙和现代鸟类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探讨!1.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所得。2、了解相关问题。学生谈收获,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涉及课文内容,只要是收获都应该肯定。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导言: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2、过渡:恐龙和现代鸟类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1.学生默读课文,回忆文章主要内容。2、带着探究的兴趣进入学习。在课堂引入环节,建议教师用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课文的学习。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1.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纲。(1)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恐龙与鸟类有什么相似之处?(2)中外的科学家们提出这些相似之处,依据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交流:想想这些发现有什么作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1.根据自学提纲,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思考相关问题。2、小组内交流,选优秀代表汇报。(1)相似之处表现在“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和“某些恐龙和鸟类都长有羽毛”。(2)抓住“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体会科学家的执著与艰辛,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3)评读该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全班交流“画卷”“点睛之笔”各指什么。1.在研读课文“恐龙和鸟类的相似之处”这一内容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们为验证这一假说所做的努力,并找到相关的词语品读。2、对“画卷”“点睛之笔”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三、精读重点,领悟学法(用时:20分钟)1.指导学习第3、4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第3自然段的作用。(2)思考:恐龙演变成鸟类,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是从哪几个角度来介绍的?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课堂练习卡——恐龙飞向蓝天的阶段表格填空,检查表格填写情况,师生共同补充、订正。3、根据表格,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4.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中有哪些语句的意思表达得很准确?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5、组织讨论第4自然段的说明方法。6、学习第5自然段,思考:科学家的愿望是什么?1.围绕学习提示,合作学习第3、4自然段,思考并交流相关问题。2、小组内交流,选优秀代表汇报。(1)交流第3自然段在课文中的作用(过渡作用),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2)汇报表格填写情况。明确恐龙的种类及它们的特点和作者说明的角度。3、结合书中语句复述恐龙飞上蓝天的演化过程。先小组练说,再推荐优秀学生在全班汇报。4.学生找出表达准确的语句,边朗读边体会,讨论这样写的好处。5、再读课文,讨论第4自然段在内容、句式、叙述结构等方面具有哪些特点。了解作者的说明方法并交流体会这样说明的好处。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畅谈心中关于恐龙的愿望。1.表格的填写实际上是对课文第4自然段内容的一个提炼。完成表格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它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同时要充分利用好表格,让学生抓住说明要点,了解事物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复述。2.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可以采用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四、大胆想象,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1.关于恐龙,你还想知道什么?2、总结拓展:恐龙身上有许多未解之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相关资料。课后我们再开一个“恐龙知识会”吧!1.大胆想象,提出相关问题:恐龙是怎样长出羽毛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2、明确作业要求。课后搜集恐龙的资料,和同学进行交流。可以围绕“恐龙”开展一期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制作手抄报,可以制作一些动物卡,也可以想象远古时候,恐龙是怎样生活的,进行写作……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一种假设:鸟类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然后证实假想,探索的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教学本课,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又要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因此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针对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主动质疑,突出“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教学理念。整堂课教师围绕着“恐龙是怎样飞上蓝天的?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假说的由来?”等问题展开教学。理解课文内容,并借助课件采用删减比较、对比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准确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文字材料等。2、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分步揭题,质疑激趣1、板书短语:飞向蓝天。看到“飞向蓝天”四个字,你想到了什么?(生:飞向蓝天的白鸽,飞向蓝天的雄鹰,飞向蓝天的小鸟。)(出示两幅鸟的图片)是啊,鸟类是我们心中轻灵自由的天之骄子。2、出示“恐龙”的图片,并板书“恐龙”二字。你想到了什么?(生:很恐怖,很可怕,又大又笨重等)(出示课件:部分相关恐龙的图片)你了解恐龙吗?根据预习时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恐龙,了解这种恐龙的样子、习性,有条件的可以附上照片。3、完成课文题目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4、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生:恐龙飞向蓝天,这是真的吗?这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5、过渡:笨重的恐龙能飞向蓝天,这是真真切切的!那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快快打开课本到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去看看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吧!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入手,分步揭题,将“鸟类”和“恐龙”这两种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交流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实现向课文内容的自然过渡。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圈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2、检查初读效果。(1)出示生字,采用多种方式朗读,相机正音。①带拼音指名朗读,去拼音开火车读,齐读。②“栖”在本课读qī,不读xī。“膨”是后鼻音。“隧”是平舌音。“崭”是翘舌音。(2)指名交流识字方法。形声字记忆法:描、隧、颅、膨、栖。字理识字法:崭。对比识字:钝——吨。加一加识字:仅、衍。出示课文词语,指导朗读并理解部分词语。教师也可以分类出示词语。如:第一类是描写恐龙的词语,第二类是描写鸟类的词语。