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训练 汪曾祺的散文(含答案)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训练 汪曾祺的散文(含答案)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训练 汪曾祺的散文(含答案)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训练 汪曾祺的散文(含答案)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训练 汪曾祺的散文(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专题训练一一汪曾祺的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一个中国人——散步随想(节选)

汪曾祺

我是一个中国人。

中国人必然会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我接受了什么影响?

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禅宗?都很少,比较起来,我还是接受儒

家的思想多一些。

我不是从道理上,而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

情的,是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论语》里的孔夫子是一个活人。

他可以骂人,可以生气着急,赌咒发誓。

我很喜欢《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我以为这

是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

我欣赏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我认为陶渊明是一个纯正的儒家。“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我很熟悉这样的充满人的气息的"人境",我觉

得很亲切。

我喜欢这样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顿觉眼前生

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这是蔼然仁者之言。这样的诗人总是想到

别人。

有人让我用一句话概括出我的思想,我想了想,说:我大概是一个中

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我不了解前些时报上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的实质和背景。我愿意看看

这样的文章,但是我没有力量去作哲学上的论辩。我的人道主义不带

任何理论色彩,很朴素,就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

讲一点人道主义有什么不好呢?说老实话,不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惨

痛教训,不是经过拨乱反正,我是不会产生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不

会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人,去发掘普通人身上的美和诗意的。不会感

觉到周围生活生意盎然,不会有碧绿透明的幽默感,不会有我近几年

的作品。

关于现代派。

我的意见很简单: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接受外来影响,在现实主义的

基础上吸收现代派的某些表现手法。

最新的现代派我不了解,我知道一点的是老一代的现代派。我曾经很

爱读弗•沃尔芙和阿索林的作品(通过翻译)。我觉得在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的旗帜下的某些苏联作家是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的。比如

安东诺夫的《在电车上》,显然是用意识流的手法写出来的。意识流

是可以表现社会主义内容的,意识流和社会主义内容不是不相容,而

是可以给社会主义文学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的。

我的一些颇带士气的作品偶尔也吸取了一点现代派手法,比如我在

《钓人的孩子》一开头写抗日战争时期昆明大西门外的忙乱纷杂的气

氛,用了一系列静态的,只有名词,而无主语、无动词的短句,后面

才说出"每个人带着他一生的历史和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这颇有

点现代派的味道。我写过一篇《求雨》,写栽秧时节不下雨,望儿的

爸爸和妈妈一天抬头看天好多次,天蓝得要命,望儿的爸爸和妈妈的

眼睛是蓝的。望儿看着爸爸和妈妈,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望儿和一

群孩子上街求雨,路上的行人看着这支幼弱、褴褛、有些污脏而又神

圣的小小的队伍,行人的眼睛也是蓝的。这也颇有点现代派的味道(把

人的眼睛画蓝了,这是后期印象派的办法)。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可

以。而且我觉得只有这样写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可以说,这样写

是为了主题的需要。

我觉得现实主义是可以、应该、甚至是必须吸收一点现代派的手法的,

为了使现实主义返老还童。

但是我不赞成把现代派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

爱护祖国的语言。一个作家应该精通语言。一个作家,如果是用很讲

究的中国话写作,即使他吸收了外来的影响,他的作品仍然会具有鲜

明的民族风格。外来影响和民族风格不是对立的矛盾,民族风格的决

定因素是语言。"五四”以后不少着力学习西方文学的格律和方法的作

家,同时也在着力运用中国味儿的语言。徐志摩(他是浙江磷石人)、

闻一多(湖北潘水人),都努力地用北京话写作。中国第一个有意识

地运用意识流方法,作品很像弗•沃尔芙的女作家林徽音(福州人),

她写的《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所用的语言是很漂亮的地道

的京片子。这样的作品带洋味儿,可是一看就是中国人写的。

外国的现代派作家,我想也是精通他自己的国家的语言的。

用一种不合语法,不符合中国的语言习惯的,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

语言写作,以为这可以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恐怕是不行的。

我的作品和我的某些意见,大概不怎么招人喜欢。姥姥不疼,舅舅不

爱。也许我有一天会像齐白石似的“衰年变法",但目前还没有这意思。

我仍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有点孤独,也不赖。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

