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_第1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_第2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_第3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_第4页
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

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

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

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

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

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

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

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

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

虑。中国社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

稀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

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

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

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己,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

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同

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

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

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

(2)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

(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

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2)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

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

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

(4)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

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打答案区域并从中筛序

出来答案即可。

(2)本题要求分析论证方法,平时学习中一定掌握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特征。结

合有关内容分析,第①段中"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第④

段中"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

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第⑤段

中"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

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文章还把80年代人们的阅读情况和90

年代中期以后人们的阅读情况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3)文中划线句实际举的一个事例,议论文举事例的目的就是做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

结合具体事例内容并联系语境分析可知,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用尼采多虑报纸的

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

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

(4)本题要求谈谈文章最后一句话给自己的启示,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这

篇议论文的内容及主旨谈获得的启示即可,如: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

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

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

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

答。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

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答题时要结合文章

具体内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论据作用的能力。论据即议论者用来证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所

以说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

章中心论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段分析论据的作用。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

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

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的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

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

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

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

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

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

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

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

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

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

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

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

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

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

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

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

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

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

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

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

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

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

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

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

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

(3)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

(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从这篇文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启示?

【答案】(1)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2)要有选择地阅读,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广泛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要多读

书,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3)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

阅读中所得的自由,便是阅读的快乐。

(4)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5)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要选择地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摄

取丰富的营养,获得读书的真正愉悦。

【解析】【分析】故答案为:(1)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议论文中的论点是作者

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一般能从文中直接找到,常出现在文章的下列位置:

题目、开头、中间部分、结尾。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

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本文作者•"阅读的愉悦”体现在根据自己的爱好标

准去有选择的阅读,在读书中得到自由,进而获得快乐;对不同的书籍采用不同的阅读方

法;阅读闲书时所带来的愉悦等方面。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本题可从第三段中“这种不

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

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找到答案。

(4)此题考查论证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理解并记忆常用的儿种论证方法及其特点、作

用,并结合具体的题目准确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

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

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④比喻论证:可把道理

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那些有学

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这几句话运

用了比喻论证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及拓展能力。解答此题,需联系本文观点,在此基础上,

说出自己的阅读启示。如: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要选择地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识

别好坏良莠的能力,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读书的真正愉悦。

故答案为:(1)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2)要有选择地阅读,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广泛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要多读

书,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3)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

阅读中所得的自由,便是阅读的快乐。

(4)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5)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要选择地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摄

取丰富的营养,获得读书的真正愉悦。【点评】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求学生整体感知

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根据题干的提示和要求,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关

键的词句,归纳内容要点。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孙道荣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

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

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

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

④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

觉得自己好幸福。

⑤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

一下子没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

暖,真的很温暖......

⑥那一刻,温暖,难忘。

⑦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

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

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今年,直到年初二,

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

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呆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⑧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戚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

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

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⑨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

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

之,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⑩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没有。女孩

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⑪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

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

⑫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⑬她也流泪了.

⑭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

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

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出特别温柔,特别细致,

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

他那么好吧?

⑮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

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1)阅读文章③-⑫段,填写表格。

相关情节爸爸给她买新书包男孩爸爸抱他①________

人物心理②________陌生、温暖③________

(2)结合语境,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文章第⑫、⑬段都写到流泪,请分别写出流泪的原因。

(4)第⑭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5)文章题目"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怕"有哪些含义?

【答案】(1)女孩父母在家做农活、家务,照顾她和弟弟;幸福;满足、幸福、难过

(2)运用了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一下子"准确地写出因为离家时间久,孩子认不出爸爸

的陌生感,"一把""抱"准确地写出爸爸迫不及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表现爸爸对孩子深切

的爱及愧作之情。

(3)第⑫段:女孩对父母离家的不舍、难过;第⑬段:老师对女孩的经历感到心酸、同

情,同时对家人特别是儿子的思念、愧疚。

(4)插叙,交代了"她"的身份、支教时间、家庭情况、性格特征等;表现她默默奉献、勇

于牺牲的精神;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情景。

(5)题目中的"怕”①指文中女孩怕父母第二天就要离开家,一年以后才能回来;②隐含

留守儿童对父母"爱"的渴求;③表现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

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

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

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根据提示可以

从文章找到:女孩父母在家做农活、家务,照顾她和弟弟;幸福;满足、幸福、难过。

(2)本题的考点是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

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

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心理)。"一下子""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运用

