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新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和特性以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以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新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和特性。新帝国主义,作为帝国主义的新阶段,既继承了传统帝国主义的某些特点,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现出了独特的面貌。我们将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出发,对新帝国主义的特征进行细致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新帝国主义对全球的影响和挑战。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帝国主义的强大工具。他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本质特征是资本输出的增长、金融资本的崛起、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以及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联盟。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新帝国主义提供了重要视角。在概述新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和特性时,我们将结合列宁的理论,详细阐述新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行为、经济方式的转变、科技手段的运用、地缘政治的争夺以及文化输出的影响。通过深入剖析这些特征和特性,我们希望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新帝国主义的本质,为应对其带来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概述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帝国主义的深入分析和批判。在列宁看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其显著特征在于资本的高度集中和垄断的形成。这种垄断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如工业、金融、贸易等,更体现在国家层面,通过国家机器来维护和加强垄断资本的利益。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第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第二,银行资本的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第三,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列宁进一步指出,帝国主义的这些特征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形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争夺和斗争。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也日益显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不断激化。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通过对帝国主义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三、新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新帝国主义,作为帝国主义发展的一种新阶段,其五大特征在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基础上显得尤为明显。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新帝国主义的时代特色,也揭示了其内部矛盾和发展趋势。资本的高度集中与垄断的加强: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的积累与集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通过兼并与收购,形成了庞大的垄断资本。这些垄断资本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更通过全球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势力,加强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金融资本的统治:金融资本在新帝国主义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金融资本不仅成为连接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重要纽带,更通过金融市场的运作,实现了对实体经济的深度渗透和控制。金融资本的统治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也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性。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与发展: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垄断同盟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各大帝国主义国家通过签订协定、建立联盟等方式,形成了紧密的国际垄断网络。这些同盟不仅在经济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更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展开联合行动,以维护各自的利益和霸权地位。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瓜分世界斗争愈发激烈。他们通过殖民扩张、掠夺资源、干涉他国内政等手段,争夺全球范围内的利益和资源。这种瓜分世界的斗争不仅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与冲突,也促进了国际无产阶级的觉醒和联合。资本主义寄生性与腐朽性的加剧: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愈发明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部矛盾不断积累与激化。一方面,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对外扩张和掠夺来维持其奢侈的生活方式和霸权地位;另一方面,国内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日益贫困和艰难。这种寄生性和腐朽性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危机和不稳定性,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全球无产阶级的联合提供了可能。四、新帝国主义的五大特性新帝国主义,作为帝国主义的一种新型表现形态,其在21世纪的发展中展现出了五大鲜明的特性,这些特性在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第一,全球扩张性。新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本扩张,不仅限于传统的领土扩张和殖民统治,更通过跨国公司、金融资本等手段,实现对全球资源和市场的控制。这种全球扩张性使得新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不平等,加剧国际矛盾。第二,科技依赖性。新帝国主义高度依赖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为其全球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科技在新帝国主义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新帝国主义扩张的手段,也是其维持统治的工具。第三,金融霸权性。新帝国主义通过构建全球金融体系和金融规则,实现对全球金融资本的控制。金融霸权是新帝国主义的核心特性之一,它使得新帝国主义能够通过金融手段对全球经济进行干预和操控,进一步巩固其全球霸权地位。第四,文化渗透性。新帝国主义通过文化产品、教育、媒体等手段,进行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输出,以谋求全球文化领导权。这种文化渗透性不仅使得新帝国主义的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也加剧了文化多样性的丧失和全球文化的同质化。第五,军事干预性。新帝国主义在维护自身利益和全球霸权的过程中,常常采取军事干预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干涉和侵略。军事干预是新帝国主义维护其全球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五大特性共同构成了新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使得新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统治力和影响力。