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

而是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作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

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与此相关,随笔的

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批评家常以

生动的述说、形象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境界,寓抽

象的道理于具体可感的图画之中,尽量避免枯燥的说理和严谨的论证,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魅力。也有些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

感受,并不注重对知识的阐述,这类文章感情充沛,讲求文采,可读

性很强,但学理性相对稍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笔下,“人道主义”是儒家思想根基加上政治风波淘洗后的

结果,是对人的关心、尊重和欣赏。

B.文中引用孔孟、陶渊明等诸多古人之言,传递出“儒家是讲人情""是

一种富于人情味的思想”的观点,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

C.几位作家名字后的括号,作用是"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说

明他们虽非北京人,却能用讲究的中国话进行写作。

D."我仍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有点孤独,也不赖"一句,表现出作

者对自己观点和原则的坚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齐白石晚年变通画法

的不认同。

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这句话

的含义。

3.请结合相关链接,评析汪曾祺的这篇文章具有文艺随笔的哪些写

作特点。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咸菜和文化

汪曾祺

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

是文化。"我同意他的看法。这两天自己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

和文化。

咸菜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西方似乎没有咸菜。我吃过"洋泡菜”,

那不能算咸菜。中国不出咸菜的地方大概不多。各地的咸菜各有特点,

互不雷同。北京的水疙瘩、天津的冬菜、保定的春不老。”保定有三

宝,铁球、面酱、春不老",我吃过苏州的春不老,是用带缨子的很

小的萝卜腌制的,腌成后寸把长的小缨子还是碧绿的,极嫩,微甜,

好吃,名字也起得好。保定的春不老想也是这样的。周作人曾说他的

家乡经常吃的是咸极了的咸鱼和咸极了的咸菜。鲁迅《风波》里写的

蒸得乌黑的干菜很诱人。腌雪里藤南北皆有。上海人爱吃咸菜肉丝面

和雪笋汤。云南曲靖的韭菜花风味绝佳。曲靖韭菜花的主料其实是细

切晾干的萝卜丝,与北京作为吃涮羊肉的调料的韭菜花不同。贵州有

冰糖酸,乃以芥菜加醪糟、辣子腌成。四川咸菜种类极多,据说必以

自流井的粗盐腌制乃佳。行销(真是“行销")全国,远至海外(有华

侨的地方)。堪称咸菜之王的,应数榨菜。延边的腌蕨菜北京偶有卖

的,人多不识。福建的黄萝卜很有名,可惜未曾吃过。我的家乡每到

秋末冬初,多数人家都腌萝卜干。到店铺里学徒,要"吃三年萝卜干

饭",言其缺油水也。中国咸菜多矣,此不能备载。如果有人写一本

《咸菜谱》,将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咸菜起于何时,我一直没有弄清楚。古书里有一个"道"字,我少时曾

以为是咸菜。后来看《说文解字》,范字下注云:"酢菜也",不对了。

汉字凡从酉者,都和酒有点关系。酢菜现在还有。昆明的“茄子酢"、

湖南乾城的“酢辣子",都是密封在坛子里使酒化了的,吃起来都带酒

香。这不能算是咸菜。有一个旗字,则确乎是咸菜了。这是切碎了腌

的。这东西的颜色是发黄的,故称“黄帝"。腌制得法,"色如金钗股”