了细节描写和动作描写,"一下子"准确地写出因为离家时间久,孩子认不出爸爸的陌生

感,"一把""抱"准确地写出爸爸迫不及待地搂抱孩子的情态,表现爸爸对孩子深切的爱及

愧作之情。

(3)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

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第⑫

段流泪女孩对父母离家的不舍、难过;第⑬段老师的泪表现了老师对女孩的经历感到心

酸、同情,同时对家人特别是儿子的思念、愧疚

(4)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一、顺叙(按事情

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二、倒叙(先说结

果,再追溯原因):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

者阅读兴趣;突出文章中心;三、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

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

法):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

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第⑭段交代了"她"的身份、支教时间、家庭情况、性

格特征等是插叙;表现她默默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引出下文“她"打电话给家人的感人

情景。

(5)本题是对题目含义的理解和文章主旨的概括。结合文章内容,在首段与末段,寻找对

题目的解释与深化,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双关含义,分析表面含义即是标

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从文章结尾“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

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

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可以看出题目中的"怕"指文中女孩怕父母第二天就要离开家,

一年以后才能回来;表现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爱"的渴求;表现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

爱。

【点评】本文通过记叙支教的老师看到孩子们写的作文,留守在家的孩子最怕父母突然对

自己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老

师想到自己的孩子,或许他也怕妈妈突然对他好吧,表现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爱"的渴求;

和作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一、顺叙(按事情发

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二、倒叙(先说结

果,再追溯原因):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

者阅读兴趣;突出文章中心;三、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

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

法):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

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鲍尔吉•原野

①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藤选择做一根藤,是植

物里的龙蛇。

②藤想去一切地方。它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藤从

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

子没往前走过一步。

③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

是肩膀。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

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藤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

④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近刀斧,树一旦丰厚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

榻,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藤是明白人,"材"勾连着

"用'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

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⑤藤不开花,它情愿寒伦,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

黏滑,不开花。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花开过,花瓣被风撤走,被流水偷走。花

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

的梅兰芳。藤没有开花的基因,这不算什么,不开就不开。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

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⑥日本这个地方国小藤多。他们建立户籍制度时国人无姓,阿三阿四。官令民有姓,

民取"田、山、松、井”等山野事物作姓,缀以状态助词"中、上、间、下",也有"藤"。藤

野、佐藤不是一根藤。山多藤就多,平地有草没有藤。日本的藤是造床材料、造桥材料,

藤条抽人人疼。

⑦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

滞迟枯涩应对之。黄宾虹说,笔做什么?分明;墨作什么?融洽。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

称为"融洽分明"。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

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

皴法。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

所谓线。朱杳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毛笔的线一一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

鲁的线却飞快一一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一

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

烈。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文人画的藤叛

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纠结自来。大师的

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

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⑧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

汪的黄。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群、昆虫的

共生体。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

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文段有删改)

(1)段④中画线句子表现力强,请简要分析。

(2)段⑦叙写文人画里的藤,运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你怎样理解第⑧段中作者说的"艺术远离着生活”?

【答案】(1)①用拟人的笔法来写藤的精神,即追求自由,活得坦然。②与"树"作比

较,似在表达不求材用的观点,实际上突出其想活出个性的追求。③"就这么办了",口语

化的表述,再现了藤的内心的决定。

(2)插叙。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它是经过艺术升华的藤,是具有文化

意义的藤。写文人画藤,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大师笔下的藤,表

现了叛逆、刚烈的精神,寄托着具有独立人格的中国文人的精神。与上文所描写的藤的个

性是一致的,映衬深化。为下文升华"艺术源于生活”的观点做了铺垫。

(3)作者从对藤的观察感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说在一般人的眼睛里,所谓"生活〃就是

物质,就是实用,如椅子、盾、桥梁等等;在懂得艺术的人的眼里,藤的意义则远远不只

是这些,它有着令人遐想的内涵,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给人以精神的享受、美的遐

想、情感的寄托、思想的启迪。

【解析】【分析】(1)赏析语句题目,首先要分析句子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了解常用的

比喻、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

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比喻排比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语言气势如果是描写

人物的句子,还要思考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然后再具体说出它的作用。划线句子运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藤对自由的追求。

(2)此题考查对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

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

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文章插叙了文人画藤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提

