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知识点(1-3单元)-高一语文期末考前练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2C/3E/wKhkGGYLDE6ANccMAAG_8KHmmnQ867.jpg)
![统编版必修上册知识点(1-3单元)-高一语文期末考前练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2C/3E/wKhkGGYLDE6ANccMAAG_8KHmmnQ8672.jpg)
![统编版必修上册知识点(1-3单元)-高一语文期末考前练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2C/3E/wKhkGGYLDE6ANccMAAG_8KHmmnQ8673.jpg)
![统编版必修上册知识点(1-3单元)-高一语文期末考前练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2C/3E/wKhkGGYLDE6ANccMAAG_8KHmmnQ8674.jpg)
![统编版必修上册知识点(1-3单元)-高一语文期末考前练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M01/2C/3E/wKhkGGYLDE6ANccMAAG_8KHmmnQ86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必修上册知识点(1一3单元)
第一部分:群思维之篇目大串连
第一单元,青春是花样年华。青春关键词:青春因一一担当、责任、奋斗、
理想、勤劳、奉献、诚实、善良一一而美。
第二单元,青春因劳动而美丽,青春因工匠精神而熠熠生辉。
第三单元,青春因追求而闪光,青春因求贤而精彩,青春因浪漫而出彩,青
春因心忧天下而留名,青春因豁达而美丽,青春因豪放而动人,青春因寻寻觅觅
而凄美。
第四、五单元,青春因建设家乡而精彩,让青春在田野上闪光。
第六单元,青春因学习而更有价值,青春因“腹有诗书”而“气自华”,青
春因有辨别而不迷失,青春因自律而厚重。
第七单元,青春因感悟自然而深沉稳健。
第八单元,青春因积淀而丰厚。
第二部分: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字词梳理】
《沁园春•长沙》
峥噪岁月:不平凡的日子。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
《哦,香雪》
昂首阔步:仰起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五彩缤纷: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喜怒哀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
窸窸窣窣: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通常是不好的事)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百合花》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憨憨:傻气,难为情。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样子。
第二单元
【字词梳理】
《喜看稻菽千重浪》
笼罩: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指广泛覆盖的样子;比喻某种气势。
鹤立鸡群:是指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
人里显得很突出。
义无反顾: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
别人。
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过某一界限。
无可辩驳:没有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形容事实确凿,理由充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和蔼可亲:指人态度温和,性格善良容易接近。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心神不定:指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不安: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形容心烦意乱,十分担心忧虑的样子。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探界者”钟扬》
避嫌:为防止他人怀疑而对某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
兜底:方言,全部承受。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
雷厉风行: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开门见山:指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
弯抹角。
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
曲折。
五大三粗: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有目共睹: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炉火纯青: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
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冰心一片: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
【内容梳理】
《米莒》
【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
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
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
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
《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
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
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
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理解与鉴赏】
1.解释下面的词语,并解释整首诗歌的意思。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祜: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撷: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2.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
明确艺术特色:①运用赋的手法,铺陈造势,重章叠句;②四言句式,节奏
感强;③动词细腻且富于变化。情感: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
3.主旨概括: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茉莒(一说即车前草,一
说为意饮)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
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
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插秧歌》
【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
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
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
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
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
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明确诗意。
兜婺: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前:移植。
匝:遍;满。
照管:照料,照看。
2.这首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
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
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
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
④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
“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
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3.诗人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请
尝试赏析。
明确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
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
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
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
贯注的神态。
4.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明确①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
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②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
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③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④从形式上来看,巧用问答,更加真实自然。
5.明晰主旨:《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
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
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
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第三单元
【内容梳理】
《短歌行》
【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
魏武帝曹操(155~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
安徽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
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
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
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
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
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H""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
【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对酒当歌:当,对着。
几何:指岁月有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又已甚多,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苦,患。
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
贤才的热情。
掇:拾取,摘取。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
念。
契阔谈久别重逢,欢饮畅谈。通“宴”。
三匝:三周。匝,周,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用典,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诵读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3.探讨诗歌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忧----思----迎----归
(1)第一节表达了什么感情?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忧一一人生短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
度是消极的。但联系全诗以及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
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更能看出他对生命的思考。
(2)第二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思一一求贤若渴。作者运用起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如果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3)第三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迎一一仰慕贤才。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
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
节,仍是想象贤才归为己用时的欢快场面。
(4)第四节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盼一一天下归心。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
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
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4.分析用典
(1)何为用典?有何作用?
