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适应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适应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适应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适应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适应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7卷2023新高考语文最新模拟试题

(适用于新高考I、II卷省份)

本试题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逸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

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

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

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

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

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

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

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

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

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

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

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

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

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

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

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

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

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

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

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

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

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

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

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

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

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

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

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

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

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

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

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

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

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

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

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

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

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

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

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达”“雅”

而没有“信”的译文毫无意义。

B.翻译者对古籍的理解与古籍本身的思想内容之间存在着矛盾,译者用现代汉语翻译古籍,

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

的方面。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

而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所以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

到的作用。

B.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

文的意义。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

观便捷。

D.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

无法理解。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B.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

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C.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

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D.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

的自由。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部分原文和译文,请结合材料分析这则译文好在哪里。(4

分)

原文译文

手如柔夷,手像春美好柔嫩,

肤如凝脂,肤如凝脂多白润,

螺首蛾眉,额角丰满眉细长,

巧笑倩兮,嫣然一笑动人心,

美目盼兮。秋波一转摄人魂。

【答案】l.A2.B3.C

4.①材料一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①综合运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

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②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

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错,材料一“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

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可见“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说法绝对。

C.“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错,材料二“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

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是针对社会大众而言,选项缺少必要的条件。

D.“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错,材料二“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

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是说今

译不能脱离古籍而存在。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无法看到它对现实生活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过于绝对,材料一是说“它以其认

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C.“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于文无据,材料

二是说“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更

多”“更直观便捷”的表述。

D.“如果没有译文,现代读者无法理解”过于绝对,材料二是说“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

受”«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只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没有涉及直译、意译。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

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

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

的目的”侧重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阐述古籍今译对社会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②材料二第一段具有概括性,“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侧重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阐述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宜译、意

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

妥当”可知,在翻译方法上要按照“信、达、雅”的标准,要直译和意译并用。该译文就符

合“信、达、雅”的标准,而且综合运用了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译文,除

基本信息外,补充了“好柔嫩”,符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结合材料二“今译就是对占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

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可知,译

文既要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还要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

握。该译文既传达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现代人的接受要求,

“倩”“盼”译文分别用“动人心”“摄人魂”巧妙地进行了解释,让人更好理解。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山谷风

赵万里

山间路上,杂树丛生,刘少奇和阎大勇边走边谈。

初夏的平山,山色青青,荫绿四野。

旺盛的草木,也见证着这方水土的宽厚和富庶。相传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源沱河两岸便

有了人烟。

据史料记载,两千多年前,商汤之祖就是在此地发祥。经春秋,历汉唐,这里先后又被

称为蒲吾县、房山县,唐肃宗至德元年,始称平山县。

阎大勇望望刘少奇:“听山里老人们说,平山,老年间叫蒲吾、房后来唐朝的时候,

安禄山造反,这一反不要紧,朝廷下了令,凡是地名里带着‘安'、‘禄'、'山'三个字

的就都得改,这房山就改成了平山,意思是说,平定安禄山哩。”

刘少奇颇有兴致:“哦,还有这么一番来历啊。”

阎大勇也笑了:“只是叫了个平山也不太平。闹八国联军的时候,洋鬼子就在这儿设了

大本营,向井隆、娘子关发兵哩。民国十六年,泰军和晋军又在这儿打起来了。再后来,日

本鬼子来了,把山里人杀惨了……”

平山,经年战乱,兵戈不断,使得澹沱河两岸血雨腥风,草木皆惊。尤其是1937年秋,

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军就攻陷了平山,烧杀抢掠,制造了三十三起惨案;地主武装也乘兴作

乱,使这一方水土满目疮痍,饿殍遍野。虽说太行山麓年年返青,却如忧乱伤怀的古人所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阎大勇指着不远处,叹口气说:“这后山上,还真有个白毛仙姑洞。起初,山里人不知

道那里住的是个受苦的佃户女儿,只道这地方,又多了个云游的仙姑呢。”

