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可以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吗?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通信技术(ICT)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在促进个体和群体间的社会互动与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旨在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的国家重大政策,其目标不仅是提供物质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促进搬迁户在新的环境中实现社会融入。那么,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是否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呢?本文旨在探讨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我们将首先界定相关的核心概念,包括信息通信技术、易地扶贫搬迁以及社会融入,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接着,我们将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探讨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如何影响搬迁户的社会交往、社区参与以及身份认同等方面,进而分析其对社会融入的促进作用。我们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期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方面的作用机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信息通信技术在社会发展和扶贫工作中的更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二、文献综述在探讨信息通信技术(ICT)是否可以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时,我们首先需要回顾和整理现有的研究文献,以便了解这一话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以及可能的研究趋势。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它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贫困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搬迁后的居民往往面临着新环境适应、社会关系重建等挑战,因此社会融入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在这个背景下,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交往工具,其对社会融入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关于信息通信技术对社会融入的影响,已有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信息通信技术如何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从而影响社会融入;二是信息通信技术如何提供信息和资源,帮助搬迁户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例如,一些研究指出,社交媒体可以帮助搬迁户建立新的社交网络,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融入感。同时,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信息通信技术可以为搬迁户提供就业信息、教育资源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尽管已有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城市或发达地区,对于易地扶贫搬迁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多从理论层面进行探讨,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在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信息通信技术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具有重要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一是加强实证研究,验证信息通信技术对搬迁户社会融入的具体效果;二是关注搬迁户的特殊需求,开发适合他们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三是探索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支持,更好地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在搬迁户社会融入中的作用。三、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信息通信技术(ICT)使用如何影响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为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这一问题,我们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大量关于搬迁户ICT使用情况的数据,包括他们使用ICT的频率、种类、目的等。我们还设计了一系列关于社会融入的指标,如社区参与度、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以衡量搬迁户在社会融入方面的状况。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我们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我们了解了搬迁户ICT使用和社会融入的基本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我们探讨了ICT使用与社会融入之间的关系,并识别了其他可能影响社会融入的因素。为了更深入地理解ICT使用对社会融入的影响机制,我们还进行了定性研究。我们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搬迁户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了他们使用ICT的具体情况、感受以及社会融入的过程。通过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我们提取了关键信息,并与定量研究的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和补充。本研究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ICT使用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的影响。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揭示ICT使用与社会融入之间的关系,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四、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的信息通信技术使用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发现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搬迁户社会融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了搬迁户的信息获取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信息,从而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社会融入障碍。信息通信技术为搬迁户提供了与迁出地、迁入地以及其他社会群体沟通交流的平台,增强了他们的社交网络联系,有助于形成新的社会支持网络。信息通信技术还为搬迁户提供了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机会,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迁入地社会。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对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搬迁户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融入程度明显高于未使用或较少使用的搬迁户。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搬迁户社会融入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也注意到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搬迁户社会融入过程中存在一些限制因素。例如,部分搬迁户由于经济条件、教育背景等原因,无法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一些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也制约了信息通信技术在搬迁户社会融入方面的应用。未来在推动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搬迁户的信息通信技术使用能力,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地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搬迁户社会融入方面的作用。