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高三历史学案GAO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高三历史学案GAOSANLISHIXUEAN【课程标准及解读】课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分析鸦片战争的背景,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梳理两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分析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归纳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命题趋势1.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对不平等条约内容的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清政府外交的变化等。2.关注点:列强侵华战争的表现及影响;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清政府外交变化。重点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内容2.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理解时空坐标【基本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买办、不平等条约体系、华夷之辩(涉及清朝皇帝:道光1820—1850、咸丰1850—1861、同治1861—1874)【概念阐释】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是指丧失了部分的而非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即主权不能完全自主。所谓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即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2.协定关税:一种是自主协定关税,即通过协议,在自愿对等的基础上相互给予对方以某种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另一种是片面协定关税,即一国在另一国胁迫下签订协议,片面给予优惠待遇的关税税率,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不仅如此,掌管中国国境关税的海关大权也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3.领事裁判权:一种司法特权,凡在中国享有此种特权的国家,其侨民不论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行为,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也称“治外法权”。它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司法主权。4.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指一国今后如果给其他国家新的特权,原缔约国也可同样享受。片面是指最惠国待遇只由一国单方向给予另一国。所以,只要列强中的一个国家迫使中国给其某一特权,其他列强都能自动享受。它破坏了中国的外交独立主权,危害极大。5.租界: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居留和经商”的地区。在该地区,该资本主义国家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因此,租界也被称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司法主权和领土主权的完整。6.买办:买办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受雇于外商并协助其在中国进行贸易活动的中间人和经理人。这类被外商雇用之商人通常外语能力强,一方面可作为欧美商人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作为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沟通。7.不平等条约体系:(1)内涵: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2)特点: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凭借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3)影响:一方面加深民族危机;另一面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促进中国的近代化。①不平等条约是迫使与世界经济的接轨;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③使中国政府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8.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以文明礼义为标准区辨华夏与蛮夷,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看待周围世界,以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心,文物制度、礼仪典章无与伦比,周围诸族则是偏处化外。【深化认知】1.中国近代史(1840-1949)总体感知一个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爆发——新中国成立)清政府(1840-1912)→南京临时政府(1912)→北洋军阀(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两个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两个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任务:反侵略(反帝)、反封建两大主题:追求民族独立、实现中国近代化(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四条线索:侵略史: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抗争史:中国人民的反抗;探索史:仁人志士不断寻找救国救民道路;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社会生活:城市化)2.从多个视角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1)经济视角:鸦片贸易使英国鸦片贩子获利巨大,改变了中英贸易的逆差地位,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2)政治视角: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不惜诉诸战争。清政府希望能够避战,但在“天朝”尊严受损的情况下,也不惜一战。(3)外交视角:英国政府多次派外交使团来华,均未达到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目的;相反,外交礼仪上的冲突为英国发动战争制造了借口。(4)文化视角:中国的“夷夏观”延续了古代的民族优越感,与英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念对立。在不同观念的基础上,清政府自视“天朝上国”,英国资产阶级则把英国看作世界的中心。3.全面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千年未有之变局(1)政治: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由开始到加深,主权被严重破坏;社会矛盾:由原来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以及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由原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为反封建反侵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2)阶级关系: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还产生了买办阶级。(买办原是受雇于外商,协助外商在中国进行贸易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公行制度废止后,买办既是外商的雇员,也是独立商人。买办阶层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3)经济:开启了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4)思想: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重新审视西方,注目世界,萌发了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的新思潮。(5)政局:统治者与侵略者勾结。统治者对西方态度的变化:排斥—抵抗—妥协—勾结。(6)对外关系:清政府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由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7)社会生活:引起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4.