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备考:古诗鉴赏训练_第1页
2023年高中语文备考:古诗鉴赏训练_第2页
2023年高中语文备考:古诗鉴赏训练_第3页
2023年高中语文备考:古诗鉴赏训练_第4页
2023年高中语文备考:古诗鉴赏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12—14题。(8分)

(宋)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叶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12.以下诗词选集中,可能收录这首词的一项是()。(1分)

A.《词余精选》B.《古诗源》C.《宋人中调选

粹》D.《长短句百首》

13.小宁打算沿用所咏对象仿写这首词,以下适合他选用的词牌和标题是()。

(2分)

A.望江南•桂魄B.江城子•赤乌C.扬州慢•冰

鉴D.望海潮•玉钩

14.整首词视角多变,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三)8分

12.D(1分)13.A(2分)

14.答案示例:上阕“云叶开时冰吐鉴”写仰视所见之圆月,“浪花深处玉沉钩”写

俯瞰所及之缺月。按常理,月的圆缺本有渐变过程,不应同时出现,作者却用变换视

角的方法,使上下圆缺的画面同时出现,对比鲜明,触发人事无常的思考。下阕所写

又由圆缺的月形聚焦到月中丹桂,联系起嫦娥的传说,视角丰富且切换自然,使人生

聚散无常之思更显深沉、悠远。(5分)

上海市杨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题。(8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唐)孟浩然(唐)韦应物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两首诗的体裁均为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数都是五个。

B.两首诗的创作原因都是因为诗人漂泊在外遇到旧游。

C.两首诗的诗句都有倒装现象,且倒装之后效果甚佳。

D.两首诗的创作手法相同,即意象叠加、视听觉结合。

2.“叶”与“树”是古诗的常见意象,有人认为孟诗颔联中的“叶”不能改为“树”,韦诗

颔联中的“树”不能改为“叶”,否则诗意寡淡。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12.C(2分)

13.(6分)答案示例:“树”相对于“叶”具有整体、直立、高大等特点,树一旦群聚则有

宏大、阔远的效果;而“叶”相对于“树”具有零散、轻薄、绵密而小的特点。孟诗颔联中

的“叶”不能改为“树”,因为风在树间和风在叶间吹出的声音效果不同,树间的风猛烈,

而叶间的风凄厉,根据诗上下句,诗人远离故土,孤身一人,在相思明月的朗照下,在猿声

四起,江水急流声的包围下,内心凄楚无比,己经到了男儿落泪的真伤心地步。“叶”的形

象更符合孤单、弱小、飘零的诗人感受。

相反,韦诗颔联中的“树”则不能改为“叶”,“树”的整体感与前一句的“人”正好相对,

有互文效果,人与树都进入萧瑟的衰老之境。而人之将老与颈联中的孤独、尾联中难得老友

相聚时对过往的回忆,融为一体,使韦诗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

上海市松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短歌行赠王郎①司直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樟②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跋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①王郎曾为司直,今不得志,欲西上成都谒当事,求一职。王郎别公往成都,公

于其临行时,作此以劝之。②豫樟:豫、樟。两种高大的乔木名。

12.以下古诗选集中,最有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首是()。(1分)

A.《古诗源》B.《古诗菁华》C.《随园诗选》D.《近体诗集》

13.对诗歌用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酒酣”:这里借助“酒酣”,写出了王郎意气奋发,拔剑起舞,唱出慷慨悲歌。

B.“跋珠履”:古有穿珠履见赵使,此处告戒王郎不要为了“跋珠履”而奔走权贵之门。

C.“仲宣楼”:语出王粲《登楼赋》所登之楼为“仲宣楼”,以此点明送别之时,之地。

D.“青眼”:晋阮籍待贤者以青眼,借此希望王郎能够遇到知己来施展自己的奇才。

14.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情感。(5分)

12.B

13.A

14.诗人送别王郎,寄寓深沉。诗中写王郎拔剑起舞,斫地悲歌的不得志之意(1分),

诗人用“我能拔尔”对他表示了劝慰之情(1分);又用夸张的笔墨写王郎奇才(1分),认

为他一定能“得诸侯”“跋珠履”(1分),表现了对友人的赞赏、肯定和鼓励(1分);送别

之处春色盎然,反衬出离别的愁绪(1分);最后在对友人的厚望中(1分),又表现自己年

老体衰壮志未酬的悲哀之情([分)。

(评分标准:劝慰、鼓励、离别愁绪、自我身世悲哀这4个情感点中,至少要写2个;

