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州临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甘肃省临夏州临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临夏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三字经》中写道:“禹传启,家天下”。此处的“家天下”指的是A.王位世袭制B.土地私有制C.财产继承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禹传启,家天下”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即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故答案为A项。土地私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央集权制在秦朝确立,排除D项。点睛:禹死后王位被他的儿子启夺得,自此之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了“传子”,“家天下”局面逐步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的破坏B.已经进入战国时期C.郡县制的出现D.出现了大一统局面【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秩序被打破,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材料中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国君控制国政,实际也反映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破坏,A正确;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是在公元前475年,公元前481年,处于春秋时期,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出现了大一统局面,D错误。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严格等级,以下序列正确的是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大夫——士——卿大夫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D.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所以诸侯地位仅次于周王,卿大夫在诸侯之下,士是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层,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严格的等级,故D正确;诸侯地位应在卿大夫之上,A错误;诸侯地位仅次于周王,卿大夫在诸侯之下,B错误;士在卿大夫之下,是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层,C错误。4.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同居共食,鼎盛时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郡县制 B.宗法制 C.君主专制 D.分封制【答案】B【解析】材料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和“江南第一家”的称谓表明“郑氏义门”的家族势力庞大,其依靠的是家族观念即宗法观念凝聚家族力量,实行忠孝仁道的家族统治故在当地产生了重大影响,答案选B,AD属于地方制度;C项与上述宗法血缘特征不符。5.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宗族观念的强化D.土地私有制的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材料“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说明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祖宗的崇拜”可知有利于强化宗族观念,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6.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孔子主张维护周礼,周礼就是维护等级秩序的。故本题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诸侯与分封的现象,A不选;B项宗法制的核心纽带是血缘关系,材料没有体现;D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孔子时期还没产生,不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7.有人说,“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从秦国开始……发自商鞅……完成于汉武”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在秦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在位时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到解决,郡县制普遍推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在夏朝,排除;行省制始设于元朝,C选项错误;内阁制设立于明朝,D选项错误。故选B。8.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正确;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排除;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论证郡县制的作用,因此排除D。9.“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可得出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帝独尊,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皇帝制度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CD三项。10.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从汉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郡县制不断扩大,王国缩小,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正确答案为D。材料只是讲述郡增多,王国减少,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A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到汉武帝时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统治区域扩大,故C错误。【点睛】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11.两汉时期,察举制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这就遏制了秦朝军功制下极易出现地方“功高盖主”的现象。材料反映了察举制的实施A.起到了社会规范作用B.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使选官制实现科学化【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遏制了秦朝军功制下极易出现地方‘功高盖主’的现象”中可以看出,察举制的实施,中央掌握了官吏任免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发展,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察举制的社会规范作用,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排除;材料没体现出选官制度的科学化,故D项排除。【点睛】“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遏制了秦朝军功制下极易出现地方‘功高盖主’的现象”是关键信息。12.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A.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B.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等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外戚当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势力下降。故答案为A项。B项,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强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D项,封建制度的腐朽是王朝灭亡的根源,而不是宦官和外戚专权,排除。【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13.汉高祖刘邦做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的一个退步。这里的退步指的是()A.推恩令 B.郡国并行制 C.三公九卿制 D.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当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恢复了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使后期出现了割据的问题,故理解为是一种倒退,B项正确;A项是汉武帝实行的,排除A;C项在秦朝已经推行,排除C;D项是元代的,排除D。14.秦朝中央官职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御史大夫负责监察,B项正确;宰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郡监不是中央官,故排除ACD。15.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贵族政治的特点。“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反映了世卿世禄制被破坏,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答案为C。分封制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僚政治1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题中,唐高宗时宰相资历门槛更低、数量更多,这是弱化相权、强化君权的反映。17.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郡长官可以自行辟署置僚佐的制度,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从地方收归吏部,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这些举措的突出作用是A.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B.减少冗员,节约行政支出C.遏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D.整顿吏治,保障政治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从地方收归吏部”“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可知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机构和人员的精简,故A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无法保障政治清明,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把州郡僚佐的任命权从地方收归吏部”“县佐必须回避本郡”“三年一任,不得连任”,结合中央集权的含义和措施分析解答。18.自魏、晋以后,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这反映了A.宰相严重威胁皇帝的权威B君主专制体制逐渐完善C.分权制衡政治原则的运用D.专制集权政体不断异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中可以看出,随着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三省分工彼此制约和监督,其长官都是宰相,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这体现出君主专制体制逐渐完善,故B项正确,故A项错误;分权制衡是近代启蒙思想,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割相权,加强了君主权力,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专制集权政体不断异化,故D项排除。19.唐朝后期枢密使由皇帝近侍宦官担任,五代枢密使改由士人充当并建立起日趋庞大枢密院机构,总揽财权、政权、军权,凌驾于三省之上,北宋则大量起用士人担任枢密使,彻底完成了枢密使从内廷向外朝的转变。这些做法A.意图强化枢密使的权力B.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面C.加强了宰相的政治权力D.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枢密使从内廷化向外朝化的转变,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也是皇权与相权斗争的结果,这一变化削弱了相权,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措施加强了皇权,故A项排除;枢密使是中央官制,没有反映出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排除。20.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军事权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外朝制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朝实行三省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代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元代废除了前代的三省只设中书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1.北宋在禁军的地区配置上,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名为中央驻一半,地方驻一半,实际上主要部分驻守在京师,只有少量驻扎在边境重镇。这有利于A.提高军队战斗力B.民族战争中处于优势C.专制主义的强化D.削弱地方的割据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依据题意可知,北宋禁军制度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力量,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禁军地区配置的特点与军队战斗力强弱无关;B选项错误,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宋代地方军事力量较弱,在与周边民族作战中处于劣势;C选项错误,禁军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非体现专制主义的强化。【点睛】本题依据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相关知识,结合宋朝相关史实可得出答案。22.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唐睿宗时把节度使制度引入“道”,将军事建制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建制,到玄宗时“道”发展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唐代“道”的职能变化A.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B.增强了中央军事力量C.密切了各地经济交往D.使中央集权渐被削弱【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是一种监察区划”“将军事建制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建制”中可以分析出,“道”由监察区变为军事区,这容易导致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威胁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故A项排除;“道”的职能变化仅增强了地方军事势力,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故C项排除。23.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A.行省制 B.枢密院 C.审官院 D.宣政院【答案】B【解析】【详解】枢密院是宋代管理军事的机构,元朝仍然设置该机构管理军事,故B项符合题意;AD项是元代首创的,排除AD;C项元代没有,排除C。24.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是()A.尚书省 B.门下省 C.中书省 D.中书门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元代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C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25.有关“湖广行省”资料最有可能出现在A.秦朝B.汉朝C.元朝D.唐朝【答案】C【解析】【详解】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元朝时期,所以有关“湖广行省”的资料最有可能出现在元朝,故C正确;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A错误;汉代初期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度,B错误;唐朝时期尚未设立行省制,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摘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128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中华二千年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答案】(1)主要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2)措施:中央控制地方财政;收兵权归中央,充实禁军。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或过分集权导致积贫积弱)。(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打击了门阀制度,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顺应了历史趋势,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庶族有了上升渠道,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中任意两点给满分。【解析】【详解】(1)主要影响:根据“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并结合所学可从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等方面概括。(2)措施:根据宋代的相关史实可概括得出有中央控制地方财政;收兵权归中央,充实禁军。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3)根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得出是九品中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