〈定义>: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
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类型》:①事典;②言典
〈作用〉:①品评历史,借古论今;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③引发联想,创
新意境;④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2)找到文章中的用典句,并分析其作用。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确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
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
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明确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
尽办法招揽人才。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诗人将贤才比作“乌
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曹操借用鲁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忱,充
满自信地向人才表明自己是当今明主,表达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
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将人才
视若珍宝,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明确诗人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
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希望自己拥有的人才越多越好。
(3)有何作用?
明确用典来倾诉自己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自己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
留余力的真诚态度。
5.分析比兴手法
(1)何为比兴?
明确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
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
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
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2)找出文章中的比兴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明确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明确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
焦急心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明确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
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6.明晰主旨:这是一首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
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
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
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整首诗歌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以及珍惜
时光、建功立业的雄心。
《归园田居(其一)》
【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潺阳柴
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
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
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
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
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
“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
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适俗:适应世俗。
②韵:气质,情致。
③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④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⑤羁鸟:笼中之鸟。
⑥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⑦野:一作“亩”。际:间。
⑧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⑨方宅:宅子四周。
⑩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⑪依依:隐约的样子
⑫户庭:门庭庭院。
⑬虚室:静室。
⑭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
明确归。
3.诗人把“尘网”、“樊笼”指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这里“尘网”“樊笼”指代的是官场生活,并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
了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4.“羁鸟”、“池鱼”指的是什么?
明确在这里,诗人用“羁鸟”和“池鱼”自喻,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
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
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
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5.概括诗人形象
明确(1)诗人爱自然山川的天性。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不慕名利宁静淡泊。如“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清高自律,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他用本性的洁白对抗一切黑暗,
用自我的纯洁拒绝所有污浊,用生存的贫寒鉴证高度的不可或缺。
(4)追求自由。如:“既自以心为形役”
(5)守拙抱朴,返璞归真,大智若愚。如“守拙归园田”。
(6)安贫乐道。安贫乐道的本质是坚守清贫,精神不为身体的欲望而牵绊、
劳累,实现精神世界的极大自由。《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
⅛J⅛L”
是贝。
6.分析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明确①比喻手法。如:用樊笼里的一只鸟自喻,用“尘网”、“樊笼”比喻
官场的庸俗,用“故渊”、“旧林”比喻乡土。
②对比手法。如: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
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
笼”对比,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③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
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④情景交融。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
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一一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
是心境一一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
水乳交融。
7.明晰主旨: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
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
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
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流露了一种如
