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梁平区

高2024届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

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某一思想家指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一思想主张()

A.体现了仁政治国理念B.为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C.代表了下层平民利益D.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2.下表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表。

上中上下下下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

(圣人)(仁人)(智人)(愚人)

尧、舜孟子子贡老子齐桓公秦始皇

周文王屈原范香商帙吕不韦李斯宋襄公熨桀商纣

孔子荀子廉颇韩非荆轲陈胜

据此可知,班固对人物的评价()

A.以聪明才智为主要标准B.打破了传统伦理的束缚

C.深受社会主流思想影响D.秉持了客观公正的原则

3.唐高祖时沿用北周传统,多用关陇贵族辅政。唐太宗则打破地域偏见,大量拔擢关东

和江南士人至中央高层,与关陇集团兼用,又能不问门第,摧用寒人微族。这说明,唐

太宗时()

A.门阀士族衰落B.科举制遭破坏

C.君臣关系紧张D.政治风气开明

4.北宋欧阳修在《论逐路取人札子》中写道“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

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

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

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据此可知,北宋科举()

A.消除了门第观念B.实现了公平公正

C.扩大了统治基础D.避免了朋党形成

5.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官员同堂议论;长官综合所

议作出裁决;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旨在()

A.实现对朝政的控制B.提高行省议事效率

C.制约行省长官权力D.避免官僚之间内斗

6.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

而需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松弛

C.北方经济较南方更有优势D.长途贩运贸易有所发展

7.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

议定夺。康熙亲政后,在皇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参

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中枢权力机构发生变化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制度混乱导致权力失衡

8.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许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

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表明近代中国()

A.城市基础设施已完备B.社会生活文明化趋势明显

C.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D.城市发展与西方城市无异

9.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

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

为师,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当时()

A.“中体西用”观念盛行B.维新变法运动渐入高潮

C.部分国人具有排外思想D.学堂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10.下图为近代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根据地分布图(局部)。据图可知,该时期中国

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斗争()

洛」。

A.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B.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主要对象

C.凸显了阶级矛盾激烈的时代特征D.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抗战

1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战略上曾构想将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

其到欧洲I,再到美国一线,及这条线周围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团结起来。这表明当时中国

()

A.面临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B.完成工作重心转移

C.外交突破意识形态的局限D.布局全方位的外交

12.下表是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农业「业建筑业交通运价业曲、饮、服务业

198229.2874.925.389.5817.01

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B.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C.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13.柏拉图说,建立一个城邦需要各式各样的人,并使其各有所长,以便相互交换亚里

士多德认为,艺匠和劳工虽为城邦所必需,却并不具备好公民所应有的善德,不应将他

们登记为公民。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

A.强调人自主意识的觉醒B.报露城邦民主政治的弊端

C.重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D.探讨理想的城邦社会模式

14.成书于13世纪的日本小说《平家物语》中记载,在一次源平合战时,一个叫奥州佐

藤三郎兵卫嗣信之人,于赞岐国屋岛之海滨,为保主公性命而死,成为世人所称颂的对

象。这反映了当时日本()

B.武士集团开始形成A.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C.社会价值的基本取向D.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15.19世纪前期,英国确立了“委托立法”制度。到19世纪后期,“委托立法”的范围日益

广泛,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授权内阁或某一行政部门去制定具

体的施行细则,因此当时许多英国人称内阁为立法机关的“第三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议会对内阁负责B.政府行政权力膨胀

C.政治民主化完善D.代议制度受到冲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明末清初,川渝地区天灾战乱不断,出现“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的

状况。清初从顺治到乾隆时期,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种,永占

为业”“荒地耕种,十年起科”。据统计,清初重庆府人口约2-3万,到1820年已达230

余万。重庆府耕地从1671年12.4万亩,到1728年达1259.76万亩。期间红苕、烟草伴

随移民传入,形成“田种禾稻、山种杂粮”的格局。移民中的汉族、土家族、壮族、回族

等定居川渝后,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深入互动。

—摘编自周勇《“湖广填四川”与重庆》

材料二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

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迁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八年抗战中,重庆人

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

年,重庆仅有工厂41家,工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以兵工、机

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大军,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

汇集于城区武库街、都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

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材料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对三峡移民实施“开发性移民”,确保移民“搬

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从1993到2005年,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带上蔬菜种

子、黄桶树苗,离开故土,“舍小家为国家”。重庆涪陵南沱镇村民含泪创掉了蚕桑、龙

眼、榨菜和柑橘树,重创新业。16万多外迁移民则带着家乡的泥土、三峡石,远赴十几

个省市。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

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_摘编自唐润明《百万移民撼天地

—三峡移民精神礼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川渝移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相较于清初的新特点,

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0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峡移民的认识。(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英国文学作品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创作中,中国人物形象是正面的。1599

年,理查德发表了《航海全书》,对中国的税收、政府机构、农业经济等进行了介绍,还

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阐述研究。1657年,威廉・坦普尔创作《论英雄的美德》,重点介绍

了孔子及其思想,将孔子的哲人形象在西方进行宣传,使孔子在西方成为大众人物。17

世纪后,中国的茶叶和丝绸、瓷器等传入英国,英国兴起了中国风,英国的普通建筑也

采用中国园林建筑的样式进行构建。到了18世纪,依然有格尔斯密的《世界公民》表

述了对中国文明的赞扬,称赞中国有非常完善的道德和法律制度。

—摘编自王爽《近代英美文学作品的中国形象变迁》

材料二:1795年,斯当东出版了《英使谒见乾隆记》.他以马嘎尔尼使团在华经历

为,根据“,向欧洲展示了一个,几百年或上千年都没有进步”的,泥足巨人”的形象。中国“商

人欺骗,农民偷盗,官吏敲诈勒索他人钱财”,“他们禁闭妇女、残杀婴儿、残酷、胆怯、

肮脏,对技术与科学一窍不通”。:1873年,沙俄政客巴枯宁首次提到“黄祸论”,他相信反

基督势力必将从亚洲出现,宣称中国是,来自东方的巨大危险”。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

二世开始在公开场合提出“黄祸”说法,认为“一旦千百万中国人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

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在“黄祸”声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

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排华浪潮。

—整理自马建标《冷观近代西方“黄祸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欧洲产中国热”出现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明朝的郑和曾奉命率领庞大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对于郑和的航海,梁启超

作了这样的评论:“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

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现)亚美利加以

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

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

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

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祖国大

航海家郑和传》,《郑和研究资料选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

辑清晰。)(12分)

高2024届第二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

BCDCCDBBCDACDC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