其余分析1点1分,给满5分止)

上海市青浦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T4题。(7分)

湘夫人祠①

杜甫

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

虫书玉佩葬,燕舞翠帷尘。

晚泊登汀树,微馨②借渚演。

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丛筠③。

【注】①湘夫人祠:传说中,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南下追思,溺湘

水而死,后人立湘夫人祠(又名湘妃庙)以祀。这首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

年)春。②馨:香。③筠:竹。

12.下列可能收录这首诗的一项是()。(1分)

A.《五言古诗选》B.《五言律诗选》C.《五言排律选》D.《五言绝句选》

13.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碧水春”一景,不仅映衬湘妃庙的四壁萧条,更含蓄道出诗人天地无情的感喟。

B.“虫书”与“燕舞”写实,“玉佩辞”与“翠帷尘”写虚,虚实结合,寓意深婉。

C.“频”是一种香草,第六句“借渚频”有馨香,继承了“香草美人”的书写传统。

D.五、六两句宕开一笔,转而叙晚泊凭吊,七、八两句复从庙中咏叹,得开阖之美。

14.诗歌首句“肃肃”与《蜀相》次句“森森”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4

分)

12.B(1分)

13.B(“玉佩群”“翠帷尘”写实,自成对比,凸显湘妃庙的颓败与荒凉)(2分)

14.答案示例:“肃肃”表现了湘夫人祠萧条的特点,“森森”表现了武侯庙周边柏

树茂盛繁密的特点1分,虽然表现的环境特点不同,但借助叠词的语言形式均渲染了

冷肃森严之意1分,开篇摄人心魄,既表达对后世冷落先贤的忧伤1分,又隐含对自己

受冷落际遇的共鸣/湘夫人和诸葛亮的敬仰1分。(评分说明:1点1分,共4分)

上海市普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

《听泉》二首

〔明〕袁中道

其一其二

一月在寒松,两山如昼朗。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欣然起成行,树影写石上。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独立嵋岩间,侧耳听泉响。月色入水滑,水纹带月洁。

远听语犹微,近听涛渐长。疾流与石争,山川为震裂。

忽然发大声,天地皆萧爽。安得一生听,长使耳根悦。

清韵入肺肝,濯我十年想。

12.从体裁上看,这两首作品属于()o(1分)

A.律诗B.绝句C.乐府D.古诗

13.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诗歌都适合的一项是()。(2分)

A.清新自然B.古朴典雅C.含蓄深沉D.质朴苍劲

14.两诗都善于调动感官体验多角度描写,而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对此加以赏析。(5

分)

12.D

13.A

14.第一首以听觉为主、视觉为辅。前四句先以松写月,为听泉勾画出一个空旷清静

的环境,然后由远及近地描写泉声的变化,意在突出泉水清爽天地、洗濯肺腑的陶冶

功能。第二首以视觉为主、听觉为辅。前六句写月光洒落在石头上、流淌在泉水中,

犹如凝结的霜花和成片的白雪,七、八两句由视觉转向听觉,描摹水石相激、山川震

裂的听觉效果,一视一听,一静一动相互烘托,表现听泉所带来的愉悦心情。

答题要点:感官如何调动2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情感1分

感官调动如何不同2分(侧重听觉、侧重视觉(2分)、第二首有听觉视觉触觉,第

一首没有(2分)、两首都有听觉视觉(1分)、如果有一首错了仅对的一首给分)

结合文本展开分析2分(第一首重在泉声变化1分,第二首扣住皎洁。r全面描述了

景物1分)

情感1分(只要一首写对即可,愉悦/悠闲放松/心灵的洗涤/澄澈舒畅,但喜欢/归隐

不给分)

上海市嘉定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月夜(唐)杜甫

今夜邸州0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圆月®(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④。

未缺⑤空山静,高悬列宿⑥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哪州:今陕西省富县。此诗作于天宝15年(756)秋,因安史之乱,杜甫被禁长安,

亲属避乱在邮州。②虚幌:轻薄透明的帷帐。③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

流寓夔州。④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⑤未缺:指圆月。⑥列宿:众星。

12.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诗都属于()。(1分)