通过分组朗读,让学生认识到笨重的恐龙和轻盈的鸟类,原本毫不相干,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此激发学习的兴趣。笨重、迟钝、不仅、末期、形态各异、描绘、隧道、繁衍、数十吨、几千克、前肢、脑颅、膨大、敏捷、树栖、开辟、崭新、谈起、鸽子、毫不相干、鸟翼。①开火车认读。②指名学生领读。③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如:凌空翱翔:高高地在空中回旋地飞。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茹毛饮血:茹:吃。指原始人类还不知熟食,连毛带血生吃鸟兽等。中生代: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关于中生代的资料。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设计意图: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生字比较多,词语比较难理解。初读课文环节,要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运用学过的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识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以扫除课文阅读的障碍。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每段都写了什么?2、小组讨论,试着分段概括段意。3、交流并小结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4、再读课文,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后归纳。(1)科学家是怎么发现恐龙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呢?(2)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或:恐龙的一支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分段概括段意中,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分析概括。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陈述理由,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教师适时渗透概括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四、把握中心,引出观点(一)寻找两者关系,学习第1自然段。1、导学:几亿年前的地球霸主却和今天的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吗?(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句子交流。)2、课件出示句子: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1)指生朗读句子。(2)“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中的“似乎”一词能去掉吗?(不能去掉。“似乎”一词告诉我们表面上二者不相干,其实是相干的。这里可以凸显作者用词的准确性。)(3)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不能去掉呢?它们告诉我们什么?(“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样表述更准确。)(二)引出观点,朗读第1自然段。1、导读:这一段是怎样引出观点的?2、课件出示句子: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谈起鸟类,我们头脑中自然会浮现轻灵的鸽子或者五彩斑斓的孔雀。(1)指名读句子。(2)引导学生把恐龙与鸟类作比较。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过渡:是啊,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下一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一看这一演化过程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直奔文章中心句,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个性表达等形式理解感悟课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表达特点,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2、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阅读课后资料袋,扩充自己的古生物知识。设计意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增加学生的课外积累。第二课时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1、听写课后词语表中的词语,然后同桌之间相互批改订正。2、说说课文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什么观点。(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3、那么,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儿的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设计意图:此环节在复习生字词的同时,考查了学生对课文中心观点的把握。二、合作探究,了解观点依据1、学习第2自然段,说说这种假说是怎样得来的。(1)学生轻声读第2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2)学生讨论交流。(生: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这种假说成立吗?教师出示句子引读: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之笔。(1)同桌读句子。(2)预设:不就是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吗?为什么要苦苦寻找?(生:只有找到证据,才能证明这种假说是成立的。)(3)许多年后,科学家们终于找到了这些化石,你能想象出科学家们此时的心情吗?(生:非常高兴。)(4)“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你能读出科学家们欣喜若狂的心情吗?(引导生朗读:20世纪……之笔。)(5)“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呢?3、此时此刻你想对那些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们说些什么?(学生畅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文中搜集相关信息,找到证据来证实假想的成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三、品读语句,了解演变过程1、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个自然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生:过渡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下文,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2)过渡: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个漫长的过程?(生:第4自然段。)2、学习课文的第4自然段。(1)出示自学要求。①默读第4自然段。②边读边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一边读一边用“/”划分恐龙飞向蓝天经历的阶段。(2)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教师可以用课件来展示恐龙演化成鸟类的阶段表格,让学生认识到每一种形态的恐龙的样子、习性,与鸟类的相同之处等内容。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一些猎食性恐龙。(3)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来介绍“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以及“一些猎食性恐龙”的。3、汇报展示,全班交流。在读中体会写法。(1)课件出示句子: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①你能想象到第一种恐龙的样子吗?给大家说说它可能是什么样。两亿四千万年前的恐龙,我们没有见过,你怎么能这样清晰地想象出来?(是啊,我们都见过狗,用我们都熟悉的事物来描写我们从未见过的恐龙,就能让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它长什么样子。这种说明方法就叫“类比说明”。)②在这两句话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第一种恐龙的什么?(形态或样子)③过渡: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恐龙都是一些庞然大物,可是大家看,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却和狗一样大小,多有趣呀!