高作品内涵,而且为下文做了铺垫。(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

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句话告诉我们,一般

人所谓的"生活"指的就是实用;只有懂艺术的人,才会意识到藤的精神价值之所在,突出

它带给人们的精神方面的愉悦和享受。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快乐是一种能力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

大相径异。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

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分析、靠实践而逐步形成

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

要体现在对要、对要、对要。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孔

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

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

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起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

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人的容量和他成就

的事业是成正比的,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论

话》中说:“宽则得众。"得众者得快乐得成功。

④世界上的事总是有一利就有一弊。深山老林虽然天蓝水绿,但老百姓饭碗里的东西却

未尽可意;城里的物质五光十色、丰富异常,但烦躁与污染却时时惹人烦恼,事情就是这

样:沙中有金、玉中有石,这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需要学会辩证思

维,对事,用"两点论"。世界万物的有与无、聚与散、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

都是相对而言并相互转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没必要碰到点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

就唉声叹气、一蹶不振。要相信,事情总会向好的方面发展,风雨过后会有晴天,从而乐

观对今天,快乐奔明天。

⑤人不能没有信仰。缺失信仰,精种就会空虚,灵魂就无所依存。今天我们信仰的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信仰就要居敬以持其志•立志才能

定其本,志高才可意致远。有了定本致远之志,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面对乌云飘

来,静观云卷云舒:面对春暖乍寒,照看花落花开。坚信,黄河之水无论转多少弯、遇多

硬的岩,照样奔腾到海不复还: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论路多

远、道多难,一定能冲破重重关山最终实现。事情就是这样:只有极度信服、尊重并为之

奋斗的才能叫信仰。这种信仰,与志相联,我有钢铁般的强度,既坚硬无比,有难不知

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在呼啸前进的过程中,乐观主义伴始终。

⑥快乐是能力,能力兴于细微。只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快乐就

如万山中来的溪水那样,与日俱增,且一路欢歌是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快乐是一种能力

B.快乐是能力,能力兴于细微。

C.实现快乐的能力是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的

D.快乐能力的形成过程和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

(2)第①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3)联系全文,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对要、对要、对要。

(4)①下列内容填入第⑥段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

A.慎思不断,好学不倦,笃行不变,明辨不止

B.笃行不变,慎思不断,好学不倦,明辨不止

C.好学不倦,慎思不断,明辨不止,笃行不变

D.明辨不止,慎思不断,笃行不变,好学不倦

②请简析这样选填的理由。

(5)下列相关链接内容,可用作第段的事实论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相关链接)

1896年,居里夫妇立志向放射性研究领域进军,在一间原来用作贮藏:闭塞潮湿的房子

里,利用极其简单单的装置开始工作。2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针和镭。

但研究成果并未得到科学界的承认。为此,以后的4年,不论寒冬酷暑,还是繁重的劳

动,毒烟的熏烤,居里夫妇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使艰辛的工作变成了生活的真正乐趣,百折

不挠的毅力使他们终于在1902年,从7吨沥青铀矿的炼渣中提炼出0.12克的纯净的氯化

镭,并测得镭的原子量为225。使那些持怀疑态度的科学家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下头。

【答案】(1)A

(2)引用西方哲学家关于人有趋乐避苦本性的论断,自然引出本文所要论述的话题:快

乐;并能引起读者关注和进一步地思考

(3)人;宽容以待;事;辩证思维;信仰;坚定信念

(4)C;先学后思再行动的排列顺序符合人们认知规律;和第②段第2句"只能在社会生

活中靠学习、非思考、靠分析、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相照应,使论证结构

严谨。

(5)第⑤段,居里夫妇立志放射性研究,不顾条件艰苦,他人质疑,历经6年,以苦为

乐,终于成功提炼出镭。

【解析】【分析】(1)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

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

己来概括。此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0

(2)此文第一段引用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的话,引出“快乐"的这一话题,并作为道理论据

证明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解答此题要注意阅读第二段段未这一句话概括了以下三段所说的内容,即对对人要有

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与上下文衔接即可。

(4)选项这几个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一般是做事要广泛的学习,仔细的探究,谨慎的思

考,明确的辨别,最后要切实的去实行。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同时也照应上文,故

选C合适。

(5)材料写的是居里夫妇"立志向放射性研究领域进军""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使艰辛的工作