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延续和扩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继续根本原因和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战争性质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扩大战争过程侵略力量英国英法(主凶)、美俄(帮凶)侵略时间2年:1840—1842年4年:1856—1860年侵略范围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从沿海深入内地战争危害和影响开放口岸和割地开五口;割香港岛增开十一口,英割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主权领土、领海、司法、关税主权主权进一步丧失社会性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5.师夷长技以制夷。(1)含义:“师夷长技”指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制夷”是抵抗侵略,克敌制胜。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这一思想后来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实践意义上,它是后来洋务运动甚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切革新运动的先声。(2)实质: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仿效和肯定。(3)意义:冲破了“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使“睁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时代阶段特征】1840—1901年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政治:列强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两次鸦片、甲午中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层人民(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推动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传统宗藩体制走向解体;外交观念发生转变,近代外交制度逐渐确立。经济:随着西方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获得初步发展;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习俗、物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思想:“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冲击;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救亡图存的主流;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知识结构】【问题探究】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京条约》中文本第十款规定: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物、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英文本该款为“HisMajestytheEmperorofChinaagreestoestablishatallthePorts…..afairandregularTariffofExportandImportCustomsandotherDues,whichTariffshallbepubliclynotifiedandpromulgatedforgeneralinformation”(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材料二:《南京条约》签订后,中方代表提出增加补充条款,英方乘机诱骗。在随后签订的补充条约中,26类160余中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了下来,清政府也就从此承担了相应的条约义务,从而在实际上丧失了单独改变税率(实际税率在5%左右,为当时世界最低)的权力。中西关系时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材料反映的是《南京条约》中哪一个条款?根据材料一,分析该条款的表述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提出该条款的历史背景?(5分)(2)材料二反映中国的哪一主权遭到破坏?分析该主权遭破坏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结合材料二,指出从当时的外交失败中应吸取的历史教训?(5分)【达标检测】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与这一观点主旨最为接近的说法是()A.“工业革命后,英国亟需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B.“鸦片战争前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出超地位”C.“中国的禁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D.“自由贸易理论,逐渐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认可”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虽与英、法等国一起行动,但却一直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并曾正式致函清廷,表示愿意“调停”中国与列强之间的冲突。这使当时清廷上下形成了利用沙俄“调停”“以夷制夷”的共识。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A.尚未认清帝国主义侵略本质B.注重捍卫国家主权C.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缺乏近代外交理念3.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统帅额尔金照会恭亲王奕诉,声称“英法侨民,即在此园(圆明园)内遇害极惨”;而据法国俘虏科尔迪埃记载,巴夏礼一行8人被捕后,“初解至通州,过八里桥”禁锢一庙内,后被押送至京“加锁练(链)干狱”。据此可知()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B.英法侨民遇害是战争爆发的主因C.侵略者试图为战争暴行寻找借口D.中西方的维权意识存在明显差异4.鸦片战争初期,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说:“一至岸上,时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足以制其死命。”两江总督裕谦也奏称:“该夷大炮不能登山施放,夷刀不能远刺,夷人腰硬腿直,一击即倒。”这()A.详细描述了英国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B.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的观念分歧C.暴露中国官员对世界形势的全然无知D.对研究抵抗派的思想有史料价值5.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近谋”;徐继畲则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赖以产生的制度基础,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远略”。这说明()A.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得以转变B.外来侵略促进民主意识增强C.中体西用的价值理念付诸实践D.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嬗变6.魏源在编撰《海国图志》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外国史地资料,其提出的“师夷长技”,除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武器与训练之法外,还包括学习西方火轮船的制造、西洋算术等西方先进科技,对西方文教与政治制度也有考察与认同。这反映出魏源的“师夷长技”说()A.找到了中国富强的正确道路B.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C.对列强挑战作出了积极回应D.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潮流7.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8.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1894年以后,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上述情况与下列哪两个条约的签订直接相关()A.《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马关条约》C.