A.五绝B.近体诗

C.古体诗D.曲子词

13.对两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两诗以月为题,以月色统摄全篇。

B.两诗音律和谐,篇章法度谨严。

C.两诗意境清冷,思亲之情真挚。

D.两诗语言平易,景物人物转换自然。

14.两首诗的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5分)

12.(1分)B

13.(2分)D

14.(5分)《月夜》虚写想象中的妻儿望月思亲,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尾联设想未

来月下双拥、离泪照干的画面,“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将当下分离的痛苦与未来

团聚喜悦在想象中叠加,互为映衬,拓展了诗歌的时空,加深了情感。《圆月》写自

己主观视角下的月下物像,尾联联想想象万里之外故园的松桂也正沐浴月色清辉,借

松桂(飘香)表达时空同处时的思乡之情;由眼前实景到想象中虚景,拓展了诗歌的

意境。两诗尾联都是虚写,在想象中结尾,一首想象未来,直接抒发亲人团聚的渴望;

一首以景传情,含蓄表达思乡之意,各有意趣。

说明:尾联写法、效果各2分,比较1分

上海市崇明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剑客

(唐)齐己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12.下面对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1分)

①翻①嫌易水②上②轻仇不足论③细碎动离魂④勇

死寻常事

[注释]①翻:反而。②易水:水名。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好友高渐离击

筑以表离别之情。

A.①③④②B.④②①③

C.④③①②D.①②④③

13.下列关于本诗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o(2分)

A.景物烘托人物B.风格直率奔放

C.对比凸显人物D.咏史寄托缅怀

14.清代黄白山认为删除本诗后四句,作为绝句更好,前四句"写剑客行径风生。赘后四语,

其妙顿减。”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看法。(5分)

12.B

13.D

14.参考示例一:我赞同这一观点。前四句通过典型的连贯的动作行为的刻画以及独特的风

雪背景烘托映衬,展示了一位痛饮狂歌后出门报恩的剑客形象,把剑客的英勇神态、轻仇报

恩的心事表露无遗。充分地体现了绝句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后四句中对剑客“勇

死”“轻仇”的议论以及意在以荆轲对比凸显剑客的内容,并没有超出前四句的意蕴之外,

同时表达也显得过于直白,缺乏蕴藉。

参考示例二:我不认可这一观点。诗歌后四句以“勇死”“轻仇”的议论,深化了剑客有胆

有识、意气风发的形象。同时,以荆轲刺秦离别之时细腻缠绵的悲情与剑客对比,使剑客形

象更进一层。与前四句刻画的典型形象相得益彰,体现了律诗在情感结构上起承转合的流转

变化特点。如果改为简短绝句,则会把作者逐步深化的意脉隔断,不能够充分地传达作者的

情感态度。

评分说明:认可与否不作评分要求,依据理由是否充分评分。理由角度:前四句内容概括1

点、后四句内容概括1点、绝句形式优缺点分析2点、律诗形式优缺点分析2点。1点1分,

给满5分为止。

上海市徐汇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1一13题。(8分)

工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次韵子瞻祈雨(宋)苏辙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世故纷纷谁复闲,蛟龙不雨独安

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人间已厌三秋旱,涧底犹悭一掬

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庙令酒肴时醉饱,田家糠税久安

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忧心未已谁知恤,更把炉香试一

燃。

11.由酬唱诗的特点可推断,前一首的作者是O(1分)

12.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前一首诗的颔联中“雪霜”“琴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据酬唱诗的特点,前一首诗颈联中“便”意为“安适”。

C.据酬唱诗的特点,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

D.后一首诗的尾联中“试燃炉香”与诗题中“祈雨”呼应。

13.两首诗都用对比的手法抒发悯农之心,而具体表现又有不同,请加以分析。(5分)

11.(1分)苏轼

12.(2分)C

13.(5分)前一首诗中,前三联写自己从繁重的案牍中抽身的安闲、看穿世事后对个

人境遇的安适,这与尾联表达的对百姓生计的忧心形成对比,强化了作者的悯农之心。

后一首诗中,前三联的每一联都用对比,人事纷纷与蛟龙安眠、百姓盼雨与上天悭雨、

庙令享酒肴与百姓吃糠枇等,在这三层对比的铺垫之后,作者在尾联中集中抒发对百

姓生计的深重忧虑。(能结合诗句点明具体的对比之处,3分;点明对比的效果,2

分。)