变成了生活的真正乐趣,潜心研究,终于成功提炼出镭。"与第五段"有了定本致远之志,

才能遇难不退,遇险不惧""有难不知难;又韧性无比,有苦亦觉甜”的论述相一致,故而放

在第五段合适。

故答案为:(1)A

⑵引用西方哲学家关于人有趋乐避苦本性的论断,自然引出本文所要论述的话题:快乐;

并能引起读者关注和进一步地思考

⑶人;宽容以待;事;辩证思维;信仰;坚定信念

⑷C;先学后思再行动的排列顺序符合人们认知规律;和第②段第2句"只能在社会生活中

靠学习、非思考、靠分析、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相照应,使论证结构严

谨。

⑸第⑤段,居里夫妇立志放射性研究,不顾条件艰苦,他人质疑,历经6年,以苦为乐,

终于成功提炼出镭。

【点评】⑴本题文章的中心论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白中心论点常处的位置:标

题、文首、文末,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后进行理解和辨析。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对句子的内容和句式特点进行分析,从

内容和结构上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对文章内容的感知,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考生要仔细阅读文段,注意其内在的关系,结合

语句进行分析选择,理由要合理,语言要简洁。

⑸标题考查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运用能力。考生要分析论据的内容和中心,结合文段进行分

析论理解。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火车上的见闻

许锋

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

擦,浑身竟有些燥热。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

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

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我们往西去。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全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先安置妻女,

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我吃力举起箱子往行李架

放,行李箱摇摇欲坠,我也摇摇欲坠。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

箱子妥妥地归位。我说了声谢谢,壮小伙儿说不用。我一扭头,人不见了。

一对愁容满面的小夫妻边走边打电话,说的是乡音,我听了个大概:他们在,上来俩,

还有一个,是他姐,还在赶地铁。这时离开车不到二十分钟估计赶不上了。我也替他着

急。春运一票难求,亲人赶不上这趟车,就要改签,但改签恐怕连硬座都没有。退票也不

行,退了更难买上,真是急煞人也!果然,直到列车徐徐启动,落下的人还没上来。幸好

事情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退票,直奔机场。机票有,虽然贵点,但没有什么能阻挡

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

小夫妻在惠州的一个镇上开餐馆,以川菜为主。我以为男青年会炒的菜不是很多,不

料,看到他手机里的菜谱,密密麻麻,好几张。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

的,他也会做,还有很多菜名,我没听过。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

男青年的餐馆规模中等,食客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

就聊到晚上十一点,只能等。我问他,你不是有营业时间么?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

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累是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镇上房价不高,我以为他们的理想是就地安居乐业,可他们却不想买房。他们的想法是

趁着年轻,多干几年,等攒够些钱后,回老家开餐馆。伴随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我们有

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但有一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

车快到长沙站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年轻的女列车员提前收拾妤三大包垃圾,列

车停稳,她提着两大包垃圾下车,放在站台的垃圾堆放点,当她返身准备提另一包垃圾

时,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靠近车门的瞬间,寒风拂面,凉气袭人。女列车员的发

丝在风中飘舞。

女列车员是个勤快的人。上班时间,一遍又一遍拖地,清理卫生间,干着脏、累、苦的

工作。面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乘客的意外称赞,她莞尔一笑,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嘛!

晚上八点,是列车员换岗的时间。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晚上值班格外

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车长最后问大家,听

明白没有?列车员齐齐回答,听明白了!

随后,一个个矫健或倩丽的身影隐没于两侧车厢,开始守护一个个返乡人的梦。

一站又一站,人潮退去又通上,冬日的温暖,一路蔓延。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主要叙述春运期间一列西去火车上的见闻。

B.车站进站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

C.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如"他们任,上来俩......

D.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凡人"善"事来表达主旨。

(2)"青年"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赏析加下划线词语)

②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赏析句子)

(5)请从两个层面各举文中一个事例,简要分析文末"冬日的温暖”的深层含意。

【答案】(1)B

(2)①吃苦耐劳;②好学能干;③服务态度好;④关心亲人,重视亲情;⑤爱乡恋

乡。

(3)①"我"起线索作用串联起一件件事;②以第一人称叙事,能真实地展现社会风貌。

(4)①"抢"字形象地写出票源紧、下手快的特点,表达出"我"内心的急切。

②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列车员在寒风中工作的辛苦,暗含"我"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5)①要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人性的"温暖"。

事例:壮小伙帮"我"托行李;小夫妻为姐姐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为别人赶不上火车而