请你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2)课件出示句子: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①“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形态的恐龙?(生自由交流,师相机课件展示恐龙图片。)②课文为什么将每两类之间用句号隔开?(句号变色)大家先读读第二句话,写的是什么?(都是讲它们的行走方式)第三句话呢?(体型、性情)本来是六类,现在根据恐龙的共同特点,又将这庞大的家族分成三大类,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说明”。③自己再读读句子,每个句子除了有共同点还有不同点呢!你发现了吗?(前后的两个分句描绘的又是相对的形态,这种说明方法叫“对比说明”。)④同桌对读这几个句子的内容,读中感受结构,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3)出示句子: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①课件出示句子,学生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越来越像鸟类。(引导学生认识:“一些”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②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吗?请大家读一读本段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如:越来越长、一些种类、可能、慢慢等。)③这段话的第一句和上一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上了分号。)过渡:一个分句讲了一个共同点,看一看,这里讲了恐龙和鸟类有哪些共同点。④朗读这段话,体会分号的用法。4、根据板书有条理地说一说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可先开展小组内交流,然后推荐代表上台演说。这样,既照顾了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也让有能力演说的学生一展风采。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这是它最鲜明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这是学习说明性课文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通过朗读,比较、感悟语言的表达特点,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锤炼,提高了语言感知力。四、升华情感,体会科学精神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经过这么多年,在恐龙演化研究上,科学家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进展?(板书:新进展)生齐读第5自然段。小结:在许多科学家们锲而不舍地研究下,我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相关化石,也从化石中得到了越来越多关于恐龙的信息。恐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对于恐龙的研究却从未停止过。老师期待,我们的小朋友们能带着这种无限探求的精神,去探索过去,去畅想未来。设计意图:在读读议议中深入体会这块化石对于此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回归整体,引发深层次的思考,心中产生对科学研究者的敬佩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五、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开展关于恐龙的课外活动。(选其一)(1)根据已搜集的资料制作一期有关恐龙的科技小报。(2)开展恐龙橡皮泥制作展或者绘画展。(3)制作关于恐龙的名片卡,进行介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深化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文章的开头,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这两种在人们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动物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为此,教师将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与艰辛,揣摩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采取“质疑课题”的方法,根据课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阅读课文,寻求答案的兴趣。教学中,紧紧抓重点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描写的生动,感受科学的神奇和科学家们执著探究的不懈精神。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文本中分别显示了说明性文章的特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我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这一宗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研讨、朗读比较、复述表达等形式,了解了恐龙的演化过程,感悟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体会文章科学的推理想象及有序的表述。语文教学是一个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感悟的过程。感悟科普性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科学,不能只停留在比较分析的层面,一定要内化到心灵。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充分的朗读,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内化。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导学案设计课题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乒、乓”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率”,会写“纳、拥”等15个字,会写”纳米、无能为力”等16个词语。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3、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到的资料解决问题。4、体会纳米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教学重点1.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2、结合课文内容和查找到的资料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课前准备1.制作课件,查找相关资料。(教师)2、查找纳米技术的相关资料。(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提问。2、介绍本文体裁,过渡到新课。1.读课题,说一说自己想知道什么。如: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为什么说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从而发现课文正是围绕课题展开的。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用时:10分钟)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2、课件出示一些科学术语,理解这些科学术语。(纳米技术纳米涂层碳纳米管纳米吸波材料纳米机器人纳米缓释技术)3、指导词语和多音字。(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乒乓、拥有、杀菌、蔬菜、碳纳米管、癌症、疾病、病灶)(2)引导学生认读多音字“率”。4、指名读文,相机纠正字音。5、梳理课文内容。(1)引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2)组内交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汇报梳理结果。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科学术语。2、结合搜集的资料理解科学术语。3、同桌互读,小组内读,互相正音。(1)读准词语,注意以下生字的读音:菌、蔬、疾、灶。(2)“率”在本课读lǜ,另一个读音是shuài,组词:率领、率先。4、分自然段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5、(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交流每一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2)同桌交流,概括整篇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3)全班汇报。围绕课题,课文介绍了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1.对于这些科学术语,教师不必过多解释,不影响学生正常阅读即可。