上海市浦东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月[唐]方干①

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

海上风云摇皓影,空中露气湿流光。

斜临户牖通宵烛,回照阶墀到晓霜。

庾亮②恃才高更逸,方闻墨翰已成章。

【注】①方千:唐宪宗时举进士,因貌陋不得重用,隐居会稽。②庾亮:东晋名臣,曾登

武昌南楼咏月,传为佳话。

12.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所写之“月”属同一季节的一项是()。

A.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B.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C.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3.以下对本诗风格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瑰奇明丽B.质朴自然C.沉郁哀怨D.清雅淡远

14.诗题为《月》,却未见一个“月”字。请结合全诗赏析其妙处。

12.(1分)B

13.(2分)D

14.(5分)答案示例:

本诗看似没有"月"字,却句句写月。“桂轮"点出月之形(1分),"皓影"写出月之色,

(1分)“巢鹊惊飞"突显月之静(月之皎洁)。(1分)"斜临户牖"到"回照阶墀",

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的月色变化,(1分)最后借庾亮咏月之典,写出了自己的才情

之高(1分),也暗含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喟。(1分)

评分说明:共5分。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上海市闵行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九月九日(唐)崔善为①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②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注】①崔善为:曾任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客死于此。②萸房:这里指茱萸。

12.以下古代诗歌选集中,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项是()。(1分)

A.《古体诗选粹》B.《乐府诗集》

C.《唐宋格律诗选》D.《唐人绝句选》

13.以下对本诗评价贴切的一项是()。(2分)

A.雅淡悠远B.豪迈雄奇C.清新明丽

D.深沉低婉

14.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5分)

12.(1分)C

13.(2分)D

14.(5分)重阳佳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远在边关无人关心的孤独,不能

归乡的无奈,多种情感交织的无聊索然。

上海市金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3题。(8分)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杜甫

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桃花嫩,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

12.根据诗歌的题目判断,本诗可以归类于()。(2分)

A.送别诗B.咏物诗

C.酬和诗D.拜谒诗

13.请选择你认为最恰当、最精彩的一组词语填入诗歌的空白处,并说明理由。(6

分)

A.映、照B.愁、怨C.走、过D.入、归

(1)我的选择是()。

(2)我的理由是。

12.(2分)C

13.(6分)(1)D

(2)【答案示例1]颈联写的是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和题目中"早春"二

字呼应,表明写诗的时候刚刚入春,所以“桃花”“柳叶”刚刚长出来,"红”“青"

两种颜色只是初露端倪,与这种状态最吻合的动词就是"人""归",从冬天刚转到春

天,所以"红色"和"青色”似乎和人一般,也刚从外面回到"桃花"和“柳叶”身上,

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初红",柳叶的"初青",

照应了"嫩"和"新",同时富有动态美。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用初春富有生机的画面,

反衬诗人的年华老去,归期无日的感伤。而A项中的"映”“照”虽然表明了“桃红柳

青”,但缺少情趣,不够生动。B项中的"愁""怨"虽然采用了拟人手法,但是与初春

的气氛不符,更像写暮春。C项中的"走""过"虽然有动态感,但是与"初春"不符。

【答案示例21"入"和"归"写出了桃花刚刚变得红艳,柳条才开始泛青的状态。与题

目中的“早春”相照应,又和后面的"嫩""新"相吻合,"走"与"过"无法表现桃

花柳条新生的特点。同时"归""入"化静为动,使画面充满生机,而"映”“照”没

有这一效果。颈联以春天生机勃勃之景,反衬作者内心因年老、思乡、战乱等原因而产

生的愁与悲,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悲。而"愁""怨"二字则过于直白。

上海市虹口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14题。(8分)

【甲】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①

苏轼

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口风别宛丘。

又向邯郸枕中见,却来云梦泽南州。

睽离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

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②。

[注]①元丰二年苏轼被贬黄州,十四日与苏辙相别陈州,先赴黄州。苏辙随后携苏轼

家小至黄,再自赴筠州谪任。齐安:黄州古称。②苏轼自注:柳子厚《别刘梦得》诗

云:“皇恩若许归田去,黄发相看万事休。”

【乙】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

苏辙

惭愧江淮南北风,扁舟千里得相从。

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

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

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

12.请推断甲诗首联口处应为()。(1分)

A.东B.南C.西D.