着急;"我"帮女列车员提垃圾;"我"称赞女列车员。

②要点:贴心周到的管理和服务,体现社会的“温暧”。

事例:进站口"前置";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车次;志愿者耐心提供问答服务;小夫妻耐心

为顾客服务;女列车员不辞辛苦打扫卫生;老车长叮嘱列车员认真值夜班列车员尽心尽责

守护乘客。

【解析】【分析】(1)B错误,与原文"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

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

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不符。

(2)本题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

到晚上十一点,只能等。"一一吃苦耐劳;"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

单。"一一勤快能干;“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一

一服务态度好;"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一一爱乡恋乡。

(3)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

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此文中的"我"是文章的

线索,用第一人称更亲切,有利于叙述,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

(4)①句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再结合语境来理解。"抢"本义指夺,硬拿。这里是春运

坐车的人多,一票难求,"我"能"抢"到了卧铺票是幸运,表达出"我"此时内心的急切。②

句“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细节描写),"发丝"在"飘舞",写出

女列车员此时的忙碌辛苦,表达"我"对女列车员的敬佩赞美之情。

(5)此文写"我"一家三口坐车的见闻和感受,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

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人

性的“温暖"。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晚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

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

们提供问答服务。年轻的女列车员不辞辛苦打扫卫生。这是贴心周到的管理和服务,体现

社会的"温暖”。

故答案为:(1)B;

⑵①吃苦耐劳;②好学能干;③服务态度好;④关心亲人,重视亲情;⑤爱乡恋乡。

⑶①"我"起线索作用串联起一件件事;②以第一人称叙事,能真实地展现社会风貌。

⑷①"抢"字形象地写出票源紧、下手快的特点,表达出"我"内心的急切。②用细节描写

写出了女列车员在寒风中工作的辛苦,暗含"我"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⑸①要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体现人性的"温暖"。事例:壮小伙帮"我"托行李;小夫妻

为姐姐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为别人赶不上火车而着急;"我"帮女列车员提垃圾;"我”称

赞女列车员。

②要点:贴心周到的管理和服务,体现社会的"温暖”。事例:进站口"前置";电子屏幕清

晰地告示车次;志愿者耐心提供问答服务;小夫妻耐心为顾客服务;女列车员不辞辛苦打

扫卫生;老车长叮嘱列车员认真值夜班列车员尽心尽责守护乘客。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

内容,考生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考生要结合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分析,

归纳概括。

(3)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线索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构的安排,注意平时

对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的掌握。

⑷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理解和赏析。考生要结合题干的要求,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描写

等角度进行理解分析,在平时要注意此类题型的解答技巧。

⑸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考生要掌握标题的含义,挖掘标题深层次的含义。在理解时要结

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7.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淤泥偏自出芙蓉

胡晓军

我之爱莲,初与别人相同,是因观其盛开,恋羡其花纯洁、其叶圆碧、其香清远。其

花,纳兰状为“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其叶,东坡喻成"重重青盖",诚斋夸作"接叶连

天无穷碧”;至于其香,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

我之爱莲,后又进了一层,是因读《爱莲说》称其"花之君子者也",得以因物及人、由

目入心,实现了从视觉、嗅觉到心境的升格。

莲花与君子的相同处,周敦颐只用三句话便道中、道全了。第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

涟而不妖",君子即便身处污浊动荡之境,但心始终高洁稳正,不受污染,不为矫饰,这就

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器";第二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君子内心通达、气脉正直,不会

倚靠附和,不会攀缘拉拢,这就是孔子说的"君子不党";第三句"亭亭净植、香远益清”,

君子腹有诗书,故而气质洁净,声息清新,这就是孔子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曾

抄写、诵读《爱莲说》无数遍,每至文末“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时,都不禁脱口而出:

"我!"随后发出一声叹息,叹息与周敦颐相隔了近千年,不能同他一道,前去赏莲。

据闻周敦颐为了赏莲,特命人挖了个大大的池塘,池塘中心置小亭一座,以九曲桥相

通,以便从各个角度、近距离地观赏。我猜周敦颐赏莲时,可能独自一人,方出此言;即

使有人伴随,却对他的爱莲之切、知莲之深,未必懂得,这反倒增了他的孤独。君子注定

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此番心境,还可再溯千年以上。屈原钟爱鲜花香草,曾让山

鬼披薜荔、配女萝,又用各类花卉饰满了湘君与湘夫人相会的房间,其中就有莲叶。而他

自己,则"制美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作为"离骚"的装束。这身装束,自然难以被人