云。我无端地觉得,这恐怕就是酸雪里藤。丽似乎不是很古的东西。

这个字的大量出现好像是在宋人的笔记和元人的戏曲里。这是穷秀才

和和尚常吃的东西。"黄帝"成了嘲笑秀才和和尚,亦为秀才和和尚自

嘲的常用的话头。中国咸菜之多,制作之精,我以为跟佛教有一点关

系。佛教徒不茹荤,又不一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于是就在

咸菜上打主意。我的家乡腌咸菜腌得最好的是尼姑庵。尼姑到相熟的

施主家去拜年,都要备几色咸菜。关于咸菜的起源,我在看杂书时还

要随时留心,并希望博学而好古的馋人有以教我。

和咸菜相伯仲的是酱菜。中国的酱菜大别起来,可分为北味的与南味

的两类。北味的以北京为代表。六必居、天源、后门的“大葫芦"都很

好。——"大葫芦"门悬大葫芦为记,现在好像已经没有了。南味的以

扬州酱菜为代表,商标为“三和""四美"。北方酱菜偏咸,南则偏甜。

中国好像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酱。萝卜、瓜、葛苣、蒜苗、甘露、藕

乃至花生、核桃、杏仁,无不可酱。北京酱菜里有酱银苗,我到现在

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

酱菜起于何时,我也弄不清楚。不会很早。因为制酱菜有个前提,必

得先有酱,——豆制的酱。酱,——酱油,是中国一大发明。"柴米

油盐酱醋茶",酱为开门七事之一。中国菜多数要放酱油。但是中国

古代的酱和现在的酱不是一回事。《说文》酱字注云从肉、从酉、月

声。这是加盐、加酒、经过发酵的肉酱。《周礼•天官•膳夫》:"凡王

之馈,酱用百有十瓮",郑玄注:"酱,谓醯醯也"。醯、醯,都是肉酱。

大概较早出现的是豉,其后才有现在的酱。汉代著作中提到的酱,好

像已是豆制的。东汉王充《论衡》:"作豆酱恶闻雷",明确提到豆酱。

《齐民要术》提到酱油,但其时已到北魏,距现在一千五百多年。-一

当然,这也相当古了。酱菜的起源,我现在还没有查出来,俟诸异日

吧。

考查咸菜和酱菜的起源,我不反对,而且颇有兴趣。但是,也不一定

非得寻出它的来由不可。"文化小说”的概念颇含糊。小说重视民族文

化,并从生活的深层追寻某种民族文化"根、我以为是未可厚非的。

小说要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不在民族文化里腌一腌、酱一酱,是不成

的,但是不一定非得寻得那么远,非得追寻到一种苍苍莽莽的古文化

不可。古文化荒邈难稽(连咸菜和酱菜的来源我们还不清楚)。寻找

古文化,是考古学家的事,不是作家的事。从食品角度来说,与其考

察太子丹请荆轲吃的是什么,不如追寻一下“春不老”;与其查究楚辞

里的“蕙肴蒸",不如品味品味湖南豆豉;与其追溯断发文身的越人怎

样吃蛤蝌,不如蒸一碗霉干菜,喝两杯黄酒。我们在小说里要表现的

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

简单,因为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不能备载备载:详细记载

B.佛教徒不茹荤茹荤:吃肉食

C.和咸菜相伯仲的是酱菜伯仲:不相上下

D.古文化荒邈难稽难稽:难以计较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在家里腌韭菜花而想到咸菜与文化的关系,可以看出作者对"吃

东西也是文化”这一观点的认同。

B."汉字凡从酉者,都和酒有点关系",这句话既说明了酢菜不能算

咸菜的原因,又暗示了汉字的特点。

C.作者的家乡咸菜腌得最好的是尼姑庵的事实,印证了作者关于咸

菜的起源可能与佛教有关的看法。

D.酱菜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根据文化典籍的记载推断,在一千

五百多年以前,酱菜应该已经出现。

6.作者说:"咸菜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

者为什么这样说。

7.文中作者借咸菜与文化的关系,表达了对“文化小说”怎样的看法?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8.汪曾祺是一位非常注重语言“经营”的作家,以文中画波浪线的句

子为例,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他是如何"经营”语言的。

我吃过苏州的春不老,是用带缨子的很小的萝卜腌制的,腌成后寸把

长的小缨子还是碧绿的,极嫩,微甜,好吃,名字也起得好。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载云烟(节选)