13下列对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巧妙运用地名,暗示人生的漂泊与离合。

B.苏轼诗颈联对仗工整,表达对兄弟重逢的期待。

C.苏辙诗颔联使用夸张的修辞,体现风浪的阻隔。

D.两首诗中的“万事”相互呼应,苏轼更显愤懑。

14.请对乙诗尾联合理想象,设计一段兄弟“风雨对床”时的对话。(4分)

苏轼惊问:子由,这大风大雨天,你怎么深夜独自过来了?

苏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分)A

13.(3分)D

14.苏辙:子瞻吾兄,陈州一别已有五月,黄州相聚令人期待,惜乎即将到达却突逢大浪。

生如逆旅,天下之事大多如此,十有八九无法顺遂我们的心愿。

苏轼:子由不必烦忧,尽管即将面临着更加漫长的分别,但此刻的短暂相聚也是一件值得高

兴的事情。希望我们早日脱离宦海沉浮,归隐山林,洒脱自在。

(4分)评分说明:苏辙(境、情)2分,苏轼(劝、愿)2分,不是对话体扣1分。

上海市奉贤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8分)

贺新郎•九日

(南宋)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

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

把破帽、年年拈出②。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释]①牛山:在山东临淄县南。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

“牛山悲”喻人生短暂之悲。②孟嘉落帽:东晋时桓温参军孟嘉,尝于重阳节共登龙

山,风吹帽落而不觉。这里指当时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

12.下列作品与本词在意境上类似的一项是()。(1分)

A.《短歌行》(曹操)

B.《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D.《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13.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湛湛长空黑”一句如奇峰突起,营造了一种压抑愁苦的氛围,浇筑出作者胸中块

垒。

B.“白发书生神州泪”几句表明作者不仅因为神州残破沉沦而落泪,也因人生短暂而

落泪。

C.“怕黄花、也笑人岑寂”一句,作者不直说借酒消愁,而是说怕被菊花所笑,曲折

委婉。

D.“鸿北去,日西匿”两句描写天际广漠之常见景物,以此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

言外。

14.刘克庄在《有感》中曾写道:“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在本词中,

作者是如何体现“忧时”情感的?请结合词作内容进行分析。(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8分)

12.(1分)C

13.(3分)B

14.(4分)答案示例:本词中“神州泪”表明词人为国破家亡而悲痛;(1分)“常

恨世人”三句中词人批评当时的文人只知搬弄典故的浮泛文风,不恤国事,表达出词

人对文坛的担忧;(1分)“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饱含词人的无

奈与悲怆。(1分)这些均表明词人自觉地将对时事的担忧融入词作之中。(1分)

上海市宝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剑客

(唐)齐己

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

12.下面对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1分)

①翻®嫌易水②上②轻仇不足论③细碎动离魂④勇

死寻常事

[注释]①翻:反而。②易水:水名。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好友高渐离击

筑以表离别之情。

A.①③④②B.④②①③

C.④③①②D.①②④③

13.下列关于本诗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o(2分)

A.景物烘托人物B.风格直率奔放

C.对比凸显人物D.咏史寄托缅怀

14.清代黄白山认为删除本诗后四句,作为绝句更好,前四句"写剑客行径风生。赘后四语,

其妙顿减。”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诗歌内容以及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看法。(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12.B

13.D

14.参考示例一:我赞同这一观点。前四句通过典型的连贯的动作行为的刻画以及独特的风

雪背景烘托映衬,展示了一位痛饮狂歌后出门报恩的剑客形象,把剑客的英勇神态、轻仇报

恩的心事表露无遗。充分地体现了绝句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后四句中对剑客“勇

死”“轻仇”的议论以及意在以荆轲对比凸显剑客的内容,并没有超出前四句的意蕴之外,

同时表达也显得过于直白,缺乏蕴藉。

参考示例二:我不认可这一观点。诗歌后四句以“勇死”“轻仇”的议论,深化了剑客有胆

有识、意气风发的形象。同时,以荆轲刺秦离别之时细腻缠绵的悲情与剑客对比,使剑客形

象更进一层。与前四句刻画的典型形象相得益彰,体现了律诗在情感结构上起承转合的流转

变化特点。如果改为简短绝句,则会把作者逐步深化的意脉隔断,不能够充分地传达作者的

情感态度。

评分说明:认可与否不作评分要求,依据理由是否充分评分。理由角度:前四句内容概括1

点、后四句内容概括1点、绝句形式优缺点分析2点、律诗形式优缺点分析2点。1点1分,

给满5分为止。

[23二模徐汇区】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13题。(8分)

