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旷日持久的战争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旷日持久的战争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旷日持久的战争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旷日持久的战争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旷日持久的战争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2.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1.重点:一战各主要战役的情况及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为一场持久战的原因。知识点一“施里芬计划”的破产1.三条战线

(1)西线:位于

、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英法军队 同德军作战。

(2)东线:位于波罗的海南岸至

,俄军同德、奥 匈军队作战。

(3)南线:位于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同

军队作 战。比利时罗马尼亚奥匈2.“施里芬计划”

(1)目的:战胜法国及其盟国。

(2)特点:集中兵力在西线,先占领

,然后向法国发起 进攻。

(3)实施

①西线:法德双方发动

战役,不久,德军被迫撤退。 ②东线:俄军攻入

等地,并且还深入到奥地利境 内,德国被迫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4)结果:德军“

”战略破产,东西两线均形成对峙 局面,转入

。比利时马恩河东普鲁士速战速决阵地战[知识点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三条战线的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主义国家相互厮杀,形成了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其中,东线、西线是主战线。在东西线中,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知识点二“凡尔登绞肉机”

1.背景

(1)1915年,德、奥匈把进攻重点放在

,想一举击溃 俄国,结束东线战斗,但德国的计划最后落空。

(2)1916年,战争重心重新回到

,发动了凡尔登战役 和

战役,海上战场发生英德日德兰海战。东线西线索姆河2.战况

(1)1916年2月,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为攻克凡尔登,德 军出动了飞机和飞艇,使用了

(2)法军在总司令

元帅指挥下顽强抵抗,逐渐摆脱了 被动局面,并开始反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3.结果

(1)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

投降的计划宣告失败。

(2)战争前后持续10个月,法军站稳了脚跟,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4.地位: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战役。毒气弹霞飞法国[拓展延伸]凡尔登战役对德国、法国的不同意义(1)德国的军事进攻达到高峰,德军先后投入46个师的兵力,出动了飞机和飞艇,使用了毒气弹。但是,德军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的计划破产,兵力、士气开始衰落。(2)法军顽强抵抗,逐渐摆脱被动局面,站稳了脚跟。所以有人称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知识点三“索姆河地狱”1.原因:为了牵制德军,支援

,1916年6月下旬,英 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索姆河战役。2.概况

(1)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150个师,英国首次使用新式武器 坦克。索姆河战役到11月中旬结束。

(2)英法军队仅从

手中夺取了大约200平方千米的土 地。

(3)索姆河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伤亡人数超 过

战役,达到130多万人,但仍未能决出胜负。凡尔登德军凡尔登3.影响

(1)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最大的战役,双方都陷入 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

(2)交战双方对继续战争力不从心。规模[思维导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局的演变主题一西线战场【史料探究】史料一欧洲战场的西线史料二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和伤亡情况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双方伤亡总人数马恩河战役152万人35万人凡尔登战役112个师70多万人索姆河战役150多个师130多万人思考(1)在史料一图中的空格中填写重要战役。(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史料二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3)依据史料一、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有何重大影响。答案

(1)从左到右依次是索姆河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2)交战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巨大,伤亡惨重。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战争异常残酷。(3)三大战役均发生在法国,法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史论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战线(1)第一阶段:1914年。重心在西线,先西后东。同盟国占据着主导地位。西线:马恩河战役,宣告了速决战计划的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由速决战转为持久战。东线:俄奥交战,德军增援,俄军失利。东线战争规模的扩大使德国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2)第二阶段: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3)第三阶段: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主题二旷日持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料探究】史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1914年8月1日1914年9月15日1917年某日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协约国同盟国生铁222216255015钢192116255816煤394331346355851340史料二在以后三年的战争中,尽管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未超过10英里……西线的战斗这时变成了阵地战和消耗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三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次技术上的革命。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复枪、机关枪、现代榴弹炮等……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方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思考(1)从史料一中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形势有利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中的哪一方?为什么?(2)根据史料二、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的原因。答案(1)有利于同盟国一方。因为从1914年8月到9月,协约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下降,而同盟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有所上升。(2)装备的限制:当时机枪、步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进攻人员;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当时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史论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持久战和阵地战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德军战前计划的失误。德军在制订计划时,过高估计了自身的力量,认为西线战事可以速战速决,没有预料到会遭遇协约国顽强的抵抗,特别是俄军的进攻使德军腹背受敌。②协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再加上当时步枪、机枪、重炮等现代武器装备的使用,使进攻一方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