刘少奇望望后山,很感慨:“没来平山之前,就知道平山出了个白毛女,看来平山也有

不平事啊。”

阎大勇点着头:“那出戏,我在县上也看过。可不,没兴土改那会儿,挣着穷命种一年。

地,到年根儿下,还是交不起地租,就差和杨白劳一样喝卤水了。”

临近山顶,山路也越发崎岖,阎大勇紧走几步,回身伸出了手……

伴着鸟语松风,刘少奇和阎大勇渐渐接近了山顶。

绕过青石岩,拨开灌木丛,抬头看,瓦蓝瓦蓝的天空,仿佛一伸手就能叩出声来。绵绵

群山,终于一望无边地铺展在眼前了。

阎大勇紧走几步,上前扶住了刘少奇:“吟子上风大,找块地儿坐吧。”

平山,层峦叠嶂,沟川交织,它东接获鹿,南连井经灵寿,西邻山西盂县和五台,海拔

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十一座,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沿着山脚,依稀可见黄沙铺就的河道,曲曲折折,蜿蜒而去。

刘少奇感叹着:“哦,那就是源沱河吧?”

阎大勇也正眼望着河道,呆呆地出神。

刘少奇看看阎大勇:“怎么?”

阎大勇缓过神来,冲刘少奇笑笑:“哦,没啥,胡乱想哩。这澹沱河,有脾气呢,说来

就来,说走就走,赶上发大水,能把村子淹了。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吓唬孩子,说声'源

沱河来啦’,孩子当下就不敢啼哭了。”

刘少奇也笑起来:“到底是山里的河,有性格啊。”

源沱河,古称禹贡九州陡骇河,又名恶池,别称亚沱。汉明帝永平十年,始称源沱河。

它发源于山西繁峙县孤山,流经雁门关、代县、定襄、五台,由孟县阎庄入河北平山,

随山就势百转千回,在平山县境内就有十二条肋肢河,属季节性河流,汛期洪水暴发,河谷

横溢,相传,汉光武帝刘秀,当年曾与称雄邯郸的王郎,在这山中激战。眼看着寡不敌众,

无路可退,滤沱河水突然结冰,让刘秀的人马横鞭穿过;之后,冰河迅即化开,浪卷黄沙滚

滚而来,咆喏声十里可闻,追兵只得望河兴叹。阎大勇笑笑说:“早年间,平山县兴办了不

少义学,教书先生把唱澹沱河的古诗,都编成了教材,一来二去,山里的后生们,识字不识

字的,都能念出几首古诗了。

刘少奇来了兴致:“哦,还记得吗?”

“我念的是咱抗日民主政府办的冬学,识字课本都是新编的。”阎大勇说着,低下头想

了想,“当年又学里传下来的,有一首还记得,听说是《全唐诗》里的,胡曾的《咏史诗•源

沱河》,说的就是这淖沱河水结冰的事儿。”

阎大勇望了望蜿蜒的河道,轻声念起来:

光武经营业未兴,

王郎兵革正凭陵,

须知后汉功臣力,

不及浮沱一片冰。

刘少奇听着,轻轻点点头:“是啊,回过头看看,各朝各代,兴衰更迭,不能不让人感

慨呀。咱们要做的事儿,很多呀。眼下的土改,就是要改改这块土地的命运,改改咱老百姓

的命运...”

山下,田地纵横,覆盖着青绿的庄稼。

阎大勇顿了顿,又说:“可过去这地呀,都姓东家的姓。1938年,咱抗日民主政府兴

'二五减租',大伙儿才觉得有了奔头,西柏坡也就在那年建了党支部,不少青壮年都报名

参了军……”

(赵万里《西柏坡》,有删改)

文本二:

与“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单纯注重史诗性不同,与上世纪90年代新历史小

说主观勾兑历史迥异,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虽然史诗类作品仍然

是创作的基本类型,但是在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中呈现出某些新的色彩。新世纪革

命历史长篇小说克服了以往小说英雄形象刻画的简单化、平面化倾向,而强调人物心理性格

内在的复杂与丰富,突出了人性的生动与深刻才呈现出追求个性化的特点,作家们在拓展创

作视野追求个人风格中,使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在继承叙事传统中拓展了革命历史

叙事的多元化个性化。

(节选自《中国作家网》)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写安禄山造反,朝廷下令更改带有“安”“禄”“山”的地名,意在揭示唐朝廷

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

B.文本一中后山上白毛仙姑洞和白毛女的相关故事情节,给文章增添了几丝神话色彩,使

得表达神秘而浪漫。

C.文本一中阎大勇与刘少奇的对话体现革命领袖时刻惦记着百姓,彰显革命领袖丰富的内

心世界和人格魅力。

D.文本一写阎大勇回忆并念起小时候教书先生所教的诗歌,流露出他对先生深切的怀念,

对儿时生活的眷恋。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篇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也为下文写刘少奇与阎大勇

谋划土地革命奠定感情基调。

B.文本一多处插叙潺沱河的传说,既补充了渡沱河的相关信息,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也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厚重感。

C.文本一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手法塑造人物,突出刘少奇和闫大勇同志高瞻远瞩、心

怀苍生的革命先行者形象。

D.文本一以两位领导人物的对话为线索展开情节,采用多种叙述方式,情节起伏跌宕,扣

人心弦,使得主题更加鲜明。

8.文本一中追述平山、潺沱河的历史渊源,这样的叙述有什么效果?(6分)

9.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新世纪革命历史小说的特点的?(6分)

【答案】6.C7.D

8.①介绍平山名称的由来,寄托人们对安定平和的生活的向往,期待早日结束战争,暗示革

命领袖为人们谋幸福的伟业。

②介绍渡沱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表明这里地势险峻,革命道路艰难。刘秀在此打了胜

仗,暗示着中国革命终会取得成功。

9.①新世纪革命历史小说保持了史诗性的特征。文本一通过写平山名称的由来、溥沱河的传

说以及闫大勇与刘少奇的对话,展现土地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寄予了作者对革命光明

前景的憧憬。

②新世纪革命历史小说重在对人物心理性格内在复杂与丰富的描写。文本一中从刘少奇对

平山名字的来历很感兴趣,到感慨平山不平的白毛女故事情节的描写,心情由轻松到沉重,

从对潺沱河的感慨,到对土地改革的坚定,刻画出刘少奇平易近人、心系百姓、深谋远虑的

革命领袖形象。

③新世纪革命历史小说叙事多元化个性化。文本一中作者结合历史史料讲述平山、源沱河的

故事,将历史与现实革命相结合,古今相融汇,叙事多元,意蕴丰富,在多元交替中彰显其

个性化地叙事。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意在揭示唐朝廷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错,是为了介绍平山名称的由来。

B.“使得表达神秘而浪漫”错,结合原文“阎大勇指着不远处,叹口气说”“刘少奇望望后

山,很感慨……看来平山也有不平事啊”可知,讲述白毛女故事时刘少奇和阎大勇心情都比

较沉重。

D.“对教书先生充满了深切的怀念,对儿时生活满是眷恋”错,结合后文“刘少奇听着,轻

轻点点头:'是啊,回过头看看,各朝各代,兴衰更迭,不能不让人感慨呀。咱们要做的事

儿,很多呀。眼下的土改,就是要改改这块土地的命运,改改咱老百姓的命运’”,可知是

由此引出下文刘少奇对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的坚定立场做好铺垫。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错误,文章主要通过对话展现人物性格,凸显人物形象,没

有起伏跌宕的情节,更谈不上扣人心弦。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能力。

“平山,老年间叫蒲吾、房山……安禄山造反……这房山就改成了平山,意思是说,平定安

禄山……叫了个平山也不太平……闹八国联军的时候……民国十六年,泰军和晋军又在这儿

打起来了。再后来,日本鬼子来了,把山里人杀惨了……卢沟桥事变不久,日军就攻陷了平

山,烧杀抢掠,制造了三十三起惨案……”,介绍平山名称的由来,表明平山一直不太平,

寄托人们对安定平和的生活的向往,期待早日结束战争;如今革命者到了这里,就是要让平

山真正太平,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暗示革命领袖为人们谋幸福的伟业。

“这源沱河,有脾气呢,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赶上发大水,能把村子淹了……渡沱河,古