这些特性也暴露出新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矛盾,为我们认识和应对新帝国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五、新帝国主义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比较新帝国主义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共性和差异。在定义上,列宁将帝国主义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特征是资本输出的增加、金融资本的崛起以及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而新帝国主义,虽然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这些特征,但也在全球化、技术革新和地缘政治等方面展现出新的特点。在经济结构上,列宁强调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竞争的不平等性和残酷性。新帝国主义同样体现了这种不平等竞争,但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存度提高,使得这种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再次,在政治策略上,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国家会利用军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新帝国主义在这一方面有所不同,虽然军事手段仍然是其维护利益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更多的是通过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手段来实施影响和控制。在地理范围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而新帝国主义则超越了地域限制,涉及全球范围内的权力争夺和资源控制。在发展趋势上,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而新帝国主义则可能因全球化、技术革新和地缘政治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结果。新帝国主义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既有共性也有差异。通过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帝国主义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应对当前国际形势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六、应对新帝国主义的策略和建议新帝国主义的崛起与发展,给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面对这一复杂多变的形势,各国政府和人民需要积极应对,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策略和建议。新帝国主义的扩张性和掠夺性,使得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各国应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新帝国主义的挑战。和平发展是应对新帝国主义的最有效方式。各国应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繁荣。面对新帝国主义的压力和挑战,各国应深化改革,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这包括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素质等方面。新帝国主义的崛起,对国际秩序构成了挑战。各国应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鼓励和支持新兴大国的发展,推动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国际社会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新帝国主义的扩张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通过制定和实施国际法律,保护弱小国家的权益,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应对新帝国主义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智慧。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和平发展、深化改革、维护国际秩序和加强国际法律法规建设等措施,我们可以共同应对新帝国主义的挑战,推动世界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七、结论在深入研究并探讨新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和特性之后,我们可以明确看到,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解读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的新现象。新帝国主义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明确特征和特性的现实存在。新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全球化、金融化、军事化、资源掠夺和意识形态控制,都反映了其内在的扩张性和掠夺性。这些特征使得新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权力和利益的最大化,而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造成了深重的压迫和剥削。同时,新帝国主义的五大特性——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科技性和全球性,也揭示了其复杂性和多面性。新帝国主义不仅在经济上寻求全球霸权,也在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渗透和控制。这使得新帝国主义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也应看到,新帝国主义并非不可战胜。在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新帝国主义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应对策略。只有我们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利益,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和繁荣的世界。新帝国主义是一个复杂而又现实的问题。我们需要以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新帝国主义的特征和特性,以便更好地应对其挑战。我们也应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努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参考资料:在全球化日益盛行的今天,文化帝国主义以其新的形态和方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本文将探讨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的新特征,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批判。文化帝国主义,通常指的是一种通过文化手段,如媒体、艺术、教育等,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控制,从而实现对其他国家或文化的支配和同化的行为。全球化:当代文化帝国主义已经超越了国界,以全球为舞台,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手段,将特定文化价值观传播到世界各地。信息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种信息,其中也包括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商业化:在当代社会,商业与文化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许多文化产品同时也是商业产品。帝国主义通过商业手段,将特定文化价值观推向全球。软实力:当代文化帝国主义更倾向于使用软实力,如流行音乐、电影、时尚等,来影响和同化其他文化。尊重多元文化: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文化的独特性,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的同化。同时,我们也应该推广多元文化的教育,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批判性思维: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不盲目接受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提升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本土文化有信心,认识到其独特性和价值。只有在对本土文化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有效地抵抗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反对文化霸权:我们应当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应当鼓励各国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而不是单方面的支配和同化。倡导公正的国际贸易:应当倡导公正的国际贸易规则,避免由于经济原因而导致的文化压迫。