学生结合资料理解科学术语时,教师可稍加点拨。2、学习生字词时,可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3、启发学生抓住中心句来梳理课文内容。三、朗读课文,尝试提问(用时:18分钟)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提出问题。2、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卡。3、指导学生组成小组,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最后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1.默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针对内容提问,可以针对写法提问,可以针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2、边默读课文边完成课堂活动卡。3、小组内部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整理。对筛选、整理问题的方法进行关注和指导。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用时:9分钟)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组织认读。(纳、拥、箱、臭、蔬、碳、钢、隐、健、康、胞、疾、防、灶、需)2、观察生字,交流书写要点。3、教师示范难写字。4、展示书写成果,集体评议。5、布置收集资料的作业。1.(1)同桌互相读一读会写的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2)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观察生字,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3、观察教师示范,掌握较难写的字的书写方法。4、交流反馈书写情况,根据同学的建议把没写好的字再写两遍。5、搜集相关资料,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1.交流书写要点时,可以从结构安排、笔顺、易错笔画等方面进行交流。2、布置搜集资料的作业,可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复习词语,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2、回顾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1.读准词语。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二、了解纳米,体会方法(用时:12分钟)1.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理解主要内容。(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2)引导学生说说第2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关于纳米技术的信息。2、了解本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好处。(1)课件出示重点语句。①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②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不仅肉眼根本看不见,就是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也无能为力。(2)引导学生交流体会。3、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1.交流:第2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以及研究纳米技术的一些相关信息。2、找一找第2自然段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1)先在组内合作探究,再汇报交流。①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纳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②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的范围。(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以平实、自然的语气读第2自然段,读通句子。1.对于说明方法的好处,教师不应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以理解。2、学生朗读时不必做作,自然就好,在读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三、精读感悟,揣摩写法(用时:20分钟)1.指导默读第3、4自然段,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2、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1)寻找课文中出现的事例来理解。(2)寻找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3)结合查找的资料来理解。3、理解: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1)指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出现的事例进行理解。(2)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理解。(3)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来理解。4.体会说明文表达准确的特点。(1)课件出示重点句子。①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②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2)指名朗读句子。5、指导朗读第3、4自然段。1.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2、交流理解: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1)找一找课文中列举的事例,结合冰箱里面的纳米涂层、碳纳米管天梯、隐形战机等事例来理解。(2)说一说自己了解的生活中应用纳米技术的事例。(3)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结合相关资料体会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3、(1)圈画并归纳出课文中出现的事例,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如,作者列举了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未来的纳米机器人、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来说明纳米技术让人们更加健康。)(2)找一找生活中的相关事例,与伙伴进行交流。(3)结合搜集到的课外资料来理解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4.找一找表达准确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体会。(1)朗读相关语句。①交流:“极其灵敏”说明了纳米检测技术的特点。②抓住“未来的”“甚至”等词语体会说明文表达准确的特点。(2)朗读句子。5、练习朗读第3、4自然段。1、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收集的资料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对中心句加以理解。2.在指导说明文表达准确的特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语句进行体会。3、注意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说明文的特点,理解内容的同时,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四、拓展想象,表达运用(用时:5分钟)1.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可以把纳米技术运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2、组织交流。3、总结全课。1.结合生活实际,大胆想象。2、全班汇报,说一说自己的想象。可以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进行想象。3、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产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向读者有条理地介绍了关于纳米技术的内容。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是本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之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来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同时,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条理清晰和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搜集了解纳米技术相关资料。