理解,所以屈原紧接着说:“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孤独之强之烈,直到了使

他绝望自尽的程度。我想屈原之所以选择投水,是想从一个君子变成一朵莲花吧。君子和

莲花的区别,只是一个在大地上,一个在水中央。

我之所以爱莲,先是慕其有君子之质,后是发现其有艺术之境。当然,泛泛而言,所有

的花儿都可比作艺术;但我以为唯有莲花,最能揭示艺术的真谛。第一句"亭亭净植、香远

益清”,艺术当予人以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使所思澄澈、所感幽远;第二句"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艺术以通透简约为高,以含蓄蕴藉为尚,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者方为妙境上

品;第三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他花儿只需如常孕育、萌生开放,期间未

尝有太多的曲折艰难,好比从人间顺利升入天堂;唯独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必须先突围

后方可孕育生长,恰似先要从地狱来到人间,然后进入天堂。艺术亦像莲花,生来便在淤

泥之中。艺术要像蓬花,须在淤泥里、也只能在淤泥里汲取营养、积攒力量。莲花将根向

下扎入淤泥,为的恰恰是向上生长,当终于开出花来时,必向上空高高擎起,离得淤泥越

远越好。艺术同理,其生存需要金钱的滋养,但她的目的,恰恰是离金钱越远越好。

既然君子、艺术皆与莲花相类,那么两者必然互通,即君子可成就艺术、艺术也可成就

君子。君子有了艺术,可以不再过于孤独。八大山人遭遇国破家亡,心中悲凄,却以书画

一面遣怀、一面养生,享了当时罕见的高寿。他画莲花,寥寥数笔便神完气足,这莲花就

是他的化身。君子有了艺术,可以不再耻于谈钱,至少不会像乞丐那样潦倒和无奈。板桥

居士毕生鬻画,不但标明价码,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更

关照不受别的,只收银子。"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因为"盖公之所喜,未必弟

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中心喜悦,书画皆佳"。

我之所以爱莲,先是因爱君子,后是因爱艺术,爱其置身困顿而最终超越了困顿、借助

金钱而最终摆脱了金钱。反过来说,也是淤泥成就了莲花、困境成就了君子、金钱成就了

艺术……试想若不是流亡一生、若没有贫困半世,就不会有八大山人、板桥居士及其传世之

作了。

不过,有时即使白银在前,板桥居士也不予理会,甚至还要骂人;有时就算片铜皆无,

他也会泼墨挥毫、慷慨赠送。这一点,连他都觉得不可思议:"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

要画,极是不可解处。"我想前者,他或是画得累了倦了,或是不想伺候某些俗物;后者,

他正是达到了理想、赢得了自由,好比一朵莲花已从淤泥中攒够了营养、长足了枝叶,向

空中张开了花瓣、散出了清香,只为君子、为艺术尽兴地开放。板桥居士曾咏过一朵入秋

方开的莲花:"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这朵莲花便是他的

化身,不是不想顺时应序,只因困顿太久、积攒太难,故而开得稍迟一些罢了。

淤泥偏自出芙蓉,代有前贤为此钟。屈子衣裳逐水去,周生笔墨待人逢。从来孤独皆难

耐,当是艺文最适从。初夏深秋俱恰好,何妨盛放在春冬。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李传鹏输入)

(1)下面哪一项所咏之花与“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不同?()

A.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C.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D.菊苗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2)下面这段文字中也有描写荷香的,与文章第一段中曹寅的描述进行比较,简要分析它

们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

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彷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3)联系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和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说说你如

何理解“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在心里”这句话。

(4)在作者看来,优秀的艺术作品具备哪些特性?