各国的文化产业应该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发展,而不是被文化帝国主义所垄断。强化国际法律保障:国际社会应当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文化的多元性,防止某些国家利用经济和技术的优势来推行文化帝国主义。提高公众意识:公众应当提高对文化信息的判断能力,理智看待各种文化现象,不盲目跟从。同时,公众应当积极参与到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行动中,增强本土文化的生命力。推动全球合作:全球各国应当共同合作,共享资源,以推动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其他文化,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共处的世界。当代文化帝国主义具有新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其影响力不容忽视。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批判和反思,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尊重多元文化、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提高公众意识等途径,我们才能有效地抵抗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维护全球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帝国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依然不容忽视。本文旨在探讨国外帝国主义论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帝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海外市场和资源,纷纷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帝国主义现象,并提出了各种理论观点。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权威人格”理论,以及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提出的“自由放任”理论,都是帝国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国主义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帝国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以及法国学者雷蒙·阿隆提出的“帝国主义经济哲学”理论,都对帝国主义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理论观点为我们深入理解帝国主义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政治观点:帝国主义论者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全球霸权而采取的一种政治策略。他们认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扩张、领土侵占等手段,实现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剥削。经济观点:帝国主义论者认为,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对海外市场的占有和控制。他们认为,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商品倾销、资源掠夺等手段,获取巨额利润,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观点:帝国主义论者认为,帝国主义对被殖民国家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认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行径导致了被殖民国家的贫困、落后和奴役。在研究帝国主义现象时,国外学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跨学科研究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历史分析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帝国主义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下帝国主义现象的比较,深入探究其共性和差异;跨学科研究法则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从多角度、多层面探究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影响。尽管帝国主义在20世纪初就已经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在当今世界,一些大国仍然在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导致地区动荡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帝国主义论对于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帝国主义论为我们认识当今世界格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通过对帝国主义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行为逻辑,以及其与被殖民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帝国主义论对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民主化已经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通过对帝国主义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危害性,从而更加坚定地支持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帝国主义论对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通过对帝国主义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历程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帝国主义,一种政治主张,主要内容是通过夺取领土或建立经济、政治、文化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帝国主义可能衍生殖民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帝国主义一词通常带贬意。即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所进行的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的政治内容,而帝国主义政治的延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不仅通过战争来争霸,同时也用战争来延缓资本主义的崩溃。在列宁看来,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危险就不会消除。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后,“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世界被区分为两大对立阶级即拥有巨额财富和雄厚军事实力的压迫民族及阶级和人数众多、处于附属地位、没有平等权利的被压迫民族及其阶级。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时代的出现造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列宁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它的腐朽性和垂死性日益明显,并且“把跨民族联合起来的资本跟跨民族的工人运动的对抗提到第一位”。帝国主义战争、两大对立的民族和两大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在世界范围内的展开,就使得无产阶级革命成为不可避免。15世纪初,非洲开始被殖民,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已经开始向美非亚殖民。虽然1636年,英国成立了维吉尼亚州,但美国终究还是在1783年正式独立。1642年的某天,有个欧洲探险家意外的发现了新西兰,所以到了1742年,英国又多了个殖民地。1760年代后期,印度发生叛乱,英国趁机占领了孟加拉,并开始入主印度。19世纪开始,印度被列强占领,1858年莫卧儿帝国灭亡后,到了1876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成为印度女皇。而英国在中国也占领了不少领地。20世纪的开始,大英帝国逐渐衰弱,1918年世界大战结束后慢慢走下坡。帝国主义(Imperialism),亦称“垄断资本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依靠资本输出,使用其他国家劳动力,以便本国赚取利润。列宁认为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具有下述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高度发展,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为金融资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也已形成;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认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是垄断,但这种垄断是同竞争混合和并存的垄断。