学生准备:搜集纳米技术在我们身边的事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导入:同学们,以前你们听说过“纳米”或“纳米技术”吗?(生:纳米材料的衣服、纳米机器人、纳米牙刷……)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其实,纳米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你会了解更多的有关纳米技术的知识。2、展示图片。图1为纳米机器人。(图片描述的是一个纳米机器人在清理血管中的有害堆积物。因为纳米机器人可以小到在人的血管中自由地游动,所以对于像脑血栓、动脉硬化等病灶,它们可以非常容易地予以治疗,而不用再进行危险的开颅、开胸手术。)图2为运用纳米、技术制作的中国地图。(这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石墨表面,通过搬迁碳原子而绘制出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这幅地图到底有多小呢?打个比方吧,如果把这幅图放大到一张一米见方的中国地图大小的尺寸,就相当于把该幅地图放大到中国辽阔的领土的面积。)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过渡:这篇科学小品文向我们简单而准确地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展示了纳米技术美妙的前景。设计意图:纳米和纳米技术都是微观概念,对学生来说很陌生,很抽象。教师出示关于纳米和纳米技术的图片,可以使教学内容更直观,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测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1)重点正音:“乒乓”读pīnɡpānɡ,不读bīnɡbānɡ。“菌”读jūn,不读jǔn。“臭、蔬、症”是翘舌音。“灶”是平舌音。(2)“率”是多音字,在“死亡率”一词中读lǜ,另一个读音是shuài,组词为“率领”。(3)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4)课件出示词语表中的词语,开火车朗读。(5)强调书写注意事项:“箱、臭、蔬、需”是上下结构;“康、疾”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笔画的避让。3、出示一些科学术语,指名读一读。请学生结合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这些科学术语,教师相机补充。简单了解就行,不要求进行深入理解。课件出示:纳米技术纳米涂层碳纳米管纳米吸波材料纳米机器人纳米缓释技术4、指名读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5、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介绍了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等内容。)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三、提出问题,整理问题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默读课文,把自己的问题记录在问题卡上。注意引导学生针对关键语句及写法方面进行提问。2、小组内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3、整理出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4、投影展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进行提问,学会从不同方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交流问题——整理问题”的环节,小组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四、指导方法,交流资料1、过渡:当心中产生疑问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你有哪些好方法来解决问题呢?2、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1)方法导学:资料的积累和使用一般有这样的过程:搜集——筛选——贮存——编序——提取。(2)展示收集的信息。(用“我了解到……,我查到了……”的句式说话。)3、拟定课题,筛选信息。(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筛选相关信息。)参考课题:A、纳米技术的前景。B、纳米产品奇妙的特点。C、纳米技术发展的报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课内外资料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查找资料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更有效搜集、整理并使用资料。第二课时一、词语检测,内容回顾1、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纳米拥有冰箱除臭蔬菜碳纳米管钢铁隐形健康细胞疾病预防病灶需要2、说一说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纳米技术。3、过渡:上节课,同学们在阅读时产生了一些问题,并且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解决这些问题。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巩固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同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尝试着解决问题。二、再读课文,梳理信息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2、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预设:(1)引导学生发现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课件出示语句: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纳米很小。)(2)引导学生发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课件出示语句: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不仅肉眼根本看不见,就是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也无能为力。(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准确描述纳米技术的研究范围。)3、总结本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设计意图:在梳理信息的过程中,了解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特点。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1、说一说:本小组里都提出了哪些问题?2、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独立思考)3、小组里交流,说一说你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注意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指导。4、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预设:(1)理解重点语句: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①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作者说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②找一找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并谈一谈体会。(引导学生从冰箱里的纳米涂层、将来有可能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去太空旅行、隐形战机等事例中体会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③体会本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④体会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的特点。找一找: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从“将来我们有可能”中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表达准确的特点。)⑤结合查找到的资料举出相关的例子,说一说对“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的理解。(2)理解重点语句: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①学生自学,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课外查找到的资料来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②小组交流汇报。注意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查找到的资料。