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梦游天姥吟留别》
【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
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
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嵩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
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
帝城》等多首。
【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②信:确实,实在。
③明灭:忽明忽暗。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时隐时现。
④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⑤因:依据。
⑥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物溪这
个地方住宿。
⑦泳:清。
⑧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⑨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⑩暝:日落,天黑。
⑪殷:动词,震响。
⑫栗、惊:使动用法。
⑬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⑭匍然:形容声音很大。
⑮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⑯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概括思路。
明确以梦为线索,按照梦前一梦中一梦后的顺序行文。
第一节:梦游之由(起)
第二节:梦游之境(观)
第三节:梦游之吟(叹)
3.概述诗人以梦传情的思路。
明确作者以梦境的飘浮虚幻揭示现实社会、人生的虚幻,就连人世间认为最
美好的神仙境界都尚且破灭了,现实,人生还有什么不破灭的!以此看破现实,看
破人生一一“古来万事东流水”,既然如I此,何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
名山”,追求自由洒脱的人生,“何必摧眉折腰事权贵”。诗题称“留别”,“别”
什么!很显然,诗人是在借向朋友的“留别”,表明自己对现实的别却,要追求归
向自然,放情山水的自由洒脱的生活;借“留别”表明自己与统治者的诀别、决裂。
概括起来说就是:否定现实,追求自由,不事权贵。
4.概括“艺术美”
明确①构思奇特。全诗以游仙为构思的出发点,借天姥山的高峻和有关传说,
虚构出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照的神仙世界,以此表达诗人对自由、
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写出他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②想象丰富。神话传说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
象和大胆夸张,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③语言灵活,形式错落,富有节奏感,通俗平易,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
言”的束缚。
5.明晰主旨: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表达了诗人憎恨现
实,追求自由,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向。
《登高》
【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
杜甫(712年一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
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
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
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
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
《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
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②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⑤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⑥万里:指远离故乡。
⑦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⑧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⑨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⑩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⑪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⑫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⑬新停:刚刚停止。
2.阅读诗歌的前两联,找出诗中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
点?表现出杜甫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象特点意象特点
风急天i
S哀iS
沙i鸟
i⅛
语言特点:凝练准确,精于炼字。
意境:描摹出了一幅秋风萧萧,万木凋零,江水滔滔,落叶飘飘,鸟鸣猿哀
秋肃临天下的秋景图,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3.有这么一种说法,说颈联十四个字写出了八重悲,你如何解读?
明确①“万里”:诗人远离家乡,与亲人音讯隔绝。
②“悲秋”:秋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给人一种凄凉之感。
③“作客”:客居他乡。
④“常”:客居他乡时间之久,悲上加悲。
⑤“百年”:一辈子,晚年。
⑥“多病”:百病缠身,病痛对身体的折磨。
⑦''登台":之前说过是九月九的习俗。
⑧“独”:祈求长寿的竟是孤单一人。
4.试概括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明确①孤独之感②思乡之情③壮志未酬④悲秋之情⑤老病之哀⑥家国之忧
5.分析概括艺术手法
明确①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②锤词炼字精练传神;
③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
④写景方法灵活多样,如动静结合,对比,移步换景等。
④语言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6.明晰主旨:全诗抒发了诗人飘荡无依,老病孤愁的复杂而深沉的感情。全
诗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
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
《琵琶行并序》
【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
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
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郅,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
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
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了解文体一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①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
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
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
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
九言的句子。
【理解与鉴赏】
1.从第二段找出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并概括其描写的音乐的特点。
诗句特点诗句特点
粗重小弦切切如细腻
大弦嘈嘈如急雨
急骤私语柔美
⅞LΦ^大珠小珠落
嘈嘈切切错杂弹
有序玉盘清脆
婉转幽咽泉流冰低沉
间关莺语花底滑
流畅下难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雄壮四弦一声如戛然
鸣高亢裂帛而止
激昂
2.试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的作用?