21世纪初,英国首相顾问罗伯特·库珀(RobertCooper)公开鼓吹世界需要一种“新的帝国主义”。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Mallaby)也声称,治理国际社会无政府的混乱状态需要帝国主义。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新帝国主义就已经出现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进一步发展,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1914年爆发的一战给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俄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危机,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成为无产阶级的迫切要求。①生产集中和垄断。在20世纪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已达到很高的程度,生产部门中的垄断组织已经广泛存在。这个时期,按照大公司联合的范围和程度,垄断组织可分成多种形式。最简单的是短期价格协定,进一步是普遍发展的、主要是在生产部门内瓜分市场、规定产量和价格等的卡特尔,联合采购原材料和销售产品的辛迪加,高一级的形式则有统一掌管参加企业的业务和财务活动、以独立的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托拉斯,还有以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为核心的不同部门企业结成联合集团的康采恩。这些垄断组织已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出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这就是说,垄断虽占统治地位,但并不存在绝对的垄断。不仅自由竞争仍然存在,而且产生了新形式的竞争,即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在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中,竞争的手段不只是依靠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成本,而主要是凭借各自实力,在掌握本部门的统治权、垄断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垄断交通工具和熟练劳动力、垄断科学技术成果等方面进行斗争。在垄断组织同局外企业进行的竞争中,垄断组织是以剥夺对方所需原料、劳动力、运输工具、销售市场、信贷以及倾销等手段,迫使对方处于屈从的地位。在垄断组织内部,则存在着同一卡特尔或辛迪加的成员间为争夺有利市场,占有更多产销额,争取有利的定价而进行的竞争,参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巨头则为争夺领导权和利润份额而展开激烈斗争。这说明,由于垄断组织实力强大,在垄断条件下产生的竞争要比自由竞争阶段规模较小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剧烈得多,这必然使得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更趋复杂和尖锐。②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工业中生产的集中和垄断形成工业垄断资本的高度集中也在20世纪初期迅速发展,形成银行业的垄断,产生了银行垄断资本。这时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几乎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全部货币资本以及国内外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的来源。工业和银行业的垄断资本互相渗透,彼此溶合或混合生长,形成了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即体现帝国主义时代垄断统治的金融资本。这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都形成了少数控制着银行又控制着工业的最大资本家和资本家集团,即金融寡头的统治。他们在经济领域内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即通过购买“股票控制额”成为母公司,对子公司、孙公司层层建立统治。用参与制的办法,金融寡头就可以支配比自己的资本大十倍、百倍的他人资本,从而控制整个国民经济。他们还进一步通过同政府进行“个人联合”来控制整个国家机器,使资产阶级政府成为他们统治的工具。③资本输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形成一国范围垄断统治的同时,还实行对外扩张,造成了少数帝国主义国家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和统治,使帝国主义成为金融资本统治下的世界体系。资本输出主要是对经济不发达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资本输出,成为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自由竞争占统治时的特征是商品输出,而垄断占统治时的特征已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在20世纪初迅速发展起来的。在1870年前后,英、法、德、美、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只有50亿美元,1914年已增加到440亿~480亿美元。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商品输出,对外投资取得的收入大大超过对外贸易取得的收入。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已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已积聚巨额垄断利润,少数最富的国家通过国内外剥削已拥有巨大的货币资本。货币资本大量积聚,但在垄断占统治地位的部门里,获得高额利润的那些投资场所几乎都已被占领。为了追逐高额垄断利润,过剩资本就会转向国外,借以垄断原料来源并带动商品输出。殖民地和附属国经济落后,不但工资、地价、原料价格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也低,因而利润率高。这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把这些落后地区卷入了世界市场范围,使这些地区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基础设施也已开始建设,初步具备了投资条件。因此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初期,资本输出就发展很快,它成了帝国主义国家压迫和奴役世界上大多数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坚实基础。金融资本的势力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使帝国主义成为金融资本统治下的世界体系。④国际垄断同盟。金融资本的统治和资本输出的发展,必然引起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形成国际垄断同盟。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首先控制国内的生产和流通,随着资本输出的猛增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它们又进而在国外激烈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种斗争有时也会给一些垄断组织带来巨大损失。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会改变斗争形式,取得暂时妥协,组成同盟,共同进行剥削。到20世纪初,国际垄断同盟已有很大发展,它的主要形式就是国际卡特尔。在1914年,缔结正式协定的国际卡特尔已有116个,其中著名的有国际电气卡特尔,国际铝卡特尔和国际钢轨卡特尔。⑤瓜分殖民地。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因为,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意义更为重要,同时,它又是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有利场所。从1876年到1914年,列强掠取了将近2500万平方公里领土,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3已沦为殖民地,总人口的56%已沦于殖民压迫之下。随后就不可避免地展开了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其中几个大国的斗争更为激烈,终于导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寄生性是帝国主义的突出特征。金融资本使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深刻的分离,从而使金融资本逐渐脱离生产过程,进行纯粹金融产品的交易。这样就产生了单纯的“食利者”阶层。他们以“剪息票”为生,整天游手好闲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帝国主义的垄断和对外扩张,不仅造成了国内的食利者阶层,而且产生了以资本输出收益为主要收入来源乃至依靠剥削其他国家人民为生的“食利国”。帝国主义所体现的垂死性的确切含义是过渡性、阶段性。