赠吴均诗三首(其三)答柳辉

南朝梁•柳梁南朝梁,吴均

夕宿飞狐关,晨登破砾坂①。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形为戎马倦,思逐征旗远。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边城秋霰②来,寒乡春风晚。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③。

始信陇雪轻,渐觉寒云卷。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徭役命所当,念子加餐饭。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琐砾坂:指高低不平的陇山碎石山坡。②秋霰:秋霜。③催轴:即催行。

12.《答柳辉》诗中“扫”字用得妙,请赏析。(4分)

13.关于这组赠答诗的写作背景,有人认为是柳悻出征,也有人认为是吴均随军出征。请根

据这两首诗作出你的判断,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我的判断理由

从《赠吴均诗三首(其三)》看:从《答柳悻》看:

出征的人是_______O

12.(4分)答案示例:“扫”字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极力渲染了山中秋季

的萧条气氛,烘托出行军的艰辛。

13.(4分)答案示例1

我的判断理百g

从《赠吴均诗三首(其三)》看:从《答柳辉》看:

“念子加餐饭”柳辉是对出“一见终无缘”用于表达

出征的人是吴均。征在外的对方(吴均)的关怀,吴均自己出征在外的思虑是

反之则不适切。可以的,若用于对方(柳辉)

出征,则容易引发暗指对方

此去不能回返的误解,不够

得体。

答案示例2

我的判断理百

从《赠吴均诗三首(其三)》看:从《答柳悻》看:

“徭役命所当”用作柳辉自己出“君去欲何之”较直白地

出征的人是柳辉。征在外的宽释之辞是可以的,想象对方(柳辉)行军所至。

用来宽慰对方则显得不够得体

(“始信陇雪轻,渐觉寒云卷”

更似表达切身感受。)

评分说明:理由要与所作的判断一致,且能自圆其说。

【23二模金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五月十九日大雨

刘基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12.下列拟编撰的诗歌选集,适宜收录以上两首作品的一项是()o(1分)

A.《古代格律诗选编》B.《唐宋古体诗选编》

C.《古代乐府诗选编》D.《唐宋长短句选编》

13.下列对两首作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刘诗在震耳欲聋的雷声雨声后,又写蛙鸣声,起到了以乐衬哀的表达效果。

B.杜诗用“高江急峡”表现峡内流水湍急,若山水齐奔,比“急江高峡”更具表现力。

C.刘诗写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实为烘托大雨的猛烈,表达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

D.杜诗状雨景之猛烈,以“雷霆斗”暗喻安史之乱,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

14.有人评价刘基的这首诗摹写风云雷电脱胎于杜甫的《白帝》,但承中也有创新。你是否

同意这一说法,请加以分析。(5分)

(三)8分

12.(1分)A

13.(2分)B

14.(5分)

【答案示例】赞同。杜诗借助“云出门”“雨翻盆”“雷霆斗”和“日月昏”等意象描绘

T白帝城云雨翻腾之景象;刘诗以“风”“雨”“云”“雷”“高城”这些意象组合来展现

风急雨大的景象,对杜诗有所传承;而刘诗还通过“驱”“洒”“压”“过”等动词突显

出风雨的气势磅礴,他的创新在将雨过天晴后的恬淡惬意来对比下雨时的雷电交

作、气势雄峻,并借景言理,即风雨再猛烈,终会过去,当人遇到困难,要坚持,

难关也像风雨般终会过去。

(传承2分;创新2分;整体1分)

[23二模嘉定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行香子过七里漱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

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

晓山青。

注释:①这首词系苏轼任杭州通判,途经富春江七里淋时所作。0严陵:曾力助刘秀起

兵。刘秀称帝后,他拒官隐居,终日垂钓富春江上。

12.“行香子”是这首词的()(1分)

A词题B词调C词牌D词韵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上片“一叶舟轻”既实写经历,又体现心境,借小舟轻行水上写内心轻松愉悦。

B.上片“鱼翅”画出鱼儿翕忽腾跃,“鹭亨’写出鹭儿体态轻盈,一字一个境界。

C.下片开头“重重”“曲曲”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写出了群山连绵曲折之美。

D.下片“算当年、虚老严陵”借典抒情,表达对超然世外、功成身退的严陵的推崇。

14.这首词意象的组合和转换颇有特色,结合画线句对此加以赏析。(5分)