称禹贡九州陡骇河,又名恶池……汛期洪水暴发,河谷横溢”,介绍源沱河的地理位置和历

史渊源,表明这里地势险峻,革命道路艰难;“汉光武帝刘秀,当年曾与称雄邯郸的王郎,

在这山中激战。眼看着寡不敌众,无路可退,源沱河水突然结冰,让刘秀的人马横鞭穿

过……”,刘秀在此打了胜仗,最终建立东汉王朝,如今革命者来到这里,要为全国人民谋

福利而革命,暗示着中国革命终会取得成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文本二有“史诗类作品仍然是创作的基本类型”,可知新世纪革命历史小说保持了史诗性的

特征。文本一”这房山就改成了平山,意思是说,平定安禄山”“汉光武帝刘秀,当年曾与

称雄邯郸的王郎,在这山中激战。眼看着寡不敌众,无路可退,渡沱河水突然结冰,让刘秀

的人马横鞭穿过……”“眼下的土改,就是要改改这块土地的命运,改改咱老百姓的命

运……咱抗日民主政府兴‘二五减租’,大伙儿才觉得有了奔头,西柏坡也就在那年建了党

支部,不少青壮年都报名参了军”,通过写平山名称的由来、源沱河的传说以及闫大勇与刘

少奇的对话,展现土地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寄予」'作者对革命光明前景的憧憬。

结合“强调人物心理性格内在的复杂与丰富,突出了人性的生动与深刻才呈现出追求个性化

的特点”可知新世纪革命历史小说重在对人物心理性格内在的复杂与丰富的描写。文本一中,

“哦,还有这么一番来历啊"没来平山之前,就知道平山出了个白毛女,看来平山也有不平

事啊”“哦,那就是源沱河吧?”“眼下的土改,就是要改改这块土地的命运,改改咱老百

姓的命运……”,从刘少奇对平山名字的来历很感兴趣,到感慨平山不平的白毛女故事情节

的描写,心情由轻松到沉重,从对渡沱河的感慨,到对土地改革的坚定,刻画出刘少奇平易

近人、心系百姓、深谋远虑的革命领袖形象。

结合“新世纪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创作在继承叙事传统中拓展了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化个性

化”可知新世纪革命历史小说叙事多元化个性化。文本一中,“唐肃宗至德元年,始称平山

县……安禄山造反,这一反不要紧,朝廷下了令,凡是地名里带着‘安'、‘禄'、‘山'

三个字的就都得改,这房山就改成了平山,意思是说,平定安禄山”“相传,汉光武帝刘秀,

当年曾与称雄邯郸的王郎,在这山中激战。眼看着寡不敌众,无路可退,源沱河水突然结冰,

让刘秀的人马横鞭穿过”,作者结合历史史料讲述平山、源沱河的故事,将历史与现实革命

相结合,过去平山不太平,曾经海沱河帮助过刘秀,而今革命者为人民谋太平……小说古今

相融汇,叙事多元,意蕴丰富,在多元交替中彰显其个性化地叙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辅,字载德,南剑州人。第4古。政和二年,以通仕郎中词学兼茂科,历秘书省正字。

自政和后,帝多津彳了,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置行幸局,局中以帝出日谓之有排当,次日

未还,则传旨称疮痍,不坐朝。始,民间犹未知。及蔡京旭枣有“轻车小辇,七赐临幸”,

自是邸报闻四方,而臣僚阿顺,莫敢言。辅上疏日陛下厌居法宫时乘小舆出入廛陌之中郊居

之生机■施乐血后反道涂卷宣始犹有悬仝及谈必为速某目电某路道某所某时而归.又云黑饰可.