汪曾祺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

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简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

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

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

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

是书桌,也是衣柜。昆明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多肥皂箱,很便宜,男

生女生多数都有这样一笔"财产"。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

挪窝,也有占了一个床位却不来住的。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

夕,堪称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我和那位姓

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

铺,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

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

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

更东,是教室区。土墙,铁皮屋顶(涂了绿漆)。下起雨来,铁皮屋

顶被雨点打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僧的《黄冈竹楼记》。这

些教室方向不同,大小不一,里面放了一些一边有一块平板,可以在

上面记笔记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

可以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先生讲《红楼梦》,

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

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到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

吴先生才开始讲。

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女生的衣着是

比较整洁的。有的有几件华贵的衣服,那是少数军阀商人的小姐。但

是她们也只是参加Party时才穿,上课时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的。男同

学原来有些西装革履,裤线笔直的,也有穿鹿皮夹克的,后来就日渐

少了,绝大多数是蓝布衫,长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

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

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

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

给他的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

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掩稽的一口钟

(大概就是彝族察尔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有一个女

生从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经黑了,路上没有人,她听

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很紧张。回头一

看,是化学教授曾昭抡。他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鞋(后跟

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跋着),因此发出梯里突鲁的声音。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初到昆明,带来的

盘缠尚未用尽,有些同学和家乡邮汇尚通,不时可以得到接济,一到

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就只能到

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当时米线的浇头很多,有闷鸡(其实只是酱

油煮的小方块瘦肉,不是鸡)、爨肉(即肉末,音川,云南人不知道

为什么爱写这样一个笔画繁多的怪字)、鳍鱼、叶子(油炸肉皮煮软,

有的地方叫"响皮",有的地方叫“假鱼肚”)。米线上桌,都加很多辣

椒,——"要解馋,辣加咸"。如果不吃辣,进门就得跟堂信说:"免红!"

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老老实实到新校舍吃大

食堂的“伙食"。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沙子、木屑、老

鼠屎。莱,常备的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一种叫“魔芋豆腐",为紫灰色

的,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

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

有一个时期附近小山下柏树林里飞来很多硬壳昆虫,黑色,形状略似

金龟子,老鲁说这叫豆壳虫,是可以吃的,好吃!他捉了一些,撕去

硬翅,在锅里干爆了,撒了一点花椒盐,就起酒来。在他的示范下,

我们也爆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

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这种昆虫只吃柏树叶,别的树叶不吃。于是我

们有了就酒的酒菜和下饭的荤菜。这玩意多得很,一会儿的工夫就能

捉一大瓶。

(载于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中国作家》,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展现了联大师生的生活状况,

刻画了西南联大师生群像,虽着墨不多,但人物个性却极鲜明。

B.文章开篇介绍西南联大成立的社会背景,让读者对当时西南联大

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然后从衣、食、住等方面具体描写。

C.作者写“我"与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很少见面,基本老死不相往来,

原因是“我"喜欢夜里在图书馆看书,而刘姓同学按作息时间用功读书。

D.作者描写米线的浇头,如闷鸡、爨肉、鳍鱼、叶子等,又写到吃

米线的"行话",使读者如临其境,意在展现西南联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10.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追忆吴宓先生讲《红楼梦》,一看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

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到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

始讲",语言风趣幽默。

B.西南联大同学中有的西装革履,也有穿鹿皮夹克的,但后来都衣

服破旧,作者通过这一对比,表现了西南联大师生生活的困顿,侧面

烘托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精神。

C.作者写西南联大教授的衣服用"残破”来形容,如闻一多先生灰色

夹袍式样早就过时,朱自清先生穿着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掩穆的一口

钟,看似贬,实则褒。

D."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郑姓

同学的幽默,但也不乏对学校伙食的不满。

11.文中画线句子是如何叙写关于“豆壳虫”的回忆的?这样写有何作

用?请简要分析。

12.有人曾盛赞西南联大”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

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析西南联大师

生在治学和为人方面的突出特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炒米和焦屑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