③全班汇报,引导学生结合课内外资料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预设:纳米检测技术、未来的纳米机器人、未来的纳米缓释技术。5、体会说明文表达准确的特点。(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4自然段,哪些语句的表达很准确?谈一谈自己的体会。(2)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语句,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预设:癌症很可怕,但如果在只有几个癌细胞的时候就能够发现的话,死亡率会大大降低。(“只有几个”限定了癌细胞的数量,“大大降低”强调及早发现的重要性。)利用极其灵敏的纳米检测技术,可以实现疾病的早期检测与预防。(“极其灵敏”体现了纳米检测技术的特点。)未来的纳米机器人甚至可以通过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未来的”说明这种技术目前还没有实现,语言表达准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课内外资料融合来理解重点语句,从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说明方法以及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四、发挥想象,创意表达1、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发挥想象,说一说。2、同桌互相说一说。3、指名汇报。4、总结: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说明文,我们不但了解了纳米技术的相关知识,而且了解了说明文的特点。在学习课文后,我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希望同学们能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希望纳米技术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美好的变化。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逐步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板书设计eq\a\vs4\al(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eq\b\lc\{\rc\}(\a\vs4\al\co1(1纳米=10亿分之一米,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纳米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康))eq\a\vs4\al(深刻变化,造福人类)教学反思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是在介绍纳米知识时却并不枯燥,令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单元学习要素展开教学,做到了以下几点:1、注意问题的提出。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了很多疑问,有些是针对内容的,有些是针对写法的,有些是针对难懂的词语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便是尝试解决不懂的问题。因此,我很重视问题的提出。有些同学的问题过于浅显,有些问题涉及专业术语等,我引导学生进行筛选、比较,进而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2、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出语文味。说明文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品析语言文字,体会说明文表达准确、条理清晰的特点,增强了学生的文体意识。8千年梦圆在今朝导学案设计课题千年梦圆在今朝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认识“揽、焰”等9个生字。2、理解为什么千年的梦能在今朝实现,借助查找的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体会中国航天人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产生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理解千年的梦能在今朝实现的原因。课前准备1.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视频和图片。(教师)2、搜集我国在航天领域成就的资料。(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揭示题意,明确目标(用时:3分钟)1.结合预习,请学生说一说课题的含义。2、明确课文类型,了解学习提示。1.抓住“千年梦”“圆”两个题眼来解析课题。2、明确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自读学习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解析课题时,引导学生联系预习所了解的内容来回答:“千年梦”是人们飞离地球之梦,“圆”是圆满,课题指飞离地球的梦想在今天得以实现了。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用时:10分钟)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千年梦圆在今朝”?2、检测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认读。(2)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3、同桌互相交流,概括课文列举的事例,完成活动卡。4、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5、指名汇报,梳理课文列举的主要事例。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画出关键语句。2、(1)认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读准“践、施、懈”的读音。(2)认读词语:九天揽月、火焰、先驱、实践、党中央、实施、不懈努力、宛若、里程碑。3、与同桌说一说自己找到的相关事例,完成活动卡。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5、结合课堂活动卡概括课文中列举的事例进行汇报。1.引导学生带着“阅读提示”中的要求,自读课文,了解相关问题。2、概括找到的事例时,引导学生关注事例所代表的意义。三、品析感悟,体会情感(用时:17分钟)1.交流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例,依据学生汇报,相机指导。2、课件出示月球上的万户环形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万户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3、体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时海内外华人的振奋不已,出示相关图片,指导朗读。4、体会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意义。(1)引导学生体会工作人员的艰辛。(2)观看神舟五号发射视频,杨利伟出舱的图片。(3)指导朗读。5、体会探月成功的自豪。(1)出示“嫦娥一号”发射视频。(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3)指导朗读。6.交流讨论:为什么千年梦能在今天实现?1.再读一读相关事例,勾画重点语句,体会事例的意义。2、(1)抓住第2自然段中“尽管他的火箭飞行……先驱”这句话体会万户的精神,谈一谈自己的感受。(2)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读出敬佩之情。3、(1)快速浏览第4自然段,抓住“第一次”“穿越苍穹”“振奋不已”等词语体会民族自豪感。(2)观看图片,畅谈感受。(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兴奋之情。4、(1)从“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体会研究人员坚持不懈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工作人员的艰辛。(2)观看视频和图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3)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中的重点句。5、(1)观看视频,谈一谈自己的感受。(2)结合重点语句“2019年1月3日……历史性的珍贵影像”来体会月球探测技术的意义。(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6.结合自己的理解畅谈感受。预设: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中华儿女有着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中国的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所以,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1.在理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概括事例意义的句子和饱含深情的语句加以体会,在朗读中体会民族自豪感。