辨而辟。臣不意陛下当宗庙社稷付托之重,玩安忽危,一至于此。夫君之与民.本以人合,

合则为腹心,离则为楚越,畔服之际在于斯须,甚可畏也。昔者仁祖视民如子,悯然惟恐其

或伤。况今革冗员,斥滥奉,去浮屠,诛胥吏,蚩愚之民,岂能一一引咎安分?万一当乘舆

不戒之初,一夫不逞,包藏祸心,发蜂蛋之毒,奋兽穷之计,虽神灵垂护,然亦损威伤重矣。

又况有臣子不忍言者,可不戒哉!”上得疏,出示宰臣,令赴都堂审问。太宰余深口:“辅

小官,何敢论大事?”辅对目:“大官不言,故小官言之。官有大小,爱君之心,则一也。”

少宰王鞠阳顾左丞张邦昌、右丞李邦彦曰:“有是事乎?”皆应以不知。轴曰:“兹事虽里

巷细民无不知,相公当国,独不知邪?曾此不知,焉用彼相!”雅怒,令吏从辅受辞。辅操

笔曰:“区区之心,一无所求,爱君而已。”退,待罪于家。献奏不重责辅,无以息浮言,

遂承售郴州。辅将言,知必获罪,召子绅来,付以家事,乃闭户草疏。夕有恶鸟鸣屋极,声

若纺轮,心知其不祥,弗恤也。处郴六年,辅当国不得移,辅亦怡然不介意。康王即位,辅

仍旧职。未几卒,诏厚恤其家。

(节选自《宋史•曹辅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厌居法宫时/乘小舆出/入廛陌之中/郑炯之外/极游乐而后反/道涂之言始犹有忌/今

乃谈以为帝某日由某路适某所/某时而归/又云舆饰可辨而辟。

B.陛下厌居法宫/时乘小舆/出入廛陌之中/郊炯之外/极游乐而后反/道涂之言/始犹有忌/

今乃谈/以为帝某日由某路适某所/某时而归/又云舆饰可辨而辟。

C.陛下厌居法宫时/乘小舆出/入廛陌之中/郊炯之外/极游乐而后反/道涂之言/始犹有忌/

今乃谈/以为帝某日由某路适某所/某时而归/又云舆饰可辨而辟。

D.陛下厌居法宫/时乘小舆/出入廛陌之中/郊削之外/极游乐而后反/道涂之言始犹有忌/今

乃谈以为帝某日由某路适某所/某时而归/又云舆饰可辨而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氐颐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

B.微行,专指帝王和诸侯为了避人耳目,隐匿自己身份,改换常服,便装出行或私访。

C.谢表,臣下感谢君主的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奏章。

D.编管,宋代官吏获罪,谪放远方州郡,编入该地户籍,由地方官吏管束,谓之“编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无碘的一项是()(3分)

A.曹辅忠君忧国,勇于担当。当时国君疏于国政,耽于游乐,而朝臣们一味迎合,不予劝

阻,他对此直言不讳,上书切谏。

B.曹辅刚直耿介,不畏权贵。在都堂受到审讯时,他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既质问权贵们

未履职责,又表明自己的忠心。

C.曹辅认识清醒,思虑周详。他官位不大,在上疏之后,料到必将因此获罪,于是把家事

托付给儿子曹绅后便闭门不出。

D.曹辅不计得失,看淡荣辱。明知上疏于他个人很是不利,依然义无反顾;尽管遭多年贬

谪,但依然内心安然不放在心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不意陛下当宗庙社稷付托之重,玩安忽危,一至于此。

(2)兹事虽里巷细民无不知,相公当国,独不知邪?曾此不知,焉用彼相!

14.曹辅上疏劝谏皇帝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10.D11.B12.C

13.(1)我没有料想到陛下您承担着朝廷和国家托付的重任,却忽视安全忽视危险,竟然

到如此地步。

(2)这件事即使大街小巷的平民百姓都没有不知道的,相公您掌管国政,难道不知道吗?

竟然连这都不知道,还要那宰相干什么!