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表现出特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但这种腐朽趋势并不排除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一般而言,帝国主义的经济发展有两种趋势,即停滞腐朽的趋势和迅速发展的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提出的帝国主义特征,在所有帝国主义国家都已表现出来。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帝国主义的特征在每个国家的表现形式、发展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美国托拉斯是美国垄断组织最普遍的形式,是比卡特尔和辛迪加垄断程度更高的垄断组织。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完全丧失了生产上和商业上的独立性,被联合为一个庞大的企业,由理事会统一经营管理,各个资本家变成托拉斯的股东,按照股份取得股息和红利。到20世纪初,美国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为一两个或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形成了各部门的所谓“大王”。如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等。举世闻名的美国钢铁公司,福特、通用、克莱斯勒3家汽车公司,杜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美国烟草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大托拉斯,都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当时,各大托拉斯控制各部门生产的情况是:占石油的95%,占钢铁的66%,占化学工业的81%,占金属工业的77%,占铝业的85%,占制糖业和烟草业的80%。托拉斯已成为美国经济生活中的统治力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美国所以成为托拉斯帝国,成为垄断资本最发达的典型国家,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分不开的。美国在历史上没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拥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美国又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既没有陈旧的固定资本的牵累,又充分利用了外国的先进技术成就、大量资金和大批移民劳动力。这些条件使美国比较顺利和充分地利用了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技术革命的成果,一开始就在最新技术基础上建立了许多规模巨大的企业,这就为美国工业生产的高度集中和垄断奠定了基础。德国是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发展经济和进入垄断阶段的。具有根深蒂固的、普鲁士式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在德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情况,给德国垄断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德国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虽然经济发展较快,工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也比较高,但它的垄断组织普遍采取较低级的卡特尔形式。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在生产和销售方面仍然保持经营的独立性,只是根据协定瓜分销售市场,确定商品产量,规定标准价格。1911年,德国共有550~600个卡特尔,它们广泛地分布在采煤、冶金、电气、化学、纺织、皮革、玻璃、砖瓦、陶器、食品等一系列部门。卡特尔成为德国最普遍的垄断组织形式,是与德国经济中广泛存在封建残余分不开的。容克地主和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对劳动人民进行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工人工资低,人民群众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争夺市场的斗争异常尖锐,从而推动了缔结划分市场和规定售价的卡特尔的发展。同时,封建势力的存在,封建行会传统对经济影响很大,工业中与少数大企业并存的还有大量的小企业,它们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为在生产上进行联合的托拉斯的发展造成了困难,而卡特尔最易于把为数较多而技术状况比较悬殊的企业组织在一起。容克和垄断的结合,使德国特别富于对外侵略性。在国内阶级矛盾和市场问题十分尖锐的条件下,德国为了转移人民视线,同英法争夺“阳光下的地盘”,积极地投入了世界的斗争,并最早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英国是最早实现产业革命的国家,它是最强国家和“世界工厂”。但是进入垄断以后,它的经济发展相对地缓慢下来,工业生产集中的速度和程度,垄断组织的数量和对经济的统治程度,都低于美国和德国,而且垄断组织的建立也比美国和德国晚10~15年。英国垄断组织较大发展是在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虽在多数部门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垄断组织,但在纺织、煤炭、冶铁等一些旧工业部门还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这与英国经济发展缓慢,旧工业部门牵累较大有关,同时也与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有关。在资本输出和从领土上世界方面,英国却表现得非常突出。殖民地对英国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从17世纪初起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逐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以后又得了大量海外地。到1914年,英国拥有的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为英国本土面积的111倍以上;拥有的殖民地人口达39350万人,为英国人口的8倍以上。在大量占领土的同时,英国又进行了大量资本输出。到1913年,英国的国外投资总额已达40亿英镑,相当于英国国民财富的1/4,占各国对外投资的一半。英国资本的输出,一半以上是投放在发展中国家。英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也是产生在垄断原料生产和销售的领域。如在南非创立的大垄断公司德比尔斯采矿公司,1907年英国资本与荷兰资本共同创立的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和1909年创立的英伊石油公司。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的收入,英国成了典型的食利国。法国基本上类似英国。工业发展相对缓慢,集中的程度也远不如美国和德国,垄断的程度也比较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工业人口仍然少于农业人口,基本上还是个农业-工业国。而在工业中,重工业又不很发达,以时装和奢侈品为其特色的轻工业占居优势,工业中广泛地存在着大量中小企业。法国和英国一样,也握有大量地和输出资本。1914年法国拥有1060万平方公里面积和5550万人口的地。就面积来说仅次于英国和俄国,占第三位,而在人口上则仅次于英国,占第二位。1869年,法国的资本输出总额为100亿法郎,1900年增至300亿法郎,而到1913年激增到600亿法郎,大大地超过了同一时期国内投资的总额,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输出国。法国的国外投资多半是借贷资本即公债,而不是对工业企业的投资。法国投资的60%以上集中在欧洲国家,最多的是俄国,其次是处于瓦解前夕的土耳其(1299~1922)、奥匈帝国(1867~1918)、西班牙和比利时。大量输出借贷资本带来的巨额利息收入。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法国的食利者阶层达200万人之多,连同他们的家属,竟占全国人口的1/8以上。俄国和日本地跨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的俄国和亚洲东部的日本在基本方面是十分相似的。这两个国家的革命都是在自上而下的改革中进行的,因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保留了浓厚的传统势力。并采取专制主义的政权形式;都是在经济没有多大发展的历史条件下进入垄断的,并都在经济上对欧美先进国家有着依附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和日本虽然也确立了垄断资本的统治,但在国内社会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封建关系,在工业技术和其发展水平上大大低于美国和西欧,大部分设备靠进口,几乎没有机器制造业。在垄断组织上,俄国普遍采取辛迪加的形式。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商业上丧失了独立性,商品销售和原料购买完全由总办事处办理,但是在生产上仍然保留其独立性。这种只在商业上进行联合的垄断组织的大量产生,是与俄国各个地区和各个部门之间在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巨大差别相联系的,也是与封建关系的广泛存在使国内市场问题十分尖锐有关。而在日本,作为垄断组织最高形式的“财阀”。俄国、日本,不仅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而且具有强烈的军事侵略性。