五、讨论本研究探讨了信息通信技术(ICT)使用如何影响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我们发现ICT使用与搬迁户的社会融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发现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社区规划者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揭示了ICT在促进社会融入和减少社会隔离方面的巨大潜力。ICT使用能够增加搬迁户的社会联系和社交网络。通过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和在线社区平台,搬迁户可以保持与原住地亲朋好友的联系,同时结识新的社区成员,建立新的社交网络。这种联系不仅有助于搬迁户在心理上适应新环境,还有助于他们获取社会支持和资源,从而更好地融入新社区。ICT使用可以提高搬迁户的信息获取能力。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程序使搬迁户能够更轻松地获取关于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信息。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新社区的资源和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ICT使用还可以帮助搬迁户提高教育和职业技能。在线教育平台和远程学习工具使得搬迁户有机会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地位。这种教育和职业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搬迁户更好地融入新社区,并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ICT使用对搬迁户的社会融入有积极影响,但并非所有搬迁户都能平等地享受这些好处。一些搬迁户可能由于经济、文化或教育等原因而无法充分利用ICT资源。政策制定者和社区规划者需要采取措施来确保所有搬迁户都能平等地获得和使用ICT资源,以便更好地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信息通信技术使用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增加社会联系、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提升教育和职业技能等方式,ICT使用有助于搬迁户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并融入新社区。为了充分发挥ICT的潜力,需要确保所有搬迁户都能平等地获得和使用这些资源。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ICT的使用方式和提高搬迁户的数字素养,以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全面发展。六、结论与建议本研究探讨了信息通信技术(ICT)在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方面的影响。通过深入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一影响体现在增强社会联系、提升信息获取能力、促进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信息通信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搬迁户自身的技能水平、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等。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中的作用,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培训: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提高搬迁户的信息通信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来增强社会联系、获取就业信息、提高生活质量。完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政府应加大对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以提高这些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网络质量,为搬迁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政府应根据搬迁户的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如提供优惠的上网套餐、设立信息服务中心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加强社区建设:社区是搬迁户融入社会的重要平台。应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使搬迁户能够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技术普及、完善基础设施、制定针对性政策、加强社区建设等。只有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搬迁户融入社会,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参考资料:易地扶贫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十五”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共安排国债资金56亿元,搬迁120多万人,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将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易地扶贫工程。据介绍,“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荒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优先安排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20年1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目的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早在1983年,针对“三西”地区,就是甘肃的定西、河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这一带严重缺水,贫困状况非常的严重。当地探索“吊庄移民”,就是开启了扶贫搬迁的先河。之后,扶贫搬迁成为中国开发式扶贫的一个重要措施。2001年,国家发改委安排了专项资金,从国家层面有计划、有组织开展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原来的是“异”,现在就变成了“易”,叫易地扶贫搬迁。截止到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一共安排了投资363亿元,累计搬迁的人口是680万,从1983年到2015年整个易地扶贫搬迁的人口是680万。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说,把易地扶贫搬迁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2015年12月1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电视电话会议,对“十三五”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动员部署。揭开了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序幕。2015年12月8日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发展改革委、扶贫办、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等5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明确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完成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帮助他们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根据《方案》,“十三五”时期将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2015年底以来,中国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展开了一场改变近千万人命运的“大迁徙”。2021年4月16日上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乡村振兴局会同20个有关部门和单位,在京组织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暨部际沟通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对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近日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工作进行安排部署。2018年12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易地扶贫搬迁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税收政策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按规定取得的住房建设补助资金、拆旧复垦奖励资金等与易地扶贫搬迁相关的货币化补偿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免征个人所得税。