14.①皇帝身负国家重托,更当重视自身安全;②国家处于改革之际,百姓或许有祸害之心;

③臣子不加劝谏,易让国君失掉警戒之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陛下厌居法宫时”为时间状语,“时”翻译为时候,一般放在句末,故从其后断开,排除

B、D;“出入街市之中”为承前省略,主语为前文的“陛下”,“出”“入”意思相反,

均为谓语动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

原文翻译为:陛下厌倦在正宫居住,不时乘坐小车,出入街市之中、郊野之外,尽情享受游

玩的快乐,然后才回朝。路人的传言一开始还尚有顾忌,现在则都说皇帝从某地到某地,某

时回来,又说可以辨别车上的装饰加以避让。

故选D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B项,“微行,专指帝王和诸侯为了避人耳目……”错误。应为“帝王或官吏等显贵者”。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可理解分析能力。

C项,“……他官位不大,在上疏之后,料到必将因此获罪,于是把家事托付给儿子曹绅后

便闭门不出”错误。由“辅将言,知必获罪,召子绅来,付以家事,乃闭户草疏”可知,曹

辅料到获罪并托付家事是上疏之前的事。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1)意,料到;当,担当;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托。

(2)兹,这;虽,即使;独,难道;曾,竟然。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臣不意陛下当宗庙社稷付托之重,玩安忽危,一至于此”可知,皇帝身负国家重托,更

当重视自身安全;②由“况今革冗员,斥滥奉……一夫不逞,包藏祸心,发蜂蚕之毒,奋兽

穷之计,虽神灵垂护,然亦损威伤重矣”可知,国家处于改革之际,百姓或许有祸害之心;

③由“又况有臣子不忍言者,可不戒哉”可知,臣子不加劝谏,易让国君失掉警戒之心。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册!I、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

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册U: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

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一一串意一一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

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译文:

曹辅,字载德,南剑州人。考中进士。政和二年,凭着通仕郎的身份考取词学兼茂科,

历任秘书省正字。自政和始,皇帝经常微服出行,乘着小轿子,几个内臣引导或跟从。朝廷

还设置了行幸局,局中把皇帝出行的日子说成宫中设宴。如果第二天皇帝没有返回,就传达

皇帝旨意说他身体不适,不临朝听政。一开始,民间还不知情况。等到蔡京谢表中说到“轻

车小辇,七赐临幸”,从此朝廷的官报传播四方,而大臣官僚一味迎合顺从,没有谁敢劝谏。

曹辅上疏说:“陛下厌倦在正宫居住,不时乘坐小车,出入街市之中、郊野之外,尽情享受

游玩的快乐,然后才回朝。路人的传言一开始还尚有顾忌,现在则都说皇帝从某地到某地,

某时回来,又说可以辨别车上的装饰加以避让。我没有料想到陛下您承担着朝廷和国家托付

的重任,却忽视安全忽视危险,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国君和百姓的关系,以人心相合为根本,