这两个后起的经济落后国家的国内矛盾和经济矛盾都异常尖锐。专制主义政权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一方面在国内对人民进行军事镇压,另一方面疯狂地进行对外侵略,夺取国外市场和地,借以转移人民视线,缓和国内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当代经济发展内在危机加剧,主要表现为:①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消费规模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加剧通过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国家干预。②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要求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垄断组织对高额利润的追逐,使竞争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又使一些低利润部门和落后地区缺乏投资,因而要求国家干预和调节。③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同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某些部门企业规模的空前扩大,要求基础设施的迅速建设,均需巨额投资。在超过私人的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就会要求国家投资。④科学研究社会化同个别垄断资本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国家不得不承担很大部分的开支。上述这些矛盾的发展,迫使国家进一步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战后世界范围内重大矛盾的激化,也促进了国企发展。进入50年代,国企已取得巨大的稳定的发展,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国企体现了垄断实质的新发展,也体现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国家同垄断资本的结合具有双重涵义:一是国家同垄断资本直接结合,这就是国家直接占有资本,使国家成为国有垄断资本的所有者,成为真正的国企经营者。二是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事实上这也就是国有资本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由于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方式不同,就形成国企三种基本的资本形态:②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它为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家所共有。③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是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这种私人垄断资本,尽管组织形式仍然保持旧貌,但实际上由于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论是在财富的生产或分配方面都同国家结合在一起,因而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垄断资本,而是转化为国企的一种资本形态了。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阶段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这时,美国成为世界上实力最雄厚的帝国主义国家,趁英法德日等旧帝国主义国家衰败,美国强化了其在帝国主义集团中的垄断和霸权地位,标志性事件就是1944年7月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美元霸权。相比旧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新帝国主义的白条输出具有更强烈的帝国气息和掠夺性。因为旧帝国主义输出的是价值相当的资本,凭借资本来获得剩余价值、得到别国的进贡,而新帝国主义首先迫使别国用自己的生产资本和商品来换取他的白条,凭借白条的发行权攫取别国的铸币税,得到第一重进贡收益,然后再把换来的别国生产资本作为自己的资本输出,去获得进一步的剩余价值,得到第二重进贡收益。随着新帝国主义攫取知识租权,知识产权就成为国际事务中最重要的因素。知识产权之争就从利益得失上升为所谓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新帝国主义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尤其是其所控制的巨大市场容量来强行推广其知识租权。在世界气候变化谈判过程中,以美欧为主体的新帝国主义国家不仅拒绝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过去数百年里肆意排放的二氧化碳承担责任,反而联手加大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减排压力,试图通过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来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①私人和金融虽则仍是客观的现实,资本集中和私人垄断也在发展,而且还出现了混合联合企业,但在国家条件下,占主要统治地位的是国有资本,它已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私人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很难离开同国有资本的结合而单独运行。②在资本输出领域内,国家垄大大发展,国有资本在资本输出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它是国家推行其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和维护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占领国外市场和推动私人垄断资本输出的工具。即使私人垄断资本的输出,也通过国家信贷、国家对投资的保证、国家对投资信息的提供,事实上已经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同时,由于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资本输出更多地集中在发达国家之间。这部分资本输出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已不同于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输出。③随着私人企业资本输出的发展,跨国组织获得了广泛的发展。这是当代国际的新的重要形式。当代国际组织的国际性已经不单单表现为流通领域,而且直接表现为生产领域,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生产领域。如今,在战前盛行的国际卡特尔已经不是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④在国家高度发展和经济国际化水平空前提高的条件下,出现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当代国际经济、政治的格局下,这种趋势表现为地区性一体化集团(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出现。⑤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分割世界领土已成过去,新殖民主义代之而起。国家和资本结合起来向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进行扩张和渗透,加深了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新殖民主义也是完全同国家紧密联系的。最重要的是,旧帝国主义是资本的占有同资本在生产中的运用相分离,资本占有的利润还要来自对生产过程的直接剥削,而新帝国主义则完全脱离了生产过程,直接通过碳贡赋攫取一个又一个国家的整体利益。再也没有比碳贡赋更高效的剥削手段了,这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剥削社会的终点。新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最后阶段,也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是一切人类剥削社会的最后阶段。帝国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世纪之前的帝国概念隐含了暴力性和压迫性,指一个政治体对领土和臣民的绝对控制。19世纪中叶后,尽管马克思并未直接研究这一领域,但帝国主义的意义大部分被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覆盖。直到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催生了对帝国创建和扩张过程中思维方式和实现形式的批判性考察。继马克思之后,希法亭的《金融资本》为20世纪初帝国主义研究打开了一个重要理论向度,希法亭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研究,指明了自由竞争被垄断所代替,垄断成为更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生产形式,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帝国主义论”吸收了大量经济学材料和观点,列宁承认希法亭对金融资本生成的分析,不过他提醒,金融资本很可能造就高收入的工人贵族缓解矛盾,工会最终会沦为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同时,列宁肯定了希法亭对“组织化资本主义”的敏锐洞察力,但列宁确认,“垄断特有的停滞和腐化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帝国主义必将是寄生性和腐朽性的同一。