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实用课件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实用课件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实用课件_第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实用课件_第4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实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第六单元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2、背景:材料二:1951年4月,杜鲁门批准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携带核武器的B29轰炸机布置到太平洋战区。—刘子奎《孤立与遏制—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材料一:1950年7月中旬,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提出,如果中国或苏联军队在朝鲜参战,美国应该使用原子弹,并认为这可以取得决定性的军事胜利。11月20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建议应着手研究对朝鲜、中国东北以及内陆实施核打击的目标问题,他们认为倘若中国全力以赴地进行干预,那么使用原子弹是必要的。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是1945年11月30日,杜鲁门参加记者招待会,进行了如下问答:记者:总统先生,您对朝鲜的事态打算如何应付?杜鲁门:同以往一样,我们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骤,以应付军事局势。记者:那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杜鲁门:包括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记者:总统先生,您说的“包括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是否意味着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杜鲁门:我们一直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可是我不希望看到使用原子弹,它是一种可怕的武器,不应用来对付无辜的男人、妇女和儿童……可是原子弹一经使用,这种情况就无法避免了。1945年11月30日,杜鲁门参加记者招待会,进行了如下问答材料三:1955年,艾森豪威尔命令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开始挑选攻击目标,准备在紧急情况下用核武器打击中国。—郝雨凡《白宫决策》材料四:1956年,美国与台湾当局就在台湾布置既可携带常规弹头、也可携带核弹头的斗牛士中程导弹达成协议-------刘子奎《孤立与遏制—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中国第一次请求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赫鲁晓夫1954年10月访华期间。彭德怀在会谈前对李富春说,要把建造试验性原子堆的问题,提请苏联帮助;宁可削减别的项目,这个堆一定要争取尽早建起来。因此,在10月3日的会谈中,当赫鲁晓夫询问毛泽东还有什么要求时,毛泽东告诉他:"我们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因为"一旦发生战争,就可以保卫自己。如果你们不愿把这种武器分给我们,那么给我们提供制造原子弹的技术也行".赫鲁晓夫对此没有做出任何承诺,他劝告毛泽东放弃这个打算,因为中国没有制造核武器所必需的工业基础和经济能力,暂时依靠苏联的核保护就行了。材料三:1955年,艾森豪威尔命令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开始挑选材料: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苏共中央决定,提前中止1957年10月15日苏中双方在莫斯科签订的国防新技术的协定,中断若干援助项目,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当时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为了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我国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材料:1959年7月,周恩来向宋任穷、刘杰传达中共中央研制核武器的决议: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彭学涛、郑瑞峰《苏联援助中国研制核武器始末》材料: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3、过程: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1964年10月16日3、过程:中国第一颗原子爆炸时间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我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4)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4)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资料图片1970年4月24号,我国成功从酒泉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一号传回的音乐信号被湘西、海南两个测控站接收到并录制成磁带,随后被专机送往北京,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新加坡《民报》曾这样评价:“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不但震荡了举世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人们争相眺望“东方红一号”资料照片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资料图片197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科技文化成就-课件实用课件4、意义:材料: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当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4、意义:材料: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其核心为科技创新精神,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相关史事: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信中恳切地指出,面对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应该不甘落后,要从现在就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而不能等到十年、十五年经济实力相当好时再说,否则就会贻误时机,以后永远翻不了身。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在随后的半年中,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2001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奋力攻关,863计划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计划的提出与邓小平同志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进行的,因此此计划被称为“863计划”。相关史事: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航天成就:

(1)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2)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5、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我国第一艘航天试验飞船“神舟1号”在酒泉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向茫茫太空的一次历史性跨越。航天成就:5、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3)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三位航天员是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其中翟志刚顺利完成了出仓活动,刘伯明辅助出仓,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三位神舟十一号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成功发射,2016年11月18日返回,总飞行时间33天,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飞行乘组由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天宫二号嫦娥四号的着陆器携带“玉兔二号”于2019年1月3日成功完成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神舟十一号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成功发射,2016年1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2)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将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同时,他也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袁隆平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3)影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还推广到印度、越南、非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2)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二月十九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左)、袁隆平合影。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1)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2、青蒿素(1)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Party2叶气味:辛、苦、凉、无毒主治:小儿风寒惊热子气味:辛、凉、无毒主治:治劳、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清热、解暑、截疟、凉血

青蒿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死亡率降低50%Party2叶子清热、解暑、截疟、凉血青蒿1972(2)影响: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2)影响: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屠呦呦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屠呦呦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双百方针”。三、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了繁荣景象。许多作家、艺术家,采取了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了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1、双百方针的提出三、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2、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2、代表作品:3、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2)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我国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作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3、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2、背景3、过程4、意义5、载人航天工程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2、青蒿素三、文化事业的发展1、双百方针的提出2、代表作品3、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课堂小结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1959年,一批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突然从公众的视线里消失了,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这个谜底直到五年之后,才随着大西北戈壁荒原上升起的蘑菇云得以揭开。”这个“谜底”是我国研制(

A.战略核潜艇

B.人造地球卫星

C.长征运载火箭

D.原子弹2、身居海外,但抛弃了名誉、地位和优裕的物质生活,回国后为祖国科技发展和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

)①陈景润

②钱学森

③袁隆平

④华罗庚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3、她“感动中国”,也“感动世界”。她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她”是(

)A.屠呦呦

B.袁隆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