如果人心相合,君民就会成为亲信,如果人心背离,君民就会像楚国和越国一样相距遥远,

背叛和顺服的界限在片刻间就可改变,十分可怕。过去仁祖像对待孩子一样看待百姓,但还

担忧百姓或许会伤害他。何况现在国家革除多余的人员,摒除过度的费用,铲除浮屠,惩罚

小吏,无知愚昧的百姓,哪里能够——把过失归于自己而安分守己呢?万一在外出戒备不周

的时候,有人不满意,藏着祸害之心,作出狠毒凶残的举动,在绝望的境遇中羯力抵抗,即

使有神灵护佑你,但也会损害威严,伤害严重。又何况还有臣子不忍谏言,您难道能够不以

此为戒吗?”皇上得到奏疏,拿出来给大臣们看,让曹辅到都堂受审。太率余深说:“你是

小官,怎么敢谈论这等大事?”曹辅回答说:“大官不劝谏,所以小官劝谏。官位有大有小,

爱君之心却是一样的。”少宰王牖假装看着左丞张邦昌、右丞李邦彦说:“有这事吗?”大

家都回答不知道。曹辅说:“这件事即使大街小巷的平民百姓都没有不知道的,相公您掌管

国政,难道不知道吗?竟然连这都不知道,还要那宰相干什么!”王躺发怒,让官吏带曹辅

录口供。曹辅拿起笔写道:“我诚挚的心,完全没有什么贪求的,只是忠爱国君罢了。”曹

辅回去后,在家里等着被治罪。王撕上奏说,如果不严厉责罚曹辅,就没有办法平息那些没

有根据的话,于是把曹辅谪放郴州。曹辅在上疏之前,就知道一定会获罪,召来儿子曹绅,

把家事托付给他,才闭门草拟疏奏。傍晚有恶鸟在屋顶鸣叫,声音就像纺轮声,曹辅心里知

道这是不祥的征兆,但也不顾及。在郴州待了六年,王麟掌握国政没有改变,曹辅内心安然

不放在心上。康王即位,曹辅恢复旧职。不久去世。皇帝下令优厚地周济他家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

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

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②!

①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上,北面长江,为登临圣地。②强对:强敌。

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打破俗套,不写登临感怀之作常写的望中景物,而是直抒胸臆;而心中所感

又不止一端,故先将“此意”虚提,总摄下文。

B.“一水横陈”三句写镇江山川形势足以北向争雄;"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转而

批判统治者的苟安政策,词锋犀利,入木三分。

C.“因笑”三句,既承上片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使上下片浑然一体;又引出下文要“学英

雄”祖逖中流击水、谢玄“破贼”,收复中原。

D.本词笔力纵横驰骋,时而激愤沉郁、怒陈笔端,时而慷慨激昂、抱负满怀,亦讽亦慨之

中,显示出词人非凡的才气和胸襟气度。

16.刘熙载曾在《艺概》中评价陈亮“与稼轩为友,其人才相若,词亦相似”,请结合本词

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具体分析二人的词作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

【答案】15.C16.①手法相似,均是善用典故。本词用了六朝、祖逖、谢玄等典故,《永

遇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将历史与现实结合,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

境美。②主题相似,均含爱国愤世之情。两首词情感真挚,既有对北向伐金、收复中原的迫

切期望,又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③风格相似,均呈豪迈之势。本词和《永

遇乐》都是视野广阔,气魄宏大,纵论时弊,慷慨激昂,充满豪情壮志,显示出雄视一世的

英雄气概和超拔气度。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感情和语言等的能力。

C.”又引出下文”错误,“因笑”三句没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学英雄涕”是用新亭对泣的

故事,讽刺南宋统治者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手法、主旨和风格等的能力。

手法上,两首词都运用J'多个典故。《念奴娇•登多景楼》中“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运借古讽今,六朝凭险而偏安,为保住少数人私利,无心北伐,用了六朝的典故;“因笑王

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中,用《世说新语•言语》新亭对泣故事,用“王谢诸

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服神州的实际行动,借

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用了谢玄等人的

典故;“寻取中流誓”运用祖逖北伐渡江时,“中流击楫而誓”的典故。

《永遇乐》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运用孙权的典故,写其有着统一中原的

雄图大略;“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运用刘裕的典故,写刘裕

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元嘉草草”运用刘义隆的典故,写宋文帝刘义隆好

大喜功,仓促北伐,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煮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

返,遭到时手的重创;“封狼居胥”运用霍去病的典故,写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

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主题上,两首词都含有爱国愤世之情。《念奴娇•登多景楼》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

左,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下片抨击空论清谈。词人认为,真正的爱国者应当像东

晋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楫,义无反顾。

《永遇乐》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

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

态度。从中可见其爱国情怀和愤世之意。

风格上,两首词都呈现豪迈的气势。《念奴娇•登多景楼》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撇开登临

感怀之作,先写望中景物的俗套,大笔挥洒,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接下来两句,从江山形