2、注意适时出示图片和视频,充分发挥图片和视频的作用。3.交流千年梦之所以实现的原因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结合课文资料及自己的了解来发表看法。四、交流资料,深化理解(用时:10分钟)1.组织小组交流,结合资料说一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2、创设情境,开展航天知识汇报活动。3、练笔:写一写自己的感受。1.小组内交流查找到的资料,了解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2、争做航天知识解说员,介绍自己的资料。3、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查找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指导学生收集好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筛选、整理。8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课文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追求。教学时,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并用以往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落实借助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准备好“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互相拍摄的视频。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问题,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说说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预设:课文写了什么梦?“千年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梦”今朝圆了?)3、导学: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中“千年梦”指什么?“千年梦圆在今朝”又指什么?4、过渡: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鼓励学生质疑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交流检测预习,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出示学习提示:默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查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3、检测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九天揽月火焰先驱实践党中央实施不懈宛若里程碑4、理清课文线索: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借助课文提供的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既关注事件,又要关注这件事的意义。5、全班交流:中国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先从课文中找相关语段,再用自己的话概括)(课件相机出示)预设:(1)在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人飞上天、空中飞车的传说,还有“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古人的奇妙想象。)(2)传说,我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利用火箭上天的人。他把四十七支火箭安装在椅子背后,自己坐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叫人点火发射……(万户的火箭飞行。)(3)……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人造卫星的发射。)(4)2003年10月15日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10月16日早晨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十四圈后成功返回着陆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5)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月球探测技术的国家。)(6)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第一张月背近距离拍摄的清晰的月表形貌图。随后,“嫦娥四号”着陆器与它的月球车“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了互相拍摄,带有五星红旗的着陆器和月球车,在月球背面留下了历史性的珍贵影像。设计意图:在学习提示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飞天梦是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的。此环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三、借助资料,解决问题1、小组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的资料。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资料,渗透利用查找的资料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2、全班汇报,教师相机补充。3、出示课件,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4、观看“神舟五号”发射成功的视频,“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顺利进行互相拍摄的视频。5、交流讨论: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预设:我们的国家在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有着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中国的航天工作人员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所以,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设计意图:此环节中,引导学生经历“借助查找的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恰当、合理地使用资料,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拓展练笔,升华情感1、激发情感。(1)课件出示(适时插入图片):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舟五号”飞行成功仅仅过去不到两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升空;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升空,3日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中华儿女的飞天之梦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2)指名读,齐读。2、拓展练笔:同学们,请你课后查查资料,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八号、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3、总结:有梦就有希望,有梦就有追求,圆梦的任务将落在你们的肩上,让我们为中华民族更高远的梦想,时刻准备着吧!同学们,让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把航天精神发扬光大,刻苦学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4、拓展实践:搜集资料,办一张以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设计意图:充分发挥课外资料对理解课文内容的帮助作用。利用查找到的资料进行练笔拓展,深入体会恰当使用课外资料的重要性。在拓展与练笔中,提升自豪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板书设计eq\a\vs4\al(千年梦圆在今朝)eq\b\lc\{\rc\}(\a\vs4\al\co1(万户乘火箭上天大胆的尝试,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载人航天技术不懈努力,“嫦娥一号”探月成功,“嫦娥四号”月球背面软着陆))eq\a\vs4\al(坚定执着,艰苦奋斗)教学反思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查找相关资料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借助资料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课文比较长,是略读课文,要培养学生在快速默读中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