(5)谈谈你对文题"淤泥偏自出芙蓉”的理解。

【答案】(1)B

(2)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惊风香满家”,语言通俗而意味无穷;朱自清

把香味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打通了人们的嗅觉和听觉,新颖而独特。

(3)君子是学问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的人。他们的孤独不仅仅是指缺乏与之共处的

人,更是指缺乏心灵深处志同道合的人。周敦颐感叹同他一样爱莲之高洁的人很少,苏轼

感叹不汲汲于名利,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很少。他们的孤独感是对"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

边,就在心里”的最好诠释。

(4)予人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通透简约,含蓄蕴藉;须在困境中汲取营养,积攒力量;

有所突破。

(5)强调了淤泥给予芙蓉营养和力量,成就了美蓉;困境也如淤泥,磨砺并成就了君子和

艺术。由此启迪人们要直面困境,勇于接受磨砺。

【解析】【分析】(1)答题时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信息理解诗句内容。题干中的诗句咏的

是梅花,,ACD三项咏的都是荷花,B出自北宋诗人林迪的七律《山园小梅》,这两句被誉

为千古咏梅绝唱。

(2)本文第一段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凉风香满家",表达直接明确,

就是让人们能够嗅到这清新的荷香;而朱自清先用通感,写出荷香不仅触动了人的嗅觉,

也触动了人的听觉,然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写法独

特。据此作答即可。

(3)结合题目中两句话的内涵理解,周敦颐"莲之爱,同子者何人"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

流合污,清正廉洁的追求,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作者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

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达观的生活态度,因此可以总结出君子是与常人不同的,需要有高

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和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像周敦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像

苏轼一样从容的欣赏周围的美景。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孤独感是对“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

边,就在心里"的最好诠释。据此作答即可。

(4)作者由对莲的喜爱上升到对艺术的鉴赏是在第五自然段,作者以芙蓉比喻艺术,借

用周敦颐《爱莲说》中对莲的描写来表现艺术的特征,指出两者的相通之处,从本段中筛

选出作者对艺术作品看法的语句再概括作答。

(5)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寓意两个方面考虑。文章标题"淤泥偏自出

芙蓉"表层含义可以解释为:污浊的淤泥之中偏偏生长出了洁白美丽的芙蓉花。然后结合文

章内容理解其深层寓意,莲花即使身处淤泥也没有被它所污染,相反,却汲取了淤泥之后

的养分来成就最好的自己;人生路上也应该如此,即使深陷困境依然要坚守自己的君子之

德,艺术亦是如此,只有直面困境,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B;

⑵曹寅劝人晚上不要关门而睡,因有"夜夜惊风香满家",语言通俗而意味无穷;朱自清把

香味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打通了人们的嗅觉和听觉,新颖而独特。

(3)君子是学问和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的人。他们的孤独不仅仅是指缺乏与之共处的人,

更是指缺乏心灵深处志同道合的人。周敦颐感叹同他一样爱莲之高洁的人很少,苏轼感叹

不汲汲于名利,从容流连光景的人很少.他们的孤独感是对"君子注定孤独,不在身边,就

在心里"的最好诠释。

⑷予人洁净清香的美好享受:通透简约,含蓄蕴藉;须在困境中汲取营养,积攒力量;有

所突破。

⑸强调了淤泥给予芙蓉营养和力量,成就了美蓉;困境也如淤泥,磨砺并成就了君子和艺

术。由此启迪人们要直面困境,勇于接受磨砺。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

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题意做出选择。

⑵此题考查学生赏析重点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修辞、描写方

法、写作手法、重点词语等;再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这里可以从描写方法和修辞的角

度赏析,其答题格式为: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效果+表现了/赞美了什么。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

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

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⑷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

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⑸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品味,主要从风格、特点、作用

三个方面来考虑。标题的风格大致有四类:准确鲜明、新颖生动、简洁凝练、含蓄隽永;

标题的特点要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

8.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的理由

押沙龙

①老家有一位长辈,属于国学爱好者。在我小时候,他曾拿着树枝在地上一边画字一边

给我讲解,"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甸",说得非常郑重,好像是告诉我一个极大的

秘密。他也读过《易经》,没事了还给人算命。我上大学后,有次寒假回家碰到他,他兴

奋地拉着我这个"学问人"问长问短,还说要出个上联考考我。上联大致是"走马灯,灯走

马,灯熄马停步”之类的东西。我想了半天对不出来,只好说我不会,他既失望又惊诧,意

思是你连这都不会,还上什么大学堂呢?