同时,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按规定取得的安置住房,免征契税。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税收政策方面,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主体取得用于建设安置住房的土地,免征契税、印花税。对安置住房建设和分配过程中应由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单位缴纳的印花税,予以免征。对安置住房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在商品住房等开发项目中配套建设安置住房的,按安置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计算应予免征的安置住房用地相关的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及项目实施主体、项目单位相关的印花税。两部门通知执行期限为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截止到2019年底,已有920万贫困搬迁群众实现脱贫,2020年剩余的40万贫困搬迁群众各地已完成相关退出工作。据统计,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4221元提高到2019年的9313元,年均增幅2%。为全面评价各地“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0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全面评估核查,核查组共随机入户走访搬迁群众2333户9445人,结果表明,搬迁群众住房质量安全验收率达100%,子女就学条件改善率达99%、就医条件改善率达87%,“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率达100%,搬迁群众满意度达100%。总的看,“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券在握。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所有贫困县摘帽出列。至此,中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2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5万个,其中城镇安置区5000多个,农村安置点约3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1亿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6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其中城镇安置500多万人,农村安置约460万人。截至2022年底,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有劳动力91万人,其中98万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46%,较2021年底上升54个百分点,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基本实现了1人以上就业目标。易地搬迁脱贫人口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13615元,增速远超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速。搬迁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占比接近80%,高于全国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占比。各地围绕安置点累计建成各类配套产业项目54万个,农牧业产业基地或园区占建成配套产业项目的26%。各地在安置点周边均配套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等义务教育基础设施。56%的有搬迁后扶任务的县为安置点新配建了卫生室(站),其他县也将安置点纳入了当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范围。大中型安置区已实现“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层党组织和村(居)民自治组织、驻村(社区)工作队全覆盖。22个省份向17342个安置点派驻了第一书记和驻村(社区)工作队,实现了“应派尽派”。一是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近1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让近1000万贫困群众从以前居住的土坯房、茅草房、危旧房搬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牢固的新房,解决了他们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完成了“十三五”全国近1/5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任务。搬迁群众完全脱离了生存环境恶劣的特定“贫困空间”,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些事实充分证明,易地搬迁让老年人更加幸福,让年轻人更有希望,让小朋友更加阳光。二是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促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拉动经济发展方面,易地扶贫搬迁直接投资6000多亿元,加上撬动的地方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社会帮扶等资金,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有力拉动了贫困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中西部省份500多万人在城镇集中安置,城镇安置率达52%,西南地区部分省份城镇安置率超过90%,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城镇化率,优化了城乡空间布局,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开辟了新空间。统计数据显示,一些省区城镇化率因易地搬迁分别有所提升,如贵州提升了5个百分点、陕西提升了2个百分点、广西提升了3个百分点,在一些地方的市和州提升的效果更加明显。比如,云南昭通市提升了7个百分点、贵州黔西南州提升了12个百分点、云南怒江州城提升了12个百分点。这种变化极其明显。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全面改善了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条件,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2020年贵州省搬迁群众子女中共有9745人考上大学,其中有1334人考取了一本院校,有一个特别典型的是,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乡整乡迁入县城后,搬迁家庭子女学习成绩平均提高了60%以上。第二个例子,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2019年有62对新人在安置点喜结良缘,大量的例子充分说明,易地扶贫搬迁的成果非常鲜明,非常生动。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各地共复垦复绿搬迁后的旧宅基地100多万亩,推动迁出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不少因承载人口过多而使生态环境受到损害的贫困地区恢复了“绿水青山”,实现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通过对搬迁后退出的承包地和山林打包开发、规模经营,形成了搬迁群众的“生态股”,把农村资源变资产、把资产变资金,将生态价值转化为搬迁户长期收益。三是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的巨大优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栋栋新房、一个个新社区拔地而起,使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沟里的贫困群众,搬迁到了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短期内实现了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一揽子解决了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问题,完成了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历史性跨越。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千万贫困群众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而且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建、城乡格局的重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集中力量帮助搬迁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为其他国家类似地区的减贫和移民事业提供了重要借鉴。