①垄断之所以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势是因为在规定了垄断价格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消失;垄断在经济上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殖民地垄断可以保证高额利润,因而也起了削弱技术进步动因的作用。②垄断不能全面长久地排除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获胜,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垄断企业就要用改良技术的办法降低成本。③腐朽趋势并不排除经济的迅速发展。某些部门、某些国家、某些时期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发展趋势,时而表现出停滞趋势,但整个说来,经济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④垄断特有的停滞和腐朽趋势始终在发生作用,而且在一定时期会占上风。从以上论点中并不能得出停滞腐朽趋势等同于技术不可能再迅速发展的结论。一方面,垄断对技术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许多事例都已说明了这一点;但另一方面,它也包含对技术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因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生产和积累规模的扩大、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的发展,都是同垄断竞争、生产集中、联合制和专业分工等等的发展分不开的。列宁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就已经明确指出竞争以及技术发明和改良的社会化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也说明了这一点。帝国主义时期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比过去快得多。这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应当从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这二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且要注意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就生产力来看,这是因为它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并存在加速的趋势。但它的发展并非直线上升,随着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它在某个时期可能出现特别迅速的发展。再就生产关系来看,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界限内是在不断调整的。体现这种调整的主要是资本关系的社会化,它会在逐渐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一个时期的集中变化,这时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当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就表明垄断这种资本关系社会化的较高形式,是较能容纳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的。随着垄断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又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来代替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在它们的转变过程中,生产关系进一步社会化的反作用都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推动作用。这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过去快得多的原因。但这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必然有它的极限。而且,既然立足于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这种社会化的利益必然为少数资本巨头所占有,从而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当资本关系被推到了顶点,是要发生变革的,正因为如此垄断资本主义必将走到自己的尽头。应当看到,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确实存在两种趋势,时而发展趋势占上风,时而停滞趋势占上风。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期(1890~1913),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接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38年,经济增长率显著下降,停滞趋势占了上风;而战后的1948~1973年期间,增长率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空前的,发展趋势又占了上风;此后,从70年代中期起,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转入滞胀阶段,停滞趋势又占上风。所以,从根本上看,停滞腐朽的趋势来源于垄断。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它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例如,为了减轻生产过剩的压力而毁掉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为了保证高额垄断利润而进行的经济军事化,还有与垄断资本主义矛盾加剧相联系的经济危机频繁和自然资源的浪费等,这种趋势始终在起作用,但其程度如何则取决于它对抵消因素之间的消长变化。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在经济上还表现为庞大的食利者阶层和食利国的形成。在垄断阶段,大量的货币资本集中在金融资本家的手中,这种状况大大地促进了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以及食利者的增加。随着资本输出的发展,少数富强国家成为食利国、高利贷国。它们享有高额垄断利润,因而有可能收买无产阶级上层、培植工人贵族,分裂工人队伍。这样就形成了机会主义的社会基础。马克思在他对资本主义的论述中,曾反复指出发展物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但这一任务是在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实现的。这个任务的实现意味着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的具备。资本主义就在发展生产力中为自己安排了必然灭亡的命运。他说:“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在帝国主义阶段,生产已接近全面社会化,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已创造出来,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已极为尖锐,这一切就决定了人类社会最后一个剥削制度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真理。生态思想中,imperialism也称为“帝国式论点”,是一种认为人在地球上的适当角色就是尽量扩大控制自然的权力的观点。其含义类似于一个国家要建立对其边界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统治——类似于建立政治帝国。在这中间,是弗朗西斯·培根最早提出借助于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人类将能够获得一种直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权的观点。认为科学被当作一种支持帝国论的力量来使用的观点一直是在近代重复出现的论题。事实上,这是一种经常用来评价,甚至指导知识追求的一种道德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概念中,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在使用上也许是最富有折衷主义的性质,同时也是最少照顾到它所依据的理论基础的一个概念。这个术语的最通常的用法,是狭义地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确,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帝国主义这个词已经成为强国对穷国和弱国实行压迫和“剥削”的同义语。许多对帝国主义提出这种解释的作者,都把列宁作为理论权威来引证,虽然列宁曾尖锐地批判考茨基对帝国主义作出那样的解释。帝国主义指的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世界规模上进行的资本主义积累过程,而帝国主义理论则是在这种积累建立起一个世界市场的情况下来对它进行调查研究。这种理论有三个要素:(1)对资本主义积累的分析;(2)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所划分的时代;(3)根据世界的政治划分来把现象纳入“各个国家”。由于第一个要素包含着第二个要素,因此实际上只有两个相互有别的要素。