(三)(8分)

12.(1分)C

13.(2分)D

14.(5分)答案示例:1上片结句以“过”字领起“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一组江溪之景,

意象空间转换也是时间推移;急、冷、明,高度简练概括舟行溪上的湍急清冷明净的主观感

受、情绪波动。2下片结句“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一组山的意象组合,有远近

高低视线变化,色彩明暗变化;自然之山与历史人物幻灭形成对比,暗含人事虚空、江山永

存的感慨。3上下片分别以山、水意象组合结句,遥相呼应,以景结情,异曲同工;水光山

色转换之中寄寓人生历史沉思,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说明:意象组合分析各2分,上下片联系1分。

【23二模杨浦区】

(三)(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南宋)姜夔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海荷花而

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

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蠲①来吴兴,数得相羊②荷花中。又夜泛

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销

酒,更洒菰蒲③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

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注:①揭:来,来到。②相羊:“相徉”,徘徊。③菰蒲:水草。

12.对本词艺术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乐衬哀B.叙议结合C.一语双关D.烘托拟

13.有词评家认为,“白石小序甚可观,苦与词复”,那么本词的序与正文是否有重复之嫌?

请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加以分析。

【答案】12.D13.不重复:内容:①序,叙述观荷原因、时间、地点等观荷的内容,而

词则细描工笔描写荷花之风神,如写荷花以水为佩,以风为裳,将荷花在风中水中摇曳的风

姿写活了。②序的手法白描,词的主要手法拟人、比喻。序是词的造境之语。序还是词的造

境之语,词中荷花化身为女神,在水中情态嫣然,但荷塘之境,却由序言创造,一片荷塘在

古城野水古木参天之间,清风白云之下,在序言中不似人境的环境塑造,更让人有一窥词作

中荷花风姿的愿望。③序的散文形式和词的韵文形式的表达不同,序侧重对游览事件、荷塘

环境的客观叙述,而词则更聚焦于荷花用生动荷花意象创造意境。序更客观,词的想象力

更强。

重复:词评家认为姜夔词作“序与词复”,一是序中也写到荷花出地寻丈,高高挺立,二也

写到自己徘徊在荷花之中,不忍离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拟人的手法,把绿荷拟人化,时间在悄悄过去,

已是日暮时分,只见那车盖般的绿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

欲去还留。“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销酒,更洒菰蒲雨”,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

在微风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

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烘托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不重复:

内容:

①“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又夜泛

西湖,光景奇绝”“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

人画船,亦一乐也”交代了观荷时间地点,荷花的亭亭玉立,出地寻丈。可概括为:序,叙

述观荷原因、时间、地点等观荷的内容。“水佩风裳无数”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

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荷花摇曳,风姿绰然。可概括为:词细描工笔描写荷

花之风神,如写荷花以水为佩,以风为裳,将荷花在风中水中摇曳的风姿写活了。

②“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一片荷塘在古城野水古木参天之间,清风白云之下,密波之间,可窥游

乐之境。可概括为:序是词的造境之语。序还是词的造境之语,词中荷花化身为女神,在水

中情态嫣然,但荷塘之境,却由序言创造,一片荷塘在古城野水古木参天之间,清风白云之

下,在序言中不似入境的环境塑造,更让人有一窥词作中荷花风姿的愿望。“日暮,青盖亭

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拟人的手法,把绿荷拟人化,时间在悄悄过去,已是日暮时分,

只见那车盖般的绿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欲去还留。“水

佩风裳”比喻,本指美人妆饰,代指荷叶荷花,可概括为:词的主要手法拟人、比喻。

③“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又夜泛

西湖,光景奇绝”“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

人画船,亦一乐也”交代了观荷时间地点,和观荷的环境更加客观,写景散文。“日暮青盖

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荷花对词人深情如此,词人对荷花呢,“只恐舞衣寒易落,

愁入西风南浦”,也是无限依恋。想象力丰富。可概括为:序的散文形式和词的韵文形式的

表达不同,序侧重对游览事件、荷塘环境的客观叙述,而词则更聚焦于荷花用生动荷花意象

创造意境。序更客观,词的想象力更强。

重复:“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揭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荷花的亭亭玉立出地

寻丈。也写到自己徘徊在荷花之中,恋恋不舍,不忍离开。“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

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

使我愁恨悲凄。写出对荷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