②仔细想来,他的这些想法其实很有传统根据的。过去民间对才子的最常见表扬就是会

对对联会写诗。在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把知识当成一种类似巫术的东西,而且非常相信

文字本身的魔力。中国民间最崇拜的知识分子可能就是诸葛亮了。鲁迅说《三国演义》的

"诸葛多智而近妖",以为是败笔,其实正因为他"近妖",才更贴近民间对大知识分子的遐

想。这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小说《白鹿原》,里面的朱先生也是这个路子。

③当然,文字本身也是有魔力的。李太白醉草的吓蛮书可以吓跑外国入侵者,韩退之的

祭鳄文可以赶走水里大鳄鱼。古代文化精英对这些故事多是笑而存之,但底层百姓,尤其

是底层知识分子,对此是很愿意相信的。而且他们很执拗地认为,一个人能写出好文字

来,自然就会治理国家。他们这么想,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崇拜知识,但并不真知

道知识有什么用。人们对自己崇拜而又不懂的东西,就容易有这种感觉。这就像我们现在

看《最强大脑》,大部分观众并不太理解科学上的真正强大思维是怎么一回事,但知道水

下盲拧魔方很难,所以容易把这种脑力杂技当成"最强大脑"。这其实跟古代老百姓崇拜对

对联的才子有点像。

④中国传统文化谱系里缺少一种"爱智”的传统。文化精英们强调文化知识的功用性,普

罗大众则信仰它的神秘性。对于前者,知识像是一种教化的工具;对于后者,知识像是一

种神秘的巫术。经过现代文明的"祛魅"之后,教化和巫术一起坍塌,大家就有点无所适从

了。

⑤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

⑥读书无非是一种交流。书籍就像一个个漂流瓶,作者把他的感受、经验、思考放到这

个瓶子里,然后你把它打捞起来,满足你健旺的好奇心、贪婪的求知欲,驱散你特有的孤

独感。它们也许能让你在现实中做决定时更聪明一些,也许不能。读书能否让你变得更聪

明,往往取决于你其他的一些特质。我见过很多聪明的读书人,也见过不少愚蠢、偏执的

读书人,还见过不少如果少读点书也许更好的人。读书只是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有可能活

在一个更大一点的世界里。但如果你对此不在乎,那也真的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事儿。

(选自《读者》2019第4期)

(1)文章题目是《读书的理由》,为什么要从老家长辈写起?

(2)文化知识的神秘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其产生的具体心理机制是什么?

(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知识像是一种神秘的巫术。经过现代文明的"祛魅"之后,教化和巫术一起坍塌,大家

就有点无所适从了。(加下划线的"祛魅"和坍塌具体指什么?)

⑵我见过很多聪明的读书人,也见过不少愚蠢、偏执的读书人,还见过不少如果少读点

书也许更好的人。(选择一处加下划线词,从初中三年指定阅读的名著、三年里学过的课

文中找出与加下划线词相对应的人物,并阐述理由。)

(4)以下是几种关于读书的理由,请结合本文观点,选取其中一种理由谈谈你的看法。

A.古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我要好好读书。

B.初中三年,除了教材,我只读教材规定的名著,因为中考要考名著阅读呀!

C.教材指定的名著并非全部都是精品,值得一读的书也不是只有文学作品一种类型,大境

界的人生需要有大阅读的思维。多读书,读好书,才是写好"人"字的基础。

【答案】(1)文章从老家长辈写起,通过写他把国学看得神乎其神(很神秘),对我对

不出对联感到失望惊诧等事情(关于长辈的事讲出一点即可),体现了中国民间对知识的

态度,引出作者对读书的理由的思考(或下文对读书理由的议论),激发读者兴趣。

(2)文化知识的神秘性表现在自古以来人们把知识当成一种类似巫术的东西,而且非常相

信文字本身的魔力。其产生的心理机制是:人们的知识崇拜。人们崇拜知识,但并不真知

道知识有什么用。对自己崇拜而又不懂的东西,人们就容易有神秘的感觉。

(3)①"祛魅"和"坍塌"指的是现代文让文化知识显得不再神秘,也弱化了它的功用性。

(在现代文明背景下人们的知识崇拜不复存在,教化功能弱化。意思相近即可。)

②聪明的读书人

示例一:我认为《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是聪明的读书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对科

举制度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不死读"八股文",有自己的爱好和独立的人格。

示例二:我认为王选是一个聪明的读书人:他既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又是"有市场

眼光的科学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于名气、权威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敢讲真话,讲实

话,并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大力扶持年轻人。

愚蠢、偏执的读书人

示例三:我认为《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愚蠢、偏执的读书人。他读书只认定"八股

文",一生追求举业,丝毫没有自己的思考,显得迂腐、偏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