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产生了以下的密切联系但又各有特点的调查线索:(1)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帝国主义的竞争”);(2)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影响(生产方式的表现);(3)受资本统治压制的人民所受的压迫(“民族问题”,参看民族条目)。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列宁的著作构成帝国主义理论的基础。他的最有名的论著是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一部小册子,书名就叫《帝国主义论》。如果把这部著作看作是列宁对于资本主义在世界规模的发展的分析所作的理论贡献,那就错了。理论基础是列宁称之为“通俗纲要”的东西,可以在他大约20年前写的两篇长文中找到,即《论所谓的‘市场问题’》和《经济浪漫主义的特征》。这两篇论文的目的都是在于捍卫马克思的积累理论,反对消费不足论的论断,从而发展了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论,并且展示了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质,以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参看蒲鲁东条目)。在他的论帝国主义的小册子中,列宁列举了众所周知的下列的现象特征:(5)这种瓜分进行完毕,这预示着资本主义内部将要为重新瓜分世界而斗争。其中第一个特征——“资本输出”,往往被单独用来标志帝国主义时代的因素。可是,“资本输出”这个术语,正如列宁在他那两篇论文中所指出,是不明确的。这种不明确性的产生,是因为商品是资本,而资本实现其循环的形式之一是:M—C…P…C’—M’(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然后又回到货币资本)。在考虑为什么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是帝国主义的特征之前,必须考虑到输出这个词的用法。在论著中,帝国主义的特征不是用资本运动这个术语,而是用输出这个特殊的词来表述,这就在资本运动跟资本输出之间作了明显的区分,即前者是指国内的运动,而后者是指国际的运动。由于资本在仅仅越过国界或关卡时并不发生形态的变化,因此这种分析性的区分就必须通过这样一种说明来论证,即说明政治界线对于资本的运动究竟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就是必须解释为什么在从一个抽象的资本主义社会转移到一种比较具体的,即根据不同的国家来考虑世界划分的表述方式时,就一定需要若干附加的概念(就像对帝国主义本身那样)。这里明显地牵涉到对一个国家的概念所附加的意义。明确地进行政治划分,这就是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跟考茨基的概念不同之处。在列宁的表述中,资本输出是在世界被不同的统治阶级瓜分的情况下出现的,这些阶级的势力是由每个国度中的国家来代表的。资本输出意味着国家的媒介作用和统治阶级在利益上的势力冲突。这种势力冲突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内部的竞争),也可能发生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和一个前资本主义国家或其统治阶级之间(表现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民族问题的冲突)。列宁特别强调资本主义内部的竞争,并把他的主要的政治结论发展为,帝国主义时代的积累产生资本主义内部战争的倾向。正是从这种框架出发,他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定为帝国主义战争,同样地,共产国际在纳粹入侵苏联以前,也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定为帝国主义战争。至于考茨基,则是把帝国主义定义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农业地区)之间的关系,并且明确地断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之间的冲突会在帝国主义时代过程中趋于消失。这就是考茨基的理论的两块基石,它们有助于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有关帝国主义论著的特点,这特别清楚地表现为依附论上。这种理论十分强调帝国主义对落后国家的统治,并且时而含蓄时而明确地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的资本家阶级已经强大到足以把其他一切资本家阶级下降到附庸的地位。关于帝国主义的这两种阐述究竟哪一种是正确的?这是一个兼有经验性和理论性的问题。列宁所发展的帝国主义理论,是从马克思的积累理论那里来的。资本主义代表着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殊的发展规律反映着从直接生产者那里榨取剩余产品的方式。这种对剩余产品的榨取是在生产中发生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购买和出售劳动力的基础上。购买和出售劳动力,既反映资本主义的实质,又决定这种实质。它反映工人跟生产资料的脱离(参看原始积累条目),而一旦这种脱离得以实现,劳动力作为商品这种状况便决定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的方式。这种再生产一定要通过商品流通来完成。一无所有的工人必须挣取工资来购买那些他们不再为自己而生产的商品,而资本家则必须出售商品来取得货币资本,以便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来重新开始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是通过交换、生产、销售(资本循环)的不断重复的周期来进行的。由于这个道理,马克思把资本称为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是通过把一定数量的货币形式的价值用来交换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来开始再生产的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一批已经增殖的价值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又必须通过销售而成为货币资本。这种在竞争条件下实现的自行增殖的过程,不断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这就是资本增殖的理论。这种增殖的理论完全是抽象于任何空间条件的一般理论。一旦我们要对世界的政治划分进行考虑的时候,就不需要专门的资本增殖理论了。跟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发展的这种理论相对照的,是消费不足论者特别是卢林堡所进行的分析,后者否定资本主义是在进行自我再生产的结论,因而认为有必要制定一种关于资本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进行运动的特殊理论。至于这种贸易给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带来的后果,这是一个很有争议并在帝国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结合到对生产方式的表现进行分析的时候。有一些作者(斯威齐等)断言,单靠贸易就足以使资本主义实质上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而且在19世纪过程中世界的落后地区实际上就是这样改变的(参看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目)。马克思则断言,由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单纯贸易,只能具有加固前资本主义关系的倾向。人们根据这种论断所得出的结论是:世界市场的早期发展,往往限制资本主义在列宁所说的“落后”国家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中发展。由此可见,在工场手工业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关系,发展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轴套数控加工课程设计
- 2025年中国实验玻璃杯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铝合金门窗行业环保认证与评估合同2篇
- 2025年面纱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PTFE微孔膜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19-2025年中国美容仪器电商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 2021-2026年中国情侣装市场深度评估及行业投资前景咨询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公园景观苗木种植与生态修复服务合同4篇
- 2024山东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建筑钢结构工程承包合同范本8篇
- 《穿越迷宫》课件
- 《C语言从入门到精通》培训教程课件
- 2023年中国半导体行业薪酬及股权激励白皮书
- 2024年Minitab全面培训教程
- 社区电动车棚新(扩)建及修建充电车棚施工方案(纯方案-)
- 项目推进与成果交付情况总结与评估
- 铁路项目征地拆迁工作体会课件
- 医院死亡报告年终分析报告
- 建设用地报批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工会工作人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 上海民办杨浦实验学校初一新生分班(摸底)语文考试模拟试卷(10套试卷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