《南京条约》《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辛丑条约》9.道光年间,典籍中的“外洋”大多指的是纳入清朝行政管辖的一条带状海洋区域,与“内洋”相对应。光绪年间,“外洋”的含义主要是指外国,与“中国”相对应。这一变化表明()A.晚清海权意识的增强 B.政权更迭影响词义变迁C.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D.清末新政丰富地理知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近代中国历史在多数情况下是暴风骤雨式的,是急剧变化着的,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多次历史转断。研究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对于我们认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艰巨性、历史发展道路的可选择性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是有帮助的。——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根据材料中的观点(整体或一点),围绕“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与方向”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问题探究】(1)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分)不恰当。条约文本显示清政府只需制定一部“公平”的关税则例即可,其制定权和公布权完全属于清政府。(2分)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2)关税自主权。(1分)影响:便利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日益的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3分)教训:我们必须了解国际关系准则,主动开放,方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获得平等待遇)。(1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达标检测】1.【答案】A【解析】题干中“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所强调的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亟需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也论述了英国对外扩张的必然性,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在鸦片战争前夕,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仅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自由贸易理论与鸦片战争爆发无关,排除D项。2.【答案】D【解析】沙俄在中国近代长期是以侵略者的身份存在,“调停”只是美化侵略的假象,寄希望于沙俄,希望能“以夷制夷”,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化的外交理念,故选D项;材料中清政府希望借沙俄制服列强,说明是认识到了列强的侵略本质的,排除A项;材料可以表明清政府注重国家主权,但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捍卫国家主权的观念较为落后,因此缺乏近代化的外交理念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但仍旧存在,因此放弃该思想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英法侨民,即在此园(圆明园)内遇害极惨”“初解至通州,过八里桥”“加锁练(链)干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统帅额尔金以其侨民被害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即侵略者试图为战争暴行寻找借口,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真相并不会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排除A项;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英法为了侵略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排除B项;材料强调英法借口侨民被害发动战争,并不属于维权意识,而且材料没有清政府的态度,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历史观念和史学素养。根据材料,林则徐和裕谦对英军的错误认识,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对于研究抵抗派的思想来说,则是很有价值的原始史料,故选D;林则徐对英军的认识是肤浅和荒诞的,排除A;材料并未体现观念分歧,排除B;中国官员对世界形势并非全然无知,排除C。5.【答案】D【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徐继畲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说明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嬗变,故选D项;据材料“魏源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知,当时的华夷观念并未发生转变,排除A项;据材料“主张师夷兵工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知,体现的是地主阶级器物层面的学习,外来侵略促进民主意识增强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魏源、徐继畬等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的思想并未付诸实践,将中体西用的价值理念付诸实践的是洋务派,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据材料“除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武器与训练之法外,还包括学习西方火轮船的制造、西洋算术等西方先进科技,对西方文教与政治制度也有考察与认同”可知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以魏源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抵御外辱,体现了开明知识分子对民族危机的积极回应,故选C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最终的选择,是国家富强的正确道路,排除A项;魏源学习西方的主观目的依然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秩序,并未突破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传教士的东来开启了西学东渐的第一次潮流,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鸦片战争后,……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原有的律例内容如海禁等规定被逐渐打破,还新制定了打击拐卖人口、保护海外华侨的法律规定,可知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鉴西方法律,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这体现了条约对中国国内法的影响,但这不能概括题干中“清朝根据局势变化修订和新出台法律”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清政府并未采取对外开放政策,排除C项。8.【答案】B【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杭州、苏州、沙市、重庆为商埠。由材料“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1894年以后,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可知与《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直接相关,B项正确;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1901年的《辛丑条约》无开埠通商的内容,排除ACD项。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道光年间,典籍中的‘外洋’大多指的是纳入清朝行政管辖的一条带状海洋区域,光绪年间,‘外洋’的含义主要是指外国,与‘中国’相对应。”可知,清朝时期,对“外洋”概念的认识变化,从一条带状海洋区域演变为外国,这是清朝时期海权意识逐渐增强的表现,A项正确;道光年间和光绪年间都是清朝统治,没有政权的更迭,排除B项;外务部的设立,标志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海权意识的增强,而非丰富地理知识,排除D项。10.论题:鸦片战争形成了晚清中国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