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

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

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

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

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

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

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

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

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

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

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

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

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

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

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

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

个洞,把里面的瓢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

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

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

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

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

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

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

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

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

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

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

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

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

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

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

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

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蛋瘪子",抓一把炒米

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

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炒米实在是很方便,其实,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

"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

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

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馍,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

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

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

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一,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

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

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

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

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

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

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

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

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

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

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

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文本二:

汪曾祺散文真正的魅力在于"不装",在于真实,在于有趣。在读者眼

中,汪曾祺是个“可爱的妙人",沈从文先生称其认真而有深度,有思

想又有文才,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

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

蓄节制的叙述,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散文的魅力。汪

曾祺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

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略有改动)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多处用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

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B.文中提到《项羽本纪》《易经》和蓍草算卦,其中蕴含的传统文

化气息与文章其他部分描写的百姓生活不够协调。

C.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

的背景下抒写,增强了文章的年代感。

D.虽然文章题为“炒米和焦屑",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炒米,写焦屑

相对很少,表明作者更钟情于炒米。

1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汪曾祺的文字里,作者对故乡高邮的风俗人情娓娓道来,与他

师承沈从文密切相关,小说《边城》叙述了湘西边境小城古朴奇异的

村风乡俗。

B.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

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中写到父亲的朋友算卦之事,主要体现了父亲的朋友算得准,

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文章语言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

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如叙家常。

15.分析文本一为什么从《板桥家书》中有关炒米的叙述写起?

16.文本二指出,汪曾祺的散文"以细小琐碎的题材""让读者从中找

到面对生活的雅趣",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D”也表达了他对齐白石晚年变通画法的不认同"错误。由原文最后

一段"也许我有一天会像齐白石似的‘衰年变法',但目前还没有这意思。

我仍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有点孤独,也不赖"可知,作者主要是想

表明对自己观点和原则的坚持,以及不确定自己会坚持多久的内心感

受,没有对齐白石的"衰年变法"表达明确态度。

2.①"中国式的",是说作者更多地受到儒家思想影响。②“抒情的",

是说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对境、对物、对生活,都表现出深沉的感情。

③”人道主义者",是说作者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尊重和欣赏。

3.①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和材料的趣味性。作者多处列举

古人之言、现代文学名家的作品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②笔调轻松,

注意行文的理趣性。作者用"使现实主义返老还童”的拟人修辞谈现代

派笔法,在文末用俗语自谦,行文灵动轻松。③思想深刻,注重见解

的独特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作者对不同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文

末表达了自己“坚持此路,不怕孤独”的文艺坚持。

4.D"难稽"的意思是:难以考查。语境是说古文化模糊邈远,难以考

查。

5.C”作者的家乡腌咸菜腌得最好的是尼姑庵的事实,印证了作者关

于威菜的起源可能与佛教有关的看法"错。原文说的是“中国咸菜之多,

制作之精,我以为跟佛教有一点关系。佛教徒不茹荤,又不一定一年

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于是就在咸菜上打主意",作者认为是“有一

点关系”,选项曲解文意。

6.①咸菜的历史悠久,与我国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②咸菜种类繁多,互不雷同,反映我国不同地域的独特饮食习惯。③

咸菜制作精良,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品牌,有的行销全国,远至海外。

④咸菜是中国独有,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⑤在中国古今文

学作品、历史典籍中,多有关于咸菜的记载。

7.①“文化小说”的概念颇含糊,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应宽泛,而不应

狭隘。②小说创作要重视民族文化,小说要有民族色彩,离不开民族

文化的浸润。③小说要表现的文化,首先是现在的、活着的;其次是

昨天的,消逝不久的。48.汪曾祺的散文力求通过准确、简洁的语言

表达丰富的意蕴与情感。这句话作者用最准确、简洁的词语,介绍了

春不老的原料、色泽、质地、味道,在赞美春不老的同时,洋溢着吃

过春不老的自足、自得之情。

9.D"意在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