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的一块“硬骨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中国用5年的时间对约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如此规模、如此艰巨的伟大工程,在中国扶贫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高高兴兴住进“新房子”、提振精神“新气象”、齐心营建“新家园”,中国人,正在用“新时代”的“新作为”,为中国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以来,随着各地易地扶贫搬迁的建设任务陆续完成,工作重心已经开始逐步转移到了后续扶持。三个方面的情况:第一,制定出台了后续扶持的相关政策。201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10个部门研究制定并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是总体上进行了指导。之后,到2020年2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又联合12个部门进一步出台了《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若干政策措施》,这个《措施》更加具体,国家发展改革委聚焦了六个方面,其中有25项具体的举措。这六个方面主要包括: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安置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加强安置社区的管理,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加大工作投入力度,加强统筹指导和监督检查等等。所以说这个政策措施非常明确。在整体的这些框架之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也在不断推动完善相关的举措,加大支持力度。各个部门陆续出台了实施就业帮扶、社区治理、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等一些专项的政策,可以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支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第二,全力保障后续扶持资金。国家发展改革委考虑到部分大型特大型安置区承担了很多同步搬迁户,按照原有的筹资标准,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仍然还是存在一些短板。那么,为了弥补这个不足,2019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安排了中央预算内投资29亿元,支持贵州、云南、广西等省份大型安置区来补齐配套的教育、医疗设施的短板。2020年以来,财政部也非常支持这项工作,他们安排地方政府一般债务规模264亿元,支持大型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在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中,专门安排了48亿元,用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就业帮扶和产业培育。财政部还在安排支持脱贫攻坚补短板、综合财力补助资金的时候,专门切出了79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带动就业等相关工作。考虑到后续扶持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配合财政部在提前下达2021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时候,安排了83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第三,分区分类开展精准扶持。国家发展改革委督导相关省份对70个万人以上的特大型安置区制定实施了后续扶持的专项方案,统筹整合了各类政策资源予以帮扶。一揽子解决了产业就业、社区管理、社会融入等后续发展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还指导地方对30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区重点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和培育壮大后续产业。对800人到3000人的中型安置区,重点加强扶贫车间、产业基地建设,对800人以下的小微型安置点,重点培育特色的农牧产业。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加大对一些分散安置户的帮扶力度。这就是有效分类进行指导特大型安置区、大型安置区、中型安置区和小微型安置点、分散安置户。刚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张司长也讲了相关的工作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这些具体的办法,推动每个安置区、每名搬迁群众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后续帮扶。“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将联合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结合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分区分类精准施策,聚焦“三区三州”等欠发达地区、大型安置区和少数民族搬迁群众,还有“老幼病残弱”等一些特殊群体,国家发展改革委会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继续加大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提升完善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会融入,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这样一个目标。安置社区治理是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的重要后续工作,做好安置社区治理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搬迁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关系到千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民政部党组高度重视安置社区治理工作,部长和副部长多次调查研究指导安置社区治理工作,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履行社区治理牵头统筹协调职责,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组织。指导加快建立健全以党组为核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基层的组织体系,确保为搬迁群众办事有组织。二是定制度。指导加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制度建设,引导搬迁群众适应新生活有准则。三是强服务。指导加强安置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安置社区倾斜,确保搬迁群众住的下。四是促融入。积极引导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等,帮助搬迁群众建立新型人际互动支持网络,培育共同体意识,确保搬迁群众能融入。五是兜底线。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纳入低保、临时救助等救助范围。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社区治理是一个持续用力的过程,针对面临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社区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搬迁群众在社区融入程度还有待提升等新挑战、新问题。10月23日,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下一步民政部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置社区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抓好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深入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结合民政部门的职能在六个方面进行着力。2021年6月30日消息,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乡村振兴局、民政部、人社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进行了调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配套设施持续提升完善。目前,各地已围绕5万个集中安置点配套建成中小学和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已建成农牧业产业基地或园区8300余个、扶贫车间10000余个、商贸物流产业基地或工业园区460余个、旅游产业发展项目1000余个。就业帮扶扎实推进。全国已有3万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实现务工就业,基本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1人以上就业。16个省份务工人数比去年增加,贵州、四川增幅较大,分别增加2万人和7万人。从区域分布看,县外务工人口占比高于县内务工人口。县外务工4万人,占比55%;县内务工9万人,占比45%。四川、湖南、重庆、湖北四省份县外务工占比较高,均超过60%;新疆、青海、西藏三省份县内务工占比较高,分别为3%、4%、1%。搬迁人口人均纯收入已大幅超过脱贫标准。2020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0493元,大幅超过脱贫线。福建、安徽人均纯收入较高,分别达到15198元和12972万元。