明确①突出了音乐效果。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
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在直接描写之
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
之笔。
②深化诗歌的意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
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能感到这秋凉
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余音绕梁,不
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
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3.鉴赏文中出现的景物描写。
明确①篇首的“洛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
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
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
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
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
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④“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
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4.诗中描写了几次琵琶女的演奏?请简要说明每一次描写的特点。
明确一共描写了三次。
第一次是暗写,只写诗人江边送客听到琵琶声,没有进行具体描写,但从“主
人忘归客不发”可以看出音乐之高妙。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并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浓墨重彩地描
写了她演奏的内容、演奏的技艺,并由此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不仅完成了琵琶
女这一形象的塑造,而且引出了诗人自己的“沦落”,将自己“辞帝京”“谪居
卧病”之事带出。
第三次是明暗结合,写得简略。先说调子悲凄,又从侧面写听众“掩泣”,
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补足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
突出了诗的主题。
5.分析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征。
明确琵琶女:才艺超凡,地位卑贱,年老色衰,孤苦无依;
诗人:被贬九江,孤独寂寞,感慨伤怀,失意悲凉。
6.明晰主旨: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
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
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1079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
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大江:长江。
②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③英发:英俊勃发。
④羽扇纶巾: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
从容娴雅。
⑤橘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橘,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⑥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⑦华发:花白的头发。
⑧尊:同“樽",酒杯。
⑨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2.本词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赏析。
明确上阕:①为了引出赤壁古战场,先从眼前的长江着眼,用长江作赤壁的
陪衬。长江之水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也见证了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②不仅用
大江的磅礴气势来为心中的周郎赤壁壮威,还以千古的英雄豪杰作陪衬。一时多
少豪杰,大都被无情的历史长河荡涤干净了,只有青春年少、英姿勃发、干练儒
雅的周郎立于作者心中。
下阕:①用美人衬托英雄,英姿勃发的风流俊才周郎刚刚迎娶了国色天香的
美女小乔,更见出周郎的丰姿潇洒、年轻有为,令人羡慕。②周瑜装束儒雅,风
度翩翩的仪态装束衬托出周郎大战时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形象。③曹军灰飞烟
灭,衬托了周郎用兵如神、战功卓著的形象。④用周瑜的风流倜傥、事业有为,
反衬了自己的年过半百、事业无成。
3.下片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角
诗句形象
度
小乔初嫁了美女衬英雄,潇洒的英姿
龄
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态
i"
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
束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从容,大智大勇
魄
4.!1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f-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周瑜苏轼
年龄二十多岁四十多岁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4.明晰主旨:通过对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三国的周瑜谈笑
破敌的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自己功业无成而白发己生
的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诗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绍兴三H^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
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
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著有
《稼轩长短句》,奏疏《美芹十论》《九议》等。
【理解与鉴赏】
1.解释词语
①草草:轻率。
②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③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④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2.梳理典故,明确作用。
明确
人
典故关键词句典故的作用
物
~w~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英雄、风表现了作者心中渴望抗敌
权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流救国的热情
金戈铁马
刘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
气吞万里
裕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的远大抱负
如虎
刘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草草、赢
借鉴历史,委婉劝韩世胄
义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得仓皇北
不能草率行事
隆皇败还顾
^½-拓跋煮击败王玄谟军队后,追
表达了对南宋政权不图恢
跋击至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可堪
复中原的不满
煮后来的佛狸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凭谁问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
颇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
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3.这首词体现了辛弃疾怎样的情感,表现了怎样的情怀与品格?
明确情感:抗金报国的忠义,对英雄人物及其业绩的仰慕,对太平与繁华不
再的感慨,对草率出兵的暗讽,对人心安于现状的担忧,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情怀:①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②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③老骥伏杨的坚定
志向;④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⑤深谋远虑的深邃智慧。
4.明晰主旨: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
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
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全篇借古讽
今,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褒贬,表现了作者坚持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反映了他对南宋屈膝媚敌、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集团的愤恨不满。
《声声慢》
【文化常识积累】
1.了解词人
李清照(IlO4—115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爆炸事故和解赔偿及后期修复服务合同
- 数据科学在商业决策中的应用作业指导书
- 农业生产循环经济方案
- 一机签首批电焊条出口合同
- 五金机电购销合同
- 农民培训教材农业科技知识普及手册
- 商业策划实战手册
- 调研报告式公司规章制度汇编
- 离婚房子给小孩离婚协议书
- 股权收购协议书样式年
- GB/T 45177-2024人工光型植物工厂光环境技术规范
- 2025年个人学习领导讲话心得体会和工作措施例文(6篇)
- 2025大连机场招聘109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0-2025年中国中小企业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物流中心原材料入库流程
- 新HSK一至六级词汇表
-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课件
- 安全事故案例图片(76张)课件
- 预应力锚索施工方案
- 豇豆生产技术规程
- MES运行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