势的奇险引出对“天限南疆北界”主张的抨击。“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借古讽今,

词人对统治者划江自守的荷安政策的揭露批判,词锋犀利,入木三分。下片“因笑”二字,

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浑然一体。歇拍二句,承上片“长

驱”,进一步抒写必胜的乐观信念。

《永遇乐》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第一、二句中,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

后继无人的感慨。下三句写眼前景,词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历史人物刘裕,最后三

句,表达了词人无限景仰的感情。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下片中,“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从“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

感慨。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写沦陷区的人民己经安

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忧心

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全词豪壮

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

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的《劝学》中,“"一句指出蚯蚓能上食埃土和下饮黄泉的原因,

“”一句写出了螃蟹心浮气躁的结果。

(2)“烟”飘浮朦胧,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

""就展现了闲适之情。

(3)娉婷高洁的“芙蓉”往往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其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诗句是

【答案】①.用心一也②.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③.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⑤.涉江采芙蓉⑥.兰泽多芳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凭箜篌引》)/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燎沉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鳍”“暧”“墟”“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代文人笔记著作卷帙浩繁,,而内容、风格、功用、性质各异,是中国文学、

思想及文化事业独特而绮丽的奇观。苏轼《东坡志林》、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

张岱《陶庵梦忆》、李渔《闲情偶寄》……皆个中翘楚,书中妙文时现,是者。

至若范成大撰《梅谱》《菊谱》,述名卉栽培之法,王应麟作《困学纪闻》、顾炎武修《日知

录》,继往圣之绝学,如此之类士人思想与实践之文化遗珍,皆以笔记体成全。

(),实则这恰是中国式写作之优势所在,其用意而不达意之妙,须读者慢慢领

会,细细咀嚼。好比中国画,写意之可贵正在于寓匠心于之中,寄情思于不假思索之

外。再者,人多以文人之随笔漫谈为笔记而不甚重视,是不知儒学圣经之《论语》其实亦笔

记也,道家之《老子》又何尝非笔记欤!

(摘编自沐斋《滋兰笔记》自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胜枚举吉光片羽妇孺皆知漫不经心

B.不胜枚举鲁殿灵光妇孺皆知漫不经心

C.不计其数吉光片羽老少咸宜苦心孤诣

D.不计其数鲁殿灵光老少咸宜苦心孤诣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全书看似缺乏组织与逻辑性,乃笔记不成系统之最大特点

B.笔记之最大特点在于缺乏组织与逻辑性,全书看似不成系统

C.全书看似不成系统,缺乏组织与逻辑性,乃笔记之最大特点

D.笔记之最大特点在于全书看似不成系统,缺乏组织与逻辑性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答案】18.A19.D

20.①根据“妙”字及后文提示可知,“妙”在“不刻意”而非“不达意”;②根据逻辑顺

序,应先是“细细咀嚼”,然后再“慢慢领会”。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

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根据后文列举苏轼、沈括、洪迈、张岱、李渔等人的笔记内容可知,

应用“不胜枚举”。

第二空,鲁殿灵光:比喻仅存的有声望的人或事物。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

残存的珍贵的文物。根据前文“书中妙文”可知,应用“吉光片羽”。

第三空,老少咸宜:对老年人和少年人都适合。妇孺皆知:妇女、小孩都知道,指人人都知

道。语境强调苏轼等人笔记知名度高,应用“妇需皆知”.

第四空,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漫不经心:随随便便,

不放在心上。根据前文“中国画写意之可贵”和后文“寄情思于不假思索之外”可知,应用

“漫不经心”。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全书看似不成系统”为整体评价,需在“缺乏组织与逻辑性”的具体说明之前,排除A、

B两项;

根据后文“实则这恰是中国式写作之优势所在”可知,括号内的词句对应指示代词“这”,

主语应为'’笔记之最大特点”,排除C项。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语序不当,根据逻辑顺序,应先是“细细咀嚼”,然后再“慢慢领会”;

二、不合逻辑,从“妙”字及后文提示可知,“妙”在“不刻意”而非“不达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