从收入构成来看,搬迁人口工资性收入占比较高。全国搬迁群众工资性收入占0%,转移性收入占8%,生产经营性收入占2%,财产性收入占0%。社区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全国5万个集中安置点目前已成立1541个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其中村委会562个、居委会979个。围绕公共秩序、环境卫生、邻里互助、婚丧礼俗等群众密切关注的事项,已有544个村委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占新设立村委会的8%;有965个居委会制定了居民公约,占新设立居委会的6%。有81%的集中安置点按照每百户3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了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现全覆盖。按照《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乡村振兴部门将易地搬迁群众纳入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重要内容。目前,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已实现960万搬迁群众全覆盖,共识别脱贫不稳定人口4万人,占比超过2%。金融支持后续发展力度明显增强。国家开发银行累计审批后续扶持贷款项目216个,辐射156个县的2343个集中安置点,包含77个3000人以上特大型安置区、73个800人至3000人大型安置区,投放金额2亿元,其中2021年投放金额9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累计审批后续扶持贷款项目596个,覆盖有易地搬迁任务的22个省(区、市),审批贷款金额155亿元,投放金额47亿元,其中2021年投放金额89亿元。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对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低劣等不具备生存条件和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的贫困群众,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搬迁到生活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开发式移民,通过开垦宜农宜林荒山荒地,依托城镇和产业发展等易地安置。扶贫开发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尤其是1986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并成立专门的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就是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在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人类难以生存的地方,传统的帮扶式的资金支持难以解决这部分群众的脱贫和发展问题。同时,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贫困问题相互制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难以改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人们的活动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持续性破坏。如何实现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成为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出台的初衷,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于2001年开始试点并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把这部分贫困人口搬迁出来,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创造发展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基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于从总体上减少贫困人口,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探索搬迁安置模式,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笔者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该政策实施中存在政策执行出现偏差,导致扶富不扶贫;资金拨付不及时,大量资金长时间滞留;工程建设、搬迁计划进展缓慢;未经批准擅自调整搬迁对象、安置地点、建设标准等问题,亟待完善。(一)地方政府脱离地方实际,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甚至出现扶富不扶贫的情况。国家在易地扶贫搬迁指导意见中要求各地方政府应结合自身实际,不搞包下来和一刀切的做法。在实际执行政策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还未改变传统思维,重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未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的实际状况,不切实际提高住房建设标准。(二)资金拨付不及时,大量资金长时间滞留。审计发现,地方政府对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资金拨付未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环节过多(国库-财政专户-项目主管单位账户-施工单位账户)。个别地方由国库单一账户划转财政专户时间在3个月以上,由财政专户拨付项目主管部门基建账户时间在6个月以上,大量资金结余在财政基建专户,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三)工程建设、搬迁计划进展缓慢。为了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各省均编制了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管理办法,明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照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目标执行。从实际工程建设进展看,工程建设、搬迁计划执行进展缓慢。(四)不经批准擅自调整搬迁对象、建设标准等。按照国家和各省的规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施中,不得擅自变更计划和建设内容,如确需变更,必须履行报批手续。审计中发现,基层地方政府执行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和方案不严格。标题:分布式认知理论下易地搬迁户宅基地复垦意愿研究基于广西的实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易地搬迁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易地搬迁过程中,搬迁户的宅基地复垦问题引起了广泛。宅基地复垦不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力,还可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搬迁户对宅基地复垦的意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认知、态度、行为等。本文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以广西为例,探讨易地搬迁户宅基地复垦意愿的影响因素。分布式认知理论是一种强调认知过程的社会性、分布性和交互性的理论。在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 加与减(二) 测试卷附答案(精练)
- 六年级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3篇)
-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设备安装及验收检测合同
- 设备销售合同纠纷
- 诚信翻译服务合同
- 课后地理的思考
- 责任在心女婿的宣言
- 购物首选淘宝质保
- 购车转让协议书合同
- GB 17353-2024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防盗装置
- 2024年山东省青岛市中考地理试题卷(含答案及解析)
- GB/T 1984-2024高压交流断路器
- 2024年执业医师考试-医师定期考核(人文医学)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院前急救技能竞赛(驾驶员)理论考试题库大全-上(选择题)
- 道法认识生命(作业)【后附答案解析】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 9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第2课时 守法不违法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陕西省汉中市(2024年-2025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升初模拟(上学期)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三册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Reading and Thinking教学设计
- 三方代付工程款协议书范本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